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以弱胜强战例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昆阳之战是绿林农民起义军粉碎王莽军队的一次大战。
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之一。
那次大战发生在西汉末年,那时外戚王莽夺权称帝,改国号为“新”。
新朝政令苛虐,民不聊生,于是在地皇四年(公元23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绿林军和赤眉军。
由湖北新市(今京山)人王匡、王凤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号称(绿林军),后来人们就把这些聚集山林,反抗官府,杀富济贫的好汉统称为“绿林”,所谓的“绿林好汉”就是从这来的;由山东琅邪(今诸城)人樊崇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泰山为根据地,队伍中每人都用赤色涂眉,以示与官军相区别,因此就被称为赤眉军。
绿林军后来发展到十几万个人,连西汉宗室刘玄,宛城(今南阳)大地主刘縯(yan),刘秀兄弟都加入进来了。
《后汉书》和清光绪《叶县志》载:新朝地皇四年一月,绿林军在水西(今泌阳河)击溃新朝军十多万,绿林军立刘玄为帝,恢复刘汉政权,绿林军也改称汉军。
刘玄即位后,趁王莽新军主力东进镇压赤眉军之际,派王凤、王常连克昆阳、定陵、郾城,又派刘縯yan帅主力围攻军事重镇宛城(今南阳)。
王莽闻讯后,急调大将王邑、王寻带领42万大军南下,并且带了虎、豹、犀、象助威。
汉军出动数千人马到阳关(今禹州西北)一带堵截,见军势浩大,退回昆阳。
莽军很快把昆阳城围住,史称“部众绕城数十重,列营百数,钲鼓声达数十里”。
此时昆阳城守军只有八九千人,力量单薄。
刘秀以“城坚濠阔、尚可相持”而提出死守待援,并自告奋勇带十二轻骑突出重围到定陵、郾城搬请救兵,后又率3000精兵冲入敌营,直扑莽军中坚,内外夹攻,杀死王寻,莽军大溃。
这一仗使刘秀声威大震。
仅仅维持了15年的王莽新朝政权随着这场战败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两年后,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历时195年的东汉由此拉开大幕。
叶县南的旧县村有一条烧车河就是当年昆阳大战的古战场。
据记载,当时莽军大败逃亡时正赶上狂风大作,天降暴雨,河水暴涨。
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

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以多打少,不算本事,只有以少胜多,才是最妙的。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欢迎阅读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牧野之战战争结果《逸周书·世俘》记载: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商军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捕猎,虎、熊、犀牛、鹿等动物一万多头,并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仅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
随后联军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四处征伐忠于的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飞廉于海滨而杀之。
但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子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
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
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柏举之战战争结果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强敌楚国,给楚国以巨大的创伤,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率领6万楚地义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军队破釜沉舟,大败20万秦军,使秦军受到严重损失,并迫使另20万秦军不久投降。
而项羽则确立了在各起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经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
战争结果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
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而项羽以六万破数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以弱胜强的历史故事

以弱胜强的历史故事那我给你讲个赤壁之战的故事吧。
话说东汉末年啊,曹操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角色,就像班里那个学霸,啥都有,兵多将广,地盘还大。
他带着他那一大帮子人,号称八十万大军(其实没那么多,但也很多啦),雄赳赳气昂昂地就朝着南方来了,想把孙权和刘备这俩小势力给一口吞掉。
刘备呢,当时就像个刚创业失败的小老板,到处找地方落脚,手下就那么点兵,还不够曹操塞牙缝的。
孙权呢,虽然在江东有点小地盘,但跟曹操比起来,那也是小巫见大巫。
这俩家伙一合计,得,要是不合作,那就只有死路一条啊。
于是,他们就凑到一起了。
刘备这边有诸葛亮这个超级智囊,就像游戏里开了挂的军师一样。
孙权这边呢,也有周瑜这样的猛人,又会打仗又有智谋。
这俩人凑一块,那也是强强联合。
曹操的兵大多是北方人,到了南方啊,就有点水土不服,晕船晕得厉害。
这时候啊,曹操就想出个主意,把战船都连起来,就像搭积木似的,这样船就稳当了。
可他没想到啊,这就给了孙刘联军可乘之机。
诸葛亮和周瑜一商量,就决定用火攻。
他们找了个大雾天,黄盖假装投降曹操,开着装满茅草的船就朝着曹操的舰队去了。
曹操还傻乎乎地以为黄盖真投降呢。
等船靠近了,黄盖一声令下,就把船给点着了,那大火一下子就烧起来了,借着风势,曹操的战船一艘接一艘地着火,就像一串鞭炮似的,噼里啪啦的。
曹操的大军一下子就乱了套,那些兵啊,被火烧得嗷嗷叫,又没地方躲。
孙刘联军呢,趁着这个机会就杀了过来。
曹操这下可惨了,只能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跑了。
就这么着,刘备和孙权这两个原本弱小的势力,靠着智慧和合作,打败了强大的曹操,这赤壁之战也成了历史上超级有名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呢。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哪些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牧野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彭城之战、昆阳之战、虎牢关之战、长勺之战等。
以少胜多,就是以少量的精兵强将,战胜强大的敌人。
取胜的关键,一般都是后发制人,攻守相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
彭城之战汉元年四月,诸侯罢兵西下,各就封国,项羽回到彭城去做西楚霸王,刘邦受封汉王,入汉中,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许多人心怀异志,蓄谋反叛。
五月,前齐相田荣和汉王刘邦在东、西两面同时起事,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刘邦出兵陈仓。
八月击溃章邯,同月收降赛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占据三秦之地。
汉二年四月,刘邦趁项羽胶着于东面战事之际,率五军诸侯约集五十六万人背后突袭,占领了西楚都城彭城。
面对险恶的政治军事环境,项羽制定了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留下诸将攻齐,自率精骑3万疾驰南下,由鲁瑕丘击破樊哙等军后,在胡陵至肖县采取包围闪击,肖县东南有刘邦兵数营扎住。
项羽军夜间抵肖,利用拂晓,由西向东反击汉军侧背,早晨开始进攻与汉军展开大战,中午就大破汉军。
经过几天追杀,刘邦56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绉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亲率战车300乘,虎贲3000人,步兵数万人以及庸卢、彭、蜀等部族的联军,总兵力4.5万人,出兵东征。
根据《史记》记载,商纣王出动的兵力总达70万,但大部分为奴隶、俘虏组成,因此战力不强,最终纣王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淝水之战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此时的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了前燕、前凉、代等割据国家,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公元383年,前秦国主苻坚率百万兵伐晋,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各部族会合,联军总数4.5万人,而纣王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
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商朝惨败,纣王逃回朝歌自焚而死。
一、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也就是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率领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
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
二、尹阙之战公元前293年,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秦将白起率军在伊阙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
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
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
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
白起乘胜挥师追击,以不足对方一半的兵力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
三、巨鹿之战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大决战。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
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四、官渡之战建安五年,曹操的军队与袁绍的军队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袁绍兵力有十多万,而曹操的兵力只有袁绍的十分之一。
然而战争结果却是: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也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五、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
据考证,当时孙刘联军最多有五万人,而曹操有十万到二十万人,双方实力悬殊,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专题02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第04期)-2016年中考历史考点总动员系列(解析版)

2016年中考历史备考之黄金考点聚焦(第4期)考点二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聚焦考点☆温习理解一、巨鹿之战:1.时间:公元前207年。
2.交战双方:项羽领导的军队和秦军主力。
3.结果:项羽以少貹多大败秦军主力。
4.出自巨鹿之战的成语是破釜沉舟。
二、官渡之战:1.时间:200年。
2.交战双方:曹操与袁绍。
3.结果:曹操以少貹多大败袁绍。
4.曹操取胜的原因:(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了优势。
(2)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实力不断增强。
(3)曹操招贤纳士,采纳谋士的建议,袁绍骄傲轻敌。
5.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三、赤壁之战:1.时间:208年。
2.交战双方:曹军与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貹多大败曹军。
4. 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2)曹操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联合,利用火攻。
5.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淝水之战:1.时间:383年。
2.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貹多大败前秦。
4. 前秦失败的原因:(1)前秦内部不团结,军心涣散,指挥失误。
(2)东晋将士上下一心,英勇善战,指挥得当。
5.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6.出自淝水之战的成语是: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
五、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等。
【知识拓展】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1]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2])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3]。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数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
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以柔克刚的例子

一,以柔克刚是水擅长的智慧。
水滴石穿这个成语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在现代几乎是家喻户晓。
中国人自古就推崇水的恒心。
水以它的恒心,坚持不懈地滴答滴答,最终能把坚硬的磐石滴穿。
滴水穿石的精神,自古到现代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和发展。
滴水穿石正是柔弱胜刚强的典型事例。
二,以柔克刚的方法可以解决看似无比困难的问题。
明末大臣洪承畴开始时意志坚决,拒不降清。
但大清皇后孝庄采用女人特有的温柔手段,使洪承畴后来归顺了大清。
孝庄以柔和的方法,解决了强硬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
生活中的很多难事,都可以用柔和的方法解决。
三,在军事思想方面,老子也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在中华民族的军事历史上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而且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就是那些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战役。
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战例。
当时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共5万人,迎战曹操号称80万军队的进攻。
孙权和刘备不与曹操正面硬战,而是用己之长攻彼之短,利用曹军不善水战的弱点,使用水军突袭,火烧曹军舰船,战胜了曹操80万大军。
这一战是中国军事历史上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经典范例。
在现代的朝鲜战争中,中国用步枪机枪面对美国飞机坦克大炮的强大进攻,从武器和国家实力来看中国都与美国相差悬殊。
所以,中国军队少与敌人正面硬战,多采用运动战,利用美国骄傲和轻敌的心理,三次向美军故意示弱佯装败退,诱敌进入包围圈,围而歼之。
这三次大胜就已经基本奠定了中国胜利的大局。
朝鲜战场上中国以弱胜强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使中国在国际上声威大振。
朝鲜战场上中国战胜美国,也是国际上著名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战例。
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
以柔克刚是中华民族相比其他民族的特有智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运用。
以少胜多的案例

以少胜多的案例摘要:1.引言:介绍以少胜多的案例2.案例一:赤壁之战3.案例二:淝水之战4.案例三:庐山之战5.总结:以少胜多的原因和启示正文:【提纲】1.引言:介绍以少胜多的案例以少胜多,是指在战争或竞争中,一方以人数或资源劣势,却能战胜人数或资源优势的对手。
这种案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尤其在战争中,军事家们凭借高超的智慧和战略,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本文将介绍三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和庐山之战。
2.案例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 年)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当时,曹操率军二十余万,而孙刘联军仅五万人左右。
然而,在周瑜、诸葛亮等人的精心策划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操,迫使其败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五万人战胜了曹操的二十余万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案例二: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 年,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战役。
前秦王苻坚欲图统一南北,率军八十余万进攻东晋。
而东晋将领谢安、谢玄等人率领约二万人的军队迎战。
经过一系列巧妙的谋略和战术,东晋军队成功地将前秦大军引入淝水河边,然后乘其立足未稳,发动突袭。
最终,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使得东晋成功地阻止了前秦的南侵,为南方政权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
4.案例三:庐山之战庐山之战,是五胡乱华时期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363 年。
当时,东晋皇帝司马聃任命谢安为荆州刺史,负责平定荆州地区的氐族。
谢安带领数千东晋军队与氐族大军作战,最终凭借出色的指挥和谋略,成功地以少胜多,取得了庐山之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使得东晋在荆州地区恢复了秩序,稳定了政局。
5.总结:以少胜多的原因和启示分析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以少胜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指挥官具有高超的军事智慧和谋略,能够准确地判断战场形势并制定出奇制胜的战术;二是军队纪律严明,士兵战斗力强,能够严格执行指挥官的命令;三是能够充分利用敌方的弱点,化被动为主动,争取战场主动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以弱胜强战例一、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击败楚地反秦武装,杀项梁,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秣。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往救。
楚怀王派宋玉为上将军,项羽、范增为将,率主力5万救赵,同时派刘邦西进攻秦。
三年十月,宋玉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停留46日不进,想坐观秦、赵相斗,以收渔人之利。
项羽愤杀宋玉,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
十二月,赵将陈余派5000人出战,结果全部阵亡。
当时齐、燕等各路反秦武装已达陈余营旁,皆不敢战。
项羽派英布、蒲将军率军2万渡过漳水,断敌通道。
英布、蒲将军初战获胜,切断了章邯与王离的联系。
项羽立即率领全部楚军渡过河水,下令全军破釜沉舟,每人携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心。
楚军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章邯军,齐、燕等各路援军亦冲出营垒助战,俘王离,杀其副将,解巨鹿之围。
自此,各路反秦将领皆服项羽。
章邯固守棘原与项羽对峙,派部将司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
当时,秦廷赵高专权,猜忌将相,欲杀司马欣。
司马欣潜回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
章邯在降楚、退军之间犹豫不决。
项羽派蒲将军率军日夜兼程渡三户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县西南),断秦军归路,自率主力大败秦军。
章邯进退无路,率军20万请降。
秦军主力遂告覆灭。
--------------------------------二、官渡之战三国形成时期,曹操与袁绍为争夺中国北部,于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进行决战。
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
镇压起义军的豪强,纷纷拥兵割据。
建安四年春,占有冀、青、并州的北方最大割据势力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后,急欲南攻曹操。
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相继击败吕布、袁术等,占据豫、兖、徐州,亦稳步向黄河以北发展。
又争取渔阳太守鲜于辅,以献帝名义任为将军,命督幽州六郡,牵制袁绍后方。
四月,派部将曹仁等渡黄河,攻斩归附袁绍的眭固,接着自率军夺取要地射犬(今沁阳东北),命新任河内太守魏种领兵驻守,以固西北边境。
曹操得知袁绍正筹划大举南攻,于八月统军再渡黄河,抢占冀州重镇黎阳(今浚县境),另令臧霸攻克青州齐、北海(今山东淄博和寿光一带),以固东翼。
继派于禁率步骑2000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与守白马(今滑县东)的刘延呼应。
九月,曹操回许部署,分兵至官渡(处鸿沟上游,临汴水)设防,保卫许都。
十一月,厚待初降的南阳割据势力,又争取荆州刘表中立,解除了侧顾之忧。
此时,刘备遣使与袁绍共商攻曹。
次年正月,曹操为避免两面受敌,抓住刘备兵力尚未集中和袁绍迟疑不决之机,果敢东征,一举获胜,俘刘备之将关羽。
令振威将军程昱率兵700守鄄城,联络东线,自率军急回官渡,专注正面。
刘备败投袁绍,袁绍方知失去良机,恼羞成怒,恃兵多粮足,令起草讨曹檄文,随即出兵。
二月,袁绍统步兵10万、骑兵1万,进占黎阳,分兵攻延津守将于禁,并派大将颜良等围攻白马,以掩护主力过河。
曹操采用军师荀攸声东击西之计,于四月率军临黄河渡口延津,佯示北渡,趁袁绍再分兵西应,曹军轻骑东袭白马,前锋张辽、关羽斩颜良,击败袁军,解白马之围。
然后,徙当地民众,沿河西退。
袁绍令主力渡河追击,并亲率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率五六千骑进击曹军。
曹操令部队丢抛物资,引诱袁军四散争相拾取,趁其混乱之际,令骑兵约600出击,斩文丑。
同时,于禁、乐进等率步骑5000,自延津西南沿河至汲、获嘉(今河南新乡境),焚烧袁军30余屯,歼数千,俘将20多人。
于禁南至原武(今原阳),击破袁军杜氏津营屯。
袁军锐气大减。
曹操鉴于彼强己弱态势未根本改变,先让一步,主动撤回官渡防守,寻机再战。
袁绍不听沮授宜于持久作战的建议,结营南进,于八月自阳武(今原阳东南)推进至官渡,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
曹操也分营相拒。
袁军接战不利,收兵坚守。
九月,再次接战,仍未获胜,只得深沟高垒。
袁军垒土山,架高橹,以射曹营。
曹军将士皆蒙盾而行。
曹操令赶制霹雳车,发石摧毁其橹楼。
袁军又掘地道,曹操令深挖长沟以拒。
两军对峙月余。
其间,袁绍遣刘备领兵去汝南,扰乱曹操后方。
又遣韩荀率步骑往西,欲切断曹军西道补给。
曹操令曹仁领兵击败刘备等,继大破韩荀于鸡洛山(今新密东北)。
曹军又得司隶校尉钟繇自关中输送战马2000多匹,战斗力有所增强。
袁绍一再拒绝分兵袭许建议,执意从正面歼灭曹军。
曹军士卒疲惫,军粮将尽,曹操欲退守许。
侍中兼尚书令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已半年之久,此时先退兵必为所乘,今袁军情势也必有变,不可失去出奇制胜良机。
曹操纳其议,调补供给,坚守待机。
不久,派部将徐晃等截烧袁军数千辆粮车于故市(今郑州境),继而准备近期决战。
十月,袁绍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将军粮集中在袁军大营后方约40里的乌巢(今封丘西)。
沮授建议增派将军蒋奇守护乌巢侧翼,以防曹军袭击,袁绍不听。
谋士许攸、将领张郃又建议轻骑袭许,袁绍仍不采纳。
此时,许攸得知留邺城家属犯法下狱,愤而投奔曹操,并献计偷袭乌巢。
曹操令曹洪、荀攸等守官渡,自率步骑5000,打着袁军旗号,抱柴草,连夜潜行,赶至乌巢,立即围屯,放火烧粮草。
袁军惊乱。
天明,守将淳于琼见曹兵不多,出击反扑。
曹操挥军猛攻,迫其退保营屯。
时救援乌巢的袁骑兵已逼近,曹操否决分兵拒援军的建议,仍集中兵力,一鼓作气,大破乌巢守军。
继败其援军,乘胜还师。
袁绍得知曹操袭乌巢, 不听张郃派重兵往救的建议,却令张郃、高览等领主力攻官渡曹军,未克。
时乌巢大败消息传到官渡,袁绍军心动摇,内讧又起。
张郃见大势已去,与高览焚攻具,投归曹操。
曹操乘势发起进攻,大获全胜。
袁军被歼7万多人。
袁绍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
此战,集中体现了曹操善纳良策及诡诈多奇、攻守兼施、注重火攻、集中兵力等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与袁绍短于筹谋、恃强骄躁、不善用人的弱点形成鲜明对比。
曹军两次焚烧袁军粮草,对胜利起了显著作用。
中国历史上这一著名作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三、赤壁之战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决战。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
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曹操采用侍中、尚书令荀彧之计,领大军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另遣轻骑袭襄阳(今属湖北)。
八月,刘表病亡,曹军放慢进军速度,施加军威,欲不战而得荆州。
时孙权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往观形势,拉拢刘备,团结刘表旧将,对付曹操。
鲁肃在途中得知曹操进军荆州的消息,乃昼夜兼程赶向襄阳。
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军。
正加紧准备迎敌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时,曹军已过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
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
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
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5000,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并获徐庶之母,迫徐庶来归。
张飞率20骑断后,拆长坂桥,勒马横矛,令曹军疑惧,刘备方得脱险,东奔汉津(今钟祥境),恰遇关羽船队,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万余人接应。
刘备军顺汉水至夏口,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刘举棋不定。
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不过20余万,且有后方不安、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
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
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
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
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
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
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
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
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
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
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
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
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
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
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
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
曹仁分兵围甘宁。
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
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
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
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
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
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任昭坤)--------------------------------四、淝水之战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带)击败前秦进攻的战争。
前秦主苻坚在统一北方后,欲进而统治天下,并报往昔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率军进攻前秦之仇,遂不断向南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