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清晰详实)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 长Q-T间期能够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其机 制系因心室复极延迟,复极不均,易损期 延长, 结果使心室内产生多发性折返路径, 而产生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尤其当刺激落 在心室易损期或超常期时,更易发生。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第1页
• Han提出测定易损指数来预计室性早搏在恶 性心律失常中意义,即易损指数=基础Q- TX前周期,如>1.1,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1.4则易发生室颤。Q-T间期延长心电图 分为以下三型: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第24页
• 应强调:①必须用12导联同时统计心电图才能正 确测量QT间期;②QTd测量条件应该标准化。如 测量前未服用影响自主神经药品,并最少休息15 分钟等,两次测定条件基本相同;③T波终点确定 正确。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第25页
• (2)QTd电生理机制 心室不一样部位单相动作 电位时限不一样,反应了不一样部位心室肌复极 时间差异,可反应在体表心电图上,不一样导联 上QT间期差异,反应不一样部位心室肌复极不均 匀性。
感染,大出血,应用抗心律常药(奎尼丁、普酰、
心可定),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病毒感染 及心脏自主神经功效紊乱引发。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第4页
• 长Q-T综合征治疗 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 伴有耳聋及晕厥女性患者,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 常发作预后很严重,可用β-受体阻滞剂或抗肾上 肾素能手术,如左侧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 (LSCD)。后天取得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治 疗,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治疗基本相同 (详见第三十章中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第6页
• 短QT可表现为一过性或持久性。前者指QT间期 暂时短于正常范围,提醒其原因常为一过性或可逆 原因所致;后者指QT间期连续性短于正常范围,提 醒其原因多为固定原因或器质性病变所致。短QT 可展现家族聚集性,也见于散发病例。短QT易发 生各种心律失常。对于特发性短QT伴有心律失常 者,称为短QT综合征 。
心源性猝死的症状

心源性猝死的症状文章目录*一、心源性猝死的症状*二、心源性猝死的并发症*三、心源性猝死的饮食注意事项1. 心源性猝死吃什么好2. 心源性猝死不能吃什么心源性猝死的症状1、疼痛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
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2、潜在病因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
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
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4、重度的血压升高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心源性猝死的并发症1、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脑出血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脑出血后3~5天内,昏迷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
2、上消化道出血是脑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即应激性溃疡。
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以混合型和内囊内侧型出血居多,分别占49%和36%。
发生机制为下视丘和脑干病变所致,现在认为与视丘下前部、后部、灰白结节及延髓内迷走神经核有关。
自主神经中枢在视丘下部,但其高级中枢在额叶眶面、海马回及边缘系统,消化道出血的机制与上述部位原发或继发的病灶有关。
3、褥疮主要是躯体长期不变动体位,而致局部皮肤及组织受到压迫时间过长而发生缺血、坏死的一系列表现。
脑血管病患者,由于高龄患者较多,肢体瘫痪,长期卧床,活动不便,容易对于骨隆起等部位压迫,使局部组织缺血及缺氧。
4、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肺部感染,再出血,消化道应激性溃疡,肾功能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等。
心源性猝死的饮食注意事项1、心源性猝死吃什么好黄豆:黄豆含有很多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大多都是不饱和脂肪酸,能够促进体内脂肪和胆固醇代谢。
心源性猝死的预测

(一)冠状动脉灌注与心源性猝死
急性心肌缺血是心源性猝死的 独立预测因素! 独立预测因素!
2010-10-17
28
冠状动脉病变和猝死的关系之一
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易发生猝死 临床信息提示: 临床信息提示: ①冠造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 冠造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 ②表现急性前壁、 广泛前壁 、广泛前 表现急性前壁、广泛前壁、 壁 +高恻壁心肌梗塞 ③合并低血压、晕厥和广泛前壁ST段 合并低血压、晕厥和广泛前壁ST段 压低的不稳定心绞痛。 压低的不稳定心绞痛。
2010-10-17
17
发病期
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 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 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 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的胸痛, 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的胸痛, 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 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 或头晕目眩等。 速,或头晕目眩等。从心脏猝死者所获 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 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 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 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 最为常见。 最为常见。
5
流行病学
年龄:高发年龄在45-75岁之间 年龄:高发年龄在45-75岁之间 性别: 性别: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 病史:大多数病人有既往心血管 病史
2010-10-17
6
流行病学
50%以上病例有诱因 情绪激动、 50%以上病例有诱因:情绪激动、劳累 诱因: 先兆症状
胸痛胸闷 70% 提示不稳定的心肌缺血 70% 38% 心悸 38% 提示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30% 30% 提示严重心律失常或严重 晕厥 心肌缺血
2010-10-17 30
心源性猝死前兆,出现这些症状要小心了!

心源性猝死前兆,出现这些症状要小心了!
在心源性猝死之前患者本人会有一些明显的感受,比如心脏有明显的疼痛感,或者长时间的高血压患者,可能一时间的高血压就会导致一个人猝死,所以一定要了解心源性猝死前的征兆。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
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
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
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
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最高。
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
心绞痛服药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
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预测与防治-2019年文档资料

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预测与防治doi :10.14033/jki.cfmr.2015.35.077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 SCD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 h 内意识突然丧失为前驱的自然死亡[1]。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全球冠心病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增加,SCD的比例在逐年增高。
SCD发病突然,难以预料,是心血管病的灾难性急症。
因此,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和早期干预是提高SCD^救成功率的关键。
现就SCD高危患者的预测与防治综述如下。
1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国每天约有1200人发生猝死,占自然死亡的15%^30% 每年发生30万〜40万例,其中,冠心病猝死占80%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约为41.84/10 万。
按13 亿人口推算,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约有54万人,位居世界各国之首[2]。
SCD直接危及人们生命,现已成为公共健康面临的巨大挑战。
2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在SCD中, 80渦冠状动脉事件引起;其次是心肌病及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等。
2.1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在西方国家冠心病占猝死原因的80%。
20%〜25%的冠心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
冠心病在美国发病率最高,每年发病人数为30万〜40万/年⑶。
2010年中国冠心病的死亡人数约为95万。
邓辛龙等[4]研究结果证实Bax和P53在心脏猝死患者心肌组织中高表达,心肌细胞凋亡是冠状动脉综合征猝死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2.2扩张型心肌病(DCM)DCM是以一侧或双侧心室腔扩大伴心肌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的心肌疾病,可从无症状发展成为严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及猝死。
DCM的发病率高达5〜8例/10万人。
一旦出现临床症状,1 年的死亡率约达25%,5年的死亡率约达50%,其中30%死于心源性猝死,70%死于心脏泵衰竭[5] 。
家族性遗传缺陷在DCM发病中占有主导地位。
心源性猝死的预测-73页PPT精品文档

22.09.2019
18
心脏骤停和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意识丧失及大动脉搏动消 失。
生物学死亡:在心脏骤停的头4—6分 钟内未予心肺复苏,则发生生物学 死亡。
22.09.2019
19
六、心源性猝死的 发生机制
22.09.2019
20
1、急性心肌缺血
(1)急性心肌缺血---缺血心肌无氧代 谢增强---局部心肌内环境紊乱---心肌 细胞电活动稳定性降低--导致心律失 常恶性度增加(如室早--室速--室扑--室 颤)---心源性猝死。
七、心源性猝死的预测
22.09.2019
26
猝死预测
• 冠状动脉灌注况与心源性猝死的预测 • 左心功能状态与心源性猝死预测 • 室性心律失常与心源性猝死预测 • 植物神经状态与心源性猝死预测 • 治疗措施和内环境紊乱与心源性猝死
的关系
22.09.2019
27
(一)冠状动脉灌注况与心源性猝死
急性心肌缺血是心源性猝死的 独立预测因素
(2)急性心肌缺血---交感神经活动增 强---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
22.09.2019
21
2、心力衰竭
(1)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室速、室扑、室颤---猝死
(2)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心源 性休克
(3)心力衰竭时出现没调整好的治 疗干预
22.09.2019
22
3、心肌损伤
• 临床信息提示:
①冠造有多支病变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 合征
②长期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发生不稳定 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22.09.2019
30
冠状动脉病变猝死的关系之三
• 在较轻的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发生 冠状动脉痉挛时易发生猝死
(内科)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与防治

山东省第三批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之五: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与防治李义波聊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心源性猝死(SCD)是指因心脏原因发生不可预测的突发意识丧失,1h内的自然死亡。
SCD约占心血管死亡率30%~40%,美国每年发生SCD约30万~40万人。
我国目前SCD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更为明显,其绝对数估计在150万~200万人/年之间。
因此,对猝死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和防治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当前医患关系及基层医生自身特点,需要再次将此主题重新认识及评估重要性,甚至早期干预必要性。
一、流行病学的三大特点(一)发病率高全世界每年约有1900万人因SCD而丧生,为交通事故死亡数量的3倍。
(二)抢救成功率低目前,我们对SCD所能做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猝死后的心脏复苏,但复苏的成功率不高。
美国得益于先进的紧急事件抢救系统,院外心脏骤停者心脏复苏成功率为30%左右;而在我国,即使是在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高的北京地区,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也不到10%。
(三)防治措施有效性差由于SCD的发生机制复杂,也缺少一种有效、便捷的可早期识别心源性猝死高危人群的方法。
因此为有效防止SCD的发生,需应进一步完善各国紧急事件救援系统,对其发生机制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探寻有效、便捷的SCD危险分层方法,以便早期识别SCD的高危人群并给予干预,是当前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发生原因(一)SCD的病因①冠状血管病变: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合并心衰、心脏破裂、恶性快慢性心律失常、梅毒性冠状动脉炎及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约占心源性猝死的85%以上,尤其是心肌梗死1年内者,其猝死率更高;②心肌病变:各种心肌炎、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克山病、心肌淀粉样变、心肌结节病;③心电活动紊乱: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预激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酸碱平衡紊乱如酸中毒、高血钙、高血钾、低血镁及低血钾、药物导致的心律失常等;④心脏瓣膜疾病:主动脉、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二尖瓣脱垂等;⑤主动脉疾病: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破裂、先天性主动脉病等;⑥肺源性疾病:肺心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栓塞、肺梗死等;⑦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心肌桥、左房黏液瘤等。
心源性猝死的电生理预测

�在
, 其结果与实验选择的指标及 实验方法相 关�冠心病存 在束
支阻滞的患者 2年内死亡率较 QR S 正常者增加, 其中 左束支传导阻滞是 SCD 的独 立预警因子� 队列分析表 明非缺血性 扩张
指出 在具有 Q 波 形心肌 梗死
f QR S 也预 示着反复发作的心脏事件的发生�非 缺血性 心肌病患 者 QR S 分裂 与无心 脏疾病 的对照组 比较, 病史的患者中, 这 些微波预示着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P VC) 和 SCD [7]� 在具 有结构 性心脏 病或 B ru g ada 综合 征的患 者中, f QR S 可以 代表一 片相 对大的病理或生理异常区�对于 B ru g ada 综合征 , 分析表明 f QR S 组无事件( VF ) 生存相较于无 f QR S 组显著 降低, f QR S 表明存 在自发室颤的先兆, 晕厥发生率较高 二� J波 J 点是指 QR S 波群与 ST 段交界处的一个突发性转折点, 它标 志着心室 除极的结束� 复极 的开始� J 点之后 的顿挫称 为 J 波, J 波诊断标准是 J 点抬高大于 0. 1 m V, 持续时间大于 2 0 m s, 其表示早期复极化的存在 , 是许多临床综 合征如 B ru g ada 综合 征� 原发性室颤和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标志� g ada 综合征� 心电图有 J 波的症候群如 B ru 特发性室颤� 急性冠 状动脉 综合征 超急性期 和早期 复极综 合征的 离子流基 础 都是 I to 增加, 电生理基础都是心外膜与 心内膜( 包括 M 细胞) 电位差和复极离散度增大, 可产生 2位相折返, 前三者容易诱发
[ 9] 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和 SCD , 故称为 J 波综合征 � [ 8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医学
23
4、其它机制
• 植物神经活动异常 • 原发性心肌电生理活动异常 • 合并电解质紊乱
优质医学
24
AMI、不稳定心绞痛、 缺血-再灌注损伤、 高血压心肌肥厚
心肌瘢痕、室壁瘤、 扩张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缺血 心肌损伤
心悸
38% 提示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晕厥
30% 提示严重心律失常或严重
心肌缺血
优质医学
7
流行病学
多发季节:多发冬季,气温越低,
冠心病猝死发生越多。
多发时间:周一,凌晨至午后发生较多 多发地点:家、送医院途中、公共场所
优质医学
8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 长期危险因素:可以引起冠心病的 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 吸烟和超重等。
前驱症状 发病期 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
优质医学
16
前驱症状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 天,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 诸如心绞痛,心悸气短加重,易于 疲劳等非特异性主诉。
优质医学
17
发病期
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 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 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的胸痛, 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 速,或头晕目眩等。从心脏猝死者所获 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 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 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 最为常见。
冠心病死亡的50%。 • 在西方发达国家,冠心病引起的猝死
发病率占所有心源性猝死发病率的 80%以上。
优质医学
5
流行病学
年龄:高发年龄在45-75岁之间 性别: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 病史:大多数病人有既往心血管
病史
优质医学
6
流行病学
50%以上病例有诱因:情绪激动和
劳累最常见
先兆症状
胸痛胸闷 70% 提示不稳定的心肌缺血
优质医学
18
心脏骤停和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意识丧失及大动脉搏动消 失。
生物学死亡:在心脏骤停的头4—6分 钟内未予心肺复苏,则发生生物学 死亡。
优质医学
19
六、心源性猝死的 发生机制
优质医学
20
1、急性心肌缺血
(1)急性心肌缺血---缺血心肌无氧代 谢增强---局部心肌内环境紊乱---心肌 细胞电活动稳定性降低--导致心律失 常恶性度增加(如室早--室速--室扑--室 颤)---心源性猝死。
优质医学
29
冠状动脉病变和猝死的关系之二
• 稳定的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的基础上 发生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或斑快 破裂时易发生猝死
• 临床信息提示:
①冠造有多支病变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 合征
②长期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发生不稳定 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优质医学
30
冠状动脉病变和猝死的关系之三
• 在较轻的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发生 冠状动脉痉挛时易发生猝死
的关系
优质医学
27
(一)冠状动脉灌注况与心源性猝死
急性心肌缺血是心源性猝死的 独Βιβλιοθήκη 预测因素优质医学28
冠状动脉病变和猝死的关系之一
• 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易猝死 • 临床信息提示:
①冠造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 ②表现急性前壁、广泛前壁、广泛前 壁 +高恻壁心肌梗塞 ③合并低血压、晕厥和广泛前壁ST段 压低的不稳定心绞痛。
• 近期危险因素:6个月内的心肌梗 塞,梗塞后心绞痛,各种器质性心 脏病合并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优质医学
9
三、可能发生心源性猝 死的心血管疾病
优质医学
10
冠心病
包括AMI、OMI、不稳定性心绞痛、无症状 性心肌缺血等。
– 猝死作为冠心病的第一个临床表现占冠 心病患者的20%-25%。
– 心源性猝死者尸检资料显示有75%的猝 死者有心肌梗塞病变。
• 心脏骤停的表现:室颤,心室静止,电— 机械分离。
• 时间限定为1小时是为了尽可能除外急性 心肌梗塞死亡者,因为急性心肌梗塞与心 源性猝死的发生机制,识别高危对象的方 法及降低死亡率的措施不完全一致。
优质医学
3
二、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
和危险因素
优质医学
4
流行病学
发生率 • 美国每年约有30万例冠心病猝死,占
优质医学
13
四、心源性猝死的分类
优质医学
14
心源性猝死分类
1、心律失常性猝死 是指无致死性循环衰竭情况下,骤
然的意识丧失和脉搏消失。是心源性猝 死最常见类型。 2、循环衰竭性猝死 ①由外周循环衰竭所致,如夹层动脉瘤 破裂; ②由心肌泵衰竭所致,如急性左心衰、 心源性休克。
优质医学
15
五、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过程
(2)急性心肌缺血---交感神经活动增 强---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
优质医学
21
2、心力衰竭
(1)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室速、室扑、室颤---猝死
(2)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心源 性休克
(3)心力衰竭时出现没调整好的治 疗干预
优质医学
22
3、心肌损伤
• 心肌损伤病理表现为心肌变性、坏死或 心肌肥厚。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心衰
不适当治疗干预
电解质紊乱,药物 致心律失常作用
心脏电生 理状态 不稳定
• 频发室早 • 多源室早 • 成对室早 • RranT • 短阵室速 • 持续室速
优质医学
室扑 室颤 心室 停搏 电机 械分
离
25
七、心源性猝死的预测
优质医学
26
猝死预测
• 冠状动脉灌注况与心源性猝死的预测 • 左心功能状态与心源性猝死预测 • 室性心律失常与心源性猝死预测 • 植物神经状态与心源性猝死预测 • 治疗措施和内环境紊乱与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预测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贺丽霞
优质医学
1
讲课内容:
一、心源性猝死的慨念 二、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三、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心血管疾病 四、心源性猝死的分类 五、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过程 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机制 七、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方法
优质医学
2
一、心源性猝死的概念
• 以心脏骤停的特征为基础,出现症状后一 小时内未预料到的心脏原因死亡。
– 其中60%-80%有冠状动脉多支病变,95% 有新鲜血栓或斑快破裂。
优质医学
11
其他冠状动脉病变
– 冠状动脉栓塞(如感染性心内膜炎) – 急性冠状动脉炎等
优质医学
12
其他心血管疾病
• 高血压病 • 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右室心肌病等 • 主动脉瓣狭窄等瓣膜病变 • 预激综合症心房纤颤、旁道前传 • 长QT间期综合症 • 夹层动脉瘤 • 急性肺栓塞 •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