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见”的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__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学设计学生需求分析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他们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这为他们读懂古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古汉语的内容广泛且丰富,实词积累又无法穷尽。
因此,学生们还需要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一般方法,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读懂文言文扫除障碍,同时,学生自主梳理探究的意识不强,也往往忽略古文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制定1、总结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通过不同题型的真题演练,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2、链接教材,巩固实词推断的方法,同时强化回归教材的意识;3、引导学生梳理探究,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总结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七种方法,并在回归教材中加以巩固。
难点:通过不同题型的真题演练,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环境与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希沃白板交互式课件教学步骤与过程(一)课堂导入《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在沪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特种兵式旅游等词语榜上有名。
这些流行语的背后,不仅体现了语言本身的创造力,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文言文是我们与古代先贤沟通的桥梁,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然而,文言文中有很多实词的词义难以理解,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障碍。
因此,今天我们将学习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读懂文言文,为你们与古人对话、走进古代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学习活动一:方法提炼请推测下列划线词语的词义,并说说你是如何推断的。
方法小结:字形推断法、邻字推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语境推断法(三)学习活动二:链接教材回顾选必下册第三单元,找找哪些字词可以运用实词推断法加以推断。
推断方法示例字形推断法邻字推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语境推断法(四)学习活动三:真题演练请运用所学方法完成下面的试题。
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案

小组活动,探究为上——“梳理探究”专题《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共有三个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二、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
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另外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三、教学过程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第一、文言词语(一)词类活用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论语》教学设计及反思

《论语》教学设计及反思1、《论语》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培养朗读,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学习“愠,君子,罔,殆,省,弘毅”等文言实词的含义,熟练背诵全文,训练文言文语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自我解疑以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疑点难点的能力,加强其课堂参与意识,学习总结“留,删,增,换,调”等翻译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学习方法,态度及为人修养,对照反省自己。
【基本设想】1、以朗读促理解,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做独立思考,联系本人实际,以加深体会。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书籍,登录网站,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2、利用课下解释及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交流收集材料,创设阅读情境(课件片头:古典音乐伴奏,背景为竹简滚动,孔子不同画像轮流出现。
)曾听过山东一位副省长非常自豪地这样向媒体宣传山东:“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
”看来,孔子真不愧是我们山东的“品牌”人物。
我们身为孔子的老乡也是倍感荣耀,那你对咱们这位光辉而伟大的老乡又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庙朝圣,“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貌不扬却倍受尊崇,早年虽有抱负却不得伸展,儒家创始人……)大家想亲身聆听这位伟大教育家的谆谆教导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十则。
(设计意图:利用孔子是山东老乡这一激趣点,吸引学生,培养其课堂参与意识,并注意把课文与多媒体网络有效链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三、疏通文意,扫清障碍背诵格言,名句。
对照自我,找差距。
(设计意图:目标明确,切实可行,有知识能力,有情感态度,便于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四、朗读感知1、扫清字音障碍:抽生读,注意语音,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重点字词,如:不亦说乎三省诲女是知也的读音应讲解清楚。
文言文实词练习(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练习(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加深对文言文实词用法和搭配的理解。
3.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运用文言文实词的能力,为深入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的定义与分类。
2. 常见文言文实词的用法与搭配。
3. 通过对文言文段落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与用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段落,让学生体会实词在语境中的运用。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练习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文言文实词定义、分类、用法的PPT。
2. 文言文段落:挑选适合学生练习的文言文段落,确保段落中含有丰富的实词。
3. 练习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4. 答案与解析:准备练习题的答案及解析,以便在课堂上或课后为学生解答疑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的概念与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文实词的分类、基本用法与搭配,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段落,让学生体会实词在语境中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语境推断实词意义。
4. 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答案,共同解决问题。
5. 解答与总结:针对学生练习中的疑问,进行解答。
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实词的用法与搭配。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实词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实词的能力。
2. 推荐学生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实词的用法与搭配,提升文言文素养。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教案标题:文言实词推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会运用上下文信息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
3. 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实词的相关教材和例句。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实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解释上下文信息对于推断文言实词意思的重要性。
2. 教师提供一些文言实词的例句,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信息推断实词的意思。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言实词进行推断。
2.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分析上下文信息,推断实词的意思,并记录下推断的过程和结果。
四、展示和讨论(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推断过程和结果。
2. 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提供反馈和建议。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一些文言实词的推断练习题。
2. 学生互相交换答案,进行讨论和纠正。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一段文言文,尝试推断其中的实词意思。
2. 学生将推断的结果写下并与他人分享。
七、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日常阅读中多注意文言实词的使用,并尝试推断其意思。
2.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例子和用法。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文言实词推断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推断结果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依据。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语法等方法猜测和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解题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难点:通过语境、语法等方法猜测和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解题方法。
2. 运用举例法,分析句子中实词的用法。
3.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文言文材料,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准备PPT,展示实词词义及其解题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词义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实词的用法。
3. 举例:分析句子中实词的用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实词词义。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词词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实词词义接龙游戏目的:通过游戏,巩固所学实词词义,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方法:学生分组进行接龙,每组派一名代表轮流说一个实词,下一个实词的词义必须以前一个实词的词尾开头。
2. 活动二:文言文实词词义猜谜大赛目的:培养学生通过语境、语法等方法猜测和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
方法:教师准备一些关于实词词义的谜语,学生分组进行竞猜,答对最多的小组获胜。
七、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反馈: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练习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理解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文言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实词词义解题方法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他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已学的文言实词,加强对实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已学的文言实词,包括词义、用法等方面的内容。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3. 进行实词填空、翻译等练习,巩固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教师对文言实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2. 采用举例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填空、翻译等练习,巩固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的文言实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4. 进行实词填空练习,检查学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
5. 进行实词翻译练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
2. 结合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程度。
3. 定期进行阶段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自主积累更多的文言实词,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比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素养。
3.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让他们在阅读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文言实词。
七、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文言文材料,包括课内和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和练习。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等,进行教学展示和辅助教学。
3.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和信息。
八、教学难点1. 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逐步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见”的教学设计
作者:扈东颖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3期
摘要:“见”这一实词在高中文言课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最为常见的含义表示见面,或者表示被动,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材中《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课下注释给“慈父见背”的解释是“弃我而死去”。
深究其意,并不能解释的通。
因此,针对课下注释释义模糊的情况,有必要进行一些补充。
笔者整理了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对于“见”这一词的相关注释,结合字典以及相关文献对“慈父见背”中的“见”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关键词:见;文言文;注释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陈情表》中,李密在向晋武帝叙述自己不幸的身世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对于其中的“见背”,课下注释是这样解释的:“弃我而死去”。
显然这句话只交代了文意,若要深究每个字的具体意思,这样的解释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背”本意为两个人相背,在这里应取引申义为“抛弃”,这个字比较好理解,见在这里面的意思是什么还需要一步步的说明。
在《字源》中“见”的甲骨文字形为人跪坐而视,所以见的本义就是看,这与我们现代汉语常用的“看见”等词的意思一致。
对于“见”为看见、看到的含义在课本中我们很常见,同在《陈情表》中的一句话“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这里的见是看见的意思。
此外还有会见、进见的意思,《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
”《战国策·燕策三》:“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表示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主的见面。
反过来,古代社会地位高的人见地位比其低的人,“见”就被翻译成接见的含义,如《左传·庄公十年》:“公將战,曹刿请见。
”在《荆轲刺秦王》中:“(秦王)乃朝服,设九宾,见燕国使者咸阳宫。
”与上面有计划、又准备的见面不同,“见”还有遇见的含义,表示不期而遇。
《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
”再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对于“见”的解释都是表示动作双方见面的含义,既是比较常见的含义,也较为理解。
往往在中学课本中,“见”表示被动的含义也较为常见。
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这里见欺就是被欺的意思。
再有《楚辞·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另外,“见”经常与“于”连起来表示被动的含义,组成“见……于……”的结构。
如《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人教版必修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这里的“见”都是表示被动含义的,也是同学们较为熟悉的解释。
但是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这句话中,把见解释为被动的含义显然不符合逻辑,也不通顺,所以这里的“见”有着其他的含义。
在《汉语大字典》中“见”的一种释义可以有助于我们正确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字典中“见”有一个含义是:“”用在动词前,有称代的作用,相当于前置的“我”。
这样“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中的“见背”就可解释为“背我”,也就是“抛弃我”的意思,至于文中解释为“弃我而死去”属于对文意的解释,“死去”是在“抛弃我”的基础上编写者另外加上的,并不是词语本身的含义。
其实在课文中出现过相同的用法,如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见录”的含义就是惦记我。
另有一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这里“见丁宁”是“丁宁我”的含义。
其实与“见”相同用法和含义类似的还有“相”。
“相”在一些句子中同样表示与“见”同样的含义,但是表意比“见”更加丰富。
《孔雀东南飞》中相的用法就很丰富。
“相”放在动词前做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可译作“我”、“你”或“他(她)”。
当“相”含义为“我”时:“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含义为“你”时:“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含义为“他/她”时:“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再如曹操《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中的相可翻译成:“我”。
“见”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含义众多,辨别同一个字的不同含义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加深理解,更能让同学们更加准确地翻译文章,提高阅读速度,作为教师以后遇到课下注释解释得不甚准确的时候应该学会及时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重要的词的含义的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强语言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3904-3905.
[2]李学勤.字源[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761.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20.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0-24.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