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

合集下载

对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的反思

对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的反思

对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的反思对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是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一个观点,试图通过理性和逻辑的推理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这五路证明分别是来自运动之物、因果关系、可能性和必然性、度量之物和目的论的证明。

这些证明在今天的哲学和科学界并不被普遍接受,也引发了许多的反思和批评。

对于来自运动之物的证明,阿奎那认为一切都是由某种原因而产生的,而这种原因必然是一种第一因果,即上帝。

这一观点忽略了现代科学对宇宙起源和运动规律的解释。

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科学已经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释,使得上帝并不是唯一的解释。

这个证明并不能被全然接受。

关于因果关系的证明也存在一些问题。

阿奎那认为一切都必须有一个原因,而这个原因是上帝。

这种“原因必然造成结果”的观点被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质疑,比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康德的现象学。

他们认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基于因果关系来推导上帝的存在也并不是一个完全可靠的方法。

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证明也存在一些问题。

阿奎那认为一切都有可能性和必然性,而这种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存在需要一个必然存在的存在者,即上帝。

这种逻辑在面对现代科学的多元宇宙理论和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崩缩现象时并不成立。

科学的发展展示了宇宙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并不需要一个统一的存在者来解释,因此这个证明也是值得怀疑的。

第四,度量之物的证明也被质疑。

阿奎那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和善,而这种绝对的美和善必然是上帝的属性。

这种观点在美学和伦理学上并不被普遍接受。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对于美和善的理解是不同的,甚至在同一个文化和时代内也存在多元的美学和伦理观念。

基于度量之物的证明并不能建立上帝的存在。

目的论的证明也存在问题。

阿奎那认为一切都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必然由一个万物的最终目的者所设定,即上帝。

这种观点被认为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忽略了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以及生命的进化规律。

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一定需要一个上帝的存在来解释。

对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的反思

对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的反思

对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的反思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是由哲学家圣托马斯· 阿奎那提出的一种推理,用以支持上帝的存在。

这五种证明分别是来自运动、因果关系、可能性与必然性、度量与品质、以及目的论。

这些证明并非没有争议。

在哲学和神学领域,这些证明一直都受到了批评和反思。

本文将对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进行反思和探讨,从而深入了解这些证明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来自运动的证明认为世界上一切都在不断运动,因此必然存在第一动者,即上帝。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不可逆推论”表明,即使世界中一切都在运动,我们也无法推断出存在一个第一动者。

这是因为原因之一是我们无法确定运动的起源,运动是否从一开始就存在,或者是无始的。

这种证明存在着推论的不确定性和逻辑的漏洞,使得其成为一个值得商榷的存在证明。

来自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证明认为存在着一种必然存在的基础存在者,即上帝。

这一论证仍然受到一些批评。

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的“因果关系的问题”指出,我们无法确定存在着必然性的存在者,即使世界中一切都是可能性的。

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所有可能性和可能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也无法确定这些可能性是否一直存在。

这种证明也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第四,来自度量与品质的证明认为存在着一种完美之物,即上帝。

这一论证也存在缺陷。

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多元论”指出,我们无法确定存在着一种完美之物,就像我们无法确定存在着一种最好的价值标准。

这一证明也存在着价值判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都受到了批评和反思。

它们并非一种完全有效的推理,而是存在着逻辑和推论的不足。

在哲学和神学领域,这些证明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它们激发了人们对上帝存在的讨论和思考,促使人们深入了解世界和宇宙的本质,从而拓展了我们的认知和思维。

尽管这些证明存在着缺陷和局限性,但它们仍然对人类的进步和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简答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简答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简答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简答一、前言在人类的思考中,关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

虽然无法通过科学方法直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人们依然会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这个问题。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其中一种思考方式,本文将对这一证明的简单概念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旨在帮助您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深度评估1. 本体论证明的基本概念本体论证明是一种试图通过推理来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

它的基本概念是:上帝被定义为“那个存在于现实中的无可超越和无可比拟的存在”。

本体论证明的核心观点是,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并接受上帝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上帝是真实存在的。

2. 第一本体论证明:“上帝是每一个人所能想象到的最伟大的存在”该论证由十一世纪的哲学家安塞尔姆首次提出。

他认为,上帝是每一个人所能想象到的最伟大的存在。

因为上帝被定义为无可超越和无可比拟的存在,所以上帝必须存在于现实中,否则他就不是最伟大的存在。

上帝存在是无法被否认的。

3. 第二本体论证明:“上帝作为存在本身的存在”这一论证是由哲学家文森琳的思想衍生出来的。

他认为,如果我们把上帝定义为“存在本身的存在”,那么上帝就是存在的必然结果。

因为我们属于存在的一部分,我们必然也与上帝存在着联系。

而上帝作为存在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现实中。

三、广度评估1. 对第一本体论证明的评价第一本体论证明是一种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人们对于“最伟大的存在”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这使得确定什么是“最伟大的存在”变得主观而困难。

这个论证过于基于个人理解和感受,难以被广泛接受和理解。

2. 对第二本体论证明的评价第二本体论证明是一种将上帝定义为“存在本身的存在”的思考方式。

它试图通过将我们的存在与上帝的存在联系起来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这一论证强调了我们与上帝存在的关联性,但也存在着类似于第一本体论证明的问题,即人们对于“存在本身的存在”有不同的解读和定义。

上帝存在证明

上帝存在证明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中国是儒家文化,西方是基督文化,因此至少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上帝是不存在的,而且我们的执政党也在宣扬无神论的意识形态,如此一来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对我们来说上帝是不存在的。

可是为什么在西方人眼里上帝是存在的?如果我们不能反驳他们的论证,就不能承自己是真正的无神论者。

来看一下他们证明上帝存在的理由吧。

首先声明一点,在他们的各种证明中有很多他们的预定的假设条件,而且好像都有点逻辑色彩。

尽管有漏洞但至少也是一种证明方法。

一、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第一推动在他看来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而一个物体要运动必须要有某种力量去推动它,物体不会自己去运动。

如枫叶飘飘那是因为风在吹动,风扇旋转是因为电的推动。

这时一个问题就出来了,如果A的运动是由B引起,B的运动是由C引起,C又是由D引起……如此推下去会有什么结果。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万物是有限的,最后我们必然找到这样一个推动者,它是第一个推动者,自己却不为任何别的力量推动。

而这个第一推动就是上帝。

●因果联系这个证明和上面那个运动证明大同小异。

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必然有某种原因,这样一来,A是B的原因,B是C的原因,C是D的原因,如此下去不能无穷,肯定有一个第一原因,即上帝。

●可能性和必然性万事万物虽然存在着,但并非是必然的,而只是一种可能。

比如我们现在是安阳师院的学生,但假若我们当初没选报安阳师院,或者我们没参加高考,我们也就不是安师的学子了。

但如果万物只是可能的,暂时的,即他们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或许某一天他们都不存在了。

那么无中能生有吗?当然不能,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什么都不存在,某物开始存在,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可有可无的事物存在着是一个事实,所以在这世间可有可无的万物之上,必然有一个必然性存在。

这个必然就是上帝●事物具有等级性托马斯看到万物不仅在运动,有原因,存在可能性,而且还有等级性。

从无生命的金木水火土到有生命但不能说话的动植物,再到有思想有生命的人,这明显的形成了一个等级结构。

如何证明上帝是真实存在的

如何证明上帝是真实存在的

如何证明上帝是真实存在的如何证明上帝是真实存在的上帝是一个一股神力,人类是怎么证明他的存在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科学研究的方法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藉者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比如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享受的灿烂的阳光、我们所领受的天上降下的水、雪、我们所吃的地里长出的粮食、我们所饮用的江河湖海的水、我们所吃的瓜果蔬菜,哪一样不是神赐给人的恩惠,这是普遍的恩典,是每个人都能领受到的。

在一个还有特殊的恩典,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而是临到那些神的人,神给予我们特殊的.领受。

这些特殊的领受神赐给谁,谁就有特殊的恩典。

比如:疾病得到神的医治、在绝望中的人看到了神的救恩而悔改不在轻生,生命没有归属的人来到上帝面前得到了的安息。

世界上有那麼多人基-督上帝,科学家、总统、医生、学者、平民、、、跟随基-督的人数不胜数,多如天上的星辰,就是最好的证明。

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可重演的、被动的、是受人控制的;是可量度的。

十分明显,我们的研究对象——上帝并不符合上述条件,所以它不能被科学证明是存在的。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上帝是存在的呢?我们可以听一听基-督徒们的见证,如果楼主有基-督徒朋友的话,不妨这么做。

神只存在于缝隙之中吗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神只存在于未知领域之中,即当人们面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时;需要把神抬出来作挡箭牌。

随着人们认知的增加,未知领域越来越小,神存在的空间也随之减少。

当人们完全认识宇宙时,就再也不需要神了。

人们常常以牛顿的一个故事作为例子。

牛顿能用万有引力定律准确地算出绕地球转动的运行轨道,但他不能解释地球为会自转,他写信给剑桥大学老师的信中说:“地球为什么能自转,我不能用万有引力推算,所以要用神的手去转动它。

”(神创造一切,牛顿的话并没有错,但一直受到嘲讽和曲解。

)随着科学的进步,抬出神来解释未知之事的机会越来越小了。

顶级科学家都认为上帝是存在,最有趣的7个哲学论证上帝的存在

顶级科学家都认为上帝是存在,最有趣的7个哲学论证上帝的存在

顶级科学家都认为上帝是存在,最有趣的7个哲学论证上帝的存在原文标题:The 7 Most Intriguing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尼采有一句名言“上帝已死”,但其实这种“万能者已死”的信息是被夸大了的。

以下为几个对此充满挑衅意味又非常有趣的哲学性论证,证明上帝的存在。

很明显,它们都是哲学论证,既不起源于宗教经文,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科学观察或事实。

这些论证中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的就像一种有趣的智力训练,梳理我们自认为已知的宇宙知识,分析我们自认为已明了的空间问题。

而有的论证,以两个最新公布的论证为例,却在试图化解那些不断难倒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问题。

如今,这些论证没有一个可以明确论证“上帝存在”,其中一部分还漏洞颇多易被推翻(我马上将向你们呈现这一点)。

但最起码,它们还是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可参考的内容。

最后,不管是“神”还是“上帝”(后皆用“GOD”代替),我们在此不探讨任何特定的宗教之神。

如目录所示,该术语从完美万能的存在到近乎平庸的存在皆可包含。

1)人心中存在GOD这就是经典的本体论论证。

St. Anselm 于1070年最先明确阐述此概念,他认为因为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全能者”的观念—他将其定义为“无限趋近于完美的存在”—人人心中都有这种观念。

在他的著作《散言集》中,St. Anselm 畅想GOD 为无限趋近完美的存在(即没有比其更加完美的存在)。

而,若GOD仅仅是人们的一种观念,真实存在的GOD就比观念中的更加完美,而这与GOD的定义相矛盾—无限趋近于完美的存在。

因此,GOD一定存在。

好吧,当然,以现代的标准来看这有点儿奇怪。

事实上,即使在当时,这看起来也有点奇怪。

Gaunilo of Marmoutiers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反驳Anselm 的观点。

他让人们想象一个比其他任何岛都更加完美的岛(译者理解为:若按照Anselm的论证,一旦你去想象了无限趋近完美之物,则其一定存在,那么你想象一个完美的岛,它一定存在吗?),以此来揭示Anselm的理论中的漏洞。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理论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理论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理论研究中世纪神学的人都知道,托马斯·阿奎那在其著作《神学大全》中关于对上帝存在的证明,被称为目的论证明和宇宙论证明。

宇宙论证明是为目的论服务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而证明上帝存在是为他的神学目的论确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所以,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是神学目的论。

而讨论其神学目的论更深层次的意义则是透视其神学目的论,挖掘其人学目的论的思想。

01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理论在经典著作《神学大全》中,托马斯·阿奎那这样论述:“关于上帝存在,可以有五种证明方法。

第一种很明了的方法就是从运动出发的方法:因为在这个世界里,有些小物在运动,这是确切无疑的,可被感性知觉所确定。

”在阿奎那看来,但凡是运动的事物都是由另一物推动的,因为要么就是存在着被推动的可能性,否则无物能在被推动下运动。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都是运动着的,因为运动都是将事物从可能性变为现实,但是,若非经过某个现实存在,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变是不可能实现的。

举例可知,用火点燃木柴,就是在用现实存在的热将可能的热转化成现实的,对木柴来说,火是推动这个运动过程的某种现实存在。

在同一种运动关系中,同一事物是不能既是可能又是现实,只能在不同的关系下才能发生转变,就像上面的例子中火的热,不可能同时是可能的冷,又是可能的热。

因此,不能将某一事物在一种关系条件中即被认定为推动者,又被认定为被推动,更不能认定为自动。

由此,得出结论为凡是运动的事物必定是被另一物推动的。

即是,当我们说某物被动时,就是在认定它被他物所推动。

但是,如果一直这样循环推论,就必然会追溯到第一推动者那里,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不被其他事物推动的,众所周知,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阿奎那在运动关系中推论出了第一推动者上帝的存在。

阿奎那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这样论证道:“第二种方法是从有效因概念出发的方法。

在感性可感知的事物里,存在一种会产生效果的原因秩序。

如何证明上帝存在

如何证明上帝存在

如何证明上帝存在证明上帝存在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

正如挑战者在一篇短文中无法涵盖所有的证据和观点,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和观点。

首先,人类的宇宙观通常与上帝概念有关。

我们常常观察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奇迹和独特的现象。

比如,我们能观察到宇宙的起源,宇宙中存在着恒星、行星和各种生物等。

这种有序且复杂的宇宙结构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并赐予了这些奇迹。

另外,人类的良知也被认为是上帝存在的证据之一。

良知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和伦理判断,它使我们能够区分善恶,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良知推动我们行善,追求正义和真理。

许多人认为良知是上帝赋予我们的。

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良知的存在就难以解释。

除此之外,宗教经典也提供了许多证明上帝存在的观点。

例如,一些基督教思想家和神学家通过哲学思辨,试图通过逻辑和理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他们使用的一种常见方法是“宇宙第一因”,也就是认为必然存在一个第一因,创造了整个宇宙。

在这个观点中,上帝被视为这个第一因,支撑着宇宙的存在。

哲学上的一些论证也在寻找“首因”的存在。

比如,著名的康德本体论论证认为,我们无法用自然法则来解释一切,因此必须存在一个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

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就可以被理解为上帝。

此外,一些人也从宗教体验中找到证明上帝存在的依据。

他们声称,他们经历过与上帝的直接接触,或者通过祷告和冥想与上帝进行交流。

虽然这些体验是主观的,但对于经历者来说,它们是真实的,是上帝存在的确凿证据。

但是,正如上帝存在的证据有许多观点一样,反对上帝存在的证据和观点也很多。

例如,一些人主张,宇宙的存在可以通过科学解释,并无需上帝介入。

他们认为,宇宙中的自然法则是创造和演化的原因。

此外,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提出了不同观点,质疑无神论战线上哲学家常用的逻辑。

他们认为上帝的存在是无法证明的,因为上帝是超越我们理解和感知的存在。

还有一些人从苦难存在的角度反对上帝的存在。

他们认为,如果上帝是全能、全知和全善的存在,那么为什么会有苦难和不公存在于世界中呢?他们将世界中的苦难视为上帝存在的矛盾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藉者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
比如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享受的灿烂的阳光、我们所领受的天上降下的雨水、雪、我们所吃的地里长出的粮食、我们所饮用的江河湖海的水、我们所吃的瓜果蔬菜,哪一样不是神赐给人的恩惠,这是普遍的恩典,是每个人都能领受到的。

在一个还有特殊的恩典,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而是临到那些爱神的人,神给予我们特殊的领受。

这些特殊的领受神赐给谁,谁就有特殊的恩典。

比如:疾病得到神的医治、在绝望中的人看到了神的救恩而悔改不在轻生,生命没有归属的人来到上帝面前得到了心灵的安息。

世界上有那麼多人信仰基-督上帝,科学家、总统、医生、学者、平民、、、跟随基-督的人数不胜数,多如天上的星辰,就是最好的证明。

2
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可重演的、被动的、是受人控制的;是可量度的。

十分明显,我们的研究对象——上帝并不符合上述条件,所以它不能被科学证明是存在的。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上帝是存在的呢?我们可以听一听基-督徒们的见证,如果楼主有基-督徒朋友的话,不妨这么做。

二、神只存在于缝隙之中吗?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神只存在于未知领域之中,即当人们面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时;需要把神抬出来作挡箭牌。

随着人们认知的增加,未知领域越来越小,神存在的空间也随之减少。

当人们完全认识宇宙时,就再也不需要神了。

人们常常以牛顿的一个故事作为例子。

牛顿能用万有引力定律准确地算出月亮绕地球转动的运行轨道,但他不能解释地球为什么会自转,他写信给剑桥大学老师的信中说:“地球为什么能自转,我不能用万有引力推算,所以要用神的手去转动它。

”(神创造一切,牛顿的话并没有错,但一直受到嘲讽和曲解。

)随着科学的进步,抬出神来解释未知之事的机会越来越小了。

几年前一位颇有名气的科学家在牛津大学演讲时说:“宗教是不必重视的,宗教已渐渐被科学推翻了,科学方法证明极有效能。

”医学的进步,使求神治病的人越来越少。

有人说:“艺术的价值可以等于大量的祷告了!”
阿基米德和拉普拉斯的夸口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举起来!”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常常暴露出人的骄傲和无知。

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大声地这样宣告说。

他的依据是杠杆原理。

但他尚不懂得能量守恒原理,否则便不至如此狂傲了。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被确立之后,不少人以为宇宙的一切都可以用物理公式来表示。

十九世纪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Lanlace)即为一代表人物。

他认为,给定了方程和初始条件,宇宙的一切都是可以预测的。

据说,一次当他把一本天文学著作献给拿破仑大帝后,拿破仑问道:“神在你的学说里还有什么位置呢?”他回答说:“皇上,我不需要神这种假说!”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确立了相对时空观。

除光速保持不变外,时空的一切量度都会随观察者的运动速度和参照系的不同而改变。

此时,拉普拉斯的豪言便显得浅薄了。

勃克感言
首次登月成功是人类科技史上一件值得庆贺的划时代大事。

此时又有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报纸上鼓吹说:“这次登月成功证实《圣经》创世记的记载,也成为神话。

……证明了人类合作的力量,人类高度的智慧,提高了人类的地位,确定了人类更高的价值,人类从此开始可以无愧地说,我们不只是万物之灵,更是宇宙的主人。


相比之下,美国太空计划的一位关键人物、美国水星计划及双子星计划的总执行者华特·勃克(Walter F.Burke)的头脑却冷静得多。

他说:“我喜欢用尝试征服的字眼,而不单用征服一字,人将永无完全征服太空的一天,只要想想离开我们最近的星球的距离。

你若在基-督降生时,就以每小150万哩的速度旅行,到今天为止,你还没有到达那里。

再想想约翰·格林的
飞行,他飞行的最大高度为 150哩,而我们地球的直径为8000哩,因此我们第一位太空人所飞的高度与地球的大小相比,不过是刚离地而已。


我曾更直观地画了一个图,将地球缩小为一个直径10厘米的球,格林的最大飞行高度仅离开地表1.8毫米!勃克的结论是:“不论人已有的这些太空发展,人想在他的一生中,越过我们自己的天河的机会,极为微校就是以光速的速度飞行,需要十万年去跨越地球所属的银河,而我们知道太空中有无数的银河存在着。

这种由速度乘时间而得的距离,简直大得难以想象。

如果把星际间的距离和人的寿命相比的话,人以一生的时间也不可能在宇宙间走得很远;换言之,人活得还不够长,旅行得还不够快,去侵犯神的宇宙。

以现有的知识看,人只能在一小部分的太空里作有限的探索而已。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惊异地发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未知领域却越来越多,现仅以几件事为例。

人能造一个活细胞吗?
五十年代的生物学基本还是宏观生物学。

一提及生物学人们立即想到捕蝴蝶、采花草。

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使人们可以研究、观察到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变化,六十年代,生物学发展为细胞生物学。

到七十年代末期,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等的问世,人们已可以在分子水平研究各种生命现象了。

分子生物学的崛起,为生物学、医学、农业带来革命性变革,生物工程已成为若干前沿学科之一。

有人预测,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

尽管生物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人们仍无法造出一个活细胞来,不少人认为,人造活细胞是遥遥无期的。

光的本质
三百年前,牛顿根据他长期研究的结果,认为光是由粒子组成的。

虽然与牛顿同时期的荷兰科学家海更斯Huyghens)的实验证明光由光波组成相触,但因牛顿名气很大,科学界没有重视海更斯的学观。

1801年,杨多马(Thomas Young)发现,光穿过两条狭缝会发生于扰现象。

光的这种衍射现象强烈地支持光是波的理论,但那时光波性质仍未被充分认同。

1864年数学家马克威尔(Clerk Maxwell)从理论上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1887年,赫兹(Hertz)在实验室中成功地用震荡电路放射出电磁波,证实了马克威尔的理论。

自此以后,欧洲大陆的科学家才接受了光的电磁理论,牛顿的光粒子学说被认为是错误的,光波学说高于一切。

到十九世纪末期,光电效应的发现又对光波学说提出挑战。

当光撞击一个金属面时,会把金属面的电子打击出来,这叫光电效应。

电子流的强弱取决于入射光的强弱和波长。

当入射光的波长大于某一个值时,则无论怎么增强光的强度,也不能产生电流。

光电效应只能用粒子学说来解释。

因为光子的能量与它的震动频率成正比,只有频率大于某个值的光子才有足够的能量击打电子使之脱离金属面而形成电流。

同时,入射光越强,表示入射的光子越多,打击所产生的自由电子也越多,故电流越强。

所以,光电效应与光波理论不符。

1900年蒲朗克(Max Planck)推出量子光学,认为光是由量子(Quanta)组成的理论,才解释了光电效应。

于是,人们对光的认识又翻了个儿。

到底光是粒子还是波,这个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现在科学家承认光有两重性,既是粒子又是波。

光的反射和折射既可用粒子学说也可用波动学说来解释;光的衍射现象只能用波动学说来解释;光电效应则只能用粒子学说来解释。

光是如此重要,又如此奇妙,令人感叹不已。

人们日前对光的性质只能用颇为矛盾的两重性来解释。

但光的这种两重性已被科学界凭信心接受。

我联想到,我们读《圣经》时,也同样面对很多难解的地方,如道成肉身的耶稣,同时既有人性又有神性,既是人又是神。

我们是否也可以象科学家接受光的两重性一样,谦卑下来,凭信心接受耶稣的神、人两重性呢?而目一,耶稣就称他自己是光、是世界的光!真是太美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