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地区面临的资源

合集下载

河西走廊三大内流河诉说生态之痛

河西走廊三大内流河诉说生态之痛

河西走廊三大内流河诉说生态之痛在甘肃的河西走廊,自东向西有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河。

依赖这三大内陆河的哺育,从古到今,河西走廊都在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承担重要责任。

而现在,几条河流的下游普遍遭遇严重的生态危机。

这里究竟遭受了怎样的环境创伤?河西走廊又将如何延续古代黄金商路的辉煌?长约1200公里的河西走廊,处处可见戈壁荒漠。

曾经富饶的丝绸之路黄金段,被生态问题折磨得苦不堪言。

甘肃省气象局的最新资料表明,跟10年前相比,三大流域均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植被覆盖度和永久性雪盖面积的减少,部分地区生态问题激化。

河西走廊地理综述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

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

以黑山、宽台山和大黄山为界将走廊分隔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

各河出山后,大部分渗入戈壁滩形成潜流,或被绿洲利用灌溉,仅较大河流下游注入终端湖。

石羊河水系上游祁连山区降水丰富,中游流经走廊平地,灌溉农业发达,下游是民勤,终端湖如白亭海及青土湖等近期均已消失。

石羊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22毫米,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

黑河出祁连山,润甘州大地,入居延海,全长约800公里。

千百年来,它一直默默地流淌在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中段,浸润着那里的茫茫戈壁。

被世人所关注的,是因为黑河流域愈演愈烈的水资源矛盾。

疏勒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据当地多年气象资料统计,疏勒河流域地区年降水量不足70毫米,年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左右,由此可见水资源紧缺现状犹为突出。

三大内陆河的下游,普遍遭遇严重的干涸。

河西走廊地理知识

河西走廊地理知识

河西走廊地理知识河西走廊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横跨甘肃、青海两个省份,是连接中国内地和中亚的重要通道。

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气候干燥,是典型的内陆沙漠地区。

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连接了中国内地和西亚、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西走廊东起甘肃省嘉峪关市,西至青海省祁连山脉,北界腾格里沙漠,南临祁连山南麓。

河西走廊纵贯甘肃省中部,全长约1000多千米,宽度约100多千米。

河西走廊地势起伏不大,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下,是中国境内最低的地区之一。

河西走廊大致由北向南分为四个地理单元:黄土高原、砂土平原、戈壁滩和沙漠。

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的北部,地势较高,海拔在1500米以上,地表被厚厚的黄土覆盖。

黄土高原的土壤肥沃,适合耕作,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砂土平原位于黄土高原的南部,主要由砂质土壤组成,土地贫瘠,植被稀疏。

这里气候干燥,雨水稀少,是典型的沙漠荒漠地区。

戈壁滩位于砂土平原的南部,是一片宽广的砾石和沙漠地带。

戈壁滩地势平坦,气候干燥,植被稀疏,是典型的荒漠地区。

这里的河流大多是内陆河,水量有限。

沙漠是河西走廊的南部边缘地区,主要是腾格里沙漠。

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面积广阔,沙丘连绵起伏,沙漠气候非常恶劣,几乎没有植被覆盖。

这里的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是当地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温差较大。

河西走廊是中国的风电资源富集区,年平均风速较高,适宜发展风能产业。

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

这里有大量的煤炭、铁矿石、铜矿石、锌矿石等矿藏,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

此外,河西走廊还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潜力。

河西走廊地区的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由于气候干燥,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问题。

农业主要以种植少量的小麦、玉米、水果和蔬菜为主。

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内容

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内容

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内容
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一条重要的生态廊道,其生态保护和
修复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河西走廊的
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土地沙化、水资源匮乏、植被退化等问
题日益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


先是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短缺,需要加
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加强河流和湖
泊的保护,防止过度开采和污染。

其次是植被的恢复和保护。

通过
实施退耕还林、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加强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推动
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和恢复
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同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
物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最后,需要加强社会
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推动全社会
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总的来说,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需要多方合作,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都需要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措施,全
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实现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河西走廊开发史研究现状及问题

河西走廊开发史研究现状及问题

收稿 日期 :o 8 9 7 2o —o —1 作者简介 : 马明堂 (9 9 ) 男 , 17 一 , 甘肃庆阳人。西北 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20 06级西北近现代经济开发 史专 业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为 西北 近现代史 。 l9 1
计 的基 础上 , 对人 口耗 减幅度 进行宏 观考察 , 分析论 证 人 口变化 的原 因 。李 古寅 的 《 汉代 河 西 军 屯劳 动 者 成 分 和 生 活 状 况 》( 社 会 科 学 》 18 《 ,94年 第 4
“ 河西走廊是国家 2 世纪初大规模开发大西北的 1 纽带和依托” 。甘肃也提出“ 再造河西走廊” 的宏伟 计划 , 河西 走廊 地理 位 置及 其 自然 和社 会 经 济 特征
具有典 型性 , 从其 得 天独厚 的地 理位置 而言 , 区是 本 连接 我 国中东部 地 区和西 北 边 陲及 中亚 、 洲 的重 欧
绝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游牧民族联合起来对付中原 的屏 障 。所 以历代 王 朝 和割 据 势 力 , 河西 的开 发 把
均提升到保障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 , 予以极大的重 视 。清顾 祖 禹认 为 : 欲 保 秦 陇 , 固河 西 , 固 河 “ 必 欲 西, 必斥 西 域 。 … 这 一 精 辟 的论 断 , 对 河 西走 廊 ” 是
论 指 导 , 得 尤 为 重 要 和 紧迫 。 显
关 键 词 : 西走 廊 ; 河 开发 史 ; 究现 状 ; 研 问题 中 图分 类 号 : 2 K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 18 (0 9 0 l9 - 3 17— 50 20 ) 1 1一 0


河西 走廊 战略地 位
Toa rlN 2 5 0
河 西走 廊开 发 史 研 究现 状 及 问题

河西走廊的水资源问题与节水对策

河西走廊的水资源问题与节水对策

文章编号:1000-694X(2004)06-0802-07河西走廊的水资源问题与节水对策收稿日期:2003-09-02;改回日期:2004-05-05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2)资助作者简介:谢继忠(1962)),男(汉族),甘肃省山丹县人,副教授。

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E -mail:xiexiaoxu e 2004@谢继忠(河西学院经济研究所,甘肃张掖 734000)摘 要: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问题的战略选择。

文章通过对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从强化政府的水资源调控功能,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深化水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努力探索水资源市场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探索和完善用水户/参与式管理0模式;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高效、节水、特色农业;发展高新节水技术,加强节水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控制污水排放,防止水质污染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河西走廊;水资源;承载力;节水型社会;参与式管理中图分类号:F 323.213 文献标识码:A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黄河以西地区,面积约27万km 2,属西北内陆干旱区,是甘肃省主要的经济区。

该区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农牧业发展有巨大潜力。

但是,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年均降水量为50~200mm,蒸发量大,年均蒸发量高达1500~2500mm,在区域经济结构中灌溉农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不发达,水资源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河西走廊发源于祁连山区的内陆河主要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水系,水资源总量为8118亿m 3,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7316亿m 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6614亿m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河西走廊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据预测,未来该区缺水达3~5亿m 3[1]。

地理河西走廊知识点(一)

地理河西走廊知识点(一)

地理河西走廊知识点(一)地理河西走廊介绍•地理河西走廊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

•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横跨甘肃、新疆两个省级行政区。

•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特点•河西走廊是由一系列河谷和狭长的盆地组成的。

•北起阿尔金山,南至昆仑山,东临黄河,西隔天山与阿尔泰山相连。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个地区的特殊自然景观。

气候•河西走廊是中国干旱区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干旱区。

•年降雨量较少,大部分地区为无降水的荒漠地带。

•幅员辽阔的戈壁滩和沙漠是河西走廊的典型景观。

人文历史•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旅经过河西走廊,带来了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就是河西走廊上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

经济发展•河西走廊地区的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大豆、小麦和棉花是主要的农作物。

•在新疆地区,河西走廊也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基地。

•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也兴起了旅游业,吸引了大量游客。

生态环境保护•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禁牧、退耕还林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保护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以上就是关于地理河西走廊的相关知识点的整理和详解。

地理河西走廊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

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河西走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通过加强保护工作和合理开发利用,我们可以让这个地区更好地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地处干旱地带,河西走廊水资源一直以来都是该地区发展的瓶颈和限制因素。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进行详细探讨。

一、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非常匮乏。

主要水体包括黑河、白河和硒漫水库等,水量均较少,且水质普遍较差。

据统计,河西走廊自然地下水可补给量为34.5亿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资源为10.5亿立方米,但实际开采量已超过20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由于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风沙区,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加剧,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愈发突出。

1. 加强水资源调控管理。

对于地下水开采,应该制定严格的开采审批制度,防止超采现象的发生。

应该加大地下水补给力度,进行地下水补给工程建设,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应加强对河西走廊水资源的监测和调查,做好水资源共享和水权交易的管理工作,实行科学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实施生态恢复工程。

应加大对黑河、白河等河流的治理力度,采取生态恢复措施,修复生态系统,恢复和改善水质。

加强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工作,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河西走廊农田水源地。

3.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河西走廊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严重。

应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宣传教育工作,推广节水型设备和技术,发展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技术,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

应加强河西走廊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明确水资源保护的责任主体和保护标准,规范水资源利用行为,提高水资源保护的法制化水平。

5. 加强国际合作。

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接壤,应积极开展跨国合作,加强跨国流域的水资源合作与管理,共同保护好河西走廊的水资源。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摘要】河西走廊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区域之一,其水资源现状十分紧张。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河西走廊水资源面临着供需矛盾、水质恶化等问题。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资源,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可采取加强科学管理、推广节水技术、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等措施。

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规划,重视生态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河西走廊水资源的现状,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对于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该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问题、保护对策、管理措施、利用规划。

1. 引言1.1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部,是我国重要的干旱半干旱区域之一。

在这个干旱地区,水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资源短缺严重,二是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

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对策。

需要通过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要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还要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调控,预防水资源污染的发生,保护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保护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从而保障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到更多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对策,为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河西走廊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集中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冰川、河流和地下水资源。

但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不当的开发利用,河西走廊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河西走廊的水资源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水资源短缺严重,地下水位下降迅速,河流断流现象频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地区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王佑甘肃省张掖市一中 734000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地区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三废"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西北开发过程中改善河西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西北河西走廊资源环境问题原因措施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党和国家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这对经济发展滞后的西北地区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大西北地区地处亚欧腹地,地域辽阔,资源富饶,发展潜力巨大。

大西北的发展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和保持西部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保持边疆安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河西走廊介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东起乌鞘岭北坡古浪峡口,西至玉门关并与新疆的罗布泊洼地相通,南部祁连山、阿尔金山横亘,北部从西到东有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耸峙,长约900km,宽约50km-120km不等,总面积为27.6万km2。

东西分别以大黄山、黑山为界,将走廊分成三个互不相连的内陆河流;域区--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发育了武威—民勤、张掖—高台、酒泉—金塔和玉门—安西、敦煌等绿州。

本区行政区划上包括金昌、武威、张掖、嘉峪关四市和酒泉一地区,下辖20个县(市、区),总人口为460多万。

本区作为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在大西北开发过程中将始终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制约,直接影响着大西北开发战略的实施。

1.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1.1.水资源缺乏是走廊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问题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沿海暖湿水汽难以到达,大部分地区年降水不足200mm,具有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综合影响的特点。

河西走廊各地年降水量在40—200mm之间,全走廊平均年降水量仅为139mm,但祁连山冰川积雪融水为河西地区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水资源补给。

然而,走廊内由于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近地面空气十分干燥,气候高而蒸发强烈。

就张掖而言,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倍以上,黑河中游地区年平均干燥度(k)为3.44,张掖为4.14 ,属于严重干旱地区,加之走廊内灌溉制度及灌溉技术落后等原因,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水资源的缺乏突出表现为森林消失,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旱涝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等。

水是河西走廊兴衰的关键,有水可以化沙漠为绿洲,给裸露地披上绿洲,水给河西走廊带来生机、带来希望。

因此,水资源缺乏是走廊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是整个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限制性因素。

1.2.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沙尘暴频发及草场退化是河西走廊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土地沙漠化已被联合国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有人将土地沙漠化比作土地的癌变。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多的国家之一,而西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西北地区沙漠化(含潜在沙漠化)面积已达21.3万km 2 ,且每年以1000km 2 的速度继续扩大。

河西走廊是甘肃沙漠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沙漠化面积达17.6万km 2 。

黑河中游地区从1949年以来新增沙化面积82.14万km 2以上,约为该期间所发展耕地面积的4倍。

张掖地区沙漠化面积平均增加4%,金塔增加11.3%,酒泉增加13.4%,在高台、临泽、金塔三县境内,沙漠化土地已占总土地面积的54.9—64.3% ,沙漠化及风沙肆虐已成为危及走廊内人类生存的巨大灾害。

自1952~1996年西北地区就有50次强沙尘暴,其中黑风暴达30次,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93年5月5日爆发于西北地区的特大“黑风暴”造成50人死亡、12人失踪,15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56亿元。

1998年4月份连续发生的数次“沙尘暴”,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

与沙漠化伴随的是草原面积退化。

1998年甘肃省天然草地“三化”(退化、沙化、碱化)面积达7.13万k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4.4%。

河西地区草场类型多,面积大,但草场总体等级低,大部分的草地属荒漠、半荒漠草原和戈壁草滩,生产能力有限,且一般都超载30—50%,这种超载过牧导致河西地区草原面积退化、沙化,生产能力急剧下降。

土壤盐碱化及其蔓延是危害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大问题,河西地区盐碱耕地为11万km2,占总灌溉面积的17.2%,其中,石羊河流域,由于水资源减少,提取高矿化度的地下水进行灌溉,使土地含盐量增加,全流域盐碱化面积已由70年代的1.33万km2增加到9.33万km2,仅民勤湖区次生盐碱化面积达5.2万km2 ,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和土地弃荒。

总之,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沙尘暴频发及草场退化不仅是河西走廊,而且是整个西北地区面临的最大、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制约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1.3.天然植被退化是加剧走廊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问题河西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

1998年为2.98%,是甘肃省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地区。

该区植被稀疏,结构简单,种类稀少。

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南部祁连山地,走廊地区天然林很少,多为沙生、旱生或旱生灌木林,自然生长的有白刺、红柳、骆驼刺、胡杨林等灌木和草类。

据有关资料统计,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在50年代达55万km2,到90年代末期,仅有29万km2,森林覆盖率为13.36%,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使走廊河流总径流量锐减,而且水土流失加剧。

据统计,石羊河流域下游,天然灌丛大面积退化死亡,荒漠草场"三化"面积达100万km2以上。

黑河下游的胡杨林也从40年代的5万km2减少到目前的1.6万km2,这种变化除自然因素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人口增加,过度垦殖和放牧所致,使本区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因此,天然植被退化是河西走廊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研究保护好走廊天然植被问题,不仅有助于走廊的生态恢复,也关系到三大河流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1.4.工业"三废"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是走廊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工业"三废"污染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对大气、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的现象在河西地区日益严重。

尤其随着大西北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地区人口的膨胀,导致农业生产压力增大,致使"三废"污染及农药、化肥污染有加重之势。

甘肃省1998年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量为1706.8万吨,历年累计堆存量已达1.6亿吨,占地面积2135万m2,废水排放总量为49527万吨,张掖乡镇工业1995年废水排放总量达286.73万吨,悬浮物排放总量达3722.7吨,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2389吨,烟尘排放3507吨,近年来,"三废"排放总量逐年增加。

此外,走廊属绿洲农耕区,经济结构中,农业比重很大,为增产粮食,需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这种不合理的增产手段,不仅使土壤受到污染,而且地表灌溉水及地下水也遭到污染。

2.河西走廊地区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2.1.严酷的自然环境是走廊地区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基础河西走廊以干旱为主的大陆性气候显著,大部分地区为荒漠、半荒漠植被。

戈壁荒漠面积多,很少天然防风林,同时春季多大风,加之降雨稀少,干旱沙质地表极易被风力所吹扬,沙粒不断像绿洲迁移、堆积,向绿洲侵袭,造成沙漠化蔓延。

另外,走廊地区降雨集中、强度大,水蚀严重,流水带走粘土层,使粗砂层露出地表形成沙漠化土地。

这种水蚀的土地为风蚀创造了条件,风蚀吹走地表疏松物质,露出坚实底土,渗透性更差,又为水蚀创造了条件,这种相互促进作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进程。

在干旱荒漠气候作用下,耕作区因不合理的大水漫灌,会引起大量潜水蒸发,加剧了土壤的盐渍化。

所以以干旱为主体特征的严酷自然环境,是走廊地区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基础。

2.2.迅速增长的人口及掠夺式的行为是产生走廊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西北地区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开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建国50年来,西北人口激增,现有人口已超过8000万,绿洲地区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口密度大.根据联合国资料,干旱半干旱地带人口临界指标分别不能超过7人/km2和20人/km2的标准来衡量,西北地区的人口严重超过了这个界限。

甘肃河西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为17人/km2,且人口并非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在水、热、土条件较好的绿洲上,河西地区绿洲面积约为2.04万km2,绿洲的人口密度为227人/km2,为甘肃省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全国的近2倍。

例如,武威地区人口主要集中在5020km2的绿洲内,绿洲区平均人口密度高达375人/km2。

1995年西北人口密度,陕西为170人/ km2、甘肃53人/ km2、青海6人/km2、宁夏77人/ km2、新疆10人/ km2 。

急剧增长的人口在生产资料严重匮乏的条件下,为了生存就向自然界进行一系列掠夺式的开发和索取,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人为的毁草、毁林、过度开垦、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使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使大批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加剧,造成农作物产量极低。

越是产量低,越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于是愈加广泛开荒,愈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形成了人口增加—过度开垦—生产力低下—可利用资源丧失的恶性循环。

黑河流域由于人口的增加,上、中、下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态问题,上游主要表现为:森林带下限退缩和天然水源涵养林草退化、生物减少。

在甘肃省山丹县境内,与建国初相比,森林带下限平均后移约2.9km。

中游由于不合理的溉排方式,部分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局部河段水质污染加重。

据统计,张掖、临泽、高台三县盐碱化耕地达23万亩。

下游地区由于中游过量用水,河道断流加剧,地下水位下降,额济纳旗沙漠面积增大,为北方沙尘暴的主要源地之一。

随着人口增加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超载放牧、滥垦等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据有关资料分析,张掖地区冬春放牧超载达20—30%。

由于垦荒造田、过牧和虫害等,林草面积90年代和80年代初相比减少了约62%。

加之人们传统的采集活动,如挖甘草、黄参,拣发菜等,严重破坏了天然旱生植被。

人口增加也造成了淡水资源的严重不足。

西北几座大城市淡水资源严重短缺。

甘肃省石羊河流域90年代人口比50年代猛增4倍,人类活动强度加大,使民勤绿洲水量从50年代的6亿m3减到目前不足2亿m3,加之地下水严重超采,使30多万亩良田无法灌溉而弃耕沙化。

黑河流域90年代人口比50年代增加了2倍多,上游修建水库,拦截了大量河水,致使河流尾闾的东西居延海水面面积由50年代的35.5km2和267km2分布于1961年和1962年干涸,湍流不息的居延海从此成为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