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教学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与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与审美教育高中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也应注重美育与审美教育的培养。
美育与审美教育对学生的人文情怀、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美育与审美教育的定义、意义以及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美育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美感情趣,使其能够欣赏和创造美的艺术作品。
审美教育则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的鉴赏力,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及其美学内涵的理解。
美育与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美感、有情趣、有艺术修养的全面人才的重要途径。
首先,美育与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重大。
美育与审美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接触和欣赏文学作品、艺术品等,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美学品味。
此外,审美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美育与审美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修养,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操、审美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公民。
其次,高中语文教育中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美育与审美教育的实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艺术性质的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文学的美学内涵。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感悟力。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表演艺术的实践中。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群体协作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和学习各种艺术形式,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最后,美育与审美教育的实践需要教师的投入和学校的支持。
教师是美育与审美教育的实施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平和教育素养。
他们应具备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敏感性和引导能力。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例如图书馆、美术室和音乐室等,为美育与审美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对每一个人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审美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灵魂可以得到有效的净化。
语文课不仅要关注教学程序的流畅,学生语文知识的扩展,理解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情操的陶冶。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热爱美、追求美,成为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社会新人。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工具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为目的,其人文性则以陶冶学生的情感生命为指归。
审美素质是构成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与科学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素养体系。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要求,并不是外加的任务,而是要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素质发展的潜能,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
一、从汉字的审美教学入手,培养品文审美情趣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具有它独特的魅力。
一个个汉字就是一幅幅画面,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美之所在。
汉字结构具有和谐的对称美,如“从”,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随,谓之“从”,这种独特的对称形式,给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同时,汉字是一种以线条为基本组成部分的文字,线条组合具有丰富性和稳定性,这也决定了汉字造型的灵活和稳定。
有的灵活之中显得稳重,有的对称之中表现和谐。
汉字还具有形象意境之美,如大家熟悉的“龙”字,中国很注重崇拜龙图腾,在草书中的龙,就是一条张牙舞爪飞腾的巨龙的形象,意境深远,学生可以透过这个飞腾的龙字,看到古代的先民们的精神崇拜和中国古老且意蕴深邃的文化。
正由于汉字的独特性,才产生了众多书法家,从而也使汉字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教师在教学中,可从汉字的审美教育入手,要求学生写字时写好笔画,搭好字架,这样学生写出来的字就端正、美观了。
二、从文学的角度提升感性审美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个性”是审美的核心——谈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

以海伦· 凯 勒 的《假 如 给 我 三 天 光 明 》为
内容在现实案例的支撑下更接地气。回到《谈 美》这本书 上 来 讲,学 生 对 朱 光 潜 先 生 的 观 点 也会更加认同和理解。
四、想象联想 想象联想阅读法,指的是学生在阅读中应 当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或是在 脑海中生成书内容的片段,或是对书内容中的 点进行由点及线,由线成面的思考。比如朱光 潜先生在《谈美》中谈到的自然美,也许一棵大 树、一朵花、一片树叶、一只小鸟这些生活中寻 常的事物并不能够激发人的兴奋点,但是当人 们带着美好的情绪,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这些 事物时,它们又都会在被看者的眼里焕发出不 一样的光彩,而这前后的变化就是看者眼光和 内心变化 所 引 起 的。 同 样 的,一 本 书,假 如 干 巴巴地只 是 用 肉 眼 去 读 取 文 字、抓 取 信 息,那 么很容易觉得乏善可陈。但是当为书的内容 插上想象与联想的翅膀时,它们可能会有不一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者:梅月琴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审美教育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全过程,是高中语文教育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
为切实培养和塑造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审美教育迫在眉睫。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有效渗透观念美学元素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实现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积极转变语文教学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审美教育完全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
为切实培养和塑造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审美教育迫在眉睫。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语文教学观念主要指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的基本性质和内在规律之后,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潜意识思想和信念,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到其整体教学行为,同时还对教师自身发展与学生学习能力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
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审美教育为主导的先进教学理念,将审美教育切实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
各级学校领导须加强对审美教育的高度重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
为了实现审美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将审美教育始终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确保将审美教学切实落到实处。
二、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搞好审美教育重要一点就是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使学生从教材深层内容中感受和体验美,有效实现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
高中教材中多为诗歌、诗词和名篇佳作,其中蕴含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美学因素,是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
诗歌优美的韵律节奏、散文意蕴丰富的深刻情感都能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探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探【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关于审美教育的问题,历史上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都作过可贵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教育;语文教学;审美教育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美学原理、美学方法等方面的教育。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欣赏蕴含在文章中的美学元素,从中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努力寻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的可行的方法。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多元化、层次化,顾此失彼,对教学质量提高没有多大帮助。
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的目标”,强调学生有了审美能力和情趣,对叶圣陶先生的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欲望和热情,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任何一种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构成意志动机除理性因素外,还有非理性因素,即情感因素。
审美是富于情感的,它能强烈的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想象,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审美想象是审美情感的深化。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想象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现实社会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锻炼其审美想象。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切入点(1)形象性。
论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论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范林志
(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省邻水实验学校 )
【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 通过高中语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中 语文课上开 展 审美教育,可以通过 多 种手段为学生创造审美的情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的方式进行。本文就高中语文教育 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析。 【 关键词 】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想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 学 生 的主体 地位 ,促进 学 生的全 面 发展 。 为 了改变 传统 的 教学模 式 ,我 国 在 高 中教育 中进行 了全 面 的改 革 ,并取 得 了很 大 的成就 。虽然 如此 ,但 是 还 存在 诸 多 的问题 , 高 中教育 仍然 没有 摆 脱高 考这 个指 挥 棒 的束缚 , 过于 重视 升 学率 的提 高 ,很 多学校 都 出现 了重 视智 育轻 视 美育 的现象 。 对 高 中生 的审 美现 状的 分析 . ( 一 )进 行审 美教 育 的必要 性 审 美教 育 ,通 常称美 感 教育 或美 育 ,就是 当人 们对 审美 对蒙 进行 感受 、 欣 赏 、评析 和 判 断等 审美 活动 时 ,其 生理 结构 和 心理 结构 会 受到感 染 、熏
一
、
3 . 学校 因素 的影 响 。学 校是 对 学生进 行 审美 教 育 的主要 阵 地 。宽 松 的 学 习环境 是学 生健康 成长 不可 缺 少的 ,学生 应该 受到 文学 、艺术 等 的熏 陶 , 心灵 应 该受到 美 的净化 。高 中生面 临 巨大 的升学 压力 , 学校 和教师 都 只注 重对 学 生进行 智 力教 育 ,对音 、体 、美 的教 育有 所 忽视 ,这 对高 中 生的 审 美教 育来 说是 一个 很大 的挫伤 ,最终 导致 学生 的整体 审美 能 力有所 下 降 二 、对高 中生 开展 审美教 育 的途径 (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提高自身的美育意识 高 中语 文教 材具 有 很强 的“ 人文 性” ,教 师 要 以“ 德 高 为范” 的 标准 来要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高中语文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语文学科本身是一种文学艺术,艺术之美在于受众审美能力的提升。
高中语文有着重要的审美教育优势,因此,必须要引导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同时去发现美、观察美、感受美,这不仅是增强学生语文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关键,也是使学生进一步接近文学艺术的最佳渠道,更是对于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有力相应。
本文对于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对策进行粗略的论述,以期为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献计献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增强学生对于美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在高中阶段开展审美教育,语文学科有着无法比拟的强大优势。
在当前我国苏教版的全新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美育资源,这些美学因素能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使学生久而久之接受更好的审美熏陶。
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苏教版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提取教材中优秀的美育片段,赋予高中语文教学以全新的内涵,从而有效地在日常教学活动组织中,为学生奠定一定的审美基础,使学生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所接触的环境感染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够得以被充分挖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加强对于美的感知与领悟,促使学生在反复阅读和品鉴文章的过程中,主动找寻美好的事物,感受文章中对于美的描述。
举例来说,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著名的抒情散文诗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主旨,用情感人,再引申到文章更高层次。
”[1]让学生能够通过倾听和朗读,去理解作者的情怀与写作的巧妙心思,产生娱目悦耳的美感。
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学生发现美、接受美、感悟美的过程。
学生要感悟的不仅仅是物体的形象美,更要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情感美,要能够在普普通通的文字中,找寻美的因素,从而为己所用,使学生能在阅读训练与写作中调动自己所掌握的美学因子,更好地去创造美和传播美。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摘要】对于语文基本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固然要熟练掌握和运用。
但仅强调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而不从整体上、情感上去把握,去感知,则可能造成对课文整体内容情境割裂肢解的后果,尤其是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如诗词、古文、散文、小说等等。
因此,融入审美教育和情感渗透,将使语文学科的教学达到知情结合或情理交融这样一种与学生心灵相通,细致深入,感人动人、移情默化的教育陶冶过程。
【关键词】高中语文陶冶情操审美教育情感渗透【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30-01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
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美感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讨。
1 赏析人物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
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
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
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教学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的能力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大,要培养“真、善、美”合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语文教育应大力贯彻审美教育,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创造美好生活,从而提高审美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
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
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
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
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
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
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
”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
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
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
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
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
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
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