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别都晋阳考论
晋阳地区北齐墓葬陶俑首服

70Antiquity ond Man古物与人晋阳地区北齐墓葬陶俑首服文图/高丁丁车环宇首服指的是戴于头部的冠、冕、巾、帽等类服饰。
晋阳地区北齐墓葬陶俑的首服多为冠和风帽,以及巾樸、辫发等。
继承北魏衣钵的北齐,经过长期的民族大融合,首服类型也逐渐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
在古晋阳地区(今山西太原),考古工作者发掘整理了大批北齐时期的墓葬,诸如徐显秀墓、娄睿墓、张海翼墓、贺拔昌墓以及库狄回洛墓等都是其中较为知名的。
在这些墓葬随葬品中所占比例极大的陶俑为我们窥探北齐时期人们的衣冠服饰、风俗习惯提供了可能。
仅仅存在二十余年的北齐政权虽然如昙花一现,但其上承北魏,下接隋唐,是华夷杂糅、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北齐作为北魏的文化承接者,不仅继承了鲜卑民族豪放洒脱、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更从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三十余年的成就中汲取汉文化的精华内容,这从晋阳地区出土的北齐墓葬陶俑首服类型便可窥一斑。
陶俑不仅穿戴有翻耳扇护颈长裙风帽、无沿翻耳扇风帽、三棱风帽、厚卷边圆顶风帽及其他类型的鲜卑传统胡帽,亦出现了小冠、笼冠、樸头和头巾等中原汉族常戴之首服。
此外,扎有辫发的陶俑亦有发现。
这些丰富多彩、华夷杂糅的首服类型说明了这一时期汉文化与鲜卑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不断融合,正因如此,北齐为后世隋唐注入了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文化因子。
nt作为塞北游牧民族,鲜卑人时常面临风沙、严寒的侵扰,为了保护头颈等重要部位,在日常着装中鲜卑人对帽有着特殊需要。
同时代南朝王融在《上疏请给虏书》中对鲜卑人有以下描述:“冠方帽则犯沙陵雪,服左衽则风曝鸟逝。
”晋阳地区出土的北齐穿戴风帽陶俑多将避风防雪的耳扇翻起,垂裙的材质也显轻薄,可见其入主中原后,鲜卑风帽的外形等虽然保留,但其装饰性已大于实用性。
关于帽的形制,《隋书》中有云:"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
”晋阳地区所见北齐风帽主要有下列几类。
翻耳扇护颈怪裙冈帽这种风帽圆顶高耸,两侧紧扎成两个鼓包,71像"山”字形。
《北齐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

《北齐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孙腾,字龙雀,咸阳石安人也。
腾少而质直,明解吏事。
魏正光中,北方扰乱,腾涉险间关,得达秀容。
寻为高祖都督府长史,从高祖东征邢杲。
师次齐城,有抚宜镇军人谋逆,将害督帅。
腾知之,密启高祖。
俄顷事发,高祖以有备,擒破之。
高祖自晋阳出滏口,尔朱兆率众追。
高祖与兆宴饮于水湄,誓为兄弟,各还本营。
明旦,兆复召高祖,高祖欲安其意,将赴之,临上马,腾牵衣止之。
高祖遂东。
及起义信都,腾以诚款,常预谋策。
腾以朝廷隔绝,号令无所归,不权有所立,则众将沮散,苦请于高祖。
高祖从之,遂立中兴主。
及平邺,封咸阳郡公。
时魏京兆王愉女平原公主寡居,腾欲尚之,公主不许。
侍中封隆之无妇,公主欲之,腾妒隆之,遂相间构。
高祖启免腾官,请除外任,俄而复之。
天平初,入为尚书左仆射,内外之事,腾咸知之。
时西魏寇南兖,诏腾率诸将讨之。
腾性怯,无威略,失利而还。
又除司徒。
初北境乱离,亡一女,及贵,远加推访,终不得,疑其为人婢贱。
及为司徒,奴婢诉良者,不研虚实,率皆免之,愿免千人,冀得其女。
高祖入朝,左右有言之者,高祖大怒,解其司徒。
迁太保。
初,博陵崔孝芬取贫家子贾氏以为养女,孝芬死,其妻元更适郑伯猷,携贾于郑氏。
贾有姿色,腾纳之,始以为妾。
其妻袁氏死,腾以贾有子,正以为妻,诏封丹阳郡君,复请以袁氏爵回授其女。
违礼肆情,多此类也。
腾早依附高祖,契阔艰危,勤力恭谨,深见信待。
及高祖置之魏朝,寄以心腹,遂志气骄盈,与夺由己,求纳财贿,亲狎小人,专为聚敛。
高祖屡加谴让,终不悛改,朝野深非笑之。
武定六年四月薨,时年六十八。
(节选自《北齐书》卷十八)A.腾少而质直质:朴实。
B.不权有所立权:暂且。
C.腾妒隆之,遂相间构构:陷害。
D.其妻元更适郑伯猷适:适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高祖以有备,擒破之以勇气闻于诸侯B.苦请于高祖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疑其为人婢贱为击破沛公军D.遂志气骄盈,与夺由己失其所与,不知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孙腾被齐高祖信任的一组是()①腾知之,密启高祖②临上马,腾牵衣止之③腾以诚款,常预谋策④内外之事,腾咸知之⑤契阔艰危,勤力恭谨⑥高祖置之魏朝,寄以心腹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腾随从高祖东征邢杲驻扎在齐城时,抚宜镇军人阴谋造反,孙腾探听到这一消息,报告了高祖,让高祖事先做了防备。
北齐郡县表分析

东彭城
龙沮安乐勃海
东海
赣榆 安流 广饶 下密
海西
襄贲海西 临海
沭阳
下城临渣 怀文 服武
琅邪
海安朐山宁
武陵
上鲜
东楚
宿豫
宿豫 新昌 临泗濠夷
高平
高平 朱沛 白水 襄邑
淮阳
绥化 文城招义淮阳
晋宁
临清魏兴富城招农
安远
巨鹿 淮浦
临沭
临沭 招远
东徐
下邳
下邳良城僮坊亭 栅渊归正
武原
武原 开远 艾山
郯
临沂 建陵 归昌
颍川
邵陵 临颍 曲阳
汝阳
汝阳 武津征羌义阳
义阳
义阳清丘平阳 真阳 安阳
新蔡
新蔡 鲖阳 永康 包信
初安
安昌 新怀 怀德昭越
襄城
武阳 义绥 遂宁
城阳
安定 淮阴 真阳 建兴 建陵
广陵
宋安光城 安蛮新蔡 汝南
蔡
新蔡
南赵 新蔡
汝南
新息南顿
北建
新蔡
固始
永
城阳
义兴 淮阴 平春皎城
仵城
城阳 淮阴
汝阳
义阳
西淮
淮川
真阳 梁兴 白狗
东豫
汝南
新息 北新息 安阳 汝阳 长平
东新蔡
固始 鲖阳 汝阳苞信
新蔡
苞信 长陵
长广
长陵苞信 安宁
弋阳
弋阳
阳安
永阳
信
陈
项 长平 西华 襄邑
南顿
南顿和成 平乡 新蔡
丹阳
秣陵 南阳 邵陵 白水
汝阴
宋 许昌
陈留
小黄 宋雍丘 新蔡
淮阳
北齐最后一个一天皇帝-高延宗

北齐-高延宗高延宗(公元?-578年),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五子,封安德王。
后主南逃,他留守晋阳,被部下拥立为帝.在位2天,被北周武帝俘获,后被杀,葬处不明。
安德王高延宗,是文襄皇帝的第五个儿子。
母亲陈氏,是广阳王的家妓。
延宗幼时为文宣帝所养,十二岁还骑在他的肚腹上,让他在肚脐里撒尿。
抱着他说:“可怜,只有这一个。
”问他想做什么王?回答:“想作卫天王。
”文宣帝于是问杨忄音,回答:“天下没有这个郡名,愿使他安于德。
”于是封为安德王。
作定州刺史时,延宗于楼上大便,让人在下面,张开嘴接着;用蒸猪掺着人粪来饲喂左右,面有难色的则加以鞭挞。
孝昭皇帝听说此事,让赵道德就在杖责他一百下。
道德因延宗接受杖责时不严谨,又杖责他三十下。
延宗后来还用囚犯试刀,看是否锋利。
骄纵还为不法之事。
武成帝派人鞭挞他,杀了他亲近的人,从此他加以改悔。
兰陵王于芒砀山凯旋,自己陈说阵势如何,诸兄弟都叹其雄壮。
延宗却说:“四哥不是大丈夫,为何不乘胜追击?如使延宗当此形势,关西哪里可以还得生存?”等到兰陵王死去,王妃郑氏用颈上珍珠施舍给寺庙。
广宁王孝珩派人赎回,延宗亲手书写谏书,而泪落满纸。
河间王孝琬死去,延宗又为之哭泣,泪水都是红的。
又做草人象武成帝,鞭挞而责问:“何故杀死我的哥哥?”家奴告发,武成帝让延宗卧于地面,鞭打了二百下,差不多死去。
等到平阳战役,齐后主亲自征伐,命延宗率右军,战于城下,擒住北周的开府宗挺。
决战之时,延宗以麾下人马两次参战,周军都为之披靡。
诸军战败,延宗独队伍完整。
后主将奔回晋阳。
延宗说:“皇帝请在营中不要动,以兵马交付臣下,臣能打败他们!”后主不听从。
再到并州,又听说周军已进入鼠谷,于是以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总领山西兵事。
对他说:“并州请阿哥收取,儿辈现今去了。
”延宗说:“陛下请为社稷不要动,臣为陛下同力死战。
”骆提婆说:“至尊已有打算,安德王不得阻止。
”后主于是奔回邺都。
在并州,将帅都请求说:“安德王如果不做天子,诸将士实在不能与王出死力战斗。
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地域特征探析

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地域特征探析董雪迎( 天津博物馆)摘要: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和邺城地区存在相似性的同时又具有较为强烈的地域特征,在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与葬式、墓葬壁画等方面均有表现。
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地域特征的形成,可能受到了拓跋鲜卑旧俗和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与晋阳本地军政状况等密切相关。
东魏北齐政权结构决定了晋阳特殊的军政地位,进而可能影响了晋阳地区墓葬文化的形成;而晋阳与邺城两地既相似又不同的墓葬特征,可能是东魏北齐时期晋阳怀朔勋贵与高氏统治者之间既相辅相成又充满矛盾和斗争导致的。
关键词:晋阳东魏北齐墓地域特征邺城Abstract: The tombs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in Jinyang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Yecheng, but they also have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be seen in the form of tombs, burial objects, coffins and burial system, tomb murals and other aspects.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mbs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in Jinyang area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old customs of Tuoba Xianbei and foreign cultural factor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l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in Jinyang.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determined the special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tatus of Jinyang, which may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the burial culture in Jinyang. During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Huaishuo Xungui and Gao's rulers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but they were full of contradictions, which may result the similar but different tombs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Jinyang and Yecheng.Keywords:Jinyang The tombs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Y echeng东魏(534-550)北齐(550-577)时期虽延续时间较短,但已发现的墓葬数量较多,分布广泛,是研究北朝后期物质文化和社会历史的重要材料。
《北齐书·元景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北齐书·元景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北齐书·元景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北齐书·元景安传》原文及翻译北齐书原文:元景安,魏昭成五世孙也。
父永,自积射将军为元天穆荐之于尔朱荣,参立孝庄之谋,赐爵代郡公,持节招纳降户四千余家。
景安沉敏有干局,少工骑射,善于事人。
释褐尔朱荣大将军府长流参军。
高祖平洛阳,领军娄昭荐补京畿都督,父永启回代郡公授之。
天平末大军西讨景安临阵自归高祖嘉之即补都督邙山之役力战有功赐爵西华县都乡男代郡公如故。
世宗入朝,景安随从在邺。
于时江南款附,朝贡相寻,景安妙闲驰骋,雅有容则,每梁使至,恒令与斛律光、皮景和等对客骑射,见者称善。
世宗嗣事,启减国封分赐将士,封石保县开国子。
天保初,加征西将军,别封兴势县开国伯,赐姓高氏。
四年,从讨契丹于黄龙,后频从驾再破茹茹,迁武卫大将军,兼七兵尚书。
时初筑长城,镇戍未立,突厥强盛,虑或侵边,仍诏景安与诸军缘塞以备守。
督领既多,且所部军人富于财物,遂贿货公行。
显祖闻之,遣使推检,同行诸人赃污狼藉,唯景安纤毫无犯。
帝深嘉叹,乃诏有司以所聚敛赃绢伍百匹赐之,以彰清节。
皇建元年,又兼侍中,驰驿诣邺,慰劳百司,巡省风俗。
肃宗曾与群臣于西园宴射,中的者赐与良马及金玉锦彩等。
有一人射中兽头,去鼻寸余。
唯景安最后有一矢未发,帝令景安解之,景安徐整容仪,操弓引满,正中兽鼻。
帝嗟赏称善。
天统初,出为徐州刺史。
四年,除豫州道行台仆射、豫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景安之在边州,邻接他境,绥和边鄙,不相侵暴,人物安之。
又管内蛮多华少,景安被以威恩,咸得宁辑,比至武平末,招慰生蛮输租赋者数万户。
入周,以大将军、大义郡开国公率众讨稽胡,战没。
(节选自《北齐书·元景安传》)译文:元景安,河南洛阳人,北魏昭成皇帝什翼犍的第五代孙子。
他的高祖元虔为陈留王。
他沉稳敏捷,具有办事的才能和气概。
从小就工于骑马射箭,善于同人交往。
父亲元永启奏朝廷,请求把自己代郡公的封爵让景安承袭。
李商隐的《北齐二首》

人都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这个贵妃冯小怜却认为战争和狩猎一样好玩。于是怂恿高纬亲自带兵反攻平阳,高纬自然言听计从,于是冯小怜也戎装随行。北齐兵把平阳城团团围住,北齐兵为收复失地,抵御外侮个个奋勇争先,挖掘地道,架设云梯。留守平阳的北周大将梁士彦虽然率领有限的士兵拚死守城,但在北齐兵奋不顾身的冲锋下已岌岌可危。
高纬被解往长安,受尽屈辱后终于被杀,临死还为冯小怜求情,让敌国不杀他的贵妃。于是,冯小怜被北周皇帝的弟弟宇文达所得;不久宇文达被杨坚所杀,她又成了武将李询的偏房,由一个贵妃变为一个小妾,受尽了折磨,不时遭到叱责和鞭打。冯小怜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摧残,最终自缢而死。
临死时,冯小怜也不忘抬头看了那晚天很蓝,月很圆。她是否看见齐后主在天之灵的探望呢,是否想着在天堂之上还有齐国的江山,让她和高纬把玩于掌呢?
北齐建国十七年后,高纬即位,史称北齐后主。他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醇酒美人,声色犬马,过着豪奢浪漫的生活,用珍珠串缀而成晶光闪耀的罗衫,用宝石镶嵌在玉辇上,日日夜夜与后嫔宫妃厮混在一起,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冯小怜便是这样一种尤物,从多方面满足他的声色犬马的生活。
据记载,冯小怜自幼便经过音乐与舞蹈的严格训练,妙曼的歌声和婀娜的舞姿让齐后主沉醉不已;冯小怜精通人体的构造及脉络系统,练就了无师自通的按摩方法。当她以软绵绵的一双小手在高纬的身体上游动时,让他感到一种被动的奇趣与快乐;而她的玉体曲线玲成,凹凸有致,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软如一团棉花,暖似一团烈火,种种狐媚手段,怎不让齐后主神魂飞扬,仙仙欲死呢?
齐后主高纬觉得自己一人宠爱冯小怜还不够,未免暴殄天物,如能让天下的男人都能欣赏到她的天生丽质,岂不是大大的美事。独乐不如众乐乐。于是让冯小怜玉体横陈在隆基堂上,以千金一观的票价,让有钱的男人都来一览秀色,皇帝如此荒淫变态,古今也只有商纣王和齐后主比肩了。而“玉体横陈”的典故便出自于冯小怜和高纬的情色游戏处。
北齐郡县表

肥城 谷城蛇丘
齐
济南
历城 著 平陵 土鼓逢陵朝阳
东太原
太原祝阿山茌卢
东魏
蠡吾 顿丘 肥乡 聊城 卫国 博平 安阳 东魏 临邑
东平原
平原鬲临济 茌平 广宗 高唐
东清河
清河绎幕 鄃 零 武城 贝丘 饶阳
广川
武强 索卢 中水
北豫
成皋
西成皋巩
荥阳
荥阳 成皋京 卷 密
广武
中牟 曲梁 原武 阳武 苑陵
洛
洛阳
郢
义阳
平阳 义阳
宋安
乐宁 东随
齐安
齐安 鄳 保城 高安
淮安
慕化
义
义城
罗田
罗
齐昌
齐昌蕲水
永安
浠水
江
晋熙
怀宁新冶
高塘
高塘
龙安
太湖 东陈
新蔡
永兴
枞阳
枞阳 阴安
北灵,恒,朔,燕,云,蔚,显,灵,南朔,淯,潜,财,浐十三州所领郡县无考。
临清
下相 睢陵
徐
彭城
彭城吕薛龙城 留 睢陵
南阳平
襄邑阳平 濮阳
蕃
蕃永兴 永福
沛
萧 沛 相
兰陵
承 昌虑 合乡 兰陵
北济阴
离狐丰城武
砀
安阳砀
西兖
沛
考城己氏 新安
济阴
定陶离狐冤句乘氏
梁
陈留
浚仪 封丘 小黄
开封
开封 尉氏
阳夏
雍丘 济阳圉城
济
济北
卢临邑 新安
平原
聊城 博平 茌平 西聊
东平
范寿张
南清河
鄃 零 高唐
北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齐别都晋阳考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2)[提要]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时期,晋阳往往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东魏北齐为晋阳历史上最辉煌之时,晋阳城一度成为当时北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东魏时为高欢大丞相府所在地,史称霸府,北齐文宣帝高洋将其升为别都,意即另一处都城,与国都邺共同构成北齐的“邺——晋阳”双都体制。
晋阳极其重要地位的确立,主要仰赖其“四塞”之地理形势,还与其繁荣的经济、民族融合中心地位的形成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等有关。
[关键词]晋阳东魏霸府北齐别都中国陪都制度源远流长,自西周初年营建雒邑以来,历代王朝于国都之外往往还建置若干陪都。
晋阳①依凭其天然的地理优势与雄厚的物质基础,一直是北中国的重镇,素有“北门锁钥”、“中原北门”之称,有着悠久的陪都史。
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时期,其重要地位尤为凸显。
东魏时高欢于此置大丞相府,史称霸府,高洋代魏建立北齐后升其为别都。
北齐时晋阳实为国都邺以外的另一政治中心,地位高于一般意义上的陪都,与邺共同构成北齐的“邺——晋阳”双都体制。
本文旨在探讨晋阳在北齐的历史地位及其被定为别都的原因。
一、由别都””霸府””到“别都一、由““霸府1、尔朱氏坐镇晋阳北魏正光四年(524年),契胡贵族尔朱荣因镇压鲜卑六镇起义有功,被封为平北将军,占据了晋阳。
是时皇权暗弱,尔朱荣凭借晋阳地区强大的军事力量及坚实的经济基础,于永安元年(528年)由晋阳出兵,直下洛阳,发动“河阴之变”②,杀死了胡太后及北魏宗室公卿两千余人,另立元子攸为帝,即孝庄帝。
尔朱荣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太原王③,坐镇晋阳,遥制朝廷④。
他曾建议将都城迁往晋阳⑤,以便自己控制朝政,但引起孝庄帝的强烈不满。
永安三年(530年)尔朱荣于洛阳为孝庄帝诱杀,不久,其侄尔朱兆率军攻入洛阳,将孝庄帝掳至晋阳处死。
普泰元年(531年)七月高欢帅军北伐尔朱兆⑥,次年尔朱兆自缢身亡⑦,尔朱氏势力至此方为高欢剿灭。
①按:今山西太原。
②按:“河阴之变”,因发生在河阴县(今河南孟津)而得名,尔朱荣借助此次军事政变控制了北魏朝政。
③(唐)李延寿:《北史》卷48:“及庄帝即位,诏以(尔朱)荣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尚书令、领军将军、领左右、太原王。
”(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3页。
④(唐)李延寿:《北史》卷48:“荣寻还晋阳,遥制朝廷,亲戚腹心,皆补要职,百僚朝廷动静,莫不以申。
”(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7页。
⑤(唐)李延寿:《北史》卷19:“尔朱荣之入洛阳,启庄帝欲迁都晋阳。
帝以问谌,争之以为不可。
荣怒曰:‘何关君而固执也!且河阴之役,君应之。
’”(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96页。
⑥(唐)李百药:《北齐书》卷1:“(魏普泰元年)七月壬寅,神武帅师北伐尔朱兆。
”(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页。
⑦(唐)李百药:《北齐书》卷1:“(魏普泰二年)兆自缢,神武亲临厚葬之。
”(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页。
2、高氏父子经营“霸府”《北齐书》卷1载:“(魏普泰元年)神武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
”①魏普泰元年(531年)高欢于晋阳建大丞相府,晋阳便成为高欢的大本营,同时也是北魏实际的政治中心,从此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洛阳朝廷。
《北齐书》卷2云:“初,神武自京师将北,以为洛阳久经丧乱,王气衰尽,虽有山河之固,土地褊狭,不如邺,请迁都。
”②高欢极力主张孝武帝将都城由洛阳迁往邺,孝武帝不许。
有学者撰文指出高欢迫孝武帝迁都邺是因为邺距晋阳更近,更便于他控制朝政③。
永熙三年(534年)六月,高欢命令本该运往洛阳的粮草统统运往邺,强迫魏帝迁都,孝武帝遂下诏北伐高欢。
高欢却从晋阳率大军南下,直逼洛阳,还将自己出兵晋阳南征洛阳与当年赵简子起兵晋阳作比,曰:“昔赵鞅兴晋阳之甲,诛君侧恶人。
今者南迈,诛椿而已。
④”高欢紧逼,孝武帝西遁长安⑤,由宇文泰拥立建立西魏,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自此北魏分为东、西魏。
高欢执掌东魏政权,既要对抗西魏政权,又要震慑南朝势力,以洛阳距南梁太近之故,挟孝静帝迁都邺城⑥。
挟东魏孝静帝迁都邺之后的高欢并没有驻扎于邺,而是返回了晋阳。
孝静帝即位之时年方十一岁,怎斗得过老谋深算又重权在握的高欢?东魏军国政务实出于霸府晋阳而非国都邺,高欢长住晋阳,频繁往来于晋阳与邺之间。
《北齐书》卷2云:“(元象四年十一月)庚戌,遣太原公洋镇邺。
辛亥,征世子澄至晋阳。
”⑦可见,高欢紧紧将晋阳与邺控制在其父子手中,独柄朝纲。
元象五年(542年)高欢死⑧后其子高澄、高洋继续坐镇晋阳控御东魏朝政,为紧随其后的“北齐代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霸府”升“别都”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三月高洋进封齐王,食冀州之渤海长乐安德武邑、瀛洲之河间五郡,却居于晋阳而不回自己的封地⑨。
是年高洋代魏称帝,建立北齐政权,都城邺,改东魏武定八年为北齐天保元年⑩。
晋阳与河洛、关中关系俱为密切,对于北齐统治者来讲,晋阳既是防御北方势力之屏障,又是南下争雄之战略重镇,实乃“霸业所在,王命是基11”。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年高洋罢相国府,晋阳遂升级为别都12,与邺共同构成北齐的“邺——晋阳”双都体制。
然晋阳被称为别都并不见于《北齐书》之记载,在南北朝诸史籍中,《北史》13、《周书》14、《隋书·地理志》15等皆称晋阳为北齐别都,在《北齐书》中晋阳被称为①(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页。
②(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6页。
③崔彦华:《晋阳在东魏北齐时的霸府和别都地位》,载《晋阳学刊》,2004年第3期,第21页。
④(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6页。
⑤(唐)李百药:《北齐书》卷2:“魏帝逊于长安。
”(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7页。
⑥(唐)李百药:《北齐书》卷2:“神武以孝武既西,恐逼崤、陕,洛阳复在河外,接近梁境,如向晋阳,形势不能相接,乃议迁邺,护军祖瑩赞焉。
诏下三日,车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
神武留洛阳部分,事毕还晋阳。
自是军国政务,皆归相府。
”(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8页。
⑦(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3页。
⑧(唐)李百药:《北齐书》卷2:“(元象五年正月)丙午,陈启于魏帝。
是日,崩于晋阳,秘不发丧。
”(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4页。
⑨(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武定八年)三月辛酉,又进封齐王,食冀州之渤海长乐安德武邑、瀛洲之河间五郡,邑十万户。
自居晋阳,寝室夜有光如画。
”(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4页。
⑩(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改武定八年为天保元年。
”(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0页。
11(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1页。
12(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天保元年冬十月)壬辰,罢相国府,留骑兵、外兵曹,各立一省,别掌机密。
”(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4页。
按:晋阳始为北齐别都当在天保元年(550)。
13(唐)李延寿:《北史》卷57:“神举早孤……及帝东伐,从平并州,即授刺史。
州既齐氏别都,多有奸下都①。
二、北齐晋阳非一般陪都论一般而言,都城在政治上具有绝对权威,陪都只起辅助作用。
晋阳虽为北齐陪都,然其与国都邺共同构成北齐“邺——晋阳”双都体制,实乃当时实际的军政中心,其地位颇为煊赫。
1、北齐诸帝与晋阳北齐国祚颇短,从天保元年(550年)高洋代魏自立,至承光元年(577)为宿敌北周消灭,历时仅二十八载,皇帝凡六: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
高洋称帝后更多的时间住在晋阳,令太子在邺监国②。
诸帝中高殷、高演、高纬均即帝位于晋阳③,高洋、高殷、高演崩于晋阳④。
按常理来讲,君主登位是极其隆重的盛典,除了在非常时期,一般都要在都城举行,而在北齐短短的二十八年中,在晋阳即位的皇帝便有三位。
这一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表明,在北齐统治者看来,“老巢”晋阳才是北齐真正意义上的都城所在。
北齐诸帝多居住于晋阳。
据毛汉光先生统计,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至北齐承光元年(577年)的43年中,高齐执政者共穿梭于晋阳和邺之间37次,住在晋阳的时间是29年,在邺都的时间是14年,在晋阳时间为在邺时间之倍⑤。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表明,北齐诸帝在晋阳与邺城停留的时间比是3:2⑥。
另外,东魏北齐时的晋阳也是许多皇亲国戚、勋贵权臣的居所,在今太原出土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⑦、武安王徐显秀墓⑧等墓葬可证明这一点。
2、北齐于晋阳设有要害机构北齐中央行政机构颇为特殊——尚书双省并存。
位于国都邺的中央尚书省称作“京省”猾,神举示以威恩,远近悦服。
”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76页。
按:该则史料中并州即指晋阳。
14(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卷40:“及高祖东伐,诏神举从军。
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州既齐氏别都,控带重要。
”(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715页。
15(唐)魏征、令狐德棻等:《隋书》卷30:“太原山川重复,实一都之会,本虽后齐别都,人物殷阜,然不甚机巧。
”(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60页。
按:《隋书·地理志》本为唐贞观十五年(641)至显庆元年(656)间于志宁、李淳风等撰修之《五代史志·地理志》,五代指梁、北齐、陈、周、隋,《五代史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
①按:北齐别都晋阳亦称“下都”。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0:“晋阳,国之下都,每年临幸,征诏差科,责成州郡。
”(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33页。
②(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文宣在晋阳,太子监国。
”(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73页。
按:是时太子为高殷。
③(唐)李百药:《北齐书》卷5:“(天保)十年十月,文宣崩。
癸卯,太子即帝位于晋阳宣德殿。
”第74页;卷6:“皇建元年八月壬午,皇帝即位于晋阳宣德殿,大赦,改乾明元年为皇建。
”第81页;卷8:“天统元年夏四月丙子,皇帝即位于晋阳宫,大赦,改河清四年为天统。
”第9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④(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天保十年)冬十月甲午,帝暴崩于晋阳宫德阳堂,时年三十一。
”,第67页;卷5:“皇建二年九月,殂于晋阳,年十七。
”第76页;卷6:“(皇建二年)先是帝不豫而无阙听览,是月,崩于晋阳宫,时年二十七。
”第8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⑤毛汉光:《东魏北齐之核心集团和核心区》,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七本第二分册。
⑥崔彦华:《晋阳在东魏北齐时的霸府和别都地位》,载《晋阳学刊》,2004年第3期,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