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主要战役资料共25页文档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精讲

•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地位和 作用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 阶段。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
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在战略防御阶 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4次大规模的战略性 防御战役,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3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 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 的作用。 1937年10月中旬的忻口、太原战役,国民党第2战区集中了第2、第6、第7、 第14、第22五个集团军,34个师另13个旅,共约28万余人的兵力,在八路军的 密切配合下,依托山地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激战,歼敌2万余人,迟滞了日 军沿同蒲路南犯,造成了华北有利局势。 “八一三”开始的淞沪抗战,国民党先后调集64个师70余万人的重兵,在人 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顽强坚守阵地,抗击日军22万余人对上海的进攻。第一 阶段,国民党军对日军各据点发动多次围攻,战役中期坚决抗击日军以重兵切 断宁沪铁路,从西南方向封闭上海的企图,并以6个师(旅)对日军实施了大 规模的反击,作战中涌现了许多爱国将领和广大士兵与敌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 如在上海市苏州河北岸担任掩护任务的第88师第524团800余人在副团长谢晋元 的指挥下,坚守四行仓库,连续抗击日军四昼夜的猛攻。毛泽东曾高度赞誉 “八百壮士”将与“平型关”、“台儿庄”的勇士同列为“民族革命典型”。 淞沪抗战前后阻敌达3个月之久,毙伤日军6万余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 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企图。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争的主要重大战役以及涉及的地区和时间资料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争的主要重大战役以及涉及的地区和时间资料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争的主要重大战役以及涉及的地区和时间资料2014-07-27 08:12:13蝲蝲蛄也有春天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争的主要重大战役以及涉及的地区和时间资料江桥抗战:1931年10月-11月主要将领:马占山淞沪抗战:1932年1月-3月主要将领:蔡廷锴、蒋光鼐长城抗战:1933年1月-5月主要将领:宋哲元、徐庭瑶(关麟征、杜聿明)热河抗战:1933年2月主要将领:张学良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2月主要将领:阎锡山、傅作义(百灵庙)[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平津作战:1937年7月主要将领:宋哲元、吉星文(卢沟桥)本战由七七事件所引发,中日最终谈判破裂,经过数周的战斗,日军独立混成第l旅团和驻屯旅团分别在30日晚和31日进占长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厂附近地区,平津失守。
从此拉开了艰苦的8年抗战。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谢晋元(四行仓库)“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
由于中国军队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
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主要将领:唐生智、刘湘、顾祝同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由于国民党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
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主要将领:阎锡山、林彪(平型关)、卫立煌(忻口)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中国军队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
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
但从此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及战区划分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及战区划分全面抗战爆发前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1、江桥抗战:1931年10月-11月,主要将领:马占山2、淞沪抗战:1932年1月-3月,主要将领:蔡廷锴、蒋光鼐3、长城抗战:1933年1月-5月,主要将领:宋哲元、徐庭瑶(关麟征、杜聿明)4、热河抗战:1933年2月,主要将领:张学良5、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2月,主要将领:阎锡山、傅作义(百灵庙)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1、平津作战:1937年7月主要将领:宋哲元、吉星文(卢沟桥)。
本战由七七事件所引发,中日最终谈判破裂,经过数周的战斗,日军独立混成第l旅团和驻屯旅团分别在30日晚和31日进占长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厂附近地区,平津失守。
从此拉开了艰苦的8年抗战。
2、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会战1)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谢晋元(四行仓库)“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
由于中国军队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
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3、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主要将领:唐生智、刘湘、顾祝同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由于国民党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
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
4、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会战2)主要将领:阎锡山、林彪(平型关)、卫立煌(忻口)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中国军队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
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
但从此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5、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会战3)主要将领: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台儿庄)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历史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1.战略防御阶段的战役•淞沪会战37年8月-11月,面对拥有海空绝对控制的日军,在苏州河两岸,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坦克火炮的疯狂攻击,坚守淞沪战线长达三个月,以伤亡25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6万余人,比苏德战场初期,在基辅的苏联红军的表现,英勇的多。
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企图。
•忻口之战国民党共约28万余人的兵力,在八路军的密切配合下,依托山地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激战,歼敌2万余人,迟滞了日军沿同蒲路南犯,造成了华北有利局势。
•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日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大捷.虽最终放弃了徐州,但也取得了消灭日军1万多人的重大战果。
武汉会战武汉会战,不仅使日军又遭到一次战略性的失败,而且成为日本由战略进攻走向战略保守的转折点。
“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被彻底粉碎3.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的失败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或失败而告终主观原因:第一,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造成的;第二,战略指导方针失误。
第三,派系林立,各为已谋。
客观原因:敌强我弱,日军占有很大的优势2.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的积极意义1. 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淞沪、忻口、徐州及保卫武汉等战役,并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歼灭日军1万多。
2. 正面战场广大爱国官兵面对优势武器装备的日军大举进攻,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英勇顽强地与侵略者战斗,流血牺牲者可谓千千万万。
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因为初期抗战日军虽然攻势凶猛,但损失巨大,深知无法彻底打败我军。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由于上述特殊历史原因,它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本文仅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情况作一概括分析。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这个时期日寇凭借武器装备及兵力上的优势实行连续不断的进攻,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抵抗。
这时期中日双方军队先后进行了平津南口作战、淞沪会战、太原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及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基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在优势装备的敌人面前表现了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其中尤以淞沪、忻口、台儿庄等会战更为突出,是侵略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淞沪会战激战三个月,敌軍以死伤四万余人的代价占领上海。
1938年初进行的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精锐的板垣和矶谷师团两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有力的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对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有着重要义。
但是纵观这个时期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除个别战役外,从总体上受中国军队打得是败仗。
分析失败原因主要有两点:从客观上讲是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
日本侵略者不仅在军事上占优势,而且在经济力量上也占据优势;而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军事装备与部队的训练、编制都过于陈旧落后,无法适应陆海空联合作战之需要。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付出一定的血的代价,才能逐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形势,才能最后战而胜之。
抗日战争之_国民党与正面战场

三、战略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 在日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军队不仅 未实施有效的战略反攻,反而固守其错误立场, 导致了豫湘桂战役等一系列溃败,从而大大削弱 了总反攻的有利形势。在日军投降前后,国民党 军队在美国支持下,力图垄断受降权力,独吞胜 利果实,并为此积极准备内战,其消极作用是很 明显的。
国民党正面战场之
• 3、徐州会战 • 1938年3月,日军矶谷师团向台 儿庄进犯,企图达到迂回进攻 台儿庄的目的。李宗仁调集数 倍于敌的兵力将矶谷师团包围 在台儿庄。4月6日,中国军队 向敌人发起总攻,经过激烈战 斗共击毙敌人7000人,伤13000 人,俘虏700人。
• 评价:其中的台儿庄大捷 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 的最大的胜利,极大地鼓 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国民党正面战场之
• 1、忻口会战
• 10月13日,日军以三个师 团的兵力向忻口进攻。国 民党守军在第二战区副司 令长官卫立煌的指挥下, 奋勇抗战,在八路军的配 合下,经过23天的阵地争 夺战,大小40余次战斗, 击毙击伤敌2万余人。
• 点评:牵制了日军沿平汉路南 下的作战行动,形成了华北有 利的局势 。 • 在忻口会战中牺牲的第九军军 长郝梦龄
国民党正面战场之
• 枣宜战役 • 1939年初到本世纪末942 期间,为逼迫国民政府投 降,日本向华中、华南的 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一 系列进攻。在1940年5月 枣宜战役中,国民党第三 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 率军与敌人血战九昼夜, 壮烈殉国。周恩来称他为 “全国军人楷模”
• 由于日军并未完全停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所以这一时 期国民党虽消极抵抗但仍在抗日。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 ①国民党并未完全投敌,仍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 • ②仍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抵抗,还组织了不少大会战。这 些会战大多数失利,但也沉重打击了日军。 • ③在这一时期,正面战场还牵制着日军在华近40%的兵力, 这对敌后战场仍起了一定配合作用。 • ④在国际上,国民政府仍站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并 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派远征军配合盟军作战,这对 中国的国际威望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有一定影响的。
抗战中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22次大会战

历 史 意 义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 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 民族解 放战争。当时国家权力掌握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手中。抗 日战争只有发动蒋介石、国民党参加,才可能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 推动全国抗战的开展,才可能有全民族的抗战。没有蒋介石、国民 党的参加,单凭共产党的力量,尽管她的抗日主张无疑是正确的, 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难以独 立支撑全国抗战大局的。抗战期间,蒋介石虽然没有放弃反共,但 也没有放弃抗战。八年抗战,尽管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采取消极、 片面的抗战路线,对日妥协退让,但毕竟没有对日投降,总算把抗 日的旗帜扛下来了。从全民族战争的角度看,蒋介石、国民党在抗 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应当得到客观的、全面的理解。同样,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是这场民族解放战争胜利 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基本条件,全民族抗战是否能实现,或 者一时实现了,能否坚持下去而不中途夭折,以及中国是否能取得 抗战的最后胜利,就要打一个大问号。
豫湘桂战役
• 豫中会战 1944年4月~5月25日 • 长衡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 1944 年5月~8月 • 桂柳会战1944年8月~12月10日
失败原因:
片面抗战
豫中会战
1944年4月~5月25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汤恩伯 蒋鼎文 胡宗南 李 家钰 何国柱 吕公良(阵亡) 豫中会战是豫湘桂会战的第一部分,一九四四年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就要看到胜利的曙光,侵略成性的日 本军国主义妄图挽救因太平洋战争惨败而导致即将覆灭 的命运,根据“一号作战计划”,发动了以打通平汉铁 路南段,消灭中国军队汤恩伯部主力为目的的“河南会 战”,史称“豫中会战”。其中“许昌保卫战”成了当 时这场战役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 这次会战是侵华日军发动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日军 势在必得打通大陆横贯南北的交通线.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表现概述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爆 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中正为了把日军 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 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 役。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 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 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 争。即使当时国力远高于中国的日本,也动员全日本,马上 投入全面战争。
影响
以军事面来说,国民政府不但战败以外还让其军事 实力大幅受创,使得多年建军付诸流水;淞沪会战 后大量的游勇散兵,国民政府无力加以收编,因此 成为各地土匪游击队造成后方百姓的困扰,或者被 中国共产党加以吸收,使得八路军与新四军的实力 急速强化。
但在政治面上却是成功的,淞沪会战将中日冲突成 功的台面化宣传到国际媒体。也让世界清楚中华民 国政府对日本的立场,也间接影响日后英美对中国 战场的支持。
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 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 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 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 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 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 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 计52个师(旅)共28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 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 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北平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惟娘子关方 面防范疏漏,被日军乘虚而入山西省 会太原,最后虽然会战以失利告终, 但会战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其留给我们 的重要启示并不会因为会战失利而改 变。 太原会战是八年抗战中,华北规模最 大的一次对日会战。太原会战中光忻 口战役就伤亡日军约两万人,创造了 华北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但从 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的正规战争宣告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