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转动副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设计说明书
三自由度并联机械手的设计.doc

学号:密级:武汉东湖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三自由度并联机械手的设计院(系)名称: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名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二〇一六年五月六日郑重声明我郑重声明:本人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学术论文是本人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结果。
除文中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他人已经发表和撰写过得内容。
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并对所写内容负责。
本人签名:日期:2016年5月7号摘要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并联机械手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已成为当今机器人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针对并联机械手机构比传统串联机械手更复杂的问题,本文以一种轻型高速的三自由度Delta 并联机械手为例,在完成其运动学的基础上,对并联机械手进行了建模以及装配。
首先,本文介绍了三自由度并联机械手机构的工作原理,并对其进行了运动学分析。
其中,对机构的自由度进行的计算,采用几何法求得了其运动学正解以及其运动学逆解。
其次,对机构进行了速度模型及雅克比矩阵的分析。
实现了solidworks对机构的零部件与装配图三维建模。
最后,通过个零部件的配合,实现了三自由度并联机械手的装配。
关键词:并联机械手;三自由度;3D建模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obot technology, parallel manipulator used more and more widely, has become the hot spot in the field of new robots today. In view of the parallel manipulator mechanism more complex than the traditional serial manipulator problem, based on a lightweight high-speed three degree of freedom parallel manipulator as an example, the Delta at the completion of its kinema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parallel manipulator has carried on the modeling and assembly.Firs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parallel manipulator mechanism, and carries on the kinematics analysis. Among them, the institution of degree of freedom for the calculation of geometric method is used to obtain the positive kinematics solution and its inverse kinematics solution. Second, the institutions for the velocity model and the Jacobi matrix analysis. Implements the solidworks for spare parts and assembly drawing 3 d modeling of the organization. Finally, by a spare parts, implements the three degree of freedom parallel manipulator assembly.Keywords: Parallel manipulator;Three degrees of freedom;3D modeling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引言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目的及意义 (1)1.3 课题研究内容 (1)第2章并联机械手的概述 (3)2.1 关于并联机械手 (3)2.1.1 并联机械手的定义与特点 (3)2.1.2 并联机械手的研究现状 (4)2.2 并联机械手的工业应用 (5)2.3 本章小结 (6)第3章三自由度并联机械手的运动学分析 (7)3.1 机构简介 (7)3.2 自由度分析 (7)3.3 运动学分析 (8)3.3.1 运动学逆解 (9)3.3.2 运动学正解 (9)3.3.3 速度模型及雅克比矩阵 (12)3.4 本章小结 (13)第4章并联机械手的建模与装配 (14)4.1 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简介 (14)4.2 并联机械手的三维建模 (14)4.3 并联机械手零件实体造型 (14)4.4 并联机械手装配 (16)4.5本章小结 (17)总结.....................................................................................,.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附录 (21)第1章引言1.1课题背景翻开整个人类的历史,就会发现这是一部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发展历史,一部伴随生产工具不断提高的生产力进步史。
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

产业科技创新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36Vol.1 No.14产业科技创新 2019,1(14):36~37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宋 伟,张长军,张良贵,杜海彬,张华瑾(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摘要:把并联机器人与串联机器人进行比较,并联机器人的构成较为紧凑,刚度也较大,比串联机器人的负载能力更强。
而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在工业等诸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章通过对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研究背景和分类发展进行探讨,分析了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研究概况,研究了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关键词: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研究概况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19)14-0036-0220世纪80年代,欧洲的一位研究者R.Dlavel研究出了三平动自由度的并联机构,名为Delta并联机器人,这是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起源。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并联机器人已经应用到了很多领域,比如医药、电子等等,同时也减少了人工上很多重复性的工序,比如包装、拾取等,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对企业效益的快速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研究背景和分类发展1.1 研究背景并联机构是一种闭环机构,其动力是通过并联的方式实现的,末端执行器是由两个或以上独立的刚性形成并联支链的互相连接,它需要两个自由度以上才能完成[1]。
我国和国外的学者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和开发,使得并联机构不仅在运动性能上有所提升,而且在结构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学是我国的研究者在世界内学术影响非常高的领域之一。
并联机器人与串联机器人相比,它的结构重量较低。
与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相比,具有刚性大,可承受负载大、各项同性等特点。
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平行机设计

课题: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平行机设计摘要文中从运动副分析入手,对一种运动解耦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进行了构型研究,该机构由三个正交分布的支链组成,且机构的运动副均为转动副,构成了机构动平台x、y、z三个方向的平动解耦;在机构构型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运动学分析,推导出了该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正反解,分析了机构输入/输出的速度和加速度等,验证了该机构运动解耦的特性。
这对该机构的动力学分析、控制策略、机构设计和轨迹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三自由度并联机构;构型;运动学;第一章引言1.1 并联机器人的出现及特点并联机器人是一类全新的机器人,它具有刚度大、承载能力强、误差小、精度高、自重负荷比小、动力性能好、控制容易等一系列优点,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串联式机器人在应用上构成互补关系,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并联机器人还将有更为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作为航天上的对接器、航海上的潜艇救援对接器;工业上可以作为大件的装配机器人、精密操作的微动器;可以在汽车总装线上自动安装车轮部件;另外,医用机器人,天文望远镜等都利用了并联技术。
并联机器人与已经用的很好、很广泛的串联机器人相比往往使人感到它并不适合用作机器人,它没有那么大的活动空间,它活动上平台远远不如串联机器人手部来得灵活。
的确这种6-TPS结构的并联机构其工作空间只是一个厚度不大的蘑菇形空间,位于机构的上方,而表示灵活度的末端件3维转动的活动范围一般只在60°上下,角度最大也达不到±90°。
可是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都是一分为二的,若用并联式的优点比串联式的缺点,也同样令人吃惊。
首先,并联式结构其末端件上平台同时经由6根杆支承,与串联的悬臂梁相比,刚度大多了,而且结构稳定;第二,由于刚度大,并联式较串联式在相同的自重或体积下有高得多的承载能力;第三,串联式末端件上的误差是各个关节误差的积累和放大,因而误差大而精度低,并联式没有那样的积累和放大关系,误差小而精度高;第四,串联式机器人的驱动电动机及传动系统大都放在运动着的大小臂上,增加了系统的惯性,恶化了动力性能,而并联式则很容易将电动机置于机座上,减小了运动负荷;第五,在位置求解上,串联机构正解容易,但反解十分困难,而并联机构正解困难反解却非常容易。
全转动副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设计说明书

全转动副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设计说明书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作者: 周** 学号: *****系(专业): 机械系专业: 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题目: 全转动副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指导者: 李** 教授(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评阅者:(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2015 年 6月 11 日- 1 -毕业设计,论文,中文摘要题目:全转动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摘要:本设计中,对全转动副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对以前关于此方面机器人设计成果仅仅作为一个参考,通过对机器人支链的全新设计成功使机器人完成解耦,并且不会出现奇点,该全转动副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由动平台和静平台组成,静平台为机架底端,而动平台则是由完全相同的三个支链组成,即,三个支链相互垂直,支链末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三个支链末端组成动平台,并且所有的运动副均为转动副。
该机构的重复定位精度:<+/-0.025mm(平动);动平台三个方向平动范围:>220mm,最打平动速度:>0.4m/s;最大负载:1.5kg(包括末端机械手)。
在设计中,规划设计出了一套精致的机构方案使机器人结构紧凑并具有简单实用的功效,由于此机构具有高度的对称,所以可以承受各个方向的动载荷,机器人的运动是一个重点难点,本次设计在机构运动小巧灵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进使其性能更加优越,因此对扩大并联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具有现实意义。
本次毕业设计的基本顺序同本科期间进行的课程设计一样,均是先根据任务书提出方案,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方案通过则进行具体的结构设计并且对机构运动经过了正反解论证,选择了正确实用的设计路线。
最后,采用绘图软件制作装配图,零件图,利用三维软件绘制三维模型并进行组装得到机器人三维模型。
关键词: 自由度串并联机器人三自由度- 1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摘要Title All three rotational degrees of freedom parallel robot,Deputy.Abstract:Designed a new mobile with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decouple fromthe body of therobot, singularity does not occur, the parallel robot platform and static platforms distributed between the three branches of orthogonal connected, and all transmission Vice are the rotation pair. Repeat positioning accuracy of the agency :<+/- 0.025mm(translation); Moving platform, the scope of translation in three directions:> 220mm, the maximum translation speed:> 0.4m/s; maximum load:> 1.5Kg (including end manipulator). Institutions are given a setof sophisticated programs with simple and practical effect. As the high symmetry directions on the can withstand the amount of load. Compact andflexible movement in the body has made a lot of effort, but also has a smaller installation space, expanding the application field of parallel robots relevance.Keywords: Parallel robot. Rotation pair. Translation. Mechanical machine design.- 2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目录1 绪论 ..................................................................... ....................................................- 4 -1.1 引言 ..................................................................... ..........................................- 4 -1.2 此次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 4 -1.3 串并联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使用范围及发展趋势 .......................- 5 -1. 4 本次毕业设计主要完成工作 ..................................................................... .- 6 -1.4.1 基本内容 ..................................................................... ........................- 6 -1.4.2 课题研究拟采用的手段和工作路线 .................................................- 6 -2 总体方案的设计 ..................................................................... ................................- 7 -2(1 总体布局的设计 ..................................................................... ...................- 7 - 3 由基本参数选定标准件的型号 ..................................................................... ......- 10 -3.1 减速机的选择 ..................................................................... ......................- 10 -3.2 选择伺服电机并对其检验 ..................................................................... ..- 12 -3.3 轴承的选择及校核 ..................................................................... ................- 15 -3.4 联轴器的选择 ..................................................................... ......................- 17 -4.1 支链尺寸的确定 ..................................................................... ....................- 19 -4.2 对主动轴尺寸的确定及校核 ..................................................................... - 20 -4.3 对支链上转动副的设计 ..................................................................... ........- 22 -4.4 支链末端设计 ..................................................................... ........................- 25 - 5 机构的整体布局设计及机架设计 ..................................................................... ..- 26 - 结论 ..................................................................... ..................................................- 29 - 参考文献 ..................................................................... ................................................- 31 - 致谢 ..................................................................... ........................................................- 32 - - 3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1 绪论1.1 引言自从Hunt教授提出以Stewart平台结构为基础设计机器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工业机器人能够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工业发展领域,因此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尤为迅速。
并联机器人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航天器对接口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05
承载运动
移动重载装置模型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06
海上钻井平台
海上钻井平台模型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四自由度并联机构
Pierrot和Company,1999年提出四自由度 H4并联机构 在1999年,Rolland年提出两种用于物料搬运的 四自由度并联机构:Kanuk和Manta 在2000年,黄真和赵铁石综合处第一种对称的四 自由度4-URU并联机构,可实现三个移动自由 度和一个绕Z轴的转动自由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六自由度并联机构
在1999年,Park与Lee年提出一种机构复杂的双层五自 由度并联机构 ustad提出一种基于两个并联机构的五自由度混合型结构 在2001年,Jin综合出具有三个移动自由度和两个转动自 由度的非对称五自由度并联机构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在原有DELTA机器人的分支运动 链中加装了一个和动平台垂直的 转动副,从而在DEITA机器人原 有的三个移动自由度外,又获得 了一个转动自由度。
H4四自由度并联机构
Kanuk四自由度并联机构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lta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视频播放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全转动副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毕业设计说明书

全转动副三自由度并联—毕业设计说明书全转动副三自由度并联—毕业设计说明书一、绪论1.1 研究背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产线上。
而全转动副三自由度并联作为一种新型结构,在高精度、高速度和高稳定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1.2 设计目标本毕业设计旨在设计和制造一种全转动副三自由度并联,实现灵活、高效的工作模式,满足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
具体设计目标如下:1) 提高的运动精度,达到亚毫米级别。
2) 提高的运动速度,达到一定的生产效率。
3) 增加的负载能力,满足不同工艺要求。
4) 提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故障率。
二、结构设计2.1 基本结构全转动副三自由度并联采用腰臀式结构,由主体、驱动系统、传感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
主体包括底座、运动平台和连接机构。
2.2 运动平台设计运动平台是的核心部分,它决定了的运动自由度和力学性能。
运动平台采用球型结构,由球面、倚球杆和倚球座组成。
通过倚球杆的倾斜和球面的转动,实现的三自由度运动。
2.3 连接机构设计连接机构是主体与运动平台之间的关键部分,它连接了的各个部件并传递力矩和力量。
连接机构采用平行机构设计,由多个连杆和铰链组成,保证了机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三、动力学分析3.1 运动学模型建立根据结构和运动平台的运动规律,建立了运动学模型,描述了各个自由度之间的关系。
3.2 动力学模型建立基于运动学模型,推导了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在运动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动力特性。
四、仿真分析4.1 运动仿真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的运动仿真分析。
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
4.2 动力学仿真利用ADAMS软件,进行了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通过仿真结果,了解了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状态和力学特性。
五、控制系统设计5.1 控制系统框架控制系统采用分层结构,包括运动平台控制、连接机构控制和整体控制三个层级。
每个层级都有相应的控制算法和控制器。
5.2 控制算法设计根据的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算法,实现的精确运动控制和力矩控制。
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设计

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设计一、BASE设计:(1)新建:打开solidworks软件,进入界面以后点击新建,选择新建“零件”。
(2)草图绘制,选择前视基准面,进入草图绘制界面。
(3)绘制草图:●使用多边形工具绘制正三角形,并使用智能尺寸设置边长为340mm。
●绘制R=15的圆作为构造线,在构造线上以线上一点为圆心,绘制R=5的小圆,并使用圆周陈列形成4个小圆。
●再使用一次圆周陈列,在三角形的三个角上形成相同的四个小圆。
如图:(4)使用特征工具栏中的拉伸,拉伸后形成的实体如图:(5)在拉伸后的实体上的一个面上画一个R=10的小圆,并拉伸20mm,形成一个凸台。
二、杆件1设计:草图绘制正三角形时,设置边长为280mm,其他做法同BASE 的做法。
三、杆件2设计(1)在草图中绘制R=12的圆。
(2)拉伸成,深度350,形成圆柱体。
(3)在圆柱的一个底面上绘制R=8的圆,拉伸,深度为30mm。
(4)使用特征——圆顶,选择小圆柱凸台的底面进行添加圆顶,长度为20mm。
(5)使用抽壳工具,厚度选择 3.00mm使圆柱形成薄壁。
四、杆件2设计:(1)草图上绘制R=9mm的圆,并拉伸,深度为300mm,形成圆柱如图:(2)使用草图工具中的矩形工具,在拉伸后的圆柱的一个底面上绘制如图所示的矩形,尺寸约束如图所示。
(4)拉伸切除,深度设置为20mm。
(5)在截面上画R=5的圆。
(6)拉伸,选择方式为两侧对称,深度为30mm。
完成的杆件2的轴测图如下:四、球副座设计(1)在草图上绘制如下草图:(2)使用线性阵列中的圆周阵列,形成其他三个小圆。
(3)拉伸,深度设为10mm。
(4)在圆柱一表面绘制草图:并拉伸形成如下(5)在凸台表面绘制R=11.6的半圆。
(6)使用扫描切除工具,形成半球凹曲面。
五、转动副底座设计:(1)方法同球副座设计,形成如下:(2) 使用矩形工具在底面上绘制的草图如下:(3)使用拉伸切除命令,深度设为20mm。
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设计说明书

1、打开程序双击Solidworks2012图标,打开solidworks2012程序。
2、球副底座的绘制过程1)新建文档单击“文件”按钮,选择“新建”。
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双击选择“单一设计零部件的3D展现”。
2)绘制草图①单击前视基准面,选择“草图绘制”进入草图。
②在草图绘制工具栏中,选择“圆”,在绘图区以原点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圆。
设置圆直径为200mm。
3)拉伸底座单击特征工具栏中的“拉伸凸台/基体”,在左侧设定参数,拉伸深度为20mm,4)绘制草图①单击凸台上表面,选择“草图绘制”进入草图。
②在草图绘制工具栏中,选择“圆”,在绘图区以原点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圆。
设置圆直径为24mm。
5)拉伸凸台单击特征工具栏中的“拉伸凸台/基体”,在左侧设定参数,拉伸深度为20mm,6)绘制草图①单击凸台上表面,选择“草图绘制”进入草图。
②在草图绘制工具栏中,绘制草图如图。
7)旋转切除单击特征工具栏中的“旋转切除”,旋转中心线为直线。
8)圆周阵列单击“工具”→“草图工具”→“圆周阵列”,进入圆周阵列。
在左侧设定要阵列的数量为3,从草图中选择要阵列的实体为步骤7)所得实体。
单击“确认”,退出阵列。
效果如图。
4)保存保存文档为“球副底座”。
3、球副杆的绘制过程1)新建文档单击“文件”按钮,选择“新建”。
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双击选择“单一设计零部件的3D展现”。
2)绘制草图1①单击前视基准面,选择“草图绘制”进入草图。
②在草图绘制工具栏中选择“圆”,以原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绘制一个圆形。
③选择“智能尺寸”为圆形添加尺寸,直径为30mm。
④单击“退出草图”完成草图绘制。
3)拉伸在特征工具栏中选择“拉伸凸台/基体”,在左侧设定拉伸长度为90mm。
单击“确认”,退出特征编辑。
4)绘制草图2①单击上一步拉伸出的圆柱的一个端面,选择“草图绘制”,进入草图编辑。
②在草图绘制工具栏中,选择“圆”,以原点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作者:周** 学号:*****系(专业):机械系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题目:全转动副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指导者:李**教授(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评阅者:(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年月日目录绪论ﻩ引言ﻩ此次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ﻩ串并联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使用范围及发展趋势 ................................. 本次毕业设计主要完成工作 ...............................................................................基本内容 .........................................................................................................课题研究拟采用的手段和工作路线 ............................................................... 总体方案的设计ﻩ.总体布局的设计 ..................................................................................................由基本参数选定标准件的型号ﻩ减速机的选择ﻩ选择伺服电机并对其检验ﻩ轴承的选择及校核 ..................................................................................................联轴器的选择ﻩ支链尺寸的确定ﻩ对主动轴尺寸的确定及校核ﻩ对支链上转动副的设计 ..........................................................................................支链末端设计ﻩ机构的整体布局设计及机架设计ﻩ结论 ............................................................................................................................... 参考文献ﻩ致谢 .....................................................................................................................................绪论引言自从教授提出以平台结构为基础设计机器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工业机器人能够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工业发展领域,因此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尤为迅速。
并联机器人是机器人种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受到科学技术等原因的影响,并联机器人的发展在年代才开始兴起直到现在并联机器人的研发成为机器人发展的一个热点。
机器人种类可以分为很多种,其中并联机器人和串联机器人是机器人大家族中的两类,串联机器人和并联机器人在结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导致其性能功能有很大差别,致使并联机器人与串联机器人形成了功能与结构上的互补。
并联机器人作为机器人中一种全新的可以和串联机器人媲美的机器人种类,由于自身结构的优势使其具有刚度大、承载能力强、高精度、自重符合比小、优秀的动力性能、易于控制等一系列优点。
所以并联机器人应用于工业领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此次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在文献[]指出:机器人本身就是高精尖技术的聚集体,并联机器人更是一个尖端知识密集型的机构,并联机器人机构学问题十分复杂,她是属于空间多自由度多环机构学理论学科,此理论是随着对并联机器人的深入研究发展起来的,这本来就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而实践又是完善理论的方法,所以研究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理论对掌握、研制和控制并联机器人在实际应用和并联机器人的理论发展上都是有着特殊意义。
在一切机器人的研究中机器人的机构是关键中的关键,并联机器人所具有的优势关键也在结构上,因此它引起了国内外机器人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他们在此项研究中投入相当大的精力。
并联机器人的结构与串联机器人相比具有结构较简、成本低等优势。
因此越来越多的将并联机器人的研究与工业领域相结合也使得并联机器人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文献[]中:主要研究是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这是一种有多变量和本质为非线性组成的复杂机构系统,在并联机器人及液压驱动系统的设计中以运动学分析前提。
作者开始时先是采用坐标变化及求导的方法对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运动学进行了分析。
利用动力学和分析动力学的原理设计出系统的动力机构。
作者采用技术建立了失误的虚拟样机模型系统,并运用仿真软件对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联合仿真实验分析,采用上述仿真试验验证的方法可以十分真实的模拟实际中的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运动过程验证其性能。
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设计依据。
在文献[]中: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王波、李小满、朱振华学者主要针对三自由度平面型并联机器人,三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是:“成功建立了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系统,他们在研究中将同步控制技术应用在机器人上在实现了机器人轨迹的精确控制的同也对机器人的运动达到了同步控制,在研究中三位学者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同步误差。
具体做法是:通过对多个线性闭环控制进行组合,列出同时满足各个闭环控制的控制方程并对其进行求解。
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此种方法直观、高效,提高了对并联三自由度平面型并联机器人轨迹的运动精度,并可以同时满足了多个闭环控制系统的组合控制。
串并联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使用范围及发展趋势教授提出机构作为机器人,直到现在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投入到机器人的研究中。
但并联机器人是在年代才开始成为热门研究方向。
并联及其人在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如航海航空、机电工业、医疗器械等各个领域。
并且并联机器人与串联机器人并不是相互对立排斥的,他们是可以形成互补,使机器人技术变得更全面实用。
关于这些机器人的研究都是值得重视的具有现实意义。
根据我查到的资料了解在国内燕山大学的黄真教授并联机构的研究十分出色。
通过阅读《基于螺旋理论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型综合新方法》[]中了解到东北大学的罗继曼、蔡光起等学者机器人并联机构研究也比较深入,他们通过合理的选择约束链能够组合出新的并联机器人。
自从年,提出并联机器人结构之后,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一些欧美国家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并联机器人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日本的田和雄、内山胜等则用并联机构开发航空航天领域机器人。
. 本次毕业设计主要完成工作1.4.1基本内容课程设计方法要求:()设计要求为设计出一台全转动副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提出几种设计方案之后,进行最后研确定最终设计方案和传动方案,之后设计机身与机架零件并对其进行力学分析,材料分析;()设计并联机器人机械结构如转动副及支链等;()最后绘制机械系统装配图和零件图三维装配图;()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整理,编写设计说明书,说明设计原理等具体内容。
1.4.2 课题研究拟采用的手段和工作路线课程设计方法要求:()根据任务设计要求,进行机械结构设计和传动结构设计,找到最佳设计方案。
()根据最后所确定的设计方案,进行相关分析、计算、检验,对其中关键零件进行强度、刚度、寿命等的计算、校核确定其符合设计要求,对零件组成的结构要保证其合理使用;最后绘制出机器人装配图并根据装配图,画出主要零件的零件图(在说明书说上说明标准件选择原理)。
()设计到最后,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完成设计说明。
总体方案的设计.总体布局的设计图方案草图图是此次设计中所采用的方案草图,此草图中们可以清楚的表达出动静平台及三个运动支链的运动情况。
方案规划:.首先利用任务书中所给出的最大平动速度、最大负载、平动范围等数据估算出电机的功率;.影响全转动副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运动范围的是平行四边形机构的连架杆的长度及其摆动角度大小,摆动角度的大小会直接影响连架杆末端在平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因此在设计时要注意连架杆的长度与其自身的摆动角度之间的古关系以防止支链出现碰撞等冲突;.根据任务书所给出的动平台的运动范围,最初选定连架杆的长度及连架杆的摆动角度的最大范围;.根据任务书上的要求动平台的最大平动速度为,在动平台整个运动过程中必须有一点能够达到此速度然后选取极限位置进行速度计算,利用公式转换就可以可以求出系统机构中输入轴的速度;.任务书要求运动平台的重复精度为<,因为伺服电机编码盘的分辨率可以影响重复定位精度。
因此在分析重复精度时,在支链运动轨迹上选取极值点进行运动分析,可以求出机器人系统中输入轴的最小转角,然后依据选出的减速机的减速比转换到电机的输入轴上,最后利用公式换算出所需电机编码盘的分辨率,这也是用来选择电机的一条重要因素;.运动副中对轴承的选定,采用运动分析的方法选定,首先分析轴承的轴向与径向的承载情况,再结合转动副的特点选出转动副需要中安装轴承的类别之后再进一步确定型号,最后需要对轴承尽心检验计算;.通过减速机输出轴及主轴的直径大小与对机器人支链的主动轴的运动精度要求,还有是否需要考虑轴向移动来选择是需要刚性联轴器还是弹性联轴器,确定之后在选择。
初步确定机构中的一些基本参数:图连架杆在摆动过程的速度分析图行程mm l s M 220sin /2>=θ;M l θcos /110>;进行速度分析,根据任务书要求:s m v x /4.0>;由图一进行分析得:s mm w l v v M M M x /400cos cos min >⋅⋅=⨯=θθθ;整理得到:M l w θcos /400>⋅;M θ的取值可以有多重情况,初步选定值为°或°。
当M θ取°时输出角范围为(°°)。
60cos /110cos /110=>M l θ°220=㎜;当M θ取°时输出角范围为(°°)。
45cos /110cos /110=>M l θ°mm 155≈,由此可以初选mm l 160=;由于考虑到在支撑架上可能还要安装极限开关需要一定的空间,并且为了让整个装置更加紧凑,所以暂时选定M θ取°。
s mm w /400>÷)45cos (⋅l s rad /54.3,通过图一及单位转换可以得出:rpm s rad 56.67/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