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4碗花糕
《碗花糕》教学反思

碗中承载的亲情——《碗花糕》教学反思《碗花糕》是粤教版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主题是《珍藏记忆,心系家国》,这篇文章是整册书中最具抒情色彩的一篇文章,所以在开学初期让学生浏览教材的时候许多学生都已经看过,鉴于这种情况,我在上这篇文章的时候采取了讨论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也许每个人都有忘不掉的记忆,在作者眼中那个童年中那真挚的感情和人性的美,有一种说不出的辛酸与温馨。
本文回忆的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讲述的是一件件平平常的事,抒发的是一个平常人的一种最质朴的情感。
就是这人、这事、这情感,却非常值得我们去体验,去感受,去回味。
它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亲情、友情和乡情。
读此文,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作者那深情的双眸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花糕”的芳香。
学生学过不少表达亲情的经典课文,有歌颂母爱的,有赞美兄弟手足情的,有抒发夫妻深情的。
但本文这种写叔嫂情的文章,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尤其是对当代独生子女来说,嫂嫂并不是一个很熟悉的称呼,也很难理解这种“亦嫂亦母”的亲情形式。
所以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亲情的文章,再收集一些有关这种情感的的资料,包括王充闾生平以及他一些作品。
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放映一些资料图片,让概念化的事和人变得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激发那些对对平凡亲情“不敏感”学生的兴趣。
一个课时完成教学,通过环节实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学会从作品记叙、描写中提炼概括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2、过程与方法:掌握散文作品概括要点的方法,从而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中流露的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这种温馨、朴素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写作方法;体会王充闾自然、朴素的感性化语言。
文中自然流露的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这种温馨、朴素的人性美。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件:4碗花糕共20页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பைடு நூலகம்琴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文选读碗花糕

碗花糕【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通过回忆主要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2、体现作者所表现的亲情和乡情。
3、分析作者通过本文反映了他精神家园怎样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分别为上述1、2点。
【教学难点】为上述第3点。
【课型】教读课。
【方法】讲授法、点拨法。
【教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作者,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㈠:课前探究资料汇集: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老舍《我的母亲》、归有光《项脊轩志》、李密《陈情表》、韩愈《祭十二郎文》等高一学过的表达亲情的文章,比较这些文章立意写作的异同,为解读本文做好铺垫。
了解王充闾的生平及著作,为体会他自然、朴素的感性化语言风格做好铺垫。
词语汇集:晨曦(xī)剁好饺馅(xiàn)花翎(líng)擀(gǎn)面皮发酵(jiào)鸡雏(chú)趔趔趄趄(lièqie)犄(jī)角入殓(liǎn)殁(mò)窆(biǎn)曷(hé)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发蒙:犯糊涂;弄不清楚。
入殓:把死者放进棺材里。
雍雍乐乐:和谐快乐。
伤天害理: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以上环节由学生课前完成)教学过程㈡:导入新课导语设置:播放电视连续剧《赵尚志》主题曲《嫂子颂》导入。
同学们爱是世界上最纯洁,也是最温暖的。
每个人都拥有爱,每个人也会在爱的关怀下成长。
亲情、友情也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欢笑。
今天我们走进王充闾的《碗花糕》,来认识一位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憨憨的嫂子,去体会那种叫人慨然潸然的情感。
知人论文:作者王充闾,当代作家。
1935年生,原籍辽宁省盘山县。
当过中学教师、新闻记者,以后在省、市领导机关工作。
长期坚持业余创作,曾以汪聪、林牧、柳荫、任之初等笔名,在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上,发表过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散文和一些旧体诗词。
1983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阶会会员。
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选修4)《碗花糕》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选修4)《碗花糕》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深圳翠园中学严一些课标分析《课程标准》选修课关于散文选读总体要求指导学生在初中语文及高中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鉴赏散文。
具体分为3点:⑴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不同散文的艺术特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从而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⑵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优秀的散文作品,能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
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据此,本文的教学定位是,引导学生与作家与文本进行多元的对话,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等不同角度,用心体会作家笔下的人情美、人性美,领悟散文的艺术魅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同时,掌握散文作品概括要点的方法,从而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特点,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
教材分析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属于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系列中的一个模块,它与高中必修课程的五个教学模块紧密衔接,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会鉴赏、评价散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理解作品的人文精神内涵,探索作品丰富的文化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本册教材共有“珍藏记忆”“品读生命”“陶冶格调”“守望精神”“吟咏文化”五个单元,《碗花糕》属于其中第一单元,学生学习第一单元,通过赏析生活细节和特定的情景来理解记忆、珍惜记忆,组织学生自行探究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体会这种真挚的人性美,感知作者随事而感,借物感怀,或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或生发议论,表达自己的对于社会、人生的哲理化认识,阐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本文回忆的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讲述的是一件件平平常的事,抒发的是一个平常人的一种最质朴的情感。
就是这人、这事、这情感,却非常值得我们去体验,去感受,去回味。
它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亲情、友情和乡情。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语文 1.4.碗花糕同步备课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2.字形辨认 bǔ(哺)乳 花 pǔ(圃) 果fǔ(脯) jī(犄)角 jǐ(掎)角之势 露 xià n(馅) chǎn(谄)媚 xià n(陷)阱 破 tì (涕)为笑 (睇) 凝 dì (蒂)落 瓜熟 dì 叽叽ɡā ɡā(嘎)(嘎) (戛)然而止 jiá 一 tā(塌)糊涂 坍 tā(塌) 卧 tà (榻)
“一筹莫展”指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不出来。形容事情没有进展。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愁眉不展”,指由于忧愁而双眉紧锁。形容心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重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谈到嫂子让“我”去借枕头,搬荤油罐,是否 说明嫂嫂让“我”出洋相,对“我”不够关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从全文表述来看, “我” 从小就在嫂嫂的呵护中生活,嫂嫂对“我”既赋有真情,也 寄予了希望。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待我,是一种母性的 爱,因此让“我”去借枕头,搬荤油罐属于开玩笑,逗小弟 玩,不是捉弄,也不是寻刺激,更不是让“我”出洋相。它 从反面体现了嫂嫂对“我”的喜爱之情。
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4 碗花糕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

2021高中语文第一单元 4 碗花糕检测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2021高中语文第一单元4碗花糕检测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4碗花蛋糕他是一位炉火纯青的文体作家。
他是真正把散文当作纯粹艺术性的美文来写的。
这里有着巨大的困难,绝不是寻常高手能够驾轻就熟的。
他的散文创作最为全面和典型地代表了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文体风格特征及其突出的典范性成就。
如果不算太轻率、唐突的话,那么,我以为是可以将余秋雨和王充闾分别视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南北两大家的。
漂亮的字体赏美文青灯有味忆儿时王充闾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的故乡在辽西的医巫闾山东面一个名叫“大荒”的村落里。
当时的环境,是兵荒马乱,土匪横行,日本“皇军”和伪保安队不敢露面,那里便成了一处“化外”荒原,学校不要说兴办,当地人见都没有见过。
说到条件,就要提到我的一位外号“魔怔”的族叔。
他很有学问,但由于性格骨鲠,不行于时;靠着家里的一些资产,刚到四十岁便过上了乡下隐居的生活。
他有一个男孩,小名唤作“嘎子”,生性顽皮、好动,三天两头招惹是非。
魔怔叔自己没有耐心管教,便想延聘一位学究来加以培养、造就。
于是,就请到了有“关东才子”之誉的刘璧亭先生。
他是魔怔叔早年的朋友,国学功底深厚,做过府里的督学和县志的总纂。
只因不愿仰承日本人的鼻息,便提前告老还家了。
由于对我有好感,魔怔叔同时说服我的父亲,把我也送进了私塾。
读书生活十分紧张,不仅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安排自习,温习当天的课业,以增强理解,巩固记忆。
那时家里都点豆油灯,魔怔叔特意买来一盏汽灯挂在课室,十分明亮。
没有时钟,便燃香作记。
一般复习三排香的功课,大约等于两个小时。
散学后,家家都已熄了灯火,偶1我跑回去,直到看到母亲的身影,就叫“妈妈”,扑到她温暖的怀里。
早餐后,课堂上的第一件事是背诵第一天布置的作业,然后教新的书。
私立学校的阅读程序不同于目前的学习方法。
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而是先粗略地解释它,然后背诵它。
语文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课件:第4课碗花糕

•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 赏读: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这是主 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 深,乡思之切。
作者介绍
王充闾,当代散文家,笔名汪聪,1935 年 生于辽宁盘山。国家一级作家,现任中国作家 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作 协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辽宁 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柳荫 絮语》《人才诗话》《清风白水》《何处是归程》 《淡写流年》和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
•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悲歌》)
• 赏读:这是一句描写游子思乡的诗,诗人用浑朴自 然的语句,写出了游子深切的百转愁思。一种怀乡 的断肠情绪,深深掩埋其中。
• 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 江》)
• 赏读:这是诗人久别家乡在返归的途中所写的抒情 诗。由于长期客居在外,家中音讯断绝,可是离家 乡越近,越不敢打听家人的消息,唯恐有什么意外 的事情发生。本诗语言浅近,不事雕琢,心理描写 细腻入微,感情深挚自然。
• 问题1.这篇叙事散文突出刻画了嫂嫂的形象,但文 章的题目是“碗花糕”,找出文中描写“碗花糕” 的地方,分析以它为题的作用。
• 【对应考点】探究散文标题意蕴
• 【提示】探究标题意蕴,首先需明晰散文中标题的 一般作用,再联系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 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 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4课《碗花糕》学案含答案

4 碗花糕注释:①螽斯:蝗虫。
羽:翅膀。
②诜诜:同“莘莘”,众多的样子。
③宜:多。
④振振:繁盛的样子。
⑤薨薨:很多虫飞的声音。
⑥绳绳:延绵不绝的样子。
⑦揖揖:会聚。
⑧蛰蛰:多,聚集。
译文: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乱纷纷。
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兴旺又繁盛。
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闹哄哄。
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兴旺又繁盛。
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聚成团。
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成片数不清。
赏析:以蝗虫来比喻生殖力的强盛,是本篇诗歌的主题。
我们今天既不会歌颂蝗虫(总把它同灾难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歌颂生殖力的强盛(因为我们面临着人口爆炸的世界性难题)。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此时非彼时,彼时亦非此时。
我们的祖先把人生的幸福同多子多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联系在一起,保留着浓厚的部落氏族的血缘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法则:人多势众,以量的优势而不是质的优势去参与生存竞争,使短暂的个体生命用遗传的方式得到无限延伸。
生殖力的强盛,体现了物种的优越,是生物层面上竞争的主要手段。
就人而言,用数量取代质量,用群体淹没个体,又恰恰违背了竞争的基本法则:适者生存。
儒家思想对群体的重视而忽略个体,对血缘、等级的强调而不讲公平竞争,大概与上述观念有密切关系。
不管怎么样评价,这些思想对塑造民族心理起了关键性作用。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
一、基础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B)A.赝.品/砚.台颓圮./纪.年开花结.果/归根结.底B.喑.哑/服膺.皴.裂/竣.工供.不应求/呈堂口供.C.咯.血/咳.嗽肥膘./飞镖.息事宁.人/宁.缺毋滥D.攻讦./劫.难胡诌./皱.纹悄.然落泪/悄.无声息解析:B项,yīn/yīng,cūn/jùn,gōng/gòng;A项,yàn,pǐ/jì,jiē/jié;C项,kǎ/ké,biāo,níng/nìng;D项,jié,zhōu/zhòu,qiǎ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碗花糕一、作者简介。
王充阊,现代作家,笔名汪聪,男,汉族。
1935年生于盘山。
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做中学教师、新闻记者、副刊编辑。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66年初进入营口市委机关,虽中道从政,而业余创作仍在进行。
1980年后调到省委工作,曾任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副主任,任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兼任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一级作家。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作协主席。
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柳荫絮语》、《人才诗话》、《清风白水》、《当代散文大系·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沧浪之水》、《春宽梦窄》、《中国当代散文精品文库•王充闾散文》、《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淡写流年》和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
二、词语:晨曦(xī)剁好饺馅(xiàn)踵(zhōng)事增华花翎(líng)擀(gǎn)面皮发酵(jiào)鸡雏(chú)趔趔趄趄(lièqie)犄(jī)角入殓(liǎn)殁(mò)窆(biǎn)曷(hé)词解:敷陈演绎:铺陈发挥。
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发蒙:犯糊涂;弄不清楚。
入殓:把死者放进棺材里。
雍雍乐乐:和谐快乐。
伤天害理: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三、课文研讨(一)朗读课文,讨论第一题。
——小结:《碗花糕》中描述了一位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憨憨的嫂子,集中体现了故乡的真善、亲人的真善、心灵的真善和情感的真善,融合成一种自然纯朴的美。
在当今物质世界得到了空前发展的时代,这种真善美应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归宿。
(主旨)读《碗花糕》时,觉得像是在采访作者的童年一样,他把与嫂嫂的那段诚挚的感情像对朋友般娓娓道来,没有一丝遮掩,没有一点保留。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完全是开放式的,面对读者他敞开了心扉,他把对嫂嫂的爱,对嫂嫂的敬全盘托出,毫不掩饰地表达“我”的真情,他不怕人们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童年世界。
(二)给课文三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回忆儿时的除夕的和谐快乐。
——“我”与嫂嫂的亲密情谊。
——哥哥病亡和嫂嫂悲惨去世。
(三)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回忆了嫂嫂的哪些事件?请分别用四字或六字短语概括出来,并说说这些事件表现了嫂嫂怎样的性格特征?——善良,纯朴,勤劳,聪明,能干,孝敬。
集中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那位会做碗花糕的嫂嫂,简直就是一位快乐天使。
嫂嫂长“我”20岁,哥哥长年在外工作,嫂嫂便把“我”抱到她屋里去睡。
这种形同母子酷似姐弟的叔嫂关系,真是天上少有人间罕见的中国特色。
三十晚上嫂嫂让“我”到西院去借枕头,搬荤油罐子。
年轻的嫂嫂捉弄四五岁的小叔子惹得两院里的人叽叽嘎嘎笑个不停。
“我”和小伙伴在小庙里放二踢脚,嫂嫂怕我挨打,私下里护卫“我”,教“我”如何叩头认错。
大黄牛牛角挂在“我”的肚兜上把“我”挑起四五尺高,抛在地上,“我”肚子划出二道雪刃子。
嫂嫂和母亲呜呜哭起来。
嫂嫂亲自护理“我”,给“我”蒸碗花糕,叫“我”睡她身边,夜间给“我”叫魂。
嫂嫂的爱不是生母胜生母,不是胞姐胜胞姐。
然而《碗花糕》的人物命运在这里陡然转折,长年在外的哥哥因染疟疾误服庸医的虎狼之药而夭亡,二十几岁的嫂嫂的厄运来了。
快乐天使因“病心而颦其里”,父母出于爱心忍痛劝嫂嫂再婚,嫂嫂处于孝心不忍再嫁,多么美好自然的人间真情。
最后嫂嫂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勉强同意改嫁了,嫂嫂在改嫁那天给“我”做了最后一次“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四)第一部分写家里除夕的欢乐有什么特点?这种欢乐不是热闹不是火暴,也不是物欲的满足,而是和谐、自然、温馨,是精神上的审美快感。
这段实际上是写《碗花糕》故事的背景。
这是北方山下一座偏僻的小村庄,天高皇帝远,是武陵人做梦都想寻找的地方。
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悌,邻里之间,鸡犬相闻,隔墙笑骂。
“行人在外,再远也要赶回家过团圆年”,连辛苦一年的牲畜都要在除夕之夜美餐一顿……作者在文章的第一大段不遗余力地描写这世外桃源一般的天人合一和他这位“自由人”的天伦之乐,衬托了人嫂嫂的形象。
(五)试分析《碗花糕》“我”对嫂嫂的爱?“我”对嫂嫂的爱,不是自然人对自然人的相亲相爱吗?在20世纪末物欲横飞的尘世,作者寻找的精神家园是否就是这种纯粹的人间真情?这种与天地同和的快感是否就是美学意义上的高峰体验?按照中国古典美学的看法,宇宙万物就其本性来说都是和乐的,它们本身就是最美妙的歌曲。
所以作者写的天伦之乐,人情之纯,实际上就是自然美、人性美,就是他追寻的精神家园的和谐美、静态美。
这合于中国自古就有的人伦模式,也合于他这位具有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化传承又特别喜欢庄子的人。
嫂嫂走后,留下了浅花瓷碗,后来,“我”进了城,长期在外,难以再见上嫂嫂一面。
一次,“我”回家探家,听母亲说,嫂嫂去世了。
“我”感到万分难过,万分悲戚。
“我”从她的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实在太少太少了。
作者深感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的爱“我”、怜“我的高尚女性。
他在结尾处通过母亲的转述,委婉道出了浅花瓷碗悲剧性的结局。
“你走后,我和你父亲加倍的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了,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
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了……”“我”再也不见到嫂嫂,再也见不到浅花瓷碗了。
浅花瓷碗和嫂嫂美丽的笑靥,永远地从“我”的视线里消失了。
读到此,令人心碎,作者与读者共同营造的精神家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他无法整合,无法还原了。
正是由于这只浅花瓷碗盛满了真情,才使得作者的这篇散文达到了至善与大美之境,这些真情善意融合的自然美,是作者生命的原初体验。
作者在浅花瓷碗里盛装的真善美,正是他苦苦追求的人生终极。
四、术特点:1、构思新颖、精巧。
既用“碗花糕”作为组织材料的线索,又用“碗花糕”象征了嫂嫂的美好形象和品质。
2、人物描写生动细致,善于用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五、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从阅读感受中赏析散文。
参考答案:答案不求统一,可以参看课文基本解读和后面的相关资料。
(2)第二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赏析散文,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见课文基本解读。
(3)第三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从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散文,并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
答案说明:答案不求统一,可以参看课文基本解读和后面的相关资料。
(4)第四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赏析散文,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答案说明: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有观点、有事例、有分析、语言通顺即可。
五、相关资料。
(1)曾浩读《碗花糕》。
从“零公里”出发——读王充阎先生乡土散文《碗花糕》曾浩读王充闯先生的散文《碗花糕》,就仿佛是在与一位长者进行着面对面、心贴心地交谈。
《碗花糕》述说的故事,发生在很久远的年代,有半个世纪了吧?因为已经“进入退休行列”的作者,那时还是一个孩子。
《碗花糕》记载的故事,发生在“山高皇帝远”、“很偏僻”的一个“屯子”里,那儿是作者的故乡。
故事发生在童年时代的故乡,顿时让我想起了著名散文家贾宝泉先生的一篇随笔散文,他称“童年和故乡”是作家的“零公里处”。
那就让我们跟着《碗花糕》的作者,从“零公里处”出发,领会“盛在浅花瓷碗里”的《碗花糕》,品味由此而演绎出来的人间真情,感悟由《碗花糕》揭示出来的做人真谛吧!在那久远的年代里,“我”整日地跟在“比母”的嫂子身边,“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
星移斗转,今天作者把这《碗花糕》呈在我们面前,依然是“又香又甜,外喧里嫩”,依然是用“浅花瓷碗盛着”,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乡情、亲情和友情。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作者深情的。
双眼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着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花糕”的芳香。
表情是那样的凝重,情感是那样的真诚,把我们每一个读者带进了只属于自己的“零公里处”。
我的故乡在辽宁的北方。
记忆里,故乡的冬天大雪封山,大雪封河,大雪封路,大雪封门,大雪将能封上的统统封上了。
在外婆家的土炕上,我们四五个一般大的孩子,依偎在外婆的怀里,守着眨眼的“黑瞎子”(当时乡下取暖用的,俗称“火盆”)听外婆讲大山里的故事。
“那大山里呵,有一个美丽的仙女……”“那大山里呵,有一个孤独的白胡子老头……”“那大山里呵,有一个面孔狰狞的魔鬼……”大山里有那么多故事,经外婆说出来后,美丽的更美丽了,丑陋的也变得美丽了。
尽管“那魔鬼眨动的眼睛,就像‘黑瞎子’里闪耀的炭火”,吓得我们只顾往外婆怀里钻,“黑瞎子”被我们踹出好远好远,我们还是瞪大双眼,逼着外婆往下讲。
今天,我们到了被孩子依偎的年龄,仍然不断地重复着当年外婆不断重复的故事。
那样的故事、那样的记忆、那样的述说,无论如何也是忘不了、抹不掉的,比那“黑瞎子”还温暖,还火热,还亲切。
读了几遍《碗花糕》,使我想起自己的孩提时代和故乡往事。
这让我突然感到,散文和故乡、童年之所以联系得那么紧,皆缘于在那里耸立着一块“零公里”的界碑呵!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都无须编造,无须雕塑,便可高山流水般地自然流露,跃然纸上,融合成一种美。
这美是自然的、纯朴的,是美的真谛。
《碗花糕》就是在真与善汇集的“屯子”里、在“嫂子”身上达到了美的极至,才得以征服众多读者的。
当然,这里融合着作者本人所具有的真善的秉性、在日常生活中提炼美的功力、业已形成的独特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过程中严肃认真的态度等等。
这便是《碗花糕》及其作者给我的一则启迪。
续读《碗花糕》之后省散文学会秘书长康启昌大姐等人的评介文章,才知道《碗花糕》的作者原本是一位“为官”者,且又“官居显赫”,着实让我震惊。
推开读书笔记,伴孤灯凝眉禅思:今天,避开“显赫”不说,单讲“为官”,竟能有如此轻松的心境,谈何容易啊?据我所知,在当今社会的作家部落群里,“从政”人员确实不少,要不然也不会产生那么多反映官场事件的名篇和精品。
但是,“为官”且又“显赫”的所知甚微,官场倾轧,宦海惊涛,逐利追禄,推过揽功,诸多复杂的关系演绎出来件件纷纭之事,足够他们目不暇接了,甚至还要不惜“个人时间”闭门思考,别说让人保持一种异样的心境进入创作,就是要保持这种异样的心境赖以生存,能够在官途宦海中坐怀不乱,恐怕做到都是很难的。
复读数遍《碗花糕》,怎样也看不出、觉不到作者“为官”的任何蛛丝马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