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简介
河西走廊地区

最西端
小测试 河西走廊
1.长约____公里 900 近百公里 2.宽数公里至__________ 3.为________________的狭长平地 西北—东南走向 走廊 4.形如_____,称甘肃走廊。 黄河以西 5.因位于_________,又称河西走廊。 6.三大水系: 石羊河水系 黑河水系 疏勒河水系
气候
河西走廊冬春二季常形成寒潮 天气。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是侵入 本区的夏季风。气候干燥、冷热变 化剧烈,风大沙多。自东而西年降 水量渐少,干燥度渐大。如武威年 降水量158.4毫米,敦煌36.8毫米; 酒泉以东干燥度为4~8,以西为8~ 24。降水年际变化大。
农业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 是甘肃省重要农业区之一,是我国 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它是 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 济作物集中产区。它提供了全省 2/3以上的商品粮、几乎全部的棉 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 啤酒大麦和瓜果蔬菜。
地质
①石羊河水系。位于走廊东段,南面祁连山前山地区 为黄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积冲积扇,北部以沙砾荒 漠为主,并有剥蚀石质山地和残丘。东部为腾格里 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 ②黑河水系。东西介于大黄山和嘉峪关之间。大部分 为砾质荒漠和沙砾质荒漠,北缘多沙丘分布。唯张 掖、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形成大面积绿洲, 是河西重要农业区。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 称。 ③疏勒河水系。位于走廊西端。南有阿尔金山东段、 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东西走向的剥蚀 石质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马 鬃山。中部走廊为疏勒河中游绿洲和党河下游的敦 煌绿洲,疏勒河下游则为盐碱滩。绿洲外围有面积 较广的戈壁,间有沙丘分布。
由来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 关,东西长约1,000公里,主要城市有 武威、张掖、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 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 汉唐时的“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 亚、西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 条黄金通道,不仅是昔日的古战场, 也是甘肃著名的粮仓。
河西走廊简介描述课件

黑河
黑河是河西走廊的主要河流之一,也 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它发源于祁连 山,流经张掖、武威等城市,最终注 入居延海。
黑河流域拥有广袤的绿洲和沙漠地貌, 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和牧业区。黑河 的水资源对于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和 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沙漠和绿洲
河西走廊地处沙漠地带,但因黑河等河流的存在,形成了许 多绿洲。这些绿洲是河西走廊的重要农业区,也是人类文明 的重要载体。
沙漠和绿洲的交错分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在沙漠中, 可以看到沙丘、雅丹地貌等景观;而在绿洲中,则可以看到 丰富的植被、水系和农田。
草原和湖泊
河西走廊的草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草原之一,是畜牧 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草原上的湖泊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也是旅游者观赏自然风光的好去处。
教育事业
河西走廊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加 强了基础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
量。
医疗卫生
当地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 疗设施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为
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文化事业
河西走廊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居民文化 素养。
05
河西走廊的未来展望
经济发展展望
可持续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 展目标。
THANKS
莫高窟开凿于公元366年,历经千年,现存洞窟735个,壁画和塑像的艺 术价值极高。
莫高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中国艺术 瑰宝的重要平台。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起始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经过河西走廊,通往中 亚、西亚和欧洲。
《河西走廊》解说词

《河西走廊》解说词摘要:一、河西走廊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1.地理位置介绍2.历史背景概述二、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1.地理环境特点2.主要景点介绍三、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1.河西走廊在古代的重要性2.河西走廊的历史变迁3.河西走廊的文化遗产四、河西走廊的经济现状与未来发展1.经济发展成就2.区域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3.未来发展前景正文: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条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河西走廊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甘肃省,东起乌鞘岭,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星星峡,全长约1,000 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在古代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
二、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独特,有沙漠、戈壁、草原、河流等多种地貌。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当属鸣沙山月牙泉,这里沙水共生,被誉为“沙漠奇观”。
此外,还有著名的张掖丹霞地貌、雅丹魔鬼城等自然景观。
三、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河西走廊在古代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自汉朝以来,河西走廊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在此过程中,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阳关、玉门关等历史遗址。
四、河西走廊的经济现状与未来发展河西走廊地区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业、农业、矿业等多个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此外,河西走廊地区还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区域合作,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编辑[hé xī zǒu láng]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
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目录1简介2现状3范围1 3.1 由来1 3.2 景点1 3.3 地位1 3.4 民族1 3.5 地质4气候5土壤1 5.1 农业1 5.2 矿产1简介河西走廊(19张)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狭长高平地,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
两汉魏晋时的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
又因在甘肃境内,也称甘肃走廊。
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百余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
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
走廊分为三个独立的内流盆地︰玉门、瓜州、敦煌平原,属疏勒河水系;张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属黑河水系,小部分属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永昌平原,属石羊河水系。
在整个走廊地区,以祁连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绿洲农业较盛。
走廊自古就是沟通西域的要道,著名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
敦煌莫高窟和阳关均位于走廊西部,兰新铁路也由此通过。
2现状被称为“西北粮仓”的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自古就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战略要地,是著名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是靠祁连山积雪和冰川的融水滋养、灌溉而“造就”。
一旦祁连山出现问题,对于本来就危机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态无疑是釜底抽薪。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甘肃的人大代表安国锋和政协委员郝树声,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提出以“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提案,提到作为整个河西走廊“母亲山”的祁连山,最近几年出现了严重的雪线上移、冰川退缩、草原退化、林木减少等现象。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温家宝总理谈了他惦记甘肃的四件事情:民勤治沙,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祁连山冰川保护,黑河、石羊河沙化盐碱化治理。
河西走廊主要内容摘抄

河西走廊主要内容摘抄
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带,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从甘肃省武威市一直延伸到新疆地区的一条狭长的地带,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历史沿革: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交汇的地区,历史上曾为西域诸国和汉朝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曾是唐朝的西北重镇。
随着历史的演进,河西走廊逐渐成为了官道、商道、佛教圣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
3.自然环境: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干旱带,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貌多为沙丘、戈壁和荒漠。
但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河西走廊却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和人文景观。
4.文化遗产:河西走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
5.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西走廊逐渐成为了现代工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在这里,人们秉承着传统文化,将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到当地的生产生活中,推动了河西走廊的现代化进程。
- 1 -。
《河西走廊》解说词

《河西走廊》解说词
【实用版】
目录
1.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2.河西走廊的重要战略地位
3.河西走廊的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
4.河西走廊的现代发展与挑战
正文
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一条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通道。
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之间,是一条狭长的天然走廊。
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对于我国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河西走廊的重要战略地位源于其地理位置。
它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还是我国古代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之一。
因此,河西走廊在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汉朝到清朝,河西走廊见证了我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战争和政治变革。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河西走廊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张掖丹霞地貌等。
河西走廊的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吸引了大量游客。
其中,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窟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壁画和彩塑。
张掖丹霞地貌则是一处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的自然景观,被誉为“中国丹霞第一园”。
除此之外,河西走廊还有许多其他旅游资源,如嘉峪关、西夏王陵等,都是游客必游之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河西走廊的现代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河西走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河西走廊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此外,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河西走廊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是河西走
廊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总之,河西走廊是我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地 理——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地质
• 河西走廊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喜马拉雅运动时, 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 冲积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 洪积冲积带、冲 • 河西走廊中段(8张)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走廊地势平 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 、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 作用为主,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 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 •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 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较大的河流下 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 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 分布地区。
•
民勤年沙暴日50天以上,而安西8级以上大风 的风日一年有80天,有“风库”之称。走廊风向 多变。武威、民勤一带以西北风为主;嘉峪关以 西的玉门、安西、敦煌等地,以东北风和东风为 主。 • 气候 河西走廊的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尽管降 水很少(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但发展农 业的其它气候条件仍非常优越。 • 当地云量稀少,日照时间较长,全年日照可达 2550小时~3500小时,光照资源丰富,对农作物 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因地处中纬度地带,且海 拔较高,热量不足、但作物生长季节气温偏高, 加之气温日变化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物质积累, 特别适于瓜果糖份的积累。
经济 结构
农业
矿产
旅游
河西走廊的景观
河西走廊的现状
• 由东至西,河西走 廊境内分别是石羊 河流域、黑河流域 疏勒河流域。甘肃 省气象局的最新资 料表明,跟十年前 相比,三大流域均 存在较为严重的生 态退化问题,这主 要表现在植被覆盖 度和永久性雪盖面 积的减少,部分地 区生态问题激化。
河西走廊简介描述

河西走廊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上。冲积扇上部组成物 质 河西走廊 以砾石为主,夹有粗砂,目前很少利用;冲积扇中部和下部 组成物质以沙土为主,多辟为耕地。冲积平原土质较细,组成物 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也是开耕的主要区域。在长期耕作灌 溉条件下形成厚达1米、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层,为 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走廊西部分布棕色荒漠土,中部为灰棕荒漠土,走廊东部则为 灰漠土、淡棕钙土和灰钙土,淡棕钙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缘的草原 化荒漠地带;灰钙土分布在祁连山山前黄土丘林、洪积冲积扇阶 地与平原绿洲。灰棕荒漠土带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为主,东 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松沙质原始灰棕荒漠土为主,东北部原始 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松沙土占显著地位。盐渍土类广泛分 布于低洼地区,自东向西,面积逐渐扩大。草甸土分布面积则自 东向西缩小。
美丽家乡
1.河西走廊概述 2.河西走廊地图 3.河西走廊地位 4.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 5.河西走廊气候和水温特征 6.河西走廊的土壤及其特征 7.河西走廊的地形 8.河西走廊的地带性植被 9.河西走廊的河流及灌溉 10.河西走廊的农业河西走廊的生态危机 11.河西走廊的现状及保护 12. 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
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 两汉魏晋时,因位于黄河以西,被两山夹峙,故名。又因 在甘肃境内,也称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数 十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走廊 分为三个独立的内流盆地︰玉门、安西、敦煌平原,属疏勒河 水系;张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属黑河水系,小部分属 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平原,属石羊河水系。 在整个走廊地区,以祁连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绿洲农业较盛 。走廊自古为沟通西域要道,北丝绸之路也经过这里。嘉峪关 、敦煌莫高窟和阳关均位于走廊西部,目前兰新铁路也由此通 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河西走廊概述 2.河西走廊地图 3.河西走廊地位 4.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 5.河西走廊气候和水温特征 6.河西走廊的土壤及其特征 7.河西走廊的地形 8.河西走廊的地带性植被 9.河西走廊的河流及灌溉 10.河西走廊的农业河西走廊的生态危机 11.河西走廊的现状及保护 12. 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
为防止风沙和干热风侵袭,绿洲地区,采用钻天杨、青杨、
①石羊河水系。位于走廊东段, ③疏勒河水系。位于走廊西端。
南面祁连山前山地区为黄土梁 南有阿尔金山东段、祁连山西
峁地貌及山麓洪积冲积扇,北 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东西
部以沙砾荒漠为主,并有剥蚀 走向的剥蚀石质低山(即三危山、
石质山地和残丘。东部为腾格 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马鬓
实际的。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往西域的咽喉。15世纪以后, 渐次衰落。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干道,为西北边防 重地。
古代丝绸之路在这里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不绕路走,而非 要经过当时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 殊地理位置上。
河西走廊属于祁连山地槽缘拗陷带。喜马拉雅运动时,祁 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冲积 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洪积冲 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 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 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隔壁和沙 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
里,吹度玉门关。”其中的“天山”即指祁连山。河西走廊就位
于祁连山山脚下,它的兴衰存亡完全依赖与祁连山的雪水。而祁
连山正处在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之间,位于青藏
高原北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如此之高,如果张骞要绕
路南行,岂非要九死一生地去翻越它?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切
在整个走廊地区,以祁连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绿洲农业较盛 。走廊自古为沟通西域要道,北丝绸之路也经过这里。嘉峪关 、敦煌莫高窟和阳关均位于走廊西部,目前兰新铁路也由此通 过。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
,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目前亦为
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
走廊西部分布棕色荒漠土,中部为灰棕荒漠土,走廊东部则为 灰漠土、淡棕钙土和灰钙土,淡棕钙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缘的草原 化荒漠地带;灰钙土分布在祁连山山前黄土丘林、洪积冲积扇阶 地与平原绿洲。灰棕荒漠土带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为主,东 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松沙质原始灰棕荒漠土为主,东北部原始 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松沙土占显著地位。盐渍土类广泛分 布于低洼地区,自东向西,面积逐渐扩大。草甸土分布面积则自 东向西缩小。
下游注入终端湖。
河西走廊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上。冲积扇上部组成物质 河西走廊
以砾石为主,夹有粗砂,目前很少利用;冲积扇中部和下部组
成物质以沙土为主,多辟为耕地。冲积平原土质较细,组成物质 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也是开耕的主要区域。在长期耕作灌溉 条件下形成厚达1米、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层,为以西。
两汉魏晋时,因位于黄河以西,被两山夹峙,故名。又因在 甘肃境内,也称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数十 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走廊分 为三个独立的内流盆地︰玉门、安西、敦煌平原,属疏勒河水 系;张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属黑河水系,小部分属北 大河水系;武威、民勤平原,属石羊河水系。
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
山。中部走廊为疏勒河中游绿
洲和党河下游的敦煌绿洲,疏
②黑河水系。东西介于大黄山 和嘉峪关之间。大部分为砾质 荒漠和沙砾质荒漠,北缘多沙
气候特征:河西走廊气候 水文特征:以黑山、宽台 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 山和大黄山为界将走廊分
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 隔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
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 河3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
发达。
祁连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
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
各河出山后,大部分渗入
戈壁滩形成潜流,或被绿
洲利用灌溉,仅较大河流
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乔木荒漠组成。东
部荒漠植被具有明显的草原化特征,形成较独特的草原化荒漠类 型,如珍珠猪毛菜群系、猫头刺群系,除常见的荒漠种红砂、合 头草、尖叶阳爪爪等,还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成分,主要有沙 生针茅、短花针茅、戈壁针茅、无芒隐子草、中亚细柄茅、多根 葱、蒙古葱等。西部广布砾质戈壁和干燥剥蚀石质残丘,生态环 境更加严酷。砾质戈壁分布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红砂、膜果麻 黄、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群落类型。流动沙丘常见有沙拐 枣、籽高、沙米、沙芥等。固定沙丘常见有多枝柽柳、齿叶白刺 、白刺等。疏勒河中、下游和北大河中游有少量胡杨和尖果沙枣 林。湖盆低地,盐化潜水补给的隐域生境,分布有细叶盐爪爪、 有盐爪爪、盐角草盐漠。河流冲积平原上分布有芦苇、芨芨草、 甘草、骆驼刺、花花柴、苦豆子、马蔺、拂子茅等组成的盐生草 甸。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 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 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 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 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 着冲积平原。这些地区地 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 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 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 的分布地区
南北两面障体夹峙、中间绿洲广 布态势使河西走廊自古就成为举世 闻名的陆上交通咽喉。目前亚欧大 陆桥纵贯走廊将近1400公里, 串联了其中大部城市,路区接触系 数高达53.0公里/万平方公里 ,大大提高了其交通区位优势。走 廊南缘、北缘众多的隘口又使其成 为南北交流的重要过道,如南缘的 扁都口、当金山口使欧亚大陆桥得 以将其影响范围延伸到大通河流域 及青藏高原北部,北缘的人宗口、 东小口子等则是河西与内蒙古游牧 民族联系的要冲,更是通往外蒙最 理想的直接出口。河西走廊实际是 一个贯通东西、带动南北两翼的交 通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