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

合集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这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

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终于对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有了较完整而科学的认识,发现迁移过程是由审题、联想、分析类化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成分构成的,即首先必须形成对有关问题的最初印象,让印象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然后统一分析新问题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具体问题归入原有知识结构,形成概括化联想,从而解决新问题,构成一次完整的迁移。

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

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

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

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

浅谈学生迁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提高

浅谈学生迁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提高
迁移 过程较压缩 , 迁移 速度就 快 : 反, 相 概括水 平低 者, 其迁 移较迂 回, 迁移 速度 也就较慢 , 么, 何培养 学生 的概括 能力 呢 ?我认 为可 以从三 个方 面入手 : 那 如 1 1抽象概 括 . 事物 的本 质特 征往往 被纷 繁复杂 的外表 所掩 盖 。文艺 是用形 象来 反映社 会 生活揭 示生 活实 质的 , 么要 了解文 章 的内涵 就 需要通 过对 外部 形象 的分 那 析 ,找 出事物 的 本 质 。 所 以在 阅读 教 学中, 定要 运用 各种 方法 培 养学 生抽 象概 括 的能 力 。 一 中学语文 课本 中很多文 章都 是培养 学生抽 象概括 能力 的好材料 : , 小说 通 过 对人 物 肖像 、 语言 、行 动 、心 理 等描 写 的具 体 分 析, 括 出人 物 的 性格 概 特征 、思 想变 化 : 文, 杂 通过 表层 语 言 的分 析, 揭示 其深 层 含义 , 等 。 等 12 归纳概 括 . 中学语文 课本 中的许 多知识是 相互 联系具 有共 性的, 运用各 种方法 , 零 把 散 的、分 散 的知识 加 以归 纳概 括, 则对 某 种事物 有 了完 整 、准确 的认 识 , 形 成规 范 的知 识结 构 。这 种 概括 能 力应 当引 导学 生循 序 渐进 , 步提 高 。 逐 首 先, 单元 为单位 进行 归 纳总 结 。新编 中 学语文 教材 , 以 以文 体组 织单 元, 按难 易排列顺 序, 划分系 统而 科学, 每单元 所选 文章 都有一 定的共 性, 结合
2 1在 阅读教 学中. 读课文 是学 生理解 与接受作 品 内容 的第 一步, 所以不 论是 课 上课下 、默读 朗读 . 要 求准 确地 展现 作 品的 内容 都 准 确 的阅 读 , 引 导学 生审准 方 向,正确 地 展开 联 想 。《 能 风景 谈 》 一 文 中有 这样 的一句 话 “ 人类 的高 贵精神 的辐射 , 填补 了 自然 界的贫 乏, 增添 了景 色, 形式 的和 内容 的 ”为 了强 调 “ 形式 的和 内容 的’ 作者 把 这一 定语 后置, 阅读 时重音一定 要放在 这里, 如果 不能准确 阅读就无 法深入 理解作者 的写作意 图,也就 不 能把 这 个 句子 顺 利地 套 入 “ 式句 常 识 ” 的知识 框 架 中 。再如 变

阅读教学中提高迁移能力的途径

阅读教学中提高迁移能力的途径


概 括 能 力 的 培 养 与 提 高
中人 物活动部分 ,上课时先让学 生 看 画 面 ,用 自己 的 语 言 描 绘 , 然后 翻开原文 ,两相对 照 ,找出 自己描绘 的风景之所 以不如原文 有 意 味 的 原 因 ,除 语 言 不 够 准 确 精美 外 ,主要是缺少什 么呢?学 生 很 容 易 发现 自己 的 描 述 中缺 少
架 ,所 以 ,对 已 有 经 验 的概 括 水 平 不 同 ,其 迁 移 程 度 也 不 同 ;概 括 水 平 高者 ,其 迁 移过 程 较压 缩 ,迁 移 速 度 就 快 ;相 反 ,概 括
那份鲜活 的神韵 ,这 时文章的主 题已揭去朦胧 的面纱 ,显现 在学
生 面 前 ,学 生 自然 能 概 括 出 “ 自
旨呢?如果仅凭语言文字逐一讲 解 分 析 ,最 后 点 明 主 旨 ,学 生 固
中培 养 学 生 的迁 移 能力 ,是 提 高 学 生语 文 能力 的 重 要途 径 之


然也 能接受 ,但其 抽象概括的能 力未得到锻炼 与提 高。为培养学
生的能力 ,这样 的文章 我们 可以
采取 图 画 教 学 , 即选 择 其 中两 三
认识 ,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 ,这 种概括 能力应 当引导学生循序渐
进 、逐 步 提 高 。
下 面 就 阅 读 教 学 中 学 生 迁 移
能力的提高谈几点个人 看法 ,以
抛砖 引 玉 。

处 风 景 制 成 图 画 。只 是 减 去 原 文
首先 ,以单元 为单 位进行归 纳总结 。新编 中学语文 教材以文 体 组 织 单 元 ,按 难 易 程 度 编 排 , 划分 系统 而科 学 ,每单元所 选的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阅读教学772016·2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许杰所谓迁移,就是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中,将已有经验运用于新的情境中去,迁移能力对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而由于迁移能力的形成起始于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概括,在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从概括能力形成入手,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一、培养概括能力,要学会抽象概括迁移能力的培养,要从概括能力的形成入手。

文学作品中,事物的本质往往是被繁杂的语言所隐藏的,这就需要学生运用高度的概括能力,通过层层分析,挖掘出事物的本质。

例如,季羡林的《幽静悲剧》中,作者以一条幽静的古藤为文章的线索,通过对古藤这一深邃美景的细致描写,与经历过十年浩劫之后的古藤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通过让读者进行这种鲜明的感官上的对比,使他们深刻的感受到那些对美好生灵痛下毒手的人的愚昧无知。

学生能否总结概括到这个层面,就要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了。

如果学生不能从事物的表面去深入总结,就不只有这样才能对文本进行有效地细读,通过对文本字句的推敲,挖掘出文本更深层面的情感,进而正确、全面的理解文本的思想和情感。

如在课文《孔乙已》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句话就不能只按照句子表面的意思理解,因为它包含了更多深层次的思想。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已很穷,没有钱;“穿长衫”又表明他跟其他贫穷阶层的人有所不同;“唯一的人”表明他不同于所有的人,而整句话强调的是孔乙已的特殊性。

因此学生进行细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本的一些关键句子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要看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正确找到文本情感的切入点和融合点,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文本细读,并更好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加强课外文本细读,拓展创新思维尽管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类型的阅读文本,而且这些文本也非常符合学生的阅读需求,但是如果仅仅只是阅读教材上的文本,还是不够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培养浅说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培养浅说

情 态 , 布在 各 册 书 之 中 , 它 们集 中起 来 仔 细 分 析 比 较 , 分 把
则 能 找 出 很 多共 有 的特 征 。 仅 就 文 章 的 结 构 技 巧 而 言 , 无
论作者如 何与众不 同、 心独运 , 要 归于“ 散而神 聚” 匠 都 形 的原 理 , 物 的散 文 , 般 以 咏赞 并 赋 予 象 征 意 义 的 具 体 咏 一
迁移 , 用 已有 知 识 解 决新 问题 的过 程 。 培养 学生 的 是 概 括 能力 可 以从 三 个 方 面人 手 :
儿 落 了》 出 了“ 亲与 子 女 ” 自不 同 的情 感 特 点 ;丑 小 写 父 各 《
1 象概括 . 抽
文 艺是 用形 象 来 反 映社 会 生 活 揭 示 生 活 实 质 的 , 了 要 解 文 章 的 内涵 就 需要 通 过 对 外 部 形 象 的 分 析 , 出 事 物 的 找 本 质 。在 阅读 教 学 中 , 定 要 运 用 各 种方 法培 养 学 生抽 象 一
某一 中心 事件为线索 , 《 如 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 》 写景抒 ;
情 的散 文 ,常 常 以 某 种 情》 春 。通过 归 纳概 括 , 知 识 系统 化 、 型化 、 体 化 、 迁 使 类 整 为
章 在 体 裁 上各 不相 同 , 时 间上 、 域 上 跨 度 很 大 , 表 达 在 地 在 方 面 也 各 具特 色 , 它们 都 紧扣 题 眼 写 成 长 中 的故 事 ,从 但 《 百 草 园到 三 味 书屋 》 绕一 个 “ ” 大 作 文 章 ;爸 爸 的花 围 乐 字 《

培 养 概括 能 力
第 8卷 第 3期
21 0 0年 9月
基 础 教 育 论 坛

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知识迁移能力作者:韩守波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10期迁移能力是指能够将学过的知识在新情境中得以应用的能力,也就是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能力因被广泛地运用于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研究表明,人们已对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有了较为科学完整的认识,即迁移的过程由审题、联想、分析类化等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成分构成。

如果我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它一定会产生特别广泛的指导意义。

因为语文学科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总结,使认知达到独立创作的迁移,并且可以不断运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在阅读中培养概括能力——迁移的基础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材料,比如:小说可以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杂文可以通过对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的含义;诗歌可以通过对意象,意境的解读,体会诗人隐匿于心的种种情怀等等。

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恰当的概括,可以为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觉得可以尝试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概括的练习。

中学语文教材,都是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的,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

在教学中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可以完成有效的知识迁移训练。

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散文,分别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陆蠡的《囚绿记》,虽然三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有一定跨度,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是紧扣题眼写景状物的散文。

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古人也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就必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本文从三个方面: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分析类化能力和八个细节:抽象概括、归纳概括、总结概括、学生自读、教师点拨、创设情景、同化迁移、顺应迁移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迁移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迁移概括联想分析类化所谓迁移,就是在新环境中应用已经学会的知识,就是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就是举一反三。

这一现象普遍地存在于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和学习当中,引起了社会广泛地关注。

对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人们有了较完整、科学的认识。

发现迁移过程是由审题、联想、分析类化(即分析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成分)构成。

首先形成对有关问题的最初映像,由映像激活大脑中有关知识结构,然后分析新问题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具体的问题归入原有的知识体系或结构,形成概括化联想,从而解决新问题,达成一次完整的迁移。

这一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内化概括,对生活经验的归纳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达到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迁移。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一、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达成迁移的重要前提在用原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过程中,对原有知识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最初的映像。

也就是说,对原有知识的概括为新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

对原有知识或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就截然不同。

实践中,提高学习者的概括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复杂的外表所掩盖,而文学艺术是用形象反映抽象,用具体的人和事揭示生活的实质和事物的本质的。

要了解事物的深刻内涵,就要通过对事物的外部形象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其本质的东西。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迁移是指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不仅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更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必要手段。

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等都可以用迁移的理论加以解释。

下面仅就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阅读中的归纳和整理提倡学生与文本对话,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佳作时自觉摘抄、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积累知识的习惯。

这既是一种自我约促,也是一种知识积累。

它不但能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更能让学生获得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以已知为桥梁,为新知铺路搭桥众所周知,我们的语文教材在内容的编排方式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虽然每一课的内容不同,但是新旧知识之间还是存在一定联系的。

因此可以通过寻找新旧知识和学生认知思维的最佳结合点,给学生提供畅达的迁移途径。

例如,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在教学中我尝试以下的方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类背诵之前学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文。

描写春草的有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写春花的有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描写春雨的有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写春风的有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然后,我以问题“在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来引入新课,并完成学习的迁移。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可以说,《春》的学习,又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学生对春天的认识。

三、注重类化训练,培养迁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类化训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 面人 手 :
抽象概括 事 物 的本质 特征往 往被 纷繁 复杂 的外 表所掩 盖。 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 示生活 实质 的, 那么要 了解文章的 内涵就需 要 通过对 外部 形象 的分析 ,找 出事物 的本 质。 所 以在 阅读教学 中, 一定要运用各种方 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 的能力 。 比如 《 风景谈 》一文 ,主题是 “ 自然是 伟大 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 幅风景 表现 出来 。 如何通过 阅读抓住其主 旨 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 解分析 , 最 后点 明主旨,学生固然也 能接受 ,但其抽象 概 括 的能力未 得到锻 炼 。为 培养 学生 的能 力 ,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 图画教学 ,即 选其 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 , 只是减去原文 中人物活动部分 , 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 自己的语言描绘 , 然后 翻看原文 。 两相对照 。 找 出 自己描绘 的风景 之所 以不如原 文有韵 味的原 因,除语 言不够准确精美外 ,主要是 缺少 了什 么?学 生很容 易发 现 自己的描 述 中缺少 了 “ 人类 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 鲜活的神韵 。 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 的 面纱 , 显现 在学生 面前 ,学生 自然能概括 出 “ 自然之所以伟大 , 风景之所 以美好 ,正是 因为有了人 类的活动”这一 主题 。 中学语 文课 本 中很 多文章 都是 培养学 生抽 象概括能力的好 材料 : 小说 , 通过对人 物 肖像 、 语 言、行动 、心理等描写 的具体分 析, 概括 出人物 的性格特征 、思想变化 ; 杂 文, 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 , 揭示其 深层含义 , 等等。 再 如教材 中的文言文 , 句法词法 中有很 多规律 性 的东西 我们可从 具体 实例 中概括 出来 。就拿名词活用做动词 这一词类活用现 象来说 ,我们可以从课文 中找 出很多例子 : “ 置人 所罾鱼腹中” (《 陈涉世家 》) “ 昔 先 皇颁 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 臣” (《 记王忠 肃公翱事 》 ) “ 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 (《 口技 》 ) “ 假舟楫者 , 非能水也 ,而绝 江河 ” (《 察今 》 ) “ 客将至 ,不冠不袜” (《 大铁椎传 》 ) “ 公将鼓之 ” (《 曹刿论 战》) 等等。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加点的名词 所处的位置 , 会从具体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 们活用的条件和规律 , 进而上 升到理论 的高
基 础教 育
2 0 1 3年 4期 ( 上)
浅谈阅 东落堡教 育中心 河北 保 定 0 7 2 6 5 0)
迁移 ,是用 已有 知识解 决新 问题 的过 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 了问题 的 最初映象 , 也就是说 , 概括 的知识结构为新 的问题的嵌 入提供 了一个框架 ,所以 , 对已 有经验 的概 括水平 不 同,其迁移 程度 也不 同; 概括水平高者 ,其迁 移过程较压缩 , 迁 移速度就快 ; 相反 ,概括水平低 者 , 其迁移 较迂 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 , 那么, 如何培 养 学生 的概 括能力 呢?我认 为可 以从 三个


度: ①名词放在 “ 所” 字后面 , 活用 为动词 , 如前二例 ; ②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 , 活用 为动词 ,如中间两句 ;③名词放在副词后面 活用为动词 ,最后两句就是这种情况 …… 透过现象看本质 , 并进行抽象概括,为 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 二 、归纳概括 中学 语文课 本 中的许 多知识 是相互 联 系具有共性的 ,运用各种方法 ,把零散的 、 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 了完整 、 准确 的认识 , 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 。 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 逐步 提高。 首先 ,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 编 中学语文教材 ,以文体组织单元 , 按难易 排列顺序 , 划分系统而科学 ,每单元所选文 章都 有一定 的共性 ,结合 单元 知识进 行概 括, 找 出规律性 的东西来。高 中语文第一册 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 《 雨 中登泰山 》 《 长江 三峡 》 《 难老 泉 》 《 我 的空中楼阁 》,虽然 这 四篇文章在时间上 、地域上跨度很 大,在 表达方面也各 具特色 , 但 它们都 紧扣题眼写 景状物 , 《 雨 中登泰 山》围绕一个 “ 雨 ”字 大作文章 , 《 长江三峡 》写出了 “ 三峡 ”各 自不同的特点 , 《 难老泉 》突出 “ 难老 ”二 字,《 我 的空中楼 阁》 抓住 “ 空 中” 的特色 , 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个特点 : 抓住景 物特征 进行 描写 。其他单 元依此 类 推, 学生会归纳 出议论文 “ 观点与材料相统 ”的规律 ,会明确复杂记叙文 “ 线索联缀 全 篇”的要求 ,会概括出说 明文 “ 抓住特征 说 明事 物”的特点 。 然后 , 对所学 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 括, 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 部课文 ,形 成 一个完整系统 的知识 网络 。 比如 ,课本 中的散文 ,纵贯古今 、各具 情态 , 分布在各册书之中 , 把它们集 中起来 仔 细分 析比较 ,则能找 出很多共有的特征。 仅 就文章 的结构技巧而言 , 无论作者如何与 众不 同、 匠心独运 , 都要归于 “ 形散而神聚” 的原理 ,像 《 荷塘月色 》以淡淡的喜悦和淡 淡 的哀愁交织 的不宁静的心绪为神 , 为我们 展现 了 “ 荷塘上月色”与 “ 月色下荷塘”的 朦胧谐 和的风韵 ;《 土地 》 由对土地的热爱、 保卫和建设这一思想为纲 , 纵横驰骋 ,展开 丰富的联想 ,古今中外 , 无所不及 。这两篇 文章其一舒缓恬淡 、 意境 幽远 ,其一纵 横捭 阖、气势宏伟 ,但都是 紧紧抓住 “ 辔头”而 任 “ 野马”纵横 飞奔 的。这就概括了散文结 构 的一个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 。 再进 步进行同类归纳 : 记游 的散文 , 一般 以作 者行踪为线索组织 材料 , 如《 雨 中登泰山 》 、 《 长江三峡 》;咏物的散文 , 一般以咏赞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