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平仲文集序》阅读练习

合集下载

《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明·李绍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韩氏、河东柳氏、宋庐陵欧阳氏、眉山二苏氏及南丰曾氏、临川王氏七家而已。

然韩、柳、曾、王之全集,自李汉、刘禹锡、赵汝砺、危素之所编次,皆已传刻,至今盛行于世。

欧阳文惟欧所自选《居士集》,大苏文惟吕东莱所编文选,与前数家并行,然仅十之一二。

求其全集,则宋时刻本虽存,而藏于内阁,仁庙亦尝命工翻刻,而欧集止以赐二三大臣,苏集以工未毕,而上升遐矣。

故二集之传于世也独少,学者虽欲求之,盖已不可易而得者矣。

海虞程侯自刑部郎来守吉,谓欧吉人,吉学古文者,以欧为之宗师也,尝求欧公大全集刻之郡黉(hóng古代称学校),以幸教吉之人矣。

既以文忠苏公学于欧者,又其全集世所未有,复遍求之,得宋时曹训所刻旧本及仁庙所刻未完新本,重加校阅,仍依旧本卷帙,旧本无而新本有者,则为续集并刻之,以与欧集并传于世。

既成,教授王君克修请予序。

公为人英杰奇伟,善议论,有气节。

其为文章,才落笔四海已皆传诵。

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

其盛盖当时所未有。

其文名盖与韩、柳、欧、曾、王齐驱而并称,信如天之星斗,地之山岳,人所快睹而钦仰者,奚庸序为?独推程侯今日所以传刻之意,则不可不序以见之也。

盖公文全集初有杭、蜀、吉本及建安麻沙诸本行于世,以岁既久,木朽纸弊,至于今,已不复全矣。

兹幸程侯慕仰昔贤,思其著述,亟为寻访,俾散乱亡逸者,悉收拾之,汇为一集,传刻于世。

使吾郡九邑之士,得而观之,皆知学古之作,而无浮靡之习。

四方郡邑之广,以至遐裔之地,亦必因以流布,而皆有以沾其賸馥(shèng fù 余香)。

后之君子,将转相摹刻以传,又可及于久远。

则侯之幸教学者之意,非独止于一郡,而达之天下,垂之后世无穷焉。

是其有功于苏文,岂不亦大矣乎!予故乐而为之序。

(有删改)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欧集止以赐二三大臣止:停止B.教授王君克修请予序序:作序C.亟为寻访亟:多次D.俾散乱亡逸者俾:使7.下列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A.夫差与之成而去之B.为是其智弗若与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于是相如前进缻B.千里逢迎C.都督阎公之雅望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之所以重刊苏东坡文集,是因为以前李汉、刘禹锡、赵汝砺、危素、吕东莱等所编的苏东坡文选收录不全,且在世上流传甚少,求学之人得之不易。

文言文阅读欧阳修《苏氏文集序》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欧阳修《苏氏文集序》练习及答案译文

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苏氏文集①序欧阳修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

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

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

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

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

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

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

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

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庐陵欧阳修序。

“苏序”文言文主题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苏序”文言文主题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小题。

先子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

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

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

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

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

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

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

外貌虽无所不与,然其中心所以轻重人者甚严。

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

”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

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

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

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

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卒不肯受。

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

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

以涣登朝,授大理评事。

(节选自苏洵《族谱后录下篇》)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

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

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

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

公未尝问。

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

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

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

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谨状。

(节选自苏轼《苏廷评行状》)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以家事属.诸子属于B.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买C.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效法D.所以劝导成就..者成全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B.吾儿当忧其.学耶/吾其.还也C.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吾所以D.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B.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C.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D.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中的“孤”在指幼年时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苏太史文集》序阅读答案与翻译

《苏太史文集》序阅读答案与翻译

《苏太史文集》序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苏太史文集》序阅读答案与翻译《苏太史文集》序(明)方孝孺天下之事,出于智巧之所及者,皆其浅者也。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专题11 课外阅读(2022秋·江苏盐城·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各题。

①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

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

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中名园之冠。

②及庚申,辛酉间,大乱臶至①,吴下名园半为墟莽。

而所谓刘园者则岿然独存。

光绪二年,为毗陵②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

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容觞咏其中,都人士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阊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

③方伯求余文为之记,曰:“人曰刘园,吾则曰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

"余叹曰:“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留园记》,有删改)【注】①臶(jiàn)至:相继而至。

②毗(pī)陵:今江苏常州市。

1.用“∕"标出文中划线句的朗读节奏(限两处)方伯求余文为之记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盖是园也___(2)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3)嘉树荣而佳卉茁(4)迤逦相属3.与例句“泉石之胜”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方伯求余文为之记B.菊之爱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山川之美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5.请结合文段,说说“留园”一名的含义有哪些。

(2022秋·江苏南通·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极乐寺纪游袁宗道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宋苏文忠公全集叙》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宋苏文忠公全集叙》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宋苏文忠公全集叙》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苏文忠公全集叙[明]茅维自古文士之见道者,必推眉山苏长公其人。

在昔论文者,咸以梁昭明《文选》为指南,而长公独非之。

盖其书出而士习益趋于文,譬之曦薄虞渊①,质丧旨淆,莫之能挽者。

以隋炀之不君,特患文之无节,史氏嘉之,殆骎骎乎启唐风之一变。

五季承唐之靡,而宋复振之,以绍唐之元和。

其间庐陵②先鸣,而眉山、南丰②为辅。

卒之士人所附,萃于长公,而庐陵不自功矣。

然文之变也,变则创,创则离,离其章而壹其质,是谓唐、宋之复古。

顾徇名之士,求其离而瑕之,哓哓然援古以自多,将谓越唐、宋而逼秦、汉,其合者直章焉尔,而质不唐、宋若也,奚其古?先大夫患之,辑唐、宋八家行于世,而眉山氏居其三。

则尝授诸维曰:“吾以长公合八家,姑举其要,要以长公成一家,必举其赢。

然吾已矣,小子维识之。

”昔长公被逮于元丰间,文之秘者,朋游多弃去,家人恐怖而焚之者,殆无算。

逮高宗嗜其文,汇集而陈诸左右,逸者不复收矣。

迄今遍搜楚、越,并非善本,既嗟所缺,复憾其讹。

丐诸秣陵焦太史所藏阁本《外集》。

太史公该博而有专嗜,出示手板,甚核。

参之《志林》《仇池笔记》等书,增益者十之二三,私加刊次,再历寒燠而付之梓。

即未能复南宋禁中之旧,而今之散见于世者,庶无挂漏。

盖长公之文,若无意而意合,若无法而法随,澹而腴,浅而蓄,奇不诡于正,激不乖于和,殆无位而摅隆中之抱,无史而毕龙门之长,至乃羁愁濒死之际,而居然乐香山之适,享黔娄③之康,偕柴桑之隐也者,岂文士能乎哉!噫,世能穷长公于用,而不能穷长公于文;能不用长公,而不能不为长公用。

当其纷然而友粲然而布弥宇宙而亘今古肖化工而完真气无一不从文焉出之而读之澹乎若无文也长公其有道者欤!又尝语人以文之旨,第举夫子所谓“辞达而已矣”。

盖文止乎达,而达外无文,原六艺而等于万代,旨其蔽之哉!彼所指离不离者抑末耳。

在昭明固云“老、庄、管、晏之书,以意为宗,不以文为本”者,无庸进退之也。

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

有鉴于商纣王腐败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勤政爱民的“德治”纲领,并将它转换为可操作的制度体系,史称“周公制礼作乐”。

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之深远。

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

”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大到政府的典章制度,小到人际交往的规矩、个人修身养性的法则,乃至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

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略举数端如下:在理论层面提出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

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七十子接着展开深入讨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不是有没有语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礼的要求在生活。

《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因此圣人“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

”懂得“自别于禽兽”,就是有了文化自觉。

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

《左传》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

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在称谓、站位、迎送、宴饮等环节上精心设计的各种仪节,体现尊老敬长、孝亲睦邻、自谦敬人、和谐为上的理念。

即使是由于空间阻隔,双方只能用书信交流时,也有特殊的礼貌用语。

人们在行礼过程中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仁爱、和乐等多种情感。

上海市部分区2023年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2专题

上海市部分区2023年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2专题

文言文阅读2专题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1分)《警世通言》叙(明)无碍居士①野史尽真乎?曰:不必也。

尽赝乎?曰:不必也。

然则去其赝而存其真乎?曰:不必也。

《六经》《语》《孟》,谭者纷如,归于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

经书著其理,史传述其事,其揆一也。

【甲】理著而世不皆切磋之彦①,事述而世不皆博雅之儒,于是乎村夫稚子、里妇估儿,以甲是乙非为喜怒,以前因后果为劝惩,以道听途说为学问。

而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

②而或者曰:“村醪市脯不入宾筵,乌用是齐东②娓娓者□?”呜呼!《大人》《子虚》,曲终奏雅,顾其旨何如耳。

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③其人。

【乙】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④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之意。

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若此者,其可废乎?③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

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

视彼切磋之彦貌而不情;博雅之儒文而丧质。

【丙】④陇西君海内畸士,与余相遇于栖霞山房,倾盖莫逆,各叙旅况。

【丁】因出其新刻数卷佐酒,且曰:“尚未成书,子盍先为我命名?”余阅之,大抵如僧家因果说法度世之语,譬如村醪市脯,所济者众,遂名之曰“警世通言”,而从臾其成。

(有删节)[注]①彦:贤才。

②齐东:出自《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齐东野语,即齐东民间传闻,不为典要。

③丽:附着。

④金匮石室: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此处指经书史传等。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A.为B.矣C.耳D.也22.将“所得竟未知孰赝而孰真也”这句话补入本文,最合理的位置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平仲文集序》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平仲文集序
明·刘基
文以理为主,而气以摅之。

理不明,为虚文;气不足,则理无所驾。

文之盛衰,实关时之泰否。

是故,先王以诗观民风,而知其国之兴废,岂苟然哉!文与诗同生于人心,体制虽殊,而其造意、绳墨固无异也。

唐虞三代之文,诚于中而形为言,不矫揉以为工,不虚声而强聒也。

故理明而气昌,玩其辞,想其人,盖莫非圣贤之徒,知德而闻道者也,而况又经孔子之删定乎?
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

于是仪、秦、鞅、斯县河之口,至此几杜。

是故,贾疏、董策、韦传之诗,皆妥帖不诡,语不惊人,而意自至,由其理明,而气足以摅之也。

周之下,享国延祚汉为最久,盖可识矣。

武帝英雄之才,气盖宇宙,而司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侈之,以启其夜郎笻筰、通天桂舘、泰山梁甫之役,与秦始皇帝无异。

致劝持斧之使,封富民之侯,下轮台之诏,然后仅克有终。

文不主理之害,一至于斯,不亦甚哉!相如既没,人犹尚之,故杨子云用是见知成帝。

然而汉家朴厚之尚已成,其根未尝拔也。

往复开陈,周旋辨析,诚意恳至,理明辞达,气畅而舒。

非汲汲以鸿生硕儒争名当代者所能及也,岂非习尚有源而得之于自然乎?呜呼!此西汉之文所以为盛,国祚绝而复续,如元气之不坏,而乾坤不死也。

后之人论不及此,而以相如、子云为称首,不亦悲哉!东汉班孟坚之外,虽无超世之文,要亦不改故尚,故亦不失西京旧物,下逮魏晋,降及于隋,驳杂不一,而其大概惟日趋于绮靡而已。

继汉而有九有,享国延祚最久者,唐也。

故其诗文有陈子昂,而继以李、杜,有韩退之,而和以柳,于是唐不让汉,则此数公之力也。

继唐者宋,而有欧、苏、曾、王出焉。

其文与诗,追汉唐矣。

而周程张氏之徒,又大阐明道理,于是高者上窥三代,而汉唐若有歉焉。

是故,气昌而国昌,由文以见之也。

今我国家之兴,土宇之大,上轶汉唐与宋,而尽有元之幅员,夫何高文宏辞未之多见?良田混一之未远也。

金华苏平仲起国子学录,以其所为诗文示予,予得以谛观之,见其辞达而义粹,识不凡而意不诡,盖明于理而昌于气者也。

与之游,知其勤而敏,不自足其所已能。

且年方将而未艾也,知其他日必以文名于盛代,耀于前而光于后也。

故为之叙,而举昔人之大以期之。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玩其辞,想其人玩:品味、研究
B. 而司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侈之侈:奢侈、侈靡
C. 上轶汉唐与宋轶:超越、超过
D. 而举昔人之大以期之期:期待、期许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则理无所驾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知德而闻道者也而君畏匿之
C. 与秦始皇帝无异与万化冥合
D. 耀于前而光于后也不能容于远近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基说“理不明为虚文,气不足则理无所驾”, 说明理、气不可偏废, 而“气”则是“理”能否完美表达的关键所在。

B.刘基认为“文之盛衰实关时之泰否”:一方面“文之盛衰”取决于“时之泰否”,另一方面“时之泰否”可由“文之盛衰”见之。

C.刘基反对“矫揉以为工, 虚声而强聒”的绮靡之风, 提倡“简直”的文风,并认为这种文风只留存到西汉,自东汉始则日趋绮靡。

D.刘基提出“理气说”, 主要是针对明初“高文宏辞”不多见的现状而发的,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文与诗同生于人心,体制虽殊,而其造意、绳墨固无异也。

(4分)
(2)相如既没,人犹尚之,故杨子云用是见知成帝。

(4分)
答案:
14.B
15.C
16.C
17. 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
18.(1)文和诗一起在人心中产生,体裁、格式虽然不一样,但它们的构思、规矩本来也没有差别。

(体制1分,造意1分,绳墨1分,固1分)
(2)司马相如死后,人们还推崇他,所以扬雄因此被成帝欣赏。

(没、尚、用各1分,“见知成帝”句式1分)
参考译文:
文章以理为主体,而以文气舒展之。

理不明,是虚空的文章;气不足,则理不能驾驭其文。

文章的盛衰,确实关系到世道盛衰和人事通塞。

所以先王凭诗来观察民风,从而了解国家的兴衰,难道是随意这样做吗!文与诗,同生于人心,体书形制虽然不一样,但其造意用词,规矩法度,没有根本差别。

唐虞三代的文章,都是发自于内心而表现为言辞,不以矫揉造作来修饰,不虚张声势而强词夺理,所以理明而气畅。

品味其文辞,想象其为人,大体上没有不是圣贤之徒,明白道德且懂得事理,何况他们的文章又经过孔子的删改而确定的呢!
汉朝兴起,文风一扫周末以来文章的弊病而返回朴素。

刘邦的《大风歌》,气势雄伟,不事修饰,文风习俗改变的转机,实际上由此开始。

而汉高祖、文帝诏告天下的文书,都用简明质直言辞。

于是像张仪、苏秦、商鞅、李斯一样口若悬河的辩论家,到此几乎绝迹。

因此贾谊的奏疏、董仲舒的策论、韦傅的诗歌,都是言辞妥贴平直,语不惊人,文意自然而至。

这是由于他们的文章理明而气足以舒展啊。

周朝以后,帝王在位的年数,汉朝最长久,应该由此可知。

汉武帝英武雄状的才干,气盖宇宙,而司马相如又以华丽铺排的文章推波助澜,以助他征讨夜郎、筇筰,修建通天台、桂馆,封禅泰山、梁甫等等征战、封禅之事,与秦始皇无异,到了重用执法之官,封赏富民之候以安天下,颁布轮台之诏以自省,然后才得一个好结果。

文不主理的害处,到了这样的地步,不也是很严重吗!司马相如死后,人们还推崇他,所以扬雄因此为成帝欣赏。

但是汉代文坛的朴厚风尚已经出现,它的根还没有被拔除。

他们的文章反复陈述,辨析周密,诚意恳切,理明辞达,文气畅达而舒展,不是急切以大学问家争名当代者所能比的。

这难道不是文风有渊源而得之于自然吗?这就是西汉之文所以盛,国
运绝而复续,就像元气不坏而乾坤不死。

后来的人见识不到这点,反而推崇司马相如、扬雄,不也是很可悲的吗!东汉班孟坚之外,尽管没有出众的文章,只是由于没有改变传统的风尚,所以也不失西京旧物。

往下到了魏晋,再延续到隋,文坛杂乱不一,但是大体情况只有日趋于绮靡罢了。

继汉以后又历九朝,其中享受国运最久的,是唐朝。

所以其诗文有陈子昂,而继有李白、甫;有韩愈,又以柳宗元与之相应和。

由此唐不比汉逊色,就是这几位先生的功劳。

继承唐的是宋,又有欧阳修、苏氏父子、曾巩、王安石出现,他们的文与诗比得上汉、唐啊,而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他们,又大力阐明理学道理,由此成就高的达到了夏商周三代的水平,而汉、唐的成就好像有点比不上呢。

所以说文气顺畅国运也昌盛,由文章可以看得出。

如今我们的国力强盛,土地面积之大,上超汉、唐与宋,而占有元朝的全部区城,为什么高文宏辞还没有大量出现,这是由于统一还不久吗?
金华苏平仲被任命为国子学录,又升翰林院编修,把他所写的诗文给我看,我得以认真读一番。

发现他的文章辞达而义精,见识不凡而文意通畅,是由于明白事理并且文气畅达。

与他交游,知道他勤奋又思维敏捷,不因自己有所成就而自我满足。

而且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知道他日后必定会以文章闻名于盛世,影响当代并且光照后人。

因此写了这篇序文,而且列举前人的成就作为对苏平仲的期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