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必修一2.6教案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0新教材物理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册全册学案导学案

2020新教材物理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册全册学案导学案

使之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的简单。在不说明参考系的情况下,通常应认为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参考系
的。
【活动】
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图中尝试着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 P17 页问题与练习 3
2.下面关于质点的正确说法有( )
A.计算火车通过站台的时间可把火车看成质点
B.研究沿地面翻滚前进的体操运动员的动作可把运动员看成质点
C.蚂蚁很小,可把蚂蚁看成质点
3.(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参考系就是绝对不动的物体
B.只有选好参考系以后,物体的运动才能确定
C.同一物体的运动,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要研究这辆汽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 汽车看作质点?自转的地球能否被看作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物体可看作质点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我们平常所说的楼房是静止的,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的
4.如图 1 所示是体育摄影中“追拍法”的成功之作,摄影师眼中清晰的滑板运动员是静止的,而模糊的背景是
运动的,摄影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运动的美。请问摄影师选择的参考系是( )

必修一2.6教案导学案

必修一2.6教案导学案

必修一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共同必须模块Ⅰ的内容 ,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 ,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来验证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新教材专辟这一节 ,并无重复之嫌 .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当时实验设备不精确的条件下伽利略如何提出问题 ,遇到什么问题 ,如何突破困难 ,使学生身临其境 ,领悟其科学精神 ,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2、能够合理设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用图线法处理 .(二)过程和方法:1、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2、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完成实验操作;3、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图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激发了学生学习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善于观察思考,知难而进的优秀品质;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意志品质,创新思想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重现重大发现的历史过程,让学生亲临其境探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实验,学习其科学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 .2、教学难点:(1 )当无法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如何引导学生巧妙设计斜面实验间接验证;(2 )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怎样进行合理猜想、数学推理、合理外推等重要方法.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通俗易懂,课前可由学生自主学习 .上课时使学生融入伽利略的角色,如何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错误,如何提出自己猜想再利用斜面实验间接验证加以外推 .教师以平等地位参与讨论,发表意见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 .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六、课前准备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教师提问:我们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1 )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 )实质? (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教师指出:纸张比石头下落得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但使人误以为"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 .这正是统治了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二 )情景引入、展示目标我们用手拿一个小球和一张纸片,放开后,小球和纸片从静止开始下落.我们可以看到,小球先落地,纸片后落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estotle )根据与我们类似的观察,直接得出结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流传了近2 000年,直到16世纪,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上,伽利略做了著名的两个球同时落地的实验.两个轻重不同的小球同时落地的声音,是那样的清脆美妙,又是那样的发聋振聩!它动摇了人们头脑中的旧观念,开创了实验和科学推理之先河,将近代物理学以至||近代科学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领悟这位大师的科学精神、物理思想、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三 )合作探究、精讲点播一、绵延两千年的错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越重,下落越快.公元前,人们对物体下落的研究很少,凭着观察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当时,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前384~前322 )经过了观察和总结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力成正比〞.这一观点正好应和了人们潜意识里的想法;同时,它又是伟大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论断,人们深信不疑.从那以后,人们判断物体下落的快慢,甚至||给孩子们上课时一直坚持这一观点,这一观点一直延续了2 000多年,从没有人对它提出异议.交流与讨论: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认识呢?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不注意探索事物的本质,思考不求甚解.二、逻辑的力量学生阅读:16世纪末,意大利比萨大学的青年学者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对亚里士多德的论断表示了疑心.后来,他在1638年出版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评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 ,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 ,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捆在一起时,大石头会被小石头拖着而减慢,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但两块石头捆在一起,总的重力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整个系统下落的速度要比8还大.这样,就从"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前提推断出了互相矛盾的结论,这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伽利略认为只有一种可能性: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 (传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落体实验,但后来又被严谨的考证否认了.尽管如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要前往参观,他们把这座古塔看作伽利略的纪念碑)问题:伽利略是怎样论证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猜想:既然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质量无关,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落体运动,下落快慢不同呢?我们能否猜想是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造成的呢?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将会怎样呢?学生讨论后答复.三、猜想与假说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他设想,最||简单的变速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但是,速度的变化怎样才算均匀呢?他考虑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时间,速度的变化相等;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位移,速度的变化相等.伽利略假设第|一种方式最||简单,并把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四、实验验证实验验证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任何结论和猜想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否那么不成理论.猜想或假说只有通过验证才会成为理论.所谓实验验证就是任何人,在理论条件下去操作都能到得实验结果,它具有任意性,但不是无条件的,实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验证,而与实际有区别.阅读:(课件投影)伽利略斜面实验的情况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说:"用一块木料制成长约12库比特、宽半库比特、厚三指的板条,在它的上面划一条比一指略宽的槽,将这个槽做得很直,打磨得很光滑,在槽上裱一层羊皮纸(也要尽可能光滑).取一个坚硬、光滑并且很圆的铜球,放在槽中滚动.将这个木槽的一端抬高一到二库比特,使槽倾斜.就像我要讲的那样把球放在槽顶沿槽滚下,记录下降的时间.实验要重复几次,以便使测得的时间准确到两次测定的结果相差不超过一次脉搏的十分之一,进行这样的操作,肯定了我们的观察是可靠的以后,将球滚下的距离改为槽长的四分之一,测定滚下的时间,我们发现它准确地等于前者的一半.下一步,我们用另一些距离进行试验,把全长用的时间与全长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三,或者其他任何分数所用的时间相比较,像这样的实验,我们重复了整整一百次,结果总是经过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并且在各种不同坡度下进行实验,结果也都如此……〞讨论与交流:感受伽利略的探究过程,体会其科学方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很快,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是很难测量其位移和相应的时间,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物体的速度可以慢一点又能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让小球在倾斜的轨道上滚下,倾角不要太大可以吗?当时伽利略就是用这个方法.他设计一个斜面实验,使物体的运动速度变慢,解决了测量的难题.伽利略在一块木板上刻出一道直槽,槽内贴上羊皮纸使之平滑,用自制的水钟测量时间,探究一个光滑黄铜小球沿倾斜直槽滑下时的运动情况.我们也可以模拟这个四百多年前的实验,感受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播放影片:①用形铝型材,取长约1.6 m的一段为导轨,以节拍器为计时器.将导轨一端垫高,呈斜面状,将小球开始运动处作出标记.②调整时,启动节拍器,随节拍声数数"3 ,2 ,1 ,0 ,1 ,2 ,3”,将小球在听到节拍声"0〞时从原点释放.一边随节拍声数数,一边用手顺序指出当节拍器响时,小球大致的位置.③不改变小球下落的初始位置,只要释放小球的时刻准确,在随后的各节拍声响时,在小球经过的大体位置上作出标记;④从标尺上读出各标记到起始位置的间隔距离 ,并填入表格中;⑤改变斜槽的倾斜角 ,重复实验屡次;伽利略在当时有限的实验条件研究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可以用什么仪器比较精确的方法来记录时间和位移进行研究呢 ?桌面上有打点计时器、小车、木板 ,每两位同学为一组 ,设计实验 ,研究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并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5分钟后进行交流.参考方案:1.把小车轨道的一端垫高 ,呈斜面状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最||高点上 ,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连在小车的尾部.2.翻开打点计时器开关 ,然后把小车从某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 ,打出一条纸带.3.从纸带第|一点开始 ,测量从开始到每一个点的时间和位移 ,并填入表格中.4.改变木板的倾角 ,把小车从同一位置从静止开始释放 ,并对从打出的纸带反映的数据填入表格中.我们已经确定了实验方案 ,下面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学生活动:两人为一组进行实验 ,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从得到的实验数据 ,我们得到什么结论 ?1、同一倾角时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222211t x t x ==244233t x t x = =255t x =常数即x ∝t 2.2、倾角越大 ,常数越大.我们得到的结论 ,与四百年前伽利略使用简单仪器得到的结论完全一致.伽利略根据斜面结果出发 ,认为: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 ,经过的距离正比于时间的平方 ,即2tx ° ,即斜面与地面垂直时 ,小球将自由下落 ,成为自由落体 ,x ∝t 2的关系仍然成立 ,此时2tx 的比值为最||大 ,这时小球仍然会保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伽利略将实验与逻辑思维相联系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 ,开辟了一条科学研究之路.五、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对现象一般观察 -提出猜想 -运用逻辑推理 -实验对推理验证-对猜想进行修证 (补充 ) -推广应用.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 (包括数学推理 )和谐地结合起来 ,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开展.(四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并进行当堂检测(五 )、发导学案、布置作业这节课着重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设计实验 ,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我们应该学习伽利略哪些优秀品质?课外讨论,并写成一篇小作文 .九、板书设计1、绵延两千年的错误2、逻辑的力量3、猜想与假说4、实验验证5、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十、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由两局部组成:对科学家的了解;对伽利略科学方法的学习.这两个方面主要是由学生通过查资料、预习 ,在老师的引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学习的 . 知识讲授的同时 ,给学生介绍物理学家、讲授物理学史.不仅让他们了解物理学家的工作 ,物理科学的开展过程 ,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科学开展的曲折性 ,以此撼动学生的心 ,让他们从中获得启迪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争取设计的更科学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也希望大家提出珍贵意见 ,共同完善 ,共同进步!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了解落体运动研究的史实,了解逻辑推理的特色,理解任何猜想和假说都须要有实验验证的重要性.二、预习内容对于落体运动 ,自古以来许多人都研究过 .本节课介绍落体运动的研究历史 ,主要是介绍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和他的科学思维方法 .要通过自主学习 ,独立的思考、归纳和总结 ,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 ,通过你的自主学习 ,你还有哪些疑惑 ,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通过重现重大发现的历史过程,亲临其境探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实验,学习其科学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 .二、学习过程(一)、绵延两千年的错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越重,下落越快.交流与讨论: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认识呢?(二)、逻辑的力量伽利略是怎样论证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三)、猜想与假说(四)、实验验证阅读:伽利略斜面实验的情况讨论与交流:感受伽利略的探究过程,体会其科学方法设计实验:研究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并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五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三、反思总结伽利略的科学方法 .①问题的提出 .②提出假设 ,逻辑推理 .③利用数学和逻辑进行推理 ,然后实验验证 .④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四.当堂检测1.某物体从某一较高处自由下落 ,第1s内的位移是_______m ,第2s末的速度是______m/s ,前3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 (g取10m/s2 ) .5,20,15 2.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 ,它在前ns内通过的位移与前 (n +1 )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_____________ .n2/(n +1)23.一物体从高处A点自由下落 ,经B点到达C点 ,B点的速度是C点速度的3/4 ,BC 间距离是7m ,那么AC间距离是__________m (g取10m/s2 ) .164.一物体从高H处自由下落 ,当其下落x时 ,物体的速度恰好是着地时速度的一半 ,由它下落的位移x =__________H/45.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B )A.重的物体的g值大B.同一地点,轻重物体的g值一样大C.g值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大D.g值在赤道处大于在北极处6.一个铁钉与一个小棉花团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 C ) A.铁钉比棉花团重B.铁钉比棉花团密度大C.棉花团的加速度比重力加速度小得多D.铁钉的重力加速度比棉花团的大7.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重力的3倍 ,它们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 ,由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C )A.甲比乙先着地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C.甲、乙同时着地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8.自由下落的物体 ,自起点开始依次下落相等高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D )A.1/2 B.1/3 C.1/4 D.( +1):19.自由落体运动的v -t图象应是图2-4-4中的( B )10.一个物体从20m高的地方下落,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大?落到地面用了多长时间? (取g =10m/s2)20m/s,2s课后练习与提高1.气球以4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它上升到217m高处时,一重物由气球里掉落,那么重物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落到地面?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 (不计空气阻力, g=10m/s2) .7.0s,66m/s2.如图2-4-5所示,把一直杆AB自然下垂地悬挂在天花板上,放开后直杆做自由落体运动,直杆通过A点下方处一点C历时,求直杆的长度是多少? (不计空气阻力, g =10m/s2).3.某同学利用打点时器测量学校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 ,得到如图2-4-6所示的一条纸带 ,测得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在纸带上已标出 ,打点计时器的周期为;请根据纸带记录的数据 ,计算该学校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为多少 ?。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物理2.5 2.6导学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物理2.5 2.6导学案

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第6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在秋高气爽的天气里,我们会看到树叶和果实从树上落下,果实会很快落地,而树叶会飘飘洒洒后落地,是不是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快呢?同一张纸片,从空中释放后,我们会看到纸片在空中飘飘悠悠,很长时间才落地,而把它揉成纸团后,会很快落地.纸的质量未变,为什么落地时间不同呢?要点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2.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特点(1)初速度为零.(2)受力特点:只受重力作用,无空气阻力或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3)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g,大小不变,方向竖直向下.(4)运动特点: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4.注意(1)严格地讲,只有在真空中才能发生自由落体运动.(2)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当空气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即物体所受的重力远大于空气阻力时,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要点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是由物体受到的重力产生的.2.符号g,单位米/秒2(/2).3.特点(1)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因此,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平时我们看到轻重不同、形状不同、密度不同的物体下落时快慢不同,是由于它们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不同造成的.(3)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略有不同.在地球表面上,从赤道到两极,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逐渐增大,在赤道上最小,为9780 /2;在两极最大,为9832 /2(4)在地球上同一地方的不同高度上,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也略有不同,随高度的升高,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但在高度相差不太大时,不需要考虑重力加速度的微小差异.要点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1.公式和推论(1)速度公式:v=g(2)位移公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g2(3)速度位移关系式:v2=2g(4)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Δ=gT2(5)平均速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中物理 2.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2.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必修1) 2.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设计思路:1、课标要求分析: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2、教材文本分析:教材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科学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以及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历史,方法的教学贯穿课程文本始终。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伽利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过程以及面对困难时采取的方法,增加学生对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论的初步认识。

3、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规律,但不十分了解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规律的具体过程和历史。

所以教材单独列出这节课,让学生了解伽利略对落体问题的研究过程和突破困难采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高尚情操。

4、教学总体安排:本课时采用了课前学生自己预习、课上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和教师适当引导的方式,重点关注伽利略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以及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

2、知道逻辑推理(包括数学知识)和实验验证对解决物理课题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体验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史实,培养渗透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进一步提升对方法论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难点:伽利略否前人错误结论的逻辑推理、斜面实验结论的合理外推。

四、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自主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演示法五、教学用具:小铁球、斜槽、多媒体辅助设备。

六、教学流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过程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导学案)2.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2.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2.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姓名班级组别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编写人:岳志兵审核:高一物理组编号:§2.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学习目标】1.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难点】1. 了解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2. 体会“观察→质疑→猜想→实验→推广”的科学探究方式。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是你最好的向导!)1.绵延两千年的错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2.逻辑的力量伽利略是怎样论证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3.猜想与假说伽利略是怎样进行猜想和假说的?4.实验验证伽利略通过什么实验验证猜想的?【合作探究】(积极思考,勇于展示,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探究一.伽利略如何用实验验证他的猜想的?探究二. 如图是一幅物体下落时的频闪照片,已知频闪相机拍照时,时间间隔是相等的。

根据得到的数据,怎样判定小球的运动是不是匀加速运动,如果是,如何计算它的加速度?若已知频闪时间约为0.04s,试计算重力加速度。

【当堂检测】(考考你,本节课你有收获吗?)1.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如图2—5—2所示,可大致表示其实验和思维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其中的甲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B .其中的丁图是实验现象,甲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C .运用甲图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D .运用丁图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2.伽利略以前的学者认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伽利略等一些物理学家否定了这种看法如图2—5—3所示:在一玻璃管中放中放一片羽毛和一个玻璃球,迅速导致玻璃管,可以看到,玻璃球先于羽毛达到底端,这主要是因为( )A .它们的重量不同B .它们的密度不同C .它们的材料不同D .它们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原因3.伽利略对运动的研究,不仅确立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而且创立了一套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或者说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包含了以下几个环节:①对现象的一般观察;②________________;③运动逻辑得出结论;④________________; ⑤对假设进行修正 的推广;4.甲、乙两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甲物体重是乙物体重的2倍,而甲距地面的高度是乙距地面高度的一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物体的加速度是乙物体加速度的2倍B .甲物体着地的速度是乙物体着地的速度的1/2C .甲物体下落的时间是乙物体下落的时间的2/2D .甲、乙两物体的末速度相同【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2—5—32—5—2 丁 甲 乙 丙 2—5—1。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_)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_)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目标】1、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知道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

3、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对同一个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4、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学习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学习难点】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不同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的关系【学习流程】【自主先学】1、什么是机械运动?2、物理学中的“质点”与几何学中的“点”有何区别?3、什么是运动的绝对性?什么是运动的相对性?【组内研学】讨论一:在研究下列问题时,加点的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地球..从上海到北京的运动时间、轮船在海..通过桥梁的时间、火车..的公转、地球..的自转、火车里的位置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

3、“质点”的物理意义:【交流促学】讨论:下列各种运动的物体中,在研究什么问题时能被视为质点?A.做花样滑冰的运动员B.运动中的人造地球卫星C.投出的篮球D.在海里行驶的轮船请说一说你的选择和你的理由?小结:⑴将实际物体看成“质点”是一种什么研究方法?⑵哪些情况下,可以将实际物体看作“质点”处理?【组内研学】●为什么要选择“参考系”?(阅读P10和插图1.1-3)讨论二:⑴书P11“问题与练习”第1题;⑵插图1.1- 4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1、定义:叫参考系。

2、你对参考系的理解:⑴⑵⑶⑷【交流促学】讨论三: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两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描述了哪两种运动情景?它们分别以什么为参考系?讨论四:P12问题与练习、第2题【组内研学】●为什么要建立“坐标系”?(阅读P11)描述下列三种运动需要建立怎样的坐标系?①百米运动员在运动中的位置②冰场上花样运动员的位置③翱翔在蓝天上的飞机1、物理意义:2、基本分类:⑴⑵⑶3、坐标系的作图“三要素”:、、。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2.6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2.6

§2.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学习目标】1.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运动的探究历史和巧妙的实验构思。

2.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方法。

3.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难点】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自由落体运动司空见惯,然而人们对她的认识也经历了十分曲折的过程,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如何有勇气向延绵两千多年的错误论断提出了挑战?2.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交流讨论。

1.亚里士多德对于“是什么因素决定一个物体下落的快慢”观点是什么?为何该错误观点能延续两千年?你是如何评价亚里士多德?2.说一说伽利略是如何通过“逻辑的力量”推证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的?3.说一说伽利略是如何利用斜面实验一步步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的?4.伽利略对运动的研究创造了一套对近代科学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该科学方法的核心是什么?三、师生互动参与上述问题的学习与讨论1.学生互动学习交流发言。

2.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总结。

(1)延绵两千年的错误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

因该论断符合人们的常识,以至延绵两千年。

(2)逻辑的力量①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从“重物比轻物落的快”的前提推断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

②伽利略认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的同样快。

(3)猜想与假设①伽利略首先建立起了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②伽利略相信,自然界的规律是简洁明了的,他猜想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她的速度应该均匀变化的。

若速度随位移均匀变化十分复杂,他放弃了该猜想,从而猜想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4)实验验证①让小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冲淡”重力)滚下,实验结论表明小球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小球的质量无关,斜面的倾角一定,小球的加速度相同。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解析和规划,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和指导。

本教案涵盖了全册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并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识。

课程目标本教案的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研究物理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与日常生活和科技应用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教学内容本教案根据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的章节划分,对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第一章:物理学科概述该章节主要介绍物理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章:运动的基本概念与运动的描述该章节主要介绍物体的运动和运动的描述,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第三章:力与运动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和力与运动的关系,包括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条件等内容。

第四章:力的作用效果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

第五章:质量和密度该章节主要介绍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第六章:压力与浮力该章节主要介绍压力和浮力的概念及其作用原理。

第七章:功和机械能该章节主要介绍功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第八章:能量的守恒与转化该章节主要介绍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在不同物体和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

第九章:简单机械该章节主要介绍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第十章:热学知识该章节主要介绍热学知识,包括热能、温度、热传递等内容。

教学活动本教案提供了针对每个章节的教学活动案例,包括课堂讨论、实验演示、小组合作研究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评价方式本教案提供了针对每个章节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等,以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评价。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使用,希望能够提供一个系统、详细的教学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兴趣。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2.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共同必须模块Ⅰ的内容,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来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新教材专辟这一节,并无重复之嫌。

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当时实验设备不精确的条件下伽利略如何提出问题,遇到什么问题,如何突破困难,使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其科学精神,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2、能够合理设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用图线法处理。

(二)过程和方法:1、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2、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完成实验操作;3、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图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激发了学生学习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善于观察思考,知难而进的优秀品质;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意志品质,创新思想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重现重大发现的历史过程,让学生亲临其境探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实验,学习其科学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

2、教学难点:(1)当无法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如何引导学生巧妙设计斜面实验间接验证;(2)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怎样进行合理猜想、数学推理、合理外推等重要方法。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通俗易懂,课前可由学生自主学习。

上课时使学生融入伽利略的角色,如何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错误,如何提出自己猜想再利用斜面实验间接验证加以外推。

教师以平等地位参与讨论,发表意见。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

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

六、课前准备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教师提问:我们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实质?(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教师指出:纸张比石头下落得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但使人误以为“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

这正是统治了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我们用手拿一个小球和一张纸片,放开后,小球和纸片从静止开始下落.我们可以看到,小球先落地,纸片后落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estotle)根据与我们类似的观察,直接得出结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流传了近2 000年,直到16世纪,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上,伽利略做了著名的两个球同时落地的实验.两个轻重不同的小球同时落地的声音,是那样的清脆美妙,又是那样的发聋振聩!它动摇了人们头脑中的旧观念,开创了实验和科学推理之先河,将近代物理学以至近代科学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领悟这位大师的科学精神、物理思想、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一、绵延两千年的错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越重,下落越快.公元前,人们对物体下落的研究很少,凭着观察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当时,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经过了观察和总结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力成正比”.这一观点正好应和了人们潜意识里的想法;同时,它又是伟大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论断,人们深信不疑.从那以后,人们判断物体下落的快慢,甚至给孩子们上课时一直坚持这一观点,这一观点一直延续了2 000多年,从没有人对它提出异议.交流与讨论: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认识呢?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不注意探索事物的本质,思考不求甚解.二、逻辑的力量学生阅读:16世纪末,意大利比萨大学的青年学者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对亚里士多德的论断表示了怀疑.后来,他在1638年出版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评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捆在一起时,大石头会被小石头拖着而减慢,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但两块石头捆在一起,总的重力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整个系统下落的速度要比8还大.这样,就从“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前提推断出了互相矛盾的结论,这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伽利略认为只有一种可能性: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传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落体实验,但后来又被严谨的考证否定了.尽管如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要前往参观,他们把这座古塔看作伽利略的纪念碑)问题:伽利略是怎样论证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猜想:既然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质量无关,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落体运动,下落快慢不同呢?我们能否猜想是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造成的呢?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将会怎样呢?学生讨论后回答.三、猜想与假说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他设想,最简单的变速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但是,速度的变化怎样才算均匀呢?他考虑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时间,速度的变化相等;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位移,速度的变化相等.伽利略假设第一种方式最简单,并把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四、实验验证实验验证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任何结论和猜想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否则不成理论.猜想或假说只有通过验证才会成为理论.所谓实验验证就是任何人,在理论条件下去操作都能到得实验结果,它具有任意性,但不是无条件的,实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验证,而与实际有区别.阅读:(课件投影)伽利略斜面实验的情况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说:“用一块木料制成长约12库比特、宽半库比特、厚三指的板条,在它的上面划一条比一指略宽的槽,将这个槽做得很直,打磨得很光滑,在槽上裱一层羊皮纸(也要尽可能光滑).取一个坚硬、光滑并且很圆的铜球,放在槽中滚动.将这个木槽的一端抬高一到二库比特,使槽倾斜.就像我要讲的那样把球放在槽顶沿槽滚下,记录下降的时间.实验要重复几次,以便使测得的时间准确到两次测定的结果相差不超过一次脉搏的十分之一,进行这样的操作,肯定了我们的观察是可靠的以后,将球滚下的距离改为槽长的四分之一,测定滚下的时间,我们发现它准确地等于前者的一半.下一步,我们用另一些距离进行试验,把全长用的时间与全长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三,或者其他任何分数所用的时间相比较,像这样的实验,我们重复了整整一百次,结果总是经过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并且在各种不同坡度下进行实验,结果也都如此……”讨论与交流:感受伽利略的探究过程,体会其科学方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很快,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是很难测量其位移和相应的时间,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物体的速度可以慢一点又能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让小球在倾斜的轨道上滚下,倾角不要太大可以吗?当时伽利略就是用这个方法.他设计一个斜面实验,使物体的运动速度变慢,解决了测量的难题.伽利略在一块木板上刻出一道直槽,槽内贴上羊皮纸使之平滑,用自制的水钟测量时间,探究一个光滑黄铜小球沿倾斜直槽滑下时的运动情况.我们也可以模拟这个四百多年前的实验,感受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播放影片:①用形铝型材,取长约1.6 m的一段为导轨,以节拍器为计时器.将导轨一端垫高,呈斜面状,将小球开始运动处作出标记.②调整时,启动节拍器,随节拍声数数“3,2,1,0,1,2,3”,将小球在听到节拍声“0”时从原点释放.一边随节拍声数数,一边用手顺序指出当节拍器响时,小球大致的位置.③不改变小球下落的初始位置,只要释放小球的时刻准确,在随后的各节拍声响时,在小球经过的大体位置上作出标记;④从标尺上读出各标记到起始位置的间隔距离,并填入表格中;⑤改变斜槽的倾斜角,重复实验多次;伽利略在当时有限的实验条件研究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可以用什么仪器比较精确的方法来记录时间和位移进行研究呢?桌面上有打点计时器、小车、木板,每两位同学为一组,设计实验,研究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并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5分钟后进行交流.参考方案:1.把小车轨道的一端垫高,呈斜面状,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最高点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连在小车的尾部.2.打开打点计时器开关,然后把小车从某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打出一条纸带.3.从纸带第一点开始,测量从开始到每一个点的时间和位移,并填入表格中.4.改变木板的倾角,把小车从同一位置从静止开始释放,并对从打出的纸带反映的数据填入表格中.我们已经确定了实验方案,下面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学生活动:两人为一组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从得到的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什么结论?1、同一倾角时,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222211t x t x ==244233t x t x ==255t x =常数即x ∝t 2.2、倾角越大,常数越大.我们得到的结论,与四百年前伽利略使用简单仪器得到的结论完全一致.伽利略根据斜面结果出发,认为: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经过的距离正比于时间的平方,即2tx =恒量,恒量的数值随着斜面倾角增大而增大.当斜面倾角增大到90°,即斜面与地面垂直时,小球将自由下落,成为自由落体,x ∝t 2的关系仍然成立,此时2tx 的比值为最大,这时小球仍然会保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伽利略将实验与逻辑思维相联系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开辟了一条科学研究之路.五、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对现象一般观察—提出猜想—运用逻辑推理—实验对推理验证-对猜想进行修证(补充)—推广应用.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这节课着重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设计实验,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我们应该学习伽利略哪些优秀品质?课外讨论,并写成一篇小作文。

九、板书设计1、绵延两千年的错误2、逻辑的力量3、猜想与假说4、实验验证5、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十、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对科学家的了解;对伽利略科学方法的学习.这两个方面主要是由学生通过查资料、预习,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