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及解读(于永正)
深入才能浅出,有效方能致远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及评析

【案例评析】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来说, 首先应消除的是对古文的畏惧心理。《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学习提出了 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设计本 课教学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的知识储备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 的要求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处理:
生齐答:明白了。
师:那我们再把课文读一读,试着把文言文的节奏读出来。(生齐读课文) 很好,如果再把课文的韵味读出来就更好了。谁来试试?(一生再读课文)好一 个“甚聪惠”,好一个“应声答曰”,老师仿佛看到了杨氏子那聪明机智的样子。 老师来当一回孔君平,谁来当杨氏子?(师生表演)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在表演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看来大家都已经理解了 文章的意思。这就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那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 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文。
师: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遇 到不懂的地方?
生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 惠。”读不懂。
生2:“父不在,乃呼儿出。” 读不懂。
生3:“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 乃呼儿出。”读不懂。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这些都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它与我们平时所 学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课件出示与课文配套的插图)看,这是课 文插图中的情景,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
师:大家说得真好!能把文言文的意思与具体的场景结合起来说真是一个了 不起的进步!这正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结合注释、上下文理解句意。 以后在阅读其他的文言文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理解句意。(板书:结合 注释、上下文)让我们再把这篇文章美美地读一读吧!
感谢观看
1、降低难度,激发兴趣。
课文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课文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古诗《泊船瓜洲》、《长相思》会背吗?生(众):会——(背诵两首古诗)师: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不光有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还有博大精深的文言文,也叫古文。
师:古文言简意赅,比如“您吃过饭了吗?”在古文中只要两个字即可。
猜一猜,会是哪两个字?生:吃过?生:吃了?生:饭否?师:善哉!“善哉”就是老师对他回答的确定与表扬。
【板书:善哉】下面请同桌相互用古文表扬一下对方。
生:(同桌表扬:善哉!……) 师:谁知道“我”在古文中称什么?生:君。
生:俺。
生:吾。
【板:吾】师:那“你”也叫什么?生:尔。
生:汝。
【板:汝】师:“吾等”是什么意思?生:我们。
师:“汝等”又是什么?生:你们。
[教学过程]师: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生:杨氏之子。
师:读了课题,找一找,哪儿是表示姓杨的人家? 生:杨氏。
师:那姓李的人家怎么称呼?生:李氏。
师:姓王的人家呢?生:王氏。
师:姓杨人的儿子呢?生(众):杨氏之子。
师: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你自己,行吗?生:我是叶氏之子。
师:“我”也用古文怎么说?生:吾乃叶氏之子。
师:善哉!生:吾乃余氏之女。
师:善哉!师:这篇课文讲杨氏之子的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自己觉得读正确了就停下来,把手高高举起。
(大部分同学举手)[出示三个生字:惠、曰、禽]指名读、齐读。
师:生字会读了,意思懂吗?生:“惠”是聪慧的意思。
师:怎么知道的?生:说明里有。
师:自信地说啊,说明就是援助我们学习的。
你把说明读一读。
生:(读说明条文)师:“同‘慧’”,指在这里“惠”字与“慧”字是通假字,是“聪慧”的意思。
师:那“曰”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的意思。
生:说的意思。
师:“曰”和哪个字比较像?生:“日”字。
生:一个胖子,一个瘦子。
师:那“禽”呢?生:鸟。
师:生字都会了,意思也理解乐,那谁来读一读课文?(指名读课文)师:(表扬读正确)想不想听老师读?生(众):想。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画出老师与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
五年级课文《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五年级课文《杨氏之子》教学实录《杨氏之子》教学实录课前谈话:师: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同学们喊我-—生:(齐)王老师。
师:喊得这么亲切,王老师觉得跟您们一点陌生感都没有了。
在座的有些老师是王老师的好朋友,明白朋友喊我什么不?生:喊您的名字。
师:您真聪明,我的名字叫“玲湘”,“玲珑”的“玲”,“湘江"的“湘"。
(指生),连上姓,我的姓名是-—生:王玲湘。
师:握个手,一听就明白您把我当大朋友了。
我呀,还认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特别有意思,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王氏之女”,明白什么意思不?生:王家的儿女(众笑)师:我到底是王家的儿子,依然王家的女儿?生:王家的女儿。
师:这就对了,氏,指的是姓,“之”就是—-生:“之”就是“的”、师:谁能用老先生的方法做自我介绍?生:我姓李,是“李氏之女”、生:我是高氏之女。
(指一男生)师:您姓什么?生:我也姓高、师:也是高氏之女?(众笑)生:不是,是高氏之子、师:“儿子”用“子”,您特别会变通。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会变通的高氏之子。
(热烈的掌声)激趣,导课题,了解出处师: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杨氏之子",看老师板课题。
(师板题)师:“杨氏之子”指的就是-—生:杨家的小孩。
师:一起读课题。
生:(齐)杨氏之子。
【评析】课的开始就如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亦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谈话的相互介绍,看似无意,实则从相互了解、介绍开始,学生轻松愉快中走近了文言,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杨氏之子”。
师:《杨氏之子》出自哪呢?请一位同学给大伙儿介绍一下。
(课件出示《世说新语》封面、相关资料:《杨氏之子》选自一本古代小说——《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由南朝的文学家刘义庆编撰,共36门。
《杨氏之子》是“言语第二”中的第43个故事。
)(一生读资料)一读,正字音,初识古文(课件翻页,出示《世说新语》中《杨氏之子》的原文) 师:这个故事选自古代小说,因此用的语言也是古人的,如此的文章叫古文,也能够叫做文言文。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教案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教案师:同学们好!上课之前,先出个数学题考考大家。
3+x=?生:10。
师:请问x等于几?生:7。
师:请问x在这里叫什么?生:未知数。
师:未知数是什么意思?生:就是不知道的数。
师:请问大家,为什么不直接说x“不知道的数”,而要说“未知数”?数学老师在上课时,为什么不说“同学们,我们来求这个不知道的数”,而说“我们来求未知数”?为什么?生:因为这样说太啰嗦了。
师:是的,说“未知数”,特别简洁。
你知道未知数,从哪里来吗?(生疑惑)从古代来的,它来源于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我们平时读的小古文就是文言文中非常短小的一类。
文言文,它第一个特点就是简洁,刚才我们通过“未知数”就已经感受到了(板书:简洁)。
几个字,就能涵盖很多很多意思,不用罗里吧嗦解释半天。
文言文,至今还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好的例子就是成语。
比如:八仙过海,还用说八个神仙在那里漂洋过海吗?不需要。
所以我们学习语文,要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汲取智慧和营养。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课题是《杨氏之子》。
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刚才有同学告诉我,你们的经典读本上有《杨氏之子》,说你们已经会读了。
那我现在来听一听,全班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我给大家打99分,还有1分扣在哪儿?生:扣在标点符号上,没有停顿。
师:是的,是这个问题,大家读的语气、语调、停顿啦,每句都差不多。
其实,文言文有文言文的味道,下面大家把书翻开,听陈老师读一遍。
看看哪些地方没有标点,我也停顿了,请用斜线画出来。
(老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画停顿。
师:停顿标好了吧?来,和我标的对一对!(PPT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 呼儿出。
为/ 设果,果有杨梅。
孔/ 指以示儿曰:“此/ 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其实读得很连贯之后,有些停顿也可以省略。
来,看着屏幕,我们再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课文)师:不错。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课前交流:师:同学们好!我知道你们是采荷一小的同学,“采荷”是怎么写的呢?我写写,你们看看对不对。
(板书:采和)生纷纷说:“写错了!”“不对!”“‘和’错了!”师转回头,审视黑板上的字,疑惑地问:“错了么?该是哪一个字呢?”生:是“荷花”的“荷”。
师:(恍然大悟状)哦,“荷花”的“荷”。
(转身改正)师:(自言自语地)“采荷”,多美丽的名字,让我想到了两句诗:接天莲叶――生:(齐)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无限向往的)那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啊,闭上眼睛,我仿佛看到,一个美丽的少女划着小船,拨开密密的荷叶,在采莲,清脆的歌声传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个别学生小声和着,但更多的同学在凝神倾听。
)师:“采荷一小”,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学校,对么?生齐:对!师:不用看我也知道,看,你们一个个多漂亮,只有美丽的环境才能滋润出这样美丽的男孩女孩。
(扫视同学们)看你们笑得多甜!为什么这么开心?生:因为我们可以在这里听一个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老师上课。
生:因为我们是第一次见到您,所以很开心。
师:哦,我知道了,有朋――生齐: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师:谢谢你们把我当作自己的朋友,其实我也很开心,今天能和四十多位同学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那么,在今天这节课我也会遇到多少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呢?(满怀期待的扫视同学,同学们的腰都挺了挺,做得更直了)师: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在的语言不一样,你发现了么?(生踊跃举手)生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生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文言”。
(板书)用这样的语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节文言文。
板书:杨氏之子读课文,初识文言味道师:课文读熟了么?谁愿意来读?一生读,读得很流利。
师: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同学!同学们知道我为什么说她会读书么?生:她读得声音响亮。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于永正
【期刊名称】《教育实践与研究》
【年(卷),期】2010(000)015
【摘要】@@授课时间:2010年5月rn授课班级:石家庄市红星小学五年级(2)班rn第一节rn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你们平时没有见过,请把你的右手抬起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rn师:(读课题)<杨氏之子>.rn生:(读课题)<杨氏之子>.rn师:通过读课题,你们发现了没有,这篇古文和我们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比较难懂的.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于永正
【作者单位】徐州市鼓楼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徐州,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6
【相关文献】
1.《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2.《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3.语言,在"特点"中习得——《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与点评
4.基于儿童立场的文言文启蒙教学实践——《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5.《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21杨氏之子名师教学片段实录◆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教学重点)师:这篇文言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生:我知道,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杨氏之子非常聪明,而后面的人物对话就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之处。
师:“非常聪明”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生:我是从“甚聪惠”这几个字读出来的。
师:能具体说一下吧?生:“甚”是“非常”的意思,“惠”是“聪明”的意思。
所以“甚聪惠”就可以理解为“非常聪明”。
师:大家对他的解释满意吗?此处是否应有掌声?(生鼓掌)师:我发现了,你很会学习,能结合书下注释来理解古文的意思,希望大家也能像他这样学习。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课文哪里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各小组合作研讨“对话”部分)生1:我们小组成员认为,从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就是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这里由孔君平的“孔”姓联想到了孔雀。
他是一语双关,回应了孔君平的话。
生2:我来补充。
当孩子端来杨梅时,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
”他这句话暗指杨梅就是杨家的水果。
而聪明的孩子及时听出了孔君平话里的话,并及时作出了回应。
师:其他小组,你们是怎么体会的?你们有哪些独到的见解?生3:杨家小儿的回答言语巧妙,反应敏捷。
大家看,如果这个孩子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虽然也表达了他的言外之意,但显得力度不足。
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反唇相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不仅巧妙,而且有力。
师:你很有想法!大家觉得是这样吗?生(齐):是。
师:那让我们再设想一下,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应呢?生1:啊!这孩子小小年纪竟能听出我的言外之意,真聪明啊!生2:我觉得,孔君平会无言以对。
他完全没有料到孩子会这样回答他,而且这样的回答也做到了无懈可击。
师:这也验证了“甚聪惠”这层意思。
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谁愿意用你的声音读出孩子的聪明。
唯有“简单”最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刘云生《杨氏之子》教学片段对比赏析

哪儿 能看 出非 常懂 事 、 礼 貌 ” 两 有 这 来 ” 一 朴素 简约 的 问句 , 导 学生 这 引
一
生 : 果 有 杨 梅 ”, 果 子 中 有 杨 问 。 接 着 , 老 师 以 “ 从 哪 里 看 出 “ 于 还 梅 , 明不止 有 杨梅 ! 证 师 : 得 好 。 句话 中还有 哪个 说 这
妙 ” 而在 充分 放 手 的同时 , 老师 。 于
生 :设果 ”就 是摆 水 果 , 果 也 不 忘 “ 等 中的首 席 ” 份 , 学 “ , 如 平 身 当
生 说 “ ‘ 闻 ’ 个 词看 出来 小 孩 从 未 这 学 生结 合 注释理 解 “ 闻” 一关 键 未 这 “ 有 很
师 :从 这 里 N- 小 孩 的 确 很 聪
明 ” “ _慈 、 顺 ” 于 是 , 老 师 分 又 f 一 柔 , 于
步抛 出 “ 哪 儿 能 看 出聪 明 ” “ 从 和 从
【 段 一 】 永 正 : 分 步 读 解 种 吗 ? 片 于 在
师 : 文 说 杨 氏 之 子 “ 聪 惠 ”, 课 甚 意思是 很 聪 明。 么 , 哪儿 能看 那 从
字 的 文 章 通 过 精 巧 机 趣 的 语 言 交 有 礼 貌 。 那 我 们 从 哪 里 可 以 看 出 小
锋 , 现 了 畅 氏之 子 的 “ 聪 惠 ” 于 孩 不 但 聪 明 , 且 很 有 教 养 、 礼 貌 展 甚 。 而 有 永 正 和 刘 云 生 两 位 著 名 特 级 教 师 郡 呢 ? 清轻 声 、 细 地 读 , 一 个 字 都 细 每 曾 执 教 过 此 课 ,笔 者 发 现 他 们 在 处 要 注 意 思 考 。 理 “ 聪 惠 ” 一 文 眼 时 都 不 约 而 同 甚 这 地 进 行 了 浓 墨 重 彩 的 演 绎 ,从 而 收 生 : “ 设 果 , 有 杨 梅 ” 看 从 为 果 能 师 : 啊 , L 生 , 可 没 有 听 是 孑先 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 1欢迎下载
《杨氏之子》实录及解读(于永正) 执教/于永正 评析/李兴举 【文本呈现】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背景:去年于老师曾给本班执教过一课《卜算子·咏梅》) 师:同学们,咱们是老朋友啦,五年级时我们一起学习过一课,你们还记得吗?(同学们纷纷举手)谁来背一背?(指一名学生背《卜算子·咏梅》) 二、疏通课文 师:你们真不简单,这两首词我们学过一年多了,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 (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注视屏幕。) 今天这篇课文你发现与我们上次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古文。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生:古文比现代文简洁。 生:像古诗一样凝练。 生: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同学们,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识。我们不但要把唐诗、宋词、元曲学好,还要学一些文言文。于老师小时候上学没学好古文,至今还感到遗憾。 【评析: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是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之一。他真诚感人的话语是那么打动人心,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会产生学习的渴望。】 师:(于老师把目光转向大屏幕)谁愿意把大屏幕上的古文读一读? (生纷纷举手,师指一生读。发现有一个地方断句含糊,又指一生读。第二个学生读得很好。) 同学们要注意啊,梁国是一个地方。(于老师一边读文,一边指导学生断句,反复示范文中人物对话。)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生读完一句,于老师再指导,再示范,让这位学生读,直到读完。)很好,太棒了。完全正确。 再请一位同学读。“你读,要超过女同学啊。”(像指导女同学一样,再指导第一句。待读完一句,让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一句。再让男同学接读。) 师:不错。请坐下。 再听我读一遍。现在你们都不要看书,看于老师的脸。(于老师一边读,一边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杨氏之子”。“子”是个小男孩,读的时候,心情是轻松的,是高兴的,要好玩。因为是小孩的事。(于老师又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 【评析: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任何好课都必须以此为基础。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扎实,就是因为他真心为学生,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个古人的话说成现代的话,把古文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一说。“梁国杨氏子九岁。”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真聪明!谁还愿意再说一遍?或者重复一遍,或者说得更好? 生:梁国有位姓杨的,他的儿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梁国这个地方有一户姓杨的人家,这个姓杨的人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了。——这个孩子姓什么? 生:(齐)杨—— 师:要记住啊!他是杨家的后代,当然姓杨啦!咱们班有没有姓杨的?站起来。(两名学生站起来,于老精品文档 。 2欢迎下载
师拍着一位同学的肩头)哎哟!你们杨家的上辈、上上辈、上上上辈,(众笑)有一个男小孩,甚聪慧。这是值得骄傲的啊。你们也甚聪慧,是吧!(面向全体同学)这小孩姓什么来着? 生:杨—— 师:记住了!我为什么反复问同学们小孩姓什么,有用意的,后面再讲的时候你们要注意啊。我还有一个字想给大家写一下。(于老师半蹲着向上伸着胳膊一边板书一边讲)“惠”,卧钩卧倒,要写好这个字,“心”字底要写大点。把手伸出来,再写一遍,大点啊!卧钩卧倒。两点要生动点。(于老师笑眯眯地晃动胳膊示意“心”的两点,众笑。)关键要写好心字底。 “惠”和“慧”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板书“慧”)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你说这句话的意思。 【评析:于老师始终不忘自己教的是一群孩子,所以总是不断鼓励学生,时而引导,时而讲解,时而感悟。谈笑风生,课堂充满情趣。】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父亲的儿子出来。 师:“乃”就是“就”。“父不在,乃呼儿出。”谁叫的? 生:孔君平。 师:孔君平叫的吗? 师: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这里省略了许多内容。我们推想一下,可能是哪些人开门? 生: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出来的。 师:学一学。 生:嗯,这样吧,先生,要不你见见我家的孩子吧,我家的孩子也很聪明的。 师:(笑)噢,这是一种可能。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如果是佣人,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评析:古文简洁,但不详细,有些地方还要靠推测。于老师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的话说一说,请。 生:那个孩子给他端上来一盘杨梅。 师:有不同意见吗?你(指刚才发言的学生)注意听别人的发言。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 师:(问前一个发言的学生)你接受这个意见吗? 生:接受。他端来的水果不光有杨梅。 师:对,不是一种水果,有几种,其中有杨梅。 【评析:学生理解对了,于老师予以肯定;学生理解错了,于老师予以指正。反思我们的公开课,对学生的回答一度只许肯定不许否定,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 师:你看这个姓杨的小男孩为这个姓孔的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杨梅的“杨”字怎么写的?看清楚,怎么写的?木字旁。和杨氏的“杨”怎么样? 【评析:这是于老师第二次强调这个“杨”字了。用心良苦!】 生:一样。 师:孔君平跟他幽默一下。“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意思是什么?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我们家的果子。 师:“我们?”“君”是“我们”吗?“君”是什么意思?是客气。坐下思考,思考好再举手。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可是你家的果子啊!” 师:这是你家的果子,明白啦?这话听清楚啦?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几句,你来试试。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问—— 师:不是问,是说。 精品文档 。 3欢迎下载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上几句,我的意思谁明白啦?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明白了吗?你呀,姓杨;杨梅呢,它也姓杨。两个“杨”是一个字。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喽。清楚了吗?往下说。“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禽,先讲禽。 生:禽是家养的一种动物。 师: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嘛。用今天的话来说—— 生:最后一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儿子听了这话回答说:“孔先生,您姓孔,孔雀也姓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师:“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过。 师:好的。既然读懂了,再朗读一遍吧。大声地读。(生读) 【评析: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让学生感受文意,老师在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予适时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在“跳一跳”中不断采摘到新鲜红艳的桃子,自然会兴高采烈。于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读书,总能让学生在读中活跃起来,使“文意兼得”。】 三、背诵积累 师:看谁记忆力超常,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总是你第一个举手。 生:我觉得我可能—— 师:别“可能”,自信一点来。 (生背) 师:掌声。(全体鼓掌) 师:只错了一个字!不得了!握握手吧!(于老师和学生握手) 师:谁再来背一遍?(一生背) 师:一个字没错!掌声送给他。 (全体鼓掌) 师:叫什么名字? 生:李宇。 师:还有谁会背吗?(又指一生背) 师:太好了!掌声。(全体鼓掌) 师:大家一齐来背。(生一起背) 【评析:短小的课文,于老师都是力求使全班同学达到会背的;长些的课文,也一定要让学生读熟。把课文读熟,熟读成诵,才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我们许多老师把握不住读到什么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显得很匆忙。于老师的课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四、品读文本 师:现在于老师提一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这小孩“甚聪惠”?(板书:聪惠) 师:先告诉于老师“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你说了,“惠”就是“慧”的意思。 师:是的,“惠”是个通假字,它和“慧”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慧”呢?这个“惠”的意思多啦,仁爱,善良,温顺,好处,等等。眼睛看着它,再看杨氏之子的表现,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杨氏之子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 师:好一个乖孩子!一个懂事的孩子!你讲得多明白!小孩又聪明又乖,明白啦? 生:(齐)明白了。 师:先看他聪明在哪儿?默读思考。(生默读) 师:知道了吧?请后面的那个同学说。 生:他聪明在反应很快,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他马上想到了孔君平他的姓和孔雀这个动物,马上就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