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七校联考试卷及答案.doc
某市2020届高三语文七校联考试卷及答案

某市2020届高三语文七校联考试卷及答案摘要:上海市2020届高三七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南模、复兴、延安、上师大附中、向明、建平、七宝)一、阅读(80分)㈠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①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
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市2020届高三七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南模、复兴、延安、上师大附中、向明、建平、七宝)一、阅读(80分)㈠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①“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
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非遗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如何保障非遗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不被破坏。
传承和保护非遗,说到底,无非是使不同的非遗类型上合天时,下接地气,左右逢源,持续发展。
③学术层面,最早使用“城镇化”概念这一概念的,是西班牙工程师A. Serda。
他在1867年出版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中用这一概念来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
到了20世纪,这一名词被世界范围的多数学者所使用;7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学术界并被接受。
④现阶段我国政策层面的“城镇化”概念,是2020年3月17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其中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并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即“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为此强调: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
2020届闵行区高三年级七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学年第一学期学能检测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2)过春风十里,。
(填作者)《扬州慢》)(3)在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两句最能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
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2分)A朱弦己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B.北极朝廷终不改,山寇盗莫相侵。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2)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校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
届时定拨出席庆典,特此告知。
B.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C.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D.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3-7题。
(15分)①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深处挺进的堡垒。
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
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伯纳姆并不是在故作危言。
在书中他引述了详尽的史料和众多当代研究成果,展开了详尽的论证。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对上述结论获得一个更全面深刻的印象。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
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上海卷,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上海卷,含答案)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家园城市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
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
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
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
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
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
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2020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徳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是通过善文化在个人一家庭一社会的内化与践行。
善是人之为人之本。
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调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
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
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
仁爱主义、集休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善的培有、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
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
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共为仁之本与。
”孝是徳之本、教之源。
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
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責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
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
所谓“黄天无亲,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
2020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doc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校名姓名,准考证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_________·潼关怀古》)(3)杜甫《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设想将来夫妻重聚的感人情景。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王遭到误解猜忌后,借诗句表明心迹,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2分)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C.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一个社会的心灵,当然只能反映在人的身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者不难从中看出并把握时代的脉搏。
①然正如滴水可见太阳②任何个人的观感都有其个别性③个人的观感也可以反映所谓时代精神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人皆有错(节选)[美]刘易斯·托马斯①错误就深藏在人类思维的基础之中,像根瘤那样滋养着整个结构。
要不是我们具有犯错误的能耐,我们决做不成任何有用的事情。
我们是生来就要犯错误的,编好了码犯错误的。
②常言道,我们在“尝试和出错”之中学习。
我们为什么总是这么说呢?为什么不说“尝试和搞对”或“尝试和获胜”呢?老话这么说,是国为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就是这样的。
2020年上海市高三年级七校联考语文试卷

2020年上海市高三年级七校联考语文试卷语文学科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中国春运和“创伤疗法”朱大可①动物迁移是自然界中诡异的现象之一。
澳大利亚圣诞岛1.2亿只红蟹的海岸移动,北极燕鸥往返7万公里的超长途飞越,总数曾达到60亿只的候鸽迁移,都已创造地球生物史上的极限记录。
而最令人震撼的是,近18万头北美驯鹿,每年从南部林区迁徙到位于北极苔原的繁殖区产犊,而后,不顾狼群和棕熊的捕猎,重返越冬区,完成长达数千公里的迁移,场面气势恢宏,惊心动魄。
②但所有这些伟大的长征,都无法跟人类的记录相比。
在21世纪,地球生物的迁徙,已经被一个全新物种——“中国农民工”所彻底刷新。
这种高等动物,在每年冬季1月到2月期间的40多天,往返于中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人数多达八亿,总流量超过34亿,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刻写了地球生物史的巅峰记录。
③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在规模、勇气和温顺程度上与中国人媲美。
该物种面对购票障碍、昂贵票价、”和极度拥挤的运载空间,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难以想象的困苦,毫无畏惧、年复一年地往返于“觅食区...”之间,制造跨越空间的生命奇迹。
“繁殖区...④不仅如此,这场大迁徙还提供了新的证据,证明人类拥有战胜旅途困境的智慧与机巧。
今年流行的“春运神器”,除原始的手推车、小马扎、涂料桶、蛇皮袋、扁担和旧报纸外,又出现各种设计换代版,其中“贪睡支架”和“箱包防丢器”、“携带型集尿袋”、“开道惨叫鸡”、“拒踩铆钉鞋”、“充电宝”以及“抢票软件”等等被媒体和网民大肆追捧,尤其是形如一个臃肿头套的“鸵鸟枕”,可以遮光与隔音,从无法改变的严酷现实中,搭建出一个临时而微小的乌托邦空间。
所有这些发明物形成一条粗大的界线,对中国农民工跟迁徙性动物,做出了深刻的人类学分野。
既然无力改变恶劣的春运体制,返乡者就只能利用外延工具,改善自己的生物性能,以适应严酷的长途跋涉。
2020届闵行区高三年级七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届闵行区高三年级七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2019学年第一学期学能检测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2)过春风十里,。
(填作者)《扬州慢》)(3)在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两句最能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2.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1)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2分)A朱弦己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B.北极朝廷终不改,山寇盗莫相侵。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2)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校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
届时定拨出席庆典,特此告知。
B.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C.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D.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3-7题。
(15分)①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深处挺进的堡垒。
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
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伯纳姆并不是在故作危言。
在书中他引述了详尽的史料和众多当代研究成果,展开了详尽的论证。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对上述结论获得一个更全面深刻的印象。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
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
2020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按要求填空。
( 分)①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②不忍登高临远, , 。
(柳永《八声甘州》)③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
按要求选择。
( 分)( )学校新建一座亭子,想要悬挂一幅楹联,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 )。
( 分)读书作文,我用我法;莳花种竹,吾爱吾庐。
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分)远远望去,美术馆造型如同几个大小不一的方盒子堆叠交错,富于现代的几何感;外观黑白相映, , , 。
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第一印象,似乎预示着这座美术馆将助力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俨然从建筑立面上绘就一幅中式画卷又恰好是水墨与宣纸的颜色也突显出江南建筑的特点②③① ②①③ ③①② ①②③二 阅读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 题。
( 分)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 年。
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 儿童文学 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
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 中国古代并未发现 儿童 ,没有 儿童 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
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 儿童文学 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
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
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七校联考试卷及答案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附加题20分)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附加题总分得分同学们,严肃考风考纪,树立优良学风,祝大家取得优良成绩。
上海市2015届高三七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南模、复兴、延安、上师大附中、向明、建平、七宝)一、阅读(80分)㈠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①“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
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非遗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如何保障非遗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不被破坏。
传承和保护非遗,说到底,无非是使不同的非遗类型上合天时,下接地气,左右逢源,持续发展。
③学术层面,最早使用“城镇化”概念这一概念的,是西班牙工程师A.Serda。
他在1867年出版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中用这一概念来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
到了20世纪,这一名词被世界范围的多数学者所使用;7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学术界并被接受。
④现阶段我国政策层面的“城镇化”概念,是2014年3月17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其中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并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即“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为此强调: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
这就为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非遗”保护,确立了准则,指明了方向。
⑤曲艺作为“以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植被依托或者说文化基础,乃是各地的方言。
不同曲种“说唱”表演的特殊美感包括语言叙述和唱腔曲调,都是从形成地及流布地的方言土语中提炼升华、创造生成的。
换言之,没有方言,就没有曲艺的独特性、曲种的丰富性。
⑥当今时代日益加剧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趋势,包括中国正在进行的这种“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恰恰使得各地的方言土语正被有意无意地大量稀释、挤压乃至替代、淘汰。
而方言,正是曲艺所以生成和依托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历史“文脉”。
要传承和保护曲艺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各地的方言就显得尤其迫切而且重要。
⑦比如,苏州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曲艺形式发源地。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苏州市的人口结构,外地人已经超过一半,达到了700万,从而使得苏州成为全国继深圳之后的第二大移民城市。
这就给吴语方言的保存与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与挤压,也给包括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曲艺形式在内的非遗传承与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如上海的外来人口比例也一路走高,目前外地人占上海整个城市人口的40%,突破了1/3。
这对包括上海说唱、浦东说书、上海独脚戏、浦东宣卷和上海锣鼓书等等在内的上海本土曲种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⑧苏州、上海并非个案。
已有的城市发展模式包括进程指标显示,各地的方言使用及其文化传承,在人流涌动的现代化浪潮中,正面临着极大的冲击。
尤其是一些超大城市的迅猛形成及发展演变,已然给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方言保存与曲艺保护带来了困难,敲响了警钟。
⑨这是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与使用,有利于交流的顺畅和交往的绩效,但却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和建立在方言基础之上的相关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侬软语,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的生存土壤;上海的本地方言,也是浦东说书与上海独脚戏等的文化植被。
这种超大型城市发展人口流动的急剧加大和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作为日常交往语言的普通话一门独大,再加上学校教育的完全普通话运用,使得就连本地的少年儿童也很少使用乃至干脆不会讲说本地方言了。
面对如此情境,学习、表演和传承、保护各地曲艺品种,便首先要面临类似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一样的本地方言的门槛。
这种通行语稀释并替代方言的历史图景,对非遗的传承保护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⑩为此,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拿出智慧,更加清醒地认识非遗保护的严峻形势,更加积极地应对非遗保护的时代课题,即通过保护各地方言,来为传承好各地的曲艺培育“生态”,警惕“城镇化”切断非遗的“文脉”。
(选自2015年01月2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第②段加点词“文脉”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2.第④段引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内容,作者的意图是什么?(3分)3.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要传承和保护曲艺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各地的方言就显得尤其迫切而且重要”?(4分)4.除保护方言外,你还能想到哪些保护地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请写出两条。
(3分)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城镇化”为地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困难。
B.普通话的推广运用不利于以方言为基础的相关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C.不少城市的方言使用及其文化传承收到了现代化浪潮的巨大冲击。
D.面对着“新型城镇化”切断非遗“文脉”的现实,作者深表忧虑。
6.据多家媒体2015年1月27日报道,上海独脚戏通过春晚终审,如不出意外,将以普通话的形式首次登上以北方文化为主的春晚舞台。
2月7日,又据多家媒体报道:春晚节目亮相,上海独脚戏意外出局。
有人说,这次冲击春晚失利,代表南方曲艺即便改成普通话版本,也依然难以敲开以北方文化为主的春晚大门。
你对“独脚戏以普通话的形式冲击春晚失利”有何评价?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4分)㈡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19分)村边的野地张蛰①我喜欢泡在村东的野地里,有时一群人,有时就我一个。
野地很大,杂草、灌木丛生,那些粗细高矮歪直不同的杂树聚在一起,气象万千。
在它的西南方向,废黄河一股水流蜿蜒而来,又在它东边很远的地方轻轻滑过朝东北方向平缓流去,河面时宽时窄,水量丰沛,水草丰满。
那里有视野更为开阔的田地,村庄都被零星甩在某个角落里,我们叫它漫河滩。
②野地里,小路纵横交错,说明很多人来过且又走路的习惯不同,但真正泡在这里,一天到晚又见不到一个人影。
除了人,村里的狗也来,我在野地里碰到狗的时候比人多,狗来这里东嗅西嗅,有时会对一只野鸡狂追,但从来不会成功,对一闪而过的野兔子,狗却只当没看见。
狗跑野地里来干什么?③其实人来似乎也没什么目的性,我们一群孩子泡在野地里,除了玩爬树捉迷藏,有时会了结一些江湖恩怨,有时会商量到哪块大田地偷生产队的东西,有时会满地里寻找兔子窝和老鼠洞。
这些事,在其他地方一样可做,但我们却莫名其妙地跑到野地里来了。
了结江湖恩怨,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倒霉蛋,出了野地会自觉说成是自己爬树掉下来磕的,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半点同情,还会被他们咬牙切齿地痛骂:咋不摔死你哩,你就野吧!上野地来,就是为了给挨揍找个好借口吗?在野地里商量偷生产队的东西,偷来再跑到野地里分赃,在哪里不能商量不能分呢?我们习惯性地选择了野地。
还有秋天,我们在野地里从老鼠洞中挖出的黄豆,每个人脱下裤子装都装不完,但在大田里同样如此,我们为何喜欢来到野地里找?为什么?④更多时候,我们在野地里无事可干,像狗一样到处闻闻嗅嗅,无目的地到处走动,或是忽然卧倒在杂草丛里看一尘不染的蓝天。
不知是谁最先想起来的爬树,先是爬到树上捉迷藏,后来我们爬到树上去发呆,每个人都茫然地抱着树干坐在树杈上,猴子一样东张西望或什么也不望。
有一回田鸭子兴奋地发现远处走来的是自己的爹,立时扯起肚皮拚命嚎叫,但很快发现努力没有意义,嚎叫声刚出嘴就被风收拾了。
后来我们越爬越高,但能爬到树梢的只有宁五,他能爬到十几米高的地方,把自己挂在树枝上被风摆来荡去地像个驴屎蛋。
⑤感觉自己长大后,我更喜欢一个人呆在野地里,一个人呆着,能听到树上的鸟叫,再多的鸟同时叫也能听得出不同。
我能听出哪只鸟的叫充满饥渴,哪只鸟的叫充满快乐。
我还能听得出鸟对话与鸟自言自语的不同,清晨鸟叫得清脆,黄昏鸟叫得兴奋。
有时候,一朵云都从视野里消失了,一只鸟的叫声却没停息。
我一个人爬到树上眺望的时候,总觉得东边的漫河滩虽然看起来阔大,但实际上很小。
漫河滩的尽头是什么呢?我会问自己。
我爬树,爬得越高,觉得天空越远。
一个人既远离了地面又远离着天空时是惶急的,有无法自信的恐惧。
⑥受了委屈,不高兴,觉得无聊,不知道到哪儿去,我溜溜达达就到了野地里。
我喜欢一个人跑到野地里听动静,露水的叭嗒声,野鸡踩在草丛和落叶上的脚步声,兔子啃啮青草的窸窸窣窣声,鸟起飞时拍打翅膀的呼喇声,都能让我平复不安。
许多少年才有的烦恼,都是野地里的风抹平的。
我用一根青草去抽打另一丛青草时,痛苦就消失了。
我夸张地躺在草丛里,正莫名苦恼地睁大眼睛,一群人字形的大雁忽然此起彼伏地叫着从野地上方飞过,立马一身轻松。
⑦有段时间,我百思不解一个问题,这片野地都如此草肥树茂,庄稼地里产的粮食怎么就不够人吃呢?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挨饿受冻吗?没有人会告诉我答案,而且也无法向大人讨要答案。
有一回,饭桌上啃着既黑又硬的窝窝头,我试探性地问了一句:那片野地从哪儿来?二哥瞪了我一眼:吃饱一边玩去!父亲更是永远沉默。
⑧我们的少年时代就像被大人遗忘了一样,除了一口吃喝和衣不遮体的穿戴,其他的一切交给了我们自己。
我们满世界游荡,见风而长。
宁五学会了生吞鸟蛋,拴柱学会了剥刺猬,我学会了抓兔子……我们大呼小叫地在野地里跑过,在树上闲荡或是发呆,时光从琐碎的落叶、干草尖慢慢流走后,我们的小胳膊小腿也在鸟鸣与露水里悄然拔节。
这个过程里所有来自内心的悸动,最终帮助我们解决的,都是村边的野地。
野地收容了我们所有的秘密,安抚了我们最初对世界的恐惧,它用自己的有声世界和无声言语悄悄地照亮了一群少年幽暗的心门。
⑨野地是伟大的。
⑩我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虽然缺吃少穿,却有幸拥有一片荒芜的野地,在无意间接受了它最完美的自然启蒙教育,这是今天生活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孩子再也难以享受到的自然待遇。
今天,还有多少少年能在自家门外拥有一片自在的野地呢?11在这个冬日,在灯下,我似乎又听到冬天的风从野地里呼啸而过的声音。
雪厚厚地覆盖了整个漫河滩,河水停止流动,野地一片寂静,那些巨大的无叶树冠在风里晃动,正有雪被风雾一样地扬起,鸟都躲在了村庄里,兔子都在了雪下的干草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