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心源性猝死预防和抢救中的作用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知识普及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知识普及心源性猝死是指因心脏原因突然停止而导致的死亡,通常在不到一小时内发生。
它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以提高生存率。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心源性猝死的急救知识,帮助大家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应对。
1. 急救前的准备在遇到心源性猝死的情况下,急救人员首先需要保持冷静和镇定。
紧急情况下的正确反应以及合理地调配周围人力资源对于患者的生命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及早联系急救中心,告知患者的症状和位置是至关重要的。
2. 判断是否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的症状包括突然倒地或昏厥、丧失知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脉搏消失等。
急救人员应当迅速判断是否是心源性猝死,以便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如果没有医疗专业背景,最好不要亲自做病情判断,而是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
3. 开始心脏复苏一旦确认为心源性猝死,急救人员应立即开始心脏复苏。
首先,采取心肺复苏措施(CPR),包括按压胸骨和人工呼吸。
按照2:30的比例,进行30次胸骨按压,然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持续进行CPR直到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意识。
4.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是一种可以用于诊断和处理心跳骤停的便捷设备。
急救人员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可以考虑使用AED。
根据AED上的指示,急救人员应连接AED并按照指引进行电击。
确保急救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按照AED提供的指示进行操作。
5.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即使在急救人员成功复苏心脏跳动之后,患者仍然需要尽快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因为心源性猝死可能会反复发作,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深入的评估和治疗,以减少患者再发病或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6. 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措施除了急救外,预防心源性猝死也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和控制心脏病的风险因素,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进行定期体检以及心脏病治疗的建议都有助于减少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结论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预见性护理理论基础、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应用与效果及发展趋势

预见性护理理论基础、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应用与效果及发展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不断完善,但在护理方面仍存在许多挑战。
预见性护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护理理念,主要强调对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预防,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预见性护的理论基础1、预见性护理的定义与特点预见性护理是一种以预防为主导,关注患者潜在问题的护理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预期并处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实施干预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预见性护理具有如下特点:(1)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需求;(2) 以预防为导向,强调对潜在问题的预测和预防;(3) 以科学为基础,运用护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护理实施;(4) 以团队协作为支撑,鼓励多学科合作,提高护理效果。
2、预见性护理的理论依据预见性护理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首先,护理学理论如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护理环境理论、多萝西·奥勒姆的自我护理理论等,都强调了护理工作在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实践经验表明,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此外,预见性护理还借鉴了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理论知识,以全面、综合的视角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求。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实施方法1、预见性护理的评估与计划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实施预见性护理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家庭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为制定个性化的预见性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护理计划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2、预见性护理的干预措施(1) 生理干预:针对患者的生理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监测生命体征、协助用药、疼痛管理等,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引言概述: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性心脏疾病,常常发生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极大的惊恐和痛苦。
为了预防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内容。
一、了解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和危险因素1.1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导致的。
常见的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等。
1.2 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抽烟、饮酒过量、肥胖等因素都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1.3 预防措施: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治疗慢性疾病、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等都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措施。
二、学会急救措施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2.1 急救措施:心源性猝死发生时,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呼吸道通畅是至关重要的。
学会正确的急救措施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2.2 自动体外除颤器: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能够检测心律失常并自动给予电击的设备,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急救非常重要。
学会正确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3 培训和教育:定期参加心肺复苏和急救培训课程,学习正确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急救能力。
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3.1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有助于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3.2 锻炼身体: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脏的健康状况,降低患心脏疾病的风险。
3.3 心理健康: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四、定期体检和监测心脏健康状况4.1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于预防心源性猝死至关重要。
4.2 心电图检查: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监测心脏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
4.3 血压和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心源性猝死的治疗及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 规律作息等
1
加强锻炼,提高心肺 功能
3
学会自我调节,避免 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5
健康生活方式
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 2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 3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4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5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6 戒烟限酒,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脏的影响
04
加强锻炼,提高心肺功能,增 强身体素质
急救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 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
畅
心肺复苏:对患者进行心肺 复苏,维持生命体征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情况,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血管
扩张剂等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 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
变化
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 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
03
心脏瓣膜修复或置换术:修 复或置换病变的心脏瓣膜, 改善心脏功能
04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植入ICD,预防恶 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护 理措施
预防措施
01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 血脂等指标
03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 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0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 酒、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 糖尿病、肥胖、家族史等。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 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控制危险因素等。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 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 瓣膜病: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等 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肌炎等 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等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突发性的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导致的瞬间死亡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使得受害者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为了预防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健康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心源性猝死的定义和病因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突发性的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导致的瞬间死亡现象。
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变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心脏的电活动异常,进而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脏停止跳动。
2. 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心源性猝死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
高危人群包括已经被诊断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的患者,以及有家族病史的人群。
此外,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长期压力等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也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3.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和健康教育(1)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大众的心脏健康意识。
教育内容包括心脏疾病的预防、心脏急救知识、合理饮食和生活方式等。
(2)定期体检: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心脏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脏疾病,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3)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吸烟、限制饮酒、控制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4)积极锻炼:适度的体力活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5)心脏急救培训:提供心脏急救培训,使更多的人学会心肺复苏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技能,提高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
4. 心源性猝死的紧急处理如果发现有人突然倒地,失去意识,没有呼吸或心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具体步骤包括:(1)呼叫急救电话: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告知情况并请求医疗救助。
(2)开始心肺复苏: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首先进行胸外按压,按压位置在胸骨下缘中点,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为至少5厘米。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通常发生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
为了提高公众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下是一份关于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1. 了解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心脏疾病,通常由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
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多发生在中年和老年人群中。
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病等。
2. 了解症状和风险因素心源性猝死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胸痛、气短、突然昏倒等症状。
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家族史等。
3. 掌握急救技能心源性猝死发生时,及时的急救措施可以挽救生命。
学会心肺复苏(CPR)技能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至关重要的。
CPR包括按压胸部和进行人工呼吸,而AED可以提供电击来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4. 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措施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在于控制风险因素。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心脏疾病的风险。
定期体检和及时治疗慢性疾病也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措施。
5.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如果你有心脏疾病的症状或有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因素,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你控制病情并减少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6.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源性猝死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巨大影响,也对其家人和社会带来伤害。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受到心源性猝死的影响,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是必要的。
7. 宣传和教育为了提高公众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宣传和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布宣传资料、制作宣传片等方式,向公众传递有关心源性猝死的知识和预防方法。
总结: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且危险的心脏疾病,但通过宣传教育和采取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了解心源性猝死、掌握急救技能、预防心脏疾病、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和保持心理健康都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方面。
心源性猝死的突发事件处理指南

心源性猝死的突发事件处理指南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且致命的心脏事件,往往发生在否认风险的人群中。
由于其严重性和不可预测性,合理的处理和紧急抢救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源性猝死事件的处理指南,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做出正确的应对。
一、准备应急设备和人员当接到心源性猝死的报警或发现患者时,首先需要确保现场人员安全,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同时,准备好应急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
同时,确保在现场有足够的合格急救人员,他们应熟悉心脏复苏和基本生命支持技能。
二、判断心源性猝死症状心源性猝死症状通常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昏迷、晕厥和心跳骤停等。
在现场急救人员的指导下,家属或目击者能够提供的详细信息对病情判断至关重要。
三、实施心脏复苏和生命支持1. 早期心肺复苏:在确认心源性猝死后,紧急开始心肺复苏(CPR)。
检查患者的呼吸和动脉搏动,如无呼吸和脉搏,则开始按照CPR的程序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2.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AED是一种智能化设备,用于检测心律失常并自动提供电击治疗。
紧急抢救人员应使用AED检测患者心律,并根据设备指示提供电击治疗。
3. 及时送往医院:在进行心肺复苏和电击治疗后,应尽快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
在运送过程中,继续进行心肺复苏并维持生命支持。
四、进行附加抢救措施在医院紧急科或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将继续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一些常见的附加抢救措施包括:1. 氧气吸入:通过给予氧气,保证患者的氧供需平衡,促进心脏和其他器官的恢复。
2.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使用适当的药物,如肾上腺素、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以恢复心脏功能。
3. 心脏导管治疗: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医生可能会选择进行心脏导管治疗,以进一步检查和处理血管狭窄或堵塞等问题。
五、强调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和教育除了紧急处理心源性猝死事件外,预防措施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提高公众对心脏健康的认识,并普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及护理

例病人经持续按压 了 18 9 分钟 , 例按压 16分钟 1 2
复 苏成功 , 明正确 有 效地 施 行 心肺 复 苏术 至 关 重 表
要。
本组 1 患者 中男 1 例 , 5例 ; 6例 1 女 年龄 4 7 0~ 8
岁 。急性心 肌梗死 6例 , 张型 心肌病 2例 , 血压 扩 高
2 10 ;.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山医院, 70 0 2 山东 泰安
关键 词 : 源 性 猝死 ; 肺 复 苏术 ; 救 ; 理 心 心 急 护
中图分类号 : 43 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47 1 《 00 0 -2 20 R 7 . B 10 -15 2 1 )30 2 -2
心源性猝 死是 由于 心脏原 因意外地 引起 的猝然 死亡 , 临床 上 常见 的 内科 急症 , 是 能否在 短时 间 内行
22 医护 紧密配 合 。在 心肺 复苏过程 中, 士不仅 . 护
冠心 病 6例 , 风湿 性 心脏 病 二 尖瓣 狭 窄 2例 。猝 死 的心 电 图表 现 : 室颤 1 , 2例 室性 自搏 心律 3例 , 电 心 机械 分 离 1例 。开 始 复 苏 时 间 : 可 复 苏 1 即 0例 , 2 分钟 后复苏 3例 , 4分钟 后 复 苏 2例 , 钟后 复苏 7分
用 非 同步 电除颤 首次 电能 量 为 10 J 最 大可 达 3 0 5 , 6
术是 抢救 成 功 的 关 键 。抢 救 猝 死 病 人 必 须 分 秒 必 争 , 成败关 键与 开始抢救 的时 间密切 相关 , 论各 其 无
种原 因引起 的心 源性猝 死 , 一旦 发 现应 立 即做 出正 确判 断 , 最 短 时 间 内按 A C程 序 徒 手 心 肺 复 苏 在 B 术 , 即 Ar a ( 道通 畅 ) A i y气 w ;B即 B etig 人 工 呼 ra n ( h 吸 ) C 即 Cru t n 人 工 循 环 ) 完 成 紧 急 氧 合 。 ; i ai ( c o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见性护理在心源性猝死预防和抢救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9-09-11T11:41:01.8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8期作者:黄丽萍[导读] 通过临床采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心源性猝死患者疾病预防与抢救有效率,
云南省腾冲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腾冲679100 【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心源性猝死预防和抢救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接收抢救的心源性猝死患者50例为对照组,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接收的心源性猝死患者50例为护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有效率。
结果:经过不同护理措施介入,两组患者均有一定抢救有效率,其中对照组患者存活人数7例,护理组患者存活人数13例,两组患者抢救有效率对比,护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临床采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心源性猝死患者疾病预防与抢救有效率,对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心源性猝死;预防抢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相应的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中,老年患者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并在当前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老年群体出现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呈上升阶段。
目前心源性猝死已经成为全球猝死患者的首要病因,由于其具有发病突然、进展迅速、致死率高等特征,如何实施可预见性护理服务成为临床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任务[1]。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于1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不同护理方式开展比较,目的在于探讨心源性猝死预见性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研究对象以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接收抢救的5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为对照组,以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之间收治抢救的5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为护理组。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平均年龄(62.17±5.82)岁;护理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平均年龄(63.41±6.21)岁。
所有患者均存在原发性心脏病史,主要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
两组患者一般性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高可比性。
1.2 方法1.
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当患者出现剧烈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症状时,护理人员立即开展抢救措施,主要包括患者心电图检测,为患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采用吸氧方式维持患者呼吸循环。
在这一基础上依据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用药。
当患者出现急性症状时,采用相应的心肺复苏,抢救患者生命。
1.2.2 预见性护理
护理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医疗知识普及,重点在于普及心源性猝死知识宣教,向患者阐述诱发心源性猝死因素以及常见症状,例如患者在多种因素下诱发极端情绪、存在抽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以及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会增加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的几率。
并且需要向患者家属阐述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时急救措施,提升患者生命保障。
在这一基础上,需要向患者开展疾病先兆症状讲解,当患者存在胸闷气短、心绞痛以及心慌心悸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接受检查,降低出现心源性猝死发生几率其次,住院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疾病发展情况,临床护理人员需要做到患者病房时刻巡视,针对患者病症采用相应的生命体征监测设备观察准确,以防止患者突发疾病。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具有耐性、细心的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就患者反馈的不良反应予以高度重视。
在这一基础上,护理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源性猝死疾病相关知识,针对患者表现能够做出准确判断。
最后,由于患者病症存在急性、突发性,具有较高临床发病情况。
在这一情况下在患者护理观察病房需要摆放患者急救所需的急救药物以及相应的急救设备,当患者发病时能够第一时间投入患者急救。
在患者急救过程中,需要注意护理人员各司其职,做到不慌乱,从而实现患者的有效急救。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疾病存活率,即包含患者存活人数、死亡人数,分析两种不同方式护理措施的实用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x2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经过不同护理方式干预后,两组患者均有一定急救效果。
其中对照组患者存活率为14%,护理组患者存活率为26%,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含义(P<0.05),见表1。
3.结论
心源性猝死是指6小时内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不可预知的自然死亡,具有快速、不可预知等特点,因此一直是诸多死亡原因中最为难以预防的一种[2]。
基于其存在发病快、发病征兆不易观察以及致死率高的特点,在当前医院临床急救中,对于心源性猝死患者急救效果较差,难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在这一情况下,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对于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护理措施的侧重点在于患者的疾病急救过程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能够较大程度上,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但是常规治疗具有较大缺陷,关键在于无法有效准确的判断患者疾病发病情况,继而无法预防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预见性护理措施主要是在患者出现临床先兆症状时,以及患者存在原发性心脏疾病时,针对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开展相应的护理措施介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死亡的风险,在目前的临床心源性猝死患者急救中,采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死亡,提升患者急救效果。
而在患者心源性猝死预防性护理中,重点在于护理人员对于心源性猝死相关知识的了解。
在胡倩倩[3]等人的研究中,通过提升护理人员心源性猝死相关知识的了解,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预见性护理措施到位,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
本研究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出现死亡的几率,相对于常规护理,能够在急救中提升患者急救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针对心源性猝死开展相应的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预防效果,提高患者急救效果,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万克群.诱发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及可预见性护理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08):18-20.
[2]杨小芳. 预见性护理在心源性猝死预防和抢救中的作用[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8, 14(05):60-61.
[3]胡倩倩,史平,朱鸣, 等.护士对心源性猝死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J].全科护理,2017,15(36):4568-4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