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
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

从科学课程发展的角度看 前面提到的西方科学 教育专家编写出了不少贯穿科学史或科学哲学思想的 科学课程 其中著名的课程和教材有科南特编写的 哈 佛实验科学案例研究 1957 施瓦布主编的 BCSC 生物课程 1963 克劳普福编写的 中学科学案例 史 1969 卢瑟福等主编的 哈佛设计物理学
8
比较教育研究
2000 年第 6 期
R.H.Emlis 对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作了全面评述 他说 除了一些例外 科学哲学家对于科学教育问 题表现出明显兴趣的并不多 [13]达西尔则在 1985 年 发表的一篇题为 科学教育与科学哲学 25 年互不 相干的发展 的论文中也指出 西方国家在科学课程 改革中由于有关学科之间缺乏交流而失去了良好的合 作机会 从而也失去了为科学课程改革提供坚实的理 论基础的机会
在美国 杜威同样表达了科学教育对人的启蒙的
希望 科学教育的独特作用不在于获得尽可能多的科
学知识 而在于它可以改变人的自然倾向 达到了这
一目的 则表明学生掌握了科学本质或具有科学精
神 在 民主主义与教育 一书中 杜威写道 我
们过早地接受 他人 意见和断言的倾向 我们对推
迟判断的厌恶情绪 表明我们自然倾向于中断检验的
2000 年第 6 期
比较教育研究
HPS 教 育 与 科 学 课 程 改 革
丁邦平∗ 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
[内容提要]科学史 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 HPS 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界 十分关注的一个科学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 就因为它关系到科学教育中的一个 关键问题 如何改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培养其科学精神 提高其科学素养 本文首先从科学教 育史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 其次分析了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界关注它的原因 最后考察了 以往课程改革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2024年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基于HPS的视角》范文

《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基于HPS的视角》篇一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基于HPS(历史、哲学与科学)的视角一、引言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传统的科学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
这导致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无法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
因此,本文将从HPS(历史、哲学与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
二、HPS视角下的科学教学1. 历史视角历史视角下的科学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以及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
通过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家们的思想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
例如,在教授物理学的知识时,可以介绍牛顿的力学理论是如何在历史上产生影响的,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这些理论的。
2. 哲学视角哲学视角下的科学教学,旨在探讨科学思想与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通过让学生了解科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演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授生物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问题,并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
3. 科学视角科学视角下的教学是HPS教育中的核心部分。
它强调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等方式来探究自然现象和规律。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三、体现科学本质的教学策略1. 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体现科学本质的重要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发现自然现象和规律。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2. 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另一种体现科学本质的教学策略。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交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
例如,在教授物理学的知识时,可以引入化学、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
HPS教育_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

小教研究2011.5~6如表所示。
摘自《教育导刊》/曹飞文H PS 教育———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HPS 这一范式的教学程序包括“6个环节”:①提出问题。
教师上课伊始,就给学生演示某一自然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发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为什么植物的茎具有向旋旋光性?一开始就向学生揭示以往科学家在历史上进行研究的一个现象,这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促使学生利用科学史资源进行探究。
②引出观念。
教师启发学生就这一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为了促使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即通过发散性思维产生的各种方法,促使学生各抒己见、标新立异。
③学习历史。
介绍早期科学家关于某一现象的思想与实例,作为学生研究的参照系;举例说明当时其他科学家的不同观念;引导学生讨论或探索这些观念产生的背景和条件,使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的历史(时代)制约性。
④设计实验。
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从多种观点(或观念)中选择某种观点,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这一环节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环节可使学生认识到:对同一自然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可以用实验方法检验这些观点或假设。
⑤呈现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
由教师讲解当代的科学观念,即介绍教科书对某一自然现象的解释,从而为学生观念转变提供契机和可能。
这一环节还需要学生对自己的观念和解释进行实验检验,由实验现象的观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最终得出结论,形成科学观念,即实现由原有的错误观念向科学观念的转变。
⑥总结与评价。
通过总结与评价,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历史上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科学观念。
摘自《教育科学研究》/袁维新文《科学》课堂教学活动如何体现探究性学习一、探究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关键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
因此,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科学。
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科学现象的导火线,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步入科学探究活动的轨道,激起探究科学的情感。
HPS视角下的科学课堂教学

HPS视角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简称HPS)的核心内涵是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它从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视角,反映了科学思想、科学信念、科学精神、科学审美和科学伦理等组成的价值观念体系,是科学的文化底蕴.HPS关注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方法的研讨,它蕴涵着当代科学本质观.可以说,把HPS融入科学课程和课堂教学是在科学教育领域传播全面的科学文化观.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界大力倡导把HPS融入到中小学科学课程和课堂教学中,以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帮助学生通过学习科学形成正确的科学本质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以“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为例,谈谈HPS教学模式是如何彰显科学本质的.1HPS教学模式基本程序这一模式的教学程序包括以下6个环节(图1),这一模式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将科学史、科学哲学的学习与当前的科学概念和理论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2)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3)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4)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和常人一样也会犯错误;(5)通过探究活动实现观念转变学习,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2教学案例呈现2.1教学任务分析综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教学难点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其二是设计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基于上述思考,教学重点确定为:以科学史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验和推理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产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知识内容线索、科学史线索和教学活动设计的总框架如图2所示.2.2教学过程具体设计和意图基于教学任务、教材知识线索和科学史线索的分析,教学活动过程具体设计.2.3教学片段分析(1)从生活现象中,提取科学问题课堂实录1课堂导入师(演示现象1):①怎样让静止的木块运动起来?(施加推力)②停止推木块后,木块是否运动?(静止)③怎样让木块持续地运动?(持续施加推力)师:在这个现象中反映出力和运动有怎样的关系呢?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撤去这个力就会静止.(师记录学生的观点)师:源自生活中的这些直觉告诉我们:“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介绍亚里士多德……)师(演示现象2):咱们再做一组对比实验,先让小车车轮朝上(如图3甲所示),再让小车车轮朝下(如图3乙所示),当小车获得大致相同的速度后松手,观察拉力消失后小车的运动.师:松手后小车马上停止运动了吗?(生:没有)松手小车是否还受到拉力的作用?(生:没有)这个实验现象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违背,所以根据观察和直觉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那么应当怎么做?(生:实验)师:拉力消失后,第二次小车运动的距离更长,这是为什么?生:第二次小车受到的阻力更小.师:看来不同大小的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不同.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从现象1到经验结论再从现象2到科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体会到了提取科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即“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并初步审视问题是否具有探究的价值.”同时通过现象2,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感知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一简单实验为后续设计精细实验做技能铺垫.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尊重科学家史实,肯定亚里土多德的贡献,客观评价其研究方法,也便于与伽利略开创的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相对比.(2)在探究教学中,体会科学思想课堂实录2实验设计与探究师:要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应控制哪个变量不同?生:物体所受阻力不同.师:怎样才能使同一辆小车受到不同的阻力?生:把小车放在不同毛巾、棉布、玻璃等物体的表面,就能使小车受到不同的阻力.师:在该实验中应控制哪些变量相同?生1:小车的质量.生2:小车的速度.师:如何才能使小车运动的初速度相同?生1:用相同大小的力去推小车.生2:人推小车的力不容易控制.师:怎样操作可以使小车运动的速度相同?生:(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师:我们可以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顶端由静止自由滑下,以保证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证据)师:如果借助频闪摄影,将看到如下现象(图4),请分析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情况,并得出结论.生: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时所受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师: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不受阻力的作用(图5),它将怎么运动?请画图加以说明.生:小车不受阻力作用时,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分析: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充分领悟到斜面实验设计的思维过程,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事实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方法.实验设计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实验分析中对证据加以归纳概括并以图像呈现实验现象.通过图像将看不见的“推理”得以可视化,既有利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文字理解,也有利于后续学习中对运动状态改变的认识. (3)在科学史教学中,领悟科学精神课堂实录3科学史教学师:400多年前,伽利略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他采用类似的方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有什么不同?生: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认为“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力,也能运动”师:也就是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直觉判断得出的,那么伽利略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生:实验加推理.师:伽利略的伟大就在于他敢于根据事实怀疑权威,挑战权威,他第一个走出“直观观察就能得出结论”的误区,提出了依靠实验来验证自己观点的科学研究方法.但他的观点也不是最完善的,请你阅读笛卡尔的观点,比较两者的不同.……师:看投影,从牛顿第一定律发现的故事中,你有什么感悟?生1:科学规律是逐渐完善的.生2:不能迷信权威.生3:科学研究必须要实验.PPT投影:分析:爱因斯坦曾指出“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采用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所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具有方法教育的重要价值.学生为伽利略的这一推理过程而感叹,体悟物理思想的独特魅力.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结合科学发展史讲解科学概念,既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又有着故事趣味性,自然会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时还有助于消除学生对科学概念来源的“神秘感”.当物理课的人文因素被充分挖掘出来之后,干巴巴的知识立刻变得充实、丰满和有趣,再也不是平铺直叙地罗列事物的现象,就事论事地分析事物的机制和规律,机械枯燥地进行逻辑的推理,而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凝聚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人的求真精神,人的勇敢乃至献身精神,人的审美追求,人对人类的关爱与善待,这些珍贵的人文精神在科学史上闪耀着光芒.(4)在科学情境中,归纳总结课堂实录4规律应用师:看课本107页的思考与讨论,回答问题.生1:甲球受到重力的作用.生2:乙球受到重力的作用.生3:丙球受到重力的作用.师:三个小球都受到重力的作用,甲表现为加速,乙表现为减速,丙表现为曲线运动,为什么它们的表现不一样?请先对小球进行受分析(图8).生1:甲原先是竖直向下运动的,重力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所以加速.生2:乙原先是竖直向上运动的,球受到的重力方向与它的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减速.师:那丙球呢?丙原先的运动方向和球受到的重力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做曲线运动.板书:(图9)分析:学生在经历了导向性的相关探究、体验、思考等学习活动后对力和运动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归纳,有利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整体把握.3HPS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感受到HPS教学模式可以向学生生动地展示科学发展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把握科学的本质特征、理解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不同侧面,科学的人性侧面,以及科学在各种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科学本质教育的一种基本思路.3.1解读教材,把握线索,明确任务教科书是新课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首先,我们要解读教材:一方面,理清教材的知识顺序,研究知识间联系,挖掘知识内涵,领会编者意图,在尊重教材的知识线索的基础上设计知识线索;另一方面,挖掘隐含的科学史教育线索,在教材基础上对科学史教育内容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进行必要的调整与补充.同时,我们还需要客观分析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前概念),作为教学的起点.对科学史学习的层次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不要过高或过低估计学生对科学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制定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体现素质教育的三维教学目标.3.2有机结合,激发兴趣,整体设计《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3部分课程内容关于科学技术史融入科学课程的若干建议中指出:“科学技术史融入科学课程时,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入科学技术史时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要适当、要有机而不能随心所欲.有效的学习总是从教学设计开始,科学技术史教育也不例外.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过程与学生探究科学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养,我们需要阅读相关的科学传记,一则对科学进展有深入了解;二则课堂上更能左右逢源,把人物的灵气活现出来.可以参照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过程,设计学生的探究科学的过程以激发兴趣.在教学任务分析基础上,依据三维教学目标从知识线索和科学史教育线索中寻找结合点,创设教学活动过程.HPS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科学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是实现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载体.。
为什么要在科学课程中讲科学史——STS和HPS教育

科 学课 程 通 常 指 自然 科 学 领 域 里 的物 理 、 化
中的伟 大发 现和重 要理 论 的建 立过 程 , 无 一 不 曲折
且充满争议 , 无一不体现 了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对 人 类文 明的双重影 响 。
科 学争论 、 科 学 知 识 的 不 确定 性 和 可 变 性 、 甚 至科学 丑 闻不 能否 定科 学本 身 , 反 而有 助于 对科 学
8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 0 1 6 年第 5 期
第2 6 卷
培 训 课 堂
为 什么要在科学课程 中讲科学史
— —
S TS和 HP S教 育
铭
华 中师 范大学 生命 科 学 学院( 4 3 0 0 7 9 ) 张
这两 年 , 我 们分期 在 本杂 志 中介 绍历 史 上 的科 学 家和科 学实 验 , 讲 述一 些科学 史上 的小 故 事 。为 什 么要 在科学 课程 中讲科 学史 呢 ?
学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 , 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进行 理 论综 合 , 形 成对 科 学 、 技 术 与 社会 之 间相 互 关 系
的新 的认 识 和理解 的交叉 学科 。而 HP S教 育最 初 是 指科 学史 ( Hi s t o r y ) 、 科学哲 学 ( P h i l o s o p h y ) 和科
学 教学 ( S c i e n c e t e a c h i n g ) , 后 来 HP S教 育 逐 步 演
自然 的过程也 是人 文精 神 的形 成过 程 。 科 学课 中讲 历史 还 可 以从 对 科 学原 理 的历 史 认识 过 程 中 , 更 深 入和准 确地 理解 科学 知识 。科学 课 程和 科学教 育不 仅是学 习科 学知 识 , 更 要 理 解科 学 的本 质 。通 过 了解科学 概念 的形 成 和演 变过 程 , 可 以使 我们认 识 科 学 的不确 定 性 、 真理 的相 对 性 。 从 科学 发现 的背 后 了解各 种认 识论 的形 成 和 冲突 , 从 而建 立科 学 的价 值 观 , 培 育 科 学精 神 , 而 科 学精
HPS教育及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HPS教育及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来源: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作者:王艳丽编辑作者:王慧君副教授王桂秀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文章来源: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摘要: HPS教育是近年来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一种科学教育观。
HPS教育理论、HPS课程以及HPS课程的实施对我国当前的科学教育改革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章内容:国际上对科学教育已达成普遍共识,促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历史使命。
科学教育如何才能提高质量,完成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历史使命,是一个全球化的课题。
在西方有一种教育思想正在悄然形成,并初具规模,对科学教育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就是HPS教育。
H (History of Science)指科学史, P ( Philosophy of Science)指科学哲学, S ( Sociology of Science)指科学社会学, HPS教育旨在于扩展科学教育的视野和科学教育的内容,提倡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史学等多个视角来筛选、编排科学教育内容,以期使科学教育能真正地、有效地、全面地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
HPS教育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从HPS教育的内涵、HPS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和HPS教育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HPS教育的内涵起初, HPS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History andPhilosophy of Science)的英文缩写词,但近年来随着科学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它与科学教育的密切关系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科学教育专家又把科学社会学纳入到HPS中,于是HPS就变成了“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的缩写词了。
HPS教育基本思想就在于:坚信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对科学教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这些学科的有机融合,才能使科学教育变得更有效。
《2024年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基于HPS的视角》范文

《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基于HPS的视角》篇一一、引言科学教育是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在于体现科学的本质。
HPS(History, Philosophy and Science)教育视角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HPS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
二、HPS视角下的科学教学1. 历史视角历史视角关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在科学教学中,引入科学史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来源和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本质。
例如,在教授物理学的牛顿定律时,可以介绍牛顿的生平、他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过程,以及该定律如何经历无数次的实验验证才被确立为经典力学理论。
2. 哲学视角哲学视角关注科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现象的本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例如,在教授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进化的本质和意义,以及进化论对人类价值观的影响。
3. 科学视角科学视角关注科学知识的应用和探索。
在科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科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授化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体现科学本质的教学策略1. 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本质的核心在于探究过程。
在科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探究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应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2. 融合HPS内容将HPS的内容融入科学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本质。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科学史、介绍科学家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等方面来融合HPS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HPS教育对科学教育的作用探析

一
、
内容 ,即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 。美国科学促 进会 1 9 8 9年制定 的 《 面 向全 体 美 国 人 的 科 学》 和 1 9 9 6年 美 国 国 家 科 学 院颁 布 的 《 美 国 国 家
一
等方面的教育 ,让公 众在历 史 、哲 学 、社 会学 的语 境 中理 解科 学本 质 ,培养他们的理解科学精神 和创新能 力 ,以使科学 教育能 真正 地, 有效地提高公民科学素养。
二 、HP s教 育 的 内容 1 . 科 学 史 教 育
纵观 当代世界范围 内的科学教育改革 实践,将科学 史融入科 学教 育 已成为一大趋势。2 0世 纪初 ,萨顿 ( G e o r g e S a r t o n ) 开始在哈佛 大 学教授科学史 。1 9 4 6年,哈佛大学 校长科南特 ( J .B .C o—n a n t )出 版了 《 关于科学的理解》专著 ,他在书 中提出为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科 学事业和科学家 ,应在科学教育 中开设 科学史课 程。2 0世纪 5 0年代 末 ,科学教育家克拉普菲尔 ( L _E .k l o p f e r )扩展 了科 南特 的科 学案 例史法 的思想 ,编写 了 《 科学史事例》 ,经过 实践后 ,又在总结 经验 的基础上进行 了修改 ,在国际上产生 了重要影响。科学史进入科 学教 育 ,正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美 国2 0 6计划》 、《 美 国国家科学教 育标 准》 都要求在科学教育中包括科学史 内容 , 用历史 的观点分析科 学事 业 ,促使公众对科学做整体的理解。 2 .科学哲学教育 科学本质是科学教育 内容重要的一部分 ,科 学哲学通过对科 学本 质 的哲学思辨 ,使公众变得理性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英 国国家科学 课程标准和美 国的 《 科学素养 的基 准》 都对 科学 本质做 了具 体 的规 定 。科学方法与科学 精神 则是 形成 良好 科学 素养 的基础 ,所 有 的学 生 ,都应该 了解有关科学 的发展 以及所引起的相应文化变革。 通过科学哲学 的学 习,公众可 以理性的理解。任何事情都 有其两 面性 ,科学技术应用不 当也会起到负面效应 ,有时候会导致人 类致命 性 的后果 。同样是科技产物核能 ,如果应用到人类 的生 活当中 ,可 以 给人类带来 巨大 的能量 ,但如果应用到战争和侵略 ,哪这种科 学技术 给人类带来 的只能是悲剧 ,甚至是毁灭性 的灾难 。不管带来 什么样 的 结果 ,就其本质原 因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问题。 3 .科 学 社 会 学 教 育 科学社会学不仅从宏观上研究 了社会 因素对科学 的影 响 ,而且对 科 学的微 观过程进行 了探究 。科学社会学认为 ,科学既受 到社会价值 的影响 ,同时又影 响着社会 的价值 。传统 的课程编制原则 是以科学作 为其中心和主题 , 而在科学知识社会学 的基本思想 的引领下 ,我们要 打破和废 除这种传统 的课程编 制原则 ,将科学知识和社会 学结合起来 考虑 ,科 学知识 不仅仅 是其本 身,更重要 的是他对社会 的影响 ,只有 将二者联系起来考虑才是课程编制 的合理原则 。科学知识 社会学对科 学课程编制模 式的改 革 ,已在 当代 国 际教改 中得 到 了体现 。另一方 面 ,科学知识社会学很 注重社会 关 系和社 会环 境在 知识 生产 中的作 用 ,注重学习主体的差异性 等方 面。在传统 的教育 中往往 忽视 了学生 的个性 ,仅仅关注学生的共性 ,出现了教学方式单 一 ,教育过程变 异 成 “ 批 量”生产产 品的过程 。科学知识社会学启示我们在科学教育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内容提要] 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HPS)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科学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关系到科学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改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其科学精神,提高其科学素养。
本文首先从科学教育史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其次分析了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界关注它的原因,最后考察了以往课程改革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 科学教育HPS教育科学课程科学本质一、导言HPS原先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英文缩写词,但近年来有些科学教育专家把科学社会学也纳入其中,于是HPS就变成了“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的缩写词了。
[1]把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有关内容纳入科学课程中以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是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界高度重视的一个课程理论课题。
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是科学学(science studies)的三个分支学科,它们共同担负起阐述科学的本质提高科学教育质量的使命。
很久以前,一些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就倡导在科学教育中进行科学史、科学本质或科学方法的教学,但这个问题重新受到国际科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以HPS教育的形式再次进入科学课程中,则是近年来的事。
当前,科学教育学者们关注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科学教育的作用与以往迥然的不同之处,首先体现在其国际性上80年代末期成立的国际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教学研究小组,迄今已举办了三次HPS 与科学教学的国际会议。
1992年创办的国际学术刊物《科学与教育》(Science & Education)专门刊登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与科学教育有关的论文。
据统计,在1988-1998年期间,以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为主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计有300余篇。
1988-1992年期间有关的学术期刊出了6次专刊探讨这个主题。
[2]由此可见,HPS教育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一个前沿性课题。
80年代末以来,对HPS教育的关注也反映在一些国家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
美国的《2061计划》(1989)、《科学素养的基准》(1993)、《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6)、加拿大一些省的科学课程(1991)、英国国家课程中科学课程部分(1988)、荷兰中学物理PLON 课程(1988)、挪威的核心课程(1994)、丹麦的科学技术课程(1990)以及西班牙的新科学课程等,都对HPS课程与教学有明确的要求。
此外,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课程也已成为上述国家培养理科教师课程的一部分。
在美国有些学区,学完这门课才能取得教师证书。
西班牙和丹麦最近也为理科师范生开设了这门必修课。
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为何都强调HPS教育呢?它对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有何助益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科学教育史谈起。
二、关于科学本质教学的历史回顾在国际科学教育文献中,“科学精神”(scientific spirit)一词并不常见,这似乎有点奇怪。
是否在现代科学兴起的西方国家不注重科学精神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西方学者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大都蕴涵于“科学的本质”(nature of science)这一术语中。
澳大利亚科学哲学家马修斯(M﹒R﹒Matthews)在下面一段引文中虽然也提到“科学精神”一词,但仍把它囊括在科学本质的论述之中。
他写道:“科学的本质很久以来就是理科教师和课程专家们所关心的问题,自19世纪初期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一席之地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学生不仅要懂得科学,而且要通过内化科学精神和懂得与欣赏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学对文化品质和个人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
显然,要实现人们这一合理的长期存在的期望,必须依靠教师和课程专家们理解科学方法和认识论(即一些科学本质的知识)。
”[3]关于科学的本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并且受到不同学科理论的支持。
科学教育中对科学本质的执着追求“经受了依据教育学哲学和心理学所作的批评,并继续不断地传授关于科学和科学研究的本质的假设。
这种探讨自19世纪科学进入学校课程时起,就不曾间断过。
”[4]19世纪末,当英国科学教育家、化学家阿姆斯特朗(H. E. Armstrong)大力倡导科学教育时,就曾强调要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不过,在他看来,科学的本质主要体现于科学方法之中。
19世纪末期,德国哲学家兼科学家马赫(E.Mach)也对学生明确提出了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
他说:“每一个年轻学生都要切身感受一些数学和科学的发现,并达到其最终的逻辑结果。
这种学习材料自然主要与科学名著选读联系起来,这样教师就可以使少数有影响的、简明易懂的‘科学’思想在学生头脑里生根,使其深思熟虑。
”[5]在美国,杜威同样表达了科学教育对人的启蒙的希望。
科学教育的独特作用不在于获得尽可能多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它可以改变人的自然倾向。
达到了这一目的,则表明学生掌握了科学本质或具有科学精神。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写道:“我们过早地接受(他人)意见和断言的倾向,我们对推迟判断的厌恶情绪,表明我们自然倾向于中断检验的过程、我们满足于肤浅的和急功近利的应用。
科学是对这些自然倾向及其所带来的恶习的防卫,它是人为的(获得的艺术),而不是自发的;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
这一事实表明,科学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极为重要的地位。
”[6]差不多在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同时,英国政府在一份题为《教育中的自然科学》的报告(汤姆逊报告)中,更为明确地提出在科学教学中应当进行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教学。
报告指出:“需要……把科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取得这些成就的方法引进到教学中,应当要有更多的科学精神而不是干巴巴的事实……其方法是开设科学史课程。
……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知识应当成为每个中学理科教师智慧的一部分。
[7]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70年前,英国一位名叫维斯特威(Westaway)的皇家督学写了一本论述科学方法教学的书。
在他看来,一个成功的理科教师应当是这样的人:“他知道自己的本门学科……读了大量其他学科方面的书籍……知道如何教学……能够流畅地表达……擅长操作……精于逻辑……具有哲学家的气质……熟悉科学史,能够与一群孩子一起坐下来给他们讲解关于天才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法拉第和达尔文的观察和判断误差、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对自己独特的工作满怀信心。
”[8]以上几段引文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两点:(1)上述各国教育家对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本质问题都是极为关注的,从科学进入学校课程以来,它就是科学教学始终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2)科学教育仅仅强调传授科学知识和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如我国长期以来所倡导的那样),是很不全面的。
科学教育要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不仅仅是训练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就不能不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亦即注重科学精神的教育。
但是,对科学本质的追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为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仅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在不断深化。
例如,60年代初期,美国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科学课程改革项目,把杜威和马赫所关心的科学本质问题重新引入科学教育中。
这个时期推出的大多数科学课程都强调理解学科结构的重要性,因而人们把学科结构等同于科学的本质。
1959年召开的伍兹霍尔会议阐述了这个观点,正如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所指出的:“……一门学科的课程是由其基本原理赋予学科结构的,应当以对这些基本原理的最基本的理解为目标决定其课程,未能弄清知识领域的广泛的基本结构情境而教授具体课题和技能,在若干重要意义上是不经济的。
”[9]约瑟弗.施瓦布(J﹒Schwab)是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也是主持编写BSCS 生物课程的主要人物。
他也强调教师理解科学概念结构的重要性。
1962年他就这个问题,撰写过一篇很有影响的论述探究学习与概念结构联系的论文,他说:“探究来源于概念结构。
正是通过这种概念结构,我们才能够提出有效的问题,通过有效的问题我们才知道应当寻找什么资料,做什么实验取得这些资料。
一旦得到资料,这种概念结构就会告诉我们,如何解释它们、如何处置它们才能获得知识。
最后,知识本身还是以概念所提供的术语来形成的。
”[此外,这种把科学本质等同于概念和知识结构的思想也可以在鲁宾逊(J. T. Robinson)的研究中发现。
鲁宾逊响应布鲁纳和其他学者的号召,把科学课程和教学建立在对科学本质的根本理解上。
他认识到要想吃羊肉就要先抓到羊;要想教科学的本质,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科学的本质。
他在斯坦福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中研究了具有哲学素养的科学家的著作,尤其是马基诺(H﹒Margenau)的著作,目的在于丰富关于科学本质的主张。
鲁宾逊认为,在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以后,美国学校里“充满着科学工具以及包装精美的实验练习材料,让学生积极进行实验活动,并给他们提供充分的阅读材料……不再有啥问题。
”[11]他的博士论文的出发点在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学生在进行了这些活动,阅读并讨论了所读的材料后,是否真正提高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2)“科学本质的内容能够被确定,以便为选择和组织纳入科学课程的材料提供指导吗?”显然,鲁宾逊在回答他自己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时,也把“科学本质”与“科学结构”当作一回事了。
这在当时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主流的科学哲学家中普遍如此。
不过,科学史在鲁宾逊的书中是找不到的。
他在探讨科学本质时完全不提及科学史,因此他在讨论科学课程时也就没有提到任何历史事实。
这是由于他的逻辑经验主义哲学使然。
当时专业哲学家普遍认为,科学哲学可以不用参照科学史而进行研究。
这就不难解释,鲁宾逊为何连科南特(J.B.Conant)关于科学史对理解科学本质重要性的有影响的著作都未提及了。
把科学史引入科学哲学并使其相互渗透联为一体的学者,首推美国著名科学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库恩(T.S.Kuhn)。
在库恩之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融为一体,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正如拉卡托斯所言:“没有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没有历史的科学哲学则是空洞的。
”[12]但是,即使在60年代科学课程现代化的“黄金时期”,同时关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学者也寥寥无几。
布鲁纳、施瓦布、鲁宾逊、克劳普福(L. Klopfer.)、赫尔顿(G.Holton)、卢瑟福(F.J.Rutherford)等人为了改进科学教学,认真地探讨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但大多数科学教育专家那时还未注意到这个方面,所以那时科学教育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彼此缺乏必要的联系。
这种分离状况直到80年代中期尚未完全改变。
1979年,在美国科学哲学学会年会上,埃尼斯(R.H.Emlis)对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作了全面评述,他说:“除了一些例外,科学哲学家对于科学教育问题表现出明显兴趣的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