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单元定量论文流动单元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长庆油田不同类型油藏流动单元研究

长庆油田不同类型油藏流动单元研究

长庆油田不同类型油藏流动单元研究
作者:王靖华, 李彩云, 陆翔, 李文宏, 张永强, 程鑫, WANG Jing-hua, LI Cai-yun, LU Xiang,LI Wen-hong, ZHANG Yong-qiang, CHENG Xin
作者单位:王靖华,李彩云,李文宏,张永强,WANG Jing-hua,LI Cai-yun,LI Wen-hong,ZHANG Yong-qiang(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18), 陆翔,LU
Xiang(长庆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750006), 程鑫,CHENG Xin(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
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15,45(4)
引用本文格式:王靖华.李彩云.陆翔.李文宏.张永强.程鑫.WANG Jing-hua.LI Cai-yun.LU Xiang.LI Wen-hong.ZHANG Yong-qiang. CHENG Xin长庆油田不同类型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4)。

基于FZI与PNN方法的流动单元划分研究——以NNW油田松700区长6储层为例

基于FZI与PNN方法的流动单元划分研究——以NNW油田松700区长6储层为例
概 率 神 经 网 络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简称 PNN)是 由美 国加 州大 学 Specht博 士 于 1989年提 出的 , 它 是一 种前 馈 型神经 网络 ,采用 Parzen提 出的 由高斯 函 数 为 基 函数 来 形 成联 合 概 率 密度 分 布 的估 计 方 法 和贝 叶斯优 化规 则 ,构造 了一 种概 率密 度分 类估 计 和并行 处 理 的神 经 网络 。因 此 ,PNN既具 有 一 般 神 经 网 络所 具 有 的特 点 ,又具有很 好 的泛化 能力及 快速学 习能 力喁]。
流动单元的概念是有Hean等于 1984年提出的,他们 将 流动 单元 定 义为 “影 响流体 流动 的岩 性 和岩石 物 理性 质在内部相似的 、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的储集带”口 ]。目 前流动单元 的划分方法总体上可分定性和定量两类方 法 。定性 方 法 主 要是 露 头 沉 积接 口分 析法 和 沉 积微 相 划 分 法 ,定 量 方法 是 在 定性 方 法 的基 础 上 进行 的 ,目前 比较常用 的针对 取芯井 的流动单元定量划分 方法有 :修改 的地层 Lorenz图(SMLP)法 、流动带指标 (FZI)法 、非 均质 综合指数 (IRH)法 、孑L喉 几何 形状 法 。
NNW 油 田松 700区域构 造位置位 于鄂尔多斯盆 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 的中部 。油藏类 型为受岩性 控 制 的岩性 油藏 ,井 区主要 含油 层 系为 三叠 系延 长 组 。该 油 藏 位 于 延 安 三 角 洲 上 ,其 主力 油层 段 延 长组 长 6以 三 角 洲 前 缘 沉 积 为 主 ,长 4+5为 三 角 洲 平 原 沉 积 。长 6储层厚度为 115~145m,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 孔一溶孔 与溶孑L一粒 间孑L,储层岩性主要为灰色细粒 长 石 砂 岩 ,其 次 为 中粒 及 中一 细 粒 ,细一 中粒 长 石 砂 岩 ,长 6砂 岩 的结 构 特 点 为 碎 屑颗 粒 较 均 一 ,主要 粒 级 (0.1~0.3ram)占 80%以上 ,分 选 好 ,磨 圆度 为 次 圆一 次 棱角 状 ,具有 低成 分 成熟 度 、高结 构成 熟 度特 征 。

王集油田流动单元识别与分布规律研究

王集油田流动单元识别与分布规律研究
[ 关键 词 ] 王 集 油 田 ;流 动 单 元 ;划 分 ;识 别 ; 分 布 规 律
[ 图 分 类 号 ] T 2 . 中 El2 2
[ 献 标 识 码 ] A 文
[ 章编号]10 文 00—9 5 (0 1 4—0 4 0 7 2 2 1 )0 0 7— 3
1 区 域 地 质 特 征
分 布 区间 为 0 ~4 ,存在 2 高 峰 ,分 别 为 7 5 ~ 1 和 1 . ~ 2 。渗 透 率 分 布 区 间 为 ( 0 个 . O 75 0 0

1 6 1 ×1 f ,其 中小 于 l 1 。. 8) 7 0 。 m × 0 p m 的样 品数 占 2 . ,小 于 5 0 m 的低 渗样 品 占 71 0 1 x
王 集 油 田流 动 单 元 识 别 与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王 晗 ( 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第二采油厂, 河南 唐河 430) 740
[ 要 ] 对 王 集 油 田沉 积 体 系进 行 了综 合 分 析 ,深 入 研 究 了储 层 物 性 特 征 ,利 用 利 用 流 动 带 指 标 、渗 透 率 摘
王集 油 田是一 个 被断 层复 杂 化 的 向南 东 方 向倾伏 的鼻状 构 造 , 由一系 列 的断块 组 成 ,含 油 区块 包 括 王集 油 田东 区 、柴 庄 区 、泌 2 2 以及 王集 油 田西 区 。主要 含油层 位 为古 近 系核 三段口 。王集 油 田物 源 4 块 ] 主要来 自北东 方 向的 侯庄 近源 三 角洲 砂 体 。储 层 以 近源 三角 洲 前缘 亚 相 的水 下 分 流河 道 、河 口坝 和前缘
5 左 右 , 小 于 l 0 0 f 0 O ×1 m 的 样 品 占 6 , 小 于 3 0 1 。 m 的 样 品 占 8 , ( 0 ~ 1 0 ) × 8 0× 0 肚 O 30 00

高含水油田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方法_以双河油田为例

高含水油田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方法_以双河油田为例

高含水油田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方法———以双河油田为例李祖兵1,彦其彬2,罗明高2(1.西南石油学院研究生院,四川成都610500;2.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介绍了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确定了流动单元分类与划分的参数。

对双河油田Ⅴ下油组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定量研究。

对于取心井,利用岩心的物理分析资料,参照油田开发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聚类分析和流动分层指标方法,将其划分为4种流动单元类型,并分析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流动分层指标的分布范围。

对于非取心井,利用取心井聚类分析的结果,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类型的判别函数,从而达到了定量研究流动单元类型及其井间分布的目的。

生产实践证实,运用这种研究思路划分流动单元的结果与生产实际吻合程度高,说明了这种研究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流动单元;聚类分析;流动分层指标;双河油田中图分类号:TE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03(2006)02-0027-03 双河油田位于泌阳凹陷,属于碎屑岩油藏。

该油田的储集体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产物,砂体横向变化大,注水开发效果差。

该油田自1977年投入开采,至2004年6月综合含水率达94.0%,水驱效率为42.9%,部分开发单元水驱采收率达59.9%。

驱油效率已接近水驱的经济极限值,注水波及体积系数约为0.9。

主力采油油层已大面积遭强水淹,主体部位油井大部分因含水率过高已转为非主力层开采或停采。

为了提高采收率,就必须更深入地认识储层,研究其内部的非均质性,掌握储层流动单元性质与水淹程度以及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因此,有必要对该油田的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定量研究。

1 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储层流动单元应是从微观到宏观、在横向和垂向上具有相似的影响流体渗流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流体本身渗流特征的三维地质体,这种地质体可以通过作图的方式展示。

在同一流动单元内,砂体的岩性、物性和内部结构相近,水淹特征相似,流体运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流动单元之间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隔挡界面或渗流屏障。

基于多重回归树的流动单元划分新方法及应用

基于多重回归树的流动单元划分新方法及应用

段 敏 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流动单元的划分是油藏数值模拟分层的主要依据,并有助于明确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

本文针对常用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对流动单元非均质性描述不全面、划分结果可能出现不同层叠加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重回归树的流动单元化方法。

该方法通过模拟测井深度和各非均质参数的关系,以孤东油田NG63+4区块为例,对NG63+4以及NG63和NG64层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并对划分结果的可靠性提出了定量评价方法。

关键词:流动单元;有序样本聚类;自动分层;非均质中图分类号:O2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2-0406-02目前,国内对储集层的分层大都还停留在细分单砂体(时间单元)上,而狭义的流动单元已经被引入到单砂体的细分中,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性质。

特别是对于类似河道砂厚层情况,通过流动单元的研究与划分,可以更加合理的划分和评价储层,提高油藏的模拟精度。

本文结合科研实际,基于岩心和测井资料,提出了更为合理实用的流动单元划分新方法,并基于此方法对孤东油田某些较厚的单砂体做了进一步划分。

一、识别方法概述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都依赖于反映非均质的参数,主要区别在于使用的非均质参数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以及确定参数临界值的方法不同。

不同的划分方法所确定流动单元对非均质参数的敏感度也存在差异。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孔喉几何形状法孔喉几何形状法是由Alden等[1]提出的一种利用孔喉半径R35来划分和评价岩石物理流动单元的方法。

该方法是从岩石组构的角度对储层类型进行划分,根据R35的分布可以把储层分成五种流动单元,每一种类型都具有不同的流体流动特征。

Aguilera[2]等利用前人的数据,验证了该方法在常规储层、致密气储层和页岩气储层中均适用,但不能考虑裂缝存在的情况。

2.流动分层指标法(FZI)该方法表征了储层质量指数RQI、标准化孔隙度和流动层段指数FZI三者之间的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长63流动单元研究-1-黄希燕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长63流动单元研究-1-黄希燕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长63油层组流动单元划分研究黄希燕1,张晨2,陈冲31.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7100652.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银川,7500063.西部钻探吐哈录井公司,新疆吐鲁番,838202摘要:华庆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三叠系延长组长63是其重要的含油层系和勘探目的层,属于低孔、低渗—特低渗油层组。

为了更高效的勘探和开发,笔者根据流动单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依据8口关键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和提取了F ZI和R QI,结合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将华庆地区长63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

研究表明,Ⅰ类流动单元的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最好,但分布最少,Ⅱ、Ⅲ类流动单元较多,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依次变差,Ⅱ类流动单元可作为下一步挖潜的主要区域,Ⅲ类流动单元可作接替区域。

摘要:华庆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油层组是一套以三角洲前缘相为主的陆源碎屑沉积,组分复杂,发育泥质砂岩和中—细砂岩,形成一套低孔、低渗—特低渗油层组。

本文在沉积岩石学、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方法指导下,分析研究区地质背景,将长8分为长81、长82两个层,并以长81油层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分为811、长812、长813三个小层。

通过对岩心资料、测井资料的分析,运用铸体薄片、电镜分析等测试技术对储层特征进行描述,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数据,结合动态资料,定量划分储层的非均质性,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储层的流动单元。

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孔隙差异大,微观非均质性也很强,这主要是沉积和成岩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在此基础上,利用F ZI法,根据取心井的物性数据,确定了该区长81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即将长81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I类的储集性能最好,Ⅳ类的储集性能最差。

研究区81储层以Ⅱ类、Ⅲ类流动单元为主。

根据流动单元分布,I类流动单元储集性能最好,但在研究区分布范围很小,Ⅱ类流动单元分布范围较大,孔隙度、渗透率高,砂体较厚,是下一步挖潜的重点区域,为下一步开发提供可参考的地质理论依据。

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以岔河集油田岔39断块油藏为例

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以岔河集油田岔39断块油藏为例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限制。首先,由于研究区域的限制,未能对整个岔 河集油田的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全面研究。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 对该区域的石油开采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其次,数值模拟过程中简化了一些地 质条件和开采因素,可能对模拟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可以通过精细化模 拟和多因素耦合分析,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以岔河集油田 岔39断块油藏为例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结论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结果与讨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石油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之一,对于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石油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对储层的理解和利用是关键。河流相储层作为一类 典型的沉积储层,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广阔的勘探前景。然而,由于其复杂 的沉积特征和变化的地质条件,河流相储层的流动单元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次演示以岔河集油田岔39断块油藏为例,对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深入研 究,旨在为提高石油开采效率和储层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综述
岔河集油田位于我国东部某省份,具有悠久的地质历史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岔 39断块油藏作为岔河集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河流相储层特征。前 人对岔39断块油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背景、油气分布特征等方面。在地质 背景方面,该区域晚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大规模海陆交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沉 积环境。在油气分布特征方面,岔39断块油藏主要集中在古河道和河间砂体中, 具有较高的石油储量和较好的开采价值。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孤岛油田河流相储层结构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揭示 了储层结构和剩余油分布的内在关系。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对复杂断块油藏的精细 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以胜坨油田坨30断块为例, 探讨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模型构建以及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

流动单元研究的参数选择方法——以绥靖油田G14区延91^1油藏为例

流动单元研究的参数选择方法——以绥靖油田G14区延91^1油藏为例

态生 产 数 据 的 方 式 对 流 动 单 元 划 分 结 果 进 行 验 证 。验 证 结 果 表 明 ,此 方 法 划 分 的 流 动 单 元 类 型 及 其 分 布 比较 合
理 ,有 利 于 指 导 油 田开 发 。
关 键 词 :流 动 单 元 ;参数 选择 ;动 态 生产 数 据 ;聚 类 分 析
2016年 3月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PETR0LEUM GEOL0GY AND ENGINEERING
文 章 编 号 :1673—8217(2016)02—0064—04
第 30卷 第 2期
流 动 单元 研 究 的参 数 选 择 方 法


以绥 靖 油 田 G14区延 9 油 藏 为例
1 参 数 的选 取
通 常 情 况下 ,流 动单 元 划 分 过程 中所 选 参数 主 要 包括 渗透 率 、孔 隙度 、含 油饱 和 度 、泥质含 量 、孔喉 半 径 、粒度 中值 、存 储 系 数 、地 层 系 数 以及 传 导 系数 等 [1 。流动 单 元 参 数 的 选 取 应 当做 到 科 学 、准 确 、合 理等 三个 方 面l2 ,在此 基 础上 ,还 要 结 合 研究 区 的资料 搜集 程度 、研究 重 点 、地 质 特征 等 因素来 判 断参 数 的取舍 。但 是 ,在 流动 单 元 划 分 参 数 的选 取 上最 重要 的是 要体 现 出岩 层 的储 渗 物性 。

中 图分 类 号 :TE122.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流 动单 元是 指在 储层 中的某一 部位 影 响流体 流 动 的 各 要 素 均相 同 的连 续 的储 集 体口 ],这 一 定 义 反 映 了流动 单元 形 成 于 相 似 的沉 积 环 境 、经历 了相 似 的成 岩作 用 和构造 运 动等 。 自从这个 概 念 引入 国 内后 ,国内的诸 多学 者进 行 了大量 的探 索 ,总结 出了 许 多划 分 流动 单 元 的 方法 。这 些 方法 主要 分 三 类 : 第 一 类 为 地 质 方 法[4 ],主要 是 研 究 砂 体 的 沉 积环 境 和 沉积 结构 ,以单砂 体 或 沉 积 结 构 为 一 类 流 动单 元 ;第 二类 为参 数 综 合 法 _7 引,主 要 是 利 用 一 些 数 学原 理 和数学 方 法来 分 析 每 口井 的 特 征 数 据 ,从 而 使一 些具 有相 似 特 征 的井 聚 集 成 一 类 ,并 以此 作 为 一 类 流 动 单 元 ;第 三 类 为 综 合 法 或 层 次 分 析 法l_1 ,主要是先分析地层中影 响流体流动 的渗 流屏 障的分布和砂体 ,然后再用 数学方法来 划分流动 单元 。 根据绥靖油 田 G14区的开发现 状 ,结合 实际地 质情 况 和各类方法 的优缺点 ,决定采用参数综合法_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单元定量论文流动单元研究论文储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方法与注意问题摘要:自C.L.Hearn等人于1984年提出流动单元(Flow Unit)的概念[1],目前人们一致性的认识是:“横向和垂向上连续的,具有相似渗透率、孔隙度及流动特征的储集带”。

流动单元作为一种油气田地质研究理论和表征方法,已经得到快速推广与发展。

流动单元的研究应以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油层物理以及渗流力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综合应用油田动、静态生产资料,以储集体的非均质性特征和渗流特征为主线,对地下油气藏进行分单元的综合研究和评价。

关键词:流动单元;沉积相带;高分辨率层序1流动单元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1.1流动单元定量化研究进展流动单元研究实质上是对油气藏进行深入细致的综合研究和表征。

特别是对于复杂和长期注水开发的油气藏,要正确揭示地下油气藏内流动单元的分布规律,必须采用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应用多种手段,多种信息,才能做好流动单元的识别、划分和评价。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把国内外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大体分为两种类型:1.1.1 以数学手段为主的储层参数分析法广泛应用储层中的各种地质参数,通过单井中密集取样的聚类分析寻找划分流动单元的有效参数和定量界限,然后直接在整套储层中定量划分流动单元。

在这类方法中,仅仅需要做少量的地层对比和沉积学研究,隔、夹层的分布可作为流动单元划分的分界依据,最终建立以流动单元为基础的三维定量地质模型。

上述方法存在以下不足:强调了成因单元(或沉积相带)内影响流体渗流地质参数的差异,虽应用多种参数进行流动单元划分,但对成因单元本身的分布、单元间渗流屏障(沉积屏障、成岩胶结带和断层遮挡)及各种地质界面的研究很难用统一的定量标准进行刻画。

而陆相储层砂体时、空分布的复杂性、渗流屏障及微地质界面的分布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对地下流体运动的影响更为重要。

此外,某些研究者过分强调流动单元在垂向上的分层性,甚至将流动单元看作是更细微的“地层单元”,忽视了平面上渗流差异的研究,而平面上严重的非均质性正是陆相储层的又一特色。

1.1.2 以地质研究为主的储层层次分析法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对流动单元的认识也不同,所以不同层次的流动单元其研究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于兴河,2008)。

单层以上级次的结构要素的界面均为不渗透界面,单砂体的界面大部分部位不渗透,只有部分部位为渗透的界面,因而在储层结构分析中,如果将这些级次的结构搞清了,在垂向上将其分开,便可解决这些级次的流动单元划分问题。

1.2 流动单元综合划分方法目前流动单元在理论上从单学科到多学科交叉,方法上从定性发展到半定量或定量,概念则由原始的纯地质概念发展成地质和油藏工程通用的概念,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文把流动单元的概念界定为:空间上具有相似渗透率、孔隙度等物性的储集体,其边界为区域上稳定发育的泥岩、不连续薄隔挡层等各种沉积界面或渗透差异层,其连通性还受构造断层控制。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层次界面分析法和流动单元定量划分三者融为一体,采用层次分析思想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是目前研究热点。

首先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建立高分辨等时地层格架,并研究其间泥质岩隔、夹层的分布。

然后在等时地层单元内,按照其中不同级次沉积界面和结构单元的特征,把储层详细解剖到成因砂体或成因单元。

在此基础上,研究各个流动单元的各种岩石物理参数,并进一步分析界面间沉积、断层遮挡状况,建立精细的储层结构模型,并在平面进行流动单元分区的研究。

1.3 流动单元划分的关键技术本次流动单元划分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1.3.1 高分辨率层序格架建立与沉积微相划分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等时地层格架,通过井震结合划分各个小层的沉积微相,按照不同的沉积边界和结构单元,划分出各个成因砂体。

1.3.2 流动带指标分析法各个成因砂体内部由于物性差异,具有不同的水力流动单元。

而相似FZI(流动带指标)的岩石被认为具有相似平均水力半径,因而属于同一水力流动单元(Amaefule,1993)[2]。

Amaefule和Abbaszaden等基于孔隙几何学对流体渗流具有很大影响的认识,提出了应用流动带指标FZI(Flow Zone Index)划分水力流动单元的方法。

1.3.3 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C1uster analysis)是最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之一,它是按照客体在性质上或成因上的亲疏关系,对客体进行定量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种分类方法不仅综合考虑了所有的因素,而且不受己有分类结构的影响,只是以某种分类统计量为依据,对客体进行分类。

对系统聚类分析来说,一批给定样品的类型和数目事先都不知道,正好是需要通过聚类分析以后结合地质解释来确定划分的类型和数目。

根据分类对象不同,聚类分析又分为Q型聚类分析(对样品聚类)和R型聚类分析(对指标或变量分类)两种类型。

由于流动单元的分类是根据被观测对象的各种特征,即反映被观察对象的特征的各变量值进行分类。

聚合聚类分析法的原理是在开始时每个客体自成一类,然后以某种表示客体亲疏关系的分类统计量为分类依据,把一些彼此之间关系最亲密的聚集合并为一类,把另一些彼此之间亲近的客体集合为另一类。

在客体聚合为类的基础上,在根据类之间的亲疏程度继续合并,直到全部客体聚为一类为止。

衡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的亲疏程度的指标有两种,即距离和相似系数。

距离是将每个样品看成是m个变量对应的m维空间中的一个点,然后在该空间中依据任意两点间的距离进行定义其亲疏程度,距离越近,则亲密程度越高。

其中衡量指标为距离算法,共有:Euclid(欧氏距离)、Seuclid(标准化欧氏距离)、CityBlock(布洛克距离)、Minkowski(明可夫斯基距离)。

而采用的聚类算法一般有:single(最短距离法)、complete(最长距离法)、average(未加权平均距离法)、weighted(加权平均距离法)、centroid(质心距离法)、median(加权质心距离法)。

利用衡量聚类树各个节点的相关系数,可以比较优选以上各种算法,相关系数越接近1的算法为最佳算法。

1.3.4 多参数综合流动单元分析法流动单元的研究是一种多参数分析法,参数的选取尤为重要,一般可选取孔隙度、渗透率、储层质量系数RQI、流动带指标FZI、沉积微相等参数组合,通过灰色理论确定各个参数的权值,以各参数自身评分与各参数的权系数相乘可得各参数单项得分,把各参数单项得分累积后以百分制可得最终的流动单元综合得分,以反映地下地质的真实情况。

2流动单元划分中应注意的问题识别一个流动单元就是识别具有相似的岩石物理特征的三维地质体。

而岩石物理相是受沉积特征控制,所以,划分流动单元的依据是沉积特征和岩石物理参数,尤其是储层的孔隙结构参数。

2.1 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与成因砂体的划分沉积因素是控制流体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进行等时对比,划分出各级基准面旋回,可以保证小层对比的相对等时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小层之间泥质隔、夹层的分布。

这种研究方法划分的流动单元,对储层的宏观特征具有较好的体现,并可能其成因进行科学的分析;但各个小层内部仍然存在较大的非均质性,因此,应对各个小层的岩石物理特征应用量化的方法进一步深入分析。

2.2 流动单元定量化参数的确定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划分流动单元的参数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存储系数RQI、流动带指标FZI、沉积微相等。

在选取参数时,要全面、准确和适当,要紧密结合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研究目的和要求以及收集资料的丰富程度,为油田开发服务。

因此,表征流动单元划分参数的选取要体现宏观与微观、构造与沉积、岩石骨架与流体性质各个方面。

2.3 数据分析和异常处理本次研究区处于长期开发过程中,油田已经进入了特高含水阶段,而期间由于注水、加密井网等因素引起多次测量的储层岩石物性发生相应变化或误差,对此必须对各个井的物性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异常值进行处理。

3流动单元划分实例分析应用以上所提到的孔隙度、渗透率、储层质量系数RQI、流动带指标FZI、沉积微相等参数,采用聚类分析,得出各个小层的流动单元统计规律,并在平面上分析流动单元分布规律。

通过RQI和PHEe的双对数坐标图,可以大概分析样品点的孔隙及储层质量特征,一般来说在同一趋势的样品点具有相似的孔喉特征,而X油田X小层有三组斜率近似平行的直线。

本次研究还对各个样品加入了FZI属性参数分析,样品颜色值越红,FZI值越高,从实际数据投点可以发现X油田X小层FZI高值样品点多,而低值较少,说明其总体孔、渗性能好与流动性能好,这与该层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发育密切相关。

由于FZI指标是从储层孔隙结构与孔、渗数据推导得出的流动单元指标,因而具有相似的岩石被认为具有相似的平均水力半径,通过FZI的累计函数图可以大概分出不同水力流动单元;去除累计函数两端的异常值,P13c3大概可以分出三段,分别对应三类流动单元。

其划分方法主要是依据曲线的斜率变化所造成的拐点。

根据X油田X小层流动单元综合评分,建立流动单元综合系数场,通过流动聚类分析结果统计出各类流动单元的综合评分标准:通过流动单元综合评分统计,E类流动单元的综合评分平均为65左右,G类流动单元的综合评分平均为38左右,P类流动单元的综合评分平均为10左右,由此以其平均值做为其cut off值(截取值)来进行平面分区。

4结论1.以数学手段为主的储层参数分析法和以地质研究为主的储层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国内外对流动单元进行识别、划分和评价两种主要方法。

2.应用高分辨率层序格架建立与沉积微相划分,采用流动带指标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参数综合流动单元分析法,使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层次界面分析法和流动单元定量划分三者融为一体,可以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

3.把握好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与成因砂体的划分、流动单元定量化参数的确定及数据分析与异常处理,能较好的提高流动单元划分的准确性。

4.应用孔隙度、渗透率、储层质量系数RQI、流动带指标FZI、沉积微相等参数,采用聚类分析,得出各个小层的流动单元统计规律,并在平面上分析流动单元分布规律的方法是可行的,由于其可操作性较强,适合在油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1] Hearn C L,Ebanks W J,Tye,R S,et al.1984.Ge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reservoir performance of the Hartzog Draw filed. Wyoming 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2] Amaefule J O,et al.1993.Enhanced Reservoir Description:Using Core and Log Data to Identify Hydraulic(Flow)Uints and Predict Permeability in Uncored Interval\Wells,SPE 26436:205~2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