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瑟伦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述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瑟伦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述评

高钟琴200730010042

摘要:中世纪教父哲学家们不遗余力地寻找一个理想的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安瑟伦提出的“本体论证明”后来成了一大主流。“本体论证明”方法

巧妙地先提出了上帝概念,并仅仅通过简单的论证过程就推出了上帝的

存在。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陷,混淆了“逻辑必然性”与“现实必然

性”,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等,使得后世的评论莫衷一是。

关键字:安瑟伦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

正文

中世纪教父哲学家们不遗余力地寻找一个理想的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经验哲学之父”安瑟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这方面他的最大贡献便是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本体论论证”是康德后来赋予它的名称,其意义是仅依赖于概念的分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

在《宣讲》的开头,安瑟伦说,他的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使他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能否找到一个独立充足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经过长久的思考,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在《宣讲》中给出了他的先天证明。这个证明可以用下面的三段式推理表述:

大前提: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

且也在实际上存在。

小前提: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

结论:上帝实际上存在。

对于证明的大前提,安瑟伦认为“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因为如果只是在心中存在,那么被设想为实际上也存在的东西就更伟大了。这样,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就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也即“心中具有一个关于最伟大东西的观念+认为后者仅仅存在于自己的心灵=自相矛盾”。

小前提对于安瑟伦来说是无可置疑的,“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意思是“不能设想有比它更伟大的东西”。它仅仅是思想中的一个观念,不等于实际存在着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安瑟伦认为,即使那些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愚人”也不能否认在他们心中有个“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的观念,他们可以不把这一观念称作上帝,但他们能够完全理解这一观念,或者说,虽然他没有意识到这一观念,但一等到别人向他提起,他立即会承认这一观念的确实可靠性。其次,“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的意义不等于“可设想的最伟大的东西”。“最伟大的东西”的观念是在一切人的观念中通过“对比”或者“比较”得到的一个观念。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最伟大的东西”的观念,这种比较很难进行,基督徒、异教徒和无神论者心目中有不同的“最伟大的东西”的观念,但他们不能否认,任何人在心目中都有这样一个观念,它比其它所有的观念都伟大,“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是在一个人心目中通过他的观念比较的结果,这个观念并不是对“什么东西最伟大”问题的正面回答,因此避免了各种不同“最伟大的东西”观念之间的比较而产生的分歧。这样,“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观念比

“可设想最伟大的东西”的观念更加普遍,适用于一切有思想的人。安瑟伦企图向包括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愚人在内的一切人证明上帝的存在,因此他采用了他认为最普遍的观念作为证明前提。

安瑟伦很聪明:设计两个观念完满性的比较,而非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涉及观念与现实之间的比较。“无与伦比的东西”如果被设想为仅在心中存在,那么,心灵还会设想另外一个观念,设想它在心中与现实中都是无与伦比的,那么,前一个观念逊于后一个观念,这一观念就不成其为“无与伦比”而陷入自相矛盾。所以毫无疑问,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即上帝,既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由此,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逻辑必然性会使他同时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且不管他对这个东西如何称谓,这个东西的实际意义只能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这是安瑟伦本体论证明在逻辑推演上做出的巧妙变换,但却成了他推理论证的一大缺陷:混淆了“逻辑必然性”与“现实必然性”。正如康德说的,“口袋里的银币”并不等同于“思想中的银币”,如果等同的话大家岂不是可以用“帐薄上的银币”来增加自己的财富。

安瑟伦的证明,几乎没有求助于《圣经》或教父们的权威根据,他的本意是想所有的人都信服他的论证,其中也指非基督徒。正如克拉克在《重返理性》中所说的,“证明的观念是与人相关的,因为人设想去证明给某人看,其实,一个成功的证明依赖于那个人已经相信的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最深刻最基本的信念决定了他的一切取向。从安瑟伦的小前提我们(站在无神论者或者非基督徒立场)可以看出他的信念。上帝已经被假设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他已经承认了上帝的属性。所以有人说安瑟伦的论证有两个,第二个便是:“如果上帝意味着必然存在,则上帝必然存在”。这样,在未被证明之前,安瑟伦已经肯定了“上帝存在”结论。在处理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时,安瑟伦的态度是力图达到理性和信仰的谐和,但理性只是为信仰服务的工具,亦即“信仰寻求理性”的原则:信仰在先,理解在后,理性的原则必须符合信仰的原则。所以安瑟伦有这样一段名言,“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因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中世纪教父哲学秉承了米安达的“哲学应当像婢女服侍主人那样为神圣的经典服务”的黄金规则。

在安瑟伦那里,信仰是居于第一位的,也是推出上帝存在的绝对保证。在《宣讲》文本中,第一段在歌颂上帝的最完满存在,肯定了上帝是“无与伦比的东西”的属性,中间也有很大篇幅赞美上次的“仁慈”、“全能”等属性,最后一段讲通过上“神启”才能理解,要先信仰了才能理解。我觉得安瑟伦的整篇论证最清晰的思路是:先信仰上帝的完满存在,然后找一个合理的路径推出这个信仰,最后感谢上帝给了我找到这条路径的“启示”。模仿安瑟伦的论证模式,哥尼流把上帝换成了“谁也没有去过的最完美的海岛”,推出了那个“谁也没有去过的最完美的海岛”必然存在的结论。安瑟伦拒绝哥尼流的批判,他认为哥尼流没有抓住他的论证的真谛。因为一个岛和一切有限之物一样,只是一个可能的或偶然的存在者,上帝却不同。一切其它事物都得通过上帝而得到自己的存在,而上帝本身却不通过其他一切事物,只是由他自身必然地得到他的存在。同样的,对于黑特兄弟用“魔鬼”置换“上帝”,再用经典本体论来证明其必然存在的做法,可以用安瑟伦的方法否决。不过,似乎安瑟伦是错的,哥尼流的论证在形式上完全类似于安瑟伦的论证,他只是限制了推理的领域,任何论证,只要在较大的推理领域中有效,在较窄的推理范围中仍然有效,简言之,如果安瑟伦的论证有效,那么哥尼流的论证亦是如此,既然哥尼流的论证明摆着不起作用,那么安瑟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