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97—101的内容,完成下面填空,并将以下要点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1、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何关系?答:(1)道德水平、法制观念,就会,,行为上就不会做出。
(2)道德水平、法制观念,就会,难免犯的错误,发展下去就会可能,甚至。
2、认清犯罪危害:犯罪对、对、对、对,都有。
我们要在心灵深处,行为上。
3、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课本第页第段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它有何作用?目的:。
作用:。
5、列举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6、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非常重要]答:(1)我们应自觉树立,维护,自觉,做一个的人。
(2)加强,践行,做一个的人。
(3)要从,预防。
(4)要重视,自觉,交友,,避免沾染,。
7、列举有关遵纪守法的名言或谚语两条。
【合作探究】1、阅读课本P97“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思考回答提出的问题。
(把答案做在课本上)2、阅读课本P98“小迪的案例”,分析小迪犯罪所造成的危害。
对自己的危害:对他人的危害: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3、阅读课本P98 “相关连接”的内容: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
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4、阅读课本P99“小张的案例”,回答:你如何看待小张的行为?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启示?5、根据要求填写课本P100的表格。
(在课本上完成)检查自己最近的言行,在哪方面要亮起红灯?怎样矫正?【课堂小结】【自主检测】(单选题)1、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①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③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④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以下俗语中与其意思不相近的是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 )C.蓬生麻中,不扶自立D.小时偷针,大时偷金3、汪某等四位中学生在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看到兴奋之处,大叫大闹;为发泄不满又多次用汽水瓶投掷场上的裁判员。
第七课_第三框__防患于未然导学案

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理解犯罪的危害,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水平;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水平;初步学会使用自我保护的方法。
(三)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增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点,防微杜渐。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认清犯罪危害及如何增强自我防范(二)难点:自觉远离违法犯罪,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三、教学方法阅读、理解、自学、小组讨论、老师点拨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都注射过疫苗吧,给大家出个谜语:注射疫苗(打一五字成语)------防患于未然(板书)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标题。
那么那位同学知道这里的“患”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法律知识)生答:违法犯罪(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兴奋)前面两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法律理解法律,知道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对应的法律责任。
那么作为严重违法行为的犯罪行为会造成哪些危害,我们又应该怎样做才能远离违法犯罪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寻找预防违法犯罪的良方。
(二)新课讲授:1、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自学教材P95-P98,完成导学图自主学习部分。
)2、小组合作,交流质疑;(1)活动一:警钟长鸣引以为戒阅读教材第95页“小迪的故事”并思考: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什么危害?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播放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为打牌时与同学发生矛盾,遂陆续杀死四名同学。
给社会造成了重大危害,也给自己、家人带来了恶果。
用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材料,说明犯罪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对自己、他人、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要从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2)活动二:七嘴八舌,解决疑难:有些同学曾说,我们现在年龄小,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会受到处罚?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
人教版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一、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二、教案重点:认清犯罪危害及如何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三、教案难点:自觉远离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四、教案方法:讨论法、讲解法、例举法。
五、课前准备:教师:①搜集相关的典型案例和素材。
②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分析这些不良行为的危害及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
③查找并阅读《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
学生:①搜集相关的典型案例。
②检查自己是否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如存在,该如何做。
六、课时安排:1 课时。
七、板书设计:见教案过程。
八、教案过程: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板书)导入:活动一:游戏“词语组句” 出示三个词语:“违纪、违法、犯罪”,让学生用这三个词语说出一句话,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四组依次进行。
活动二:大家来想一想:陈某违法犯罪的原因案例分析“陈某滑向犯罪深渊”。
(见教材第97 页案例)以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①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入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家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③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语谈谈陈某的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小结: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指挥的。
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行为上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潭。
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活动三:大家来说一说:小迪违法犯罪的危害开展课堂竞赛,让学生分组围绕“小迪犯罪案例”展开讨论:①指出小迪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有哪些?②列举身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事例,说说犯罪的危害。
第七课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课件 学案

古泉中心初中思想品德导学案课题:七年级(下)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课型:新授课执笔:章新叶班级:_____小组:_______姓名:_______第一步:学习目标——明确方向1、认清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2、把握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关系。
3、自觉树立法律意识。
4、积极预防违法犯罪。
第二步:预习导学——不看不讲【理清线索】1、违法犯罪危害严重23、要远离违法犯罪456然【梳理要点】参见《能力培养与测试》教材助读·自主学习P47第三步:合作探究——不议不讲活动一:参见《能力培养与测试》课内探究·展示交流P47探究一:年龄与犯罪及处罚小明看了上述材料,认为熊某年龄小,犯了罪,也不应受到刑法处罚。
你认同小明的观点吗?活动二:参见《能力培养与测试》课内探究·展示交流P47探究二:遵纪守法,防微杜渐看了下面漫画中的对话后,你认同小华的观点吗?第四步:展示提升——完善自我活动三:参见《能力培养与测试》课时作业·高效训练P4916、阅读下面漫画《再后来……》,回答下列问题(1)漫画中同龄人的行为是什么行为?(2)请设想“再后来……”的最终结局。
(3)请你从防微杜渐的角度对漫画中的同龄人提点忠告。
第五步:导学测评——不练不讲参见《能力培养与测试》课时作业·高效训练P47二、非选择题15、有的同学认为:“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后也不受处罚,因此不用加钱自我防范,等以后参加工作再说。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第六步:学后反思——整理收获收获一:收获二:收获三:。
第七课 第三课时 防患于未然 导学案

第七课第三课时防患于未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刑法的含义,犯罪的特征,我国刑罚的种类
2.能力目标: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2、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习过程】
预习导航:认真研读教学目标,仔细阅读教材,并尝试完成下列练习。
1.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怎样?
课内探究:
一、头脑风暴
有些同学认为:“我年龄还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后也不受处罚,因此不用加强自我防范。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二、师生探讨
阅读教材(P98)小迪的案例,讨论回答:犯罪对自己、
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课后作业:
1.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
①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③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④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学后反思:。
七年级政治下册 4.7.3 防患于未然学案 新人教版

B、林某等人的行为是在伸张正义
C、因为林某等人是中学生,所以没有受到刑事处罚
D、我们应该树立法律意识,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3、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设专章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下列选项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
①旷课、夜不归宿②多次强行索要他人财物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④吸食毒品
①要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②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③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④有违纪行为的人一定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小明在上小学时就有偷拿别人东西的习惯,后来发展到在社会上偷 拿钱物。一次趁人不注意拿走超市手机一部。这说明违法犯罪行为都有( )
A、 从小开始的B、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达标反馈
1、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下列俗语中与其他不同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C、蓬生麻中,不扶自直D、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2、林某等4名七年级学生在篮球场观看篮球比赛,看到激奋之处,大喊大叫;为发泄不满又多次用易拉罐投掷场上的裁判员。经警察教育后,仍不知悔改,最终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拘留4天。对此,你认为( )
C、从贪小便宜开始的D、从结交坏朋友开始的
反思与评价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一个具有拾金不昧的 高尚品德的人,一般不会因为贪图钱财而贪污、盗窃、抢劫等而走上犯罪道路。”这句话表明( )
A、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 B、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
C、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护法D、法律调整的范围比道德广
5、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
(二)阅读P96陈某故事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学习目标】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学习重点】了解犯罪的危害【学习难点】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加强修养,预防犯罪一、复习导入:(2分钟)二、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完成情景剧《悔不当初》小迪:我是小迪,独生子,爸爸妈妈都是知识分子。
我从小受到所有人的疼爱。
本以为我将幸福地度过一声,但14岁发生的一件事却把我送在监牢里。
半年前,小迪在街边撞到了一个人。
小迪:对不起!A:对不起能值几个钱,你把老子弄伤了,赔钱!B:怎么了?你想欺负人,你哪里受伤了?滚到一边去,你再这样胡搅蛮缠,小心我把你废了,滚!!!小迪:“谢谢!”就这样小迪就和B成了好朋友。
B爱上网打游戏,经常邀请小迪去打游戏。
慢慢地,小迪迷恋上上网,沉迷于游戏,经常跟妈妈以各种理由要钱。
妈妈觉得有些蹊跷,就跟踪他,多次发现他上网,看一下浏览记录,竟有黄色网站。
妈妈:小迪,妈妈发现你经常跟着一个红色公鸡头的人到网吧上网,这样不好吧?小迪:我这是上网,又没犯罪,干嘛这样紧张兮兮的妈妈:许多违法犯罪都是从不良行为发展而来的,你现在这种严重不良行为会使你走向犯罪的。
小迪:“别在那里危言耸听,我犯法了吗?你连我周末唯一的兴趣都要剥夺,你还把我当成你的儿子了吗?从今以后,我的事不要你管。
”妈妈气得浑身发抖。
从那以后,妈妈断了小迪的财路,在周末就把小迪锁在家里。
一次周末,小迪被锁在家里,百无聊赖。
突然,他发现邻居家的厕所与他家的仅有一墙之隔。
小迪:“他家住了什么人?有没有网?”他顺着厕所窗户爬到了邻居家。
看见屋里的相册和电脑。
小迪在那里上了一个小时的网,然后顺着原路回去。
第二个周末,小迪:上次上网真爽,我又想上了,帅哥不在,就再去上一次吧!小迪进了房间。
小迪:“哦,还有好吃的!”小迪又在那里high了一个小时。
第三个周末,小迪又去了那家,顺便把8G优盘和一个剪指甲刀拿了回来。
回来的时候,妈妈正开门回来。
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案新人教版生活案例:一步步滑向犯罪深渊xx年12月的一天中午,在斗门镇龙山工业区附近,发生了一起持刀抢劫摩托车,致使摩托车主重伤的案件。
作案凶手竟然是白蕉镇某中学九年级缀学学生孔某和刚从该校初三毕业的学生刘某所为。
孔某原本是个好学生,曾当过班干部,被评为“三好学生”。
自从初一下学期开始沉迷于网络,逐渐无心学习,上课睡觉讲闲话,不完成作业、迟到、旷课。
开始,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还能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
后来结识了本校的一些“大哥”和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开始放纵自己。
经常以“大哥”和“朋友”为靠山在校园内外横行霸道,挑事生非,以大欺小。
曾因旷课、吸烟、打架、勒索同学钱财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他非但没有吸取教训,还经常进入网吧、酒吧,还受“朋友”影响染上赌博、吸毒等恶习。
曾在社会上参与打架、斗殴、赌博、偷窃等被派出所民警抓去教育。
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满足他吸烟、上网、赌博、吸毒及与他的“大哥”“朋友”吃喝玩乐等需要。
在刘某及其他“朋友”的怂恿下,多次参与偷窃和勒索,拦路抢劫。
终于在xx年12月的一天中午伙同刘某在斗门镇龙山工业园附近持刀抢劫摩托车,致使车主重伤案发后,被刑警抓获,并因盗窃罪、抢劫罪被判刑入狱。
孔某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随父母从老家信宜来到斗门。
父母在白蕉镇某村承包土地靠种菜和养鱼为生。
家里还有一个正读初一的妹妹。
孔某判刑入狱后,给家人带来巨大创伤。
原本不喝酒的父亲开始喝起酒来,并且在一天早上喝了酒载着一车菜去卖的路上发生了车祸身亡。
母亲经常以泪洗脸,清瘦了很多,还要背上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
据班主任反映,妹妹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成绩中上水平,自哥哥判刑入狱、父亲身亡之后,变得沉默寡言,经常独来独往、上课发呆,成绩明显下降。
据刑警反映被孔某、刘某致伤的摩托车主是外地人,这两年来以摩托车搭客为生,家有一个读小学的女儿,妻子在龙山工业园某厂打工,一个月收入1000元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学案新人教版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天天进步,努力奋斗!
★法律在你之上,你切不可愈越----托·富勒
学习目标
1、认识犯罪所造成的危害
2、青少年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
自学自测(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下列问题)——相信自己,快乐前行!
1、青少年怎样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
2、为什么要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道德水平高低同违法犯罪的关系?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质疑!
阅读课本P97中的“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1、陈某由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逐步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陈某的经历,请你说说违纪、违法、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3、陈某的案例给我们什么样的警示?
展示交流-----我来展示我的风采!
达标测试-----奋力耕耘,实践创新!
一、选择题:(1-3为单选,4-6为多选)
1、“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古语说明()
A 、必须依法制裁违法犯罪行为
B 、违纪、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C 、小错必铸成大错,违法必定走向犯罪
D 、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
2、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的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法律是()
A、《婚姻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
C、《刑法》
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未成年人受到司法保护,我们年龄小与犯罪无关,违法犯罪不会受到处罚。
B、只要思想上重视,行为上做得好与坏都无所谓。
C、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
D、学习了法律知识就不会违法犯罪了。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下列属于严重不良行为有()
A、多次偷窃
B、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C、注射毒品
D、经常逃学
5、当代中学生要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公民。
必须
A、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
B、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C、不断加强修养,践行道德
D、从身边小事做起,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6、违法犯罪有极大的危害,同时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要远离违法犯罪行为。
要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就必须()
A、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
B、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C、只要不造成重大伤害,就不必在意自己的行为。
D、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
二、辨析
小红自豪地对同学们说:“我的做人原则就是小错不断,大错不犯。
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同学们疑惑地相互看看,不知道怎么说了。
请你替他们辨析。
三、观察与思考
1、阅读课本P99
(1)小张思想上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转变给我们哪些启发?
(2)、我国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是哪一部?
(3)、这部法律规定的“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分别有哪些内容?
(4)、检查自己最近的言行,在哪方面要亮起红灯?
2、学生李三原来是个好学生,自从认识了一些网友后,就经常旷课,到网吧打游戏,吸烟、酗酒,多次勒索同学,受到学校处分;(并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与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筹集赌资,与上网友拦路抢劫多次,最终判处有期徒刑。
(1)李三哪些行为是违纪行为?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
(2)李三从一名好学生发展成一名犯罪分子的变化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四、活动与探索
1、阅读课本P100—101中的“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请你说出青少年应如何预防违纪、违法犯罪行为?
2、请你以儿子的名义给这位父亲回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