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文献简述

合集下载

宫颈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宫颈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宫颈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汪景灏;张蓉【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750-752)【作者】汪景灏;张蓉【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奉贤医院妇产科,上海 201499;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奉贤医院妇产科,上海 2014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宫颈癌发病率居全球妇科恶性肿瘤的第2位。

宫颈癌患者中有80%来自发展中国家。

我国是宫颈癌的高发国家,近20年来我国宫颈癌患者早期检出率增加,且患者趋于年轻化[1]。

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周围的内环境,包括肿瘤周围的血管、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信号因子及细胞外基质。

一方面,肿瘤通过释放细胞外信号调控微环境;另一方面,肿瘤微环境也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对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黏附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2]。

因此,探讨肿瘤微环境与宫颈癌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可能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1.1 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主要负责细胞外基质的重构,同时还可通过旁分泌生长因子来调控细胞的增殖、存活和死亡。

在肿瘤形成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迁移至肿瘤性部位并增殖,产生大量的胶原蛋白,同时招募炎性细胞,进一步促进了组织的异常调节[3]。

Pietras等[4]发现,在HPV16型宫颈癌小鼠模型中,与肿瘤相关的成纤维细胞的聚集先于血管形成。

研究者[5]在应用雌激素的HPV16转基因小鼠宫颈癌模型中发现,肿瘤招募巨噬细胞后诱导并维持了肿瘤血管的生成。

来源于异常宫颈和宫颈癌的成纤维细胞不能表达炎性信号,这提示有其他细胞参与肿瘤炎性反应。

1.2 炎性细胞炎性细胞浸润在肿瘤的发展与侵袭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炎性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3]。

1.2.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可通过释放趋化因子和蛋白酶以及招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来改变微环境[6]。

研究[7]发现,中性粒细胞与宫颈癌患者的分期有关。

宫颈癌科普

宫颈癌科普



哪些女性易发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宫颈 癌发病率占妇科肿瘤第二位,每年大约有13万人发病.近年 来,由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增多,宫颈癌在某些地 区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且患病年龄趋于年青化.

子宫颈癌的发生原因至今未明,但众多研究 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救命的是时间,要命的也是时间

改善宫颈癌愈后的重要方法就是预防和早发现,与其他病 例比较,患宫颈癌的地方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它不像卵 巢,因为看不到就需要经过B超和腹腔镜才能够进行观察。 如宫颈癌提早发现并治疗就会有好的结果,它愈后效果是 很好的。 一期、二期仅仅通过手术就可以得到近90%的治愈率,有 些甚至达到98%的治愈率,但如果到了三期和四期,特别 是四期就只有百分之二十几了。 救命的是时间,要命的也是时间,抓住时机对宫颈病变, 对病毒感染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宫颈癌是完全可以 预防、可以治疗、可以治愈,甚至可以消灭的。
什么是宫颈癌
宫颈癌又称子宫颈癌,系指发生在宫颈阴道部或移行带的鳞状上 皮细胞及宫颈管内膜的柱状上皮细胞交界处的恶性肿瘤。宫颈癌在早 期临床表现可无任何症状,或仅在阴道检查时,可见表浅的糜烂,或 有一般慢性炎症如少量白带等;中期常有白带增多、腥臭,阴道不规 则出血,骶尾、臀部及大腿部的持续性疼痛,膀胱、直肠侵时可出现 排尿、排便障碍等表现。 子宫颈癌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是人体最常见的癌瘤之一,不但在 女性生殖器官癌瘤中占首位,而且是女性各种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癌 瘤,占女性癌的第二位。 宫颈癌由于其发生的部位和阴道细胞学检查的应用,可被早期发现 并积极预防,治疗效果较好,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大幅度下降。 宫颈癌属于中医"癥瘕"、"崩漏"、"带下"、"五色带"等范畴。

宫颈癌

宫颈癌
鳞状上皮细胞癌为主占90%~95%, 腺癌仅占5%~10%,二者在外观 上无特殊差别,均好发在鳞柱交 接部和移行带区。
1.大体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镜下早期浸润癌及早期 浸润癌,肉眼观察无特殊异常,似一般宫颈糜烂, 浸润癌可有四种不同类型
外生型:又称增生型和菜花型,最常见 内生型:又称浸润型。 溃疡型:内外二型进一步发展。 颈管型:临床不多见。
在我国宫颈癌的分布主要在中部地区, 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
近40年来国内外都已普遍应用阴道脱落 细胞防癌涂片检查,宫颈癌死亡率下降。
一、病因(Etiology)
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根据国内外 资料认为其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性行为: 早婚、性生活过早、性生活紊乱、 18岁以前有性生活或20岁以前结婚。
分娩因素:
多产、密产:调查:分娩1~3次患病率 最低(110.38/10万),分娩7次以上明 显增高(377.52/10万)。 男性性行为及有关因素:
配偶的性伴侣数,高危男子。
病毒感染
如:单纯泡疹病毒II型(H.S.V-2)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
血清学检查发现,宫颈癌患者中HSV-2抗 体阳性率高达80%以上,而对照组仅为 14.14%~57.14%。
七、诊断 Diagnosis
如果患者有接触性出血,阴道分泌物多, 应排除宫颈癌。需要作详细查体及有关辅 助检查:
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 是最普遍应用于筛 检宫颈癌的辅助方法之一,普查采用的主 要方法。
碘试验 对癌无特异性,主要是明确病变的 危险区,确定取材部位,提高诊断率。
阴道镜检查 细胞学涂片检查三级以上,在碘 试验阳性区,应用阴道镜观察,选择病变区 取材。
以直接蔓延和淋巴道转移为主。

宫颈癌护理研究论文

宫颈癌护理研究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宫颈癌护理研究论文【关键词】经皮双侧骼内动脉造影/灌注化疗;经皮双子宫动脉造影/灌注化疗/栓塞术;放射介入[摘要]经皮双侧髂内动脉造影/灌注化疗,经皮双子宫动脉造影/灌注化疗/栓塞术是目前治疗宫颈癌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定位准确、疗效高、并发症少等特点,护理起举足轻重之作用,护理的配合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

[关键词]经皮双侧骼内动脉造影/灌注化疗;经皮双子宫动脉造影/灌注化疗/栓塞术;放射介入护理配合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经皮双侧髂内动脉造影/灌注化疗,经皮双侧子宫动脉造影/灌注化疗/栓塞术是放射介入治疗宫颈癌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具有微创性、可复发性、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得到了临床认可,我院自2004年以来成功治疗宫颈癌36例,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并广泛采用,而患者的护理是放射介入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院护理由单一的临床模式向医技影像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尤其是DSA的出现给现代护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领域,介入治疗技术操作的成败和患者的愈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做好放射介入护理意义之重。

1心理护理介入治疗是目前国内外较先进的微创手术,是一门新型高科技术,难以让患者甚至医务人员了解,因此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首先要从心理上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与疑问。

由于介入治疗各种患者始终处于清醒状态。

有必要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优越性。

目的意义、操作过程、配合要点、术1 / 4中有哪些不适、如何克服使患者对手术过程有个大概了解,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顾虑,并加以疏导,以消除因紧张恐惧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管痉挛,同时对家属交代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意外,了解患者对病情的知晓程度,做好保密性护理工作,使患者详细了解这项高科技术的优越性,从心理上充分接受手术。

宫颈癌—医学讲解

宫颈癌—医学讲解

病理 生长方式
外生型
内生型
溃疡型
颈管型
癌灶发生于宫颈管内
病 理(归纳)
组织学类型
鳞癌多见,好发于子宫颈外口鳞-柱状上皮 的交界处
病理发展过程
四个阶段:宫颈上皮内瘤变、原位癌、镜下 早期浸润癌、浸润癌
生长方式
主要四种方式: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 颈管型
四、转移途径 Routes of the spread
健全妇女防癌保健网,定期开展普查普 治,做到“三早”。
积极治疗癌前病变以阻断宫颈癌的发生。 HPV疫苗的应用。
十、随访
治疗后最初2年每3月1次,第3-5年内每 6个月复查1次;第六年每年复查一次。 有症状随时就诊。随访内容包括盆腔检 查、阴道脱落细胞检查、胸片、血常规、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抗原等。
原位癌
镜下早期浸润癌
浸润癌
癌细胞穿过基底膜而侵入间质。 浸润深度在5mm以内,间质不受侵犯。 无血管及(或)淋巴管侵犯。
癌灶无融合现象。
病理பைடு நூலகம்
宫颈上皮内瘤变
病理发展过程
原位癌
镜下早期浸润癌
浸润癌
*癌细胞穿过基底膜,侵入间质。
*浸润深度在3mm以上。
*血管及(或)淋巴管侵犯。
病理 生长方式
今 天 就 到 这 里 了 !
外生型
内生型
溃疡型
颈管型
*乳头、菜花样赘生物。 *组织脆,触及后易出血。
病理 生长方式
外生型
内生型
溃疡型
颈管型
*癌灶向宫颈深部组织浸润。 *宫颈肥大、硬,表面光滑 *宫颈段膨大如桶状
病理 生长方式
外生型
内生型
溃疡型
颈管型

关于子宫颈癌医学专业的论文摘要样例

关于子宫颈癌医学专业的论文摘要样例

关于子宫颈癌医学专业的论文摘要样例子宫颈癌是全世界妇女发病率和死亡率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1],且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依照201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统计全世界的妇女估计有528,000个新发子宫颈癌病例,其中266,000人死于该病,其中约85 %的新发病例和87 %的死亡人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2]。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已急剧下降[3]。

例如,在美国,随着成功而全面地筛查工作的开展,其中最有效的筛选方法包括巴氏涂片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检测,结合全国教育活动,以及先进诊断和治疗技术[4],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已比过去60年下降了70 %。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可持续宫颈癌防治计划受到低收入和有限医护资源的限制,其发病率依然很高。

我国也是子宫颈癌的高发国家之一,每年有13.15万新发病例。

在新疆,尤其是南疆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发病率很高,是该民族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次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1979年为590/10万(和田地区),1991年为459/10万(喀什地区),2004年为527/10万(和田地区)[5];并且维吾尔族妇女的发病率有一下几个特点:(1)明显高于本地区其他民族如: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等;(2)发病年龄早,平均年龄为45.04岁(汉族为50.85岁);(3)有80%左右的维吾尔族妇女,当诊断出子宫颈癌时已经往往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

目前,子宫颈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的是阴道细胞学检查、子宫颈活体组织检查等,检查的阳性率为70%,有很多的微小及隐匿性的病变用这些方法很难发现,还需要依靠病理医生的经验。

因此,如果能在子宫颈癌的检查中发现一种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将不仅可以大大的减轻子宫颈癌患者创伤性活体检查的痛苦,而且还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度,进而有望提高子宫颈癌的治愈率,降低其死亡率。

宫颈癌概述——精选推荐

宫颈癌概述——精选推荐

宫颈癌概述宫颈癌概述宫颈癌是⼥性常见恶性肿瘤之⼀,发病原因⽬前尚不清楚,早婚、早育、多产及性⽣活紊乱的妇⼥有较⾼的患病率。

初期没有任何症状,后期可出现异常阴道流⾎。

⽬前治疗⽅案以⼿术和放射治疗为主,亦可采⽤中西医综合治疗,但中晚期患者治愈率很低。

作为⼥性要洁⾝⾃爱,加强卫⽣保健,注意按时妇科普查,发现症状苗头,及时就医。

⼀、宫颈癌概述⼆、宫颈癌的临床症状三、宫颈癌的症状:四、宫颈癌的病理类型五、宫颈癌发病原因六、宫颈癌辅助检查七、宫颈癌的治疗⽅法⼋、中医中药治疗宫颈癌的特点九、预防⼦宫颈癌“七步曲”⼗、中西医合并疗法⼗⼀、宫颈癌分型⼗⼆、宫颈癌患者的饮⾷⼗三、宫颈癌辨正施治⼗四、宫颈癌的⾷疗⽅法⼗五、宫颈癌温馨提⽰:⼗六、如何预防宫颈癌⼗七、TVC三个阶梯诊断技术,提前10年诊断宫颈癌⼗⼋、宫颈刮⽚检查⼗九、宫颈癌的危害:⼆⼗、为啥⼥孩会得宫颈癌⼆⼗⼀、宫颈糜烂需防⽌癌变:⼆⼗⼆、防宫颈癌先防⼈乳头状瘤病毒(HPV)⼆⼗三、宫颈癌的转移途径⼆⼗四、宫颈癌前期病变⼀、宫颈癌概述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多万⼥性死于宫颈癌。

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则属于常见多发的妇科肿瘤,排⾏榜⾸。

我国每年新发现的病例为13.15万,死亡率最⾼的地区是⼭西,最低的是西藏。

⼦宫颈癌是指发⽣在⼦宫阴道部及宫颈管的恶性肿瘤。

总的趋势是农村⾼于城市⼭区⾼于平原,根据各省市⾃治区回顾调查,我国宫颈癌死亡率占总癌症死亡率的第⼀位,占⼥性癌的第⼆位。

宫颈癌的转移,可向邻近组织和器官直接蔓延,向下⾄阴道穹窿及阴道壁,向上可侵犯⼦宫体,向两侧可侵犯盆腔组织,向前可侵犯膀胱,向后可侵犯直肠。

也可通过淋巴管转移⾄宫颈旁、髂内、髂外、腹股沟淋巴结,晚期甚⾄可转移到锁⾻上及全⾝其他淋巴结。

⾎⾏转移⽐较少见,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肝及⾻。

当宫颈癌的症状出现三个⽉后就诊者已有2/3为癌症晚期。

⼆、宫颈癌的临床症状宫颈癌早期没有任何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异常阴道流⾎。

宫颈癌的病因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宫颈癌的病因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2019Vol.3No.24口综述/Summary宫颈癌的病因及防治的研究进展李莉娟打罗幼珍2(1.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宜昌443002;2.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宫颈癌是除乳腺癌外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第二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

值得庆幸的是,宫颈癌病因较为明确,早期筛查方法较多,有独特且较长的癌前病变期,有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随着宫颈癌高危因素和预防性疫苗的研究深入,宫颈癌的预防可以提前到一级预防,从而大量减少了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目前,宫颈癌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综合应用。

本文将从宫颈癌的病因、预防和治疗3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宫颈癌;人类乳头瘤状病毒;病因;预防;治疗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19.24.0016.041宫颈癌概述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第二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2倍。

章静菲等[1]对1399例宫颈癌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最小年龄患者17岁,近年来,患者平均年龄由58.2岁降至46岁,发病人群日益年轻化,年龄小于35岁的妇女宫颈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全球宫颈癌发病率为10万人中约有13人患病,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约有7人死亡。

2018年,全球新发宫颈癌病例约为56.9万例,死亡病例约为31.1万例,其中84%发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且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会增加至98%。

胡尚英等[2]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宫颈癌的发病率与各地医疗、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息息相关,中部发病率高,西部死亡率高,农村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城市。

发病率随教育程度的升高而降低,可能与文化程度高的女性防癌意识更强且能早期筛查和防治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颈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键词:宫颈癌危险因素现状调查宫颈癌疫苗引言:宫颈癌作为近年来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随着最近几年宫颈细胞学筛查的普遍应用,使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得以获得早期发现和治疗,使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此文将围绕宫颈癌的当前治疗状况与未来的预防等内容开展,包括最近引入国内的宫颈癌疫苗(HPV疫苗)利弊的阐述,如何预防、提早发现宫颈癌。

并且将结合最新的临床病例、科学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正文:一、宫颈癌的危害目前,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恶性肿瘤疾病中位居第二位。

而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居于全球第二位置,严重危害中国妇女健康,是当今我国最重要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宫颈癌患者年龄跨度较大,常见于15-85岁,发病高峰年龄通常为45-55岁。

且近年来说,逐渐呈上升趋势及年轻化趋势(周菁,王亚仙,2015)。

妇女一旦得了宫颈癌,患者生活起居会发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其一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生活,例如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的情况,并下腹部或盆腔容易出现肿块、下肢容易出现水肿。

最严重的便是宫颈癌会对女性子宫造成致命损伤,由于在治疗过程中宫颈癌的特殊性质,患者不得不采用割掉子宫的方案得以保全性命,因此永远丧失怀孕的机会。

从之前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宫颈癌已经成为全球女性健康的杀手,如何预防和治疗宫颈癌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表宫颈癌病毒二、宫颈癌的现状与现有治疗方法尽管宫颈癌的病因到目前为止还不完全明确经过统计研究病例发现,但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认为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病毒感染,90%以上的宫颈癌伴有疱疹病毒型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2.性行为及分娩次数,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年龄小于16岁、初产年龄小、多孕多产3.其他生物学因素,感染单纯疱疹病毒II型、沙眼衣原体、滴虫等病原体对HPV感染导致宫颈癌的发病有协同作用4.宫颈病变,多产所致的宫颈裂伤、宫颈糜烂、子宫颈管内膜外翻、子宫颈管内膜外翻5.其他行为因素,吸烟作为HPV感染,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的协同因素,不合理使用雌激素,可以增加子宫颈癌的患病风险宫颈癌可以归类为感染性疾病,所以该病可以通过预防和治疗而治愈,但是高危型HPV感染患者转化为宫颈癌的比例很大。

医学上认为HPV-DNA检测是一种突破,能评判初期宫颈癌的发生及发展的一个指标能对宫颈癌进行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对细胞学结果进行分流的工具和对CIN进行预测同时也改善预后和抗复发的有效措施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宫颈癌的治疗则比较复杂,根据病情的不同合理治疗方案治疗,早期以手术为主,术后配合使用防止转移和复发的药物,如复方斑蟊胶囊和西黄丸。

早期的宫颈癌是可以治愈的,后期的话则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目的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

经过阅读整理大量医学资料,目前宫颈癌的检查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第一阶梯宫颈细胞学检查( 1) 宫颈刮片法,子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期病变和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准确率较低(2) 薄层液基细胞检测( TCT) 检测,准确率高,因为涂片薄染色容易,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现并观察细胞的结构,有助于发现异常的细胞。

取材和涂片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巴氏涂片法有明显进步,极大程度降低了宫颈早期的病变的漏诊率2.第二阶梯阴道镜检查第二阶梯对于TCT细胞学检查后提示不典型临床细胞,继续用阴道镜对其行阴道镜检查,将观察部位放大6 ~ 40倍,在醋酸白及碘试验后,对于TCT检查发现有异常病变的要在阴道镜观察下选择可疑部位活组织观察病灶细微结构3.第三阶梯病理学检查第三阶梯在阴道镜指导下发现宫颈可疑或病变部位,比较可靠,多点取组织在宫颈和宫颈管涂碘不着色区三、预防宫颈癌的综合方法(一)推广宫颈癌的筛查和接种HPV疫苗宫颈癌的初级预防应始于对年轻为由性行为少女,在其进入性活跃期之前接种HPV。

疫苗目前FDA已经批准了三种 HPV疫苗,包括针对HPV-16和HPV-18的二价疫苗,针对HPV-16、HPV-18、HPV-6和HPV-11的四价疫苗,除上述四中亚型之外,还存在覆盖另外五种高危亚型的九价疫苗(二)预防性干预措施大量病例调查显示,宫颈糜烂、子宫慢性炎症、性行为频繁、性伴侣过多以及性卫生不良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早婚、早育、多产也与宫颈癌发病率升高有关。

大众女性应提高的对宫颈癌的认识,为了有效降低宫颈癌的患病率,要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当地医疗机构为了有效地提高人群对宫颈癌预防知识的认识水平,要进行针对性强的、形式多样的、医院与社区相结合的健教育宣传,积极鼓励参与宫颈癌的筛查。

同时,提倡健康的性行为,提倡适龄婚育,大力开展健康生育的宣传,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和生育行为。

对于女性个人,养成良好的性生活习惯,避免经期性行为,加强性卫生,性行为时用安全套。

积极治疗子宫颈慢性炎症和宫颈糜烂,及时发现、及时彻底治疗。

吸烟妇女应该积极戒烟,大大降低发生宫颈癌的风险。

四、宫颈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展望(一)HPV检测方法——分子检测技术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使 HPV 检测进入了新的时代,使用 PCR 技术进行HPV-DNA 的检测使得标本来源不受限制,且能进行 HPV 分型并确诊。

这些检测方法包括:基因芯片法、PCR+ 膜杂交法、表面等离子体谐振技术、实时荧光 PCR 法、流式荧光杂交法、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新兴检测技术。

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临床 HPV 样本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但目前主要在研究阶段,还未进入临床应用。

(二)延长HPV疫苗的保护期限宫颈癌疫苗上市时间不长(2006年上市),所以长期有效保护年限目前还没有实际结果,现在的双价疫苗的保护期限是8.4年,四价疫苗保护期限是5年左右。

现在正在开发测试这一新疫苗,旨在延长对抗HPV亚型癌基因的保护期限。

结论:宫颈癌病因较明确,其筛查方法较完善,尽管各国对于HPV疫苗注射的指南有所不同,但始终强烈推荐患者HPV注射疫苗。

因为就现有资料来看,对于16-26岁未感染过HPV的女性,宫颈癌疫苗对于癌前病变的保护超过95%,有效性是值得信赖的。

如今在网络上总有传言说HPV疫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但是事实上HPV确实可以有效减少患宫颈癌的几率。

除此之外,男性也应该注射 HPV 疫苗,因为男性也有对宫颈癌的责任。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机体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引起的机体免疫力下降也会增加患病可能,患者应该注意得到自身心理状态的异常、疲劳、睡眠障碍,并即使治疗改善。

此外,政府要广泛开展预防子宫颈癌相关知识的宣教,增加公众对宫颈癌的认知,如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或不洁、性传播疾病、吸烟、HPV 感染等相关因素。

女性应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提早发现疾病。

已经确诊的女性应该积极治疗,不要过于悲观、消极,配合医生的药物和检查。

参考文献【1】李响,金文婷,满玉晶,杜一娜,刘芳铭.HPV疫苗预防宫颈癌的应用研究[J],生殖医学杂志,2017,26(2):188-192.【2】郝琴,陈美霓.VEGF - C与宫颈癌的研究进展[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7,15(1):73-75.【3】刘建华,王萍. 高危型HPV感染导致宫颈癌发生的风险评估[J], 医学研究生学报,2107,30(12):1233-1237【4】吴翠霞,张艳红,葛小花,王相岩.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5】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志,2016,26(11):2568-2570.【6】郦光晓,杨建华.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现状和未来[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7,9(5):15-18.【7】梁振.宫颈癌的病状及预防[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55):10858-10860.【8】成慧.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分析[J],超星期刊,2017,25:282-283【9】刘德兰.宫颈癌的预防与筛查现状[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7,4(11):9-11.【10】赵学芬. 宫颈癌的早期检查及预防[J],医疗装备,2017,30(2):194-195.【11】朱义昕. 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及预防对策分析[J],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2017,33(19):109-110.【12】王彤,吴玉梅.宫颈癌分期的历史回顾、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J],2017,14(24):46-49.【13】董爱英.宫颈癌危险因素探讨[J], 中国处方药,2017,15(3):128-129.【14】高娥.宫颈癌希望水平与人格特征负性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 当代护士,2016,8:1-3.【15】王小艳,税平,梁楠楠,宫颈癌治疗办法的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2):183-185.【16】马会民.女性HPV持续感染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42):8170.【17】林思屹,里进.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与宫颈癌预防新进展[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5):43-45.【18】高倩倩,王伟.人乳头状瘤病毒筛查宫颈癌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院医学地理分册,2017,38(3):305-308.【19】刘叠,普川.我国女性宫颈癌及宫颈癌筛查认知的文献回顾[J], 理论研究, 650091.【20】杨丽伟.预防宫颈癌男性也有责任[J],家庭医药,2017,8:54-57.【21】俞克柔,趙社來.子宮頸癌之過去、現在與未來[J], 當代聲學,2017,15(11):86-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