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练习及答案)WORD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练习及答案)WORD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目标】1.理解文中精彩的比喻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3.欣赏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学习先生博大磊落的英雄气概。

【导学重点、难点】8.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

9.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预习导学】1.关于作者: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

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时年仅三十八岁。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著作有《守常文集》(1939年出版)、《李大钊选集》(1959年出版)、《李大钊诗选注》。

【合作探究】5.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6.如何理解文中“雄健”的含义?7.“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8.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9.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10.请从文中找出一些比喻句,并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和主张。

【拓展提升】11. 作者认为“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由此你会联想到哪些与之描写的境界相同的什么诗句呢?12.阅读文段“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回答文后问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逼狭____崎岖____(2)“亦复如是”中的“是”指代什么内容?(3)第一段中的两个“全”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4)你认为扬子江和黄河代表了我们民族的一种什么精神?(5)“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的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有什么意味?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探究一:文中艰难的国运是指什么?(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当时我国面临怎样艰难的国运呢?
探究二:“雄健的精神”具体指怎样的精神?
探究三:本文说理最突出的特点是比喻说理,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1)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

(2)从语言、说理、抒情等方面揣摩比喻说理的妙处。

长江大河:扬子江、黄河:
浩浩荡荡: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妙处:
探究四: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的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的一次庄严的思考,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李大钊先生的人生观,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有趣味、最有意义呢?
探究五: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你认为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怎么做,才算得上“雄健的国民”?
【拓展延伸】
口占一绝李大钊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预习或二次备课
区域】。

七年级语文下册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习目标】1.在朗读品味中感受比喻的妙用。

2.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

【导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文中说“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生命的前进?”请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谈谈当时中华民族的“崎岖险阻”“艰难境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二、自主学习:请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①长江大河——②扬子江、黄河——③浩浩荡荡——④平原无际,一泻万里——⑤曲折回徊,崎岖险阻——⑥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三、精读精练。

①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②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万里。

有时流到很()的境界,两岸丛山(),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③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④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⑤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1.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浊流()阻抑()曲调()崎岖()2.为段①②空缺填上适当词语。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品味词语,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

【预习自测】1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逼狭()崎岖( ) 阻抑( )2、本文的一大特点是气势磅礴,适于朗读。

注意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合作探究】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3、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标题,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4、当时我们面临怎样“艰难的国运”呢?5、如果要鼓励同胞挺起胸来战胜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读标题呢?重音该放在哪呢?6、快速阅读课文,并归纳各段内容。

【解难答疑】精读课文,尝试解决学习要点7、文中最显著的特色是比喻说理,文中哪些比喻可以表现“雄健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含义何在?8、再从题目看“艰难”与“雄健”之间有何联系?两组词的位置可否调换?9、什么是雄健的精神?【反馈拓展】10、怎样理解课文“奇趣横生”、“冒险的美趣”、“一种壮美的趣味”、“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中的“趣味”?11、本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对不对?为什么?【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2、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预习自测】1、解释下列生词(1)逼狭:(2)崎岖:(3)阻抑:(4)回环曲折:(5)亦复如是:【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尝试解决学习要点2 、……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3、请找出其它你喜欢的句子并简单赏析。

【解难答疑】4、“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时代背景,谈谈这句话的含义。

5、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馈拓展】6、你认为扬子江和黄河代表了我们民族的一种什么精神?7、“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的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3.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2、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李大钊,李守常,河北乐亭人。

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

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学者和诗人。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这篇教学设计>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被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意在动员更多的人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事业成为全民事业。

预习达标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者给汉字注音。

①一xiè______千里②丛山dié_____岭③险jùn______ ④阻yì______⑤逼xiá______ ⑥qíqū________ ________ ⑦奇趣横_____生⑧浊_____流滚滚2.解释词语。

雄健:逼狭:崎岖:一泻万里: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合作探究⒈整体感知: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2.句段品读(1)“老于旅途的人”对“平坦”和“崎岖”两种境界,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
5.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X?
朗读课文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思考讨论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疑难问题质疑。
回答问题
速读课文,认真思考李大钊先生的人格风X,回答“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感受他的人格风X




1、学生朗读课文,品读有关段落,思考上述问题。
2、由科代表组织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疑难。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学生可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A在险峰。
B 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4.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
学生回答发扬黄河雄健的精神
其他补充,学生点评
师点拨“雄健的国民”的含义
总结,归纳。
体会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讨论问题,各组代表发言




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2.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七年级语文下册: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艰难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

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苦难与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些事件可能还不太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人物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艰难事件,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中所描述的中国近代史上的艰难事件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某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人物的解读,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情感教育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引导,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相关事件,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基本知识,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如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八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八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八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 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型新授课课时:1 授课时间: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2、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

3、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说理。

学习重点理解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

学习难点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说理。

教学过程自学导航一、检查预习1、在括号里填汉字,补全词语。

阻yì()险jùn()坦dàng()zhuó()流亦复如shì()一xiè()万里绝壁断yá()2、文学常识⑴简介作者。

⑵时代背景:这篇小品散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当时,有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重新陷入迷惘之中,作者站在时代制高点上,预见到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于是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

3、朗读课文。

注意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

4、汇报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二、设纲导学1、整体把握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

下面自读文本,思考:⑴文章的语言有什幺样的特点?⑵艰难的国运是怎幺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章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2、重点研读再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幺、怎幺阐述的?个案补充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1、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积累佳句。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李大钊:
李大钊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

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

李大钊的小品散文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坎镗的神韵,是他进行推翻旧世界的洪迈精神的反映,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篇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

2.课文背景:
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丰富,激情澎湃。

【导学过程】
一、字词积累。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者给汉字注音。

①一xiè________千里②丛山dié________岭③险jùn________
④阻yì________⑤逼xiá________ ⑥qíqū________ ________
⑦奇趣横________生________ ⑧浊________流滚滚
2.解释词语。

雄健:逼狭:
崎岖:一泻万里:
阻抑: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3.仿照“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冲过去的。

”造一个比喻句。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1、说说本文各段的段意。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
2.怎样理解文中“雄健”的含义?
3.“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5.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四、积累。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名篇佳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名句至少三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明喜欢的理由。

五、课外练笔。

仿写课文第三段。

把“旅行”改成其他比喻,并学习“有时……有时”“愈……愈……”的句式。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朗读品味中感受比喻的妙用。

2.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
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

【导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文中说“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生命的前进?”请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谈谈当时中华民族的“崎岖险阻”“艰难境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自主学习:请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①长江大河——
②扬子江、黄河——
③浩浩荡荡——
④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⑤曲折回徊,崎岖险阻——
⑥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三、精读精练。

①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
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②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万里。

有时流到很()的境界,两岸丛山(),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③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④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⑤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1.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浊流()阻抑()曲调()崎岖()
2.为段①②空缺填上适当词语。

3.为文中横线上补写句子。

4.文章②、③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哪两种境界?表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
5.这篇文章通篇运用比喻,试找出一处,加以体会。

6.文章思路清晰,请你根据文章思路完成下图。

人类历史道路→()→()→中华民族史路→()。

四、拓展练习
1.“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7~11题。

_________
孙犁
正月里我常替抗属写信。

那些青年妇女们总是在口袋里带来一个信封两张信纸。

如果她们是有孩子的,就拿在孩子的手里。

信封信纸使起来并不方便,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纸,亲手折迭成的。

可是她们看得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这是因为
那天,一个远房嫂子来叫我写信给她的丈夫。

信封信纸以外,还有一张小小的照片。

这是她的照片,可是一张旧的、残破的照片,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

我看了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
我说:
“这相片照得不像!”
她斜坐在炕沿上笑着说:
“比我年轻?那是我二十一岁上照的!”
“不是年轻,是比你现在还老!”
“你是说哭丧着脸?”她甲,“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这是她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

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毁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可是,”我乙,“你不会另照一张给他寄去吗?”
“就给他寄这个去!”她丙,“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你看这里!”
她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去,丁,“叫他坚决勇敢的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蒋介石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这就是一个青年妇女,在新年正月,给她那在前方炮火里打仗的丈夫的主要内容。

如果人类的德性能够比较,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7.选一句话填入第二段横线上()
A.家里太穷,她们买不起象样的信纸信封。

B.战争实在残酷,家家户户已经山穷水尽。

C.觉得只有这样,才真正完全的表达了她们的心意。

D.为了方便、节约,不浪费纸张。

8.给文中画线的甲乙丙丁四处选恰当的语句。

A.郑重地说
B.好奇地问
C.嘻嘻地笑了
D.又抬高声音说
甲乙丙丁
9.本文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0.末段中“这种崇高的德性”具体指什么?
12.将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下雨,如果适量,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如果过量,则会成灾;,
,,,
;游戏,如果适度,可以愉情悦性,如果过度,则会荒废学业。

总之,凡事都有个度,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总结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