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知识 (1)
2010心脏性猝死及ICD一级二级预防1

2000’
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
• MADIT • MUSTT • MADIT-II
与心梗后高 危患者有关 的试验
MADIT
• Multicenter Automatic Defibrillator Implantation Trial
• MADIT是在心脏性猝死的第一个一级预防前瞻性 试验 • 1991年-1996年 • 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ICD是否能使可能有危 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显著 降低。 • 试验的终点是所有原因的死亡
SCD预防
• 长期抗心律失常治疗???
• 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
VT/VF--SCD
ICD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 二级预防 对已发生过心脏骤停的患者实施预防 • 一级预防 对未发生过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实施预防
ICD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的价值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二 级预防
二级
CIDS CASH
AVID
1 MERIT-HF Study Group.Effect of metroprolol CR/XL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Lancet.1999;353:2001-2007. 2 CIBIS Investigations and Committees.The cardiac insufficiency bisprolol study II (CIBIS-II).Lancet.1999;353:9-13. 3 Packer M,Bristow MR,Cohn JN,et al.The effect of carvedilol on morbitity and n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U.S.Carvedilol Heart Failure Study Group.N Engl J Med.1996;334:1349-1355. 4 The RALE Investigators.Effectiveness of spironolactone added to an an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nd a loop diuretic for severe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the Randomized Aldactone Evaluation Study[RALES]. Am J Cardiol.1997;78:902.
猝死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猝死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猝死可能是由突发性心脏病或其它疾病所导致,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出现猝死现象,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紧急状况,需要有一个综合的应急预案来处理这种情况,以确保安全、节约时间,有效地采取措施,挽救猝死者的生命。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猝死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第一步,观察猝死病人的症状:在发现存在猝死的可能时,医护人员应首先观察猝死病人的症状,大体可分为:表现出明显的突发病情症状,以及病人出现无呼吸、无心跳、脉搏衰竭,以及体征表现出明显异常等情况;第二步,进行人工呼吸:当观察出病人出现明显突发病情或体征表现异常,且未出现无呼吸或无心跳等状况时,应立即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同时及时采用人工呼吸术,让病人能够维持呼吸;第三步,尝试心肺复苏:当被观察到病人出现明显的无呼吸或者无心跳时,应尽快使用心肺复苏技术,以抢救病人的生命;第四步,立即送往医院:病人无论自行痊愈,还是在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后,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以便医生进一步进行治疗,给予进一步的医疗护理。
第五步,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流程:针对可能出现的猝死现象,应有一个完整的应急处理流程,以确保义务人员及时准确的采取措施,避免病人死亡,并及时给予病人后续的护理和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猝死是一种极端紧急的情况,必须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以挽救猝死者的生命,并制定完整的应急处理流程以提高疏散效率及挽救猝死者成功率。
针对猝死,我们需要对上述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在发生紧急状况时可以有效地采取应急措施,节约生命,保护生命安全。
虽然猝死的几率很小,但它的发生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紧急情况,并且可以减少死亡率。
因此,开发猝死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对救助病人及事件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猝死应急预案,具体以及确定必要的应急处理措施,落实具体的职责分工和实施程序;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层层负责,以全面分工完成应急救援任务;然后,定期进行演习,实际操作,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运动猝死

运动员运动猝死案例
1960年 在罗马举行的第17届奥运会上, 丹麦自行 车选手加林在比赛中猝死; 1975年 在法国的一场足球赛中,18岁的后卫夸德 里在快速奔跑中突然倒地身亡; 1986年 全美篮球明星队队员比亚斯因突然死亡, 年仅22岁;
1987年,26岁前联邦德国铅球运动员德雷 瑟,在一次训练后,送医院抢救无效而死; 1986年1月24日美国女排队员海曼在球场上 忽然倒下,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心脏停止跳动, 经诊断死于心脏病。 年仅31岁;
谁可能会猝死?
• • • •
有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症候群、胆固醇过高症。 个性偏积极好动、倔强、易冲动、情绪急躁。 有抽烟者要特别留意冠心病猝死。 一般民众发生猝死的机率约千分之0.5~1。但如 果是心肌梗塞族群则有30%的发生率。 • 曾有猝死经验被救活者,日后再发的机率也高达 20%。
• 心室功能不好者,或是心衰竭的患者,猝 死机率高达15%。 • 青壮年男性心因性猝死者,几乎生前都身 强体壮。健康情况无明显异常,他们不像 老年人那样重视疾病的讯号,平日也没有 定期做健康检查的习惯,因此无法提早发 现先天性或是后天心血管疾病,以致突发 猝死意外。
猝死会遗传嗎?
• 遗传性心因性猝死属于显性遗传;如果 爸妈带有基因异常,遗传给下一代的机率将 是1/2。 • 家族成员中曾有人昏倒或猝死,或自己 曾有不明原因昏倒者,应该由心脏科医师评 估心电图是否正常;如有需要可以进行相关 检测,确认自己是否属于有家族遗传的变异 基因,尽可能预防猝死。
过劳死=猝死?
• 时间就是生命 • 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 10秒—意识丧失,突然倒地。 ● 30秒—全身抽搐。 ● 60秒—自主呼吸逐渐停止。 ● 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 ● 6 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 8分钟—“脑死亡”“植物状态”。
【精编范文】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措施-实用word文档 (1页)

【精编范文】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措施-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措施猝死(Sudden death,SD)是人类的最严重的疾病。
“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1、定期体检:老年人本身是心脏病及各种疾病的高发人群,应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
青、中年人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也容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
定期体检及早检查便于及时发现疾病,及早进行治疗,减少猝死风险。
2、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使原有心脏病加重。
即使原来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也会引发室颤的发生。
所以,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所安排,控制工作节奏和工作时间,不可过快过长。
3、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注意过度疲劳的危险信号及重视发病的前兆症状:长期过度疲劳会引发身体出现一些改变。
如焦虑易怒、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及睡眠质量差、头痛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脱发明显等。
当机体出现这些情况,应调整工作节奏、适当休息,让机体功能得以恢复。
如不能缓解应立即前往医院救治。
5、对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治疗。
6、注意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危险评估,包括进行常规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其他心电学技术(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等)、超声心动图、心内电生理检查等检查,以明确心律失常类型,评估SCD风险,做出治疗决策。
7、注意加强心梗后SCD的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慢性室性期前收缩是心脏性死亡和猝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频发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期前收缩在10~30 次/小时以上)室性期前收缩和短阵性、非持续性室速者。
这5个信号一出现,或说明你离猝死不远了

这5个信号一出现,或说明你离猝死不远了猝死,是人类最严重的疾病。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过度劳累之后就会猝死,而猝死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非常短,部分人可能在一个小时内就死亡了。
临床上,大部分的猝死都属于心源性猝死。
在心脏超负荷的情况下,就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下降。
虽然猝死是突然发生的,但也不是一步就“到位”的,因此,需要了解其前兆。
那么,猝死有哪些前兆呢?猝死有哪些前兆呢?1、脸色苍白一般情况下,在发生猝死之前,患者多会出现脸色苍白症状。
这主要是血液循环出现了问题,心脏以及其他器官供血和供氧不足,此时就会表现为脸色苍白、面无血色等情况。
说明身体器官需要的血液供给不足,最好马上休息了。
2、四肢乏力在发生猝死前,人们一般会感觉到身体乏力,四肢没有力气,整个人都提不起精神。
这主要是身体的某些器官超负荷,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此时,四肢部位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不足,就容易出现四肢乏力的情况。
3、精神萎靡很多人通宵加班后身体十分疲劳,精神状态也非常差。
如果没有及时休息,往往会引发猝死。
当然,在猝死之前,人们多会表现出精神状态差,精神萎靡等症状。
这就说明大脑功能已经受损,无法调整精神状态,身体已经严重超负荷了。
4、头晕头痛人在出现猝死之前,通常会有头晕头痛的症状出现,主要是大脑供血不足,此时大脑神经缺血和缺氧的情况下,就会表现出头晕头痛症状。
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头部昏沉和疼痛,最好及时休息并就医,提防猝死。
5、恶心呕吐一般来说,恶心呕吐多出现在头晕头痛症状后。
当大脑严重超负荷的情况下,人的精神状态会变差,大脑需要的营养物质供给不足。
此时,有头晕头痛症状出现,严重时引发呕吐反胃等症状,说明离猝死不远了,需要马上停下来休息。
综上所述,人不会无缘无故就猝死,多半是哪些不良的习惯或者身体超负荷才会引发猝死。
在猝死之前,人们一般会表现出多种异样,例如脸色苍白,四肢乏力,精神萎靡,头晕头痛,恶心反胃等。
一旦有这些情况出现,需要马上休息了,必要时及时就医。
猝死-ICU病例讨论

对于猝死患者,机械通气可以提供呼 吸支持,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血氧饱 和度,同时减轻心脏和肺脏的负担。 机械通气的方式包括有创机械通气和 无创机械通气。
药物治疗
总结词
药物治疗是ICU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使用各种药物来控制患者的症状、治疗病因和预防并发症 。
详细描述
猝死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升压药、强心药、抗炎药等。药物治疗的 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进行。
03
ICU治疗措施
心肺复苏
总结词
心肺复苏是猝死患者抢救的关键措施,通过胸外按压、人工 呼吸等手段恢复患者的心跳和呼吸。
详细描述
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抢救措施,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来 恢复患者的心跳和呼吸。在猝死发生后,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机械通气
总结词
机械通气是利用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 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状态,为患者 恢复自主呼吸提供支持。
诊断与抢救经验教训
总结诊断依据、抢救措施、抢 救时间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提 高救治成功率。
死亡原因总结
总结死亡原因,探讨可能的诱 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为预防和
控制猝死提供参考。
预防与控制措施
加强健康宣教
提高公众对猝死的认识,加强健康宣 教,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加强高危人群筛查
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及早发现和干 预潜在的健康问题。
呼吸衰竭
总结词
呼吸衰竭是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由 于呼吸系统功能严重受损,导致机体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最终导致死亡 。
详细描述
呼吸衰竭常见于急性呼吸道阻塞、重 症肺炎、肺栓塞等疾病。由于呼吸衰 竭导致的猝死多发生在夜间或凌晨, 患者常因睡眠中缺氧而突然死亡。
心肺复苏及防治突发心跳骤停抢救预案(1)(2)

终止复苏的指标
• 复苏成功:自主呼吸及心跳已恢复良好,转入下 一阶段治疗。
• 复苏失败:自主呼吸及心跳一直未恢复,脑干反射全部 消失,心肺复苏操作已达30min以上,心电图成直线,
医生判断已临床死亡。
• 特出情况:溺水、触电、新生儿抢救时间应延长1-2小 时。
建立快速静脉通路
• 建立大口径 静脉通道 • 迅速肾上腺素静脉推注;纠正酸中毒、电
有患者尽早转诊,进行常规血管造影,不建议
只在患者因缺血需要血管造影时,才转诊。
及早EMMS
•
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
即呼救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
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
C-A-B 顺序仍需坚持
对于施救顺序,最新 的指南重申应遵循 10 年 版指南内容,即单一施救 者的施救顺序:应先开始 胸外按压再进行人工呼吸 (C - A - B),减少首 次按压的延时;30 次胸 外按压后做 2 次人工呼 吸。
单相波:首次能量360J 后续电击能量未确定,至少不低于首次能量
儿童(1-8岁)使用剂量:
对于儿童患者,尚不确定最佳除颤剂量。可以使用 2 至 4 J/kg 的剂量作为初始除颤能量,对于后续电击,能 量级别应至少为 4 J/kg 并可以考虑使用更高能量级别, 但不超过 10 J/kg 或成人最大剂量
临床采用的降温方法包括: 1、物理:冰袋、冰毯、冰帽; 2、灌注:一侧颈动脉体外冷却 ;冰水鼻腔灌洗等; 3、液体:输入冷液体。
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即对语言 指令缺乏有意义的反应的成年患者,都应采用目标温度 管理(TTM),选定在32到36度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
• 头部冰帽:1h内降温效果最好,最好在复 苏的5~30min内进行,在心脏按压的同时物 理降温。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1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导读:猝死,这个名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感到惊慌,这是指在非意料中的突然死亡,一般情况下,判断猝死的时间标准是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
近年来,中青年人猝死的消息频频在出现在各大媒体的热点板块上,那么,猝死的原因有哪些?……猝死,这个名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感到惊慌,这是指在非意料中的突然死亡,一般情况下,判断猝死的时间标准是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
近年来,中青年人猝死的消息频频在出现在各大媒体的热点板块上,那么,猝死的原因有哪些?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多数属于心源性猝死,像冠心病、心肌炎、原发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心源性疾病引发的猝死的几率比较大,其中冠心病和心肌炎是引起心性猝死的常见病因,所以有以上疾病的患者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多休息。
除了心源性猝死,还有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猝死的几率会比普通人高的,比如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血糖、哮喘、有过敏史者等慢性疾病患者。
近些年来,猝死的对象逐渐转向于中青年,除了以上疾病的原因,不良习惯也是引发猝死的主要原因。
常见引发猝死的不良习惯有:吸烟、酗酒、作息生活不规律、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而没有得到释放等。
长期的吸烟酗酒会加速心血管疾病的诱发,从而引发猝死。
而猝死呈现年轻化现象,还与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有关。
哪些原因可诱发猝死?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恶习也可能会导致猝死,希望大家也能有所注意。
比如是在闹市中骑车、用力解大便、大量喝酒或咖啡、心情抑郁、暴饮暴食、性生活纵欲过度、吸食毒品、吸烟或被动吸烟、饮食不健康(尤其是吃得太咸、太甜)、久坐不动等等。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猝死是出乎意料的死亡,导致猝死的原因复杂多样,平时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可以把猝死的几率降到最低。
专家表示,如果身边有人出现猝死,应马上抢救做心肺复苏,把握好“黄金五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性猝死 高危因素
心脏复苏存话者,复发SCD的危险性极大, 1年内可有30%的再发。Cobb随访心脏复 苏存活者第一年死亡率26%,第二年36%, 大多死于心室颤动复发
心脏性猝死 高危因素
新近出现的持续时间长、进行性加重有明 显ST-T异常或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心绞痛
心脏性猝死 高危因素
心肌梗死后有心脏增大、未控制的高血压、 吸烟、梗死时曾有心衰,随访5年内95%发 生猝死
猝死从出现症状到死亡的时 间很短,猝死前常无任何预 兆,而且大多数猝死发生在 院外,来不及送至医院急救, 导致猝死的死亡率颇高
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猝死的定义 猝死的分类 猝死的临床表现 猝死的预测、预防 猝死的治疗 复苏现场中的患者家属间题
猝死的定义 猝死的分类 猝死的临床表现 猝死的预测、预防 猝死的治疗 复苏现场中的患者家属间题
心脏性猝死
基础病因
SCD绝大多数发生于冠心病〔约60%以上),其 次是心肌病变(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 特发性心肌病等),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血管 疾病、长QT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当旁道不应期 很短,心房颤动旁路前传时伴快速心室反应)、 主动脉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完全性房 室传导阻滞、急性心包压塞、二尖瓣脱垂、抗心 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等。在世界范围内, 尤其是西方国家,冠心病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最 常见病因。在美国,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导致的猝 死占心源性猝死的80%,心肌病占10%—15%, 其他心血管疾病占5%—10%
心脏性猝死
非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
定义 发病机制 高危因素
非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
定义 发病机制 高危因素
非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因心脏原因导致 的未预料到的突然死亡。1976年世界卫生 组织规定症状出现后6h内死亡为SCD标准, 但目前大多数学者接受的是1h内的标准。 SCD ,尤其是在发病30s之内死亡者,即 即刻死亡 者,大多数在医院外发生,猝死 前患者正从事日常活动,可无任何预兆。 少数患者在做重体力劳动、长跑锻炼、竞 技或情绪激动时突然猝死。个别猝死者发 生在睡眠中,翌晨才被发现
心脏性猝死
定义 发病机制 高危因素
非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
SCD的原因较多,据以往尸检报道;冠心 病占75%,其它心脏病占20%,亦可发生 在无或未发现确切心脏病的患者。心律失 常性猝死中80%—90%由快速性室性心律 失常所致,而很少一部分是由于缓慢性心 律失常所致。美国西雅图15年3893例心脏 停跳的起始心电图记录,心室颤动占75%, 心脏停顿占20%,无脉搏性电活动占5%。 Luna报道了一组SCD的Holter结果提示, 某些SCD可能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
心脏性猝死
关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 用,可能是多种机制,一般认为这类 药物可改变冲动在心肌内的传导时间 尤其对原来已有传导异常者,从而引 起折返性VT。也有学者认为此类药物 的负性肌力机制以及由于可延长动作 电位,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新近研究提示,AMI后的 SCD,患者不但有心律失常和 泵衰竭的危险,而且有再发生 缺血病变的可能,再发血栓形 成亦可导致新的AMl,以致触 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高危因素
冠心病伴心脏增大、心肌节段性收缩异常、左 室功能减低(EF<30%),猝死危险性很高。EF 可通过核素、左室造影、超声心动图等技术获得。 EF被认为是当前预测SCD的独立指标。它能较 为准确地反映心脏泵的功能,心肌供血能力。 EF减低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并存则对 SCD的预测价值很大。据报道,心肌梗死后: EF>40%,室早<10个/h,1年中SCD发生率 2%;EF<30%,室早<10个/h,SCD为10 %;而EF<30%同时频发室早则SCD的发生率 为18%
猝 死
sudden death
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难题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加,其发生 率日益增加,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据国外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因猝死而丧 失生命,其发生率占总死亡人数的15%—30%。 在美国,每天大约有1200人发生猝死,每年猝 死者高达40万—50万人 缺血性心脏病向发展中国家流行,可能导致世界 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率的 增加。 中国目前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 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 万/年。
心脏性猝死
基础病因
心脏性猝死是冠心病的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 在发展中国家,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与缺血性心 脏病的发生率平行,而可能要比发达国家低。自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冠心病导致的猝死发生 率下降了15%—19%,但充血性心衰导致的猝 死却在上升
心脏性猝死
基础病因
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出 现在出生后至6个月的婴儿中(婴儿猝死综合征), 第二个高峰在45—75岁之间,死亡原因主要是 冠心病。在1—13岁的儿童中,心脏性猝死的 发生率占猝死的19%,在14—21岁时占30%
猝死的定义 猝死的分类 猝死的临床表现 猝死的预测、预防 猝死的治疗 复苏现场中的患者家属间题
心脏性猝死
非心脏性猝死
猝死的分类方法很多,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将猝死分为 心脏性猝死和非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约占猝死的 50%,冠心病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病因。 按病种分类:心脏性猝死占50%,呼吸系统疾病占20 %,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产科中 胎儿母体内猝死率可达0.2%~0.3%。 按猝死的年龄来分,可分为婴幼儿猝死、年轻人猝死、 老年人猝死。婴幼儿猝死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年轻人猝 死以心肌病为主;老年人多猝死于冠心病和脑卒中。 按发生地点分类:70%发生在院外,其中发生在家中 者占25%—50%,发生在工作岗位者占8%~12%, 发生在公共场所者占6%;猝死发生在医院者占30%。 按发生时间来看:4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5min,死 于发病后15min—2h者占30%。
心脏性猝死--基础病因
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心律失常 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 应用,可致心律失常而增加猝死率,常见的有ⅠA类药 物如奎尼丁,Ⅰc类英卡胺、氟卡胺、心律平等。在心 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大规模多中心研究中,对照组 725例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为3.0%,而英卡胺、氟卡 胺治疗730例,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为7.7%,莫雷西 嗪治疗272例,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为15%。另有资料 报道应用英卡胺、氟卡胺治疗室上性心律大常的猝死率 为2.3%—7.5%,应用这些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 猝死率为4%—11%,所以这些药物目前巳很少在临床 上应用。在CAST Ⅱ研究中,用莫雷西嗪治疗急性心肌 梗死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其2周内的猝死率为2.3 %.而对照组仅为0.3%。另据报道,一些抗抑郁药物 应用不当,也可导致猝死,其机制可能是延长了Q—T 间期
心脏性猝死 高危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SCD危险性大,特别是 最初几小时和3d内,AMI的院前猝死率达 10%一47%
心脏性猝死 高危因素
AMl存活者伴有心室晚电位(VLP)阳性。 AMI后VLP阳性一年内猝死或持续性室性 心动过速发生率为0.8%一3.5%
心脏性猝死 高危因素
CHD伴JTC、QTC延长者 SCHWartz等对心肌梗死后QTC延长(>440ms)与 QTC正常者各55例,随访10年,QTC延长者28例猝死 (59%),正常者仅1例猝死(1.8%)。我们对33例冠 心病猝死的分析发现,猝死前QTC>460ms者有 81.8%,而QTC<430ms者仅18.2%。国内张氏 对129例AMl患者的QTc进行分析,急性期QTc延长者 猝死发生率为31.92%,而QTc正常组为4.88%。 本文AMI组患者QTC>440ms者有51.92%,急性期 QTC延长者猝死发生率为QTC正常者的2.6倍。AMI 组JTC有49.1%较正常组显著延长。在CCU治疗的 AMI中JTC正常组和异常组的猝死发生率分别为3.1% 和19.8%,两组差异显著
心脏性猝死
基础病因
青年人猝死 在20岁以下的青年人猝死中, 最主要的病因是心肌炎,其次是肥厚性心 肌病和右室心肌病,冠脉疾病主要是先天 性冠脉畸形
心脏性猝死 高危因素
中年以上男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吸烟、左心室肥大等
心脏性猝死 高危因素
有广泛严重冠状动脉损害的CHD。
据一组822例CHD猝死统计,冠状动脉狭 窄>75%在2支以上者占72%—88%;3 支以上者占36%—65%。另外冠状动脉造 影有一支、二支与三支血管狭窄(>50%) 者,1年内死亡率分别为3%、8%与12%
心脏性猝死
大部分心律失常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是 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室性早搏在机体 有先决条件时(心脏结构上的异常和功 能性因素,如心肌缺血、肥厚、心电 异常等),可诱发VT和VF。
心脏性猝死
在无结构性异常的情况下,严重的功能性改变 本身也可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如L-QT综合征。 新近电生理研究提示急性心肌缺血时,普肯耶纤 维自律性增高,传导速度减慢,连接的心肌细胞 间的复极和恢复时间不同步,因而易产生电位差 和电流,形成折返途径,而引起心室颤动。一是 急性严重心肌缺血和梗死诱发的心脏交感神经反 射性兴奋亦是心室颤动的原因;二是急性应激状 态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高,可促使心 室颤动的发生。
心脏性猝死
基础病因
婴幼儿猝死 近年来发现它可能与遗传因素 有关。Mayo报道在婴儿猝死中,急性心肌 炎占17~21%,提示急性心肌炎可能是引 起婴幼儿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不少 文献报道认为,婴幼儿猝死可能与婴儿睡 眠时的体位有关,在俯卧位时容易发生; 还有学者研究认为,父母在家吸烟也可导 致婴幼儿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