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CO_2压裂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_吴金桥

合集下载

纯液态CO2干法压裂技术综述

纯液态CO2干法压裂技术综述

纯液态CO2干法压裂技术综述
常学伟;金学诗;尹金;李爱波
【期刊名称】《江汉石油科技》
【年(卷),期】2018(0)4
【摘要】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储层改造工艺技术是水力压裂。

水基压裂液体系存在水资源浪费、黏土膨胀和压裂液破胶不彻底伤害储层、返排不完全,造成地下水污染以及污水处理费用高昂等缺点,尤其在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中,水基压裂液巨大的耗水量、对地下水及地表环境都存在潜在的污染。

由于水基压裂液存在诸多缺点,纯液态二氧化碳压裂技术随之而兴起,它有着许多水基压裂液不可比拟的优点。

通过调研,介绍了纯液态CO2压裂的技术特点、液态CO2压裂设备的性能要求及施工步骤、压裂装备现状、施工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为实施CO2干法加砂压裂做参考。

【总页数】5页(P31-35)
【关键词】纯液态CO2;超临界CO2;干法压裂
【作者】常学伟;金学诗;尹金;李爱波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井下测试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
【相关文献】
1.液态CO2干法加砂压裂增稠剂技术现状及展望 [J], 王满学;何娜
2.储层无伤害压裂技术——液态CO2压裂 [J], 张强德;王培义;杨东兰
3.纯液态CO2压裂非稳态过程数值模拟 [J], 陆友莲;王树众;沈林华;宋振云;李志航
4.纯液态二氧化碳压裂技术研究综述 [J], 张健;徐冰;崔明明
5.液态CO2压裂技术在煤层气压裂中的应用 [J], 才博;王欣;蒋廷学;吕雪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储层无水压裂技术现状及展望

煤储层无水压裂技术现状及展望

煤储层无水压裂技术现状及展望
王梓麟;时婧玥;徐栋;詹顺;何朋勃;李兵;白坤森
【期刊名称】《钻采工艺》
【年(卷),期】2024(47)1
【摘要】中国煤层气产业已迈入全新发展阶段,水力压裂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消耗量巨大,煤储层伤害严重,裂缝扩展不充分等问题,寻求一种可替代的无水或少水压裂技术势在必行。

文章研究总结出三种当前适用于煤储层的无水压裂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液态氮气压裂、泡沫压裂),对其作用机理、理论创新以及国内现场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

对各项压裂技术的优缺点特性开展了评价,结果表明无水压裂技术能减轻煤储层伤害,避免黏土膨胀和水锁效应,有效促进复杂缝网生成,缩短见气时间,实现产量显著提升,可很好应用于煤储层二次压裂改造,具备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技术可行性;但同时也存在支撑剂携带困难,设备运维成本较高等问题。

最后对煤储层无水压裂技术的发展提出展望,建议逐步开展煤储层无水压裂技术现场先导性试验,优化施工参数,研发地面—井下低温特殊工艺设备,推进开展低密度支撑剂和压裂液增稠剂的优选实验,巩固提升泡沫压裂液体系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稳定性能。

【总页数】7页(P80-86)
【作者】王梓麟;时婧玥;徐栋;詹顺;何朋勃;李兵;白坤森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煤储层渗透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2.煤储层吸附特征研究现状及展望
3.低渗透储层水淹油井堵水压裂技术研究与试验
4.王家岗油田高凝油储层热污水压裂液技术
5.页岩气储层无水压裂技术现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裂缝内CO_(2)压裂液相态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裂缝内CO_(2)压裂液相态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裂缝内CO_(2)压裂液相态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徐智颢;杜博;李东东
【期刊名称】《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年(卷),期】2024(42)4
【摘要】CO_(2)干法压裂工艺利用纯液态CO_(2)进行携砂压裂施工,对储层进行改造,该技术已实现大量现场应用。

但是,CO_(2)压裂液在裂缝内的相态分布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

运用流体模拟软件,建立二维裂缝的物理模型,分析CO_(2)压裂液在造缝过程中的相态分布。

研究结果表明,在造缝过程中,CO_(2)压裂液以液态CO_(2)和超临界CO_(2)两种相态存在,并且以超临界CO_(2)的分布为主;CO_(2)压裂液充满裂缝时,随着测点与井口距离的增加,CO_(2)温度先增加,然后趋于稳定;CO_(2)压裂液进入裂缝内,压裂施工完成20 min时,裂缝内CO_(2)的温度达到地层温度;地层温度越低,液态CO_(2)吸热越慢,达到超临界相态所需时间越长,超临界CO_(2)分布区距离缝口越远。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徐智颢;杜博;李东东
【作者单位】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
【相关文献】
1.基于Cross本构方程的裂缝内清洁压裂液支撑剂铺置行为数值模拟
2.超临界CO_(2)压裂迂曲裂缝内支撑剂运移特征
3.水力压裂裂缝空间转向特征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4.陆相页岩CO_(2)压裂裂缝起裂和扩展特征试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水压裂液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无水压裂液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ADVANCES IN FINE PETROCHEMICALS24第20卷第2期无水压裂液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何涛-景芋荃2,柯玉彪3,刘伟“1.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2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成都610213;3.西南油气分公司采气二厂,四川恸中637400;4,西南石油大学继续教育与网络学院,成都610500摘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无水压裂液技术的特点,包括泡沫压裂液、二氧化碳压裂液、怪基压裂液等。

指出无水压裂液技术是未来环保压裂液的发展方向,对无水压裂液的继续研究及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无水压裂液液化石油气二氧化碳氮气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非常规油气藏的开采已经成为了油气行业发展的重点。

目前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藏的开采主要是采用水力压裂技术,“万方液千方砂”式的大型滑溜水压裂是改造非常规气藏、创造商业产能的关键,但由于非常规油气藏通常表现出较差的物性,且呈水敏性,水力压裂极易对地层环境造成伤害。

同时采用水力压裂技术还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如四川长宁-威远区块单井压裂液用水量平均在2.5xlO4n/,会产生大量返排液废水,压裂液中的化学成分会对地下水造成潜在的危害,在水资源匮乏、用水形势越来越严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国内外均加大了无水压裂液技术的研发力度。

无水压裂液不含水或含水较少,可大幅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和返排液的污染,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

目前无水压裂液技术主要包括氮气泡沫压裂液技术、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油基压裂液技术、液态C02压裂液技术和超临界C02压裂液技术、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液技术、醇基压裂液技术等[1-5]0这些技术大多采用液态的氮气、二氧化碳、烷怪作为基液,添加稠化剂、交联剂和其他功能性添加剂从而配置压裂液,具有与储层流体配伍性好、造缝能力强、增产效果好等特点,无需进行无害化处理便可循环再利用,能够避免水力压裂技术带来的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Z)。

煤矿井下水力压裂技术进展及展望

煤矿井下水力压裂技术进展及展望
常规煤矿井下压裂系统由高压压裂泵、水箱、流 量表、压力表、高压管路和封孔器等组成,其中压裂 泵和高压封孔器是水力压裂最重要的装备。 1. 3. 1 压裂泵
目前,井下水力压裂使用的压裂泵大多是煤矿 用乳化液泵,额定压力一般为 31. 5 MPa、额定流量 为 400 L / min 左右。三缸柱塞泵也可作为压裂泵, 其最大 工 作 压 力 50 MPa,最 大 工 作 排 量 1. 5 m3 / min,具有多档变速的特点,可以实现压力和泵排量 等参数的瞬时数据实时记录和历史曲线显示的功 能。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根据井下作业 环境的实际情况,研制了大流量、高压力、体积小、可 远距离操 控 的 井 下 专 用 压 裂 泵 组,该 泵 电 机 功 率 315 kW,最 高 压 力 52. 8 MPa,最 大 流 量 1 128 L / min,满足了井下压裂大流量、高压力的需求[17 - 18]。 1.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高压封孔技术
翟成等在普通水力压裂和脉动注水技术的基础 上,提出了煤层脉动水力压裂卸压增透技术,该技术 是将具有一定频率的脉动水持续注入钻孔中,由峰 值压力与谷底压力构成周期性的脉动波,对煤体裂 隙产生交变或重复荷载,逐渐使煤体出现疲劳损伤, 促使煤层中的微小孔裂隙形成和逐渐张开,宏观裂 隙扩展联通,最终形成新的裂隙网[15]。 1. 2. 4 井下点式水力压裂
富向提出了一种井下点式水力压裂技术,该技
术是将常规水力压裂中压裂作用“面”改为“点”,利 用特制的封孔器将整个钻孔分为数段,每次将压力 集中在一“点”上按一定的顺序分段实施压裂,由于 作用点比较集中,较小的流量即可获得好的压裂效 果,减少水 流 量,从 而 降 低 了 对 压 裂 水 力 系 统 的 要 求,设 备 的 体 积 大 大 减 小,可 以 适 应 井 下 巷 道 条 件[16]。 1. 3 井下水力压裂装备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本文总结了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相对于常规水力压裂技术的优点,介绍了二氧化碳泡沫压裂室内研究及现场应用现状。

就目前国内的应用效果来说,二氧化碳泡沫压裂与普通水力压裂相比具有更好的压后投产效果,对于储层渗透率损害相对较低。

最后给出了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的认识与研究方向,将适合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的压裂液和解决压裂后产能递减率过高两点作为今后主要研究方向。

标签:二氧化碳;泡沫压裂;应用现状自从吉林油田在1997年引进国外石油公司的二氧化碳泡沫压裂设备后,国内相关高校及石油公司开始对二氧化碳泡沫压裂进行研究。

而二氧化碳泡沫压裂工艺以其相对于常规水力压裂较少的用水,对国内水敏地层的适应性,以及在低压地层中优异的返排能力,赢得了广泛关注,成为非常规油气储层的新型压裂方法。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是将液态二氧化碳和压裂液同时注入井筒,使井筒中充满二氧化碳泡沫,以二氧化碳泡沫作为压裂介质进行造缝的压裂方法。

1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优点相对于常规水力压裂,二氧化碳泡沫压裂具有许多常规压裂所无法企及的优点。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水相含量低,能够有效降低储层中粘土膨胀运移,避免造成过高的储层渗透率降低,减少对储层的伤害。

而且二氧化碳水溶液pH值小于7,呈现弱酸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一直粘土膨胀。

对于地层能量不足,地层压力系数小于1的低压油气层,采用二氧化碳泡沫压裂能够有效降低井筒液柱压力,使地层有足够能量将压裂液快速返排,加之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液在储层中滤失量较低,进一步降低了进入地层的压裂液对储层造成的二次损伤。

在注入的液態二氧化碳中加入增粘减阻剂,注入井筒中形成的高质量二氧化碳泡沫具有较高粘度,相对于常规水力压裂携砂能力大大增强,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了压裂管柱摩阻,为大排量压裂施工提供可能。

2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室内研究与现场应用现状二氧化碳泡沫压裂室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应的压裂液的研制上。

国内研究人员参考国外使用的增稠剂,采用羟丙基胍胶作为增稠剂,测得液态二氧化碳与基液混合起泡年度达到了248mPa·s。

CO_(2)转化技术的环境和经济效益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

CO_(2)转化技术的环境和经济效益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

CO_(2)转化技术的环境和经济效益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杨刚;汪晨曦;罗春林;郭泽宇;刘敏;张洪雷;徐梦侠;吴韬【期刊名称】《能源环境保护》【年(卷),期】2024(38)3【摘要】2022年全球CO_(2)排放量约为360.7亿t,仅2.3亿t CO_(2)被捕获并利用,占比仅为0.64%。

为了实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CO_(2)排放量需降至50亿t,CO_(2)利用总量需达到12亿t,其利用占比将增至24%,提高CO_(2)利用水平迫在眉睫。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已经成为减少CO_(2)排放、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最具潜力的技术选择之一,通过不同的技术路径将捕集的CO_(2)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一直是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但不同的转化技术对于CO_(2)减排的潜在贡献仍存在不确定性。

对近年来CO_(2)转化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聚焦于3种具有代表性的CO_(2)转化路径和产品,并结合工业应用案例,对不同技术路径和不同产品的环境影响和技术经济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CO_(2)的碳酸化、利用CO_(2)生产聚合物产品等路径具有较高的碳负排放潜力,对于减少总体CO_(2)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0页(P13-22)【作者】杨刚;汪晨曦;罗春林;郭泽宇;刘敏;张洪雷;徐梦侠;吴韬【作者单位】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诺丁汉新材料研究院;宁波诺丁汉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相关文献】1.高新技术成果产品类转化项目经济效益评价2.烟气胺法CO_(2)捕集技术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3.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4.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学——我国沙尘暴的气候成因及未来发展趋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压裂返排液水处理再利用现状及进展

压裂返排液水处理再利用现状及进展

压裂返排液水处理再利用现状及进展近年来,压裂技术在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和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压裂过程中产生的返排液水却成为了极大的难题。

返排液水中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微生物、重金属等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危害的成分,若不进行正确处理,将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因此,水处理再利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也是各地勘探开发的“痛点”。

1. 压裂返排液水处理技术现状压裂返排液水主要包括地下水、压裂液、地层水等,其复杂组成对处理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目前,压裂返排液水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和复合法等。

(1)物理法处理:主要是利用膜分离、蒸发浓缩等技术将返排液水中的悬浮物、沉淀物、大分子有机物等进行分离和浓缩,分离后的液体符合排放标准。

但是其处理过程中低效、能量消耗大、废水浓缩或排放后需要进行二次处理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

(2)化学法处理:主要包括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等,通过化学反应将液体中的有机、无机物分离出来。

但该方法在处理后的残渣不可避免地需要在安全处置,且消耗大量能源,如电、化学药品等。

(3)生物法处理:生物降解法是指利用微生物把有机物降解成CO2和水等无害物质的方法。

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从处理效果来看生物法可以达到对有机物的高效降解。

但是微生物降解过程受温度、pH值、含氧量等环境因素影响大,易受其他污染物影响,限制了其应用。

(4)复合法:将不同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一套串联/并联、相互补充的处理工艺,可以最大化的发挥每一种处理方法的优势。

复合工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进行组合,使处理效果能够保证。

2. 压裂返排液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1)利用新型材料提高物理法处理效率:传统的物理法处理涉及过滤、沉淀和蒸发浓缩,在应对大量水处理时效率低下。

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利用新型材料,针对不同情况,针对性提升物理法的净水效率,如改进过滤器、电解去离子、光催化技术等,这些方法能够在迅速去除压裂返排液中沉淀物、悬浮物的同时,消耗较少的能源,从而使整个处理过程更加清洁,有效降低了返排液水的污染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3-10-2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C26B00);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1KJXX-57);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

工程计划项目(2012KTZB03-03)。

 [作者简介]吴金桥(1975-),男,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气井增产改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液态CO2压裂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吴金桥,高志亮孙晓,梁小兵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

[摘要]液态

CO2压裂是采用液态CO

作为压裂液进行增产改造的工艺技术,对储层无伤害,可替代水

基压裂液,近年来该技术在致密气藏、页岩气藏开发中受到广泛关注。介绍了液态CO2压裂技术的特点,详细阐述了液态CO2压裂技术的发展阶段,对液态CO2压裂技术类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了今后该技术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开发低渗、特低渗致密油气资源提供帮助。[关键词]液态

CO

压裂;压裂改造;无伤害压裂工艺

[中图分类号]TE357.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4)10-0104-04

压裂改造是开发低渗、特低渗致密油气资源最主要的增产技术[1]。近几年,

美国页岩气的成功开

发,使得其开发过程中应用的“大排量、大液量”的体积压裂技术在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中得到迅速推广[2,3],但压裂液巨大的耗水量、对地下水及地表环境潜在的污染是使用该技术的一大弱点[4]。

因此,寻找一种能替代水作为压裂液的低伤害压裂技术成为石油工程技术人员的研究热点。由于液态CO2压裂技术采用无水相的液态CO2作为压裂液,压裂后CO2

变成气体从地层中完全排出,对储层几

乎无伤害,因而在低渗、低压、水敏性储层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迄今为止累计实施2000井次以上[5]。

为此,笔者对液态CO2压裂技术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进行了详尽分析,以便为油气田的压裂改造提供参考。

1 

液态CO2压裂技术特点

液态CO2压裂是指采用纯液态CO2作为压裂液进行增产改造的工艺技术。CO2临界温度、压力分别为31.0℃、7.38MPa,易于液化,在实际压裂工况条件下,液态CO2的密度与水接近且黏度约为水的1/10,因而具备了压裂液的基本性能[6];压裂时,液态CO2作为压裂无水相进入地层,压裂施工结束后,当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时,液态CO2变成气态,快速、彻底地从地层排出,不留残渣,因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无伤害压裂工艺[7]。

1.1 

液态CO2压裂技术的优势

1)对储层伤害小 CO2是一种非极性分子,与地层岩石、流体配伍性好。CO2

溶于原油,显著降

低原油黏度,有利于原油流动。此外,CO2溶于水,生成弱酸性碳酸,能抑制黏土膨胀。同时,当地层中温度超过31.1℃时,液态CO2气化变成气体,无残留,完全避免了对裂缝导流能力的损害。2)返排迅速彻底 当温度升高后,液态CO2在地层中气化膨胀(1m3液态CO2约变成540m3气态CO

),大大增加了地层能量,可以完全不依靠地层压力并在2~4d内实现迅速彻底的返排,从而缩

短投产周期。3)容易形成网缝

 液态CO2黏度低,较冻胶压裂液更容易进入微小裂缝,进而增加网缝的形

成[8]。同时,压裂后具有较高的基质渗透率恢复值和较高的导流能力,储层基质、

裂缝端面及人工裂缝

渗透性好。4)综合作业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实施液态CO2压裂技术时需要的化学添加剂少,压裂后没有压

·401·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4月号理工上旬刊第11卷第10期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 Sci Edit) Apr.2014,Vol.11No.10裂废液,既避免了环境污染,又节约了生产成本。此外,与常规压裂措施井相比,使用液态CO2压裂技术的油气产量高且稳产期长,因而经济效益好。1.2 液态CO2

压裂技术劣势

1)携砂能力差 由于液态CO2

的黏度低,因而携砂能力差。为保证施工安全,砂浓度要低,支撑

剂尺寸要小一些。同时,液态CO2在地层滤失速度快,泵注排量要大,因而需要动用较多的压裂设备。2)加砂规模受限 由于施工中必须保持CO2

处于液态,因此需要在较高的压力条件下才能实现

CO2与支撑剂的混合,因而不能使用常规混砂车,必须采用专用的CO2

密闭混砂设备。此外,加砂规

模受密闭混砂设备尺寸的限制,因而不适合加砂规模较大的压裂改造,如致密气、页岩气井的体积压裂等。

2 液态CO2

压裂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纯液态CO2

加砂压裂技术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液态CO2作为压裂液的增能助排剂在油气井增产改造中得到应用[9]。

1981年,美国首次采用100%液态CO2

作为压裂液对低渗气层进行加砂压裂改造,获得了良好的增产

效果[10,11]。纯液态CO2加砂压裂是采用100%液态CO

(无水或其他添加剂)作为携砂液进行压裂施

工的工艺技术。该技术施工流程如下:作业前,将支撑剂装入密闭混砂车并加入液态CO2预冷,然后利用N2驱动液态CO2与支撑剂混合后经压裂泵车增压注入地层。作业完成后,关井一段时间,确保CO2完全气化,然后开井排液,将气态CO2排出井筒。1986年,Setlari等[12]开展了液态CO2

压裂数

值模拟研究,探讨了低温低黏液体对压裂裂缝形态、滤失、携砂性能的影响。Campbell等[13]介绍了液态CO2加砂压裂的地面设备流程和压裂设计的摩阻-排量图版。1993至1994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石油公司开展了超过1200井次以上液态CO2加砂压裂作业,井深700~5000m、CO2用量87~337t

加砂量5.7~54.4t,施工后油气井产量增加了几倍至十几倍,尤其是针对Lewis、Devonian等页岩气层进行了几十井次的应用对比,增产效果明显好于邻近N2压裂、N2泡沫压裂井[14-15]。

2.2 液态CO2/N2

压裂技术阶段

1994年,Mazza[16]发明了在液态CO2中添加一定比例的N2

进行携砂压裂的工艺技术,即液态

CO2/N2压裂技术,其施工流程与液态CO2加砂压裂类似,首先对支撑剂加压预冷,然后液态CO2

支撑剂混合并经压裂泵车增压,在井口与N2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泵入地层,N2的体积比例一般为50%

~70%。Tudor等[17]提出了液态CO2、液态CO2/N2

低黏流体的临界携砂流速准则和管流摩阻计算公

式。Samuel等[18]对液态CO2/N2压裂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了N2比例等因素对摩阻、压裂成本等影响。Meier等[19]首次利用现场和实验室数据测定了液态CO2、液态CO2/N2的滤失系数,结果显示液态CO2可以降低含水饱和度并提高气井产量。截至1997年为止,液态CO2/N2

压裂技术在加拿大浅层气

井成功应用了200井次,井深194~1670m,液态CO2泵注排量为2.0~5.5m3/min,N2比例为50%~

67%,加砂2.5~11.9t,与液态CO2

压裂相比,增产效果相当,而平均单井成本降低23%

[20]。

2.3 液态CO2/N2

泡沫压裂技术阶段

1998年,BJ公司开发了液态CO2/N2泡沫压裂技术[21],即在液态CO2

中加入一种能完全溶解的氢

氟醚类起泡剂(如HFE-7100),通过调节N2的掺入比例(一般在75%~80%

),使整个体系形成一种

稳定性好、黏度高的非常规泡沫流体,并以此作为携砂液的压裂工艺,其施工流程与纯液态CO2压裂类似。1999至2003年,利用液态CO2/N2泡沫压裂技术成功实施了350多次压裂作业,井深1000~

1200m,泵注排量2~3m3/min,最高砂浓度可达400kg/m3,主要用于低渗、低压水敏性气藏压裂改

造[22]。另外,该技术在煤层气井上的压裂应用效果也很好。从2005年开始,

长庆油田在低渗致密气藏

上开展了4~5井次纯液态CO2(不加砂)压裂,取得了初步的认识[23-24]。2008年,陆友莲等[25]对纯液态CO2压裂的非稳态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解其井底压力、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009年,孙晓等[26-27]采用高温高压泡沫循环回路测试了“液态CO

2/N2

/起泡剂”压裂液体系的流变特性和摩阻

特性,初步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拟合公式。2011年,延长石油在陆相页岩气井上完成了1井次纯液态

·501·第11卷第10期吴金桥等:液态CO

压裂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