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节: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不定项)下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
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 )。
A.碳从植物流入动物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 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那么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 示为a=b+c+e
(×)
7.[第 64 页]同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聚集的有害物质越多。 (√ )
8.[第 65 页]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和物质在生态 系统中都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
9.[第 65 页]在探究“落叶是不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中,不 做处理的土壤(自然状态)是对照组。 ( √ )
课前预学区 明确目标 课前准备

课中导学区 情境问题 探究体验

课堂思学区 学习反思 评价检测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① 元素 ,都在不断进行着 从非生物环境到② 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③ 非生物环境 的循环过程。 2.特点:(1)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④ 生物圈 ,物质循环具有⑤ 全球 性,又 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在生态系统中⑥ 循环往复 运动。
碳循环和生物富集 活动1 认识碳循环和生物富集 1.在碳循环中碳出入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途径分别有哪些?
【提示】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等,从生物群落释 放出来的途径有动物和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 燃烧。

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34张PPT)学习演示PPT课件

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34张PPT)学习演示PPT课件
(1)体液各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 组织液与血浆及细胞内液间都是双向交换,组织液 与淋巴以及淋巴与血浆之间都是单向交换,因此图 1 中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联前系后]
巧用单、双箭头判断相关成分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2)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关系: 垂体与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之间为双向箭头,其 他腺体与下丘脑以及下丘脑与垂体之间为单箭头,故图 2 中 1 是下丘脑,2 是垂体,3 是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4、循环过程:
CO2
无机环境
光合组作成用生、物化体能的合元成素作用
生物群落
呼吸反作复用循、环分解作用、化
石燃料燃烧
练习巩固1:
判断正误
(1) (2014·江苏)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温室效应的原因及缓解措施:
4.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 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 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 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 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 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 物的分解作用
必修③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默写: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__态__系_统__组___成__成_分_, _营_养__结__构_。 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哪些?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__食__物_链___和_食__物__网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 系统的_能_量__流__动__ 和_物__质_循__环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第三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第三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⑤ 未喷洒农药的邻近地区一带生物体内也含有农药
的成分
A.①②
B.②④⑤
C.③④
D.②③
6.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 生态系统的成分,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C ]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生产者 C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
递是以 ____C_O_2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
生物圈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联系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2.在生态系统中,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
程是 A.光合作用
练习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1)碳存在的形式 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和 碳酸盐 形 式存在,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是 有机物 。
(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
碳通过__光__合__作__用__和__化__能__合__成__作__用___两种代谢 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碳以___C_O_2___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D
统各成分中A为 消费者,B为 分解者。 A
B
(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光合 作用实现的,C
D过程是通过 呼吸 作用实现的,B
D过程是通
过____分__解 作用实现的。碳循环始终与 能量 结
合在一起。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__石__油__、__煤___炭__等__形式
储藏在地层中。
7.(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 CO2的方式。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分为2个课时,第1课时讲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的形式和过程、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

第2课时完成探究性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教学媒体:多媒体平台(powerpoint电子课件),黑板(板书)
课时安排:40分钟
板书: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
1. 概念:
2. 范围:生物圈
3.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组成生物体C、H、O、N等基本元素
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反复循环
4. 特点:全球性,反复循环
5. 碳的循环
1)碳存在的形式:CO2和碳酸盐
2)碳循环的形式:CO2
3)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生物群落CO2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有机物)(有机物)4)温室效应
6. 物质循环与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观点和过程。

2. 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够诠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了解碳循环和氮循环的重要性,以及与物质循环的干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和机制,并能够将其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联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PPT课件,包含图片、图表和动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准备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际案例,以便在讲解过程中进行讨论。

3. 准备一些土壤、水和大气样本,以便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

4. 准备一些关于碳循环和氮循环的基础知识,以便在讲解过程中进行补充。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课前预习、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和教室小结。

1. 课前预习:在课前安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家自行预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观点和过程。

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节课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教室效率。

2. 新课导入:起首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接着提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什么?其过程如何?”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3. 知识讲解: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如氮循环、碳循环等,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流动和转化的。

同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教室小结:在教室结束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老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室上,老师应该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明确地知道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和需要掌握的内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储存库在大气圈或水圈(海洋) ,即元素或化合 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过大气进行扩散, 弥漫了陆地或海洋上空,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 为植物重新利用,循环比较迅速,由于有巨大 的大气储存库,对于干扰可相当快地进行自我 调节(但大气的自我调节也不是无限的)。 从全球意义上看,这类循环是比较完全的循环。
(二)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cles)
两种物质循环类型的特点
主要特征 气相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
元素类型 子有(气C态C、化I等H合、)物O或、分N、无C气a态、化K、合N物a或、分M子g等()P、
主要贮存库 大气圈、水圈 岩石圈、土壤圈
循环速度


运动方式
扩散
沉降、抬升、风化、溶解
抗干扰能力 循环性质
强 完全循环
弱 不完全循环
(一)气相型循环(Gaseous Cycles)
地质大循环时间长、范围 广,是闭合式循环。
(二)生物循环(biological cycles)
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 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 产者吸收、利用。
生物小循环的 时间短、范围 小,是开放式 的循环。
三、物质循环的类型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据物质循环的路径不同,分为: 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四、物质循环的特点 Character of matter cycles
物质不灭,循环往复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 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调节能力 物质循环中的生物作用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第二节 几种重要循环的概述
水循环 碳循环 氮循环 磷循环 硫循环 养分循环
(四)周转率与周转期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形成石油、 天然气等
生产者
呼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光 合 作 用
燃 烧 作 用
大气环境
消费者
分解作用
呼 吸 作 用
分解者
(1)碳循环的形式:
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CO2、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1、温室气体: CO2过多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2、CO2增多的原因 1860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1960 年 份 19世纪末
浓度(ppm) 283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320 375--400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3、温室效应的危害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特点:具有全球性 循环性
水循环
氮循环
非常丰富,占78%
固氮作用
反硝化(脱氮)作用
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
固氮作用
将游离氮结合成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或氨。
途径:
高能固氮。即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 火山爆发活动等高能固氮,其结果是形成 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面。 工业固氮 生物固氮(最重要的途径)。如含有固氮 菌的豆科植物等
3.从碳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有机物中碳元素究其 根源是来自 B A.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的碳 C.燃料中的碳 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酸盐
4.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有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分不开的 C B.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单向进行的 D.生物能量储存在生物物质中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析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析

氮循环 硫循环
H 2O
一、碳循环
1、基本概况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元素之一,又是能量的 源泉。
碳主要贮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
圈几个库中。
地球上的碳绝大部分以碳酸盐和非碳酸盐沉积物
的形式储存在岩石圈中,其次是储存在海洋中,大 气圈、生物圈和土壤中的碳量较少。
C的来源是CO2 。 只有CO2形态的碳才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才能
虽然CO2浓度增高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增强,但
CO2的“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和降水分布 的改变。
过去100年中(1860-1960)大气中CO2浓度由290ppm 升高到314ppm。 最近20年中,大气CO2浓度平均每年增加1ppm(由 314ppm升高到336ppm)。
400 大 气 ( 中 p C p O m ) 2 浓 度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860 1960 1980 2000
二、氮循环
1、基本概况
氮是生命物质的关键组分,是生物体中氨基酸、
叶绿素、DNA、RNA等不可缺少的元素。 地球上的氮素很多,但94%的在岩石圈中,不参 与氮循环,其余6%大部分存在于大气中。 氮的主要库存是大气-----主要是气态循环。以N2 的单质形式存在。大气中氮的含量为79%,总量约 38×1016亿t,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主要内容: 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 几种主要物质的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 物质循环中的环境问题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一样,也是生态系统
的功能之一。有机体和生态系统为了生存与 发展,除了不断输入能量外,还必须不断输 入物质,因此,物质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 础,又是能量的载体,起着双重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温度、湿度、 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生态系统中 信息的种类 化学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一些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行为信息 动物的能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 信息的行为特征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资料分析
?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资料1 资料2
石油、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 煤炭等形式储藏在地层中。 碳酸盐
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CO2 形式存在。
问题探讨
?思考:
1.什么是信息?
2. 信息是怎么传 递的? 3.你还能举出生 活中信息传递的 例子吗?
注意:“信息传递”是指: 生态系统内非生物体内
信息定义: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 报、指令、 数据等称作信息。
第5 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美国研究人员表示,在全球大部分国家禁 用杀虫剂DDT数十年后,南极阿德利企鹅体内 仍检测出这种有毒物质,且含量多年来始终 不降。他们认为,这是因为DDT被“储存”在 冰川中,持续影响南极生态环境。

没有人在南极 使用DDT,为什么 南极的企鹅体内会 含有这种有毒物质?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 不断地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 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

一个池塘不能完成 物质循环
2、碳循环
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 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 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 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生物种类多,食物网结构复杂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渠道多, 不易中断.
生物种类多,食物网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
抵抗力很强
抵抗力较弱
二.
1、概念:
生态系统一定程度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特征:
(1)、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 (2)、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你能解释在农田中大量使用DDT杀虫剂为什么 会殃及南极的企鹅?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 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比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无机 环境

生产 者 消费 者
分解 者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呼吸热
小结: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信息传递小结: 生产者
消费者 无机 环境 生物体内细胞间可以传递信息, 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分解者 否。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指生物之间、 生物与环境之间
知识拓展—生态系统之外的信息传递:
细胞之间能进行信息交流吗? 细胞内各细胞器能进行信息交流吗?
通过胞间连丝交流信息
通过激素交流信息
三、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例3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 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
其结群或远离农田。
例4 “迷向法”防治害虫: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性 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别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 感受器变得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 正常交尾活动。
生物群落与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 之间 无机环境 不断循环的过程
c (在a~c中选择 (2)大气中的CO2可以在绿色植物的_____ a (在a~c )中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_______ b 和_______ 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消费者 丙代表 生产者 乙代表__________, (3)甲代表________, 分解者 __________
土壤中无机养料 减少、阳光减弱
正反馈调节 ①作用: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②结果: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 的变化 ③实例:湖泊污染---鱼类死亡(鱼数量减少) ----污染加重---鱼死亡增多
小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及原因
1. 概 念 : 生 态 系 统 所 具 有 的 保 持 或 恢 复 自 身 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__________ 自我调节 能力; 2. 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 __________ 负反馈 调节。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 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是生态系统自 动调节能力的基础 (1)负反馈调节: ①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相对平衡。 ②实例:草原上的兔与植物的数量变化调节。 ③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从而保持稳态平衡。
恢复力稳定性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负反馈调节
兔的数量增加
兔吃大量植物 兔的数量减少 兔吃少量植物
植物减少
兔的食物增加
植物增加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负反馈调节
植株的数量增加
注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 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 土壤中无机养料 增多、阳光充沛 植物的数量维持 在一定的数量 植物的数量减少
小结: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 信息的作用。
信息传递在 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 的传递。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 生态系统的稳定。
实例
项目
信息传递的种类 信息传递的作用
化学信息 调节种间关系 生命活动正常 进行必须的
洋葱与甜菜同 时种植产量高 莴笋种子萌发需要 一定波长的光照射 动物的拟态
生产者
A B C D
分解者
请完成碳循环示意图?
小结:**二】、碳循环的特点:
(1)碳循环的形式: 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网);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小结一】.碳的循环过程问题 1 1:在碳循环中将
大气中的CO2
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 联系来的生理过程是 什么?
光合作用和 分解者 呼吸作用 的分解 作用 燃烧
呼 吸 作 用
光合作用
生产者 食物链 碳化
问题2:将无机环境 与生物群落联系起 来的细胞器是什么?
各级消费者
叶绿体和 化石燃料 线粒体
小结:一】、碳循环的过程2
细胞内的信息传递
总结
能量流动 _________ 物 , 质循环 和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_________ 信息传递 ,他们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三 _________ 者密不可分,但各有不同。
1.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2.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3.信息传递 ① ② ③
能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长期的生物进化的结果。
(4)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 硝化细菌等 物为_______________ 真菌 和 (5)丙成分除了有图中所示生物外,还有_______ 蚯蚓 等生物。这些生物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 _______ 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信息
行为信息
调节种间关系
鸟的产卵于光 照长短有关
物理信息
繁殖必须的
三、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讨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 哪些?
1.提高农产品或产品的产量
例1 苹果园里放置一个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时相同 的频率或声音,以吸引大量蜜蜂到苹果园采蜜,利于苹 果更好的传粉,从而提高苹果的产量。 例2 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种子, 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
习题训练2: 生物种类 稀少 营养结构 简单
自我调节能力 弱 抵抗力稳定性 低 恢复力稳定性 高
习题训练3: 生物种类 多
营养结构 复杂
自我调节能力 强
抵抗力稳定性 高 恢复力稳定性 低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稳 定 性 抵抗力 稳定性
恢复力 稳定性
生物量、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
四.生态系统稳定性: 1.定义: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 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种类:抵抗力稳定性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全球性、往复循环
特点 单向传递 、逐级递减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之间 级之间 联系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载体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______ 动力 (3)能量是物质循环的_______
**
物质是载体,能为动力, 同时进行 能流动单向,物质循环
1、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 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 下例信息各属于哪种信息类型?
[案例1 ]
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 过程传递的信息.(来自环境或生物本身)
以光传递信息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案例2 ] 凤眼莲根部的分泌物 可以明显地抑制由于水体 富营养化而大量繁殖的藻 类的生长。
化学信息
光合作用 (主要)
碳进入生物群落
碳出入生物 群落的途径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CO2----含C的有机物
碳出生物群落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燃烧 含C有机物----CO2
习题训练1:
完 成 碳 循 环 示 意 图? 甲 消费者 丙
1
生产者
2
大气中 的CO2 分解者 乙
习题训练2: 大气中C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