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周坐骨神经阻滞期间
周围神经阻滞

预防深静脉血栓: 保持适当的活动, 避免长时间卧床
预防神经损伤: 避免过度拉伸或
压迫神经
预防药物不良反 应:严格按照医 嘱使用药物,注 意药物相互作用
04
恢复时间:周 围神经阻滞的 效果通常持续 一段时间,之 后神经功能会 逐渐恢复。
பைடு நூலகம்物作用机制
01
药物通过注射或口服进入体内
02
药物与周围神经上的受体结合
03
结合后产生生物效应,如阻断神经冲动传递
04
生物效应导致周围神经阻滞,从而减轻疼痛
阻滞效果
局部麻醉: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 01 使局部组织失去感觉
麻醉效果:根据手术类型和
麻醉、全身麻醉等
患者个体差异,麻醉效果可
能会有所不同
慢性疼痛治疗
适应症:慢 性疼痛,如 关节炎、腰 痛、颈椎病
等
治疗方法: 周围神经阻 滞,通过注 射药物阻断 神经传导,
减轻疼痛
优点:操作 简便,疗效 显著,副作
用小
注意事项: 需在专业医 生指导下进 行,避免自
行操作
其他适应症
神经阻滞
01
04
神经冷冻:通过冷冻神 经,使神经传导功能暂 时丧失
03
神经电刺激:通过电刺 激神经,使神经传导功 能暂时丧失
02
神经阻滞剂:通过注射 神经阻滞剂,使神经传 导功能暂时丧失
局部麻醉:通过注射局 部麻醉剂,使神经传导 功能暂时丧失
4
药物选择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02
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03
避免使用对患者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04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合理使用药物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小知识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小知识人体最粗大的神经便是坐骨神经,人们在足部手术及膝关节下部手术过程中可利用坐骨神经麻醉阻滞技术,单一利用坐骨神经麻醉阻滞能让患者的小腿内部及足部内侧面区域麻醉,整体麻醉效果较为理想。
坐骨神经阻滞属于一种局麻方法,将麻醉药物注入到坐骨神经旁,暂时阻滞坐骨神经传导功能,使坐骨神经支配的区域感受不到疼痛,坐骨神经作为人体最为粗大的神经,自梨状肌大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自股骨大转子及坐骨结节下降至大腿后侧,能支配人体小腿及足部,在麻醉阻滞过程中还需把握坐骨神经的影响范围,采取侧卧位坐骨神经阻滞及平卧位坐骨神经阻滞。
坐骨神经阻滞适应症该麻醉方式在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引发的综合征诊断及治疗中应用,对治疗坐骨神经根性痛及坐骨神经干性痛具有一定价值。
坐骨神经阻滞在足外侧及内侧脚趾手术中具有应用价值,也能在下肢麻醉手术中广泛应用。
坐骨神经阻滞禁忌症针对没有明确诊断的患者,无法利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一旦对患者进行阻滞,可能导致患者实际病情被掩盖,无法及时诊断患者疾病,甚至发生误诊问题。
不能良好配合的患者也不能采取坐骨神经阻滞。
针对需要注射的位置,皮肤会诱发感染,或者引发全身性炎症,患者谨慎展开坐骨神经阻滞,针对全身感染的患者也要慎重进行坐骨神经阻滞。
部分患者合并出血倾向,此类患者无法使用坐骨神经阻滞。
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禁忌坐骨神经阻滞。
也有一些患者对麻醉药物过敏,此类患者需明确过敏原,部分患者无法采取坐骨神经阻滞。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相关技术①后入路阻滞:麻醉阻滞患者应当保持侧卧,使阻滞侧在上方,身体保持屈膝及屈髋的状态。
股骨大转子及髂后上侧划线,将各个中点连接成为一条垂直线,通过股骨大转子及骶裂孔划一条直线,找到两条线的交点,这两个点便是麻醉阻滞穿刺点。
穿刺针经过穿刺点垂直进入,直到患者有异样的感受。
若在穿刺后患者没有感到异样,但碰触到患者骨质,此时穿刺针应当适当倾斜偏进内侧后进针,直到划过骨面,找到坐骨神经所在位置。
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徐旭仲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区域神经阻滞具有全身影响小和术后镇痛时间长等优点。
坐骨神经阻滞难度较大,近年随着研究的深人,涌现出许多改良的简明有效的穿刺方法,特别是辅助技术如神经刺激器,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其成功率大大提高,逐渐应用于临床。
现就应用解剖,穿刺径路及辅助技术应用等进行综述。
1.应用解剖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最长的神经,起始段最宽可达2cm,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后,位于臀大肌深面,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下行至股后区,继而在股二头肌深面下行,一般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大终支。
胫神经较腓总神经粗大,神经束间的结缔组织较多,排列较疏松。
在坐骨神经自起始至股部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之间有较厚结缔组织相隔,没有任何神经纤维的交通支往来,胫神经位于内后侧, 腓总神经位于前外侧[1]。
坐骨神经干的表面投影:自坐骨结节和大转子之间连线中点,向下至股骨内,外侧踝之间中点连线,此线上2/3段,为其投影。
2.穿刺径路2.1 腘窝侧路:患者仰卧,膝关节完全伸展,足与水平面成90度,在股二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凹槽,股骨上髁最突点往头端约7cm处为穿刺点,平行进针,抵到股骨后退针至皮下,穿刺针与水平面成30度再进针。
2.2腘窝后路:患者俯卧,膝关节完全伸展,取在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之间的中点,腘窝摺痕上约7cm处为穿刺点,垂直进针。
2.3 经典前路:连接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称上线,并将其三等分,然后由股骨大转子作一平行线称下线,由上线中内1/3交界处作一垂线,该垂线与下线交点为穿刺点。
垂直进针直至抵到股骨,调整方向略向内侧以越过股骨再进针约2-3cm。
2.4 改良前路:画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的连线,经过此线中点画一垂线,第二条线向尾8cm处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约10.5cm。
还有一种方法为在小转子水平下4 cm 穿刺,垂直进针。
2.5 经典后路: 画髂后上棘至大转子的连线,经过此连线中点作一垂线并向下延伸4cm处为穿刺点。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效果评价标准
麻醉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包括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 深度等。
镇痛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包括术后疼痛程度、疼痛缓解时间 等。
患者满意度
了解患者对外周神经阻滞的满意度,包括操作过程、麻醉效果和镇 痛效果等方面。
并发症与处理方法
1 2 3
神经损伤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表现为感觉异 常、运动障碍等。处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 治疗和手术治疗。
能障碍。
监测患者反应
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 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控制药物剂量
严格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以免 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操作后的护理与观察
观察患者反应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反应,如疼痛 、麻木等。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
护理指导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指导,如保持舒适体位、 避免剧烈运动等。
局部血肿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局部血肿,表现为局部肿 胀、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压迫、冷敷 等。
感染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 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局部清 创等。
06
外周神经阻滞的未来发展与研 究方向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
超声引导技术
01
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对神经进行可视化定位,提高神经阻滞的准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的患者 应选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小的药物,如罗哌卡因。
根据阻滞部位选择
不同神经阻滞药物对不同 神经的阻滞效果不同,应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适当的 药物。
药物剂量与使用方法
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手术需要计算药物剂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所需 浓度。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 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药物与器材 • 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处理
01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 醉药物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 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或术后 镇痛。
感谢观看
适用范围与限制
适用范围
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各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或 术后疼痛较重的患者。
限制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02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颈神经丛阻滞
总结词
颈神经丛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用于颈部手术的 麻醉和镇痛。
目的
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降低手 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 减少术后疼痛和促进术后恢复。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外周神经阻滞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 中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发展
目前,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经从单一 的臂丛神经阻滞发展到了多种神经阻 滞方法,如颈神经丛阻滞、腰神经丛 阻滞等。
环引起中毒反应。
神经损伤
注射针刺伤神经或药物对神经 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
受损。
局部血肿
注射过程中损伤血管,导致局 部出血形成血肿。
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 当,引发感染。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注射速度 ,避免过量注射。
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

02 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 可以实时监测药物注射情 况,避免药物过量或过少。
03 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 可以减少穿刺次数,降低 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04 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 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 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缩短手术时间
01
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可 以更准确地定位神经,减少 手术时间。
3
优点:精确定位, 减少药物用量,降 低副作用
操作步骤
患者体位:仰卧位,双腿伸直 01
02
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臀部,探头 与皮肤接触
03
超声图像显示:坐骨神经、周围组 织、神经阻滞针
04
神经阻滞针穿刺:在超声引导下, 将神经阻滞针穿刺到坐骨神经周围
注射药物:在神经阻滞针内注射药 0 5 物,进行坐骨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的操作手法
03
操作注意事项:避免损伤神经、血管
等周围组织,注意操作深度和角度
04
术后护理:关注患者术后反应,及时
处理并发症
术后护理
01
保持伤口 清洁,避 免感染
02
避免剧烈运 动,防止神 经损伤
03
定期复查, 观察神经功 能恢复情况
:立即停止操作, 血管损伤:立即停止操作,
进行神经修复治疗
进行血管修复治疗
感染:立即停止操作,进 行抗感染治疗
药物过敏:立即停止操作, 进行抗过敏治疗
神经阻滞不全:调整药物 剂量,重新进行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过度:调整药物 剂量,重新进行神经阻滞
02
减少并发症:超声引导下, 可以避免损伤周围神经和血 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3
提高成功率:超声引导下, 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 重复穿刺的次数。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小知识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小知识坐骨神经阻滞是局部麻醉之一,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坐骨神经旁,让坐骨神经传导功能暂时受到限制,确保在手术过程中不会产生疼痛感。
坐骨神经由腰4至骶3前支组成,也是人体内最大、最粗的神经,主要支配小腿和足。
在膝关节、足部手术时会应用到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不会产生疼痛感。
1坐骨神经解剖坐骨神经来自骶神经丛(L4-S3),神经根出发后在梨状肌前方这一层次形成坐骨神经,位于梨状肌正下方水平,从坐骨大孔从骨盆,在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间下行。
在大腿上中2/3,一直走在大腿后方一般到下1/3处,分层了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股骨大转子的顶点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它与腘窝上极这个点的连线可反映出坐骨神经在大腿后方的行径。
臀大肌下坐骨神经体表定位的步骤具体如下:患者在病床上呈侧卧位,由专业医师描绘出股骨大转子的半圆形轮廓,并标记出股骨大转子的中点,用手触摸的方式确定髂后上脊,由该两中点作一条直线,测量并做好标记,在中点处做一条垂直线,下放5cm位置就是臀大肌下坐骨神经在体表的行走位置。
在确定腘窝坐骨神经时,患者呈俯卧位,膝盖略微弯曲,在膝盖后方皮肤褶皱上的7-9cm处画出一条连接股二头肌肌腱外侧面和半膜肌肌腱内侧面的直线,这条连接线的中点就是腘窝坐骨神经体表位置。
坐骨神经感觉支配的区域包括股后侧皮神经、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足底外侧神经、足跟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当完全阻滞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时,基本可以完全阻滞所有下肢感觉神经,因此可以满足下肢手术的需求。
2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1)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坐骨神经疼痛、梨状肌受伤后的治疗诊断,在坐骨神经根性疼痛、干性痛方面价值非常突出;(2)如果患者足外侧以及足部第三、第四、第五趾的手术,可以应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如果配合阻滞股神经应用,可让下肢手术顺利开展。
3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禁忌症(1)诊断结果不明确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避免出现掩盖病情的情况;(2)无法配合这种麻醉方式的患者;(3)注射局部麻醉药物的皮肤出现感染,或是患者本身有炎症性病灶,一定要慎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于全身感染症状严重的患者,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之后才可使用;(4)对于心肺功能不全、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5)部分患者体质比较特殊,对麻醉药物十分敏感,这类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骨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

近几年随着对麻醉安全性、减少麻醉术后并发症要求的提高,外周区域阻滞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区域阻滞有定位准确,麻醉效果确切,仅麻醉患者单侧肢体,对患者全身影响小,术后镇痛时间长等优点。
我院采用股神经联合新后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行膝部及以下部位手术15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color=#ffffff][/color][color=#ffffff]龙牙麻醉[/color]1 资料与方法[color=#ffffff][/color][color=#ffffff]龙牙麻醉[/color]1.1 临床资料[url=/].[/url][color=#ffffff]龙牙麻醉[/color]本组患者150例,其中男86例,女64例;年龄18~85岁;体重45~110 kg。
其中合并冠心病高血压33例,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口服华法林)4例,室性早搏9例,腰椎畸形5例,强直性脊椎炎3例,腰椎术后11例,凝血机制障碍1例,实施过3次以上腰部硬膜外麻醉7例。
ASA评级Ⅰ~Ⅲ级,手术种类:膝关节手术41例,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49例,踝关节及距骨骨折手术52例,小腿皮瓣手术8例。
手术时间最短30 min,最长150 min,平均80 min。
术前用药均为安定5~10 mg,阿托品0.5 mg,术前30 min肌注。
[color=#ffffff]龙牙麻醉[/color][color=#ffffff][/color]1.2 麻醉方法[color=#ffffff][/color][color=#ffffff]龙牙麻醉[/color]病人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鼻导管吸氧,监测ECG、HR、BP、SpO2,患者平卧位,患侧腹股沟韧带下方,左手食中指扪及股动脉搏动并推向内侧少许,于股动脉外侧0.5 cm 用5号针头垂直进针,缓慢穿过深筋膜可有穿透感,如寻得异感,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10 mL,若寻不到异感,不必反复穿刺,避免副损伤、可做扇形阻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外周坐骨神经阻滞期间伴随低电流刺激的神经内注射Christopher Robards MD. Admir Hadzic MD Lakshmanasamy Somasundaram MD Takashige Iwata MD Jeff Gadsden MD Daqun Xu MD Xavier Sala-Blanch MD背景:在外周神经阻滞期间,局麻药神经内注射的预防对于避免神经损伤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低电流刺激神经定位期间,针和神经之间的关系还不十分明了。
方法:我们假定在低电流刺激膝后坐骨神经阻滞过程中,神经内针尖的定位非常常见。
24个连续的美国麻醉师协会1-3级的病人在使用超声结合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膝后坐骨神经阻滞状态下进行了足踝手术及术后研究。
进针的终点由0.2到0.5毫安(100微秒/2赫兹)之间的刺激诱发的反应预计,或者由超声下看到针尖在神经内的位置确定,无论哪个先出现。
在末端的注射压力<20磅/平方英寸时开始注射。
当注射引起神经外膜内肿胀和分离时被认为是神经内注射。
结果:仅在20个病人(83.3%)身上当针进入神经内空间时诱发运动神经反应。
剩余的4个病人((16.7%)当针进入神经内空间后刺激电流为1.5毫安时还不能获得运动神经反应。
神经内注射发生在所有0.2-0.4毫安诱发了运动神经反应的病人身上。
所有24例阻滞都产生了足够的麻醉效果来完成足的手术。
没有病人出现术后神经功能紊乱。
结论:膝后坐骨神经阻滞过程中没有出现神经刺激引起的运动神经反应不排除针进入神经内并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神经定位的尝试。
另外,低电流刺激和针进入神经内的高发率有关。
在外周神经阻滞过程中防止神经内注射对于避免神经损伤来说是值得考虑的。
但是,最近的报道提示,神经注射可能不一定引起神经损伤在外周神经阻滞过程中。
最近引入的在外周神经阻滞的过程中使用超声引导针头对于我们理解针和神经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贡献,因为可以看到针的位置和局麻药物的扩散。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结合了腘窝坐骨神经的神经刺激器定位和超声监控来确定针尖在坐骨神经受到低电流强度(最小电流在0.2-0.5毫安之间)是获得运动神经反应时的位置进一步确定膝后坐骨神经阻滞过程中针头进入神经的可能性。
方法在伦理委员会批准和书面通知病人以后,24个连续的美国麻醉师协会1-3级的病人(17-64岁)计划在使用超声结合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膝后坐骨神经阻滞状态下进行足踝手术被纳入到这项为期超过3个月的研究。
对有局麻药过敏,注射部位感染,凝血疾病,身体同侧肢体神经病变或拒绝参加的病人被排除在外。
所有病人都接受了20号静脉注射导管和乳酸林格氏液注射。
在含有1-4毫克咪达唑仑和250-500微克阿芬它尼注射后进行了膝后坐骨神经阻滞。
针对不同的病人调节术前用药量来降低他们对于手术的焦虑和不适。
病人仰卧位,腿抬高,皮肤消毒后在腘窝防治一个超声探头(装备有38毫米阵列,5-13兆赫的LOGIQe 探头,通用公司,密尔沃基,威斯康星),得以观察到坐骨神经的横断面。
在确定了针刺入的最佳点(腿外侧近端坐骨神经分枝城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处)之后,一个连接神经刺激器(生命科技公司,Tracer 3型,Stafford,德克萨斯州)的10厘米长,21号针头(Stimplex, BBraun 医疗器械公司,Bethehem,宾西法尼亚州)沿一个平面向坐骨神经前进,初始电流设置为1.5毫安(100微秒/2赫兹)。
针前进的终点由0.2到0.5毫安刺激时足的运动神经反应(跖曲,足内翻,背曲或足外翻),或者由超声影像中看到针尖在神经内的位置预测,由先出现的确定。
当有了进针的终点或是注射压力<20磅/平方英寸时开始注射。
在获得了诱发的运动神经反应时,要试图将刺激电流强度降低到0.2-0.5毫安,以维持针在被固定的位置上的运动神经反应。
在降低电流到抽出消失之后,使用和联线压力监视器(BSmart TM,Concert医疗器械公司,Norwell,马萨诸塞州)相连的20毫升注射器一大约20毫升/分钟的速度注射局麻药物。
使用平面超声影像观察,局麻药的扩散证实了针尖的位置。
在没有出现注射压力>20 磅/平方英寸或注射疼痛时,每5分钟用逐渐增加的负压吸引方式注射30-40毫升的局麻药。
在初始注射压力>20 磅/平方英寸或当病人感觉疼痛或感觉异常时,针顺时针旋转45度或略微后退(1毫米),再度注射。
选择最适合膝后坐骨神经阻滞临床适应症的局麻药的种类和浓度。
为了评估阻滞是否成功,进行了临床运动和感觉测试(跖曲或背曲,一次针刺足底)。
但是膝后坐骨神经阻滞只有当单独使用并在术中轻度镇静(15-50微克/公斤体重X分钟普鲁泊福)获得手术麻醉效果时才能叫做成功。
在内踝上方注射10毫升0.5%的罗哌卡因局部渗透进行补充的隐神经阻滞。
由两个在超声引导下膝后坐骨神经阻滞方面有经验但对神经阻滞的细节不了解的研究人员分别观察超声前后的影像,两人标记的神经内注射是一致的。
在注射前后捕获到了坐骨神经在腘窝内的超声视频剪辑(图1a)。
测量了坐骨神经的前后径以评估由于神经内注射引起的神经膨胀。
注射发生在神经外膜之外为神经外注射,注射发生在神经外膜之内并引起神经肿胀和分隔为神经内注射(图1b)。
膝后坐骨神经阻滞后24-48小时随诊病人,通过检查(12个住院病人)或给病人打电话(12个门诊病人)来了解感觉-运动神经组织是否完全恢复。
在足的背面和跖面使用酒精棉测试温度感觉,通过住院病人的背曲和跖曲来评估运动神经的恢复。
电话询问门诊病人是否有足部感觉缺陷,还指导病人扭动脚趾,观察以前没有的缺陷。
坐骨神经分布区任何感觉或运动障碍或感觉异常都考虑为神经损伤。
结果人口统计学数据,使用的局麻药和手术的种类显示在表1中。
所有24个阻滞都为足手术产生了足够的麻醉手术效果。
7个病人(29.1%)使用了25到100微克的芬它你。
其余的病人在手术中不需要鸦片类药物。
在20个病人(83.3)中,针尖进入神经内同是诱发运动神经的反应。
所有这些诱发的运动反应出现在最小刺激电流强度在0.35-1.2毫安之间(平均值0.58±0.25毫安)(表1)。
根据影像观察,超声影像显示了所有这些病人的神经内针尖的位置。
神经注射前神经直径的平均值为7.4±0.84毫米,神经注射后神经膨胀的百分比平均值为45%±14%,所有神经都显示出神经分隔。
其余的4个病人(16.7),1.5毫安的刺激电流都未能诱导出运动神经反应,即使根据超声影像观察在针头进入神经空间时。
因此,判断针已经在神经内,但是在已经达到进针终点时还不能诱发运动神经反应。
遇到5个病例(21%),其注射压力>>20 磅/平方英寸;其中的两个同时报告有感觉异常。
所有5个病人都表现了诱发的运动神经反应,反应在0.2到0.5毫安之间明显。
针头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或者略微后撤使注射压力≤15 磅/平方英寸。
没有病人出现术后神经损伤。
讨论对于成功的外周神经阻滞来说,理想的针尖位置要紧邻所要阻滞的神经并且进入到一个可以存积局麻药使其停留和神经接触的空间。
神经刺激后神经注射的发生率或感觉异常的发生率还不可知。
最近引入的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促进我们理解在神经刺激或局麻药注射期间神经内枕头的位置和神经注射的关系是非常珍贵的。
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了在膝后坐骨神经阻滞期间神经内针头位置和神经内注射在低电流神经刺激技术下是不罕见的,并且在第一个48小时内不会肯定导致有临床意义的神经损伤。
几项临床研究已经提示,在由引出的感觉异常(假定是来自针-神经接触时的机械-电现象)或超声监控确定了针临近神经时,也可能不引起运动神经反应。
确实,在我们的24个病人的系列中当针进入神经内空间时,有16.7%的病人没有获得运动神经反应。
这个所见暗示了当只使用神经刺激器来确定坐骨神经在膕窝内的位置,运动神经反应不出现,甚至在紧密的针-神经关系下,不必要进行额外的诱发运动神经反射的尝试。
和临床报道相似,实验室内的动物研究也显示了针进入神经内或在直接视觉下也可能不会诱发神经运动反射。
在这项研究中,和日常临床实践相对应,我们在进针的终点使用0.2-0.5毫安的电流诱发运动神经反应,并且在83.3%的病人身上诱发了反应,,但是只有在针进入神经内才发生。
不同的药物注射到外周神经内以后的感觉和运动消失的后遗症已经完好的记录在实验研究中。
然而,由于神经注射可以在神经丛外或神经丛内,所以注射的部位对于确定损伤的危险就非常关键。
神经内神经丛外注射的特点是注射液在神经外膜内蔓延并且液体即刻渗出神经外膜而进入周围的结缔组织内,而不一定引起神经损伤。
反之,神经丛内注射至少导致某种程度的神经损伤。
虽然使用实时超声影像引导进针,但是超声不能区分神经丛内和神经丛外之间的针尖位置。
重要的事,针尖的位置仅在少量局麻药注射以后确定。
由于神经丛是很小的结构,甚至微量的局麻药(≤0.5毫升)就可将其穿破,这可能局限了超声在预防神经丛内注射方面的用途。
在注射局麻药时的高注射压,低电流刺激和注射疼痛都提示针进入神经内或神经丛内并且可能带来神经损伤的危险。
如果真是这样,在这项研究中的5例高注射压和低电流刺激发生了2例感觉异常可能是由于神经丛内注射的原因。
我们的报告有几个内在的局限。
首先,我们招募的病人数目太小。
其次,一个单独的操作者进针,观察超声影像并且确定诱发的运动神经反应何时发生以及反应最明显的点。
理论上来说,最好由一个观察者(对诱发的运动神经反应不明了)观察所获得的超声影像,同时另一个操作者执行神经操作技术。
但是,需要第三个人调节电流,第4个人控制超声转换器以确保每一个人都是完全盲目的。
这样,这个方法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
最后,门诊病人的感觉和运动障碍根据48小时内的电话随诊;没有做神经学的评估以排除轻微或亚临床的神经损害。
由于这些原因,这项研究不能得出关于在膝后坐骨神经阻滞过程中神经注射后发生神经并发症危险的明确结论。
但是,目前没有确定和膝后神经阻滞有关的神经并发症随诊时间长度的标准。
一项独立的研究提示,有些病人在斜角肌内阻滞15和23天之间发生感觉异常-感觉迟钝的后发症状。
然而在另一项研究中,所有的病人在术后48小时内都出现了神经症状。
总而言之,在低电流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膝后坐骨神经定位的过程中,针进入神经内是经常发生的。
对于高达1.5毫安(100微妙/2赫兹)电流的神经刺激不产生运动神经反应不能排除针不在神经内。
这样,反应缺失可能导致额外不必要的神经定位的尝试,即使当针已经足够接近要阻滞的神经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