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景观遗产形态及文化价值评析——兼论沈阳铁西工业遗产的保护

合集下载

沈阳工业遗产保护评价与利用对策

沈阳工业遗产保护评价与利用对策

75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辑 第30卷[摘 要]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城市,在经历了产业转型的短暂瓶颈后,拆平重建式的工业区改造方式在换来城区整体面貌改善的同时,也造成了原有文化底蕴的遗失。

研究在对沈阳工业发展历程和工业遗产评价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索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沈阳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根源问题,提出面向规划实施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机制策略。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文章编号]1006-0022(2014)S0-0075-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The Evaluating And Using Strategy On Shenyang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Wang Lidan, Fan Tingting[Abstract] As the core city of northeastern rust belt, Shenyang experienced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house demolition and rebuilding improving the urban landscape, but making the culture lost, too. Base on the analyzing of Shenyang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evaluating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he paper finds the problems in urbanization, proposes the evaluating and using strategy to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Key words] Northeastern rust belt,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sing沈阳工业遗产保护评价与利用对策□ 王丽丹,范婷婷0背景沈阳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新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摇篮,留下了数量众多和种类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资源。

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以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为例

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以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为例

DOI:10.16525/ki.14-1362/n.2019.05.57总第179期2019年第5期Total of 179No.5,2019案例分析收稿日期:2019-04-06作者简介:王彦(1995—),女,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以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为例王彦(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000)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的继续扩张,原本处于城市边缘的老工业区逐渐成为城市的中心地带,已经严重阻碍了城市建设和经济转型,因此,对于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保护研究成为了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以辽宁省沈阳市1905文化创意园为例,对其工业遗产保护措施进行分析总结进而筛选出可借鉴之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老工业区;工业遗产保护;沈阳市;1905文化创意园中图分类号:TU984.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748(2019)05-0128-03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Modern Industrial Economy and Informationization 引言随着城市的发展演变以及经济的增长,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城市更新、功能转换以及空间重构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之下的必然产物。

但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不断趋同化的城市风景,我们的城市会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功能转换以及空间重构中丢失了原有的文化属性[1]。

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工业奇迹,工业遗产无疑是她独有的文化属性。

工业遗产不仅诉说着一个城市的兴衰历史,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寄托[2]。

1案例介绍1905文化创意园位于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北一路兴华街重型文化广场(如图1),前身是原沈重集团的二金工车间,占地面积4000m 2,建筑面积10000m 2[3]。

1905年是中国工业企业萌生的年份,而沈阳是中国早期民族的工业发祥地之一[4]。

铁西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铁西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铁西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沈阳铁西区保留了大量的工业遗产,其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化、经济、社会价值,在恢复工业风貌、树立形象城市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积极效应。

分析了铁西工业遗产历史形成、主要文化底蕴,包括在保护、开发旅游项目现状与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保护工业遗产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全方位应用当地政府在这一环节的正面影响与支持,合理开发工业遗产旅游资源。

标签:工业遗产;保护;旅游;旅游开发;铁西工业遗产旅游,在国内近年间得到一定关注,属于特色化遗产旅游项目。

其中,在东北传统工业基地中,沈阳铁西工业区占支柱地位,具备相对丰厚的工业遗产及资源,旅游项目开发前景极优。

通过研究保护、开发沈阳铁西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在保护沈阳工业遗产,进一步开拓优质旅游资源乃至塑造城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铁西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1.1政府的遗产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同铁西区在2002年6月18日实现合署办公,一同整合铁西新区。

铁西新区在整合后,陆续开展工业转移展开,即“东搬西建”。

这一政策的提出,一方面实现了经济地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开始将工业遗产旅游纳入铁西区建设发展规划项目内。

以政府引导为前提,铁西陆续修建有中国工业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等一批宝贵工业遗存。

1.2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初步形成铁西区政府在2006年间,建设有体育场、艺术家会馆、体育馆、名人足迹展示馆等(即“一场十馆”),旨在全方位呈现铁西工业风采。

此外,铁西进一步构建有诸多公益场所,如沈阳工人会堂、重型文化广场、老干部活动中心等,用于充分呈现铁西独一无二的工业底蕴。

铁西区旅游局建立自2007年,其发展重心在于将铁西塑造为工业遗产旅游地,实现国内外对铁西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为全面挖掘铁西工业文化旅游资源,铁西区政府推出“工业遗产游”的主题旅游规划。

2015年10月,铁西区重点发展工业生态游,游客能够自行参观可口可乐、宝马等工厂以及浑河西峡谷生態园。

基于城市文化保护下对沈阳铁西旧工业区文化景观的研究

基于城市文化保护下对沈阳铁西旧工业区文化景观的研究

基于城市文化保护下对沈阳铁西旧工业区文化景观的研究刘恒摘要:在经济发展飞速的背景下,中国大量的工业城市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模式的更新迭代产生了许多工业废弃地。

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于工业遗产的态度由摧毁变为保护,使得城市中的工业文化文脉得以保留和延续。

本文以沈阳铁西旧工业区文化景观为例,从保护工业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将城市工业文化在景观中得以利用和表达。

关键词: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保护;城市更新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产业经历了从城市中心转向城郊的巨大变化。

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城市工业基地、工业设备伴随着产业改革的进行,逐渐被遗弃。

1933年《雅典宪章》发布后,国际上关于城市中的工业遗产的研究和探讨开始被重视,越来越多的保护团体针对工业遗产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它代表着一种逐渐被人们认可和认可的工业遗产[1]。

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地区的重要部分,也在产业结构改革进程中遗留了大量的工业文化遗产。

其中沈阳市铁西区最为突出。

1905年,作为铁西工业时代历程的起点,具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

然而,辉煌纪录也难以逃脱经济体制改革的命运,铁西工业区从共和国长子到成为老工业区的变迁,体现了工人阶级的自强不息、奠定了沈阳市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形象的诞生[2]。

伴随着这些往日辉煌的建筑倒地,铁西区工业文化也被摧残殆尽。

沈阳,作为一座工业城市的形象特色也遭受到了迫害。

二、工业文化保护的方法1.文化创意园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工业遗产改造类型,文化创意园的本质是将工业历史建筑进行功能上的重新规划,同时引入文化创意,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精神内涵的场所。

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田子坊、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杭州西溪创意产业园、广州红砖厂等。

这一类的改造方式主要依赖于大量的废弃工业厂房,以及同样具有金属气息的文化融合,属于范围较小的改造方式[3]。

1.公共艺术空间这一类型相较于文化创意园范围更广,需要对一个区域的工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更新利用。

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文化景观优化研究

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文化景观优化研究

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文化景观优化研究发布时间:2022-12-08T07:09:48.736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8月第15期作者:陈峒羽[导读] 本文以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对研究对象,以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对铁西旧工业区文化景观进行研究陈峒羽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摘要:本文以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对研究对象,以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对铁西旧工业区文化景观进行研究,进一步摸索如何实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工业文化的景观设计。

论文总体分为三个层次,对铁西工业区现状进行概述,分析其景观设计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分析工业区的文化传承内容,总结出工业区文化景观传承的途径;并提出铁西旧工业区文化景观优化策略,以期待在维护文化景观延续性的同时提升工业城市的文化景观价值。

关键词:铁西旧工业区;文化传承;工业景观工业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它是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性体现,并且具有继承性、地域性、历史性和独特性等特点。

[1]目前,针对老工业区的改造研究是当务之急,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工业景观所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改善我国工业城市景观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沈阳铁西旧工业区是我国东北区域具有代表性的重工业产业群体,在经历了产业转型和城市改造后,其厂房、厂区、机械和设备的残存给城市带来了脏乱的环境,这正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 铁西旧工业区现状1.1铁西区工业文化遗产现状目前,铁西区许多工业遗迹已渐渐消失,位于云峰街、沈辽路、北一路、北二路、北四路、保工街、兴工街、建设大路等等所有工业厂房被拆除,虽然它们对于铁西区的经济发展道路有所推动,但沈阳工业文化的历史记忆却受到了创伤和毁灭。

[2]铁西区部分工业遗产还处于生产状态中,如:第四橡胶厂(原满洲藤仓工业株式会社)、沈阳纸板厂(原满洲制纸株式会社)等。

还有一些工业遗产被改造为博物馆,如:卫工街北一路的沈阳铸造厂(原日资高砂制作所)、赞工街的工人村生活馆(原铁西工人村)。

工业住区遗址中景观叙事的表达——以沈阳铁西区工人村为例

工业住区遗址中景观叙事的表达——以沈阳铁西区工人村为例

工业住区遗址中景观叙事的表达——以沈阳铁西区工人村为

肇启媚;刘健
【期刊名称】《湖南包装》
【年(卷),期】2024(39)2
【摘要】铁西区作为沈阳市中心城区,拥有悠久的历史、繁荣的工业文化,其中的工人村社区则被誉为中国第一个最大规模的工人聚居区。

然而如今却面临工业住区文化的转变、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诸多问题,如何在工人村原有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就成为当下需要考虑的问题。

研究旨在通过景观叙事的视角,深入挖掘铁西区工人村的发展脉络,希望能实现其中工业遗迹的保护与环境的优化。

景观叙事通过景观为载体传达信息,依靠叙述的形式让场地与使用者之间发生关联,从而唤起使用者对场地的认知和回忆。

以铁西区工人村为例,通过空间叙事的方式,运用到工业住区遗址景观设计中,讲述工人村的工业与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一种有文化延续性并焕发出新活力的风景。

【总页数】5页(P102-105)
【作者】肇启媚;刘健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旧工业居住区的更新改造实践——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更新改造设计
2.沈阳市单位制小区景观环境满意度调查与改建分析——以沈阳造币厂单位小区、铁西工人村为例
3.价值传承下工人村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
——以沈阳铁西区为例4.城市工业遗产社区记忆场所活化研究——以沈阳铁西区工人村为案例5.沈阳工业遗址景观中的审美表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沈阳工业遗产评价体系研究

沈阳工业遗产评价体系研究

沈阳工业遗产评价体系研究摘要:沈阳我国的工业基地核心城市,在新中国建立的初期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动力。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所造成的发展瓶颈驱动了旧工业区的拆除重建过程从而实现整个城市的面貌改善,但是也造成了沈阳文化底蕴的流失。

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沈阳工业发展历程,评价了沈阳工业遗产价值。

探索了在城镇化的推动过程中对于沈阳工业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及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对沈阳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有所裨益。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引言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东北作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是实现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中流砥柱,其中沈阳属于东北重工业区的核心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工业文化遗产。

随着城镇化的进行,工业遗产成为当前主要改进目标,大量的工业遗产被简单的拆除并以土地的形式支撑其经济增长,这种以牺牲工业遗产转而获得高额的经济效益的背后对于城市的长久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均衡,使得管理者对于工业遗产的投入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沈阳作为老工业城市,其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对于城市工业遗产的处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探究了如何对沈阳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从而将沈阳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一、沈阳工业发展历程沈阳的工业发展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中国第一家工业企业奉天机械局的成立标志着近代工业的建设历程的开始,后来在奉系军阀的经营之下,沈阳依靠着奉海、京奉等铁路扩建了铁西和大东两个东北的主要工业区域,一举确立了沈阳的交通枢纽的地位,成功将沈阳转型为近代工業城市,在近代时,沈阳工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新中国建立及一五,二五计划的实行,在重工业领域沈阳成为了我国的龙头企业,在当时国家的156个重点工程中,有6个位于沈阳,在当时的沈阳工业建设过程中,存留了大量的工业遗产。

从晚清直至新中国的建立,沈阳目前还保存着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工业遗产,例如生产车间,铁路线、化工制造设备及生产线等,其中重工业遗产占据工业遗产的主体地位,各种生产工艺具有代表性。

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景观设计

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景观设计

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景观设计摘要:沈阳铁西旧工业区的改造,是中国现代工业改造的典型。

之前由于种种原因,铁西工业区走向了落寞。

直至 21 世纪初,才对铁西旧工业区进行了更新改造。

本文简单介绍了其背景,阐述了相关概念,分析了其工业文化遗产现状及景观特征;并对其设计目标、方法、特点等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最后论述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从而得出结论。

关键词:铁西旧工业区;工业文化遗产;景观设计一、背景沈阳,是中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是一座以工业发展享誉国内外的文化之都。

沈阳铁西工业区是中国近代工业转型的典型代表,被称为东方的“鲁尔”,是中国现代工业史中的缩影[1]。

它从衰落到崛起,历经坎坷,但仍然能够重现辉煌,这与其工业改造密不可分。

将近十年的铁西旧工业区改造,既没有照搬东西方工业建筑改造的理论去改造,也没有按照过去东西方已有的工业建筑改造方向去改造,而是创造了一套发展路线——"东搬西建"[2],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铁西区的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功。

不过我们在看到改造成功的同时,也应看到铁西区的文化及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上也产生了许多争论,比如欠缺人文关怀、工业文化的传承等。

二、相关概念1、城市旧工业区:从广义上讲,城市旧工业区是指已经形成的城市工业区[3]。

从严格意义上讲,旧工业区是已经形成并面临新的调整和更新的工业区。

2、工业文化遗产:工业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建筑,社会,历史或其他科学研究价值并可能反映某些文化特征的工业遗存。

除具有建筑,社会,历史或其他科学研究价值的工业遗存外,工业文化遗产还包括各种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生产工艺,手工技术,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

3、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一个融合了众多学科的庞大的、复杂的综合学科,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渗透[3]。

三、铁西旧工业区景观设计1、工业文化遗产现状铁西区始建于日本侵占东北的那段时期,是东北乃至全国最大的重工业产业群,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工业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些工业文化遗产从日本的殖民时期到解放后的“一五”“二五”时期,承载了大量的沈阳工业文化历史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人类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保护路径、方法上的巨大进步[4-6]。

随着近些年对工业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工业遗产的内涵及范畴也做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

特别是就放大工业遗产的研究尺度,对包括传统工业社区与非物质工业遗产,以及工业遗产的依托环境进行全面保护的思想,逐渐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方向[7-8]。

同已有的相对狭义的工业遗产概念比较,景观视域下的工业遗产,即工业景观遗产被看作是文化景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性及非物质性工业遗存集中分布,并具有一定的时空完整性,体现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功能价值和利用潜力的中宏观尺度的地域文化综合体[9]。

借鉴景观科学、地理学等学科思想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念,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工业景观遗产的形态特征及价值取向进行深入研讨,旨在为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中的工业遗产保护给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视域。

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发轫于20世纪初,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支持发展起来的集机械制造、化工、制药等多门类于一体的老工业基地,享有“中国机床之乡”“共和国装备部”等美誉。

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辉煌发展和八九十年代的逐步衰落,通过2002年起的大规模调整改造,短短十几年间绝大多数企业搬离铁西,大量工业遗存被铲平、清除。

近几年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保留个别有突出价值的工业建筑及设施,组建工业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了工业遗产的再利用。

但是,这里“景观”层面的工业遗产却已消亡殆尽。

沈阳铁西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保护,虽有经验,但也有教训值得汲取,可以作为工业景观遗产研究的一个典型事例。

2 工业景观遗产的形态结构特点2.1 工业景观遗产的形态结构借鉴美国景观生态学家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man)“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形态格局理论,结合工业文化及其遗产特点,将工业景观遗产的形态结构划分为工业遗产斑块、工业遗产廊道和工业文化基质3种基本成分。

2.1.1工业遗产斑块——工业景观遗产形态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面积较小的同质性区域。

空间上的不连续性和内部的相对均质性是各类型、各层级景观斑块的共同特点。

工业遗产斑块是指具有突出文化价值的历史上工业生产及工人生活的集中地点,主要为大型工业企业或集聚分布的工厂区域、工人集中生活区、工业交通站场或枢纽以及其他工业活动显著的地方。

当然,尺度选择或研究目的不同,工业遗产斑块具有不同的含义。

就大尺度、区域性质的工业景观遗产来说,典型的老工业城市和城市老工业区可以看作是工业遗产斑块,而对于老工业城市或城市内部老工业区层面的工业景观遗产来说,景观斑块则为具有突出价值和显著形态特征的大型工业企业原址及其与之相联系的产业工人集中居住或活动的场所。

而如果将老工业企业或大型工业项目看作是工业景观遗产的话,其中的遗产斑块则为景观内部的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以单体形式存在的工业建筑及设施。

工业遗产斑块是工业景观遗产形态结构中的核心要素,理所当然也是景观范围内工业遗产保护的重点。

2.1.2工业遗产廊道——维护工业景观遗产完整性的关键要素工业遗产廊道是连接工业遗产斑块的线性形态的文化景观成分,一般包括历史上形成的铁路、公路、内河及沿海航道、人工运河、大型工业运输管线等。

特别是历史上形成的道路交通网络不仅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景观中各种“源”与“汇”之间联系的纽带或通道,往往成为具有整体意义工业文化景观的关键要素。

保护相对完好的工业景观遗产形态能反映出工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工业化过程丰富的信息,其意义十分重大。

有研究表明,将分散零星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连接为一个网络整体,既有助于降低景观的破碎度而实现整体保护,又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区域的现代化发展[10]。

对工业景观遗产的完整性保护,需要深入解读工业遗产形成的特定情境和特定过程,在“格局”与“过程”统一中体会各种复杂要素之间的结构性联系。

而凸显这种“结构性联系”则有赖于科学界定并受良好维护的工业遗产廊道,有赖于将“斑块”和“廊道”整合到统一的体系之中。

2.1.3工业文化基质——决定景观尺度工业文化属性的基础性要素半个世纪以来,保护好文化遗产所依托的环境逐步得到有关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同。

110现在较为普遍的单体工业建筑及设施遗产的再利用,工业景观遗产拥有哪些特殊的价值属性?3.1 工业文化要素联系的系统性系统科学研究表明,系统的行为主要不是由系统的个体组分所决定的,而是其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模式的结果[12]。

工业遗产是各国各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是多种工业文化要素关联互动的统一体。

各类型工业建筑物、构筑物及工业设施设备、产品等工业文物是工业遗产,传统工业技术、工艺流程、厂史厂志等工业档案、工业企业制度、管理方法以及工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文化习俗等非物质成分也是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文化要素与其依托环境一起构成“立体的”“活态的”工业景观遗产。

只有在文化景观层面,才能形象地辨识和科学地解读出上述工业文化要素的复杂联系,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对沈阳铁西老工业区整体来说,近些年具有保留及传承价值的工业文化要素急剧消失,残存的呈离散状态的工业遗产斑块如若在现代地产等商业开发气息浓重的茫茫大海中的孤岛。

人们在铁西“华丽转身”后开始享用更多物质方便的同时,也必然要付出因文化记忆断层、社会认同危机等所招致的精神层面更为持久的代价。

3.2 工业文化空间格局的完整性格局是工业文化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是工业化过程在不同尺度空间上作用的结果。

工业景观遗产在空间上的格局状况反映出工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工业化过程丰富的信息,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近些年我国加速推进的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大规模商业开发活动使大量工业建筑遗产被推倒铲平,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空间文化格局不断被打破、重组,像我国尚处在工业化中期或中后期的发展中国家,可以成片保护的早期工业景观遗产已十分有限,着实可惜。

应该说,像沈阳铁西老工业区作为工业遗产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某一单个工厂、某座孤立的厂房、某根巨型的烟囱;而在于由这些规模宏大的工业设施肩肩相抵、聚集成片所形成的壮观的工业区域[13]。

遗憾的是,这些具有世界级的工业文化遗产却几乎顷刻间被夷为平地。

3.3 工业文明演化的连续性工业景观遗产的突出价值还集中体现在其长期积淀的厚重的工业文化。

保护工业景观遗产,需要对各历史阶段的工业文化进行逐层梳理,根据区域工业文化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和地域特色有目的地保留一些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文化元素并使之形成系统联系,以彰显地区的工业文化底蕴。

如表2所示,近现代铁西老工业区走过了100多年的工业发展历史,每一阶段都有着特定的工业文化特征,一些代表性的工业企业或项目对国家工业化发展曾作出过历史性贡献,也是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文化厚重的显著标志。

表2 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工业文明演化及工业文化特征"时段工业文化特征代表性企业或项目1906—1931年:殖民工业形成铁西工业发轫于1906年中东铁路的修筑完成。

自1913年起,在铁路西侧陆续开设了制麻、毛纺、制糖、制陶、窑业、木材等企业。

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铁西建厂28个满洲制糖株式会社、满蒙毛织株式会社(沈阳第一、第二毛纺织厂)、满洲制麻株式会社(沈阳第二纺织机械厂)1931—1945年:殖民工业区建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资源掠夺为目的,铁西被日本规划为工业区,重点发展金属工业、机械工具、纺织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电器工业、酿造业等。

到1944年间日资在铁西开设工厂323家,铁西工业区基本形成满洲矿业开发奉天制炼所(冶炼厂)、满洲电线厂(电缆厂)、满洲住友金属工业(重型机器厂)、满洲机器厂(机床一厂)、协和工业(机床三厂)、东洋轮胎(橡胶四厂)等1917-1941年:民族工业起步在日本殖民统治中艰难生存,总体上规模小、技术差、设备劣、竞争力弱。

到1944年全区民族工业仅78家较大的工厂有太阳烟草公司、成发铁工厂、正记铁工厂、中国实业、三星铁工厂、同合铁工厂、大东炼瓦厂等1953-1963年:大规模建设及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形成“一五”“二五”期间,国家大规模投资建设铁西。

1963年,全区国营工业企业123家,千人以上企业51家。

到1980年,已经发展成为以机械工业为主,包括冶金、化工、制药、建材、纺织、酿造等行业的综合型工业区,被誉为“共和国的装备部”电缆厂、变压器厂、机床一厂、机床三厂、冶炼厂、东北制药总厂、低压开关厂、冶金机械修造厂、鼓风机厂、重型机械厂、水泵厂、风动工具厂等"相关资料来源:庞红.新中国成立前沈阳铁西工业区的形成[J].兰台世界,2005(7):137-138;中共沈阳市委办公厅调查组.突围之路——铁西新区发展两周年的调查[N].沈阳日报,2004-06-25;陈伯超.沈阳铁西工业区及其改造的现状与前景[J].城市环境设计,2007(5):21-23;经整理完善。

112重要标准。

沈阳铁西老工业区是以机械制造、化工、制药等重型工业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污染严重。

2002年以来,在搬迁大多数工业企业的同时,对环境进行大规模治理,规划建设了一部分广场、绿地。

同时,对卫工明渠、细河等水体进行景观生态改造,还利用已废弃的铁路专用线营造绿廊景观,改善了区域内部人居环境[18]。

就工业景观遗产的保护而言,建构相对安全的工业文化生态,仅仅依靠生态环境的治理还远远不够。

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要改善,文化更要传承。

但事实上,老铁西不仅基本上铲除了工业文化的物质形态,传统工业社区也已被肢解,维系工业文化认同的各种单位制度及其相关组织也已不在或名存实亡,老工业区完整的工业文化生态已被彻底击碎,其教训十分深刻。

4 结束语从规模水平到国内外影响,沈阳铁西都可谓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巅峰之作。

经过八九十年代的剧烈阵痛,2002年以来实施“东搬西建”和体制机制转换,一个现代化的商贸生活圈在铁西老工业区原址上拔地而起。

我们为老铁西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而欣慰,也为这里没能留下拥有不朽价值和反映“共和国工业长子”发展印记的文化景观而遗憾。

思想文化、组织制度文化、技术文化和景观文化等各文化要素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有机体”。

工业景观遗产保护利用就是要透过文化景观形态这一显现层面,研究解决工业遗产保护中各种深层次问题,从工业文明传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探索“文化有机体”的健康维护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朱强,李伟.遗产区域:一种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新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1(1):50-55.[2]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景观[J].人文地理,2006,21(5):61-65.[3]佟玉权,韩福文,邓光玉.景观: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新视角[J].经济地理,2010,30(11):1932-1936.[4]孔翔,卓方勇.文化景观对建构地方集体记忆的影响:以徽州呈坎古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7,37(1):110-117.[5]LAVEN D,JEWISS J,MITCHELL N.Towardlandscape-scale stewardship and development: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united states nationalheritage areas[J].Society & Naturalresources,2013,26(7):762-777.[6]GFELLER A.Negotiating the meaning of globalheritage:cultural landscapes in the UNESCO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1972—1992[J].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2013,8(3):483-503.[7]JUTGLA E D,MONTSERRAT P B.Industrialh e r i t a g e,e c o n o m i c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a n durban compactness in the poblenou-22@b a rc e l o n a a n e w b a r c e l o n a m ode l?[J].Boletin De La Asociacion De GeogafosEspanoles,2015(69):9-35.[8]OEVERMANN H,DEGENKOLB J,DIESSLERA,et al.participation in the reuse of industrialheritage sites:the case of oberschoneweide,Berl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Studies,2016,22(1):43-58.[9]佟玉权.工业景观遗产及其结构性保护的路径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5(8):107-111.[10]WANG Yuncai,PARTICK M,BRIAN K.The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landscapespace based on he fragmentation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Zicaowu Village in ZhejiangProvince in east of China[C]// In:The 47thIFLA World Congress Proceeding:Harmonyand Prosperity-Traditional Inheritance and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zhou,China:IFLAand CHSLA,2010.[11]韩福文,王芳.城市意象理论与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塑造: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2(12):17-22.[12]保罗.西利亚斯.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理解复杂系统[M].曾国屏,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26. [13]陈伯超.沈阳铁西工业区及其改造的现状与前景[J].城市环境设计,2007(5):21-23.[14]俞孔坚.关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J].景观设计,2006(4):70-71.[15]M E L N I C K R Z.C u l t u r a l l a n d s c a p e s:r u r a lhistoric districts in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M].Washington D.C:U.S.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National Parks Service,1984:7-8.[16]MASSEY D.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social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M].New York:Methuen,1984.[17]汪芳,蒋春燕,卫然.文化景观安全格局:概念和框架[J].地理研究,2017,36(10):1834-1842.[18]韩玉鹤,任峰,李迎秋.改造中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的新问题与规划对策:以沈阳铁西建设大路以北地区改造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8,24(1):48-51.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