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合集下载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的、意外的、非外伤性的心脏骤停,通常由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

它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发作时往往没有任何预兆,导致患者在短期内失去生命。

为了提高公众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预防和应对心源性猝死事件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关于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内容。

一、什么是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骤停导致的蓦地死亡事件,通常由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

心脏电活动异常可能导致心脏住手跳动,血液无法被输送到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从而导致猝死。

二、心源性猝死的症状和风险因素1. 症状:心源性猝死通常发生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患者可能蓦地失去意识,没有呼吸和脉搏。

有时,患者可能会浮现胸痛、呼吸难点、头晕或者晕厥等症状。

2. 风险因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因素包括心脏病史、家族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过量、缺乏体育锻炼、高龄、男性性别等。

三、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心源性猝死至关重要。

这包括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均衡饮食、减少盐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等。

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可以匡助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

如果您有心脏病史或者其他风险因素,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3. 紧急救援措施:了解基本的心肺复苏(CPR)技巧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方法,可以在发生心脏骤停时提供急救,增加生存机会。

四、心源性猝死应对措施1. 紧急求救:如果您发现有人蓦地倒地、失去意识,并且没有呼吸和脉搏,应即将拨打急救电话,并告诉调度员发生了心脏骤停。

2. 心肺复苏(CPR):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进行心肺复苏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心肺复苏,包括按压胸部和进行人工呼吸。

3.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周围有AED设备,可以使用它来进行电除颤。

AED设备会给出相应的指示,按照指示操作即可。

心源性猝死的年龄特点与不同年龄段预防策略

心源性猝死的年龄特点与不同年龄段预防策略

心源性猝死的年龄特点与不同年龄段预防策略心源性猝死是指起源于心脏自身疾病,突然导致心脏功能停止,并且发生在一个相对健康的人群中。

这种突发事件常常发生在不同年龄段的人们身上,但各个年龄段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和预防策略却有所不同。

1. 幼儿期(0-5岁)在幼儿期,心源性猝死非常罕见,但一旦发生,往往与潜在的先天性心脏病有关。

因此,在预防策略上,要注重婴儿出生时进行心脏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先天性心脏病。

此外,家长应定期观察孩子的体征,如呼吸困难、吃奶困难等,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 孩童期(6-12岁)在孩童期,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与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对于孩童,首先应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心脏病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疾病的危害和如何预防。

此外,开展定期的心脏体检活动,对有家族遗传因素的孩子,应进行必要的心脏病筛查。

3. 青少年期(13-19岁)青少年期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主要与运动相关的心脏病如运动员心脏、冠心病等有关。

因此,青少年在进行高强度体育锻炼前,应进行全面的心脏健康评估,包括心电图检查和心脏超声波检查等。

此外,青少年应避免过度使用违禁药物、滥用能量饮料,以保护心脏的健康。

4. 成年期(20-59岁)在成年期,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和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有关。

为了预防心源性猝死,成年人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

对患有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如家族遗传、血脂异常等,应定期进行心脏筛查,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5. 老年期(6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期的心源性猝死风险也随之增加。

这主要与老年人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

针对老年人,应重视定期的体检和心脏健康评估,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调整药物治疗方案,避免心血管疾病的不良后果。

此外,老年人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及防护方法

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及防护方法

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及防护方法心源性猝死是指突然发生的心脏骤停,多因心律失常导致。

它通常发生在没有明显心脏病史的人群中,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风险和突发事件。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管理心源性猝死,本文将介绍高危人群及其相关防护方法。

一、高危人群的识别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并且常常没有明显症状的疾病。

然而,通过一些特定因素,我们可以辨认出高危人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危因素:1.家族史:有家族成员患有心源性猝死的个体具有更高的风险。

2.年龄:45岁以上的男性和55岁以上的女性更容易患上心源性猝死。

3.心血管疾病:患有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4.糖尿病:糖尿病与心脏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糖尿病患者也是高危人群。

5.吸烟和饮酒: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二、心源性猝死的防护方法对于高危人群,预防心源性猝死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可行的防护方法:1.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如心电图、血压、血脂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

2.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限制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

3.适度运动: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定期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健康。

4.戒烟限酒:停止吸烟和限制酒精摄入,这些习惯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利。

5.减轻压力:避免过度的精神和情绪压力,寻找放松的途径,如听音乐、冥想、与家人朋友交流等。

6.服药治疗:如有患上相关心脏疾病的高危人群,及时按医嘱服药治疗,如抗凝药物、降压药物等。

7.及时就医: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治疗和建议。

结语对于高危人群,要密切关注自身的心脏健康状况,采取适当的预防和防护措施,以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定期进行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应对心脏疾病风险因素,能够有效降低罹患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引言概述: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的心脏事件,通常发生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造成患者猝倒甚至死亡。

对于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可以匡助人们了解猝死的危(wei)险因素和预防措施,降低发生猝死的风险。

一、了解心源性猝死的危(wei)险因素1.1 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得心脏病,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1.2 心脏病史: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危(wei)险因素。

1.3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患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二、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措施2.1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心脏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2 健康饮食:保持饮食均衡,减少盐、糖、脂肪的摄入,多摄入蔬果、全谷类食物。

2.3 锻炼身体: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三、应对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方法3.1 即将呼叫急救电话:一旦发现有人浮现猝死症状,即将拨打急救电话求助。

3.2 进行心肺复苏: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3.3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AED对猝死患者进行心脏除颤。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4.1 减少焦虑: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事件,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匡助人们减少焦虑和恐怖。

4.2 提高应对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增强应对能力。

4.3 培养积极心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的心态,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五、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的普及5.1 学校教育:在学校开展心脏健康教育,匡助学生了解心源性猝死的危(wei)险因素和预防方法。

5.2 社区宣传:通过社区活动和宣传,普及心源性猝死的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

5.3 健康教育平台:建立健康教育平台,定期发布心源性猝死相关知识,提供预防和应对的指导。

结语:心源性猝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事件,对于预防和应对心源性猝死至关重要。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突发性的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导致的瞬间死亡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使得受害者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为了预防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健康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心源性猝死的定义和病因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突发性的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导致的瞬间死亡现象。

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变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心脏的电活动异常,进而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脏停止跳动。

2. 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心源性猝死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

高危人群包括已经被诊断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的患者,以及有家族病史的人群。

此外,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长期压力等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也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3.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和健康教育(1)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大众的心脏健康意识。

教育内容包括心脏疾病的预防、心脏急救知识、合理饮食和生活方式等。

(2)定期体检: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心脏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脏疾病,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3)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吸烟、限制饮酒、控制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4)积极锻炼:适度的体力活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5)心脏急救培训:提供心脏急救培训,使更多的人学会心肺复苏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技能,提高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

4. 心源性猝死的紧急处理如果发现有人突然倒地,失去意识,没有呼吸或心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具体步骤包括:(1)呼叫急救电话: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告知情况并请求医疗救助。

(2)开始心肺复苏: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首先进行胸外按压,按压位置在胸骨下缘中点,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为至少5厘米。

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与发病规律

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与发病规律

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与发病规律心源性猝死,是指突然发生的丧失意识和反应能力,伴随着心脏骤停,通常由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引起。

它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心脏事件,常常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发生,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极大的打击和困惑。

本文将探讨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与发病规律。

一、年龄分布心源性猝死并非只影响特定年龄段的人群,而是在全年龄范围内都可能发生。

然而,统计数据表明,发病的年龄段有一定的规律。

1.青少年尽管心源性猝死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青少年心源性猝死通常与遗传性心脏病变、运动相关性心脏病变等因素有关。

2.中年人中年人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人群之一。

在40-60岁的年龄段,心脏病变、慢性疾病的积累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猝死风险有着显著影响。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存在使得中年人更容易发生心脏病变,从而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概率。

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病变在老年人中变得更为普遍,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老年人常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这些疾病进一步加大了心脏事件的发生可能。

二、发病规律心源性猝死的发病规律受到个体特征、环境因素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然而,有一些普遍存在的规律是确定的。

1.季节性差异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在季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研究表明,心源性猝死在冬季和早春季节的发病率较高,而在夏季和秋季相对较低。

寒冷的气温、气压的变化以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可能与此有关。

2.时间分布研究发现,心源性猝死在每天的时间分布上也存在一定规律。

尤其是在晨起、早晨和晚餐后的数小时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这可能与人体生理状态的变化、交感神经兴奋以及饮食因素的影响有关。

3.性别差异男性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普遍高于女性。

尽管目前对于这一差异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男性普遍存在心脏病变的风险因素较多,如吸烟、酗酒、高脂血症等,这可能解释了男性发病率较高的现象。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引言概述: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性的心脏骤停疾病,不仅发生率高,而且死亡率也较高。

为了提高公众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健康教育在预防和救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一、了解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1.1 年龄因素:心源性猝死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男性。

1.2 健康状况: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1.3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脏病史的人更容易患上心源性猝死。

二、提高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意识2.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都能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2.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的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3 心理健康:积极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心源性猝死。

三、学习心源性猝死的急救知识3.1 了解心脏骤停的症状: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等都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表现。

3.2 快速呼叫急救: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的医疗救助。

3.3 进行心肺复苏(CPR):学习正确的CPR方法,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肺复苏,提高生存率。

四、推广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4.1 学校教育:将心源性猝死的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4.2 社区宣传: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社区居民普及心源性猝死的预防知识。

4.3 媒体宣传: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渠道,广泛传播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内容。

五、加强心源性猝死的科研和医疗5.1 科研支持:加强对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5.2 医疗水平提升:提高急救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心源性猝死救治能力,缩短救治时间,提高生存率。

5.3 建立心源性猝死数据库:收集和分析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数据,为预防和救治提供参考依据。

结语: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是预防和救治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手段。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通常发生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

为了提高公众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下是一份关于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1. 了解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心脏疾病,通常由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

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多发生在中年和老年人群中。

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病等。

2. 了解症状和风险因素心源性猝死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胸痛、气短、突然昏倒等症状。

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家族史等。

3. 掌握急救技能心源性猝死发生时,及时的急救措施可以挽救生命。

学会心肺复苏(CPR)技能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至关重要的。

CPR包括按压胸部和进行人工呼吸,而AED可以提供电击来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4. 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措施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在于控制风险因素。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心脏疾病的风险。

定期体检和及时治疗慢性疾病也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措施。

5.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如果你有心脏疾病的症状或有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因素,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你控制病情并减少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6.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源性猝死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巨大影响,也对其家人和社会带来伤害。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受到心源性猝死的影响,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是必要的。

7. 宣传和教育为了提高公众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宣传和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布宣传资料、制作宣传片等方式,向公众传递有关心源性猝死的知识和预防方法。

总结: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且危险的心脏疾病,但通过宣传教育和采取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了解心源性猝死、掌握急救技能、预防心脏疾病、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和保持心理健康都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分层及预防心源性猝死(SCD)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据推算,我国猝死总人数约为54.4万/年,SCD的防治任重道远。

SCD的病因有哪些?各种疾病都可导致SCD,常见病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冠状动脉异常冠心病是SCD最常见的原因。

ACS和缺血性心肌病所导致的SCD约占SCD总数的80%。

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异常包括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痉挛等。

2.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

尽管随着逆转重构等药物治疗方案的改进以及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及死亡率得到改善,但整体的治疗结果仍不甚满意,SCD仍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诸多研究表明,LVEF减低是SCD的高危因素。

新近研究表明,心力衰竭若伴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NSVT、LVEF显著减低<0.25、晕厥或先兆晕厥,则具有更高的SCD风险。

3. 心肌疾病和其他结构性心脏病包括原发性DCM、HCM、ARVC、心脏瓣膜病、左室肥大、心肌炎、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代谢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Chagas病和心肌炎,以及原发或转移性心脏肿瘤等。

4.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如LQTS、SQTS、Brugada综合征、CPVT、特发性室颤、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等。

5. 其他药物等外界因素,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洋地黄过量、拟交感药物、抗抑郁药和锑剂中毒等。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也会导致心律失常,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镁血症和酸中毒等。

另外,还包括心脏外科手术后、造影或心导管刺激等。

如何识别高危心脏骤停(SCA)和/或SCD患者?目前认为,以下人群为SCD的高危人群,SCA幸存者、曾有过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发作、心肌梗死后、SCA家族史、任何原因引起的LVEF低下等。

对上述患者,临床医生应根据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定、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T波电交替等无创性检查指标,结合遗传性标志物(如相关致病基因)等检查,并结合临床进行风险预测。

值得指出的是,有创的电生理检查更有助于发现高危患者。

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1. 病史和体格检查应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已有心电数据以及既往检查结果等(ⅠC)。

(1)与心律失常相关的症状/事件(心悸、头晕、晕厥、呼吸困难、胸痛、SCA)、与基础疾病相关的症状(静息或劳力性呼吸困难、水肿、胸痛等)、诱发因素(低钾血症等)、合并疾病(冠心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应用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延长QT间期药物等)。

(2)家族史:一级直系亲属的SCA、SCD、不明原因溺水史;心脏病史(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等)、心肌病及相关神经肌肉病史、癫痫史。

(3)体格检查:心率、心律、血压、颈静脉压、杂音、脉搏、水肿、手术瘢痕。

2.非侵入性评价手段(1)12导联心电图:疑似或确诊的室性心律失常、SCA幸存者,应获取窦性心律时的12导联心电图,寻找基础疾病的线索。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失常,应获取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ⅠB)。

(2)运动试验:对于症状与运动和情绪激动有关,如疑似心肌缺血、CPVT等患者,运动试验有助于评估运动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ⅠB)。

(3)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有助于评估心悸、先兆晕厥、晕厥等症状是否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ⅠB)。

(4)ICM:对于疑似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偶发症状(包括晕厥),植入心电记录仪安全有意义(ⅡaB)。

(5)非侵入性心脏影像检查:明确或疑似与基础心脏疾患有关的室性心律失常、或有猝死风险者,推荐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ⅠB);怀疑有结构性心脏病者,若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MRI或 CT等更先进的心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识别和定性基础心脏疾患(ⅡaC)。

(6)生物标志物:结构性心脏病患者,BNP或NT-proBNP可用于预测SCD或SCA的风险(ⅡaB)。

(7)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性猝死病史者,推荐对患者和家庭成员进行SCA/SCD危险分层相关基因检查,遗传咨询有益(ⅠC)。

3. 侵入性评价手段(1)心导管等心脏影像:不明原因SCA幸存者,CT或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确认是否存在缺血性心肌病所导致的SCA、并指导冠状动脉血运重建(ⅠC)。

(2)电生理检查① 缺血性心肌病、非缺血性心肌病和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若有晕厥或室性心律失常的其他症状,但又不符合ICD植入的一级预防适应证,电生理检查可评估持续性室速的风险(ⅡaB);② 符合ICD植入适应证者,不应只为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危险分层而行电生理检查 (ⅢB);③ LQTS、CPVT、SQTS和ERS患者,不推荐行电生理检查以评估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ⅢB)。

SCA/SCD该如何预防和治疗?1. SCA患者的治疗(1)SCA发生时,应按心肺复苏(CPR)指南建议的初级及高级生命支持流程行CPR(ⅠA)。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律失常应行直流电转复。

若转复无效,或在最大能量电击后复发,可在静脉应用胺碘酮后再次行电转复(ⅠA)。

(3)多形性室速或室颤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时,应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ⅠB)。

(4)宽QRS波心动过速诊断未明时,应假定其为室速(ⅠC)。

(5)室颤或多形性室速引起SCA时,若CPR、除颤和升压药治疗无效,静脉应用利多卡因有益(ⅡaB)。

(6)心肌缺血导致的多形性室速,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有效(ⅡaB)。

(7)近期心肌梗死患者,若直流电转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基础上室速/室颤仍反复发作(电风暴者),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有效(ⅡaB)。

(8)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静脉应用胺碘酮或索他洛尔可能终止室速(ⅡbB)。

(9)SCA发生行CPR时,注射肾上腺素(3~5分钟,1mg)是合理的(ⅡbA)。

(10)SCA发生行CPR时,大剂量(每次>1mg)的肾上腺素不比标准剂量有益(ⅢA)。

(11)与Tdp无关的难治性室颤患者,静脉应用镁剂无益(ⅢA)。

(12)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或大剂量胺碘酮预防室速是潜在有害的(ⅢB)。

(13)宽QRS波心动过速起源未明者,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䓬)是潜在有害的(ⅢC)。

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预防SCD的药物中,除β受体阻滞剂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尚无可以改善预后的证据,但可以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并改善症状。

以下列出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时需同时警惕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1)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室速和SCD疗效有限,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应用,如美西律可用于先天性LQTS、奎尼丁用于Brugada综合征、氟卡尼用于CPVT等。

(2)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的安全性良好且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降低猝死风险,因此是一线用药。

常用药物:美托洛尔或美托洛尔缓释片25~100 mg,每日1次;阿替洛尔25~100 mg,每日2次;比索洛尔2.5~10 mg,每日1次;卡维地洛3.125~25mg,每日2次。

此外,特殊类型的β受体阻滞剂(纳多洛尔、普萘洛尔)可作为 LQTS、CPVT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的一线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头晕、乏力等。

(3)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可用于导致SCA的恶性心律失常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此外可以作为ICD 的辅助用药,减少电除颤次数。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增加除颤阈值等。

索他洛尔是一种兼有Ⅱ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

长期用药安全性良好,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较好,也可用于ICD术后的长期辅助治疗。

最初用药时需严密心电监测,尤其注意监测QT间期。

常见不良反应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和窦性停搏,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 Tdp。

(4)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非二氢砒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对于大多数室性心律失常效果不佳。

但对于心脏结构正常者,维拉帕米可抑制流出道起源的心律失常。

可用于左室特发性室速。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心力衰竭加重等。

3. 心力衰竭治疗预防猝死就心力衰竭患者而言,优化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对于降低SCD的风险十分重要,强调应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将药物加至靶剂量。

对于LVEF≤0.40的心功能减低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或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降低SCD和全因死亡率。

此外,已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伴心脏运动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其 SCD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

4. ICD预防SCDICD可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SCD的有效防治手段。

其在猝死一级及二级预防中的地位被充分认可。

具体治疗推荐如下。

(1)因非可逆原因的室速/室颤导致SCA 或者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预期生存时间>1年,推荐植入ICD(ⅠB)。

(2)结构性心脏病合并自发持续性室速,预期生存时间>1年,推荐植入ICD(ⅠB)。

(3)结构性心脏病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电生理检查能够诱发出SMVT,预期生存时间>1年,推荐植入ICD(ⅠB)。

(4)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LVEF≤0.35,心肌梗死后至少40d或血运重建后至少90 d,经最佳药物治疗后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或Ⅲ级,预期生存时间>1年的患者,推荐植入ICD(ⅠA)。

(5)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 LVEF≤0.30,心肌梗死后至少40d或血运重建后至少90 d,经最佳药物治疗后心功能(NYHA分级)I级,预期生存时间>1年,推荐植入ICD(ⅠA)。

(6)既往心肌梗死导致的 NSVT,如若 LVEF≤0.40,电生理检查能够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预期生存时间>1年,推荐植入ICD(ⅠB)。

(7)非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 LVEF≤0.35,经最佳药物治疗后心功能Ⅱ级或Ⅲ级,预期生存时间>1年,推荐植入ICD(ⅠA)。

(8)ARVC患者,合并至少1项猝死危险因子,如SCA幸存者、持续性室速、右室射血分数(RVEF)或 LVEF≤0.35的显著心功能不良,预期生存时间>1年,推荐植入ICD(ⅠB)。

(9)症状性LQTS、CPVT患者,若优化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仍有反复持续性室速或晕厥发作,推荐ICD治疗(ⅠB)。

然而,由于传统的经静脉ICD植入需要有静脉入路,存在一定比例的操作和/或器械相关并发症,因此,部分患者应用受限。

5. 其他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提高公众对SCD的认知,推广CPR 技术等策略,以降低SCD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