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

合集下载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简明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简明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简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明白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

2. 难点:声音的传播实验设计与现象解释。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尺子)、扬声器、话筒、玻璃杯、水、气球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案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二、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演示实验:用振动的物体(如音叉、尺子)接触扬声器,观察扬声器发声。

3.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讲解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2. 演示实验:将正在发声的扬声器放入玻璃杯中,观察声音的变化。

3.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四、声音的特性(10分钟)1. 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

2. 学生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并区分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2. 拓展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乐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是否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并解释声音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六、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10分钟)1. 讲解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声音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2.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合作探究
一、声音的产生
1、【活动1】利用你课桌上的物品造出声音来
例如:拉紧橡皮筋,并拨动,(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此时橡皮筋处于状态;当橡皮筋振动停止时,(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橡皮筋属于______(选填“固态”、“气态”、“液态”)。

使出你的洪荒之力,用其他物品试试看吧!
记录:
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状态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状态
2、总结:①、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在,停止,物体就停止.
②、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声源可以是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声音的传播
1、【活动2】科学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猜想
实验设计
2、真空中,声音________(能/不能)传播
3、总结:①、声音能在___ __、__ _ _、__ ___等物质中传播,不能在中传播,
②、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作_________.
二、声音传播的快慢
【小组讨论】
1、声音传播的快慢与_________有关,一般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声速大小排序)。

2、声音的传播快慢还与__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________越快。

3、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

四、小结
说说看,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介质的关系。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玻璃杯、水、乐谱。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

3. 实验演示:用音叉、尺子等器材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特性。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以及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5.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乐等。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声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实验操作、练习题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七、教学拓展:1. 声音的数字化处理:让学生了解声音在数字化设备中的处理过程,如音频编辑、混音等。

2. 声音的应用领域:介绍声音在医学、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安全使用实验器材,避免发生意外。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九、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和观察报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十、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明白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让学生明白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声现象的基本概念。

2. 学生分享对声音产生的初步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 教师演示实验:让一个铃铛振动,产生声音,引导学生观察铃铛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2. 学生分组实验:用尺子、纸片等物品进行实验,观察振动产生的声音。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 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引导学生明白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2. 学生分组实验:尝试在空气中、水中传播声音,观察声音传播的不同现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教师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机制。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探究声音的传播特点。

三、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探索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微课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微课教案
学生实睑:可以通过敲击后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水是否产生变化来证明振动的存在.
学生总结:敲击的音叉插入水中,水花四孩间接的证明了振动存在.
方法论:物理学中常将一些无法百接感知或不易察觉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察觉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
练习
1.教室的楼道上贴有禁止大声喧哗的标语,倡导学生养成轻声讲话的习惯,从控制原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处减弱学目标
1.了解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
2.能通过一系列的实喊总结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发声体的振动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利用转换法证明.
敦学・点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福.
难点:姐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活动三:同理,拨动尺子实鸵,我们可以更为直观的观察到尺子的振动.
学生总结:
正在发送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是由发声体的娠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过渡性问题:掰侬现在某些情况下的振动我们肉眼很难捕捉,那我们该如何做J?
探究二如何证明相关振动
实验设计:如何利用水和乒乓球来检测发声体的振动?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活动一:为了便于研究.就地取"材",我们以自己为例,每天我们都在发出不同声音,那我们的声音是从哪
里来的?
学生实脸:让学生自己找一找是身体的哪个部<立发出的声音.
学生总结:学生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喉咙的喉头部位,因为手指在此处有振动感同时振动停止声音也随即消失。
过渡性问SS:我们发现是喉咙里发出的振动,但无法深入去研究,此时我们需要借助其他器材来忸助完成.
活动二:我们让音叉发声,进一步探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 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 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物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3.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过程与方法:1.学生亲自动手,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二)教具两支同频率的音叉和共鸣箱、铁架台、白色泡沫塑料球、鼓、闹钟、抽气机、钟罩学生用:橡皮筋(两人一根)、土电话(学生课前自制)。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学生手放在喉咙处,发声。

问学生的手有何感觉?学生回答。

现在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不要求学生回答。

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声音是怎样发生的(1)敲响音叉,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泡沫塑料球弹开,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再敲响音叉,并用手捏住叉股,观察泡沫塑料球还会不会被叉股弹开,听一听还有没有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不振动时,没有声音。

(2)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然后两人交换。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教师板书)。

(4)验证演示并激发兴趣:用彩色纸做成高约10厘米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尤如少女翩翩起舞。

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

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2.声音靠物质传播(1)演示:,右边音叉被敲响,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将泡沫塑料球弹起。

启发学生说出左边音叉的发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引导学生说出“空气能传播声音”(教师板书)。

简单说明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产生声波,传动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了解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

3.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4. 声音的减弱与加强:声音的吸收、反射和折射现象。

5.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速度。

2. 教学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声音的减弱与加强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教学内容: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教学活动:讲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2. 第二课时:声音的传播教学内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

教学活动: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3. 第三课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教学内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教学活动: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测量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4. 第四课时:声音的减弱与加强教学内容:声音的吸收、反射和折射现象。

教学活动:讲解声音的减弱与加强现象,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条件下的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
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
2.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快慢不同,并能进行判断与比较;
5.知道回音的产生原理,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
l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小物体发声活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
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条件;
3.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生动形象地认识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传播;
4.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图了解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5.通过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提炼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的方法;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树立辩证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
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习惯;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能利用声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难点:
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
教学准备:PPT、水缸、2个铁块、电铃装置、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聆听各种声音
引入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原因
活动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使它们发出声音吗?
T: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按住后出现什么现象?
S: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按住后声音就没了。

T:这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体验声带的振动发声
观察《音叉振动》,我们听到了声音,说明音叉在振动,你看到了吗?T: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音叉在振动?
视频视频中有哪些能够发声的物体?
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源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和液体。

思考与讨论你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吗?
答:通过腹部的发声器振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条件
提问优美的蝉声是怎样传到人耳的呢?
活动
实验一:分组实验:两人一组,一人轻敲桌面,另一人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你能听到敲击声吗?
将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重复上述实验,这时也能听到敲击声吗?
实验二:将两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撞击,你能听到撞击声吗?
T:有没有更直接的证据能证明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
实验三:《电铃实验》,抽出玻璃罩内空气,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T: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完,相当于就是真空环境,声音有什么变化?
S:声音消失,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需要在有气体、液体或固体这样的物质中才能传播。

定义我们把声音传播时需要的物质叫做介质。

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提问
1、我们平时沟通交流听到的声音都是依赖哪一种介质?S:空气。

2、月球上没有空气,航天员们如何交流?S:无线电。

思考与讨论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

你认为这个场景合理吗?
活动土电话是依赖哪一种介质传播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形式
提问你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
吗?
视频
1、观察水波的传播形式。

2、《会跳舞的蜡烛》,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S:声音的传播形式与水波相似,以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称声波。

S:声波具有能量。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
v自学:声音传播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的关系如何?
自学分享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2、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思考与讨论对着山崖高声喊叫,我们会听到什么?
T:什么是回声?
T: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T:什么情况下能听到回声?
介绍回声的效果
三、课堂小结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呢?
上课教师修改: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