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生在山西的战役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一、邯郸之战简介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

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

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

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

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

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

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

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

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

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

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点评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

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

清朝娘子关战役

清朝娘子关战役

清朝娘子关战役娘子关战役为中日战争早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山西战略要点娘子关,起始时间为1937年10月6日。

攻击部队为日军板垣征四郎率领的第五师团。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清朝娘子关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清朝娘子关战役战争总括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在抗日战争的太原会战中,中国第2战区部队在山西省东部娘子关地区抵抗日军华北方面军第1军进攻的防御战役。

日军第1军于10日占领河北省石家庄后,令第20师团沿正太铁路(正定至太原)向山西进攻,以配合由晋北南下的日军会攻太原。

中国第2战区部队一部,在副司令长官黄绍竑指挥下,在娘子关南北地区布防阻击日军的进攻。

日军第20师团一部,在师团长川岸文三郎指挥下分两个纵队西进。

右纵队沿井陉、娘子关向石门口进攻,左纵队沿微水、测渔镇向石门口进攻。

11日,日军进到井陉与在此警戒的中国军队一部接触。

黄绍竑急令右翼第3军向娘子关靠拢,主力集结于大小梁江。

12日晚,日军突破井陉南刘家沟守军阵地,占领井陉,13日晨攻占旧关,当日夜,中国第17师所部向长生口方向日军反击,曾克复刘家沟、长生口和井陉南关车站,但因娘子关以东雪花山失守,第17师反攻未逞,退守乏驴岭。

14日拂晓,第26路军第27师两个团向占领旧关的日军反击,将该部日军压缩到核桃园东南高地。

当日,日军一部由娘子关以北洪子店西进,在六岭关附近被守军第4旅击退。

15日,日军一部突入旧关和关沟。

这时,阎锡山限令黄绍竑和第3军军长曾万钟于16日消灭旧关附近日军。

当日夜,第27师和第3军一部将关沟和旧关的日军包围。

日军一部增援。

双方展开激战,至20日,形成对峙。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于20日令第20师团向阳泉地区进攻。

当日,第20师团以右纵队攻击井陉、新关、固驿镇方面及以北的守军防御阵线;以左纵队沿横口、测鱼镇、固驿镇向娘子关正面守军后方迂回。

当日拂晓,日军右纵队在飞机支援下向娘子关正面守军赵寿山率领的17师展开攻击,战至22日,守军伤亡极重,即缩短战线于当日夜间转移至神仙洞、绵山、苇泽关、785.3高地、宋家岩底一线阵地。

长城上的一道铜墙铁壁:忻口战役的重要意义

长城上的一道铜墙铁壁:忻口战役的重要意义

长城上的一道铜墙铁壁:忻口战役的重要意义
忻口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937
年9月12日至25日期间,地点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忻口县境内。

此次战役是中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打赢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日战争中的重要一役,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忻口战役发生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初期,日军在卢沟桥事变后就已经准备对中国全面发动进攻,忻口附近是日军主力通往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必经之路,因此成为了中日军队展开激烈战斗的重要战场。

在此次战役中,中国军队主力第259旅与第88师共同防守忻口,面对着日军实力远超过自己的困境。

中国军队依靠着高地的地形优势,对日军发起了反击。

经过长时间激战,中国军队以1比3的兵力对峙下,最终取得了胜利。

忻口战役的胜利保卫了山西和河北,守住了太行山和华北军防线,挽救了抗日战争早期的危局,彰显了中国军队的勇气和强大实力。

忻口战役胜利意义重大,首先是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提振了抗日军民斗志,具有极其重要的宣传意义。

其次,这场胜利证明了中国军队可以在战斗中打败日本陆军,是中国军队取得抗日战争以来首次重要的战役胜利,为战争后期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忻口战役的胜利也让中日双方更加明确各自的实力和优劣势,对未来军事定位与部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忻口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篇章之一,它证实了中国军队是一支强大的战斗力量,赢得了国内外的尊重和信任。

此次战役的胜利,也加快了中日战争的进程,开启了中日战争艰辛而漫长的历程。

作为保卫祖国的一道铜墙铁壁,忻口战役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激励了人民团结一心抵御日寇的决心,保卫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为开创新中国的未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30公里。

遗址东西两面皆是山,两山之间的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为遗址范围。

“据《泽州总论府志》,《山西通志》记载;‘赵括乘胜至秦壁,即今山西省冤谷也(古称杀谷,长平之战战场)其谷四周皆山,唯前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括自出搏战为秦射杀之’[摘自网络]。

”冤谷也就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投降士卒40万的地方[此地建有骷髅王庙]。

当地老百姓曾经把这里称之为杀谷。

后来唐代的玄宗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命官员在此地修建骷髅王庙,即;择其骷骨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建庙宇贡奉,借以祭奠40万被坑杀士卒之先灵。

又把庙南面的山改称之为骷髅山,更杀谷为冤谷。

明代的诗人于达真经此提诗曰;“此地由来古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

恒多风雨幽魂泣,如今英灵古庙荒。

赵将空遗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词语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吏上最著名的一场战争,也是我国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发生的一场规模最大的战争。

这场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

但是,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投降士卒40余万人,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血流成河,尸骨遍野,头颅堆积成山,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吏上最残酷最大规模屠杀投降士卒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至今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氛。

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局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韩,孤立了韩国的上党郡,把上党郡与其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韩王自知韩国的国力和兵力无法与秦国的国力和兵力匹敌,为了自保,就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向秦国求和,以求秦国息兵。

但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又加上上党郡的百姓也纷纷逃往赵国。

赵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除了秦国外,只有赵国的宗合国力最强,也只有赵国是秦国的强劲对手。

忻口战役:历史长河中雄烈的一页

忻口战役:历史长河中雄烈的一页

忻口战役:历史长河中雄烈的一页忻口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山西抗日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该战役发生于1941年9月25日至11月9日,中共军队与日军在忻口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交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了历史长河中雄烈的一页。

忻口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日军正规军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

随着日军的不断扩张和侵略,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省南部发起了抗日游击战争。

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组织能力,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革命根据地。

然而,日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派遣大批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试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省南部的根据地。

为此,日军先后发动了忻口战役、平型关战役等,试图彻底消灭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的游击根据地。

忻口战役的开始是非常艰难的。

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忻口地区的主要力量是一支由中共前敌厅原干部组建的队伍,仅有千余人,武器装备极为落后。

而面对他们的是以细田贞治为指挥官的日军第56师团,拥有重火器和卓越的训练和装备。

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他们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有条不紊的准备后,于1941年9月25日发起了一次突袭行动,攻打日军在忻口地区的据点。

虽然初期进攻的效果并不显著,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败。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战术,重点打击了日军的炮兵阵地和后方补给线。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也不断地加强了自己的组织,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意识和斗志。

这让他们在战斗中不断地士气高昂,与日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最终,在长达45天的战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成功地抵御了日军的进攻,并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打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配合下,游击队展开了一系列抵抗行动,对日军后方的道路、桥梁等关键地点进行了有效的破坏。

山西红色文化经典故事

山西红色文化经典故事

山西红色文化经典故事一、引言山西,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战场,见证了无数英雄事迹。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品格。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

山西红色文化不仅对本地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全国范围内的红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山西红色文化的经典故事1.抗日战争时期的山西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成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部分。

在这片土地上,八路军英勇奋战,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全国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诸如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经典战役,成为山西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解放战争时期的山西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山西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我军英勇善战,取得了辉煌战果。

山西战役的胜利,为全国解放战争胜利铺垫了道路。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山西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山西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一时期的山西,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展示了山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魅力。

三、山西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当前,山西红色文化建设的成果丰硕,各类红色文化场馆、纪念碑、纪念馆等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载体。

同时,山西积极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以红色旅游、红色文艺作品等形式,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四、结论山西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山西古战场之七:宋辽金元时期,多元战争遍布山西全境

山西古战场之七:宋辽金元时期,多元战争遍布山西全境

山西古战场之七:宋辽金元时期,多元战争遍布山西全境大家好,这里是“云曲三晋”,主要为大家“云”关于山西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情。

赵宋的开国之战,顺应了人们极度渴望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和混战以及强烈要求统一的愿望。

但是,赵宋并没有完成这个愿望,而且,从其重文轻武的国策而言,即可发现其并无统一之决心。

所以,当我们以赵宋代表中国、视其为正统时,显然并不完全正确,事实上,赵宋只能算作列国之一。

在这一时期,宋辽、辽金、宋金、金元、宋元等之间的战争可谓多元战争,而且遍布山西全境。

据统计,从赵宋开国到蒙元灭亡前后400余年时间,山西境内的战事多达92次,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下边是在这一时期内发生在山西境内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战事。

赵光义火烧晋阳城战场一:晋阳位置: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一带战事:宋伐北汉晋阳之战简介:公元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率兵北伐,进攻北汉晋阳。

赵匡胤拟用三家分晋智伯围赵襄子之法水灌晋阳,因天气炎热,军中泄疾流行,无功而返。

公元975年,宋将党进等人伐北汉,其间因赵匡胤去世,无奈撤兵。

公元979年,宋先遣潘美进攻晋阳,无果,赵光义遂亲自出征,日夜强攻,晋阳沦陷,北汉灭亡。

战场二:白马岭位置:今阳泉市盂县东北蚍蜉垴战事:宋辽白马岭之战简介:公元979年,宋伐北汉。

为防止北方辽国支援北汉,宋将郭进在太原石岭关布防。

石岭关在阳曲县与忻州交界处。

宋军在布防中与南下的辽军在白马岭遭遇。

由于辽军主将作战思路分歧,给了宋军绝佳的机会。

辽军先锋军在渡河未半时,宋军乘机突击,辽军损兵折将,失败而归。

这是宋辽之战中少有的歼灭战。

影视剧中战场上的杨业战场三:寰州位置:今朔州市朔城区一带战事:宋辽寰州之战简介:公元986年,宋将潘美、杨业在西径关(今代县西北)与辽军遭遇,宋追辽至寰州,辽大败。

辽反击,再将陷于寰州。

随后,由于宋主将潘美等人的错误指挥,致使杨业孤军深入作战,壮烈殉国。

军事重镇再次陷落和杨业之死,使宋辽之战战局从此向有利于辽国的方向发展。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序、前言序早在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剑拔弩张之际,晋文公还有点踌躇,其臣下就曾提到晋国的表里山河,用不着有所顾虑。

后来晋平公还曾把国险作为晋国三不殆之一。

这些都是论晋史者所熟知的往事。

其所以被人称道,正是由于符合晋国的山川形势,特别是太行之西,王屋之北,更是如此。

晋国和其东南的诸侯列国也曾动过干戈,主要重大战地却都在太行之东、王屋之南。

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鞍之战,就都是在远离晋国之地进行的。

齐桓公固曾登上太行,而且还西至卑耳山,可是在登太行时,却要束马悬车,旅途维艰。

如果要进行战阵,看来还是不容易的。

寝假至于战国,三家分晋,都城先后向外移徙,韩都南郑,魏都大梁,赵都邯郸,仿佛皆与表里山河无关。

虽然如此,在这战乱频仍的年代里,表里山河之地也未能免除更多的兵争,秦赵长平之战就是最为巨大的一次。

长平之战不仅是秦赵之间最为巨大的兵争,就在整个战国时期也是少有的大战。

正是这样巨大的兵争,引起了其后历代学人的关注,特别是军事学家的重视,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可是这样一些研究成果却难得把这一次少有的大战具体情况源源本本说得详细清楚。

为什么如此?其中最关重要的一点,乃是虽然关注和重视,却非亲临战地,从事实地考察的工作。

虽然多费心力,只是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如何能得到符合实际的效果?在这一方面,不佞还是略有体会的。

70年代,不佞和几位学侣承皮定钧将军的雅命,从事陕西军事地理的研究。

陕西也是历来多次发生战争的地区。

有关的文献记载相当繁多,有的过于简略,难得具体,有的相互参差,未能一致。

这就不能不亲自前往,实地考察。

正由于实地考察,才能把事情廓清。

这里有很多例证。

可以略举两则,稍作说明。

北宋时,与西夏为敌国,时有兵争,而以永乐城之战最为剧烈。

这一战役,北宋自主帅以下损失20万人。

永乐城何在?自来记载皆说是在米脂县西南,迄今舆周上米脂县西南尚有永乐村。

不佞前往考察,路过米脂县,当地人士见告,现在永乐村就是以前的永乐城,路远难行,何必再事奔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发生在山西的战役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古称河东,省会太原市。

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但是你知道发生在山西的战役?
古代发生在山西的战役
弃甲院、围城、石门、箭头、三军;;;;;;这些在山西高平丹河一带的村名,沿用了2200多年,全部都源自中国古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战;;长平之战。

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军的铁蹄,踏上了韩国的土地。

韩王被迫求和,答应割让上党郡17城给秦国,但上党郡守因拒绝执行割让旨意被免职;韩王令冯亭接替上任,没想到冯亭更彻底,直接把韩国这17座城池献给了赵王。

赵建国时定都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南部),后来迁都邯郸。

上党不仅是赵都的屏障,更是三晋的生命线,一场争夺战在所难免。

秦赵两军沿沁河、丹河布下阵来,赵国派出老将廉颇,秦国由王龁带兵。

战场以长平为中心,直径上百公里,涉及现在的沁水、阳城、晋城、陵川、壶关、长子和长治等地。

战局胶着,对峙了三年。

廉颇的幕府就设在今天高平市东南5千米的大粮山上,原有廉颇庙,后被毁,近年来,高平市在原址上又重修了庙宇。

秦军长途奔袭,粮草供应困难,不再以占领土地,而是以消灭敌国战斗力为主要目标,虎狼之师残暴嗜杀,恶名远扬。

秦王很焦虑,担心不战自溃,于是使出了反间计,派人在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怯战准备投降,秦军最怕的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平时就欣赏军事理论高手赵括,决定用赵括取代廉颇奔赴前线。

重病在床的蔺相如一听急了,对赵王说,“会读书和会打仗是两回事啊,万万不可啊!”
赵括的母亲也吓坏了,说儿子视战争如儿戏,只会空谈,如果选他作将,将是赵国的灾难。

如果用他导致兵败,请求赵王不要降罪连累赵括族人。

但赵王一意孤行。

赵括一到前线,立刻废除廉颇的军令,把所有不同意见的将校全部免职,八位将校苦劝无用,集体拔剑自刎了,现在高平还有个八义村。

赵括不知道对方暗中把主将换成了白起,用针对王龁的战术全军出击,被秦军一切为二,陷入了包围圈,被困46天,到了暗杀战友分吃尸体的地步。

赵括率五千精锐突围时被乱箭射死,其45万大军除240多名老弱残兵被放回报信外,全部被活埋坑杀,暴虐惨烈堪称古代战争之最。

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军此举一是无法解决庞大的战俘队伍,二是向各国示威。

经此一役,赵国严重受挫。

秦军投入上百万兵力,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参军,也死伤过半,国内半空。

直到现在,在高平的古战场上,还不时发现有箭镞和枯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