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完整版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doc

完整版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doc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由上表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的规模之大。

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为江苏省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是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淮海经济区第一大城市。

徐州的定位是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由四个省相邻的各个城市组成了庞大的淮海经济区。

二、淮海经济区的现状1、产业结构不完善淮海经济区地处平原,有广阔的耕地,农业占整个淮海经济区比重很大,其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

主要以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重工业发展较弱,没有较大型企业,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经常需要国家财政补贴。

交通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的投资投入较少,影响力地方企业的竞争力。

2、人口流失严重由于淮海经济区各市都位于各省的贫困地带,地区人口主要都流入到各省经济发达地区,使本地区人口为净流出。

发达地区吸引了本地区的人才,使本地区的人才外流严重,严重降低了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本地区人口不断外流,阻碍了本地区城镇化的建设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本地区长期落后的状况。

3、地域位置尴尬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北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与安徽北部地区组成,这些区域都是各省的经济谷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谓是弱弱联手,而且其产业结构相似,造成恶性竞争。

淮海经济区南部是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北部是环渤海经济区,而处于中间的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就过于尴尬,是中国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的过渡地带,对资本的吸引力较差,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三、突破现状的措施1、合理规划区域经济辐射范围,确立区域经济互惠合作建立各淮海经济区城市联盟,以促进该地区的淮海经济区产业整合。

建立以徐州为主以济宁为辅的淮海经济区核心,使徐州、济宁解决两条平行路线到机场。

在发展旅游、贸易和物流的基础上,内部沟通,加强和改进信息交流文化和交通优势的发展。

建设资源、区域一体化的优化配置要素为契机,削弱交通网络的行政区划的限制,采取的一种新型区域协调有效发展的模式。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与统筹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与统筹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e o o c c o d n t d d v l p n fdfe e tr g o s i a h ie o o c Z n . c n mi o r i ae e eo me to i r n e i n n Hu i a c n mi o e Ke r s y wo d :Hu i a c n mi o e; O r i ae e e o me to i e n e i n ;i td f co ; o n eme s r s a h ie o o c Z n C O dn td d v l p n fd f r tr g o s l e a tr c u tr a u fe mi e
上 逐渐 优化 。2 0 0 8年 , 淮海 经济 区的济 宁市 、 徐州 市 、 封市和 开 淮 北 市 产 业 结 构 分 别 为 1 .:583 . 、055 .: .、23 21 .: 1 1 .:293 6 2 .: 5 2 6 4 .: . 995 .: .。但是 与 四省发达 地 区相 比, 533 4和 .:993 2 2 0 还是 有
c o d n td e eo me t f dfe e t e i n . e , t i a e p t f r a d o o n e me s r s n s g e t n w ih o l p o t o r i ae d v lp n o i r n r g o s t n h s h p p r u o w r t c u tr a u e a d u g si s h c c ud r moe o
1淮海 经济 区概况 淮海 经济 区位 于苏鲁豫 皖 四省 接壤地 区 , 由苏 鲁豫 皖 四省 1 4个地 、 组成 。后来 发展 到四省 的 2 地级 市 , 市 O个 包括 江苏省 的 连云港 、 州 、 安 、 徐 淮 盐城 、 宿迁 ; 山东 省的济 宁 、 临沂 、 枣庄 、 日照 、 安 、 芜 、 泽 ; 徽省 的淮北 、 州 、 阳 、 埠 、 泰 莱 菏 安 宿 阜 蚌 毫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工作要点是:
1. 加强区域合作:淮海经济区各地方政府加强沟通和协作,建立起跨地区合作的机制和平台,共同研究解决协同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2. 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各地区的特色和优势产业,进行合理布局,避免同质化的竞争,实现互补发展。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高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打通区域内交通瓶颈问题,提高区域各地的互联互通能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更高效的要素流动。

4. 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人才流动的机制,通过共享人才资源和优势,推动各地之间的人才互补和合作创新,促进区域人才的集聚和培养。

5. 强化科技创新:淮海经济区各地相互协作,共同研发和转化科技成果,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整个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6. 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淮海经济区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积极探索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发展的模式,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7. 加强政府协调和服务:各地政府要加强协调和指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支持。

淮海经济区协调发展度评价研究

淮海经济区协调发展度评价研究
统 的 内部 协 调发展 至关 重要 。本 文将 对 淮 海 经 济 区
展研 究 。协 调 研 究 内容 主 要 集 中在 影 响 因素 的 研 究 』 、协调 机 制 的构 建 一』 、协 调 发展 模 式 的构
建 、协调 发展度 的测 定 等 方 面 ,研究 范 围主 要 集 中在东 中西 三 大 地 带 和 省 际 毗 邻 区 ¨。 当前
2 个市 的经济一社会一人 口一资源一环境系统 的综 0 合 发 展 水 平 和 系统 的 协 调 度 加 以定 量 分 析 ,比较
2 0 淮海 经济 区 2 0 5年 O个 市 之 间综 合 发展 水 平 和 协
关于协调发展度 的测度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 ,包 括发 展 度 和协 调 度 的测 度 ,尤 其 侧 重 协 调 度 的 研


() 1 () 2
表 1 经济. 社会. 口. 人 资源. 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T b 1 T e e au t n id x o t e c o d n td d v lp n b u a . h v l ai e f h o r i ae e e o me ta o t o n
策提 供一 定 的依 据 。
l 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 系
区域 经 济一社 会 —人 口_ 资 源一 环境 系统 的协
区为案例 区,对 其 20 0 5年 的协调度进行测定 ,为
淮 海经 济 区的协 调发展 提 供 一定 的科 学依据 。 淮海 经济 区是 中 国最早 的 区域 性 经 济 合作 组 织
之一。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 区的脐部 ,由苏鲁豫
皖 4省 接壤地 区的 2 0个 市 组成 ,包 括 江苏 的徐 州 、 连云港 、淮 阴 、盐 城 、宿 迁 ;山 东 的 枣 庄 、济 宁 、

徐运集团运游项目扶贫淮海经济区可行性研究

徐运集团运游项目扶贫淮海经济区可行性研究

徐运集团运游项目扶贫淮海经济区可行性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徐运集团运游项目对淮海经济区扶贫的可行性。

文章从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入手,分别介绍了徐运集团的概况、运游项目、扶贫政策、淮海经济区发展现状,并展开可行性研究。

通过对徐运集团运游项目在扶贫方面的潜在作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展望未来发展。

研究发现,徐运集团的运游项目在淮海经济区扶贫中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可行性较高。

未来,徐运集团运游项目可以继续发挥其优势,进一步推动淮海经济区的扶贫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徐运集团、运游项目、扶贫、淮海经济区、可行性研究、促进作用、结论、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徐运集团是中国知名的运输和物流企业,总部设在江苏省徐州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淮海经济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也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

为了有效地推动淮海经济区的扶贫工作,徐运集团在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下,提出了运游项目,旨在通过运输和旅游结合的方式,促进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和扶贫工作。

本研究旨在对徐运集团运游项目在淮海经济区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对于淮海经济区扶贫的促进作用,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和未来发展前景。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为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徐运集团运游项目对淮海经济区扶贫的可行性,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通过深入分析徐运集团的概况和运游项目的特点,结合淮海经济区的扶贫政策和发展现状,可以评估运游项目在该区域的实施可能性,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措施。

本研究旨在为徐运集团和淮海经济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居民的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开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最大化徐运集团运游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促进淮海经济区的扶贫工作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探讨徐运集团运游项目在淮海经济区扶贫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淮海经济区城市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淮海经济区城市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淮海经济区城市发展能力评价研究袁冲(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32)[摘要]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演进,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日趋频繁,淮海经济区作为国内最早自发成立的经济协作区,现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目前,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既存在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因此,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5个因素出发,构建淮海经济区城市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淮海经济区8个核心城市的发展水平进行衡量,找出淮海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淮海经济区发展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熵权法[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3)04-0052-03[作者简介]袁冲(1989-),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投资、区域经济、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苏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评价研究(2020SJA2364);2020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资助项目。

第2023年第4期(总第560期)商业经济No.4,2023Total No.560一、淮海经济区发展现状分析1986年3月,淮海经济区成立。

作为国内最早自发成立的经济协作区,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4省20市组成。

在此后36年里,淮海经济区先后经历了20个城市横向联合发展时期、8个城市一体化建设时期、10个会员城市协同发展时期,最终形成了现有的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格局。

2017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确定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同年12月15日,江苏省发改委发布了《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意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从省级层面支持徐州发展中心城市。

2018年10月,根据《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要“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这不仅意味着淮海经济区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也意味以徐州为中心城市的淮海经济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24期2023年8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24August,20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671122㊂作者简介:孙姗姗(1981 ),女,山东济南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区域发展与规划㊂∗通信作者:李志江(1980 ),男,山东枣庄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和土地利用变化㊂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对策研究孙姗姗1,李志江1∗,朱传耿2(1.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南京体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4)摘要:淮海经济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实现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促进我国东部地区经济低谷崛起,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㊂文章以淮海经济区20个成员地级市为研究区,计算了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度后发现: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空间差异大㊂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呈多圈层模式:在淮海经济区的成员市中,枣庄㊁宿州㊁淮北㊁宿迁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最强,为第一圈层;临沂㊁济宁㊁商丘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次之,为第二圈层;商丘㊁淮安㊁菏泽㊁连云港㊁泰安㊁亳州㊁蚌埠㊁盐城㊁周口㊁阜阳㊁开封㊁日照和莱芜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最弱,为第三圈层㊂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总体呈低水平状况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战略思考对策: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㊁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㊁促进产业结构协同升级㊁共建共享区内基础设施㊁定期召开高质量协同发展会议等㊂关键词: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经济联系度;现状分析;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㊀㊀文献标志码:A 0㊀引言㊀㊀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贝拉㊃巴拉萨于1961年提出,他将其定义为一个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的种种举措的过程,又是一种各国间各种形式差别待遇消失的状态㊂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区域联系愈发密切,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稳步发展㊂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㊂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15日,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带,占地17.8万平方千米,人口高达1.3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总人口数的10%,是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㊂2018年11月7日,淮海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㊂2023年4月15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齐聚徐州,共同商议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㊂自成立以来,它就承担着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谷地的经济一体化任务和最终实现经济协同式高质量发展的重担㊂事实上,淮海经济区内部各成员市县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明显[1-2],但是其通过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内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一直没变㊂因此,加强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㊂1㊀研究综述㊀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方面:孟庆民[3]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为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㊁消费㊁贸易等利益的获取,产生的市场一体化过程;张鑫等[4]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进行研究;侯鹏等[5]发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中的领导机制和合作机制需要改进;陈东[6]选择区域一体化演变趋势作为研究对象,得出我国在中长期内应当选择的应对策略;吉富星等[7]选择京津冀㊁长三角㊁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作为研究样本,得出需要激发各地政府积极性的结论;陈婉玲等[8]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进行研究,认为应通过消除区域内流通壁垒的手段来达到要素不但能自由流通,而且能够充分竞争的状况;周恒等[9]选择民营企业投资视角,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中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㊂在淮海经济区研究方面:朱传耿等[10]认为淮海经济区是我国典型的省际边缘区,并得出省际边缘区7种就业空间模式;孙姗姗等[1-2]认为淮海经济区整体发展比较滞后,且差异存在拉大的趋势,苏北和鲁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豫东和皖北;叶荣强[11]认为淮海经济区的范围为1986年3月成立时所选取的跨苏鲁豫皖4省的20个市;薛丽萍等[12]得出徐州是作为淮海经济区辐射中心的核心城市的结论;渠立权等[13]认为松散型是淮海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类型,并据此提出了改进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对策;张保胜[14]发现该区域核心城市的空间特征是 低低 水平邻接;孟浩等[15]发现淮海经济区的网络密度在持续上升中,其中心城市为徐州市;郭恒梅等[16]认为淮海经济区经济较差,且徐州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较弱;李保杰等[17]发现淮海经济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趋同性有所降低㊂综上,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因为它是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淮海经济区的研究也不少㊂但是,研究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文献较少㊂在目前政府大力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研究,对推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㊂2 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分析2.1㊀研究方法㊀㊀本文选取的定量研究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方法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㊂它是近年来在定量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受到较多学者肯定,且使用较广泛的研究方法㊂首先,使用引力模型解释不同对象间的经济关系㊂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与城市的人口总数呈正比例关系,同城市间的距离呈反比例关系㊂其公式如下:R ij=a i Q iˑa j Q jD2ij(1)式(1)中:R ij表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Q i和Q j 代表城市i㊁j的总人口;a i和a j代表城市i㊁j的人口指标;D ij表示两城市之间的地理距离㊂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一般也与城市的经济规模相关,将引力模型引入城市的经济规模,其公式如下:R ij=Q iˑV iˑQ jˑV jD2ij(2)式(2)中:V i和V j分别表示城市i㊁j的地区生产总值[18]㊂也有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其他定量方法,但是目前最新的㊁使用最多的是经济联系度㊂2.2㊀数据来源㊀㊀本文选取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江苏省的徐州㊁连云港㊁淮安㊁盐城㊁宿迁,安徽省的蚌埠㊁淮北㊁阜阳㊁宿州㊁毫州,山东省的枣庄㊁泰安㊁济宁㊁日照㊁临沂㊁菏泽㊁莱芜,以及河南省的开封㊁周口和商丘㊂本文使用的计算淮海经济区各市的人口和经济数据来源于各省市统计年鉴;城市间的地理距离通过查询车次网获得㊂由于莱芜市于2019年1月被撤销地级市行政建制,现已划归济南,所以本文选取的时间截为2018和2021年㊂从历史的层面看,淮海经济区自成立之初就包括莱芜,莱芜是淮海经济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㊂从研究数据的层面看,目前不少核心期刊论文在选取淮海经济区作为研究区时,依旧包括莱芜[1-2,9-14]㊂从战略眼光的层面看,莱芜虽然被划入济南,但地理位置没变,和淮海经济区的合作历史悠久,只是行政区划调整为济南市莱芜区㊂济南是山东的省会城市㊁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㊁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莱芜或将成为连接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地市和济南市各项经济合作的重要一环,未来会对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助力㊂因此,选取2018和2021年的统计数据,研究区也仍然采用淮海经济区迄今为止最大的范围 苏鲁豫皖20个地级市 ,以求最大程度地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并提出优化对策㊂2.3㊀计算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度㊀㊀以徐州为中心城市,使用各省市统计年鉴2018和2021年的数据,计算徐州与淮海经济区20个成员市的经济联系度(见图1与图2)可得:2018年,枣庄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最高,为344.64;最低的是莱芜,仅为10.21㊂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的经济联系度差异较大㊂2021年,枣庄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仍然最高,为341.59;最低的莱芜是9.15㊂2.4㊀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特征㊀㊀在ArcGIS中,利用符号化设置的渐变色显示功能,选择分级的方式为自然断裂法,把淮海经济区徐州与其他各成员地级市的经济联系度分别赋以3种不同的颜色,且经济联系度越高则该区域被赋予的颜图1㊀2018年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度图2㊀2021年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度㊀㊀色越深,最后输出图形(见图3)㊂在此基础上,总结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特征㊂2.4.1㊀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空间差异大㊀㊀计算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度后发现,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空间差异较大㊂2018年,枣庄与徐州经济联系度最大,为344.64;莱芜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最小,仅为10.21;其差值达到334.43㊂2021年,枣庄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仍然最高,为341.59;最低的莱芜是9.15,其差值是332.44,依然较大㊂说明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与核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呈现显著差异特征㊂2.4.2㊀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呈多圈层模式㊀㊀通过计算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度,可见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呈现多圈层模式,且2018和2021年的圈层相同,具有相对稳定的圈层特征,具体的:(1)第一圈层是枣庄㊁宿州㊁淮北㊁宿迁,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较强,远超其他城市;(2)第二圈层是临沂㊁济宁㊁商丘,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虽比起第一梯队来说较低,但明显高于第三圈层城市;(3)第三圈层是商丘㊁淮安㊁菏泽㊁连云港㊁泰安㊁亳州㊁蚌埠㊁盐城㊁周口㊁阜阳㊁开封㊁日照和莱芜,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远低于第一和第二圈层㊂图3㊀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特征2.4.3㊀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总体呈低水平㊀㊀根据统计数据计算了淮海经济区2018和2021年的经济联系度,发现经济一体化进程并不理想,总体呈低水平状况㊂第一圈层,与中心城市徐州经济联系度最高的只有4座城市(枣庄㊁宿州㊁淮北㊁宿迁),其中山东1座,江苏1座,安徽2座;第二圈层,与中心城市徐州经济联系度较高的只有3座城市(临沂㊁济宁㊁商丘),山东2座,河南1座;第三圈层,与中心城市徐州经济联系度较差的却有12座(商丘㊁淮安㊁菏泽㊁连云港㊁泰安㊁亳州㊁蚌埠㊁盐城㊁周口㊁阜阳㊁开封㊁日照和莱芜)㊂总体上反映了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较差,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目前对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提出战略对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㊂3 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对策3.1㊀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㊀㊀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可以从制定‘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规划“入手㊂淮海经济区自成立以来,2010年签署了‘关于加快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的意见“,通过了‘2010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工作方案“‘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合作与发展协调机制(试行)“等;2011年通过了‘2011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工作方案“,核心区8市共同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关于共用连云港港的合作协议“,徐州㊁淮北㊁宿州三市签署了‘关于建设城际快速通道的合作协议“等;201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其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2018年,淮海经济区10市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2023年书面审议了‘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集中签署了‘淮海经济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共建协议“‘淮海经济区深化文旅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全面深化淮海经济区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等㊂回顾协同发展历程,发现淮海经济区自成立之初,一直致力于共同发展,但是目前效果不佳㊂推进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建议从 经济一体化 入手㊂在目前高度重视 协同高质量发展 的背景下,制定‘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规划“,范围既包括核心区,也包括淮海经济区全域,协同式共同发展经济,落实到各市㊁各县㊁各区㊁各街道㊁各乡镇㊁企业,逐步逐项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㊂3.2㊀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㊀㊀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重点是加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㊂2017年徐州被确立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截至2022年底,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8457.84亿元,是淮海经济区内规模最大的地级市㊂从地理位置的层面来看,徐州有着 五省通衢 之称,交通便利,位于淮海经济区的中心㊂就城市经济实力而言,淮海经济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中,徐州均位于前列㊂但是,对比我国东部地区其他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作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龙头,在经济上,徐州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㊂相比之下,截至2022年底,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16907.85亿元,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23958.3亿元,济南市生产总值为12027.5亿元,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12013.1亿元,这些城市都会对淮海经济区的各成员市形成经济辐射和吸引,对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形成掣肘㊂因此,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不足是其首要问题,也是其根本问题㊂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徐州的经济实力㊂经济实力是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础㊂增强淮海经济区的凝聚力,首先要增强徐州的经济龙头地位㊂徐州的经济实力增强了,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都会随之增强,对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城市服务能力也会增强,从而巩固其中心地位㊂增强徐州的经济实力,要从总量㊁速率㊁结构三方面入手,在保证经济总量逐年稳步快速增长的同时,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㊂3.3㊀促进产业结构协同升级㊀㊀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要协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㊂从目前来看,淮海经济区各市之间的产业结构低水平同构现象普遍存在:区内不少城市一次产业占比较大,阜阳㊁周口㊁亳州㊁商丘等均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市;二次产业中,资源型产业占比较高;三次产业普遍发展不足㊂这种低水平同构的产业结构不利于淮海经济区各地区产业的长期快速发展,还会导致区域之间产业竞争激烈㊂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改变这种区域内各成员城市产业结构低水平同构的现象㊂促进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要强调 协同 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㊁区域重大战略㊁主体功能区战略㊁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㊁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㊂淮海经济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合作组织,在区内产业结构升级时,更要走协同式发展模式㊂明确区内各成员市的职能分工㊁发展目标,优势互补,形成合力㊂此外,要结合各成员市实际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及优势,凭此展开分工与协作,并积极发展具有淮海经济区特色的产业集群,利用集聚效应加强各产业间的关联性,构建具有较高关联度和较完善配套的产业链,构建出与其所在地区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模式,从而达到区域协同发展的目的㊂对区域内的产业进行升级并适当地引进外来产业,牺牲一些短期利益,科学并且合理地进行规划㊂促进淮海经济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也可以通过淘汰一些落后产业来实现,从而完善该区域内的产业结构㊂3.4㊀共建共享区内基础设施㊀㊀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共建共享区内基础设施是抓手㊂基础设施包括点状设施和线状设施:点状设施主要包括教育㊁医疗㊁文化㊁体育㊁社会保障设施等,这些设施重点考虑其辐射半径问题和辐射覆盖率问题;线状设施主要包括交通㊁给水㊁排水㊁供电㊁供热㊁供气㊁供暖㊁电信㊁邮政㊁垃圾清运㊁生命线系统等,这类设施重点考虑通达性和服务范围㊂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的福利制国家,持续通过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㊁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多元化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提高㊂我国政府制定了 五个统筹 和谐社会 等一系列基本发展方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㊂推进淮海经济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 共建 和 共享 ㊂基础设施 共享 是权利, 共建 是义务,权利共同分享,义务共同承担,是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未来发展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措施㊂作为龙头城市的徐州,要充分发挥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优势,使淮海经济区全区的物流产业和旅游经济得以长期持续地发展㊂此外,徐州还应注重智能化改造,与各市政府部门携手打造综合性和专门性并存的跨省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使各省市之间能够实现有效信息的共享,为区域内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提供条件,也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淮海经济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重要一环㊂3.5㊀定期召开高质量协同发展会议㊀㊀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定期召开高质量协同发展会议㊂事实上,自淮海经济区成立以来,召开的共同发展会议并不少,但是缺乏周期性,覆盖范围不足,没有突出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 的概念㊂因此,建议参会主体既要覆盖省㊁市㊁县等各级政府,也要覆盖长期研究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机构㊁专家和学者,同时还要覆盖各地市的重点企业㊂通过定期召开经济协同发展会议,让各级㊁各部门㊁各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特色㊁困境㊁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使其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从解惑中发现可发展的路径㊂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会议要定期定点召开,或者定期轮值召开,周期上最少是每年召开,相互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发展经济㊂事实上,每年召开的高质量协同发展会议也是制定‘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规划“的前期基础,只有定期了解了淮海经济区各地各层面的发展困境,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形成长期发展的指引㊂4 结语㊀㊀本文以淮海经济区20个成员市为研究区,由于2019年1月莱芜被划入济南,因此,本文选取的时间截面是2018和2021年,使用了2018和2021年的统计数据,计算了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度后发现:(1)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空间差异大㊂(2)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呈多圈层模式:在淮海经济区的成员市中,枣庄㊁宿州㊁淮北㊁宿迁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最强,为第一圈层;临沂㊁济宁㊁商丘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次之,为第二圈层;商丘㊁淮安㊁菏泽㊁连云港㊁泰安㊁亳州㊁蚌埠㊁盐城㊁周口㊁阜阳㊁开封㊁日照㊁莱芜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最弱,为第三圈层㊂(3)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总体呈低水平状况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优化对策,包括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㊁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㊁促进产业结构协同升级㊁共建共享区内基础设施㊁定期召开高质量协同发展会议等㊂参考文献[1]孙姗姗,朱传耿,李志江.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9(8):924-934.[2]孙姗姗,朱传耿,李志江.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演变[J].经济地理,2009(4):572-576.[3]孟庆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J].开发研究,2001(2):47-49.[4]张鑫,王志远.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J].理论导刊,2016(11):94-98.[5]侯鹏,孟宪生.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战略[J].甘肃社会科学,2019(2):196-203. [6]陈东.区域一体化演变趋势与我国中长期应对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7):806-813.[7]吉富星,樊轶侠.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财政制度安排及优化路径[J].经济纵横,2021(12): 83-89.[8]陈婉玲,丁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源流追溯与认知纠偏[J].现代经济探讨,2021(6):1-11.[9]周恒,杨永春.兰西城市群 双核分离 结构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民营企业的投资网络[J].地理科学进展,2023(5):852-866.[10]朱传耿,王振波,于涛方.省际边缘区的就业空间结构模式及动力机制 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6(3):99-106.[11]叶荣强.淮海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J].档案与建设,2012(10):37-39.[12]薛丽萍,欧向军,曾晨,等.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分析[J].经济地理,2014(11):52-57.[13]渠立权,骆华松,陈建波.基于区域职能视角的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J].经济地理,2015(10): 116-122.[14]张保胜.省际接合区的经济技术特征及其对比 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6 (8):90-94.[15]孟浩,黄贤金,杨俊,等.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及优化发展构想[J].经济地理,2019(12):1-10. [16]郭恒梅,马晓冬.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及中心性测度[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0(2):34-40.[17]李保杰,褚帅,顾和和.淮海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3 (2):167-172.[18]黄媛媛.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川渝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现代商业,2023(3):133-136.(编辑㊀何㊀琳)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in Huaihai Economic ZoneSun Shanshan1Li Zhijiang1∗Zhu Chuangeng21.School of Geography Geomatics&Planni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221116 China2.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210014 ChinaAbstract The Huaihai Economic Zone is one of the earliest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established in China.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Huaihai Economic Zo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Huaihai Economic Zone promoting the rise of the economic downturn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China and promoting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Taking20prefecture-level city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as the research area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economic connection degree of Huaihai Economic Zone and finds tha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is spatially differen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Huaihai Economic Zone follows a multi circle model among the member cities of the Huaihai Economic Zone Zaozhuang Suzhou Huaibei Suqian and Xuzhou have the strongest economic connection being the first circle the economic connections between Linyi Jining Shangqiu and Xuzhou take second place forming the second circle Shangqiu Huaian Heze Lianyungang Taian Bozhou Bengbu Yancheng Zhoukou Fuyang Kaifeng Rizhao and Laiwu have the weakest economic connections with Xuzhou forming the third circle.The overall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Huaihai Economic Zone is at a low level. On this basis strategic thinking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Huaihai Economic Zone including formulat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lans enhancing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central cities promoting coordinate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jointly building infrastructure within the shared zone and regularly holding high-qual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nferences.Key words Huaihai Economic Zone economic integration degree of economic connec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百名代表联名提案 呼吁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

百名代表联名提案 呼吁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

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一份特殊的提案引起了记者们的广泛关注。

这份提案的全称是《关于“将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促进淮海经济区快速崛起”的议案》。

代表们在提案中联合呼吁: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加快淮海经济区的低谷隆起。

淮海经济区的加快崛起是事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整体推进和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要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鉴于淮海经济区各市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基础相近,建议国家把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综合改革及区域经济整体开发试点区,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予以优先扶持,确保重点推进;建立跨省际区域经济联络协调机制,进一步指导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淮海经济区的各类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的共同繁荣。

《议案》中还提到“八个整合”:整合工业经济的基础性资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整合农业经济资源,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合市场资源,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整合交通资源,为加速经济发展创造先决条件;整合金融资源,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整合生态资源,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经济发展;整合行政资源,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和谐淮海。

淮海经济区由苏、鲁、豫、皖四省接壤的20个地级市组成,于1986年3月在江苏省徐州市成立,包括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济宁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临沂市、菏泽市;河南省的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安徽省的蚌埠市、淮北市、宿州市、阜阳市、亳州市。

区域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3亿。

淮海经济区是历史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淮海地区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淮海经济区已走过了二十年联合发展的历程,区域经济联合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块 平 均 增长 率 为 1. %,苏 北 板 块 平 均 增 长 率 为 34 5 1. % ,皖北 板 块 平 均 增 长 率 为 1. % ,豫 东 板 33 2 24 5 块 平 均增 长 率 为 1.8 21%,这 一 指 标 同样 反 映 了鲁 南 、苏北 在淮海 经济 区 的领军后 地 位 。从 三 次 产 业 结 构 看 , 20 年第 一产 业 占比苏 北平 均 为 1.% ,鲁 南平 均 08 49
问题
20 年 ,淮海经济区工业增加值超过50 08 0 亿元 的城市 有 济宁 、徐 州 、临沂 、泰安 、盐 城 、枣 庄 6 市 ,豫 东 3 市工 业 增加 值 都在 30 元 上 下 ,皖北 5 0亿
市都 在 20 元 以下 ,最 低 的亳 州 只 有9 .7 元 。 0亿 59 亿 从 四大 板 块 看 ,鲁 南 地 区 最 高 ,平 均 为 6 59 亿 2. 2 元 ;苏北 次 之 ,平 均 为 469 亿 元 , 与 鲁 南 的平 9 .3
是一 个水 平 ,两个 水平 间 约差 6 %。金 融机 构 存款 0 余 额 是反 映一 个地 区资金 丰寡 的指 标 ,苏北 地 区最 高 ,市均 920 亿元 ;鲁 南次 之 ,市 均7 2 9 9 .1 8. 亿元 ; 4 皖北 居 第 3 ,市 均4 1 7 元 ;最 低 的豫 东 市 均 位 8. 亿 9
( ) 省 内边 缘 化 倾 向 严 重 一
按 地 区生 产 总值 排 序 ,苏 北 板 块 的 徐 州 、盐 城 、淮 安 、连云 港 、宿迁 在 江苏省 1个 地级 市 中分 3 别排 在第 6 、1 、1 、 1位 ,与 全省 前三 位城 市 、7 1 2 3 的经 济 总量相 差 巨大 ;如果 按人 均 地 区生产 总值排 序 ,苏 北板 块 排 在全 省 1个 地级 市 的最 后 5 ,这 3 位 充 分说 明了在 江苏 省 中苏北 板块 已成 为全 省经 济发 展 的边 缘 区 。淮海经 济 区 内的其 他板块 也 有相 似 的 情 况 。淮海 经 济 区内 的各个 城市 在 区位上 都处 于省 际边缘 区 ,在各 省经 济 发展 中也都 相对 落 后 ,成 为
量 市 展 略 【 发 战】 城
淮海 经济 区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研 究
蒋 涛 刘 海 荣
淮 海 经 济 区处 于苏 、鲁 、豫 、皖 四省 交 界 处 , 由2 个 地 级 市 组 成 ,可 分 为 四大 经 济 0
板 块 , 即苏 北 板 块 的徐 州 、淮 安 、盐 城 、连 云 港 、宿 迁 ;鲁南 板 块 的济 宁 、临 沂 、枣 庄 、 日照 、泰 安 、莱 芜 、菏 泽 ;皖北 板块 的淮 北 、 宿州、阜阳、蚌埠、毫州 ;豫东板块 的开封、
商 丘 、周 口。 从 南 北 方 向看 ,淮 海 经 济 区处 于 长 三 角 和 环 渤 海 两 大 发 达 经 济 区之 间 ;从 东 西 方 向 看 ,淮 海 经 济 区 起 着 承 东 启 西 的作
品流动 障碍突 出 ,促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已 成 为 当前 的重 要任 务 。
国重 要 的能 源 基 地 之 一 ,也 是 我 国重 要 的 农
副产 品和 果 菜 生 产 基 地 。但 相 对 于 长 三 角 和
环 渤 海地 区 ,淮 海经 济 区经济 发 展 比较落 后 , 区 内各 市 资 源 结 构 相 似 ,产 业 结 构 相 仿 ,区
域 内经 济 合 作 深 受 行 政 区划 制 约 ,要 素 、商
量城 发 战 】 【 市 展 略
城 、泰安 ,其 中江苏 2 ,山东 3 。苏 北 5 市 市 市地 区 生 产总值 为5 3 .1 元 ,平均 18 .2 91 亿 6 163亿元 ;鲁 南7 差别 并不 显 著 。农 民人均 纯 收入在 四大板 块 间差距
较大 ,基本上苏北和鲁南是一个水平 ,豫东和皖北

层 次 ,属 于淮 海经 济 区 内相 对 落后 的地 区 。因此
在淮 海 经济 区 中 ,鲁 南与 苏北 之 间 、豫 东 与皖北 之 间就存 在 着竞 相 发展 、争夺 资 源 的态势 。而这 四大
板块 又分 属不 同的省级 行政 区 ,基 于地 方利 益 和地
以明显看出,淮海经济区第一产业份额较高,工业


淮 海 经 济 区 各 市 经 济 发 展 基 本 状 况
分 析
用 ,在全 国经济格局 中占有重要位置 ,并拥 有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突 出区位 ,战略 地位十分重要 。淮海经济 区资源丰富 ,是我
( )淮 海经济 区各 市2 0 年 经济 总量 一 08
从地 区生产 总值看 ,超千亿 的市有5 , 个 从 高到低排序分别为济宁 、徐州 、临沂 、盐
只有3 46 亿 元 。 6. 5
( ) 基 本 结 论 四
市地区生产总值为83 . 亿元 ,平均14 . 亿元 ; 77 3 2 2 81 8 皖北 5 地 区生 产 总值 为29 .8 元 ,平 均4 84 市 2 20亿 5. 2 亿元 ;豫东 3 地 区生产 总值 20 . 亿元 ,平均 市 64 9 8 8 83 元 。很 明 显 ,在 淮 海 经 济 区 四大 板 块 中 , 6 .亿 鲁南板块和苏北板块 占有重要地位 ,而皖北板块相 对 落后 。再从 地 区生产 总值增 幅看 ,2 0 年 鲁南 板 08
为 1 %,皖北 平 均 为 2 %,豫 东平 均 为 2 .%。可 2 5 71
通 过上 述分 析 ,可 以得 到一 个 总体结 论 ,即鲁
南和苏北处于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领军地位 ,发展 水平 相 差不 大 ,基本 上处 于 相 同的发 展 阶段 ;豫东
虽 然 比皖北 稍强 ,但 差距 并 不 明显 ,基本上 处 于 同
化 程度 较低 ,如何 促进该 区域工 业化 是淮海 经 济 区
今 后发 展 的重 中之 重 。
( )工业发展 基 本情 况 二
区发 展 的考虑 ,区域 问资 源 、商 品 、生 产要 素 的流 动与集 聚就会 受 到各种 制 约 ,从 而 影 响区域 经济 的
协 调发 展 。
二 、 淮 海 经 济 区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中存 在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