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研究

合集下载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简洁深刻解读)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简洁深刻解读)

王国维美学思想
1、文学创作的起源:“天才说”、“游戏说” 2、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苦痛说”、“古雅说” 3、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境界说”

境界“境界”本质上是“景”和“情”两个元质构 成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形成 的艺术画面。
二、《人间词话》观点


1、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 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2、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 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 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 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 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 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 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 lszy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在干什 么。第一个人说:“砌砖。”第 二个人说:“在赚工资。”第三 个人说:“我在建造世界上最富 特色的房子。”据说后来,前两 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 第三个工人则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一、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衣带渐宽:写出了追寻、期待中的艰苦之感; 终不悔:表现了殉身无悔的精神; 为伊:选择的正确与不可移易; 消得:值得。
柳 永:凤栖梧(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 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 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一、意境与境界今人每将王国维的“境界说”与古老的“意境”说视为一体,其实二者在诗学精神上有质的差异。

“意境”诞生于玄风释气风行的魏晋时代,受这种时风的感染其诗学精神就难免带有玄味与佛香。

“意境”之意正是对庄周无为之道与释家虚豁之神的体悟,与这种体现释道精神充满超凡入圣的高蹈意味的意境说相反,王国维的“境界说”充满的恰恰是写实的现实精神。

与“情境说”有所相近,同“情境说”注重对“直寻”、“即目”的重视一样,境界说也始终执着于感觉的真实。

杨守森教授在所著《艺术境界论》一文中提出:“在中国文艺学领域,‘意境’和‘境界’ 常被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是判然有别的。

‘意境’ 强调的是主客化一,情景交融。

‘境界’注重的则是作家、艺术家凝铸于作品中的关于现实、人生、宇宙的主体性体悟与沉思,即诗性精神空间。

”即“意境”的范畴有着浓厚纯粹的艺术韵味,而“境界”则有更鲜明厚重的人生况味。

笔者对此观点甚为推崇。

事实上,《人间词话》由“意境”向“境界”的转换,正是王国维对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重要发展与推进,也正是王国维接受西方现代人生哲学影响的具体体现。

“境界”相对于“意境”,是一个更具人生美学情致的范畴。

那么何为境界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显然,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主要是指艺术内容的真实性。

在他看来,“境界”是产生艺术美感的根本。

他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

”气质、神韵,是艺术品所具有的品质,是生命主体的心灵感受。

而境界所秉有的内涵除了气质、神韵等外,还包括了艺术与人生的时代精神。

至此,我们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境界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了。

王国维标举“境界” 一词,意在确立文学批评理论的本体,他在《人间词话》第九则中说得非常明确,“《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重要著作,其“境界”理论在文学批评和美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对“境界”理论进行阐释,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王国维“境界”理论的提出“境界”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通过分析诗歌、词等文学作品,探讨了境界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境界为标准来评价艺术作品的观点。

境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情感与现实相互交织的世界,体现了作品的深度和高度。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1. 道家思想的体现“境界”理论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自然、无为。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应追求自然流露的情感和意境,而非刻意雕琢。

这种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正是道家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2. 儒家思想的渗透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在“境界”理论中,作者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这种以情感和道德为纽带的创作方式,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渗透。

3. 禅宗思想的融合禅宗思想强调心性、悟性,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在“境界”理论中,作者通过描绘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这种追求心灵自由与超越的审美追求,正是禅宗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四、“境界”理论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传统文化精神。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自然、道德、心灵自由与超越的审美观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境界”理论不仅在中国文化内部具有重要地位,也吸引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

通过对“境界”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结论“境界”理论作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20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凡成大事者,必经此三境。

这三种境界皆出自宋词之中,自经出现便成为有大志,大抱负者的人生指导思想。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由词人被宋真宗赏识时所写。

这一句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成功必须先立志,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站的足够高你才能看清远方的路。

一个“独”字也写出了在立志变强的过程中必定是孤独的,这跟尼采的观点相同,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时间去思考。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这句看似在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王国维要告诉我们的是坚持。

当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就要坚持走下去,为了理想,就算满身伤痕又如何。

自古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若无坚韧不拔之志怎会轻易成功。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句也是写爱情。

王国维称其是人生最终之境与于辛弃疾之意有些矛盾,但也恰到好处,成大事者,注重积累,积小步,而千里。

只要努力去做,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豁然开朗,成功便在眼前。

境界之说只可意会,玄之又玄。

要想达到这人生三境的确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其一天碌碌无为,何不由此一试,感受王国维大师所说的境界之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

浅析王国维的境界说(安徽师大文院10级中文吕小飞100101084)摘要:中国的意境说发端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经过历代学者的继承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意境理论,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发展,“境界说”是“意境论”的新的发展阶段,是西方哲学,美学观点与中国古典美学的交融。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情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分为两大境界:一是“有我之境”,一是“无我之境”。

这种区分,由于关系到诗词意境中的主客体内在联系的不同方式,创作过程的不同特征,不同的审美属性,以及艺术评价的高低等,颇受文艺界的重视。

关于“境界”,以及与之含义相当的“意境”,在王国维的著述中有两处较为明确的阐释。

一处是《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另一处是《宋元戏曲考》中所说的:“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元曲亦然。

”第一,“境界”或“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和统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在王国维看来,历代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者,都在于作者善于生动传神地描写景物,细腻入微地传达感情。

情(意)与景(物)即是文学作品境界本体存在的基本构成因素,只有当作品表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合,才有“境界”可言。

对情与景的处理有两种效果类型,即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的创造不是要消弥“我”(情、意)的存在,而只是要求这种存在表现得尽可能的隐晦和宛转。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领悟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贯通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把读书分成了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段话,我很早就知道了,可真正的理解确实花了不少的时间: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语自宋朝晏殊的《蝶恋花》,全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描写的是凄苦的相思,王先生引的那句词译成现代白话文是:早晨起来,独自一个人登楼望远,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空阔,连远到天边的路也可以看到尽头,什么阻隔也没有。

于是才回想起昨晚的那个不眠之夜里听到的风声、落叶声,恍然悟出昨夜的西风肯定很厉害,一夜之间,竟然把树上的绿叶都吹尽了。

我的理解是,这段话讲的是领悟。

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成就功名,第一个境界是领悟,不能领悟的话,书读了也白读,事情做得再多也是白费周章。

中国人很喜欢把事情玄化,领悟就是其中之一。

玄化到极致的,印象中,禅宗也许可以算是一个了。

禅宗有名言:禅是不能拿来讲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的。

可不能讲没有记载的禅怎么传下去呢?靠的就是领悟。

光看这个表述就挺玄的吧。

不管怎么说,我在这里也要不负责任一把了,关于这个第一层次靠自己领悟去吧。

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语自宋朝柳永的《凤栖梧》,全文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三种境界各是什么意思?
1.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释意: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

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但在乱世之中,身处高楼之上,能够高瞻远瞩,看清方向以及道路的终点。

在人生的道路中,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看清形势以及发展的主要方向,才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宋代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释意: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解析: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执着地追求,坚持奋斗,继续前进。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自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释意: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找到人生的坦途大路。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一、引言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他的著作《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人间词话》中“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探究其中蕴含的宇宙观、人生观、审美观等文化价值观。

二、境界的内涵与特点“境界”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代表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精神状态,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通过对词的赏析和批评,对“境界”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首先,境界体现了王国维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高尚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境界,而不是追求权势和物质财富。

他说:“境界高了、对于清贫又岂在意哉?岂可以清贫为贵哉?岂云清贫无知?内境丰富、外境贫乏、岂亦不可哉?”这一观点表明了王国维对内心境界的重视,他主张通过修炼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自己的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其次,境界也体现了王国维对审美的追求。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追求形式的美感,更要追求内在的境界美。

他说:“能知情趣境界,则艺业入巨矣。

无情趣之境界,则连篇累牍,不复可数。

”这意味着艺术家需要通过对自己的内心境界的修炼,才能产生具有真正审美价值的作品。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1. 宇宙观: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境界与自然的景象和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经常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境界,这与中国古代文人雅好山水之间的联系是一致的。

同时,王国维关注人类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认为境界的升华需要自我超越和与自然的融合,在品味诗词中体验宇宙的壮丽和意义。

2. 人生观: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中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关注。

他主张人应该从内心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人生,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财富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國維《人間詞話》境界說研究李俊儒老師壹、前言王國維是我國近代學術史上極為傑出之一學者。

其學術成就,不論在西方哲學、中國文學、中國古文字、古史地考證學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

光緒三十二年(西元一九○六),王國維先生《人間詞甲稿》刊行,第二年《人間詞乙稿》,後來合刊為《人間詞話》一書。

《人間詞話》開卷第一句「詞以境界為最上」,即標舉出「境界」一詞作為他品評宋詞的準繩。

本文擬探討王國維先生從事文學批評的基本觀念:也就是「境界說」的涵義有哪些特色及其價值,值得後人學習的地方。

貳、《人間詞話》、「境界說」解析境界說是王國維的獨創,它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和批評的首要標準。

其實「境界」這個詞並不是王國維的創新,而是自古有之的。

它原是「疆域」的意思,指的是一定範圍內的一塊疆土。

後來,這個詞被用到哲學範疇中去,詞義開始虛化。

玄學典籍中的「竟」,就是「境界」的意思,如《莊子‧齊物論》所謂「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就是指一種超現實的、優遊自在的理想境界。

註一.魏晉時期,「境界」一詞被用於佛經翻譯,詞義逐漸增多。

「境界」梵語寫作visaya,意謂「自家勢力所及之境土」,不過,此處所謂之「勢力」不是指世俗上用以取得權勢或攻城掠地的「勢力」;而是指我們各種感官所感受的「勢力」,譬如人的眼睛能夠看見並識別顏色,這顏色便稱為「色境界」,耳朵能夠聽見並識別聲音,這聲音就叫「聲境界」,有時又用來借喻人的修養造詣所達到的某種程度,總之,「境界」這一概念是多義性且不確定性。

盛唐時期的文學評論中開始出現「境」。

相傳為王昌齡所作的<詩格>中已提出「詩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

宋代以後,「竟」、「境界」、「意境」被廣泛用於評詩註一:祖保泉•張曉雲《王國維與人間詞話》(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2,頁39)論畫,涵義不斷豐富。

明清時期又被引入戲曲、小說、散文的評論中,成為文藝評論的專門術語,是中國古典美學所特有的概念。

王國維雖然並未給「境界」下過確切的定義,而且在使用時也不盡嚴格,但他從西方美學中汲取營養,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以「境界」這一範疇為中心,創立了一系列子範疇,形成了一種前無古人的新學說-境界說,為我們指明了一個評詞的新方向。

以下試從三個子範疇來探討《人間詞話》「境界」的涵義:一、造境與寫境《人間詞話》云: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頗難分別。

因有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註二.「造境」與「寫境」是指作者寫作時所採用的材料而言的,前者是取材於非現實中實有之事物;後者則取材於現實中實有之事物。

「造境」是指用想像、誇張、虛構的手法創作境界,表達作者的感情;「寫境」則是客觀地描述世事、人生。

但是兩者又不能截然畫分,因為作者的靈感來源及題材是共同的,都是自然與人生,只不過所偏重的地方與表現手法不同而已。

無論詩人虛構想像之境是多麼荒誕,它的構思一定遵循自然之法則;而當詩人觀察描寫自然景物、人生百態時,也必然對現實之物以自己的主觀取捨,進行篩選、提煉、改造,因而所寫之境,也必根據心中的理想而來。

以下以秦觀的詞為例來說明:霧失樓臺,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法!在此首詞中,「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如果與下面的「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二句相對照,我們便可看出:後面兩句的起頭有「可堪」二字,此二字以下是作者直接說明他所難以忍受的現實景況,所以「孤館」的「春寒」與註二:馬自毅注譯《新譯人間詞話》(台北,三民書局,民83,頁3)「杜鵑聲裡」的「斜陽」,應當是「寫境」。

而與之相對應的前面數句,則是作者舉出的茫然失所的竟象,來表現心中的一片淒惶,不知所措,並不一定要是現實中實有之事物,所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實在應屬「造境」。

雖然如此,「霧」與「月」,「樓臺」與「津渡」則仍是「求之於自然」的實有之物。

而「樓臺」與「津渡」可以「失」、「迷」於茫茫的霧靄及濛濛的月色之中,當然也仍是從自然之法則去想像而矣。

在創作實踐中,無論是「造境」還是「寫境」,修辭煉句都是不可少的基本功夫。

有時用好一個字、一個辭,便寫出了境界,使原本平淡無奇的文字頓生光彩。

《人間詞話》第七則云:「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這兩句分別出自北宋詞人宋祁的《玉樓春》和張先的《天仙子》,全詞是這樣的:玉樓春‧春景東城漸覺風光好,榖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愉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瞑,雲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在第一首詞中,我們首先看到了一幅春景圖,在這幅色彩鮮明的圖畫中,有波光粼粼的湖面,有隨波蕩漾的輕舟,有翠綠的煙柳,有競相開放的杏花………。

王國維特別指出「鬧」字所起的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個「鬧」字,是如此生動地展現了春天的氣息以及生命的躍動,它使原來靜止的畫面活了過來,使我們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機,作品的境界由此全出。

第二首詞寫的也是春景。

與前一首不同的是,它寫的是暮春,而且著重刻畫夜景:大好春光轉眼即將過去,黑夜來臨,一切喧鬧都歸於寂靜。

鳥兒不再活潑地飛來飛去,牠們要睡了,人也隱沒在深深的簾幕後面。

黑暗中一切生物彷彿都停止了活動,只有天上的月亮偶爾穿過雲層,花朵也輕輕搖曳自己的影子…….。

張先使用一個「弄」字來描寫顧影自憐即將凋謝的花,賦予它一種不甘自棄而又無可奈何的傷感意味,此一「弄」字亦使境界全出矣。

二、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人間詞話》云: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註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註四:,「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註五:,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王國維所謂的「有我」、「無我」是有其特定的內涵,這一對子範疇的建立,根柢仍在叔本華的哲學美學體系之中。

叔本華認為,人一方面和世上的萬事萬物的一樣,都是意志的奴隸,一切行為和動機都為意志所決定。

意志在人身上表現為無窮無盡的欲望,一個慾望剛剛滿足,另一個慾望又產生了,而慾望十之八九是得不到滿足的,因而人總是處在追求慾望的痛苦之中,整個人生便是這樣充滿了痛苦。

經由此種觀念,我們即可瞭解他所說的「有我之境」,乃是指當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與外物有某種對立之利害關係時之境界。

王國維把受「欲」、「生活」折磨的人稱為註三:句出馮延巳<鵲踏枝>:「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幙無重數。

玉勒琱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

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註四:句出陶潛<飲酒二十首>之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亂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註五:句出元好問<穎亭留別>:「故人重分攜,臨流駐歸駕。

乾坤展清眺,萬景若相借。

北風三月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鬱崢嶸,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閒暇。

壺觴負吟嘯,塵土足悲吒。

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畫。

」「欲之我」。

而「無我之境」則是指個人拋去自我之意志,因而與外物並無利害關係相對立時的境界。

只有少數人能掙脫欲的束縛,不再認為外物與自己對立衝突,而是從自然和生活中感受美,於是從痛苦的人變成快樂的人,即「知之我」。

註六: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便都可視為「我」與「外物」相對立,外界之景物對「我」有某種利害關係的境界,所以是「有我之境」的詞句。

至於「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都可視為「我」與「外物」並非對立,外界之景物對「我」並利害關係時的境界。

在「有我之境」中,我既與物相對立,所以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在「無我之境」中,則我與物已無利害相對之關係,而與萬物合而為一,所以是「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在「有我之境」中,詩人儘情表現自我的喜怒哀樂,當他觀照外物時,無形之中便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外物身上,於是在他的詩中,一切外物便染上他自己的感情色彩。

如「淚眼問花花不語」,詩人含淚問落花,好像落花能回答他的問題似的,然而落花無言,只是紛紛飄墜,詩人眼中的落花,如此鮮明地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以至於我們也分不清,究竟是他為花的凋落而傷心,還是花為他的傷心而零落了。

在「無我之境」中,詩人以一種純粹無欲的眼光去觀賞客觀景物,從而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

如元好問的「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二句,其「澹澹」、「悠悠」二詞,也早已透露這首詩後面欲描述的「物態本閒暇」的一份「閒暇」的感受。

另外王國維所謂的「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並不是主張「無我之境」高於「有我之境」的意思,本來王國維對於「有我」「無我」二種境界,就沒有高至之分,只要看他對於那些屬於「有我」作品及作者,如小說之《紅樓夢》,詞人中之李後主的喜愛,便可資證明。

其實這種說法也源自於叔本華的意志哲學,叔氏之哲學認為世人莫不受意志的驅使支配而為意志之奴隸,註六: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頁251)故其哲學的最高理想便在於意志之滅絕。

以此論之,大部份文學作品不外於意志、慾望的表現,因此乃經常與物對立,成為「有我」之境界。

至於能超然於意志的驅使而表現「無我」之境的作者,就叔氏之哲學言之,當然便可算是能自樹立的豪傑之士了。

這種說法實在僅是就叔氏哲學的立足點而言,與文學評價的高低並無必然關係。

三、境界有大小說《人間詞話》云: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閒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為杜甫《水檻遣心二首》之一之句。

全詩如下:「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為杜甫《後出塞五首》之二之句。

全詩如下:「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

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廖。

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

借問大將軍,恐是霍嫖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