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_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 不积跬步,⽆以⾄千⾥;不积⼩流,⽆以成江海。
对于考试⽽⾔,每天进步⼀点点,基础扎实⼀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点点。
⽆忧考⽹为您提供⾼考语⽂⽂⾔⽂易错知识点,通过复习,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考试时会更得⼼应⼿。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家喜欢! ⾼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 ⼀、⽂⾔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海) (2)⼩知不及⼤知(通“智”,智慧) (3)此⼩⼤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后反(通“⼜”;通“返”,往返) (5)⽽徵⼀国(通“耐”,能) (6)御六⽓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饱之状今义: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匹之 古义:⼀般⼈今义:多数⼈,⼤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草⽊今义:头发 (5)⼩年不及⼤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3.⼀词多义 (1辩此⼩⼤之辩也(通“辨”,区别) ⽽御六⽓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何知(动词,知道) ⼩知不及⼤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息者也(名词,⽓息,这⾥指风) ⽣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息) 4.词类活⽤ (1)名词⽤作动词。
⽽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南为(往南飞) (2)使动⽤法。
德合⼀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徵⼀国者(使……信任) 三、⽂⾔句式 1.判断句 (1)此⼩⼤之辩也(“也”表⽰判断语⽓)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语⽓)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判断语⽓)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宋荣⼦)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 (3)众⼈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匹之,(众⼈)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南为(奚以为,表⽰疑问语⽓)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疑问语⽓) (3)彼且奚适也(“奚”,表⽰疑问语⽓) 4.倒装句 (1)⽽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 【例2】母徐⾐其⼥⾐,袖利刃⾏向池呼鱼。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文言文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的掌握,以及对文言文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文言文词汇1. 古今异义词:指古代文言文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意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2. 通假字:古代汉字中,由于音、形相近,某些字可以互相代替使用。
3. 偏义复词:文言文中常见的复合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主要成分,另一个词素仅作陪衬。
4. 虚词: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语法关系或语气的词,如“之、者、也、乎、矣、哉”等。
三、文言文句式1. 判断句:文言文中表示判断的句子,常以“者……也”、“……者……也”等结构出现。
2. 被动句: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常见标志词有“被、见、为……所”等。
3. 省略句:文言文中省略主语、宾语或谓语的句子。
4. 倒装句:文言文中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四、文言文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或现象来描绘另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修辞手法。
2. 拟人:将人的情感、行为等赋予非人事物的修辞手法。
3. 排比: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或句子成分并列,起到强调和美化的作用。
4. 设问:提出问题,引人思考的修辞手法。
5.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义。
五、文言文篇章结构1. 起兴:文章开头用景物或事物引起主题的写作手法。
2. 承转:文章中间部分,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
3. 议论:作者对某一问题发表观点和看法的段落。
4. 结尾:文章最后部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段落。
六、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1. 抓住关键词: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关键在于把握关键词的含义。
2. 理清句间关系: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并列等。
3. 理解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意。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
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____月____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一、通假字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人。
(: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登高而招(4)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郯子之徒(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语文_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_82页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高考文言文积累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言文积累知识点归纳文言文作为高考语文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是学生们的头疼之处。
其古板、繁复的语法结构和丰富多样的词汇,常常让人望而却步。
而面对高考的压力,我们有必要积累一些文言文知识点,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一、语法知识点1.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较为复杂,需掌握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
例如:“尔”、“有”、“庸”等。
2. 语气助词: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气助词有“乎”、“矣”、“也”等。
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的语气起着重要作用。
3. 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较多,如“之”、“者”、“乎”等。
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4. 并列句和复句:文言文中的句子复杂多样,特别是并列句和复句,需要我们注意正确的连接词和句子的结构。
例如“而”、“乃”、“然则”等。
二、古代作品知识点1. 《庄子》:荀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庄子》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其主题涉及人生哲学、人际关系、政治理论等方面。
阅读《庄子》,对于开阔眼界和思考人生的意义非常重要。
2. 《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被公认为我国古代史家创作的巅峰之作。
其中包含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孔子的言论和学说的集结。
这部作品包含了孔子的智慧和伦理观,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修养十分重要。
三、阅读策略和技巧1. 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句式结构和特点,并掌握一些典型的句型。
例如“以……为……”、“不仅……,而且……”等。
2. 注意文言文中的典故和古代典籍的引用,学会辨析其中的意义和感悟。
3. 对于不熟悉的字词,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参考文献进行解读。
多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积累生词和短语。
4. 阅读时要注意整体理解和上下文的联系,提前预测句子和段落的内容,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逻辑关系。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 不积跬步,⽆以⾄千⾥;不积⼩流,⽆以成江海。
对于考试⽽⾔,每天进步⼀点点,基础扎实⼀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点点。
⽆忧考⽹为您提供⾼考语⽂⽂⾔⽂易错知识点,通过复习,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考试时会更得⼼应⼿。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家喜欢! ⾼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 ⼀、⽂⾔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海) (2)⼩知不及⼤知(通“智”,智慧) (3)此⼩⼤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后反(通“⼜”;通“返”,往返) (5)⽽徵⼀国(通“耐”,能) (6)御六⽓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饱之状今义: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匹之 古义:⼀般⼈今义:多数⼈,⼤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草⽊今义:头发 (5)⼩年不及⼤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3.⼀词多义 (1辩此⼩⼤之辩也(通“辨”,区别) ⽽御六⽓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何知(动词,知道) ⼩知不及⼤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息者也(名词,⽓息,这⾥指风) ⽣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息) 4.词类活⽤ (1)名词⽤作动词。
⽽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南为(往南飞) (2)使动⽤法。
德合⼀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徵⼀国者(使……信任) 三、⽂⾔句式 1.判断句 (1)此⼩⼤之辩也(“也”表⽰判断语⽓)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语⽓)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判断语⽓)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宋荣⼦)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 (3)众⼈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匹之,(众⼈)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南为(奚以为,表⽰疑问语⽓)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疑问语⽓) (3)彼且奚适也(“奚”,表⽰疑问语⽓) 4.倒装句 (1)⽽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 【例2】母徐⾐其⼥⾐,袖利刃⾏向池呼鱼。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2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3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辞{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 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①则名微而众寡 (细小,轻微)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勾践灭吴》 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 4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①自杀未遂 (成功) , 遂{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于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面对) 小I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④—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 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必定) 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将)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10.朝{②于是人朝见威王 (朝廷)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读zhao,早晨)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11.孰{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诚意) 12.诚{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实在)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果真,表示假设) 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方圆,纵横) 13.方{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地方) 5
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才,刚刚) ①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良,善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美好) 14.{③京中右善口技者 (擅长) ④王曰:“善。”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候,期间)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断断续续) 15.间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夹杂,搀杂) 《触龙说赵太后》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质地,底子) 16.质』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作抵押,作人质) 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询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着) ③凡我父兄及国子姓(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赶得上) ①不若长安君之甚 (厉害)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严重) 18.③目似瞑,意暇甚 (相当,很)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 (仔细) ①少时,一狼径去 (表示时间很短) 19.少②太后之色少解 (稍微,略微) 6
③老臣*息舒祺,最少,不肖 (读shoo,年龄小) ①何异断斯织乎 (不同)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特别的,特殊的) 20.异③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特别) ④渔人甚异之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别的,另外的) 《季氏将伐颛臾》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 21.是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判断词,是)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22.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憎恨)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急速)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停止) 13.止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阻止)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仅仅,只)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看见) 24 见②曹刿请见 (召见) ,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 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现)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走过,经过) ②过犹不及 (超过)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分) ④是谁之过与 (过失) 7
⑤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⑥故尝与过宋将军 (访,探望) 《寡人之于国也》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26. 数口之豕,可以无饥矣(shu6, ④数罟不入湾池 (读c,密) ①百发百中 (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 28.直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价钱) 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 兵②穷早黩武 (战争) 。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④草木皆兵 (兵士) ①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30.胜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劝学》 ,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8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 31.绝③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大,强健)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有余)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读qiang,竭力,勉强)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逛 (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向远处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 35.闻②博闻强志 (见闻、知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声誉、名声) 《过秦论》 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服) 制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规模) ④—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 9
①追亡逐匕,伏尸百万(逃跑的士兵)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无,没有)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好处) 38.利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利的形势)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锋利)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势) 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执)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既,已)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失、丢失) 40·②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失之物) ③ 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规章制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 (读duo,计算) 41.度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越过)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读du6,揣度) 《鸿门宴》 ①万事如意 (顺、随) 42.如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到,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