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第4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五首【预习指导】一、预习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积累关于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3.结合课下注释,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二、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多媒体出示)樽.()箸.()狐裘.()瀚.海()掣.()坳.()挂罥.()三重.茅()2.完善作者资料:《饮酒》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行路难》的作者李白是(朝代)著名的(风格)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边塞诗的名作,作者是唐代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自学方法指导1.诵读感悟2.自疑自问四、本课与前阶段学习内容的勾连八年级上册学习过陶渊明的诗和文,本期学习过他的《五柳先生传》;本册第五单元学习过《诗词曲五首》,学生重温了诗文阅读的方法。
【课堂建议】一、教师的教学预设1.学情预设:通过平时的积累学生对本课作者有了了解,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品读诗文,再加上对25课的学习,进一步训练了学生进行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开展。
但是,诗歌鉴赏始终是初中学生的难点,教学中仍需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
2.建议课时:2—3课时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背诵诗歌,积累名句;2.领会诗意,体味诗情;难点1.品味语言,领会诗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1.范读课文。
2.个性解读文本。
四、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环节一:自主学习课前按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环节二:问题探究《饮酒》1.既然生活在“人境”,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2.从诗歌的前四句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技巧突破:1.引导理解“车马喧”指“上层人士的交往”,抓诗句“心远地自偏”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心境。
2.点拨赏析诗句的方法,侧重抓写法及效果进行赏析。
《行路难(其一)》1.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2.诗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行路难”,它是写实吗?作者为何有这种感受?3.怎么理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4.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诗五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30课诗五首教学目的1.积累与诗五首相关的语言、文学常识,背诵五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积累与诗五首相关的语言、文学常识,背诵五首诗。
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背诵《饮酒》和《行路难》,并加以鉴赏。
教学内容与步骤学习《饮酒》情景激趣公元416年,X裕某某,西晋故都得到光复。
第二年又攻克长安。
朝廷为了讨好X裕,下诏书封X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
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X裕篡位只是时间问题,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
只要东晋存在,他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
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
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
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
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醉酒之后他反而诗兴大发,先后写了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由于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文选自第五首。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相与﹕相伴。
见:在这里读音为:“jiàn”,看见。
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
真:指人的自然本性。
二、整体理解前四句:作者的人生的态度。
后六句:获得的享受与启迪。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五首古诗。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意境。
3.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岳阳楼》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
大家知道,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这首诗是他在晚年流离失所时所作,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岳阳楼》,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江畔独步寻花》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所作,描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书湖阴先生壁》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学设计之四

一、导入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二、整体感知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
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
(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
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
(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四)课堂练习四、拓展练习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诗五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2)如何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仍会了诗人对远某某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节的作用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点明题旨。也是这首诗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4)如何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
这两句是诗人发挥神奇的想象,将北风看做春风,将雪花比做梨花。这是新奇的比喻,格调非常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诗人这个新奇的联想,既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①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
②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布置作业】
1. 背默诗五首。
2.完成第30课校本作业。
30 诗五首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内涵,领悟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第5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诗五首己亥杂诗课题 30.诗五首己亥杂诗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法及教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新课导入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对诗句的理解: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学生介绍,师生交流。
学生记录、积累文学常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生小组讨论四、古诗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精品】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默写五首诗2、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位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位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教法学法:1、诵读,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2、自主探究法,学生在讨论中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不知留下了多少名人诗作,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这些诗作有的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有的是对男女纯真爱情、自然景色的咏述,还有的是对爱国热情的歌颂。
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感受它对我们的教育和鼓舞。
二、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同学仔细听,注意诗句的朗读节奏2、借助课下注释,将自己不认识不会写的字多读多写强化记忆师点拨:喧.()金樽.()珍馐.()箸.()三重.茅()怒号.()罥.()坳.()衾.()庇.()兀.()裘.()瀚.()羌.()掣.()3、多种方式朗读:自读,师范读,抽生朗读,集体朗读4、借助课下注释弄懂诗的大意5、抽生交流三、精读课文:(一)、学习《饮酒》,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生小组之间探讨自己不懂的地方,集体讨论,明确师给予参考:《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
这组诗共20首,大多都是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是借“饮酒”的题目,表达作者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本课所选这首《饮酒》诗,格调最为闲雅有致,表达了作者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闲适之情。
2、师分析课文,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全诗共分两层:第一层: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分忧,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地方也偏僻幽静了;第二层,说明美丽自然的景物欣赏,能够获得无限意趣学生安装这个思路背诵课文,因该很容易理解3、精读课文,品诗中的意境:(1)开头两句,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师生共同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百姓的车马喧闹声,而是指上层人物的交往,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官场的车马客,看淡权力、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掌握诗歌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理解诗歌的内容并品味诗歌的意境。
初唐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之问,杜审言(杜甫的
“诗圣
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ng
⑵学生朗读诗歌,并根据题解划分
⑵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离愁)
)
诗歌佳句
来,
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
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
本色,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