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技术规范课件

合集下载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第二章输血申请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疗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血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十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第十一条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血库)提供适合的血液,换血由经治医师和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

临床输血规范范本.ppt

临床输血规范范本.ppt

概述
➢ 输血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应用于临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在抢救危重病人、挽救患者生命的过程中输血治疗有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
➢ 输血是一把双刃剑,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会引起多种 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溶血、输血后紫癜、循环负荷过 重、移植物抗宿主病、输注无效、枸橼酸盐中毒和输血传播 疾病等。
4、血液均有不长的保质期,所有用血量尽量按照病情需要 申请,避免浪费。
5、申请单上要写明用血时间,非急救病人用血请提前一天 备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 10U 时要履行报批手续,经科 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核准签字后送输血科(急诊除外),并 提前一日与血站联系备血。
6、备用血以两天为限,逾期无效,但需延期使用者必须预 先通知,以便及时补充备血。
二、受血者血样的采集和送检
受血者血样的采集、送检
仔细核对患者资料 选用EDTA抗凝管,禁止使用肝素抗凝管 输液侧不宜作各类化验及配血标本 采集3-4ml血液,且不得有溶血、稀释和污染现象 血样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标本,能恰当地代表患者当
前的免疫情况 右旋糖酐等可干扰配血,应在使用前采血或使用洗涤后的
一、输血申请及审批
(一)输血治疗方案的制定
为了珍惜血液资源,更重要的是保障患者的安全,临床医 生要严格把握临床输血指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 指标,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对适合自身输血、亲友互助献血的需要输血的患者,要进 行自身储血或互助献血的动员,减少对异体血的使用。
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 、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二)临床用血申请制度
1、申请用血应由经治医师详细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 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 交输血科备血,电话、口头备血无效。 2、申请用血必须抽取受血者血液3mL,连同申请单送检验 科备用进行交叉配合试验。如果用血量超过800 mL 以上, 标本须酌量增加。 3、受血者配血实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 3 天的,逾时需 重新抽血;一次输入3个献血者血液的受血者,如仍须输血 ,必须重新抽血做交叉配合试验。

临床合理用血规范【检验科】 ppt课件

临床合理用血规范【检验科】  ppt课件

临床合理用血的重要性
01
02
03
保障患者安全
合理用血可以避免血液浪 费和滥用,降低输血相关 风险,提高输血治疗效果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提高医疗质量
合理用血可以确保医疗质 量和医疗安全,减少医疗 纠纷和诉讼,提高医院的 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促进医学发展
合理用血可以促进医学研 究和临床实践的发展,推 动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
、储存、运输、使用等方面的规定。
03
CATALOGUE
检验科在临床合理用血中的职责
血液检测前的职责
血液标本采集与接收
确保血液标本采集方法正确,标识清 晰,无混淆;接收时核对信息,确保 标本无破损、无污染。
检测项目申请与审核
根据医生申请,审核检测项目的合理 性和必要性,避免不必要的检测。
血液检测中的职责
结论与建议
结论
临床用血需求持续增长,而血液资源 有限,因此需要加强临床合理用血规 范。
当前临床用血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如不合理申请、输血指征掌握不严 格等,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检验科在临床合理用血中扮演着重要 角色,需要确保血液检测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建议
01
加强临床医生对合理用 血重要性的认识,提高 输血指征的掌握能力。
临床合理用血规范概述
临床合理用血的定义
临床合理用血是指在诊断、治疗和抢救过程中,根据患者的 病情和医疗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临床诊疗规范, 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血液及其制品。
临床合理用血要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 规和临床诊疗规范,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根据患 者的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用血方案。
02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检验科在 临床合理用血规范中需要不断更 新和完善相关标准和流程。

临床合理用血课件

临床合理用血课件
29
血小板的输注
30
血小板的制备
• 1.手工法制备浓缩血小板
• 以新鲜全血作为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原料 • 此法可获全血中60%以上的血小板。 • 由1单位全血(200ml)中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
板为1单位手工采浓缩血小板。
• 2.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
31
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标准
• 手工制备血小板的质量标准
• 血液管理与提高医疗质量相结合---改善病人转归 • 减少出血和输血,减少并发症和医疗费用 • 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宗旨
4
血液的认识
没有血是最不安全的 不输血是最安全的
5
目前血液供应紧张(血荒)的成因
6
血荒面临的问题
• 临床指责采供血机构采不上血来 • 采供血机构指责临床滥用血 • 输血科的职责:是协调临床用血而不是保
障临床用血
7
目 的:
• 树立血液是人类稀缺资源,临床需 要安全有效输血的理念
• 建立安全有效用血的保障体系 • 健全临床用血质量监控和改进机制
8
合理输血
• 所谓合理输血就是严格按照输血指
征给病人进行输血治疗。
具体地讲就是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 而又不能用其他办法替代的输血治疗。 需要输血时必须用血,不需要输血时坚 决不输。
临床合理用血
患者血液管理
• 血液管理:是医院层面的、多学科(输血科、外科、麻醉、
ICU等)参与的综合管理措施。包括:贫血治疗,询证输血, 减少失血措施,自体输血,外科微创技术,即时凝血检测和科 学输血理念等。目的是减少异体输血,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 血液管理包含血液保护,是血液保护的升级版!
• 血液管理:标志着输血医学时代的到来! —Lancet,

临床合理输血培训PPT

临床合理输血培训PPT
❖ 由医护人员或经培训的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 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 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 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 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 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 规检查患者 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 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内科输血指南
❖ 5、普通冰冻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 6、洗涤红细胞 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
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 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 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 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 7、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 主要用于中性粒细 胞缺乏(中性粒细胞< 0.5×109/L、并发细菌感染 且抗菌素治疗难以控制者,充分权衡利弊后输注)
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输注红细胞。 ❖ 血红蛋白病、遗传性球型细胞增多症、先天性红细
胞酶缺陷溶血、白血病等,输注红细胞为主。
儿科输血指南
❖ 2、血小板 ❖ 血小板计数(50~100)×109/L时,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 血小板计数<50×109/L时,有部分自发性出血,可考虑输注
血小板。 ❖ 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多有自发性出血,输注血小板。 ❖ 儿科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以特发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最为
内科输血指南
❖ 3、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 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 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 ,并伴 有出血表现时输注。一般需输入10~15ml/kg新鲜 冰冻血浆。
❖ 4、新鲜液体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特

临床用血技术规范

临床用血技术规范
或间接输血。
输血速度
输血时应控制输血速度,避免 过快或过慢,以免引起不良反
应。
输血后处理
输血后应对患者进行监测,及 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03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用血申请和审核规范
用血申请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填写《 临床输血申请单》,向医院输血 科提出用血申请。
申请审核
输血科对申请进行审核,评估患 者病情、用血量、用血品种及输 血指征等,确保用血合理、安全 。
02
临床用血包括输注全血、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免疫 球蛋白、凝血因子等。
临床用血的目的和意义
补充血容量,维持机体正常功能
纠正贫血
通过输注全血或血液成分,可以快速补充 患者血容量,维持正常血压和心输出量, 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输注红细胞可以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提高 血液携氧能力,改善贫血症状。
临床用血技术规范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临床用血概述 • 临床用血技术规范 •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 临床用血安全保障措施
01
临床用血概述
临床用血的定义
01
临床用血是指使用经过血液中心 或符合国家规定的单采血浆站采 集的血液和血液成份,用于临床 治疗和急救的一种医疗手段。
输血前评估
对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况进行 全面评估,确保输血安全。
输血过程监控
对输血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 保输血顺利,及时处理不良反 应。
输血后观察
对患者输血后的状况进行密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
现的不良反应。
THANKS
感谢观看
采血方式
采血时应选择合适的血 管,避免反复穿刺,减

临床用血技术规范 ppt课件

临床用血技术规范  ppt课件
血液离体后即发生“保存损害” 4℃ 4℃ 血小板 12h 丧失大部分活性 24h 4℃ 中性 4℃ 丧失大部分活性 粒细胞 4-8h 24h 4℃ FV、FVIII 1d-3d
丧失全部活性 丧失全部活性
活性丧失50%
全血输注的缺点
大量输全血可使循环超负荷(250ML每袋); 输入越多,患者代谢负担越重;
广义成分输血
广义的成分输血除了上述五类外,还包括:

血浆蛋白制品:如人血清白蛋白、血浆蛋白溶液、正 常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 蛋白(抗狂犬病、抗破伤风、抗乙肝等),凝血酶原 复合物、抗血友病球蛋白、血红蛋白溶液及珠蛋白和 某些酶类等 从白细胞中分离的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免疫核糖核酸。 从血小板中制备的血小板β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 血小板反应蛋白等。
1907年-Hektoen建议献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交叉配血
1908年-法国外科医生卡雷尔用外科缝合线将献血者的
血管动脉和受血者的血管连接起来,这一并不可行的 输血方法却为后来成功的器官移植奠定了基础。
1915年美国纽约的卢因森论证了使用柠檬酸钠作为抗
凝血剂,把当时受血者和献血者必须在同一时间、同 一地点的输血操作转变为我们今天使用的血库系统。 还证明加了抗凝血剂的血液进行冰冻储存的可行性。
红细胞悬液
定义:是全血中尽量移除血浆后的较高浓缩红细胞。 容量:150ml-200ml
RBC压积:0.50-0.65,血红蛋白15克/100ml(不少于45克/单位) 碎屑比全血少,不良反应少。
绝大部分抗凝剂和“保存损害产物”去除,所含 WBC 与 PLT 适应症:同时需纠正贫血和血容量的患者
除RBC外,其余成分均达不到治疗浓度;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PPT课件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PPT课件

2024/7/2
13
第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临床用血质量控 制中心,主要职责是
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指 导、评价和培训等工作。
安徽省血液管理中心承担省级临床用血 质量控制中心的职责。
第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组织管理,明 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
内容
背景 规范有序输血 学习与初探
2024/7/2
1
一、背景:供求失衡与输血风险
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仅为5万, 2011年已达1232万;
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总量不足1000吨, 2011年已达4164吨。
2024/7/2
2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刚性增长 医疗用血偏紧与不合理用血共存 经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不减
(总则)1-2 (组织与职责)3-6 (临床用血管理 )7-20 (法律责任)21 (附则)22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85号) 2012
第一章 总则,1-4 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5-11 第三章 临床用血管理 ,12-30 第四章 监督管理,31-34 第五章 法律责任,35-40 第六章 附则,41
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医疗机构任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 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完善组织建设,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第四条 ,适用范围 2024/7/2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12
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7条
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 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 委员会 (临床用血管理工 作组 )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有关规 定和临床用血需求设置输 血科或者血库 (专(兼) 职人员负责临床用血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血小板中制备的血小板β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 血小板反应蛋白等。
成分输血的优越性
➢ 提高疗效:成分输血血液成分浓度大,效 价高,输注后可显著提高疗效
➢ 减少反应:可避免输入不必要的血液成分 所致的输血反应
➢ 合理使用:一血多用既节省血源,又减轻 个人与社会的经济负担,还对 献血者和患者的健 康有益。
血液制剂外观
无凝块、溶血、黄疸、气泡及重度乳糜,储血 容器无破损,采血袋上保留至少20cm分段热 合注满全血的采血管。(收血、发血、取血、 输血核对的内容)
2020/11/14
17
红细胞输注
➢ 原则:是输注红细胞使患者的Hb浓度维持 在不出现贫血症状的最低水平
➢ 红细胞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浓缩红细 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 冻红细胞、年轻红细胞
临床用血技术规范课件
临床输血规范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全国人大通过 1998.10.1实 施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颁布 2000.10.1起实施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 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2020/11/14
2
一、 临床输血的认知 二、临床输血的管理
2020/11/14
4
1901年奥地利医生 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人类最初 的三种血型(基于红细胞上存在的不同物质)A型、B 型和C型(O);1902年他的助手发现人的第四种血型D型(AB);1939兰茨泰纳和助手们共同发现了Rh血 型系统,获得诺贝尔奖,被誉为血型之父,2004年将 他的生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6月14日。
2020/11/14
3
世界输血发展史
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发现了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1665年英国罗维尔医生完成了首例动物间输血试验, 1667年-法国御医丹尼斯成功地将羊血输入人体,但 后来有很多不成功案例,1678年医生协会禁止了输血 疗法,次后150年输血只是理论上的探讨
1818年-英国产科医生布伦德尔首次成功地人血直接 输给另一个人。11例成功救活5例大出血产妇,开创 了直接输血法。
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用物理或 化学的方法分离,并制成各种比 较浓和较纯的制品供临床使用
成分输血种类
➢ 红细胞制剂: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少浆血、 洗涤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冰冻红细胞、年轻红细胞等 ➢ 白细胞制剂:浓缩白细胞 ➢ 血小板制剂:富血小板血浆、浓缩血小板 、
机分血小板 ➢ 血 浆 制 剂: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 ➢ 冷沉淀
血 源:自体输血、异体输血 ➢ 血液成分:输 全 血 、 成分输血 ➢ 输血方式:加压输血、加氧输血、置
换输血、常规输血
全血输注
➢ 新鲜全血、保存全血 ➢ 过去常用的输血方式 ➢ 现适应症较窄:既需补充红细胞,又需补充血容
量 ➢ 体外循环; ➢ 换血,如治疗新生儿溶血病; ➢ 大出血患者
全血并不全
广义成分血
广义的成分输血除了上述五类外,还包括:
➢ 血浆蛋白制品:如人血清白蛋白、血浆蛋白溶液、正 常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 蛋白(抗狂犬病、抗破伤风、抗乙肝等),凝血酶原 复合物、抗血友病球蛋白、血红蛋白溶液及珠蛋白和 某些酶类等
➢ 从白细胞中分离的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免疫核糖核酸。
碎屑比全血少,不良反应少。 ➢ 适应症:同时需纠正贫血和血容量的患者
1907年-Hektoen建议献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交叉配 血提高输血安全性。Reuben Ottenberg完成了首例 使用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输血实验
2020/11/14
5
1908年-法国外科医生卡雷尔用外科缝合线将献血者 的血管动脉和受血者的血管连接起来,这一并不可行 的输血方法却为后来成功的器官移植奠定了基础。
1915年美国纽约的卢因森论证了使用柠檬酸钠作为抗 凝血剂,把当时受血者和献血者必须在同一时间、同 一地点的输血操作转变为我们今天使用的血库系统。 还证明加了抗凝血剂的血液进行冰冻储存的可行性。
2020/11/14
6
1950年采用塑料袋采集血液,塑料袋取代了 易碎的玻璃瓶,使血液采集系统能够安全容易 地从全血单元中制备出多种血液成分。60年代 末70年代初成分输血真正发展起来。
中心血库,1967年塑料输血器输液器通过了国家鉴定。 1988年中国输血协会成立。同年《中国输血杂志》创刊。 1998年10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2000年10月1日实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2012年8月1日实施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2020/11/14
8
输血种类
红细胞输注剂量?
成人输注约7ml/kg,儿童6ml/kg 2单位红细胞可提升10g/LHb 手术病人Hb达到100g/L以上即可 慢性贫血使Hb达到60~80g/L以上即可
2020/11/14
19
红细胞悬液
➢ 定义:是全血中尽量移除血浆后的较高浓缩红细胞。 ➢ 容量:150ml-200ml ➢ RBC压积:0.50-0.65,血红蛋白15克/100ml(不少于45克/单位) ➢ 绝大部分抗凝剂和“保存损害产物”去除,所含WBC与PLT
血液离体后即发生“保存损害”
血小板
4℃ 12h
丧失大部分活性
4℃ 24h
丧失全部活性
中性 粒细胞
4℃ 4-8h
丧失大部分活性
4℃ 24h
丧失全部活性
4℃ FV、FVIII 1d-3d
活性丧失50%
全血输注的缺点
大量输全血可使循环超负荷(250ML每袋); ➢ 输入越多,患者代谢负担越重; ➢ 除RBC外,其余成分均达不到治疗浓度; ➢ 不良反应多(血浆蛋白种类多),易产生同种免疫; ➢ 全血中的WBC是传播血源性病毒的主要媒介。
1971年美国开始进行献血员的乙肝表面抗原 检测,1990年陆续开展其他传染病检测。
2020/11/14
7
我国输血发展史
1918年刘瑞恒在上海首次报告中国人的血型。 1921~1932年北京协和医院(当时称北平协和医院)采用直接
输血法开展了临床输血
1944年7月12日由易见龙在昆明成立我国军医署血库 1953年我国第一所大型血库建立,定名为军委后勤卫生部沈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