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之待客之礼中国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古代中国的饮食礼仪主要包括审美观念、礼仪习俗、桌椅风格、酿酒
茶饮、粮食食品、用餐场所等方面。
一、审美观念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自先秦以来就具有明显的气质,以“对美有慕道
以及对错有良心”的处事态度为原则,以“好吃不过对美”为标准。
因此,饮食礼仪把食物的审美观念融入了饮食文化中,其方式是将食物分为六色,即白、绿、黄、红、青和黑,以此作为在吃喝的过程中品味美食、促进文
化膨胀的依据。
二、礼仪习俗
在古代中国,食品和礼仪的习俗比较繁杂,它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经
济生活的影响。
非常重视尊重他人、慷慨待客以及不拘小节的礼仪习俗也
是古代中国饮食礼仪文化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
在家宴、宗族节日、百官
千官和会客场合,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这些礼仪也不仅仅体现在饮食和
饮酒等礼仪方法,还反映在礼节及传统文化传承中。
三、桌椅风格
古代中国的桌椅风格也比较严格,一般采用复杂的封建式桌椅,桌子
主要以斗椅为主。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层次的进行,到达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标准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守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拾掇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招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规范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庄重,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
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
稍历岁时,渐成懈慢。
特申明制,以儆具僚。
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
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中国饮食文化礼仪

中国饮食文化礼仪饮食礼仪文化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
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
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
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
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
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大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
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
客歉醢,主人辞以篓。
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
毋嘬炙。
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就是说,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
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
不要用手搓饭团,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啃骨头,也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把肉骨头扔给狗。
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
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于肉就得用手分食。
吃炙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
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2、学习培养文明得规范得传统饮食礼仪习惯3、掌握文明得规范得饮食礼仪习惯教学重难点文明得规范得饮食礼仪常识教学过程中国人得饮食礼仪就是比较发达得,也就是比较完备得,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得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得制度。
这些食礼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得重要行为规范、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得宴饮,就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得进行,达到预定得目得,必须有一定得礼仪规范来指导与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得实践中都有自己得一套规范化得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得行为准则。
汉族传统得古代宴饮礼仪,一般得程序就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就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得规程、现代得标准规程就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得左侧上;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二、待客之礼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得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瞧瞧这些礼仪得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得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得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得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得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就是从用餐实际出发得,并不就是虚礼,主要还就是为了取食方便、再次,待客宴饮,并不就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得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中国五大传统礼仪

中国五大传统礼仪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中国五大传统礼仪,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中国五大传统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2、学习培养文明的规范的传统饮食礼仪习惯3、掌握文明的规范的饮食礼仪习惯教学重难点文明的规范的饮食礼仪常识教学过程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二、待客之礼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古代吃饭礼仪常识

古代吃饭礼仪常识中华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吃饭礼仪常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古代吃饭礼仪常识1.宴饮礼仪有主有宾的宴饮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能有秩序并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目的,必须要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
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
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中国传统文化之饮食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饮食礼仪
传统的中国饮食礼仪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及数千年的传统。
它体现在各
种场合,包括饮食、服饰、说话、行为等方面。
中国饮食礼仪具有较强的
传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在中国,人们经常做一些礼节性的动作来表示尊重,如磕头,
行礼,鞠躬等等,这些动作通常发生在开始仪式,本质上也是表示尊重。
其次,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待客之道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宴请贵
客时,要根据贵客的身份来准备食物,力求“以尊重冠以礼”,保证礼尚
往来的深厚感情,以及给贵客留下难忘的美好回忆。
此外,在饮食中,人们不能随意挑食,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左手不能
拿筷子,右手不能拿酒杯,要端着衣袖,不要将酒杯过高地抬起,也不要
将别的杯子倒在自己的酒杯中。
此外,餐具要放在正确的位置,如菜刀及
叉子叠放于一起,调羹放在餐具上面,不能拿来挖食物,餐桌上放有盏灯,不能用来喝酒。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不少的饮食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之待客之礼中国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之待客之礼中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
下面是给大家搜集的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之待客之礼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
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
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
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
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
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
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
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
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
《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老先施。
坐次之列,长者居上。
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
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
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
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
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
食毕,则进而撤之。
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
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