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论析

合集下载

“文化民族性”观念的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文化民族性”观念的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早期 中国共产 党人对 于文化“ 民族性 ” 的
机械否定
的重要一环 。 早期 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 中国传统 文 化 总 体 上 是 否 定 的 。这 主 要 是 受 无 产 阶级 “ 世
界 革命 ” 与历 史 阶 级 性 理 论 的 影 响 。此 时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人 主 要 强 调 文 化 的世 界 性 、 革 命 性 与 阶级 性。 不 承认 文 化 的地 域性 与 民族性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是 时 间上 的 ” , “ 人 类 社 会 的 发 展 .因 为 天 然 条 件 所 限 ,生 产 力 发 展 的 速 度 不 同 ” , “ 正 因 为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有 共 同 的规 律 . 所 以 东 方 文 化 与 西 方 文 化
有相异 之处” . “ 是 时 间上 的 迟 速 .而 非 性 质 上 差
间上地域异同” [ 3 1 糯。在与东方文化复兴派 的论 战 中, 瞿 秋 白更 直 言 : “ 东西 文化 的差 异 . 其 实 不 过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1 2
基金 项 目: 教 育部哲 学社 会科 学研 究 重大课 题攻 关项 目( 0 4 J ZD0 0 1 ) ; 教 育部 中央高校 科研 项 目( NKZ XB1 2 3 7 )

动。 换句话说 , 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 的重要 原 因。 ” 【 1 】 m陈独秀也有类似 的表述 。 这一时期 的中 国共产党人将经济 问题的解决作 为中国革命 的核 心, 文化问题只不过被看成是经济问题 的附属。 文
化 的“ 民族 性 ” 认识 更 无 从谈 起 。 对 于 中国文化 的认 识是 文化 “ 民族性 ” 认 知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本文概述《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文旨在深入解析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及这一进程如何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文章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随后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进程,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特点和实践路径,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科学地理解这一重要理论创新过程,并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背景自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苦难与挣扎。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带领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征程。

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指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紧密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信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特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与世界意义上的建构——兼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构建

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与世界意义上的建构——兼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构建

【 基金项 目】 教 育部人文社科研 究专项任务《 马克思主义 民族性与世界性研 究》 1J 1O 1阶段性成果 (O7 O 3 )
【 作者简介】 章仁彪 , 同济大学政 治与国际关 系学院教授( 上海 ,00 2 ; 2 0 9 )朱哲恒 , 同济 大学马克 思主 义学院博士研 究生
( 海 ,0 0 2 。 上 2 09 )
程 中, 在西 方 现 代 文 化 的外 在 冲 击 下 , 法 多 于 创 方 文 明开 始 了具 有 世界 意义 的文化 再 造 , 最终 导 效 并 新, 虚无 压过 守成 , 极端 者则鼓 噪 “ 文化 的革命 ” 。应 致 了世 界 重 心 的转换 ,东 西文 化 的 民族 性差 异 , 演

2l ・
创新
2 1 年 第 4期 总第 4 02 0期
证 的基 础 , 种 “ 胜 于 古 ” 这 今 的线 性 历 史 观 , 空 间 在
表现形态则是“ 西方强于东方” 的空间布展。在强势
的西 方现 代 性 文 化 的冲 击 下 ,历 史 悠 久 意 味 着 历 “ 史停 滞 ”“ ,荣耀 也就 成 了耻辱 ” ・ 。【 ]
在 长 达数 千 年 的前 现代 时期 , 应该 说 中 国文 化 叙事中 , 中国文化的标签是野蛮。作为现代性精神 是一 个理 论 体 系完备 、 思想 特质 卓 异 的 自民族文 化 的最重要观念——历史进步观 , 成为现代性 自我确
【 收稿 日期】 2 1- 4 1 02 0 — 0
【 摘
要】 在“ 现代性” 目标 下, 的 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 转型是以批判 和解构 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流。 当代市场经济确立过
程 中, 文化思想市场的建设滞后 , 文化创新与发展 的紧迫性 凸显。在 当代 文化 的创 新和发展 中, 坚持传统与 时代的结合 、 应 民 族性与世界性 的统一。西方文明在基本 完成现代 化的历程后 , 重新寻求“ 世界 意义” 的新路径 时, 目光更多地投 向中国文化 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民族性
2007 年 5 月 第 23 卷 第 3 期
桂海论丛 GUI HAI TRIBUNE
May, 2007 Vol.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No.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民族性
□徐 建
"""""""""""""""(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 """""""""""""""
摘要: 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的具 体国情、历史文化、民 族 特 性 相 结 合 , 进 行
同时, 对 马克思 主义与 中国的 传 统 思 想 、历 史 文 化 、 民族特性之间的融合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它们之间 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让马克思主义取得外在的中国化的 形式, 如取得“中国话语”的形式, 而是要内在地使两种文 化、文明相互融合, 这才是本质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在 吸取、改造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基 础上产生的, 是世界历史的产物,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 是, 人类各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 又有 个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中有些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未能涉及到的或未曾展开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 是马克思主义未能涉及到或未曾展开的, 因此, 中国民族 文化必须要与马克思主义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而不是让 两者之间进行简单的“话语转换”、“话语对接”, 要使中国 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注入新的内涵, 获得新的生命和 活力, 使马克思主义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 化中汲取智慧, 借以丰富发展自己, 使自己中国化, 使两 者内在地融合为新的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 在 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的同时, 我们也要对传统 文 化一分 为二, 采 取辩证 的态度 , 正视其 中消极 的、腐 朽 的东西, 防止这些消极、腐朽的因素渗入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 的过程 中, 坚决 杜绝“马 克思主 义的封 建化”、“马 克 思 主 义 儒 家 化 ”现 象 发 生 。

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斯大林是俄国继列宁之后 又一位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他成长在列宁主义产生 、 发 展并 日益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时期。在当时能否接受 列 宁思想及其路线是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志 , 也是革 命 者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形 态 系统 化 、 明 化 和通 俗 化 的 任 务 。 他 在 把 马 克 思 主 义 简
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并 愈益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 2 就 政 治 策 略 而 言 , 述 情 况 表 明俄 国大 致 已经 进 入 工 厂 生 产 上
阶段 , 无 产 阶 级 是 未 来 的 对 立 阶 级 , 产 阶级 将 成 为 民 而 无 全球 化 的格 局 , 时也 对 全 球 马 克 思 主义 和社 会 主义 提 出 同 了严 峻 挑 战 。 ( ) 二 马克 思 主 义 的 中 国化
Theor y Resear ch
学 ★ ★ 理 ★ ★ 论
论马克 义的民 思主 族性品 质及其 国的 展 在中 发
李 立
( 新疆 大学 政 治 与公 共管 理学 院 , 乌鲁木 齐 80 4 3生后 , 作为 当时人类历史发展的崭新文 明成就 , 影响 了整个世界 的发展。 很多国家采用马
收 稿 日期 :0 0 0 — 8 2 1 - 4 2
在历史上 , 斯大林第 一次完成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六大 以来 , 以胡锦涛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 中央提 出了科学发
作 者简 介 : 李立( 7 )女, 1 8 一 , 河北衡 水人 , 9 硕士研究生, 从事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 究。
主革命 的领导者 。( ) 3 如果承认 以上两点是正确 的, 便赋予 了激进 的知识 分子 以在一 个政党 中领 导无产阶级 的权利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实践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主题和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的中国实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成为了一个整体,每个国家都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

与此相应的是,每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生和存在着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创新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同样作为反映客观的主观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的。

视认识和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而失去真理性。

所以我们称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要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路。

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相继诞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大理论成果,不仅成就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业,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希望。

·时代性时代性特征是指它始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中国共产党人把时代要求摆在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要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创新思想理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科学内涵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正文: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呢?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

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篇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篇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期社会主义研究No.1,2010 (总第189期)SOC 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8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论析储峰 高宏星【摘要】 体现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性【中图分类号】 A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527(2010)01-0014-03【作者简介】 储峰(1975-),女,汉族,湖北随州人,法学博士,后勤指挥学院总后干部轮训大队讲师;高宏星(1973—),男,陕西宝鸡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深深熔铸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

一、体现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民族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马克思恩格斯面对的是欧洲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和发展进程,回答的是当时欧洲社会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制定的是欧洲工人运动的战略和策略。

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具有历史的特点,其形式也是民族的,是科学内容和民族形式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需要突出民族性马克思主义源于欧洲,当它被应用于其他地区时,就有一个同其他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民族特点相适应、相结合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强调,离开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来谈论他们的理论,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要领导本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从自己国家的历史条件出发,制定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路线和政策。

至于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采取什么样的民族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则是由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各国国情的多样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然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民族形式。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这种理论要付诸实践只有同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是可能的。

在这种结合中,普遍真理被具体化,具体的实践经验和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被概括和提升,融汇在一种既体现普遍真理又各具民族特色的新型理论中,并成为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

(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源于民族性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必须以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160多年的发展史表明,凡是马克思主义国别化、民族化、具体化做得好的国家,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成功;凡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生搬硬套,不与本国国情、民族特性、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国家,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表明,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宝贵源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14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民族性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初期阶段,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十分深刻,对民族化的理论价值和意义的探讨也不够深入。

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性理论价值认识的深刻,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逐步深入。

由于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国际主题和民族使命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具有时代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四大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时代的历史使命是实现民族自由,中华民族所面临的问题是摆脱殖民和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民族国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建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制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时代特点是中华民族独立问题。

在邓小平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的主要历史使命是民族振兴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二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建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邓小平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华民族立场,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这种价值理念是邓小平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特征。

邓小平理论总结了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从中国的改革实际出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时代特点是民族振兴问题。

在江泽民时期,实现国家强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三个重大问题。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回答的主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指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时代特点是国家强大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世界的发展潮流,重视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中国实践,创造中国经验,把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模式推向前进,以创新发展精神创建和谐社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确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和目标是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时代特点是人民富裕问题。

民族独立、民族振兴、国家强大和人民富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近百年的发展史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临的民族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完成这些使命的过程中,也逐渐完成了民族化的重大理论创新,进而从理论内容上表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采用民族文化语言等形式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通俗地描述和阐发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性的显著表现。

毛泽东历来重视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的特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①,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②。

民族形式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要条件。

在这方面,毛泽东做了大量独创性的工作。

比如,他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命题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来说明认识的发展过程,用“愚公移山”来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说明实践出真知,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来说明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用“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来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

毛泽东写作的《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经典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普及、大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性飞跃,重塑了中国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

邓小平理论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也非常的鲜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民”“安民”“富民”的治国智慧,“日新月异”和“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和而不同”和“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等等,在邓小平的著作里都有突出的体现,又都经历了唯物史观的改造。

“实事求是”、“拨乱反正”、“义无反顾”、“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礼之用,和为贵”等中国传统典故中15的成语或警句,经常被邓小平用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样,充分吸收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例如,源出于《诗经》的“小康”,最早曾在《礼记·礼运》中得到阐述,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并从各方面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做了系统的阐述。

另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等等,也都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而熔铸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

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土壤,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内容作原材料去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独特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必要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特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表现的尤为深刻而明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中华民族具有经世致用的优秀思想传统。

经世致用原为儒学思潮,“经世”即“经国济世”,“致用”即“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以求天下治平。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求真务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对“贵在力行,重在履事”、“循名责实,重效致用”、“清谈误国,实干兴邦”等中华民族致知力行、学以致用民族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体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真理与价值相一致的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爱民惠民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始终是重要的政治观念;顺应民意、敬畏民力、施行德政、惠民保民,一直是执政者治国安邦的重要理念。

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探索并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

我们党强调的以人为本,充分吸收了传统民本思想的进步因素,把“人”视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

民本思想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扬弃,已经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升华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