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精选word文档 (3页)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古代中国的饮食礼仪主要包括审美观念、礼仪习俗、桌椅风格、酿酒
茶饮、粮食食品、用餐场所等方面。
一、审美观念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自先秦以来就具有明显的气质,以“对美有慕道
以及对错有良心”的处事态度为原则,以“好吃不过对美”为标准。
因此,饮食礼仪把食物的审美观念融入了饮食文化中,其方式是将食物分为六色,即白、绿、黄、红、青和黑,以此作为在吃喝的过程中品味美食、促进文
化膨胀的依据。
二、礼仪习俗
在古代中国,食品和礼仪的习俗比较繁杂,它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经
济生活的影响。
非常重视尊重他人、慷慨待客以及不拘小节的礼仪习俗也
是古代中国饮食礼仪文化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
在家宴、宗族节日、百官
千官和会客场合,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这些礼仪也不仅仅体现在饮食和
饮酒等礼仪方法,还反映在礼节及传统文化传承中。
三、桌椅风格
古代中国的桌椅风格也比较严格,一般采用复杂的封建式桌椅,桌子
主要以斗椅为主。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层次的进行,到达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标准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守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拾掇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招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规范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庄重,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
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
稍历岁时,渐成懈慢。
特申明制,以儆具僚。
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
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礼仪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尤其古代的饮食礼仪,真可称得上是繁文缛节,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还有饭菜的食用规定、上菜的礼仪等。
下面,小编就分别详细的罗列出来。
古代的菜肴摆放规则,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
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
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
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
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和《礼记·曲礼》中均有详细记载。
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放焉”。
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此外,古代菜肴的品种也有等级分类,用来体现各个阶层的区别。
古代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大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古代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
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
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
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能用筷子,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就得用手分食。
吃炙肉则要撮作一把来嚼。
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腌渍的肉酱。
此外,在请客吃饭的过程中,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腌渍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2018-2019】中国古代餐饮礼仪-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方便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使用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我国有几千年的饮食文化,那你想知道我国古代时候的餐桌礼仪吗?下面是羽利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餐饮礼仪”,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高下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无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非礼。
在宴饮座制的严格规范下,人们根据各自的社会地位、身份及宗族关系等就席,宴饮进程因此而井然有序。
统治者正是运用这种手段来强化社会秩序。
具体言之,统治者对筵席座制相当看重,就是因为它具有建构一个长幼有序、君臣有别、孝亲尊老、忠君礼臣、层层隶属、等级森严之社会体系的功能。
早在三代时,人们即于宴饮活动中明确了席位的尊卑问题。
在非宴饮场合中,古人以右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右职即指要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注:“秦汉以前右为上。
”《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
”然日常起居(包括宴饮活动)则以左为尊,“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礼记·檀弓》郑注),“男子行左,女子行右”(《荀子·号令》)。
设酒者,其左边即为尊席,“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礼记·少仪》),常言所谓“虚左以待”,就是指空着左边位置以待宾客的意思。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座次安排则颇有趣味:“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依礼而论,项羽留沛公饮酒,刘邦为客,应东向位。
但项羽自己“东向坐”,傲然居于最尊之位,且项伯、范增补居尊位,刘邦、张良卑居其后,项羽之霸气跃然纸上。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首先,就餐仪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餐仪式被视为一种独特的社交活动。
在家庭聚餐或宴会上,人们通常会坐在规定的位置上,按照年龄、地位、权力等进行排座。
长辈和长者往往被安排在主位上,而晚辈则被安排在次位。
在坐下之前,人们通常会等待长辈或主人示意才能开始用餐。
其次,餐具的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饮食礼仪。
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使用筷子作为主要的餐具,使用勺子和碗则较少。
在使用筷子时,需要注意一些规范。
比如,永远不要将筷子插在饭碗中央,因为这被视为对逝去的亲人的不敬。
另外,不要用筷子指着他人,因为这被认为是粗鲁和不礼貌的行为。
在用餐过程中,还要注意铺开筷子的方向,不能指向别人。
第三,吃饭时的礼仪也十分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嚼食被视为不文明的行为,所以人们通常在嘴中含一小口食物,然后缓慢地咽下去。
此外,吃饭时要尽量不发出声音,以免打扰他人。
在餐桌上开展自己的谈话也是不礼貌的,应该先让他人发言并等待你发言的机会。
最后,酒宴礼仪也是中国传统饮食礼仪的重要部分。
中国古代的酒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举办者需要遵循一系列规定和座次安排。
举例来说,主人通常会在客人的酒杯中倒满酒,以示尊敬和好客。
客人则会举杯行礼,并在饮酒时注意不要完全将酒杯一饮而尽。
另外,如果你不想喝酒,可以用茶代替,并在喝茶时向主人致谢。
总之,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对饮食的态度和尊重。
在就餐仪式、餐具使用、吃饭礼仪和酒宴礼仪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规范和礼节需要遵循。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中国人民的美德和品质的体现。
饮食礼仪的传承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和友谊,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特点,这些礼仪规范着人们在餐桌上的行为举止,体现了对长者和客人的尊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1.座位安排:在古代中国,餐桌上的座位安排非常重要。
通常,最尊
贵的客人或长辈会坐在主人的右侧,而次要的客人则坐在主人的左侧。
其他家庭成员则按照年龄或地位顺序入座。
2.餐具使用:古代中国的餐具包括碗、盘、筷、匙等。
在使用这些餐
具时,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例如,不能用筷子指向别人或戳食物,不能用筷子在碗里搅拌等。
3.进餐顺序:在古代中国,进餐顺序也是有一定规范的。
通常,先上
一些小吃或凉菜,然后是主菜,最后是汤和主食。
在进餐时,需要按照顺序一道道品尝,不能随意跳过。
4.饮食姿态:在进餐时,人们需要保持端正的姿态,不能斜倚或趴在
桌子上。
同时,咀嚼食物时要闭上嘴巴,不能发出声响。
5.敬酒礼仪:在古代中国,敬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
主人需要向
客人敬酒,而客人也需要回敬主人。
在敬酒时,需要用右手拿起酒杯,左手托住杯底,然后恭敬地向对方敬酒。
6.说话礼仪:在餐桌上,人们需要避免谈论一些不吉利或敏感的话题,
如疾病、死亡等。
同时,也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措辞和语气,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或误会。
这些礼仪规范了人们在餐桌上的行为举止,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的餐桌礼仪已经逐渐被淡化或忽略,但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仍然被人们所重视和遵循。
古代饮食礼仪

古代饮食礼仪咱老祖宗留下来的饮食礼仪那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呀!你想想,在那饭桌上,一举一动可都透着咱中国人的讲究和规矩呢。
比如说入座吧,那可不能随便一屁股就坐下了。
长辈得先坐,那是对他们的尊重,咱可不能没大没小的。
就好像是一个队伍,总得有个头儿在前头领着,这饭才能吃得顺顺当当不是?要是乱了套,那成何体统呀!还有啊,吃饭的时候可别跟个饿狼似的,只顾着自己吃。
得懂得谦让,好吃的先给长辈夹一筷子,这才显得咱有礼貌,有教养。
这就好比是分享糖果,你总不能自己全吃了,不给别人留一点儿吧?那多自私呀!夹菜的时候也得注意,别在盘子里翻来翻去的,跟找啥宝贝似的。
你想想,要是别人也这么在你面前翻菜,你心里能舒服吗?这就和走路一样,得走得稳稳当当,不能东踩一脚西踩一脚的。
再说说敬酒,那也是有规矩的。
敬酒得先敬长辈,而且杯子得比长辈的低一些,这表示咱的尊敬。
这就像给长辈鞠躬行礼一样,得有那个姿态。
还有啊,嘴里吃着东西的时候别说话,不然喷得满桌子都是,那多难看呀!这就好像是唱歌,你得一句一句唱清楚了,不能含含糊糊的。
古代饮食礼仪虽然看似繁琐,但这都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这能让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也能体现出咱中国人的品德和修养。
你想想,要是大家都不遵守这些礼仪,那饭桌上不就乱了套啦?那还叫吃饭吗?简直就是闹剧一场!咱可不能把这些好东西给丢了呀!就像咱不能把老祖宗的智慧给忘了一样。
这些礼仪能让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更加得体,更加受人尊重。
这不就像是给我们自己穿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让我们更加精神焕发吗?所以呀,咱得好好传承这些古代饮食礼仪,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
让我们的饭桌上不仅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浓浓的文化氛围和高尚的品德。
让我们用这些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教养、有品位的中国人!这多棒呀!你说是不是呢?。
2018-中国古今餐桌礼仪-精选word文档 (9页)

2018-中国古今餐桌礼仪-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中国古今餐桌礼仪
导语:餐桌礼仪。
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吃饭用餐时在餐桌上的礼仪常识,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是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一下中国的古今餐桌礼仪。
欢迎大家阅读。
古代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古代礼仪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
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方便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使用 ==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中华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自古以来便被誉为礼仪之邦,饮食礼仪自然也就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中国,根据史料文献记载得知,在周代时,饮食礼仪便已形成为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
这些饮食礼仪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深远影响,渐渐成为文明时代的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部份。
下文是礼仪栏目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饮食礼仪,更多饮食礼仪相关的知识敬请收藏并及时留意更新。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1.宴饮礼仪
有主有宾的宴饮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能有秩序并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目的,必须要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
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
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
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
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
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
客齐人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友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
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人起立举杯致谢。
然后就坐,且餐且饮。
菜肴先上冷荤,后上热革,继以最贵肴撰。
每进一肴。
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
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2. 古代食仪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
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有菜肴二十余种。
“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设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
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
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
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
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
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
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
客歉醢,主人辞以篓。
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
毋嘬炙。
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这段话的大意是讲: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
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
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
不要传递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
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就得用手分食。
吃炙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
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
食饭必得用匙。
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要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
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
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
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
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