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使用汉语进行基本的餐饮交流。
3. 提高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述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2.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春节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
2. 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情景模拟法:模拟餐厅场景,进行餐饮交流实践。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如春节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模拟餐厅场景,进行餐饮交流实践。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收集其他中国传统节日饮食的信息,如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等,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餐饮交流实践的表现来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
2.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使用汉语描述和推荐美食。
3. 增强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七、教学内容1. 中国各地特色美食介绍川菜的麻辣口味粤菜的清淡口味鲁菜的鲜嫩口味苏菜的酸甜口味2. 美食推荐和评价学生能够用汉语推荐自己喜欢的美食学生能够用汉语评价美食的味道、口感等八、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各地特色美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美食,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3. 角色扮演法:模拟餐厅场景,学生扮演餐厅服务员和顾客,进行美食推荐和评价。
九、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各地特色美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美食。
2. 新课内容:介绍中国各地特色美食,包括川菜、粤菜、鲁菜和苏菜等。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美食推荐和评价的角色扮演。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让学生掌握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中文进行饮食文化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习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教学难点: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和餐桌礼仪。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讲解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讲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 情境模拟法:模拟中国餐桌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国的餐桌礼仪。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饮食文化》等相关教材。
2.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3.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美食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中国美食的印象。
提问:“你们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讲解: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讲解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讲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5. 情境模拟:模拟中国餐桌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国的餐桌礼仪。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完整版)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教案

(二)元宵节食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认为元宵与“袁消”音近生怕不吉利,改为汤团。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1)乌稔饭的历史故事
(2) 福建畲族清明乌稔饭:
(3)“子推馍”,又称老馍馍,
在陕北及延安流传。
(五)端午节食俗
1、端午节由来
2、习俗:民间有赛龙舟,佩香囊,
食粽子,咸蛋,饮雄黄酒,菖蒲酒等。
(六)中秋节食俗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要有所创新活学活用。
社会能力
1、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品质。
2、帮学生树立知识服务于实践的观念。
教学重点
中国传统的饮食习俗包括的种类
教学难点
中国传统的饮食习俗的特点
教具
多媒体教具、课件
教学方法措施
教授法
讨论法
互动法
陶冶法
探究法
板书设计
一、日常食俗三、人生礼仪食俗
二、节日食俗(一)结婚食俗
(三)二月二食俗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另外传统说法在整个正月里都不能剪发,因而老百姓都选择在正月过后的二月二剪发,喻示新的一年要开始,同时也给家人带来好运气!
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教案

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教案1、了解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2、学习培养文明的规范的传统饮食礼仪习惯3、掌握文明的规范的饮食礼仪习惯文明的规范的饮食礼仪常识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二、待客之礼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教案:文化遗产的珍贵传承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教案:文化遗产的珍贵传承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饮食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不仅仅是吃饭这么简单,更是一种传承,一份情感,一种审美和一种信仰的体现。
随着现代化的步伐推进,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逐渐被现代人忽视,而让这个珍贵的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魅力。
今天,我们应该以教育为重点,重新挖掘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价值,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一、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内涵。
2.掌握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了解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历史渊源和地位。
4.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意识和热爱之心。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2.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从何而来?3.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种类和方式?4.如何进行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5.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现代意义?三、教学步骤1.引入可以通过课件或者短片等方式,先给学生献上一道中国古代传统美食,如龙虾、蝴蝶饺子等。
引导学生体验美食的松软鲜香,当学生们口水直流的时候,让他们思考:吃美食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还要注意什么?2.学习接着,向学生普及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概念及其内涵。
讲解什么是饮食礼仪,饮食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表现,更体现出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禮儀文化和禮教倫理,让学生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去领会饮食礼仪的价值。
3.回顾历史通过图表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渊源和演变,从唐代的舞餐,宋代的宴游道具,清代的八珍之列表演等种种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
4.学习技巧根据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种类和方式,教授学生饮茶礼仪、进餐礼仪、用药礼仪等传统礼仪,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5.实践演练通过大课堂小组交流、分角色模拟、现场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和实践中感受到传统饮食礼仪的魅力,让其体验到古代传统饮食礼仪背后的文化和情感。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2、学习培养文明的规范的传统饮食礼仪习惯3、掌握文明的规范的饮食礼仪习惯教学重难点文明的规范的饮食礼仪常识教学过程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二、待客之礼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我们的饮食文化》小学教案

《我们的饮食文化》小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培养学生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3.激发学生对于饮食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中国的饮食文化;
2.中华传统节日的饮食习俗;
3.食物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饮食习俗。
四、教学难点
1.理解食物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老师播放一段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怎样的吗?中国人在过节的时候
都会吃些什么特别的食物呢?
2.发展
(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中国人讲究的“荤素搭配、色香味俱佳”、“有节制不浪费”等饮食原则。
(2)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饮食习俗,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等。
(3)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习俗,让学生
感受中国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3.实践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其饮
食习俗,并通过展示形式与全班分享。
(2)引导学生思考食物的象征意义,如年糕象征“年年高升”、
“团圆饭”寓意团团圆圆等。
4.总结
(1)老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强调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华
民族的瑰宝,是我们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教案

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教案章节一:引言1.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习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饮食习俗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例进行讲解。
章节二:中国传统主食2.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主食的种类和特点。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主食如米饭、面条、馒头、包子等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
章节三:中国传统菜肴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菜肴的种类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菜肴如红烧肉、宫保鸡丁、清蒸鱼等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
章节四:中国传统饮品4.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品的种类和特点。
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饮品如茶、白酒、米酒、豆浆等的特点和饮用习俗。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
章节五: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5.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的种类和特点。
5.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饮食习俗和特色食品。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
章节六:中国传统地方特色美食6.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地方特色美食的种类和特点。
6.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地方特色美食如北京烤鸭、上海小笼包、四川火锅等的地域特色和制作方法。
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可以邀请当地特色美食代表进行现场演示。
章节七:中国传统饮食习惯7.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基本原则。
7.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如早餐、午餐、晚餐的饮食规律,以及饮食搭配的原则。
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例进行讲解,可以邀请营养师进行讲座。
章节八:中国传统饮食文化8.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xx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教案
1、了解xx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2、学习培养文明的规范的传统饮食礼仪习惯
3、掌握xx的规范的饮食礼仪习惯
xx的规范的饮食礼仪常识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古代社会发挥过严重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严重行为规范。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大凡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
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二、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不变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便当。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严重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
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
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严重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崇和崇敬。
三、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例外习惯。
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xx》所述: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在大凡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敬;“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失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
”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崇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
等主人xx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优秀,肴之序,遍祭之。
”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
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
然后辨肴,客不虚口。
”所谓“三饭”,指大凡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纯洁安食。
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
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
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四、餐桌上的仪态
1.何时入席
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
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
置。
如果你是主人,则以缓和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并对客人说:“请坐这里。
”
2.自行取菜
自行取菜时明智的做法是,在第一轮的时候只拿少量的食物。
暂停进食
当你暂停用餐,无论是要停下来喘口气、聆听别人的说话,或者离席去打电话,请把你的叉子和刀子向内带点角度,一左一右的斜放在盘子上。
3.酒桌上的礼仪
如果自己真不能喝,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丫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七:自己职位微贱,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
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