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生平
狱中杂记方苞方苞(1668—1749)

杜君曰:“迩年狱讼,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 专决;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而十四 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 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杜君说:“近年打官司,案情较重的,京 兆狱和五城御史衙门都不敢擅自判决;加 上九门提督所搜捕查究的犯人,都归刑部 拘禁。而十四司正副郎官中乘机营私者以 及掌理文书的小吏、狱官、小卒,都把多 关押人视作有利可图,所以,稍有牵连的 人,一定千方百计拘捕到。
《狱中杂记》是方苞出狱后,追 述他在刑部狱中见闻和感想,揭 露并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法 律制度的罪恶本质。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 日三四人。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 也。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十数人。”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我被关在刑部监狱里, 亲眼看到死后从牢墙的洞口被拖出去的犯人, 每天有三、四个,有位曾任过洪洞县令的杜 君,站起来对我说:“这是发生了瘟疫。现 在天时正常,死的人还不多,往年多到每天 要死十几个。”
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 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其骈死者皆轻系及牵连佐 证,法所不及者。”余曰:“京师有京兆狱,有五 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
令人奇怪的是,那些大盗、惯贼、杀人要犯, 却体质强壮,精力旺盛,被传染上疾病的十个 中不到一、二个,即使有的得了病,随即又痊 愈了。那些接连死去的,都是因轻罪被关押的 人,以及被牵连作证而依法不该判罪的。”我 说:“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为什 么刑部监狱关押的犯人如此之多?”
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 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 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 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中。
狱中杂记课件

狱中 杂记
方 苞
作者方苞(bāo)(1668一1749)
方苞,字凤九,又字灵皋,号望溪,清朝桐城(现
在安徽省桐城县)人,清初著名散文家。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封建专制政权,清朝统治
者曾多次大兴文字狱。1711年发生的《南山集》案,就
是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
《南山集》是方苞的好友戴名世所著的散文集。戴
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 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 为剂,而官与吏部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 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 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迩年:近年。 专:擅自。 九门提督:全名是提督九门步兵统领。掌
管京城九门督查职务的武官。九门,指正 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 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城门。所访 缉纠诘:所访查缉捕来受审讯的人。 利:以……为利,意动用法 少:通“稍”,稍微 多方:多:数词,方:方法,多方指千方 百计 钩致:钩取,即逮捕。
刑部狱:清政府刑部所设的监狱。刑部, 明清两朝设六部,刑部掌刑律狱讼。
窦(dòu豆):孔穴,这里指监狱墙上打开 的小洞。
洪洞(tóng同)令:洪洞县令。洪洞,今 山西洪洞县。
作:神情激动。 疫作:瘟疫流行。 天时顺正:气候正常。 尚:尚且
余叩所以,杜君曰:“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 不敢同卧起。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禁卒居 中央,牖其前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旁四室则 无之,而系囚常二百余。
名世在《南山集》中引用了同乡方孝标在〈滇黔纪闻》
中记叙的有关桂王抗清的史料。方苞曾为《南山集》作
序,刻书的木板又藏在他家。后来有人告发《南山集》
方苞七岁学《史记》的名人故事

方苞七岁学《史记》的名人故事方苞七岁学《史记》的名人故事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出生于公元1668年,安徽桐城人。
是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和散文家。
康熙年间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方苞的家庭,是世代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方仲舒是著名学者,尤通经史,也是位著名的诗人。
他见方苞天资颖悟,智慧过人,故从两三岁开始,就教他读经书,学诗文。
方苞到四岁的时候,就会联诗作对了。
有一天,方苞和他的父亲方仲舒清早起来,见门外漫天大雾,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公鸡的叫声,透过重重迷雾,一声声传了过来,父亲有感,顺口来了句上联:鸡声隔雾。
方苞才思敏捷,立即应声来了句下联:龙气成云。
父亲感到这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很有气势,这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真是太难得了。
于是,从五岁开始,父亲便教他读《论语》和《孝经》。
方苞年龄虽小,却酷爱读书,并且注意修身养性。
由于他的刻苦努力,对《论语》和《孝经》中的内容,父亲往往只教给他开头,他便能读懂下文;结果不长时间,便把这两本书读完了;尔后,他就自己又找来一些经书自学,如《毛诗》、《左传》等,他读起来都是津津有味,手不释卷。
在他七岁那年的一天,他看到父亲在读一本叫做《史记》的书,常常凑上去看几眼。
父亲对这本书很是珍惜,为防止遗失,每次读完之后,便藏在自己的书箱内。
方苞对这本书早就听说过,它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止共三千余年的历史,保存了古代至汉武帝时最为系统的珍贵资料,而且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很想读上一读。
于是,他便和也想读这本书的哥哥方舟暗中商定,只要父亲不在家时,哥俩就偷偷地把书箱打开,取出来自学;万一父亲发现后怪罪下来,两人共同承担责任。
不久,父亲就发现了他们偷读《史记》的事。
父亲见他们哥俩小小年纪就能读懂《史记》,大为惊奇,不但没有责怪他们,反而索性取出,让他们专心阅读,并且还取出了自己平时喜欢读的《易》、《书》、《诗》、《礼》以及《左传》等,供他们阅读。
不长时间,方苞除《史记》之外,对其他所读经书,都能熟练地背诵下来,并且开始撰写古文;待他八岁那年去私塾读书时,在文学方面已经小有名气,被时人称为神童。
方苞列传

• 又请矫(矫正)积习,兴(举荐)人才, 谓:“上当以(按照)时延见廷臣,别 (分辨)邪正,示(表明)好恶。内九 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 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照顾和 徇私之事),绳(惩罚)赃私,厚俸而 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 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挑选)卿贰, 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提拔或贬退) 之,则中材咸(都)处矜奋(勤奋)。
•
乾隆初,疏谓:“救荒宜 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 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 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 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 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 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 浮冒(虚浮不真实),不可行。
•
乾隆初,疏谓:“救荒宜 豫(提前准备)。夏末秋初, 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 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 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十 天)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 月即以实奏报。”下部议,以 (认为)五六月报灾虑浮冒 (虚浮不真实),不可行。
•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 笃学(专心好学)修内行,治古文, 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 八年,举人(中举)。四十五年, 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 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刻编 修戴名世· 所著《南山集》《孑遗 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 名世与苞同县,亦工(擅长)为古 文,苞为序(作序)其集,并逮下 狱。
方苞列传
•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 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 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举人 ()。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 殿试,闻母病,归侍。五十年,副 都御史赵申乔刻编修戴名世· 所著 《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 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 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 并逮下狱。
•
方苞的《狱中杂记》,记叙刑部所见所闻,反映了清朝司法黑暗

方苞的《狱中杂记》,记叙刑部所见所闻,反映了清朝司法黑暗方苞(16681749),清朝散文家。
字凤九,又字灵皋,晚年自号望溪,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人。
康熙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
他是桐城派的创始人。
桐城派是清朝散文的一个重要流派,由方苞开创,经过刘大、姚鼐等人的努力,得到发展和巩固。
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的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文章,论文讲究“义法”,用词要求雅洁”,以“阴阳刚柔”分析文章风格。
在总结前人积累的经验,使散文技法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上,他们有卓越的贡献。
方苞康熙五十年(1711)冬,他因《南山集》一案株连下狱。
《南山集》是桐城著名文士戴名世的著作,其中引用了同乡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关于桂王抗清的事实,因此触犯了清王朝。
戴名世及其九族皆被杀。
方苞是戴名世的好友,曾为《南山集》作序,《南山集》的木版又藏在他的家中,所以受牵连。
这是清朝两大文字狱之一。
康熙五十二年,此案了结,方苞始出狱。
《狱中杂记》就是记他在刑部狱中的见闻的。
著有《望溪集》仪礼析疑》《左传义法举要》《离骚正义》等书。
方苞《狱中杂记》是一篇记事性的散文,记述了作者在刑部狱中看到和听到的种种惨痛事实,通过这许多确凿的事实,反映了清朝政府司法制度和整个政治制度的罪恶,暴露了封建社会黑暗残暴的真实面貌。
文章所用的材料极为丰富复杂,有各式各样的人物,有种种骇人听闻的事例。
在时间方面,有作者在狱中时的事,也有此前三四年的事。
在地点方面,既有发生在狱中的事,也有监外的事。
总之是头绪纷繁,种类复杂。
作者却做了很好的安排,以记狱中黑暗为中心,选择典型的事件加以叙述,组织得有条不紊,层次井然。
全文四段文字,都可独立成篇,但又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其中贯穿了一条明显的线索——揭露司法机构的流弊。
所以篇虽叫“杂记”,却是杂而有序,散而神聚,在我国古代散文中可算是一篇上乘之作。
《方苞集》文章从作者亲见囚犯惨死的现状写起,通过与洪洞令杜君的问答,引出囚犯染疫骈死的情况及其原因。
左忠毅公逸事.

识才
选才
育才 成才
忠
逸事 狱中训可法 可法执军务
毅
前 后 呼 应
结:“余宗老涂山”——补叙题材来 源
古文拓展阅读
记王忠肃公翱事
崔铣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 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 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 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 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 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 之 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 “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 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 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2、“探监”一段,从哪些方面去描 写的,表现了人物的怎样性格特征?
1)外貌: 酷刑之惨—— 刚强不屈
对奸佞的仇恨
2)眼神: 对国事的忧虑 对史可法的期望 3)语言: 4)动作: 表现左公爱才忧国之心
3、文章以表现左光斗为主,为什么要写 史可法?左光斗“忠”、“毅”的光辉形象还 通过哪些方法塑造出来?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于或以)+宾语(名词或代 词)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并修饰谓 语。 1、涕泣谋于禁卒。
2、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
3、拜夫人于堂上。
4、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被动句: 卒感焉。 判断句: 1、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2、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3、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方苞

(他)发怒地说:“没有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竟 敢到这儿来!国事糜烂到如此程度,我老头子已经完了, 你又轻身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够支持?(你)若还不快 走,不用等坏人制造罪名陷害你,我现在就把你打死!” 说着就摸索地上的刑械,作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可法吓得 不敢出声,急忙跑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泪对别人还 说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即 即夕行步如平常(当下,目前) 何必更以多寡为差(差别,相差) 差 差强人意(稍微地,比较地) 增减要语(重要) 要 惟大辟无可要(要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词类活用
①牖其前以通明(名词作动词,开窗) ②必械手足(名词作动词,戴上手铐脚镣) ③主梏扑者亦然(名词作动词,上刑具) ④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名词作动词,内外勾结) ⑤鲜不疫矣(名词作动词,生疾疫) ⑥席地而卧(名词作状语,把地当作席子) ⑦贫则面语之(名词作状语,当面) ⑧予我千金,吾生若(使动用法,使……活)
“
时从(生鼐城鼐但创 在此姚,说人。影始 乾学鼐天:,因响人 隆者《下“程为最方 末转刘文昔晋方大苞 年相海章有芳、的, 。传峰,方、刘主继 述先其侍周、要承 ,生出郎永姚是发 号八于,年都刘展 桐十桐今便是大者 城寿城有戏安櫆虽 派序乎刘谓徽和众 ,》?先姚桐姚, )”
刘大櫆着重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 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并提出了“因声求气”说。 他说:“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而明义理、 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所谓“能事”, 主要是指文章的“神气”、“音节”问题。他说: “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 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 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 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论文偶记》)
桐城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桐城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一、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
二、桐城派理论核心桐城派的理论主要是讲文章的写作,古文理论上承以韩柳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理论核心是提倡文章写作上的义理、词章、考据的统一。
三、方苞及其思想1.方苞:桐城派的始祖方苞,字灵皋,号望溪,著有《方望溪文集》。
2.文章学理论的核心:强调“真古雅少的“义法”。
(1)“义”,包括了文章的叙事内容和作者的议论评价,而所谓“法”,则是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指组织严密、条理清楚等而言。
(2)他的“义法”论不只是就古文说的,也包括时文,即八股文,其“义法”有具体的标准,即“清真古雅”。
四、刘大櫆及其思想1.刘大櫆字才甫,号海峰,著有《论文偶记》,他是在方苞和姚鼐之间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2.文章思想(1)刘大櫆在其《论文偶记》中,首先提出文章写作艺术技巧的重要性,他认为文章的内容固然是最重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也要有主有次,但是文章形式有其相対独立性,不重视这一点,文章也是写不好的。
(2)刘大櫆认为衡量文章美不美的标准是能否达到神、气的自然流露。
神是指文章中自然天成、不落痕迹,又能充分展示作者精神面貌特征的化工境界,气是指文章中具体体现这种化工境界、并带有作者个性气质的行文气势。
五、姚鼐及其思想1.姚鼐字姬传,又字梦谷,著有《惜抱轩文集》十六卷,《惜抱轩诗集》十卷,《惜抱尺》等,并选有《古文辞类纂》四十八卷。
(1)姚鼐在方苞“义法”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义理、考证、文章的统一;(2)姚鼐在归纳文章写作方法时所提出的八个大字:神、理、气、味、格、律、声、色,是偏向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与艺术技巧的:①神,是与刘大櫆所说含义一样的,指文章中的神化境界;②理,此非指义理之理,乃是指文理通顺之理,即文章中自然文理;③气,也与刘大櫆一样,指行文的气势;④味,是指文章的韵味,即含蓄的言外之意;⑤格,是指文章的格调,格调有高下之分;⑥律,是指文章的律法、法度,其中也包括声律的内容;⑦声,是指文章的音乐美,包括抑扬、轻重、节奏感等;⑧色,是指文章的色彩,即辞藻的华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
汉族,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辖域含今安徽省桐城市、枞阳县及杨桥、罗岭地区)人,祖居在今安徽省桐城市区凤仪里附近,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
桐枞“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
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人生履历
方苞自幼聪明,4岁能作对联,5岁能背诵经文章句,6岁随家由六合迁到江宁旧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
16岁随父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
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
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
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取进士第四名。
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
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
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
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
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以平民身份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后来又移到养蒙斋编修《乐律》。
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雍正九年(1731年)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次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
雍正十一年,提升为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充《一统志》总裁。
雍正十三年,充《皇清文颖》副总裁。
清乾隆元年(1736),再次入南书房,充《三礼书》副总裁。
乾隆四年,被谴革职,仍留三礼馆修书。
乾隆七年,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帝赐翰林院侍讲衔。
从此,他在家闭门谢客著书,乾隆十四年八月十八日(1749年9月29日)病逝。
年82岁,葬于江苏六合。
学术主张
方苞治学宗旨,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尊奉程朱理学,日常生活,都遵循古礼。
为人刚直,好当面斥责人之过错,因此,受到一些人的排挤。
方苞首创“义法”说,倡“道”“文”
统一。
在《史记评语》里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以义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论文提倡“义法”,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
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全国学术界重视,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
方苞幼年时聪颖过人,四五岁能对对子、诵章句,七岁读《史记》,十岁开始读经书古文,皆能背诵。
一天,方苞在野外玩耍,时值乡村五月农忙时节,男女老少在田野拔秧、插秧。
田头一个拔秧的农夫一边用稻草捆秧,一边念道:
“稻草扎秧父抱子。
”方苞听了,伫足田头。
农夫见是一小孩站在这里,口里又念了刚才的一句,笑着问方苞:“你能对出下联吗?”方苞认真寻思,自言自语道:稻草,父也;秧,子也。
他举目前望,见不远处的竹林里,几个妇女正把竹笋投入竹篮里,他眉毛一扬,自信地点点头,高声对道:
“竹篮装笋母搂儿。
”农夫惊喜不已,夸方苞真是个“神童”。
康熙夸赞康熙微服私访,在骆马湖镇上的茶馆里结识了欧阳宏,引入驿馆里吃酒倾谈。
聊至“东宫洗马”的笑话,聪明过人的欧阳宏马上就敏锐地觉察到面前这位慈祥和善的老者,可能就是当今皇上。
康熙见其神色,大惊,想到“这个面目丑陋的老人天分极高,怕再顺着这个“洗马”的题目说下去,会暴露自己的身份。
”康熙连忙把张廷玉叫来,把话岔开了。
康熙和张廷玉通过聊天方式,考察这个欧阳宏的学问,发现其“学问渊博,才思敏捷,不管是什么事都有独到的甚至是惊人的见解。
”康熙心中暗赞:“好一个鸿学大儒啊,比起高士奇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可惜年龄大了点儿,不然的话,朕倒要启用他了。
”
后来还是启用了。
康熙发现,这个欧阳宏原来就是方苞。
方因戴名世的《南山集》获罪,废为平民,流落民间。
康熙发现后,不拘一格,将其以布衣身份录入上书房。
能在上书房行走的人,屈指可数,人以宰相身份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