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作业

合集下载

中职《雨霖铃》练习题及答案

中职《雨霖铃》练习题及答案

复习指导:作者:柳永,(朝代)词人,原名,是派的代表。

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骤.雨(zhòu)凝噎.(yē)暮霭.(ǎi)那.堪(nǎ)B.耆.卿( qí)屯.田( tún )饯.行(jiàn )否.泰(pǐ)C.禅.让(shàn)哽咽.( yè)阴霾.(mái )变更.(gēng)D.胭.脂( yān)枨.触( chàng )伥.鬼(chāng)惆怅.(chàng)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都门帐饮无绪.(心情,情绪)B.暮霭.沉沉楚天阔(云气,雾气)C.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忍受,承受)D.此去经年..(一年)3.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渲染功业无成的伤感。

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C.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D.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4.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写作技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感情。

B.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动作、情态。

C.运用人物行为,烘托离愁别绪。

D.运用虚拟想象手法,表达深厚的感情。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描绘的“景”和“情”分别是()A.幽静的恬淡的 B.清凉的空虚的C.凄冷的凄苦的 D.明丽的烦恼的6.下面对《雨霖铃》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C.“念去去”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的“去去”二字叠用,读时需一字一顿,方能使读者体会出道路遥远,前途茫茫。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

古诗词诵读1.《雨霖铃》(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解析版)

古诗词诵读1.《雨霖铃》(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解析版)

《雨霖铃》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凝噎.(yè)绚烂.(xuàn)脉脉..(mài)怵.目惊心(chù)B.凄切.(qiè) 点缀.(zhuì)骤.雨(zhòu)良辰.美景(chén)C.都.门(dū)河畔.bàn 那堪.(kān)贻.笑大方(yí)D.倩.(qiàn)影饿殍.(fǔ)暮霭.(ǎi)兰舟催发.(fà) 【答案】B【解析】 A.“脉”应读“mò”;C.“畔”应读“pàn”;D.“殍”应读“piǎo”“发”应读“fā”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娇健雪霁初晴寒喧头晕目眩B.浩瀚苍海桑田睿智重蹈复辙C.泛滥面面相觑嘻戏锱铢必较D.风靡刻不容缓惶恐步履蹒跚【答案】D【解析】A项“矫”健,寒“暄”;B项中“沧”海桑田重蹈“覆”辙;C项“嬉”戏。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柳永,字耆卿,北宋专业词人。

其人精通音律,擅长铺陈点染,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出自他的《望海潮》B. 北宋诗人新运动先驱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提出了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事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 北宋中叶的文坛欧阳修,其散文平易晓畅,委婉多姿,其中一组有连续性的八篇游记,称为“永州八记”,是山水散文的珍品D.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擅长史论,文笔纵横姿肆,《六国论》是其代表作【答案】C【解析】永州八记是柳宗元的散文。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全称是“曲子词”别名“诗余”“长短句”。

大部分词分两段,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雨霖铃阅读题

雨霖铃阅读题

题目阅读《雨霖铃》,完成下列各题。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渲染气氛。

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C.交代离别时间、地点和人物。

D.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运用的是什么写法?答案解析(1)C.“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此句没有渲染气氛,也没有运用比喻和排比。

故选C。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不得不别的情景。

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

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答案:(1)C(2)运用白描的手法,使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译文: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

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天空,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赏析:《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完整版)《雨霖铃》练习

(完整版)《雨霖铃》练习

《雨霖铃》练习简介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创作慢词。

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被称柳七 官至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一生屡试不第,故改名为“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合资埋葬。

柳永作品内容多写闺情离绪与羁旅行役, 好用铺写与情景结合的手法。

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词”。

这首词写于他在京城仕途失意,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之词。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

基础积累1. A.古代诗歌中,因声律的要求, 留恋处,兰舟催发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

词 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 “曲子词”“曲词” “歌词”等。

B. 慢词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

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 了。

《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C.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柳永、 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D.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慢词。

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 事、抒情融为一体;词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

阅读理解阅读《雨霖铃》,完成 6— 8题6. 对词中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 “寒蝉凄切”一一蝉声本是聒噪的,诗人却以“凄切”来形容,恰好含蓄地表现了 当时的心情;宋代汴河两岸多植柳树,“高柳乱蝉嘶”,这开篇四字又暗示了送别的环境。

B. “都门帐饮无绪” 一一不仅明写送别的地点,而且毫无隐晦地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 世界一一无绪饮酒。

C.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尽管我留恋,我思念,然而,我走了 又去,去了一程又一程,经历了千里风尘,我终于来到辽阔无垠的楚地。

D. “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我这一走,至少得有一年。

柳永《雨霖铃》课后习题及答案

柳永《雨霖铃》课后习题及答案

《雨霖铃》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霭.()那堪.()2. 下列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寒蝉:蝉的一种。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留恋处:留恋的地方。

兰舟:木兰木做的船。

B. 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念去去:念,想到;去去,越行越远。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暮霭:傍晚的云气。

C. 沉沉:沉重。

楚天:楚地的天空。

更那堪:又怎么忍受。

清秋节:凄清的秋季。

D. 晓风:微风。

经年:经过一年。

应是:即便是,表假设。

风情:风流情意。

3. 下列各句对词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都门帐饮无绪”是指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郁郁寡欢。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描写了浩淼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旅人前途的广阔。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愁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幽静清新景色,表达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情。

4. 词句填空。

(1)《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

(2)《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是。

二、阅读能力训练背诵《雨霖铃》,回答后面的问题。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作者的何种心情?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景物描写与词的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4. 下列选项中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中所描绘的“景”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幽静的B. 清凉的C. 凄冷的D. 明丽的5. 下列各句中对《雨霖铃》一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客观地铺叙了自然景物。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11个字,真是力敌千钧。

雨霖铃练习题

雨霖铃练习题

雨霖铃练习题雨霖铃练习题雨霖铃,这是一首古老的琴曲,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它的旋律悠扬,曲调婉转,给人一种恬静宁和的感觉。

然而,要演奏好这首曲子并不容易,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和琢磨。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雨霖铃的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首美妙的曲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雨霖铃的结构。

这首曲子包括前奏、主题部分和尾声三个部分。

前奏部分是短暂的引子,为主题部分做铺垫;主题部分是整个曲子的核心,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尾声部分是曲子的结束,它以柔和的音符渐渐消失。

在练习时,我们可以分别练习这三个部分,逐渐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曲目。

在练习前奏部分时,我们可以注重手指的灵活性和力度的掌握。

前奏部分主要是由一些简短的音符组成,但要求手指能够迅速准确地按下琴弦。

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弹奏这些音符,加强手指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此外,还要注意控制力度,使得每个音符的音量均匀一致,不要出现明显的高低声。

接下来是主题部分的练习。

主题部分的难点在于其复杂的旋律和快速的音符变化。

我们可以先将整个主题分成几个小节,分别练习每个小节的旋律和节奏。

在练习时,可以先慢慢弹奏,逐渐加快速度,直到能够流畅地演奏整个主题。

此外,还要注意每个音符之间的连接和过渡,使得整个旋律连贯而不断。

最后是尾声部分的练习。

尾声部分要求演奏者能够将音符渐渐减弱,使得曲子以柔和的方式结束。

在练习时,我们可以将尾声部分单独拿出来练习,注重弹奏时的力度控制和音符的延长。

可以通过减少手指的按弦力度和加长每个音符的持续时间来达到这个效果。

除了以上的练习题,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些变化和改编。

比如,可以在主题部分中加入一些装饰音符,增加曲子的变化和层次感。

可以尝试不同的弹奏速度和节奏,探索出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可以尝试与其他乐器的合奏,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雨霖铃是一首美妙的曲子,也是一首考验演奏者技巧和理解力的曲子。

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琢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首曲子。

浙江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高中语文《雨霖铃》作业徐婷 苏教版必修1

浙江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高中语文《雨霖铃》作业徐婷 苏教版必修1

浙江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2017届高中语文《雨霖铃》作业by徐婷苏教版必修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准确的一组是()A.寒蝉.(shàn)凄切(qiè)骤然(zhòu)B.凝噎(yē)雾霭(ǎi)良宵(xiāo)C.甘霖(líng)淋漓(lín)云霄(xiāo)D.践行(jiàn)狼吞虎咽(yān)那堪(nǎ)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寒蝉寒战亭亭玉立金壁辉煌B.春霄鸣蜩人才倍出卑躬曲膝C.雕砌描摹黯然泪下稗官野史D.驻立呕气安分守己筚路蓝缕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骤雨:突如其来的雨,阵雨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凝噎:因悲痛而说不出话来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沉沉:沉没下去的样子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节:清冷寂寥的秋季4.下列诗词中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表现手法不一致的是(D)A.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B.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C.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D.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古诗文经典名句默写。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处?,。

(柳永《雨霖铃》)(2)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

(柳永《雨霖铃》)6.在以下两项中选做一题。

A.文本研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并在学问三境界的解读中引用了三变的《蝶恋花·伫倚危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可见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柳永在古代文学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请分析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是如何展现其“境界”的。

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雨霖铃》《声声慢》校本作业+学生版+.doc

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雨霖铃》《声声慢》校本作业+学生版+.doc

《雨霖铃》《声声慢》校本作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凄切(qi e)罗绮(q i)处(ch d)之泰然适逢其会(hu1)B .相(xi mg)看凝噎(y e)间不容发(f a)参(c en)差不齐C.应(y m g)届暮霭(G i)良辰(ch en)美景无语凝噎(y e)D.与(y U)会千骑(j 1)字字珠玑(j m)荷(h e)枪实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催促军帐噤若寒蝉胜券在握B.暮霭竞然不勘入目不屈不挠C.天堑箫鼓寥若辰星九宵云外D.嘉宾夜暮嘻笑怒骂童叟无欺3.对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此去经年(年复一年)暮霭沉沉.楚天阔(深厚的样子)B.最难将息(休息,调养)憔悴损.(枯萎凋谢)C.独自怎生得黑(怎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束)D.欲寄彩笺兼尺素.(书信的代称)槛菊愁烟兰泣露(栏杆)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小楼昨夜又东风B .昨夜西风凋.碧树C.都门帐饮无绪D.执手相看泪.眼5.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①昨夜/西风凋/ 碧树②念去去、/ 千里/ 烟波③蜀道/ 之难,难于/ 上青天④只是/ 当时/ 已/ 惘然⑤怎/ 敌他、/ 晚来/ 风急⑥万里/悲秋/常/作客A.①③⑥ B .②③⑥ C .③④⑥ D .①②⑤6.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③⑥/②④⑤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③⑤⑥/②④7.下列对《雨霖铃》《声声慢》两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从而教育学生珍惜身边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方法】以“互动—探究”为主,辅以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及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

在诗歌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

大家回顾以前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提示)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叔同的《送别》等等。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中包含的至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一下柳永与他心爱的人离别时的那种哀怨,那份缠绵吧。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合作探究
1.诵读感知
自由朗读全词,播放背景音乐。

要求:找出词眼,体会感情基调并用相应词语概括:哀婉悲伤。

2、探究思考:从哪些词句中你读出了哀伤?词人是如何来表现的?
(抓住关键词语: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词语。

通过关键句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把握词人对伊人的无限眷恋,和离别的缠绵悱恻的情怀。

通过学生充分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概括出情景交融、点染结合的艺术特色。


(1):从上阙哪些词句中你读出了哀伤?词人是如何来表现的?
a“寒蝉”句,蝉声凄切,增添了词人内心的悲凉;时间又是在秋天的傍晚,本是归家时候却要分别;另外骤雨停了,得起程了;这些都体现出了悲伤。

b“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可以想到:虽有一桌酒菜,两人却红着眼呆呆地坐着;举起酒杯来,又哀叹一声痛苦地放下。

船夫“开船了”的催促声让这两人心中一紧,抱头痛哭。

拓展: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诗中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

”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

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

”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

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可以看出离别时的悲伤,满眼流泪,依依不舍却无话可说。

分别的时候到了,没有办法,只好拉着情人的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眼睛都充满了眼泪,似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因离情涌上心头,竟使得咽喉阻塞,半句话也讲不出来。

千言万语
尽在不言中;这样写更能表现人物当时离别时痛苦的心情。

这几句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

问:有一句话“大爱无言”是说真正的爱并不是喋喋不休老挂在嘴边;那么这里我们是否也可以套用一下?
大悲无语,大痛无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愿望今生无以实现,但有情人的手紧握在一起,就算不能终老,也还可以感受这最后的温存。

这里寥寥十一个字,我们却能看到缠绵悱恻、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

由此可见柳词语言的精炼。

d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句乍一看大气豪迈,怎么看出悲伤?
此处一别,两人将会受重重山水的阻隔,所以想到这一点心中势必痛苦。

这些景物描写与作者的愁绪还有什么联系吗?
“愁”为人类独有的情感体验,无声无形,无色无味,极难把握。

历来写愁之佳句往往都化抽象为具体,以山、水、烟、雨、草、木等来摹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蓑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
玉案》)
-----手法: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柳词中这句是抓住江面上烟波的浩淼、傍晚云雾的浓重和楚地天空的辽阔写出了词人愁绪的绵长、浓重、无边无际的特点。

词人想到自己将一叶孤舟,飘泊在千里烟波里,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那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楚天,那无边广漠之中,正是离人浓得化不开的无比寂寞怅惘的愁绪。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他那凝滞的眼神。

可谓“离愁渐远渐无穷。


朗读上阕,注意读的深沉低缓,愁味浓浓。

(2):下阕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哀婉悲伤?
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直接写出了离别的伤感,又是在清冷的秋天。

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测,这是古人常用的笔法。

与此相关的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通过景物刻画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写出了词人心境的悲凉。

白居易也有“醉不成欢惨将别”、李白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愁肠。

词人本想借酒消愁,可是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作者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勾起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使人顿感眼前的孤单、寂寞。

人常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可是这里只有凄清的气氛,清幽的风景,绵远的离愁。

这里只有野水荒岸,没有了琴声笛韵;只有晓风
入怀,不见了情人相依;只见残月悬空,不见了情人明眸泪眼。

此情此景,令人心碎,这句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名句,已成了柳永词的风格的代名词。

c“此去经年,应是良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设想自己身在异地他乡,那里的江南好景美不胜收,江南美女更是比比皆是,只是离开了心爱的人,再好的景,也形同虚设,再美的人也不会看在眼里,表达他对情人感情上是多么的专一。

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可是柳永不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也没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胸怀,也没有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坦然。

朗读下阕,注意读出情感。

(四)拓展: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

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作者把流落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念情人的缠
绵结合起来,上片登高望远,“愁生天际”,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

“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出一种相思万般愁怨而无法诉说的情态。

下片写想放纵一下自己,喝个一醉方休。

然而对酒当歌仍然难以解愁。

苦中作乐,更觉无味。

尽管这般苦闷有伤身体,可是“衣带渐宽”“人憔悴”,都不算什么,绝不后悔。

后两句是全词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五)课堂小结、作业
1、小结:爱情,历来是人类的高尚而美好的情感之一,在分离的时候,尤其显得凄美感人。

要把这种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风格各异,这要和人的性格和经历有关,作为婉约派的柳永,就借助了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愿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鉴赏和写作中好好地将这种表现方法加以利用。

2、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自己任选一句词,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板书设计
离别环境(凄切悲凉)
离别场面(缠绵悱恻)
此去行程(惆怅伤感)
别后情境(凄凉难耐)
艺术特色:融情入景
虚实相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