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规范标准及价值
世界遗产的评选标准

世界遗产的评选标准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
世界遗产的评选标准是确保其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关键因素。
以下是世界遗产的评选标准:1.文物价值世界遗产必须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能够反映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珍贵实物遗存。
这些文物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并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等多重价值。
2.历史意义世界遗产必须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能够为研究人类历史、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些遗产应该与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文化传统等密切相关,并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3.文化传承世界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特征,能够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传统建筑风格、雕刻艺术、民俗文化等。
这些遗产应该具有较为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并能够为后人传承和发扬光大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4.保护现状世界遗产必须具有较好的保护现状,能够真实完整地呈现其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这些遗产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防止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等对其造成损害。
同时,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和管理措施,确保其长期保存下去。
5.可参观性世界遗产必须具有良好的可参观性,能够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和认知。
这些遗产应该具备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方便游客到达和参观游览。
同时,遗产本身应该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体验性,能够让游客深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6.可持续性世界遗产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能够在保护好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重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遗产应该得到合理的利用和管理,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造成损害。
同时,还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确保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得以长期保存下去。
7.教育意义世界遗产必须具有教育意义,能够为人们提供学习和了解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实物教材。
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及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及价值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及特点世界文化遗产最权威的标准,是1972年11月1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次会议上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这是世界各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依据评定的标准。
另外就是后面通过的一个补充文件:《执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
具体来讲,世界文化遗产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第二,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个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第三,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征的见证。
第四,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还有,它可以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者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也就是我们讲的,有的是处于濒危状态,再不保护就不行了,这种当然具有优先性。
水可以变成蒸汽、蒸汽可以变成水,这是可以循环的,但是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景观,变化是不可循环的,只能延缓或以某种方法取代。
最后一项是特殊的,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比如近年来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特殊意义事件。
当然仅是这样还不行,还要跟前面联系起来,至少前面要符合。
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中。
比如在苏丹北部的努比亚遗址,我是2003年去的。
这片遗址非常大,文化非常有代表性,而且急需要保护。
有大片的金字塔,但是这金字塔不像埃及大金字塔,比较小,(见图而且我们在那里几天几乎很少看到人家。
大家可以看到照片有的金字塔已经坍塌。
有古代留下的神庙,基本上只剩下遗址,可以看到两根柱子。
我们到里面去,外面的墙也是保护性的,周围都是荒芜人烟的沙漠。
ouv世界文化遗产评价标准

ouv世界文化遗产评价标准
世界文化遗产评价标准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用于评估和保护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
这些评价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评估遗产对人类历史、文化、艺术发展的贡献,以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性。
2. 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评估遗产的艺术创造性、美学价值以及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3. 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评估遗产的保护状况,包括管理和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面临的风险和威胁。
4. 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评估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包括其原始性、传统性和完整性的程度。
5. 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评估遗产的管理计划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以确保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同时促进当地社区的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评价标准帮助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促进国际社会对这些宝贵遗产的重视和关注。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具有普遍价值、共同代表人类文化遗产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需要符合国际上的标准和要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的参考内容。
标准一: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具有独特性独特性是指文化遗产在种类、规模、形式和类型等方面是不可替代的。
对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对象,申报者需要详细描述其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独特性,包括其特别的建筑风格、文化传统、传承方式等。
标准二: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普遍价值普遍价值是指文化遗产对全人类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需要指出该遗产对人类的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独特影响,并解释其对各个文化群体、社会群体、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意义。
标准三:世界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管理能力保护和管理能力是指申报者必须具备保护和管理世界文化遗产所需的资源、机构、法规和人员等条件。
申报者需要详细描述其对该遗产的保护计划,包括保护措施、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和实施计划等。
同时,还需要阐述相关机构的运作方式、管理体制和人员配备等。
标准四:世界文化遗产需要持续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地区或国家必须有能力保证该遗产的长期发展和保护。
申报者需要描述其对该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包括文化旅游开发、文化教育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考虑。
同时,还需要说明遗产所在地区或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等。
标准五: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具备完整性和真实性完整性是指世界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各个部分和元素都要完整无缺地保留下来。
申报者需要描述该遗产在历史上的完整性,包括建筑物、景观、艺术品等各个方面的保护和保存情况。
真实性是指世界文化遗产所呈现的是真实的历史和文化面貌。
申报者需要提供相关的历史记录、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等证据,证明该遗产的真实性。
上述是常见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的参考内容,申报者在编写申请材料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标准,并提供详实的描述、证据和计划,以增加申报成功的可能性。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是指为了使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保护和传承,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标准。
下面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卓越的智慧或创造性成就文化遗产的申报需要证明其具有卓越的智慧或创造性成就。
这意味着该遗产在科学、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和影响力,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 反映人类创造活动的重要阶段文化遗产的申报还要能够反映人类创造活动的重要阶段。
这意味着该遗产能够体现出人类社会在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重要发展阶段以及重要文化传承和交流过程。
3. 独特的和普遍的价值文化遗产的申报需要具有独特的和普遍的价值。
独特的价值意味着该遗产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独特的特征、样式和风格,具有不可替代性;普遍的价值意味着该遗产关系到全人类,具有普世性的意义和影响。
4. 与文化多样性的关联文化遗产的申报还需要与文化多样性有关联。
这意味着该遗产能够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同创造,同时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反映出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5. 保护的可行性和保护措施文化遗产的申报需要表明保护的可行性和具体的保护措施。
这意味着该遗产能够通过一系列合理和有效的手段,确保其保护和传承。
申报时需要提供已实施或将实施的保护措施,确保遗产的可持续性。
6. 宣传和教育的潜力文化遗产的申报还需要具有宣传和教育的潜力。
这意味着该遗产通过传承和保护,能够向公众传达重要的历史、文化和价值信息,并能够成为教育和研究的资源,促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7. 保护管理体制和能力文化遗产的申报需要表明所在国家或地区具有适当的保护管理体制和能力。
这意味着所在国家或地区能够通过法律、政策和机构的支持,有效地管理和保护文化遗产,确保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以上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申报文化遗产时,需要充分展示遗产的卓越性、历史意义、普世价值以及保护和传承的可行性和措施。
世界文化遗产的6条标准

世界文化遗产的6条标准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对人类文明具有杰出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的遗产,包括人类智慧和创造性的产物、自然地理景观、传统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6条标准,作为衡量某一遗产是否达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并进行认证。
标准一: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属于人类文明史上杰出成就的纪念物或一种具有固有美学价值的原创作品。
这一标准意味着,一个遗产必须具备普遍意义和固有价值,并能代表人类文化基因的某一方面。
例如古迹、建筑群、雕塑、绘画、书法、古籍、民间文化项目等。
标准二:世界文化遗产必须体现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的重大文化交流、对话、对比或相互影响的证据。
这一标准意味着,遗产必须能够反映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及人类思想、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与变革。
例如古代城市、商业活动中心、港口、交通线路等。
标准三: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具有出色的工艺技术、工程、建筑或景观的创新性、高度创造性和创意性,或应用了已知技术而创造出的精巧建筑和工程设计。
这一标准意味着,遗产必须展示人类技术和建筑工艺的高度发展和创新,以及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人类工作的深度劳动。
例如宫殿、大教堂、城堡、桥梁、堡垒、公园等。
标准四:世界文化遗产必须能够作为研究,保护和维护重要的历史、人类文化、艺术、文学等方面的资料。
这一标准意味着,遗产必须具有相对完整、传递且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绘画信息,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
例如博物馆、图书馆、考古遗址等。
标准五:世界文化遗产必须是一个例证,在历史的特定时期、人物或事件上具有独特或特殊的贡献,因此对于文化遗产的普及、了解和欣赏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标准意味着,遗产必须代表某个历史阶段、某个历史人物或某个特定事件的独特贡献,因此能够传达非凡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
例如社交广场、会议厅、旧居等。
标准六:世界文化遗产必须是一个例证,能够显示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居民活动的持续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并且明确与不可逆和有害的变化作斗争。
世界遗产的标准

世界遗产的标准
世界遗产是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珍贵遗存,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定了《世界遗产公约》,并制定了相关标准。
第一项标准是“文化遗产”,即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遗迹、建筑、城市和传统艺术形式等,能够展示人类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
这些文化遗产必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且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第二项标准是“自然遗产”,即代表着地球演化历程和生态系统的独特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现象等。
这些自然遗产必须具有科学、生态、美学和教育价值,且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项标准是“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综合性标准,即同时具备文化和自然价值的遗产,如文化景观、自然文化遗产和生物文化遗产等。
这些综合性的遗产需要保护其文化和自然价值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且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制定了两条横向标准:一是“世界性价值”,即该遗产必须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二是“保护和管理”,即必须有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确保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世界遗产的标准是一套权威的评估标准,它帮助我们鉴别、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让这些珍贵的遗产能够长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

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世界文化遗产(World Heritage)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管理的一个项目,旨在保护和保存具有文化、自然或混合价值的地区。
为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个地区必须满足一系列特定的标准,这些标准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个类别。
以下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标准:### 文化遗产标准:1. **标准(i):** 该遗产对人类创造力的杰出见证,体现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或文明。
2. **标准(ii):** 该遗产显示了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交流,对文化的互动和影响具有显著的例证。
3. **标准(iii):** 该遗产是具有独特、特殊的文化传统的杰出示范。
4. **标准(iv):** 该遗产是一种杰出的建筑风格、技术、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的杰出范例。
5. **标准(v):** 该遗产是表现人类社区、传统文化或文明的重要阶段的杰出范例。
### 自然遗产标准:1. **标准(i):** 该遗产是对地球历史、地球演化过程或地球上的自然现象的杰出见证。
2. **标准(ii):** 该遗产显示了对地球上重要的、正在进行的生态和生物进化过程的杰出例证。
3. **标准(iii):** 该遗产是对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杰出范例。
4. **标准(iv):** 该遗产是对地球上生物进化、植物和动物进化的杰出例证。
5. **标准(v):** 该遗产是对地球上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杰出例证。
### 混合遗产标准:对于同时具有文化和自然价值的遗产,需要同时满足相应的文化和自然标准。
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国家必须提供详细的文化或自然价值的描述,以及相关保护和管理措施。
由国际文化遗产委员会(World Heritage Committee)负责审核和评估提名,并最终决定是否将一个地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及价值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及特点世界文化遗产最权威的标准,是1972年11月1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次会议上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这是世界各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依据评定的标准。
另外就是后面通过的一个补充文件:《执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
具体来讲,世界文化遗产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第二,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个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第三,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征的见证。
第四,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还有,它可以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者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也就是我们讲的,有的是处于濒危状态,再不保护就不行了,这种当然具有优先性。
水可以变成蒸汽、蒸汽可以变成水,这是可以循环的,但是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景观,变化是不可循环的,只能延缓或以某种方法取代。
最后一项是特殊的,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比如近年来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特殊意义事件。
当然仅是这样还不行,还要跟前面联系起来,至少前面要符合。
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中。
比如在苏丹北部的努比亚遗址,我是2003年去的。
这片遗址非常大,文化非常有代表性,而且急需要保护。
有大片的金字塔,但是这金字塔不像埃及大金字塔,比较小,而且我们在那里几天几乎很少看到人家。
大家可以看到照片(见图A),有的金字塔已经坍塌。
有古代留下的神庙,基本上只剩下遗址,可以看到两根柱子。
我们到里面去,外面的墙也是保护性的,周围都是荒芜人烟的沙漠。
这里的流沙造成了很大的侵蚀。
这是稍微经过修复的金字塔(见图B),包括外墙上都有很精美的雕刻,有一些埃及金字塔所没有的特点。
另外还有很多神庙,这些神庙的规模虽然没有埃及的那么大,但是也有它的特色。
比如说这个神庙的外面,也排列着一排公羊的雕塑(见图C)。
另外有古代的城市和建筑的遗址,经过考古学家发掘,我们可以看到是很密集的古代建筑,时间一般是在三千年到四千年,甚至更早。
这又是一个建筑,因为这个建筑的特点全部是泥土,而不是用石料,现在残留的高度大概相当于一个八层到十层高的房子,可见当初是很辉煌的建筑。
现在这个地方有德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文物专家在进行保护,生活环境比较差,周围没有居民,所以保护的条件也是比较差的。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牧民有时候放羊,羊群就在遗址的周围,所以也不能说没有一点人为破坏。
特别是现在成了世界文化遗产,有游客深入到其中。
而且苏丹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我们到过它的首都,博物馆非常简陋,但是里面的展品都是价值连城的。
世界文化遗产的出现必须具备独一无二的条件,比如拉里贝拉凿岩教堂。
拉里贝拉凿岩教堂大概有19米高,3层楼,1600多平方米体量,这个建筑包括现在人走下去的台阶,以及旁边人要走进去的门,其实是整块的火山岩凿出来的,包括上面的门窗,都是整块的岩石雕塑出来的。
我们早上跟当地人一起看他们祈祷,一群教徒围着转,中间隐隐约约是一个十字架,其实也是一座山,但是往下塑了一个十字架形的教堂。
本来山体是一个整体,往里挖空,变成这样一个三层楼的教堂。
不得不承认,全世界大概很难找到第二个在火山岩上塑出这样规模的教堂。
而且每座教堂之间用地道联系,像迷宫也像是城堡,有道路通进去,上面有通气孔,下面还有供水、排水的地方,整个教堂体系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工事。
拉里贝拉凿岩教堂到底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是当时的国王笃信基督教,大概是在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的时候,否则也不会花这么大的精力凿岩做出这样的教堂,有了这样的信仰才会这样做。
但是如果这个人不是国王,就没有办法集中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因为他是国王,是集权的,他的意志就成为国家的意志,动员5000名工匠,连续30年才建成的。
秦始皇的陵墓一样,如果全国人口不是达到一定的数量,再穷凶极恶的皇帝也不能集中这么多的人干这么长的时间,这是物质上的条件。
这样的文化,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独一无二,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或者虽然有同类的,达不到它这样的规模。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建好以后,这个国家衰落了,以后人家就不知道了,湮没在一片灌木中间,一直到近代才被重新发现,所以它保存下来了。
二、从开平碉楼看文化遗产问题(开平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西部。
碉楼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开平一共拥有碉楼1833座,分布在全市15个镇16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多数是由海外华侨出资建造的。
因此,开平又被人们誉为“碉楼之乡”。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
——编者)1、开平碉楼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要形成这样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能够代表某一种信仰、某一段历史、某一种文化的遗产,是很难找到的,缺一个条件都不行。
我们比较一下开平碉楼,它就有很多其他地方没有的条件,或者其他地方只有一个条件,而它有多个条件才形成的。
首先开平是侨乡,华侨人数多、比例高。
华侨在世界各国的分布比较广,但是太广、散了也不行,开平又相对比较集中,这很重要,容易形成一种风气,去影响到人家。
中国早期的华侨都是靠勤劳致富的,而且节俭聚财。
二是华侨回乡光宗耀祖、娶妻。
华侨出去了都希望风风光光地回来,光宗耀祖,而且要尽快娶老婆,甚至是娶小老婆,而且要买地、建房。
有的华侨在当地生活很苦,但是回来往往要超出自己正常的能力建房、买地,显示自己在海外的成功,光耀门面。
这也是中国华侨的特色。
三是当时当地盗匪横行,政府无力保护。
建房、买地就要露富,树大招风,所以房子造得像防卫工事一样是不得已的,往往一座楼就是一个碉堡。
这个特色不是所有的侨乡都有的。
四是当地天气炎热,时有洪水和台风,这使得建筑要适应这样的特点。
五是早期华侨文化水准不高。
为什么碉楼会东西合璧?有一个条件可能大家不愿意承认,那就是这里的华侨,早期的华侨,大多数人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主意,看到认为好的就拿过来,在外国看到一个房子,就把图纸拿过来。
如果这里出去的人都是秀才、举人,甚至念过小学,也许回来就不会造出这样不东不西不中不洋的东西。
2、从开平碉楼看文化遗产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平碉楼成为文化遗产是不是今天就没有问题了呢?我觉得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有的还是长期困扰的。
第一是房子的产权问题。
这些房子都是私人的,目前据我知道,当地采取的办法是委托管理,找到主人让他写委托书,交出来让当地政府管理,不收他钱,由政府投资进行维修。
这是目前,长远呢,都可以用这个办法吗?房子是私有的,但是土地是公家的,这个关系长期怎么处理?全世界都遇到这个问题。
有的国家是这样,一旦列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必须收归国有,这是有法可依的,或者你个人必须把你的维修保管权交给政府。
我国到目前为止没有这样的法律。
第二是资金的问题。
开平相对来说比较富裕,如果很穷的地方怎么办?像这样的房子要维修的钱都很贵,今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个资金完全是政府的,还是靠民间的,或者是业主,或者是业主拿一部分,或者成立一个什么机构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是国际上?这也是中国所有的世界文化遗产都面临的问题。
现在大家都说政府应该投入、应该怎样怎样,但是政府的钱还不是纳税人的?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用在文化上的钱总是有一定比例的。
第三是维修材料。
当时开平碉楼有一些材料是从外国进口的,现在外国早就不生产了,你要仿制,仿制到什么水准?怎么符合这个遗产保护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威尼斯宪章》,对古建筑、古遗址要求保持原状,怎么保持原状呢?比如说一座墙为了保持不倒塌下来,可以在旁边砌上墙进行保护,但是要有明显的区别。
故宫也在维修,国内国外的专家很多认为达不到要求,古建筑维修的要求很高,现在有的仿造的古建筑砖就发白了。
按照以前的建筑方法,砖都是要放很多年的,以前有钱人造房子,生石灰熟了要放很多年,太和殿里的金砖都是要烧很多次的。
开平碉楼使用的建筑材料,虽然不是最高级的,但也是来自很多不同的地方。
第四是记忆问题。
文化的作用是帮助大家恢复对历史、对过去的文化的记忆。
我们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硬记忆,比如说当时的照片,当时记下来的内容,比如说我们今天的录音录像,这可以说是硬记忆,把当时的情况尽可能忠实地记录下来。
像碉楼这样一种民间建筑,它的硬记录是有限的,不像是官方的。
更多是软记录,口耳相传的,但是软记录里就有很多夸张、虚假、误解、以讹传讹的,也很容易被当代文化所侵袭所改变,被政治意识形态或商业所改变。
我在其他场合讲过很多次,现在很多徽商、晋商的故事都是胡说八道的,说他们都是先儒后商,其实他们都是先商后儒,先发了财再买一个官、一个学位,这是比较多的情况。
第五是整旧如故。
到底怎么恢复它?以前中国人的传统是整旧如新,《岳阳楼记》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但是这样做不就是破坏文物吗?现在我们比较明白了,整旧如旧,又是假古董。
真正的好,就是整旧如故。
碉楼经过一百年的岁月,最好的维修就是让它保持一百年来的样子,而不是通过整旧整到一百年之前,我们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恢复到旧的,最好是顺其自然,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整旧,要求非常高。
我到埃及,在帝王谷里看到他们整修壁画,怎么弄呢?发现起壳了,拿一根针管插进去,一边在吸里面的空气,一边进行维修。
我们其实做的都是延缓它的衰老或者是毁灭。
第六是如何适度开发利用。
黄金周故宫里人满为患,已经超过了进入游客的极限。
但是话讲回来,不开放怎么办?全国各地的游客到了那里,一二十万人聚在天安门广场,进不了故宫,会是什么情况?所以这里有一个规模到底掌握到什么水准的问题。
还有什么地方应该开,哪些地方应该进行控制?这实际上就是开放和保护的矛盾。
第七是利益分享的问题。
有碉楼的业主提出旅游收入要二八分成。
别人到这里旅游,就具有盈利性,这跟主人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怎么处理?我们到徽州去,一般当地的居民都比较热情,因为他们是分成的。
有人告诉我,在门口买了票,到居民家,你的小票给他,每年年底根据拿到多少小票跟政府分成,所以接待的客人一多收益也大。
徽商、徽州家里的民宅,一般只有老人、小孩,而且房子宽敞,他们住在楼上,客厅就开放。
分一部分的利益对保护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过度地商业化就不好了。
现在徽州也有一个问题,每一个家庭就像是小卖部,进去后你不买东西有时候他们脸就不太好看。
完全通过利益分享来解决,还是要有必要的法律和政策来限制,全世界其实都有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