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瑟伦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述评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信仰与理性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信仰与理性【摘要】:中世纪哲学的主要问题是信仰与理性之间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围绕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的知识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经验哲学的代表人物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及托马斯·阿奎那宇宙论证明,就此讨论基督教哲学中信仰与理性,这种思想传统不仅对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而且对于近、现代的西方宗教思想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袁野、孙晔,沈阳师范大学一、教父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在早期基督教传播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最高统治者的理解和支持,应付希腊哲学后裔们的激烈抨击,一些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就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
借用古希腊哲学,并根据教会的需要加以改造,开始阐述、制订了教义和教规。
这些人或奔走传教,或著书立说。
借着他们的活动,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完整的教义,他们也因此被教会称为“教父”。
他们的哲学思想就被称作“教父哲学”。
(一) 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两种证明——知识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
奥古斯丁对关于上帝存在的单纯神学思辨并不感兴趣,他关于上帝的哲学反思是他强烈追求智慧和精神之宁静的产物。
他年少时沉湎于感官快乐之中的经历戏剧化的证明了灵魂不可能在肉体的快乐或感觉中找到宁静。
同样,在对知识确定性的追求中,由事物构成的世界是充满变化和暂时性的。
提出了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有限的人的心灵何以能够获得超出其心灵能力的知识?1.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代表,深受柏拉图主义思想的影响,将知识区分为3 种,只能相信不能理解的知识——历史知识;既能相信又能理解的知识一数学知识;只有相信的知识才能被理解的知识——神学宗教,并把知识对象和知识的关系理解为有下到上的等级关系,人的外感觉以外部有形事物为对象,内感觉以外感觉为对象,理性以内感觉为对象。
这样,有形事物、外感觉、内感觉和理性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等级。
奥古斯丁说:“很明显,有形事物被身体感觉所感知,身体感觉不能感知自身。
安瑟伦上帝存在论读后感

安瑟伦上帝存在论读后感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就像是一场思维的奇妙冒险,读完之后让我脑袋里像是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安瑟伦说,上帝是那个最伟大的存在,是一个我们能想象到的最无与伦比的东西。
他的论证就像是在构建一个超级概念的大厦。
他说,这个最伟大的存在如果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那可就不是最伟大的了,因为一个既存在于想象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东西肯定比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更伟大。
所以,上帝必然存在于现实。
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哦。
这就好比我想象我有一个超级无敌酷的飞行滑板,可以带我去任何地方。
但是如果这个飞行滑板只存在于我的想象里,那它肯定没有一个真正能载着我飞来飞去的飞行滑板厉害。
这论证里感觉有点像是在玩文字游戏。
从概念直接跳到现实存在,就好像我想象我有一百亿美元,然后就说因为存在的一百亿美元比想象中的更厉害,所以我就真的有一百亿美元了,这显然不可能嘛。
这中间缺了点实实在在的证据。
而且这个论证有点像在自说自话的循环论证。
他先预设了上帝是最伟大的存在这个前提,然后用这个前提来证明上帝存在。
这就好比我先认定我家的猫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猫,然后说因为最聪明的猫肯定会做数学题,我家猫是最聪明的,所以它肯定会做数学题。
但这个最聪明的前提本身就很可疑啊。
但是呢,我们也得佩服安瑟伦这种脑洞大开的思维方式。
他在那个时代就试图用逻辑来探讨上帝这种抽象又神秘的存在,这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着给上帝存在这个问题找一条理性的路。
虽然这条路可能有点崎岖,充满了漏洞,但它开启了人们用哲学思维来思考宗教问题的大门。
在现代,我们可能会觉得他的论证有点幼稚,可在当时,这说不定就像一颗思维的炸弹,炸出了很多新的思考方向。
就像我们现在看古人认为地球是平的想法很傻,但在当时也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而正是从这些看似傻的想法开始,人类不断探索,才有了现在对地球的正确认识。
安瑟伦的上帝存在论也算是哲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有趣的“怪咖”思想,让我们看到人类对未知和超验事物不断追问的勇气和执着。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试卷

武汉大学1997—1998年第一学期“西方哲学史”试卷(全校公选课)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1.西方的“哲学之父”是(),他以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在西方哲学史上最先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哲学家是()。
2.赫拉克利特把万物运动所遵循的规律叫做();古希腊智者普罗塔哥拉提出的闻名命题是();而第一个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家是()。
3.古代原子论和理念论的代表别离是()和()。
4.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说明实体是如何生成的问题时,提出了()与()的理论。
5.在中世纪,提出闻名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是();而提出“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那么是()。
6.中世纪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辩,是围绕着()与()的关系问题进行的。
7.近代西欧体会论的开创人是(),他在()一书中系统地制定了体会归纳法和创建了唯物主义体会论的学说;近代西欧唯理论的开创人是(),他在熟悉论上提出了()说。
8.洛克的要紧哲学高作是(),他在熟悉论上提出了闻名的(“”)说。
9.斯宾诺莎以为唯一的实体确实是(),他同时又把它等同于神,他的这种世界观通常被称为()。
10.莱布尼兹创建了()的世界观理论体系,为了解决“不可分的点”与“持续性”的矛盾,他又提出了()的学说。
11.贝克莱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是()和“存在确实是被感知”;休谟把体会论推向了极端,从而致使了()的结论。
12.卢梭的要紧高作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
13.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要紧思想渊源有两个,一是笛卡尔“物理学”中的(),一是洛克的()。
14.康德的熟悉论思想集中表述在()一书中,康德熟悉论的起点是()与()的二元对立,前者提供形式,后者提供内容,一起组成作为熟悉对象的()。
15.费希特哲学的大体概念是(),谢林哲学的大体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大体概念是()。
16.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运动进展的全然动力是它内部所包括的(),而绝对精神运动进展的形式那么是()。
论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论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摘要: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其目的是在理智中寻求上帝存在的根据,它继承了奥古斯丁将思辨引入神学的观点,是一个坚定的唯实论者。
他的学说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并且延续了几百年,从而,不但推动了神学的哲学化,而且推动了整个哲学的进程,在世界哲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安瑟尔谟;上帝;本体论证明;存在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对此,他本人却坚信不疑。
这是为何呢?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证?这样的论证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呢?让我们一起来讨论。
一、生平与背景安瑟尔谟(1033-1109)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奥斯塔的一个贵族家庭。
年轻时因与父亲不和,便离家出走,多年在法兰西过着流浪的生活。
直到1060年才在诺曼底的一所本笃会修道院做了修士、修道院院长兰佛朗的门生。
1063年任修道院副院长,1078年任修道院院长,1093年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他在为争取教会的权利而同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的斗争中,曾被迫两度流亡。
1494年被教皇追认为圣徒。
其代表作有《独白篇》、《宣讲篇》、《论真理》、《论自由选择》、《论道成肉身》等。
在西方哲学史和神学史上,安瑟尔谟是早期唯实论的重要代表,被称为“最后一位教父和第一位神学家”。
在神哲学观念上,他远承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进师哲学巨臂奥古斯丁的上帝观。
[1]因此,他和奥古斯丁一样,坚信信仰高于理性。
在他的著作《宣讲篇》中的一段论述表明了这一观点:“圣主呀,我并不求达到你崇高的顶点,因为我的理解力,决不能和你的崇高相比拟,但我却切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理解你的那为我所信仰所爱的真理。
因为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因为我相信:‘除非我相信了,我决不会理解。
’”[2](《以实亚书》第7章,9节)安瑟尔谟正是基于这个观点来进行本体论论证的。
安瑟尔谟说:“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是傲慢。
有了信仰之后不再诉诸理性是疏忽。
五大论证,即上帝存在的哲学论证

五⼤论证,即上帝存在的哲学论证圣经根本不想证明神的存在;只是简单地宣告⽽已,因为圣经的作者们视神的存在为既定的事实。
圣经的头⼀⾏只简单的陈述:起初,神……(创1:1)相信神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信仰根基。
希伯来书⼗⼀章六节告诉我们,到上帝⾯前来的⼈必须信有神,也就是信神的存在,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
换⾔之,相信神的存在,乃是个⼈对神信仰的⾸要之务。
⼀个⼈如果拒绝神存在的事实,那他就没有凭借,也⽆法正确的认识他⾃⼰并周遭的世界。
除⾮相信神的存在,否则⼈⽆法从上帝领受什么,也不能认识神。
信是造物主与受造者之间的桥梁,使神和⼈得以连结。
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
事实上,神已经赐下许多看得到的凭据,⾜以叫那不相信他存在的⼈⽆可推诿。
“⾃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可推诿。
”(罗1:20)愚顽⼈⼼⾥说,没有神。
(诗53:1)但是在宗教哲学上,神存在吗?他的存在到底有没有“理由”或“证据”呢?这却是要探讨的⼀个基本问题。
⼀、本体论论证本体论论证本体论和⼈类学很相近。
⼈类不仅被造的很聪明,⽽且与⽣俱来有⼀种直觉,能相信、认识神的存在。
直觉是指⼈不靠理性分析过程就能了解与知道。
⼈直觉地知道有神,乃是与⽣俱来的,也就是⼀般所谓的宗教本能,它使⼈渴望拜某物或某⼈。
⼈是天⽣的敬拜者,渴想敬拜神,神如果没有将这种直觉放进⼈类⾥头,叫⼈认识他的存在,⼈就不会寻求敬拜神。
全世界各民族皆普遍相信神(也许相信多神),这事实印证此论据。
⼈如果没有接受真神,也没有找到真神,就会宗教当作⼀个神祇来敬拜,以满⾜他直觉的认识。
相信神不是⽂化条件下的产物,乃是直觉(徒17:23-24;罗1:18-23;约1:3-7;诗115:1-8)。
1、逻辑特征属于先验的论证⽅式;其逻辑特征是:从“上帝的概念”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2、代表⼈物正⽅:安瑟伦、笛卡尔、马尔科姆反⽅:⾼尼罗、伽桑狄、康德、⿊特兄弟3、论证与反驳(1)安瑟伦----本体论论证经典形态的第⼀种形式安瑟伦其⼈安瑟伦的神学渊源:远承柏拉图的理念论,近师奥古斯丁的上帝观。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作业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08级尹璇0810012955你认为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中哪一步骤有问题,为什么?如果你赞同安瑟尔谟的论证,那么如何反驳高尼罗的责难?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认为信仰高于理性,而上帝的崇高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力,单凭理性无法达于上帝,只有先信仰才能够理解。
基于这样的理论前提,安瑟尔谟对上帝的存在进行了“本体论证明”。
其一,上帝是一个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对于这样一个判断,即使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愚人也能够理解他所听到的对象,知道这个对象在他心中存在,即使他怀疑这个对象。
被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东西不能仅存在在心中,而且也必须是在现实中存在着,如果他不是在现实中存在,就不是无与伦比的存在了,所以无与伦比的上帝一定是存在的。
其二,最伟大的上帝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
既然上帝是无与伦比的存在,就不可能有比他更为真实的存在。
如果有人主张有比上帝更好、更真实的存在,那就把被创造者上升到创造主之上的地位了,这是十分荒谬的。
所以,上帝是人所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也是可能设想的最伟大存者者,因为如果上帝不是这个存在者,那么必定还有另外一个最伟大的存在者,但这是可能的。
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本体论的证明是一个三段论形式:(1)上帝是无与伦比与伟大的。
(2)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是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的。
(3)所以上帝是真实存在的,不可能不存在。
安瑟尔谟的这种三段论模式从形式上看完全符合逻辑推理的过程,毫无瑕疵,但关键在于这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内容却并非像其形式一样滴水不漏。
首先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的大前提:上帝是无与伦比的和伟大的。
这一点就已经引起了极大地疑问,尤其是对于上帝毫无所知或毫无兴趣的“愚人”来讲,理解相信这一点相当困难,因为对于这一类人上帝的是否存在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事情,他们也不会把上帝放在心中并当作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并进一步相信上帝也存在于现实中,或许我们不能单凭这样一类人就否定上帝的无与伦比,因为那些上帝的虔诚者认为即使他们不承认上帝,上帝也已经存在于心中并被理解了,对于坚信上帝是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的人们来说,上帝的确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而存在着,可问题是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上帝在现实中在哪里存在着呢?我们无从知道,也从没有人亲身经历过,为什么就可以凭空说我心中这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就一定存在于现实中呢?最后,还有不信仰上帝而拥有自己另外的信仰的一类人,在他们的心中,也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但是这个存在不是上帝,可以是安拉、佛祖甚至是共产主义,那么安瑟尔谟的这个本体论的证明就可以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应用于任何人们认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中去,而不是仅仅限于上帝,也许在安瑟尔谟的观念里上帝是不可以同其他事物同一而论的,上帝存在的证明不可以等同于其它食物存在的证明,但对于把另外的事物作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的人的观念中,上帝的概念就变成了其它事物的一种,他们也会认为他们心中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是不可以同其它事物相提并论的。
论证上帝存在的安瑟伦

论证上帝存在的安瑟伦论证上帝存在的安瑟伦现在来说说还颇有些名⽓的安瑟伦,他之有名,全在他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伦(1033—1109)是英国坎特伯雷的⼤主教,他被称为“最后⼀位教⽗和第⼀位经院哲学家”。
的确,在他⾝上教⽗学与经院哲学的特⾊同样显著。
安瑟伦理坚持理解服务于信仰,他说:“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因为我相信:‘除⾮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
’”[1]其中他所引⽤的是圣经上的话。
他的全部思考,实质上只是为了巩固对神的信仰。
在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中,上帝被安瑟伦当作我们⼼中⼀个⽆与伦⽐的伟⼤的东西,我们先引⽤⼏段他的原话,体会⼀下经院哲学的抽象⽞虚、烦琐晦涩:“如果说那种不可设想的⽆与伦⽐的伟⼤的东西,只在⼼中存在,那么,凡不可设想的⽆与伦⽐的伟⼤的东西,和可设想的⽆与伦⽐的伟⼤的东西,就是相同的了。
但是,这明明是不可能的。
所以,毫⽆疑问,某⼀个不可设想的⽆与伦⽐的伟⼤的东西,是既存在于⼼中,⼜存在于现实中。
”[2]“上帝的存在,是那么真实⽆疑,所以甚⾄不能设想它不存在。
某⼀个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既是可能被设想为存在的,那么,这个存在就⽐那种可以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更为伟⼤。
所以,如果那个不可设想的⽆与伦⽐的伟⼤东西可以被设想为不存在,那就等于说‘不可设想的⽆与伦⽐的伟⼤东西’和‘可以设想的⽆与伦⽐的伟⼤东西’是不相同的,这是荒谬的说法,因此,有⼀个不可设想的⽆与伦⽐的伟⼤东西,是真实存在,这个东西,甚⾄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
⽽这个东西就是你,圣主啊,我的上帝。
”[3](同上书242页)安瑟伦的原话,不知在多少万个⼈中才能挑得出⼀个能读懂的⼈。
所以,各种哲学史著作中,都得把安瑟伦的话翻译成⼀般⼈⼤体能听懂的语⾔。
安瑟伦的理论思路⽆⾮是,上帝的观念是⼈们头脑中最伟⼤最完满的观念,⽽最完满的观念必然便包含存在这⼀属性;如果不包含存在的属性,上帝的观念就不算是完满的观念了。
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批判及其旨趣

(一)《圣经》中关于上帝的观念
《圣经》作为基督教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督徒们信仰上帝的依据和行为准则。可以说《圣经》是基督教存在的基础。“上帝”作为唯一有能力启示人类的主体,他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也是宇宙万物和人类存在的前提。《圣经》中的“上帝”同时具备两种性质,像其他宗教的上帝那样是一个超越的“上帝”,也是一个人格的上帝。按照《圣经》的记载,耶稣(即上帝)在人类的历史中向人类显示并对人类进行启示。按照基督教哲学家的看法,上帝是个绝对实体,他不仅超越时空世界,而且时空世界也是由他创造的。
潜在的意思就是活生生站在信徒面前的耶稣是以圣父、圣子、圣灵的身份在给门徒下达传教的命令的,此刻上帝是现实时空的存在者。依据基督教的观点,上帝创造的万物由上帝所有。耶稣通过圣父的恩典以圣子的身份拥有对万物所有权。此时,上帝又是一个超时空的创始者。基督教信徒们相信只有耶稣愿意以上帝之子的无罪之身为人们赎罪,他们在世界末日到来的时候,才可以洗脱由亚当遗传下来的原罪并享受到幸福。总而言之,《圣经》中的上帝是一个三位一体、拥有两种属性且自明的存在。他既是超越的绝对存在这样一个世界的创造者,也是真实的时空世界中的存在者。
本体论证明最早是由早期的经院哲学家安瑟伦在《宣讲》一书中提出的。安瑟伦关于上帝的存在证明,被后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称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的目的是在理智中为上帝寻求根基,继承了奥古斯丁的观点。安瑟伦赞同奥古斯丁的观点,坚信应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他说:“除非我相信,我绝不会理解【6】”。就是说信仰是我理解的基础。此观点真是安瑟伦进行本体论证明的基础。安瑟伦不但注重信仰,同时也没有忽略理性的重要性。
《圣经》中的上帝是一个自明的存在。基督教的上帝具有三个身份(圣父、圣子、圣灵),他既是创造世界的圣父,也是现实的历史存在者圣子基督。基督是圣母玛利亚由圣灵受孕所生,他不仅仅是上帝本身,还是上帝与人类的中保。于是,基督身上显然涉及圣父、圣子、圣灵三者的关系。三者关系在马太福音的描述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瑟伦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述评
高钟琴200730010042
摘要:中世纪教父哲学家们不遗余力地寻找一个理想的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安瑟伦提出的“本体论证明”后来成了一大主流。
“本体论证明”方法
巧妙地先提出了上帝概念,并仅仅通过简单的论证过程就推出了上帝的
存在。
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陷,混淆了“逻辑必然性”与“现实必然
性”,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等,使得后世的评论莫衷一是。
关键字:安瑟伦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
正文
中世纪教父哲学家们不遗余力地寻找一个理想的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经验哲学之父”安瑟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这方面他的最大贡献便是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
“本体论论证”是康德后来赋予它的名称,其意义是仅依赖于概念的分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
在《宣讲》的开头,安瑟伦说,他的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使他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能否找到一个独立充足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经过长久的思考,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在《宣讲》中给出了他的先天证明。
这个证明可以用下面的三段式推理表述:
大前提: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
且也在实际上存在。
小前提: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
结论:上帝实际上存在。
对于证明的大前提,安瑟伦认为“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因为如果只是在心中存在,那么被设想为实际上也存在的东西就更伟大了。
这样,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就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也即“心中具有一个关于最伟大东西的观念+认为后者仅仅存在于自己的心灵=自相矛盾”。
小前提对于安瑟伦来说是无可置疑的,“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意思是“不能设想有比它更伟大的东西”。
它仅仅是思想中的一个观念,不等于实际存在着的无与伦比的东西。
安瑟伦认为,即使那些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愚人”也不能否认在他们心中有个“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的观念,他们可以不把这一观念称作上帝,但他们能够完全理解这一观念,或者说,虽然他没有意识到这一观念,但一等到别人向他提起,他立即会承认这一观念的确实可靠性。
其次,“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的意义不等于“可设想的最伟大的东西”。
“最伟大的东西”的观念是在一切人的观念中通过“对比”或者“比较”得到的一个观念。
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最伟大的东西”的观念,这种比较很难进行,基督徒、异教徒和无神论者心目中有不同的“最伟大的东西”的观念,但他们不能否认,任何人在心目中都有这样一个观念,它比其它所有的观念都伟大,“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是在一个人心目中通过他的观念比较的结果,这个观念并不是对“什么东西最伟大”问题的正面回答,因此避免了各种不同“最伟大的东西”观念之间的比较而产生的分歧。
这样,“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观念比
“可设想最伟大的东西”的观念更加普遍,适用于一切有思想的人。
安瑟伦企图向包括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愚人在内的一切人证明上帝的存在,因此他采用了他认为最普遍的观念作为证明前提。
安瑟伦很聪明:设计两个观念完满性的比较,而非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涉及观念与现实之间的比较。
“无与伦比的东西”如果被设想为仅在心中存在,那么,心灵还会设想另外一个观念,设想它在心中与现实中都是无与伦比的,那么,前一个观念逊于后一个观念,这一观念就不成其为“无与伦比”而陷入自相矛盾。
所以毫无疑问,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即上帝,既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由此,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逻辑必然性会使他同时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且不管他对这个东西如何称谓,这个东西的实际意义只能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
这是安瑟伦本体论证明在逻辑推演上做出的巧妙变换,但却成了他推理论证的一大缺陷:混淆了“逻辑必然性”与“现实必然性”。
正如康德说的,“口袋里的银币”并不等同于“思想中的银币”,如果等同的话大家岂不是可以用“帐薄上的银币”来增加自己的财富。
安瑟伦的证明,几乎没有求助于《圣经》或教父们的权威根据,他的本意是想所有的人都信服他的论证,其中也指非基督徒。
正如克拉克在《重返理性》中所说的,“证明的观念是与人相关的,因为人设想去证明给某人看,其实,一个成功的证明依赖于那个人已经相信的事物”。
也就是说,一个人最深刻最基本的信念决定了他的一切取向。
从安瑟伦的小前提我们(站在无神论者或者非基督徒立场)可以看出他的信念。
上帝已经被假设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他已经承认了上帝的属性。
所以有人说安瑟伦的论证有两个,第二个便是:“如果上帝意味着必然存在,则上帝必然存在”。
这样,在未被证明之前,安瑟伦已经肯定了“上帝存在”结论。
在处理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时,安瑟伦的态度是力图达到理性和信仰的谐和,但理性只是为信仰服务的工具,亦即“信仰寻求理性”的原则:信仰在先,理解在后,理性的原则必须符合信仰的原则。
所以安瑟伦有这样一段名言,“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因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
中世纪教父哲学秉承了米安达的“哲学应当像婢女服侍主人那样为神圣的经典服务”的黄金规则。
在安瑟伦那里,信仰是居于第一位的,也是推出上帝存在的绝对保证。
在《宣讲》文本中,第一段在歌颂上帝的最完满存在,肯定了上帝是“无与伦比的东西”的属性,中间也有很大篇幅赞美上次的“仁慈”、“全能”等属性,最后一段讲通过上“神启”才能理解,要先信仰了才能理解。
我觉得安瑟伦的整篇论证最清晰的思路是:先信仰上帝的完满存在,然后找一个合理的路径推出这个信仰,最后感谢上帝给了我找到这条路径的“启示”。
模仿安瑟伦的论证模式,哥尼流把上帝换成了“谁也没有去过的最完美的海岛”,推出了那个“谁也没有去过的最完美的海岛”必然存在的结论。
安瑟伦拒绝哥尼流的批判,他认为哥尼流没有抓住他的论证的真谛。
因为一个岛和一切有限之物一样,只是一个可能的或偶然的存在者,上帝却不同。
一切其它事物都得通过上帝而得到自己的存在,而上帝本身却不通过其他一切事物,只是由他自身必然地得到他的存在。
同样的,对于黑特兄弟用“魔鬼”置换“上帝”,再用经典本体论来证明其必然存在的做法,可以用安瑟伦的方法否决。
不过,似乎安瑟伦是错的,哥尼流的论证在形式上完全类似于安瑟伦的论证,他只是限制了推理的领域,任何论证,只要在较大的推理领域中有效,在较窄的推理范围中仍然有效,简言之,如果安瑟伦的论证有效,那么哥尼流的论证亦是如此,既然哥尼流的论证明摆着不起作用,那么安瑟伦的
证明也无效。
但是,就因为安瑟伦的一个前提,就因为他的一个上帝存在信仰,就推翻了一切。
作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上帝具有“无可比拟性”,在安瑟伦的论证模式中,一切的其他事物都不可置换“上帝”。
究其原由,完全是因为我们理解错了安瑟伦的论证逻辑,他是先信仰了再寻求合理的路径达到信仰。
正如我们去攀登一座无法登上的山,安瑟伦已经站在了山顶,他给我们指出了其中一条可能登顶的路径,然后我们说:“你指错了路!”
总结一下,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是典型的先天证明,仅仅依赖于概念的分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表现在:1.是对上帝概念的意义所作的逻辑分析;2上帝概念是证明的出发点,不像后天证明那样直到结论中才出现。
这种方法省却了很多麻烦,巧妙地“未证先知”,就像在“数学分析”中证明命题时,先假设出要“证明的任意事物”,然后把这个假设当作“已知事物”去推理论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甚至解决以前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明显,因为他已经预设了结论。
很多数学爱好者喜好这种方法,因为通常他们要证明的结论已经预设了真伪。
安瑟伦通过预设上帝存在很好的解决了证明问题,数学上通过预设也解决了很多问题。
究竟信仰和理性是什么关系,恐怕还是要看自己所处的立场,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倾向。
我个人认为,作为基督徒的安瑟伦,在论证上帝存在问题上还是选对了倾向,并且很好地“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至少对于基督徒,这个论证方法是很值得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