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的电生理预测

合集下载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几个情况: 一、长Q-T间期综合征
• 长Q-T间期能够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其机 制系因心室复极延迟,复极不均,易损期 延长, 结果使心室内产生多发性折返路径, 而产生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尤其当刺激落 在心室易损期或超常期时,更易发生。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第1页
• Han提出测定易损指数来预计室性早搏在恶 性心律失常中意义,即易损指数=基础Q- TX前周期,如>1.1,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1.4则易发生室颤。Q-T间期延长心电图 分为以下三型: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第24页
• 应强调:①必须用12导联同时统计心电图才能正 确测量QT间期;②QTd测量条件应该标准化。如 测量前未服用影响自主神经药品,并最少休息15 分钟等,两次测定条件基本相同;③T波终点确定 正确。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第25页
• (2)QTd电生理机制 心室不一样部位单相动作 电位时限不一样,反应了不一样部位心室肌复极 时间差异,可反应在体表心电图上,不一样导联 上QT间期差异,反应不一样部位心室肌复极不均 匀性。
感染,大出血,应用抗心律常药(奎尼丁、普酰、
心可定),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病毒感染 及心脏自主神经功效紊乱引发。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第4页
• 长Q-T综合征治疗 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 伴有耳聋及晕厥女性患者,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 常发作预后很严重,可用β-受体阻滞剂或抗肾上 肾素能手术,如左侧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 (LSCD)。后天取得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治 疗,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治疗基本相同 (详见第三十章中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第6页
• 短QT可表现为一过性或持久性。前者指QT间期 暂时短于正常范围,提醒其原因常为一过性或可逆 原因所致;后者指QT间期连续性短于正常范围,提 醒其原因多为固定原因或器质性病变所致。短QT 可展现家族聚集性,也见于散发病例。短QT易发 生各种心律失常。对于特发性短QT伴有心律失常 者,称为短QT综合征 。

预警心源性猝死的四种心电图波形

预警心源性猝死的四种心电图波形

ga da 波诊断标准为:有不同类型的类右 束支阻滞,Br ugada波分三型,其中I 型 表现为J 波抬高≥2 mm,ST段呈穹窿型
和左上肢分别与v2和V。导联电极相 联,I 导联即代表v2 ( 阳极) 和V。( 阴 极) 间的双极导联。这种方法对I 型
波、Laml xl a( x) 波、病理性J 波与CSD相 ( 下斜型) 抬高并伴有T波倒置。Ⅱ型 Br ugada波的敏感性远高于标准单 极v2 关的心 电图改变,可 以预警患者 有CSD 表现为J波抬高2r am,ST段呈马鞍型 导联。应该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作者单住:l 83 660 0 新疆布尔 津县人 民医 院 2 830001鸟鲁木齐新疆 堆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行药物试验后,要继续检测12导联心电 图直至正常后方可让患者回病房,以免 发生危险。 1.3.3 加做特殊导联可 以提高诊断率
可以采用双极胸导联记录,把右上肢
误诊 。如 患者无 临床症 状、 无家族 史、 无 晕厥病史等,就只能诊断为Bmga da波, 不能诊断为Bmr :掣l a综合征。在临床实 践中,可以发现Br ugada波具有间歇性、 多变 性、 隐匿性 、非 典型部 位等特 点, 容
476
预警心源性猝死的四种心电图波形
【 中图 分 类号 】R540 .4 1
.秦培强1 贾邢倩2王凤秀2马伟2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00 8- 07 40( 2010 ) 19 - 06 - 04 76- 0 3
·综述·
心源性 猝死( CSD) 严 重威胁公共卫 生健康。近年来医学界一直在研究发生 猝死的心电图标志。Br ugada波、Epi si l on
录,图形特征更典型。Br u鲥a波的v5
导联终末s 波并不增宽,据此容易区别。

T波电交替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猝死的电生理机制和临床价值

T波电交替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猝死的电生理机制和临床价值

化 联 系 在 一 起 。 心 电 图上 T WA源 于 心 肌 细 胞 水 平 的 膜 复极 时 程 的 膜 电 压 逐 搏 交 替 ( mbae vlg hra , m me rn oae a e n V — t n
在我 国,C S D的发生率约为 0 4 % , .2 v每年死 于 S D的总人数 C

6 6・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 电生理杂志 2 1 00年第 2 第 1期 4卷
■圜
T波 电交替预测 心肌梗死患者 并发心源 性猝死 的电生理机制和 临床价值
任 淑静 综述 金奇 吴 立群 审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摘要] T波 电交替( WA) T 与心源性猝死 ( C 有着极为密切 的联系 。形成 T S D) WA的复极 时空离散度增加是发 生 S D潜在 的电生理基础。心肌梗死患者是发生 S D的高危人群 。T C C WA作 为预测 MI 后伴 或不伴左 室射 血分数 降
11 关于复极的 时间离散一 作 电位 时程 ( P 的逐搏 交 . 动 A D)

目前有两个假说 : A D整复假说和钙离子循 环假说 。 即 P
1 11 A D 整 复 假 说 . . P A D整 复 性 ( 有 的 称 为 恢 复 性 ) P 也
即随着心率增加 , P A D缩短 , 该现象 是在心 率较快时 的适 应 机制 , 为了保 障舒 张灌 注时 间。整复是 一次心搏 的 A D和 P 前一次心搏的舒 张问期 时问 ( i ti it vlD ) d s l n ra, I 的直接 关 a oc e 系 。每一次心搏 的 A D与前面 一次心搏 D 在 一定 范 围内 P I 呈正相关关系。以 D 为横坐标 ,P I A D为纵坐标绘制 A D整 P 复 曲线 , 曲线 的斜率反映 了心肌的内在特性 。在心率 问期 该

心源性猝死预警与防范

心源性猝死预警与防范
心脏健康。
控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 糖尿病等,积极治疗和控 制慢性疾病,降低心源性
猝死的风险。
学习急救知识:掌握基本 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 等,在关键时刻能够挽救
生命。
及时治疗和控制基础疾病
及时治疗和控制 基础疾病:如高 血压、冠心病、 糖尿病等,降低 心源性猝死的风
险。
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度的运动、
均衡的饮食、戒 烟限酒等,有助 于维护心血管健
康。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潜在的 心血管疾病,采 取有效的治疗措
施。
学习急救知识: 掌握心肺复苏等 急救技能,在发 生心源性猝及时 进行自救或互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心理疏导和生活压力管理
心理疏导:通过 心理咨询、心理 治疗等方式,缓 解患者心理压力, 减少焦虑、抑郁 等情绪问题。
心源性猝死预警 与防范
汇报人:XXX
目录
01
目录标题
04
心源性猝死的防 范措施
02
心源性猝死的定 义和危害
05
心源性猝死的急 救和护理
03
心源性猝死的预 警系统
06
心源性猝死的预 防和管理
定义和分类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 分类:根据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心源性猝死 危害:心源性猝死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预防和治疗: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生活习惯、基础疾病等
预警系统的原理和构成
原理:通过监测人体的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等,以及分析患者的病史和症状,来预测心源性 猝死的风险。
构成:预警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数据分析软件组成,传感器负责监测生理指标,数 据采集器负责收集数据,数据分析软件负责分析数据并评估风险。

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及预防

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及预防

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及预防20 世纪以来,猝死已成为心脏病学方面的重大课题。

猝死常与冠心病联系在一起,目前已总结出一些能够检出具有高度猝死危险临床特征的检测手段,并提出具有保护意义的各种方法和措施,现综述如下:1 流行病学和病理学国内外大量资料证实70~90%的猝死为冠心病所致。

而冠心病猝死占冠心总死亡数的50~60%。

这包括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塞(AMI)、陈旧性心肌梗塞(OMI)及心脏破裂。

多数猝死发生在家中或正从事日常活动,男性常见,约为女性的5 倍,其中60%死于发病第1 小时内。

KIdler收集资料表明:冠心病猝死的病例中,仅9%的患者无明显的冠脉狭窄(管狭窄<75%),而38%病例有三枝冠脉主干明显狭窄,23%有四支冠脉主干明显狭窄、大部分(70%)都有多次陈旧或新近发生的心梗,46%的猝死复苏者有明显的心肌坏死或梗塞,但也有经系统尸检仍缺乏器质性病变者,有人认为是机械性冠状动脉痉挛或心律失常和心电衰竭的结果。

2 发病机理冠心病高度猝死危险的病人不外乎具有:严重弥散的冠状动脉病变,左心功能减退的临床特征,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先兆心律失常及恶性心律失常,由于再灌流损伤,心肌组织坏死,癌痕形成等.最终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有氧代谢障碍、高能磷酸键产生减少、心肌生物电不稳定、兴奋传导不均匀、或同时伴有心理应激状态下、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发生紊乱,血中儿荼酣腊的浓度增高,使室颤阈值下降。

猝死的最终形式:①大部分是室颤、较少为室速,②心动过缓或心脏停顿,③电机械分离。

3 猝死的促发因素多数病例是由诱因促发引起甚础疾病发作或恶化,常见的诱因有:劳累、情绪激动、饱餐,用力排便,大量饮酒,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不当,电解质紊乱、寒冷腹泻及各种感染,睡眼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4 高危预测指征①高危先兆预测及临床:据事后家人回忆,病人有疲劳、胸闷、情绪改变,无法解释的身体不适,部分病人有求医史,但无特异表现。

3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评估 李义波

3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评估 李义波

动态心电图
目前认为对于明确诊断(如:心律失常、 QT间期改变、T波或ST段改变、对于评估风 险或者诊断性治疗很有价值(I级推荐 A类证 据)
记录到事件并明确与症状之间的关系(I级推 荐 B类证据)
当常规动态心电图检查不能发现问题时,植 入式长程记录仪可以发现晕厥等症状发生时 的心电活动,并发现异常(I级推荐 B类证据)
治疗主要应用ICD,药物中奎尼丁疗效 最好,可能为ICD的辅助用药。
QT离散度(QTD)

方法:Lay于1990年提出应用体表12导心电
图测定QT离散度。标准12导ECG中,选择8个QRS波
群,测量最长QT和最短QT的差值,即QTD。基础值
40~60ms,100ms以上或超过基础值1倍,认为是危
运动试验
心脏变时性功能障碍
研究发现运动后最大心率值<89bpm者,认为是 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其心血管死亡及事件 高出2倍。
心率恢复率(△HRT):运动后第1分钟△HRT ≤12次/分,2分钟△HRT <22 次/分,都是变时性 功能障碍的具体指标,与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均 有相关。
运动变时功能与猝死
1990、1996美国心源性猝死指南指出LPS是 MI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性晕厥危险分层的依 据。
很多研究者已证实早年Simson的研究结果,
心率变异性
应用心率变异性分析,定量的判断 自主神经平衡或失平衡状态已有公 认。 阵发性房颤、变异性心绞痛等发作 显著受自主神经的影响,但发作前 到底是何种自主神经兴奋性增高却 未有定论。
低钾血症
女 64岁 血钾2.83 mmol
T波交替
心源性猝死占心血管病死亡的50%,占所 有死亡原因的20%。

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与不可性

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与不可性

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与不可性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与不可预测性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突然停止跳动而导致的非自然死亡,通常在发病后数分钟内发生。

与其他疾病不同,心源性猝死的特点是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心源性猝死进行探讨。

一、突发性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表现在患者未能提前有任何明显的症状或病史预示,无法预知发作时间和具体发作场景。

其突然发作可能发生在平时正常活动中,也可能在睡眠中或者剧烈运动时发生。

这种突发性对患者家属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震惊和困扰。

突发性的心源性猝死往往没有前兆症状,患者可能一秒钟前还能正常活动,下一秒钟却突然倒地,甚至在数分钟内死亡。

这种突发性的发作给医务人员救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提高对心源性猝死的认知和加强紧急救治是至关重要的。

二、不可预测性不可预测性是指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无法事先得知或预测。

这是因为心源性猝死的发作机制复杂,涉及到心脏电生理学、心律失常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即使是那些已知心脏病患者,也无法准确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心源性猝死的不可预测性使得预防工作变得困难。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仍然无法完全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因此,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采取主动的预防措施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仍然是降低猝死风险的重要手段。

三、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因素尽管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其成为医学难题,但通过大量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与心源性猝死风险相关的因素。

这些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冠心病: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患有冠心病的人群存在更高的心源性猝死风险。

2.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这些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心房颤动等。

这些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室颤动,最终导致心脏停止跳动。

3.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一些慢性疾病也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相关。

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模型建立与应用研究

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模型建立与应用研究

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模型建立与应用研究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在一小时内发生的原因未明的突发性死亡。

它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每年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SCD致死的人数已达60万,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对其早期预测和干预十分必要。

为了更好地对SCD进行预测,目前多项研究致力于建立预测模型。

这些模型通过对个体特征、疾病情况、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等数据的分析,可以对患者发生SCD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其中,基于ECG信号的预测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工具。

ECG信号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ECG的分析,可以获取心脏异常的信息,为SCD的早期预测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不断地探索和优化SCD的预测模型。

目前,已有多个预测模型被成功开发,如Lombardi模型、TP代谢物模型以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模型等。

Lombardi模型是基于24小时ECG监测数据开发的一种预测SCD的模型。

该模型将24小时的ECG数据划分为多个时间区间,然后对每个时间区间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分析,最后将各指标综合评估每个患者的SCD风险。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该模型中的各指标均能反映心脏的自主神经控制状态,从而为SCD的预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TP代谢物模型是另外一种基于ECG的预测SCD的模型。

该模型通过检测每个患者心内膜面积下的代谢产物浓度,预测患者的SCD风险。

临床研究表明,该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SCD预测工具。

HRV模型是通过对ECG数据中的RR间期进行分析,评估患者的心脏稳定程度和自主神经调节能力的一种模型。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状态,有助于早期预测SCD患者的风险。

尽管这些预测模型都能够为SCD的早期预测提供重要依据,但是它们仍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6 ] [ 34 ] [ 2 ]
�在
, 其结果与实验选择的指标及 实验方法相 关�冠心病存 在束
支阻滞的患者 2年内死亡率较 QR S 正常者增加, 其中 左束支传导阻滞是 SCD 的独 立预警因子� 队列分析表 明非缺血性 扩张
指出 在具有 Q 波 形心肌 梗死
f QR S 也预 示着反复发作的心脏事件的发生�非 缺血性 心肌病患 者 QR S 分裂 与无心 脏疾病 的对照组 比较, 病史的患者中, 这 些微波预示着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P VC) 和 SCD [7]� 在具 有结构 性心脏 病或 B ru g ada 综合 征的患 者中, f QR S 可以 代表一 片相 对大的病理或生理异常区�对于 B ru g ada 综合征 , 分析表明 f QR S 组无事件( VF ) 生存相较于无 f QR S 组显著 降低, f QR S 表明存 在自发室颤的先兆, 晕厥发生率较高 二� J波 J 点是指 QR S 波群与 ST 段交界处的一个突发性转折点, 它标 志着心室 除极的结束� 复极 的开始� J 点之后 的顿挫称 为 J 波, J 波诊断标准是 J 点抬高大于 0. 1 m V, 持续时间大于 2 0 m s, 其表示早期复极化的存在 , 是许多临床综 合征如 B ru g ada 综合 征� 原发性室颤和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标志� g ada 综合征� 心电图有 J 波的症候群如 B ru 特发性室颤� 急性冠 状动脉 综合征 超急性期 和早期 复极综 合征的 离子流基 础 都是 I to 增加, 电生理基础都是心外膜与 心内膜( 包括 M 细胞) 电位差和复极离散度增大, 可产生 2位相折返, 前三者容易诱发
[ 9] 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和 SCD , 故称为 J 波综合征 � [ 8 ]

� , பைடு நூலகம்期复极出现在健康人群中被认为是无害的 但在病例独立对照实验中研究表明除 V1 V3导联, 出现早期 复极( 尤其是
11 ] [12 ] 下壁� 侧壁导联) 与室颤发生有关[10, 另外具有特发性室 颤的患 者, 早 期除极 的发生 率也增 加 � 且另 一关于 普通人 群的
A CC /A H A /E SC 2 006 指 南定 义为 "死 于不可 预知 的循环 骤 心源性猝死( SCD ) 是指由于心脏 病发作 而导 致的突 然死 亡, 停, 往往由于心律失常所致, 症状发作 1 h 内死亡" �在欧洲其年发生率约为 100 /100 000 , 在美国每年有 300 000 人发生 SCD , SCD 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为常见的致死性病因之一�S CD 可有心脏病史, 但半数以上患者无临床症状 , 因而 对 S CD 的 预测具 有重要意义�S CD 时多是首先表现为心搏骤停, � 心电特征是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 � 电机械分离 和心电静止�75% 80% 是室 颤, 15%
] 2 0% 是缓慢性心律失常, 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脏停 搏[1 � 目前已 经有许 多关于 SCD 危险 因素� SCD 预警 因子
的研究, 本文对已行的 SCD 的电生理预测手段进行总结� 一� QR S 复合波 QR S 复合波表示心室除极过程, 心肌疾病或传导系统 疾病引起 的传导 延长, 致使 除极延 迟和相应 复极的 分散, 心电 图表 现为 QR S 复合波延长, 这一改变直接促 进了心律 失常的 发生�慢 性充血性 心力衰 竭( 简称心 衰) 患者 QR S 增 宽的 发生率 在 2 0% 50% �QR S 延长是由于心室活化延迟导致的, 以左 束支传 导阻滞多 见, 电活动 改变引 起机械活 动的改 变, 致使血 流动 力学改变, 最终的结果是心脏泵功能的下降增加心衰及死 亡的风险 �多个观 察研究 表明在 L VE F 下 降的患 者中 QR S 延 长者 预后不佳, 尤其是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 � L VE� F 下降 �心衰患 者伴有 左束支 传导阻 滞者死亡 率为 50% 70% ( 随访 5 0 60 个 QR S 延长与 SCD 的关系目前仍不能确定, % � 月) , 意大利心衰联盟 证实左束支 传导阻滞 的患者一年 内发生 SCD 风 险增加 35 另有回顾性研究表明, 充血性心衰患者的 QR S�12 0 m s 是独立的 SCD 发生率增 加的相关 指标, 尤其是在 L VE F �30% 的患者 中�但一些阴性实验存在, 在无选择的心衰人群中调查发现 QR S 间期与收缩功能不全线性相关, 但与全因死 亡率无关 CD ) 植入患者中 QR S 的影响不确定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 性心肌病患者室内传导阻滞与 SCD 无明显相关� QR S ) 是常规 12导联心电图中除极异常的又一标志, 分裂的 QR S ( f 其产生是由于心肌瘢痕和( 或) 缺血引起的心室的异位 激活�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 f QR S 是由于心肌瘢 痕呈现传导阻滞�然而, f QR S 并非 冠心病所特 有, 在 其他心肌 疾病如 心肌 g ada 综合征也会出现 �f QR S 在冠心病患者中与死 亡率 病� 先 天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源性右心室萎缩 /心肌病( A R VD /C) 和 B ru 增加和心律失常事件有关, 有实验分析表明 f QR S 组具有显著低的无事件生存率, 对于死 亡率无独 立预测价值� 然而, 前瞻性 研究表明在为一级预防 SCD 而行 I CD 的患者中 f QR S 也 预示着心律失常 事件�另外, D as 等
随访实验表明, 中年人常规心电图 下壁 导联 出现早 期复 极, 其心源 性死 亡的风 险增 加, 与病例 研究 的结果 相一 致[13]� 对 于
�2 68 0�
011 年 5 月第 5 卷第 9 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 电子版 ) 2
Chi n J Cli ni ci ans( E l e ctr o ni c E di ti o n) , M ay 1, 2 011, Vo l. 5, No . 9
� 综述 �
心源性猝死的电生理预测
陈宁宁 徐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