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染色体的异常细胞遗传学行为1

合集下载

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标准解读-PPT精品文档

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标准解读-PPT精品文档



诊断失败率不应超过2% 应尽可能明确所有诊断失败的原因 诊断失败的记录以及相应整改措施的记录 至少应保存一年 除了经皮脐血管穿刺获取的脐血染色体分 析, 90% 以上的最终结果应在从接收到标 本之日起 28 个工作日之内完成并发出正式 报告,除非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术语和定义

染色体计数: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数量 的中期细胞中具有着丝粒的染色体数目 分析细胞数:在镜下或计算机处理图像、 或根据照片对显带标本中期细胞中每一 条染色体的形态进行分析的细胞数量

术语和定义



核型分析细胞数:根据ISCN 2019或ISCN 2019 规则对一个细胞的染色体照片或者 计算机处理图像进行分组、排队、配对 并进行形态分析的细胞数量 集落:经收获并染色后贴附在细胞培养 物生长基底上相对聚集的细胞克隆 异常克隆:至少有两个细胞含有相同的 额外染色体或染色体机构异常,或至少 有3个细胞均丢失同一号染色体
介入性产前诊断手术 绒毛取材术孕10~13周+6 羊膜腔穿刺术孕16~22周+6 经皮脐血管穿刺术孕18周之后


应选择合适的时期和方法进行产前诊断
术前应正确掌握产前诊断及取材手术的
适应征和禁忌征,并完成必要的检查
门诊工作程序(4)

胎儿标本采集手术室要求:


手术室配备(抢救设备)
消毒环境


设备(B超,最好带穿刺探头)
取材手术的质量控制



羊膜腔穿刺术 一次穿刺成功率99%以上 术后一周内的胎儿丢失率小于0.5% 绒毛取材术 一次穿刺成功率98%以上 术后一周内的胎儿丢失率小于1.5% 经皮脐血管穿刺术 一次穿刺成功率90%以上 术后一周内的胎儿丢失率小于2%

染色体异常检测方法

染色体异常检测方法

染色体异常检测方法
1. 细胞遗传学检测,这是最常用的染色体异常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患者的细胞样本,如血液、羊水或羊膜细胞等,经过细胞
培养、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可以检测到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异常。

常见的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包括常规染色体分析、FISH(荧光原位
杂交)和CGH(比较基因组杂交)等。

2. 分子遗传学检测,分子遗传学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到微小的染
色体异常,如基因突变、染色体重排等。

常见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方
法包括PCR(聚合酶链反应)、SNP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基因组测序等。

3. 产前诊断,对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可以通过羊水穿刺、绒毛膜取样或脐带血检测进行产前诊断。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准确的
胎儿染色体异常情况,帮助家庭做出合适的决策。

4. 高通量测序技术,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染色体异常
的检测也可以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来实现。

这种方法可以同时检测数
百万个碱基对,对于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

总的来说,染色体异常检测方法多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也为染色体异常的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第九章遗传学习题答案

第九章遗传学习题答案

第九章突变和重组机理一、名词解释1.碱基替换:一个碱基对被另一个碱基对代替。

又分2种:转换和颠换。

2.染色单体转变:减数分裂的4个产物中,有一个产物发生基因转变。

3.显性致死:只有一个致死基因就引起致死效应的,杂合态即有致死效应。

4.Muller-5品系的果蝇:X染色体上有显性棒眼基因B和隐性杏色眼基因Wa,还有一些倒位,可以抑制 Muller-5的X染色体与野生型X染色体的重组。

5、基因突变(点突变):指一个基因变成了它的等位基因。

6、自发突变:由外界环境条件自然作用或生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发生的突变。

7、诱发突变:在特设的诱变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等)诱发下发生的突变。

8、显性致死:杂合态即有致死效应。

9、隐性致死:纯合态时才有致死效应,常见条件致死突变:在某些条件下是成活的,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是致死的突变。

11、突变率:指生物体(微生物指每一个细胞)在每一世代中,每一基因组或每一细胞发生突变的概率。

12、易变基因:比一般基因容易突变的基因。

13、诱变剂:凡能增加突变率的物质都叫诱变剂。

14、转换:DNA分子中的嘌呤被嘌呤或嘧啶被嘧啶替换。

15、颠换:DNA分子中的嘌呤被嘧啶或嘧啶被嘌呤替换。

16、DNA修饰物:通过化学变化改造DNA分子结构的物质。

其作用与DNA复制无关。

17、染色单体转变:减数分裂的4个产物中,有一个产物发生基因转变。

18、半染色单体转变:减数分裂的4个产物中,有1个或2个产物的一半出现基因转变。

影响DNA 的一条链,分离一定发生在减数分裂后的有丝分裂中,所以叫做减数后分离。

二、选择填空1、紫外线照射主要引起( B )。

A DNA分子的断裂B 胸腺嘧啶二聚体C 尿嘧啶二聚体D DNA分子交连2、辐射剂量增加一倍,突变频率(D )。

A 不变 B增加2倍 C 增加3倍 D 增加1倍3、吖啶类分子扁平、能插入DNA相邻碱基对间,使碱基分开,从而使DNA分子双链歪斜,导致交换时出现(A )。

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标准

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标准

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标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是一种能够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重要手段,它对于预防和治疗胎儿遗传病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病的遗传特点

染色体病的遗传特点

染色体病的遗传特点染色体病(Chromosomal disorders)是指由于染色体的结构或数量异常而导致的遗传疾病。

染色体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特殊结构,人类正常细胞核中共有46条染色体,其中有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深入研究染色体病的遗传特点,对于我们了解其发生原因、预防和治疗也有重要的意义。

1.常染色体异常:常染色体异常主要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和染色体数量异常。

染色体结构异常指的是染色体的断裂、重排、缺失、重复等变异,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对于基因表达产生影响,引起一系列疾病。

染色体数量异常指的是染色体数量的变异,即染色体数量增多或减少。

具体来说,染色体数量增多称为三体综合征,如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染色体数量减少称为单体综合征,如爱德华兹综合征(13单体综合征)和帕特综合征(18单体综合征)。

2. 性染色体异常:性染色体异常主要指的是X染色体或Y染色体的结构或数量异常。

最常见的性染色体异常是染色体数量异常,包括Turner综合征(45,X)、Klinefelter综合征(47,XXY)和三性综合征(47,XXY+)等。

性染色体异常的遗传表现与性染色体的特殊性质有关,表现出一些与性别相关的特征和疾病。

染色体病的遗传方式主要包括常染色体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

常染色体遗传是指通过常染色体传递的基因突变所引起的疾病,可分为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显性遗传疾病是指只需要一个突变基因即可表现出来,而隐性遗传疾病需要两个突变基因才会表现出来。

常染色体遗传的染色体异常可能来自父母的遗传突变,也可能是随机发生的新突变。

性染色体遗传主要指的是通过性染色体传递的遗传性状,因为男性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而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

因此,性染色体突变通常会在男性中表现出来,因为男性只需要一个突变X染色体即可引起染色体病,如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肌营养不良)等。

女性通常是突变X染色体的携带者,可能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可能传递给下一代。

染色体变异高三知识点总结

染色体变异高三知识点总结

染色体变异高三知识点总结一、引言染色体是细胞中存储遗传信息的重要结构,决定着个体的遗传特征。

在高三生物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染色体变异这一重要的遗传现象。

本文将对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1. 缺失变异:染色体分离时,其中一部分没有被分配到子细胞中,导致子细胞缺少该部分染色体段。

2. 倍数变异:染色体分离异常,导致染色体个数发生变化,出现三体、四体等现象。

3. 倒位变异:染色体上的一段染色体序列发生倒位,影响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4. 易位变异:两个染色体之间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导致基因组重排。

5. 点突变: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发生突变,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三、染色体变异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 物种形成:染色体变异促进了物种的分化和形成。

通过变异的染色体结构、基因组结构的改变,使得个体在适应环境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导致物种的分隔和进化。

2. 遗传疾病:染色体变异是许多遗传疾病的原因。

例如唐氏综合征和先天性心脏病等,都与染色体的结构异常有关。

3. 生物适应性:染色体变异增加了物种在适应环境中的灵活性。

通过染色体的基因重排和重新组合,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种群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4. 生物进化: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基础。

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异和重组造成基因组的多样性增加,推动了物种的进化和适应能力的提升。

四、染色体变异的调控机制1. 交联修复:染色体在损伤时,交联修复机制能够修复线粒体DNA中的单链和双链断裂。

2. 酶切修复:染色体在损伤时,酶切修复机制能够通过酶的介入,剪切断裂的DNA链并连接双链。

3. 重组修复:染色体在损伤时,重组修复机制能够通过DNA 链之间的交叉连接,实现基因组的重组和修复。

4. 染色质修饰:染色体变异还可以通过染色质修饰来调控。

例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等修饰作用可以改变染色体的结构和基因的表达。

五、染色体变异的研究方法1. 染色体显微镜观察:通过染色体显微镜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直接看到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情况,为研究提供直接证据。

染色体畸变生物效应

染色体畸变生物效应
若仅其中一条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叫结构杂合体; ➢ 染色体数的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整倍体,另一类
是非整倍体;整倍体是增加或减少整套的染色体, 非整倍体是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
染色体畸变生物效应
6.1 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缺失(deletion):失去了部分染色体片段; ②重复(duplication):增加部分染色体片段; ③倒位(inversion):染色体片段作180℃的颠倒再重 接在染色体上; ④易位(translocation):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 生部分片段的交换。
Deletion chromotids
3)、假显性(pesudo-dominance)
如果缺失的部分包括某些显性基因,那么同源 染色体上与这一缺失相对位置上的隐性基因就得以 表现,这一现象称为假显性。如果蝇的缺刻翅遗传。
红眼缺刻翅 +
N
X+XN
×
+ w+ 红眼正常 红眼正常
白眼正常翅 XwY
w
染色体畸变生物效应
➢同源三倍体在减数分裂前期或形成一个三价体, 或形成一个二价体和一个单价体,无论何种配对 方式,最后都是一条染色体走向一极,另两条走 向一极。
➢具有两条染色体的配子(2n)的概率是(1/2)n,具有 一条染色体的配子(n)的概率也是(1/2)n 。
➢三倍体所产生的绝大多数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在n 和2n之间,这些配子的染色体都是不平衡的。
6.3.1.1 二倍体和单倍体 ➢大多数真核生物是二倍体(diploid)。 ➢单倍体(haploid)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由二倍体产
生的单倍体也称为一倍体(monoploid)。雄性蜜蜂、 黄蜂、蚁都是一倍体。 ➢单倍体一般可由无融合生殖产生,也可通过花粉 和花药培养来获得。 ➢单倍体植株矮小,生活力很弱,而且完全不育。 ➢单倍体通过染色体加倍,可获得纯合的二倍体。

第九章 非孟德尔遗传

第九章 非孟德尔遗传
– DNA的甲基化,阻止基因的转录 – 低甲基化或不甲基化:转录活跃的基因 – 高度甲基化:不表达的基因
36
图6-15 甲基化导致基因组印迹 37
□ 人类的PWS和AS综合征
○ 不同的症状:
PWS 智力低下,过度肥胖,身材矮小,小手小足… AS 特殊面容,大嘴呆笑,步态不稳,智力低下…
○ 相同的原因
16
图6-6 X染色体随机失活 17
图6-7 巴氏小体
18
剂量补偿——雌性哺乳动物一条X染色体异染色质化 (失活),只有一条X染色体具有活性,使雌雄动物虽 然X染色体数目不同但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
补偿方式 哺乳动物 X染色体随机失活或父源X染色体失活 有袋动物 父源X染色体失活 黑腹果蝇 雄性个体X染色体基因表达水平加倍 秀丽线虫 雌性个体两条X染色体基因表达水平减半
15
○ 异染色质折叠程度高,处于凝缩状态, 染色时着深。
组成性异染色质 除复制期外,均处于凝缩状态, 处于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区、端粒、次缢痕等 节段。具有明显的遗传惰性,不转录也不编码 蛋白。
兼性异染色质 指某些细胞或某一发育阶段,原 来的常染色质凝缩失去基因转录活性而成。雌 性哺乳动物一条X染色体异染色质化,在上皮细 胞中形成巴氏小体、在多核白细胞中形成“鼓 槌”。
○ 毛色镶嵌小鼠 黑白斑毛色镶嵌雌性小鼠 基因型为XBXb , B基因产生黑斑,b基因产生白
斑。XB和Xb随机失活,有活性的基因表现出相 应的斑块,形成黑白相间的斑块。
21
-
图 6 8 毛 色 镶 嵌 小 鼠 的 成 因
22
○ 人类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 的测定
G-6PD基因位于X染色体,男女活性相同,表明 女性有一条X染色体失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色体消减的种种实验体系和细胞系已成为细胞 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及实验材料。 随着染色体消减现象研究的深入,其已经广泛运用 于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细胞变异体等研究中, 如:胡萝卜(2n=16)与川西獐牙菜(2n=20)不 对称体细胞融合产生单倍体(赵军胜等, 2004)(图9-10)。
三、内源有丝分裂
内源有丝分裂(endogenous mitosis)是指在一个间 期细胞内,染色体复制以后,染色体发生了凝缩-松 开-伸长等一系列过程,但细胞质不发生分裂,其结 果是长期处于间期核状态。内源有丝分裂包括三种 情况: (1)染色体复制和核分裂正常进行,但不发生细胞 质分裂,最终形成具有多个游离细胞核的多核细胞 (multinucleate cell,polykaryocyte) (图9-11)。如: 单子叶植物胚乳形成早期。
体细胞染色体交换重组的频率比减数分裂的低得多;并 且在一个细胞中,如果发生了一次有丝分裂的染色体交 换重组,则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或甚至不同的染色体上再 次发生染色体重组的机会是非常小的. 体细胞交换产生的遗传学效应分别取决于非姐妹染色单 体交换的位置和着丝粒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取向这两个 因素。
(三)非整倍体 在非整倍体中,往往会有单价体的出现,这样含有as 或des基因的物种,由于这些基因的作用就会导致染色 体不联会或消失,结果是雄性不育或结实率下降,甚至 雄性不育;而携有as基因的人,其性母细胞的染色体粗 线期配对、终变期交叉结形成都受到干扰,因而丧失生 育能力。 (四)遗传因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诱发 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也会导致减数分裂不联会或联 会消失。于恒秀等于2000年发现一株因自然环境条件影 响下产生的联会消失突变体植株,并且在终变期观察到 因联会消失形成的单价体现象(图9-14)。
在某些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如蚕豆根尖细胞、玉米组织培养形成的 愈伤组织细胞,等)的有丝分裂和孢母细胞减数分裂前的有丝分裂 的中期Ⅰ时,也能观察到体细胞联会或配对现象(图9-2)。
图 9-2 玉米愈伤组织体细胞染色体联会情况,箭头所指 (引自郑 晓健,1995)
(二)体细胞交换 不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遗传物质的交换及重新组合,而 且在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也是存在——这就是体细胞交换 (somatic crossing over)。 体细胞交换也称作有丝分裂交换,就是指体细胞有丝分裂 中同源的两条染色体不像减数分裂那样明显且严整的联会 而形成四分体,但也能各自复制后形成“四线体”,在四 线期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时也可以进行 等价交换,两个互换了片段的染色单体到了分裂的后期同 时趋向细胞的同一极或各自趋向一极,从而导致了体细胞 染色体分离重组的现象。
四、多次有丝分裂
多次有丝分裂(polymitosis)是指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 孢子的进一步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没有发生复制,但细 胞核和细胞质连续发生多次分裂且染色体是随机分配到 子细胞中去,使得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极不完整,还会 出现只有一条染色体甚至没有染色体的小细胞的现象。
第二节 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的 异常行为
一、 减数分裂联会变异
减数分裂联会变异主要包含两种情况:不联会和联会消失。 不联会(asynapsis) 是指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偶线期 完全不能配对或不能完整配对的现象。造成这种变异的突变 基因为不联会基因(as)。 联会消失(desynapsis)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 在偶线期开始配对,但在中期Ⅰ以前(即双线期或刚过双线 期)就提前分开,在第一次分裂前期作为Ⅰ价染色体而移动 的现象。造成这种变异的基因被命名为des。 as突变和des突变的不同点是:(1)在于偶线期联会复合体 (SC)的形成与否;(2)as突变和des突变发生在减数分裂 进程上是非同步化的(图9-13);(3)as 突变的遗传效应是 扰乱染色体联会配对,而des突变则是降低了交叉结频率或完 全阻止了交叉结的形成。
(二)远缘杂种后代的不联会 远缘杂交不仅产生染色体消减,还导致染色体联会混乱。 远缘杂交的两个亲缘物种由于在长期进化过程使得染色体已 有所改变,它们的DNA序列同源性已不尽相同,势必导致配 对频率下降。同时,一些DNA序列同源性相近、分化不算很 久的物种间,正常情况下,它们的染色体是能够联会配对的; 但由于as/des基因的控制,其杂种F1染色体却没有发生配对, 表现为单价体。 通过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证明,小麦族部分同源染色体 配对行为是受小麦染色体配对控制基因影响的。在小麦染色 体配对控制体系中,Ph1和Ph2是主要的抑制部分同源配对 基因,另外在3AS、4D、3BS、7A上还存在弱的抑制部分同 源配对基因;而在5BS、5AS、3BL、3DL、2AS上则存在弱 的促进部分同源配对基因。
(2)细胞核内染色体一再复制却不发生着丝点分裂,并且不 进行核、质分裂,整个细胞经常性处于间期状态,使得染 色体的染色质线成倍增加,从而形成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如:在果蝇中唾腺染色体经10~11次内源有 丝分裂可形成1024、2048条染色质线的多线染色体。
(3)核内有丝分裂(endomitosis):细胞核内复制后的染色体 发生着丝粒分裂,则核内染色体的数目按倍性水平增加, 最终形成内源多倍性(endopolyploidy)细胞。如:花药绒毡 层细胞。
(二)不减数配子形成的机制
在不同的物种或不同倍性的物种中,不减数配子形成的 细胞学和遗传学机制,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有三类形 成机制:减数分裂前异常、减数分裂异常、胞质分裂异 常都有可能产生不减数配子。
1. 多倍体雄配子
1.1 减数分裂前异常 (1)孢原细胞核内有丝分裂一些植物PMC在前减数分裂由于 不正常的有丝分裂而引起早期或中期Ⅰ染色体数目加倍 的现象。
(三)姊妹染色单体互换
体细胞中不仅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联会交换,而且 同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在同一位置也可以发生同源片段的交 换,即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
SCE有简单互换(single exchnge)和孪生互换(twin exchange)两种类型: (1)简单互换是指同源染色体之一的姐妹染色单体在某一点上发生互 换; (2)孪生互换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在同一点上发生一 个SCE。 在染色体的不同位置,SCE的发生频率是不同的,如蚕豆的实验结果表 明次缢痕附近频率最高,而且还有不等交换。这种不等SCE会造成缺失重复,并且具有积累效应。这种不均等的SCE可能是导致DNA串联重复 序列的重要原因。
第九章 染色体的异常细胞遗 传学行为
第一节 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异常行为 第二节 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异常行为 第三节 染色体的其它异常行为
第一节 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异常 行为
一、细胞联会和体细胞交换 (一)体细胞联会
根据同源染色体在这种配对构型中配对的结合 紧密程度或称作体细胞配对 (somatic pairing) 或 称作体细胞联会 (somatic synapsis),具体是指在 体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互相靠近且平 行配对联合成一体的现象。例如双翅目昆虫包括 有瓣蝇类(如果蝇 Drosophila、摇蚊 Chironomus 等) 的多数体细胞染色体均存在联会(图9-1);
(4) 假同型分裂 是指染色体没有配对,而是在中期Ⅰ初始阶 段染色体分散于纺锤体中,随后集结于赤道上,两条染色 单体因着丝点形成二分体,二分体直接形成2n配子的分裂 过程。
2、二倍体雌配子 Werner和Peloquin于1991年对43个能产生2n雌配子的马铃 薯单倍体及其基因型进行细胞学观察,得出了2n雌配子 主要是由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的异常产生的结论, 具体共有5种机制(图9-17所示)。 (1)联会变异(synapsis variant,SV) (2)延迟减数分裂(delayed meiotic division,DD)
(3)第二次减数分裂消失 (omission of second division,OS)
(2)共二倍性(syndiploidy) 是指在减数分裂以前,雄 性生殖细胞最后一次有丝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分离细 胞发生融合形成共二倍体的现象。 (3)无孢子生殖(apospory) 无孢子生殖是指没有 经过孢子减数分裂过程,而是由体细胞组织(珠心 或珠被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直接发育配子体的现象。
1.2 减数分裂异常 (1)减数分裂核重组(meiotic nuclear restitution) 是指在减数分裂Ⅰ或Ⅱ失败后,由未减数的染色体而不是 由两个减数的细胞核形成一个染色体未减数的细胞核的过程。 而具有未减数的染色体的单体核被称为重组核。按照不减数 配子形成时核重组发生的时期,可分为“第一次分裂重组” (first division restitution,FDR)和“第二次分裂再组” (second division restitution,SDR)。
(2)不正常的细胞质分裂(abnormal cytokinesis) 不正常的 细胞质分裂包括有胞质分裂提前分裂(prematural cytokineswis)和胞质不分裂(noncytokinesis)两种类型。
(3) 纺锤体互定向 (spindle coorientation) 具体是指在同时型 孢质分裂物种的第二次正常减数分裂中,两个取向互相垂 直的纺锤体,或者是在同时型胞质分裂形成四分体前转变 为互相垂直的两个垂直纺锤体,由于某种原因而偏离形成 一定取向的现象。从立体的角度看,这两个纺锤体四个极 点位于四面体的四个角上。这一构型的偏离和变异,会形 成平行纺锤体(parrallel spindle)或三极纺锤体(tripolar spindle)或融合纺锤体(fused spindle)。
二、染色体消减及其应用
生物的正常有丝分裂过程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和 遗传组成与母细胞是完全相研究发现,在一些远缘杂交后代体细胞有丝分裂 及受精卵中,其中一方的全部或绝大多数染色体受到排斥会逐渐丢 失而只保留另一方的染色体; 双翅类、膜翅类等昆虫的胚在特定的卵核分裂中,部分染色体不进 入核也会产生染色体丢失的现象。 这些现象统称为染色体消除(chromosome elim- ination )或染色体消 减(chromosome diminution)现象,是指多倍体或混倍体组织回复到 二倍体亲本之一原来的染色体数目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