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控制菌的检查。

二、引用标准:《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1105-1106)三、目录1.微生物限度标准2.设备、仪器及用具3.消毒液、稀释剂、试液及培养基4.检查总则(通则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通则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5.微生物计数法检查6.控制菌检查法7.实验技术8. 附件1.微生物限度标准非无菌药用原料及辅料的微生物限度标准(2).目测霉变者以不合格论。

(3).“无”为标准依据或无相应规定。

准依据或无相应规定。

2.设施、仪器及用具2.1、设施:2.1.1.微生物限度检查室及相关设施:微生物计数试验环境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求。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进行监测。

2.1.2.其他设备:高压蒸汽灭菌器;细菌培养箱(30~35℃);霉菌培养箱(25~28℃);电炉(或其他适宜的加热装置);恒温水浴;电热干燥箱(250~300℃);电冰箱。

生化试剂储存箱。

2.2仪器及器皿2.2.1.菌落计数器;显微镜(1500X);电子天平或药物天平(感量0.1g);pH系列比色计。

2.2.2.玻璃器皿:锥形瓶(250~300ml,内装玻璃珠若干)、研钵(玻璃或陶瓷制,∮10~12cm)、培养皿(∮9 cm)、量筒(100 ml)、试管(18×180mm)及塞、吸管(1ml 分度0.01,10 ml分度0.1)、载玻片、盖玻片、玻璃消毒缸(带盖)。

2.2.3新购的玻璃器皿的清洁:先用流水冲洗,浸泡于1%~2%盐酸(工业用)液中约2~6小时,除去游离碱质,再用流水冲洗。

用于化学分析的玻璃仪器,需用重铬酸钾清洁液浸泡数分钟后,再用流水冲洗,最后以纯化水涮洗2~3次,晾干备用。

2.3用过的玻璃器皿:2.3.1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器皿:可随时洗涤。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标准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范围本标准操作规程适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指标的检查。

三、检查设备和试剂1. 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微生物指标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大肠培养基、Mannitol盐琼脂、Sabouraud葡萄糖琼脂等。

2. 培养皿:使用符合规定的试验培养皿。

3. 培养箱:保证培养条件的恒温培养箱。

4. 其他常用实验用具:包括无菌采样容器、吸管、移液器、无菌培养皿等。

四、操作流程1. 样品采集:从产品中采集适量样品,保持无菌状态。

2. 制备稀释液: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稀释液将样品进行适当稀释。

3. 接种培养:将稀释后的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并在符合条件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4. 观察和统计:观察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统计出微生物的数量。

5. 结果判定:根据标准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判断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规定。

五、质量控制1. 实验员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训练,并使用正确的个人防护用具。

2. 培养基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避免培养基带有细菌污染。

3. 检查设备必须经过定期的检查和校准,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4. 标本的采集、处理、保存和运送必须符合规定,避免外界的污染和干扰。

六、结果报告根据检测结果和规定的限度标准,出具检测报告,标明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具体的检测结果数据。

七、总结微生物限度检查是产品质量检验的重要环节,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员在操作过程中也需严格遵守规程,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卫生。

霉菌和酵母计数

霉菌和酵母计数

霉菌和酵母计数1、原理、定义、目的:霉菌和酵母数的测定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的霉菌和酵母菌落数(粮食样品是指1g粮食表面的霉菌总数)。

霉菌和酵母数主要作为判定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本方法适用于所有食品。

2.仪器设备与器具:参照大肠杆菌群的检测标准。

3.试剂:3.1 霉菌和酵母菌培养基的配置:3.1.1 称取30g虎虹琼脂培养基加入蒸馏水1000ml,摇动灭菌。

3.1.2 以棉塞或硅胶塞,牛皮纸包封好瓶口,3.1.3 置于高压杀菌釜内,以116℃30分钟灭菌。

3.1.4 取出培养基自然冷却至不烫手后(约45℃)备用。

3.2稀释液:8.5g氯化钠溶于1000ml蒸馏水中,高压灭菌121℃、15分钟。

4.测定方法:4.1.检样稀释及培养:4.1.1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ml)放于含有225 ml灭菌生理盐水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预放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体内,经充分震摇或研磨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4.1.2用1 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 ml,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用定量加液器在试管内鼓气三至四次使其混合均匀,作成1:100的稀释液。

4.1.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述操作依次作10倍递增稀释液,每递增一次,换用一支1 ml灭菌吸管。

4.1.4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污染情况的估计,选取三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10倍递增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 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二个平皿。

4.1.5培养皿上分别注明样品编号,稀释度等。

4.1.6稀释液移入平皿后,注入冷却到45℃虎红琼脂约15 ml,水平徐徐震摇,使培养基检液混合均匀后,同时将虎红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 ml稀释液的灭菌平皿内做空白对照。

4.1.7待虎红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25至28℃培养箱中培养3天后观察,共培养观察五天。

实验食品中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

实验食品中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

实验 食品中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总数检验的意义。

2、掌握样品稀释处理的方法和菌落总数计数的方法3、掌握国际法测定菌落总数的方法和技能4、掌握测定霉菌和酵母菌的方法和技能5、熟练无菌操作技术。

二、原理菌落总数是指食品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主要作为判别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观察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菌落总数并不表示样品中实际存在的所有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酵母菌是真菌中的一大类,通常是单细胞,呈圆形,卵圆形、腊肠形或杆状。

霉菌也是真菌,能够形成疏松的绒毛状的菌丝体的真菌称为霉菌。

霉菌和酵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并可作为食品中正常菌相的一部分。

霉菌和酵母也可造成中腐败变质。

由于它们生长缓慢和竞争能力不强,故常常在不适于细菌生长的食品中出现,这些食品是pH低、湿度低、含盐和含糖高的食品、低温贮藏的食品,含有抗菌素的食品等 。

由于霉菌和酵母能抵抗热、冷冻,以及抗菌素和辐照等贮藏及保藏技术,它们能转换某些不利于细菌的物质,而促进致病细菌的生长;有些霉菌能够合成有毒代谢产物-霉菌毒素。

霉菌和酵母往往使食品表面失去色、香、味。

例如,酵母在新鲜的和加工的食品中繁殖,可使食品发生难闻的异味,它还可以使液体发生混浊,产生气泡,形成薄膜,改变颜色及散发不正常的气味等 。

因此霉菌和酵母也作为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菌,并以霉菌和酵母计数来制定食品被污染的程度。

目前已有若干个国家制订了某些食品的霉菌和酵母限量标准。

我国已制订了一些食品中霉菌和酵母的限量标准。

三、试剂和仪器细菌总数的检验部分:(一)最先准备的器材(清洗、烘干、包扎、灭菌)规格名称 数量 用途1、500ml广口瓶 1个 稀释样品2、500ml三角瓶 1个 配制生理盐水3、250ml三角瓶 2个 配制营养琼脂4、18×180mm试管 3支 稀释样品5、1ml移液管 5 支6、直径为90mm平皿 10套 倒营养平板7、250ml量筒 1支8、玻璃珠:直径约5mm(二)应灭菌、消毒的器材剪刀1把 不锈钢药匙1把 称量纸:适量酒精消毒的器材:吸耳球1个,滴管胶头4只, 开瓶器(三)应制备的培养基培养基总量 所用容器1、0.85%NaCl生理盐水 1瓶 300ml/瓶 500ml三角瓶2、营养琼脂: 2瓶 100ml/瓶 250ml三角瓶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部分:(一)最先准备的器材(清洗、烘干、包扎、灭菌)规格名称 数量 用途1、500ml广口瓶 1个 稀释样品2、500ml三角瓶 1个 配制生理盐水3、250ml三角瓶 2个 配制营养琼脂4、18×180mm试管 3支 稀释样品5、1ml移液管 5 支6、10ml移液管 1支6、直径为90mm平皿 10套 倒平板7、250ml量筒 1支8、玻璃珠:直径约5mm 适量(二)应灭菌消毒的器材剪刀1把 不锈钢药匙1把 称量纸:适量酒精消毒的器材:吸耳球1个,滴管胶头4只(三)应制备的培养基培养基总量 所用容器1.灭菌蒸馏水: 1瓶 300ml/瓶 500ml三角瓶2.高盐察氏培养基: 1瓶 120ml/瓶 250ml三角瓶3.孟加拉红培养基: 1瓶 120ml/瓶 250ml三角瓶四、实验内容细菌总数的检验部分:(一)、基本操作过程:样品称量→→样品稀释→→倾注平皿→→培养48小时→→计数报告。

食品中真菌的检验

食品中真菌的检验

霉菌酵母菌快速检验纸片 使用方法
▪ 1.取样品25g(或mL)放入含有225mL无 菌水的玻璃瓶内,经充分振摇做成1:10的 稀释液,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 1mL,注入含有9mL灭菌水的试管内,用 1mL灭菌吸管反复吸吹50次做成1:100的稀 释液,以此类推,每次换一支吸管。
▪ 2.一般食品选3个稀释度进行检测,含菌 量少的液体样品(如食用纯水和矿泉水等) 可直接用原液检测。将检验纸片水平放台 面上,揭开上面的透明薄膜,用灭菌吸管 吸取样品原液或稀释液1mL,均匀加到中央 的滤纸片上,然后轻轻将上盖膜放下,静 置5分钟。
霉菌酵母菌 快速检验纸片
该检验纸片可用于各类食品及饮用水中霉菌 和酵母菌的计数,由霉菌营养培养基、吸水凝 胶和酶显色剂等组成。与上面的传统方法相比, 省去了配制培养基、消毒和培养器皿的清洗处 理等大量辅助性工作,随时可以开始进行抽样 检测,而且操作简便,通过酶显色剂的放大作 用,使菌落提前清晰地显现出来,培养时间由 一周缩短为48-72小时,非常适合于食品卫生 检验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使用 。
二、操作要点
(一)、采样
▪ 2、海运进口粮的采样:每一船仓采取表层、 上层、中层及下层四个样品,每层从五点 取样混合,如船仓盛粮超过10000t,则应 加采一个样品。必要时采取有疑问的样品 送检。
二、操作要点 (一)、采样
3、谷物加工制品(包括熟饭、糕点、面包 等)、发酵食品、乳及乳制品以及其他 液体食品,用灭菌工具采集可疑霉变食 品250g,装入灭菌容器内送检。
▪ 3.用手指先沿方格区边缘刮一下, 防止水外流,然后再在中间轻轻推 刮,使水分在纸片方格区内均匀分 布,并将气泡赶走。
▪ 4.将加了样的检验纸片每15片叠放在 一起,放入自封袋中,平放在28-35℃ 培养箱内培养48-72小时。5.霉菌和酵 母菌在纸片上生长后会显示蓝色斑点, 霉菌菌落显示的斑点略大或有点扩散, 酵母菌落则较小而圆滑,许多霉菌在培 养后期全呈现其本身特有的颜色。选择 菌落数适中(10-100个)的纸片进行计 数,乘以稀释倍数后即为每克(或毫升) 样品

06-食品中酵母菌、霉菌测定

06-食品中酵母菌、霉菌测定

六、菌落计数
(1)肉眼观察,必要时可用放大镜或低倍镜,记 录稀释倍数和相应的霉菌和酵母菌落数。以菌落形成单 位 (colony forming units,CFU)表示。
( 2 ) 选取菌落数在10 CFU~150 CFU 的平板,根 据菌落形态分别计数霉菌和酵母。霉菌蔓延生长覆盖整 个平板的可记录为菌落蔓延。
与菌落总数测定类似,选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 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 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 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 胞。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 含菌数。
九、报告
( 3 ) 若空白对照上有菌落出现,则此次检测结果无效。 ( 4 ) 称重取样以CFU/g 为单位报告,体积取样以CFU/mL 为单位报 告,报告或分别报告和/或酵母数。
稀释度
霉菌菌落总数结果记录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菌落数
0
0
0
0
0
0
平均值
0
0
0
培养条件
温度:28℃ ± 1 ℃ 时间:5d
式中:
(n1 0.1n2 )d
N——样品中菌落数;
∑C——平板(含适宜范围菌落数的平板)菌落数之和;
n1——第一稀释度(低稀释倍数)平板个数; n2——第二稀释度(高稀释倍数)平板个数; d——稀释因子(第一稀释度)。
七、菌落总数的计算方法
( 3 ) 若所有平板上菌落数均大于150 CFU,则对稀释度最高的平板 进行计数,其他平板可记录为多不可计,结果按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 算。

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技术

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技术

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技术
(3)操作步骤
① 采样 取样时需特别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避免采 样时的污染。样品采集后应尽快检验,否则应将样品放在 低温干燥处。 ② 以无菌操作称取检样25g(mL),放入含有225mL 灭菌水的具玻塞锥形瓶中,振摇30min,即为 1:10稀释液。 ③ 用灭菌吸管吸取 1:10 稀释液 10mL,注人灭菌试管中, 另用带橡皮乳头的 1mL灭菌吸管反复吹吸 50次,使霉菌孢 子充分散开。 ④ 取 lmLl:l0 稀释液注人含有 9mL 灭菌水的试管中 (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试管内稀释液),另换一支lmL 灭菌吸管吹吸五次,此液为1:100稀释液。
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技术
(3)培养温度 大多数霉菌和酵母在25~30℃的情况下生长良好。有人 用附加抗生素的培养基和酸性培养基,在温度12℃、17℃、 22℃、27℃和32℃的培养条件下,测定蔬菜、乳制品、海产 品和肉类的霉菌和酵母数。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在17~27℃ 之间,用两种培养基测定的霉菌和酵母数没有明显差异。 (4)菌落计数 应选取菌落数在30~100之间的平板作为霉菌和酵母数测 定标准。一个稀释度使用两个平板,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 选择稀释度也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100之间的稀释度,乘以 稀释倍数报告之。关于稀释倍数的选择可参考细菌菌落总数 测定。
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技术
第九章
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第二节
常见产毒霉菌的鉴定
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一、概述 二、检验方法
1.霉菌和酵母平板计数法 (1)设备和材料 温箱(25~28℃);振荡器;天平; 显微镜;具玻塞三角瓶(300mL);试管(15mm×150mm); 平皿(直径9cm);吸管(1mL及10mL);酒精灯;载物玻片; 盖玻片;广口瓶(121℃灭菌20min);牛皮纸袋;金属勺、 刀等;试管架;接种针;橡皮乳头。 (2)培养基和试剂 察氏培养基;高盐察氏培养基;马 铃薯葡萄糖琼脂;马铃薯琼脂;孟加拉红培养基;玉米粉琼 脂;灭菌蒸馏水、乙醇;乳酸-苯酚液。 如标准要求只做霉菌菌数,则可用高盐察氏培养基,其 他同本方法。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1. 实验室介绍本实验室是专门进行食品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主要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程度、菌落计数和微生物鉴定等工作。

为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人员的安全,制定了以下实验室操作规程。

2. 实验前准备2.1 实验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前应穿戴实验服,并佩戴帽子、口罩和手套,尽量减少污染源的产生。

2.2 实验前需要检查实验室的消毒情况,确保操作台、试验器具和其他设备的清洁度满足实验要求。

2.3 实验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试剂和实验器具,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以防止外源性微生物的污染。

3. 样品处理3.1 样品采集:在进行实验前,实验人员需要根据实验要求,选取符合要求的食品样品进行采集。

采集时需要注意避免外界环境污染,并尽快将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

3.2 样品预处理:根据实验项目要求,对样品进行以下处理:去除外表污物、切碎或研磨等。

3.3 样品稀释:根据实验要求,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以保证实验所需的微生物数量在可计数范围内。

4. 细菌培养与计数4.1 培养基制备:根据实验要求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并按照说明书配制培养基的浓度和pH值。

4.2 细菌分离:将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

根据实验要求,将适量的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中,并进行相应的温度和时间培养。

4.3 细菌计数:通过落菌计数法或涂布平板法,对细菌进行计数。

根据实验要求,在培养基上进行菌落计数,并记录结果。

5. 微生物鉴定5.1 细菌鉴定:根据细菌的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进行细菌的初步鉴定。

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和细胞形态,以及进行相关的生理和生化试验,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5.2 真菌鉴定:根据真菌的产孢器、菌丝和孢子形态等特征,进行真菌的初步鉴定。

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和微观形态,以及进行相关的生理和生化试验,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5.3 结果验证:对鉴定结果进行复核和验证。

通过对鉴定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和对照,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规范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

2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moulds and yeasts)的计数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3责任
质量部组织制订、化验室负责实施。

4内容
4.1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4.1.1 冰箱:2 ℃~5 ℃。

4.1.2 恒温培养箱:28 ℃±1 ℃。

4.1.3 均质器。

4.1.4 恒温振荡器。

4.1.5 显微镜:10×~100×。

4.1.6 电子天平:感量0.1 g。

4.1.7 无菌锥形瓶:容量500 mL、250 mL。

4.1.8 无菌广口瓶:500 mL。

4.1.9 无菌吸管:1 mL(具0.01 mL 刻度)、10 mL(具0.1 mL 刻度)。

4.1.10 无菌平皿:直径90 mm。

4.1.11 无菌试管: 10 mm×75 mm。

4.1.12 无菌牛皮纸袋、塑料袋。

4.2 培养基和试剂
4.2.1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见附录A 中A.1。

4.2.2 孟加拉红培养基:见附录A 中A.2。

4.3检验程序
霉菌和酵母计数的检验程序见图1。

图1 霉菌和酵母计数的检验程序4.4操作步骤
4.4.1 样品的稀释
4.4.1.1 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25 g 样品至盛有225 mL 灭菌蒸馏水的锥形瓶中,充分振摇,即为1:10稀释液。

或放入盛有225 mL 无菌蒸馏水的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2min,制成1:10 的样品匀液。

4.4.1.2 液体样品:以无菌吸管吸取25 mL 样品至盛有225 mL 无菌蒸馏水的锥形瓶(可在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匀,制成1:10 的样品匀液。

4.4.1.3 取1 mL 1:10 稀释液注入含有9 mL 无菌水的试管中, 另换一支1 mL 无菌吸管反复吹吸,此液为1:100 稀释液。

4.4.1.4 按
5.1.3 操作程序,制备10 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

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 次1 mL 无菌吸管。

4.4.1.5 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 个~3 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液体样品可包括原液),在进行10 倍递增稀释的同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 mL 样品匀液于2 个无菌平皿内。

同时分别取1 mL样品稀释液加入2 个无菌平皿作空白对照。

4.4.1.6 及时将15 mL~20 mL 冷却至46 ℃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或孟加拉红培养基(可放置于46℃±1℃恒温水浴箱中保温)倾注平皿,并转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

4.4.2 培养
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倒置,28℃±1℃培养5d,观察并记录。

4.4.3 菌落计数
肉眼观察,必要时可用放大镜,记录各稀释倍数和相应的霉菌和酵母数。

以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表示。

选取菌落数在10 CFU~150 CFU 的平板,根据菌落形态分别计数霉菌和酵母数。

霉菌蔓延生长覆盖整个平板的可记录为多不可计。

菌落数应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

4.5 结果与报告
4.5.1 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计算。

4.5.1.2 若所有平板上菌落数均大于150 CFU,则对稀释度最高的平板进行计数,其他平板可记录为多不可计,结果按平均菌落数乘以最高稀释倍数计算。

4.5.1.3 若所有平板上菌落数均小于10 CFU,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4.5.1.4 若所有稀释度平板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 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如为原液,则以小于1计数。

4.5.2 报告
4.5.2.1 菌落数在100 以内时,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采用两位有效数字报告。

4.5.2.2 菌落数大于或等于100 时,前3 位数字采用“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取前2 位数字,后面用0 代替位数来表示结果;也可用10 的指数形式来表示,此时也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采用两位有效数字。

4.5.2.3 称重取样以CFU/g 为单位报告,体积取样以CFU/mL 为单位报告,报告或分别报告霉菌和/或酵母数。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培养基和试剂
A.1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A.1.1 成分
马铃薯(去皮切块) 300 g
葡萄糖20.0 g
琼脂20.0 g
氯霉素0.1 g
蒸馏水1000 mL
A.1.2 制法
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1000mL 蒸馏水,煮沸10 min~20 min。

用纱布过滤,补加蒸馏水至1000 mL。

加入葡萄糖和琼脂,加热溶化,分装后,121 ℃灭菌20 min。

倾注平板前,用少量乙醇溶解氯霉素加入培养基中
A.2 孟加拉红培养基
A.2.1 成分
蛋白胨5.0 g
葡萄糖10.0 g
磷酸二氢钾1.0 g
硫酸镁(无水)0.5 g
琼脂20.0 g
孟加拉红0.033 g
氯霉素0.1 g
蒸馏水1000 mL
A.2.2 制法
上述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加热溶化,补足蒸馏水至1000 mL,分装后,121℃
灭菌20 min。

倾注平板前,用少量乙醇溶解氯霉素加入培养基中。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霉菌直接镜检计数法
常用的为郝氏霉菌计测法,本方法适用于番茄酱罐头。

B.1 设备和材料
B.1.1 折光仪。

B.1.2 显微镜。

B.1.3 郝氏计测玻片:具有标准计测室的特制玻片。

B.1.4 盖玻片。

B.1.5 测微器:具标准刻度的玻片。

B.2 操作步骤
B.2.1 检样的制备:取定量检样,加蒸馏水稀释至折光指数为1.3447~1.3460(即浓度为7.9%~8.8%),备用。

B.2.2 显微镜标准视野的校正:将显微镜按放大率90~125 倍调节标准视野,使其直径为1.382 mm。

B.2.3 涂片:洗净郝氏计测玻片,将制好的标准液,用玻璃棒均匀的摊布于计测室,以备观察。

B.2.4 观测:将制好之载玻片放于显微镜标准视野下进行霉菌观测,一般每一检样观察50 个视野,同一检样应由两人进行观察。

B.2.5 结果与计算:在标准视野下,发现有霉菌菌丝其长度超过标准视野
(1.382mm)的1/6或三根菌丝总长度超过标准视野的1/6(即测微器的一格)时
即为阳性(+),否则为阴性(-),按100个视野计,其中发现有霉菌菌丝体存在的视野数,即为霉菌的视野百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