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合集下载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皮疹。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疫情的传播至关重要。

因此,正确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一、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咽痛、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症状。

患儿常常在发热后1-2天出现口腔溃疡,主要分布在舌头、口腔黏膜和软腭上。

同时,手掌、脚掌和手指、脚趾也会出现红斑、水疱和疱疹,这些症状是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手足口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病毒分离是手足口病的金标准,可以通过病毒培养、PCR等方法来检测病毒。

此外,血清学检测也可以用于手足口病的诊断,包括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检测。

三、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进行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方案(2010年版)》,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发热,伴有口腔溃疡和手足皮疹;2)实验室检查阳性,包括病毒分离、核酸检测或血清学检测。

四、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水痘、荨麻疹、口腔溃疡性疾病等。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与这些疾病进行鉴别,以避免误诊。

五、治疗和预防。

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退热、口腔护理、皮疹护理等。

此外,对于重症病例,还需要进行积极的支持性治疗。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病毒源。

六、结语。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正确的诊断对于疫情的控制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诊断标准,及时准确地诊断手足口病,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希望本文所述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能够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手足口诊断标准(一)

手足口诊断标准(一)

手足口诊断标准(一)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可引发发热、皮疹和口腔溃疡等症状。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喉咙痛、乏力和纳差等;
•特征性皮疹主要分布在手掌、足底和口腔内,常伴有口腔溃疡。

诊断标准
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方案》,诊断手足口病应满足以下标准:1.具备临床表现:
–发热及有其他症状,如喉咙痛、乏力和纳差等;
–手掌、足底和口腔内出现特征性皮疹,常伴有口腔溃疡。

2.并具备以下特征之一:
–接触了手足口病患者;
–病毒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相一致。

不符合诊断的情况
在下列情况下,通常不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 - 特征性的皮疹和口腔溃疡不明显; - 所展现的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不符; - 无接触史,且病毒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不一致。

诊断要点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是否为手足口病;
•对于怀疑病例,可进行病毒学检测,如核酸检测或病毒分离培养等;
预防与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手足口病,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手足口病的最佳措施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定期洗手,避免接触患者,保持环境整洁,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方法。

以上是关于手足口病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如有相关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

注意:本文仅供参考,不可作为医疗诊断的依据。

如需确切诊断,请咨询专业医生。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一、乐山1~10月手足口病疫情形势
–1~10月收到市中区、沙湾区、犍为县、井研 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夹江县、五 通桥区、峨眉山市疾控中心送检手足口病样品 313 份 <15.2%> , 检 出 阳 性 标 本 133 份 ( 其 中 EV71 病 毒 为 17 份 <12.8%> , 柯 萨 奇 A16 为 64 份 <48.1%>,其他肠道病毒为52份<39.1>),标 本的阳性检出率为42.49%。
• 第一条 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 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 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 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 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 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
• 第二条 暴发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 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 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
• 第四条 发生聚集性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 在24小时内开展调查处置。
• 第五条 发生暴发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 即对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病例搜索, 时间为自首发病例发病前一周至调查之日,并填写《手足口 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见附表),上报至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5例病例 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二、手足口病基础知识
• 手足口病皮疹分布
–(1)手掌
二、手足口病基础知识
• 手足口病皮疹分布
–(2)足底
二、手足口病基础知识
• 手足口病皮疹分布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在幼儿园和托儿所等集中儿童活动场所更为常见。

因此,对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及时识别和治疗患者,减少病毒传播。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方案》,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咽痛、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主要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来确定诊断。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一般来说,手足口病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随后口腔内会出现疱疹,手部、足部和臀部也会出现皮疹。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病毒分离和病毒核酸检测是比较可靠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确定病毒的类型和数量,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除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外,医务人员还需要注意手足口病
的流行病学特点。

手足口病主要在夏秋季流行,且易发生集体暴发。

因此,在诊断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尤其是接触史和暴
露史,以便及时采取隔离和防控措施,防止病毒传播。

总的来说,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和流行病学特点三个方面。

医务人员需要结合这些方面的信息进
行综合判断,及时识别和治疗患者,减少病毒传播。

同时,公众也
需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及时就医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
减少病毒传播,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手足口诊断标准

手足口诊断标准

手足口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感染儿童。

下面是根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建议制定的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1. 主要症状:患者出现以下主要症状之一或多个:发热、口腔溃疡、手脚皮疹、喉
咽炎等。

2. 发热:患者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一般以上升至37.5℃或更高)。

3. 口腔溃疡:患者在口腔内出现疼痛性溃疡,通常位于舌头、口腔黏膜和软腭等处,可呈浅表溃疡或小水疱。

4. 手脚皮疹:患者在手掌、脚掌、手背、脚背等处出现红色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

皮疹有时可发展为斑丘状或丘疹状,并可能伴有瘙痒或疼痛。

5. 喉咽炎:患者出现喉咽充血、咽部红肿、咽痛、声音嘶哑等症状。

6. 周围病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7. 成群感染:多数患者呈季节性流行,常见于托幼机构或学校,且有明确的传播
链。

以上是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鉴于HFMD症状与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相似,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最终确诊还需要医生的综合判断。

若出现上述症状,请尽早
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鉴别诊断模板

手足口病鉴别诊断模板

手足口病鉴别诊断模板【概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红疹等症状。

其病原体主要为肠道病毒,传播途径多为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临床表现】初期症状:发热、咳嗽、流涕、喉痛等。

口腔症状:舌质上出现许多小疱,薄皮不破,疼痛明显。

一两天后,这些疱变成浅表而多孔的溃疡,边缘清晰、质地硬、底部红肿。

舌尖或齿龈上亦可有疱疹状改变。

皮疹症状:局部皮肤呈现出退热后的出疹现象,以手、脚和口周围最为明显。

皮疹为小大小的红色凸起,周围有淡红色晕圈,容易有水疱。

手掌、足底出现红色斑块,周围皮肤常有轮廓清晰的浅黄色边缘带,疹子很快在几天内褪去。

其他症状:可能出现腹泻、呕吐、乏力等症状。

【鉴别诊断】手足口病需与其他具有皮肤和口腔症状的急性发热病鉴别:(1)口腔症状鉴别:口腔症状是手足口病的主要表现,应与其他口腔病鉴别,如口腔溃疡病、口腔扁平苔藓、萎缩性口炎等。

(2)皮疹症状鉴别:手足口病的皮疹主要表现在手、足、口周围,而不出现全身广泛性皮疹,应与天疱疮、水痘、荨麻疹等疾病鉴别。

(3)发热症状鉴别:像手足口病一样具有发热等症状的疾病很多,如流行性感冒、流感、腮腺炎、百日咳等。

【诊断标准】(1)典型手足口病:患者有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典型表现。

(2)不典型手足口病:与典型手足口病相比,可能某些症状和表现未达到典型标准,但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

【实验室检查】(1)肠道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测。

(2)口部溃疡、皮疹分泌物、咽拭子或鼻拭子涂片中肠道病毒核酸检测。

【治疗】对于无特效治疗的病毒性感染,常规治疗和对症治疗是主要手段。

包括:(1)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物过于辛辣刺激。

(2)对于轻度发热的患者可采取物理降温法。

(3)皮疹状况较轻者可使用轻度的外用药膏以舒缓皮肤。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5)对于口腔溃疡较严重者可使用口腔消炎药或外用药物治疗。

(6)个别情况下,可能需要住院治疗或特定药物治疗,需听从医生意见。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
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8年版)》 14
14
皮疹表现特点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膝部、肘部、甚至躯干四肢) 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 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个别 患者皮疹可以有痒感) 。
10
病理改变

死亡病例尸检和组织病理检查发现:
淋巴细胞变性坏死,以胃肠道和肠系膜淋巴结病变为主; 神经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脑干和脊髓上段有不同程度
的炎性反应、嗜神经现象、神经细胞凋亡坏死、单核细胞
及小胶质细胞结节状增生、血管套形成、脑水肿、小脑扁 桃体疝;

肺部主要表现为肺水肿、肺淤血、肺出血伴少量的炎细胞 浸润;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8年版)》 7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世界各地广泛分布。 季节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温带地区 夏秋季5--7月可有一明显的感染高峰,冬季感染较少。 流行特点:由于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型别众多,传染性强, 感染者排毒期较长,传播途径复杂,控制难度大,所以在流 行期间,常常发生幼儿园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有时, 可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范围流行。
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

键。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8年版)》 31
31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 表现: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 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 或休克。 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 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中,尤其是幼儿园和托儿所。

本文将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引起。

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口-经飞沫或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

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在38-39℃之间;口腔疱疹主要分布在舌头、腭部和颊粘膜等处,症状为疱疹、溃疡和红斑;手足皮疹多见于手掌、足底和甲周,为红色斑疹、小水疱和糜烂。

三、诊断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符合手足口病;2.实验室检查发现手足口病病毒核酸或抗原阳性;3.排除其他引起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

四、治疗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

根据病情的轻重,治疗策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症处理:包括控制发热、止痛、润喉等,使用退热药、镇痛药和改善口腔卫生的药物;2.排除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并给予相应的治疗;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时补充体液;4.预防传染:患者应隔离,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定期手卫生,勤洗手;5.饮食调理:患者可适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五、预后与并发症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预后良好,病程较短,一般在一周内恢复。

然而,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需要及时治疗。

六、预防措施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2.在疫情期间,避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3.食用熟食,避免生食;4.定期打扫和消毒环境,保持空气流通;5.进行疫苗接种,有效预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发热急性传染病,其型别甚多,但主要以柯萨奇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该病虽可在多年龄组引起感染,但常在婴幼儿中造成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斑丘疹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及手、足远端部位。

本病如无合并症,一般预后良好。

2 、诊断原则
手足口病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

确诊时须有血清及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3、诊断依据
3.1.1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患者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史。

3.1.2 多为5岁以下婴幼儿。

3.1.3 手、足、口皮肤、粘膜出现典型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并伴有卡他性症状。

3.2临床表现
3.2.1 典型病例潜伏期一般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数在38℃左右,持续2—3天,少数病人3—4天以上。

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几乎都有发热,且持续时间长。

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

由于口腔黏膜溃疡疼痛,患儿有流涎拒食。

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
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

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

手足远端部位的斑丘疹和疱疹一般无疼痛和痒感,愈后不留痕迹。

在同一患者手、足、口病损不一定全部出现。

3.2.2不典型、散发型病例出疹只表现在患者身体某一个部位上,斑丘疹或疱疹稀疏且不典型,往往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检查。

3.2.3合并症有的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肺水肿等,但以无菌性脑炎、心肌炎等最为常见。

3.3实验室检查
3.3.1 血液检查的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偏高,分类时淋巴细胞较高,中性粒细胞较低。

3.3.2 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多,蛋白升高。

3.3.3 发病后从粪便、咽喉漱口液分离或检测到相关病毒。

3.3.4从脑脊液或疱疹液分离或检测到相关病毒。

3.3.5从早期血清中检测出相关病毒IgM抗体。

3.3.6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的增长。

3.4诊断及鉴别诊断
3.4.1本病主要诊断依据:好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并呈流行趋势;临床表现发热,继之口腔黏膜和手、足等部位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病程短,预后
良好。

3.4.2凡3.2.1典型病例须加3.3.3至3.3.6任何一项。

则可诊断本病。

3.4.3凡3.2.2不典型病例须加3.3.4至3.3.6任何一项,或加3.3.3和3.3.6两项也可诊断本病。

3.4.4本病应与口蹄疫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咽喉炎、风疹、水痘等鉴别。

4、治疗原则
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

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

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

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

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腔卫生。

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

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不可掉以轻心。

5、预防原则
本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

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各地要做好疫情报告,托幼单位应作好晨间检查,及时发现病人,采集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并作好患者粪便及其用具的消毒处理,预防疾病的蔓延扩散。

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

医院应加强预防,设立专门的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在伴有严重合并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可肌注丙球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