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和酵母菌检验

合集下载

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标准

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标准

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标准一、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化妆品中可培养的微生物总数,包括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来自原料、生产过程、包装材料、运输和贮存等环节。

菌落总数是评价化妆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化妆品受污染的程度。

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是常见的真菌,在化妆品中可能污染原料或生产过程中。

霉菌和酵母菌大量繁殖会导致产品变质,对皮肤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检测是化妆品卫生质量检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耐热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是指一群嗜热、不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包括埃希氏菌属、柠檬酸杆菌属等。

在大肠杆菌中,有一种不耐热的“大肠菌群”是食品污染的指示菌。

耐热大肠菌群可以反映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菌。

耐热性较强,对食品和化妆品的污染具有一定危险性。

因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也是化妆品卫生质量检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引起皮肤感染和败血症等。

铜绿假单胞菌在化妆品中是一种常见的污染菌,对化妆品的卫生质量有一定影响。

因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也是化妆品卫生质量检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细菌总数细菌总数是指化妆品中可培养的细菌总数,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

这些细菌可能来自原料、生产过程、包装材料、运输和贮存等环节。

细菌总数可以反映化妆品受污染的程度。

七、粪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是指一群能够产气的肠杆菌科细菌,主要分布于动物粪便和自然界中。

在化妆品中,粪大肠菌群的检出可能提示产品受到肠道致病菌的污染,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因此,对粪大肠菌群的检测也是化妆品卫生质量检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霉菌和酵母菌的鉴定方法(2016.10.12)

霉菌和酵母菌的鉴定方法(2016.10.12)
霉菌和酵母菌的鉴定方法
霉菌酵母菌计数常用的培养基是孟加拉红(虎红),其中加入了一定量的氯霉素可有有效地抑制绝大多数细菌菌落的生长。但是由于一些难以预计的因素,例如培基的质量等。在孟加拉红培基上也可能生长出细菌菌落来,有时候未凸出琼脂表面的霉菌菌落也不太好判断。前面有很多网友以及在培训中碰到的许多学员都有问到这个问题。马群飞老师也曾做过专门的介绍鉴别的方法。我在马老师的基础上,专门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比较性的实验。希望大家看了之后能有所收获。
可见明显的菌丝体
(三)染色法
挑取菌落用亚甲基蓝或革兰氏染色,酵母菌或霉菌在低倍镜下即可见到孢子或菌丝,而细菌不可见。
若是肉眼观察菌落形态还无法判断的话可以采用马老介绍的方法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菌落的边缘较薄较透光的部分。观察是否菌落
霉菌菌落
边缘交规整,调节聚焦螺旋可见到细腻如细沙的结构。若无法确认可用接种从边缘稍稍刮开菌落,即可在镜下见到卵圆形的孢子。
菌落紧密,边缘整齐,不易透光,几乎看不到细沙粒样的结构
(一)观察菌落特征
通常情况下三种菌落在孟加拉红培基上的特征比较
酵母菌菌落
细菌菌落
霉菌菌落
光滑、湿润、常带黏性,白色或粉红色。
培养时间较长时可呈皱缩状,切较干燥。
由于受到抑制,通常会很小,红色,常呈橄榄形。
绒毛状、棉絮状、蛛网状。具有菌丝体,菌落较大,扁平,较干燥。颜色多样,白色、黑色、黄色多见
(二)低倍镜观察菌落边缘形态:

霉菌和酵母菌检测

霉菌和酵母菌检测

霉菌和酵母菌检测方法
GB 4789.15-2010
一、稀释
1、无菌吸管吸取25ml样品至装有225ml无菌蒸馏水的无菌锥形瓶中,充分混
匀。

2、吸取1ml混匀的样品,缓慢注入装有9ml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枪头不要
接触液面),混匀。

3、按步骤2制备10倍系列稀释样品,每次更换无菌枪头。

4、根据估计,选择合适的2~3个样品匀液,吸取1ml至无菌平皿,每个梯度
做两个平皿,同时用1ml稀释液做空白对照。

5、将15~20ml冷却至46℃左右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倾注平皿,转动
混匀。

二、培养
1、琼脂凝固后倒置28℃±1℃培养5d,观察记录。

三、计数
1、选择菌落数在10~150之间的平皿,根据菌落形态分别计算霉菌和酵母数。

霉菌蔓延生长整个平板记录多不可计。

菌落数应采用两个平皿的平均数。

四、报告
1、计算两个平皿菌落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计算。

2、若所有平皿菌落数均大于150,则对稀释度最高的平皿进行计算,其他平皿
可记录为多不可计,结果按最高稀释倍数计算结果报告。

3、若所有平皿菌落数小于 10,则对稀释度最低的平皿进行计算。

4、若所有平皿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度计算,如为原液,
则以小于1计算。

5、小于100菌落数时,四舍五入原则取两位有效数字。

大于或等于100菌落
数时,第三位四舍五入原则,取前两位,剩余位数为0。

6、空白对照有菌落生长,结果无效。

化妆品原料微生物检验标准

化妆品原料微生物检验标准

化妆品原料微生物检验标准一、细菌总数1.目的:评估化妆品原料的细菌污染程度,反映化妆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

2.采样方法:随机取样,按照标准程序进行细菌总数的测定。

3.判定标准:细菌总数小于或等于1000 CFU/g(CFU/ml)为合格,超过此标准为不合格。

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1.目的:评估化妆品原料的霉菌和酵母菌污染程度,反映原料的卫生状况。

2.采样方法:随机取样,按照标准程序进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测定。

3.判定标准: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小于或等于100 CFU/g(CFU/ml)为合格,超过此标准为不合格。

三、耐热大肠菌群1.目的:检测化妆品原料中是否存在耐热大肠菌群,反映原料的卫生状况。

2.采样方法:随机取样,按照标准程序进行耐热大肠菌群的测定。

3.判定标准:未检出耐热大肠菌群为合格,检出耐热大肠菌群为不合格。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1.目的:检测化妆品原料中是否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采样方法:随机取样,按照标准程序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测定。

3.判定标准: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合格,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不合格。

五、铜绿假单胞菌1.目的:检测化妆品原料中是否存在铜绿假单胞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采样方法:随机取样,按照标准程序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测定。

3.判定标准: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为合格,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为不合格。

六、沙门氏菌1.目的:检测化妆品原料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采样方法:随机取样,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沙门氏菌的测定。

3.判定标准:未检出沙门氏菌为合格,检出沙门氏菌为不合格。

七、志贺氏菌1.目的:检测化妆品原料中是否存在志贺氏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采样方法:随机取样,按照标准程序进行志贺氏菌的测定。

3.判定标准:未检出志贺氏菌为合格,检出志贺氏菌为不合格。

八、大肠埃希氏菌O157:H71.目的:检测化妆品原料中是否存在大肠埃希氏菌O157:H7,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霉菌以及酵母菌检测

霉菌以及酵母菌检测

酵母及酵母菌的检测一、霉菌和酵母菌介绍:霉菌和酵母菌及其检验酵母菌是真菌中的一大类,通常是单细胞,呈圆形,卵圆形、腊肠形或杆状。

霉菌也是真菌,能够形成疏松的绒毛状的菌丝体的真菌称为霉菌。

霉菌和酵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并可作为食品中正常菌相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人们利用某些霉菌和酵母加工一些食品,如用霉菌加工干酪和肉,使其味道鲜美;还可利用霉菌和酵母酿酒、制酱;食品、化学、医药等工业都少不了霉菌和酵母。

但在某些情况下,霉菌和酵母也可造成中腐败变质。

由于它们生长缓慢和竞争能力不强,故常常在不适于细菌生长的食品中出现,这些食品是pH低、湿度低、含盐和含糖高的食品、低温贮藏的食品,含有抗菌素的食品等。

由于霉菌和酵母能抵抗热、冷冻,以及抗菌素和辐照等贮藏及保藏技术,它们能转换某些不利于细菌的物质,而促进致病细菌的生长;有些霉菌能够合成有毒代谢产物-霉菌毒素。

霉菌和酵母往往使食品表面失去色、香、味。

例如,酵母在新鲜的和加工的食品中繁殖,可使食品发生难闻的异味,它还可以使液体发生混浊,产生气泡,形成薄膜,改变颜色及散发不正常的气味等。

因此霉菌和酵母也作为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菌,并以霉菌和酵母计数来制定食品被污染的程度。

目前已有若干个国家制订了某些食品的霉菌和酵母限量标准。

我国已制订了一些食品中霉菌和酵母的限量标准。

二、检验方法:霉菌和酵母的计数方法,与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基本相似。

主要步骤为:将样品制作成10倍梯度的稀释液,选择3个合适的稀释度,吸取1mL于平皿,倾注培养基后,培养观察,计数。

对霉菌的计数,还可以采用显微镜直接镜检计数的方法。

具体检测标准参见:GB4789.15-9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三、说明:1.样品的处理。

为了准确测定霉菌和酵母数,真实反映被检食品的卫生质量,首先应注意样品的代表性。

对大的固体食品样品,要用灭菌刀或镊子从不同部位采取试验材料,再混合磨碎。

霉菌及其酵母菌

霉菌及其酵母菌

1、样品的稀释培养
(1)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mL(或25g)放于含
有225mL灭菌蒸馏水的三角瓶中,振摇30min,
即为1:10稀释液。
(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
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蒸馏水的试管内,
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稀释液。
(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项操作顺序,
制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
用1支1mL灭菌吸管。
(4)根据标准要求或对污染情况的估计,选
择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制10倍递增稀释的
同时,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取1mL稀释液
于灭菌平皿中,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及时将15mL~20mL 冷却至46℃的马铃薯-葡 萄糖-琼脂或孟加拉红培养基(可放置于 46℃±1℃恒温水浴箱中保温)倾注平皿,并转 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 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倒置,28℃±1℃培养 5d,观察并记录。
制片镜检观察,可见分生孢子梗很粗糙。顶囊 呈烧瓶形或近球形。分生孢子在小梗上呈链状着 生,分生孢子的周围有小突起、球形、粗糙。 制片镜检观察,可见分生孢子梗很粗糙。顶囊呈 烧瓶形或近球形。分生孢子在小梗上呈链状着生 ,分生孢子的周围有小突起、球形、粗糙。
二、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可归纳为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三大类。 1、生物学方法 1. 抑菌试验 通过平皿中抑菌圈大小来衡量AFT含量 2. 荧光测定法 将待检菌株接种于培养基中,28—30 ℃培养48 ~72h,产生的毒素便浸入培养基中,在紫外灯光 下照射培养基会呈现出特异的荧光。此法操作简便 对AFT最低检出量为5pg/mL(拷贝数/毫升)。 3. 动物试验 大白鼠试验法、鸡胚试验、鸭雏试验

牙膏中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检验方法

牙膏中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检验方法

牙膏中霉菌和酵母菌检验方法Molds and Yeasts Count in Toothpaste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牙膏中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牙膏中霉菌和酵母菌的测定。

2定义霉菌和酵母菌数测定Molds and yeasts count牙膏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1g检样中形成的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藉以判明牙膏被霉菌和酵母菌污染程度及其一般卫生状况。

本方法根据霉菌和酵母菌特有的形态和培养特性,在虎红培养基上,置28℃±2℃培养5d,计算所生长的霉菌和酵母菌数。

3仪器和设备3.1恒温培养箱:28℃±2℃。

3.2振荡器。

3.3三角瓶:250mL。

3.4试管:18mm×150mm。

3.5灭菌平皿:直径90mm。

3.6无菌吸管:1mL(具0.01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或者移液器及吸头。

3.7量筒:200mL。

3.8酒精灯。

3.9高压灭菌器。

3.10恒温水浴箱。

4培养基和试剂4.1SCDLP液体培养基见总则中3.1。

4.2虎红(孟加拉红)培养基成分:蛋白胨5g葡萄糖10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无水)0.5g琼脂20g1/3000虎红溶液100mL(四氯四碘荧光素)蒸馏水加至1000mL氯霉素100mg制法:将上述各成分(除虎红外)加入蒸馏水中溶解后,再加入虎红溶液。

分装后,121℃高压灭菌20min,另用少量乙醇溶解氯霉素,溶解过滤后加入培养基中,若无氯霉素,使用时每1000mL加链霉素30mg。

5操作步骤5.1样品稀释牙膏样品的稀释分别见牙膏中菌落总数检验方法5.1。

5.2取5.1的样品稀释液各2mL,分别注入2个灭菌平皿内,每皿1mL,注入融化并冷却至44℃~48℃的虎红培养基,充分摇匀。

凝固后,翻转平板,置28℃±2℃培养5d,观察并记录。

同时吸取1mL空白稀释液加入灭菌空平皿中,加入约15mL虎红培养基,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28℃±2℃培养箱内培养5d,为空白对照。

微生物限度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检验方法,用于评估制药产品、食品和环境的微生物质量。

微生物限度检查主要包括总大肠菌群、总菌落计数、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

总大肠菌群是一类常见的微生物群体,其检验结果可以反映样品中可能存在的致病性微生物的数量。

在微生物限度检查中,常用的方法是将样品置于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然后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计数来确定总大肠菌群的数量。

在制药产品和食品领域,总大肠菌群的检验结果必须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总菌落计数是评估样品中细菌和真菌总数量的常用方法。

在微生物限度检查中,常用的方法是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然后将稀释液均匀涂布或点接到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

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计数来确定总菌落计数。

总菌落计数的结果可以反映样品中微生物的总数量,是评估样品微生物质量的重要指标。

霉菌和酵母菌是常见的真菌类微生物,其检验结果可以反映样品中可能存在的霉变和腐败情况。

在微生物限度检查中,常用的方法是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然后将稀释液均匀涂布或点接到含有抑制剂的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

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计数来确定霉菌和酵母菌的数量。

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结果可以帮助评估样品的质量,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微生物限度检查中,还有其他一些常用的检验项目,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项目的检验方法与总大肠菌群和总菌落计数类似,通过培养和观察菌落形态和计数来确定微生物的数量。

这些检验项目主要用于评估样品中可能存在的致病性微生物的数量,以确保制药产品和食品的安全性。

总之,微生物限度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以评估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和质量。

通过采用适当的培养和观察方法,可以得到准确的微生物检验结果,为制药产品、食品和环境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2样品稀释
霉菌和酵母菌检验
作业指导书
6.3.2.1以无菌操作称取检样25g(25ml),放入含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的三角瓶中,振摇30min,即为1:10稀释液。
6.3.2.2取1ml1:10稀释液注入含有9ml灭菌水的试管中,振荡数次,此液为1:100稀释液。
6.3.3按上述操作顺序作10倍递增稀释液,每稀释一次,换用一支1ml吸管,根据对样品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三个合适的稀释液于无菌平皿中,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将冷却至46℃左右的培养基倾入平皿15-20ml,转动摇匀,待琼指凝固后,倒置于25-28℃生化培养箱中,3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观察5天。
6.3.4计数方法
通常选择菌落数在10-150之间的平皿进行计数,同稀释度的两个平皿的菌落平均数乘以稀释倍数,即为1g(或1ml)检样中所含霉菌和酵母菌数。
6.3.5报告方式
1g(1ml)检样所含霉菌和酵母菌数以个/g(个/ml)表示。
7.0相关文件

8.0质量记录表单

6.1.4 试管
6.1.6 平皿:皿底直径为90mm
6.1.7 吸管:1ml、10ml
6.1.8 酒精灯
6.1.9 试管架
6.1.10 净化工作台
6.1.11 高压灭菌锅
6.2培养基和试剂
6.2.1虎红琼脂培养基
6.2.3生理盐水(0.9%)
6.3操作步骤
6.3.1样品处理
6.3.1.1成品、半成品、水样以无菌操作直接吸取1ml于灭菌平皿中;原材料、一些可疑样品可以视污染情况作不同的稀释处理
霉菌和酵母菌检验
作业指导书
1.0目的
规定了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方法,保证按标准化进行操作。
2.0适用范围
食品检测室微生物检验
3.0术语(无)
4.0职责
微生物检验员负责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检验。
5.0工作流程图(无)
6.0内容及要求
6.1 设和材料
6.1.1 生化培养箱:25-28℃
6.1.2电子秤
6.1.3三角瓶:250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