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语言的使用与保护

合集下载

壮族方言 调研报告

壮族方言 调研报告

壮族方言调研报告壮族方言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之一的壮族的语言。

壮族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等地,是壮族人民平日交流使用的口语。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壮族方言的基本特点、语音语调、词汇及语法特点等内容,以便更好地推广和保护这一民族语言文化。

壮族方言的基本特点如下:1. 壮族方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其与藏缅语系有一定的关系,但与汉语和粤语等汉藏语系其他分支差异较大。

2. 壮族方言音系较为复杂,有轻声音、四声音等。

同时,壮族方言还存在辅音和元音的各种变化,例如某些元音可以和声调有关联,意义也会因声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3. 壮族方言有六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声和入声,与普通话拼音不同。

壮族方言的语音语调特点如下:1. 壮族方言的声调较为复杂,相对于普通话来说更加丰富。

2. 壮族方言的语音节奏较为明显,有时会出现浑厚悠长的语音韵律。

3. 壮族方言的语速较快,语调起伏较大,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

壮族方言的词汇特点如下:1. 壮族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有很多与语言环境、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的词汇。

2. 壮族方言中存在一些特殊的词汇和俚语,来自壮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积累。

3. 壮族方言中还有一些与其他汉语方言不同的词汇用法,需要特别注意和理解。

壮族方言的语法特点如下:1. 壮族方言的语法结构较为灵活,与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2. 壮族方言中的动词不仅可以表示动作,还可以表达状态和结果。

3. 壮族方言中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但有一些词类和词序的变化。

总结起来,壮族方言是中国壮族人民使用的主要交流工具之一,具有独特的音系、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特点。

通过对壮族方言的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壮族语言文化,促进多民族的交流和发展。

希望壮族方言得到更多的推广和传承,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全文(2018)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全文(2018)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全文(2018)《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已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18年5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8年5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2018年5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学习和使用第三章研究和保护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科学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研究保护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积极稳妥、科学保护、依法管理的原则,尊重各民族平等使用语言文字的意愿和语言文字发展规律。

第四条自治区在统一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 鼓励和支持在壮族聚居地区使用国家批准的《壮文方案》确定的壮语言文字。

使用《壮文方案》确定的壮语言文字,不影响各地使用壮语方言和当地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建立政府统筹协调、主管部门负责、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机制,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

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壮族是中国的第七大民族,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民族。

壮族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本文将从历史、语言、文学、音乐、服饰、节日等方面探讨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历史壮族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政权的更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在唐朝时期,壮族地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明清时期,壮族地区逐渐走向繁荣昌盛,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和重要事件。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壮族地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语言壮语是汉藏语系中唯一使用汉字书写并被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

它具有丰富多彩、韵味十足的特点,在词汇和语法上都有着独特之处。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种珍贵的语言,壮族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语言保护和教育活动,如壮语电视台、壮语广播、壮语课本等。

三、文学壮族文学是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之一。

它以传统民间故事为基础,融合了丰富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著名作家有韦君宜、杨继绳、黄永玉等。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壮族文学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四、音乐壮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种。

它以竹笛、唢呐等民间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以高亢激越、豪放奔放为特点,在表达情感和表现生活方面有着独特魅力。

著名音乐家有李谷一、张光良等。

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壮族地区开展了许多音乐教育和演出活动,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音乐会、壮族民间音乐比赛等。

五、服饰壮族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瑰宝之一。

它以色彩斑斓、图案精美为特点,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著名的壮族服装有“马褂”、“花裙子”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壮族服饰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六、节日壮族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表达情感和弘扬文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壮语使用及壮文化保护调查报告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壮语使用及壮文化保护调查报告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壮语使用及壮文化保护调查报告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壮族是少数民族其中之一。

壮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多元文化的国家中,由于少数民族往往是弱势民族,因而其文化也就成了主流文化背景下的一种亚文化,又在全球经济化、观念趋同化的大背景下逐渐被淡化有的出现了濒危化的顼背景下逐渐被淡化有的出现了濒危化的现象甚至有些则正在或已经灭亡。

少数民族的文化应得到传承和发扬。

一、壮族人民对自己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及文化的了解这次我们共调查了贵港市蒙公镇蒙公民族中学附近69户人家75个人,其中壮族人员71人,汉族4人,4人都是外地嫁来的汉族人。

年龄在60岁到35岁之间的中老年人居多,大多为女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受访者对本民族的语言、风俗、传统节日、了解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

经过调查有超过80%的人熟练掌握壮族语言,日常交流基本使用壮语交流。

在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即每年的三月三壮族人民会穿上壮服聚在一起庆祝,以对唱山歌,篝火晚会,竹竿舞等方式庆祝,且对本民族的风俗民族节日有较多的了解,超过75%的人认为自己民族还存在一定的民族特色没有被完全汉化,保持着传统。

二、壮文化的保存情况经过我们团队调查,受访者认为壮文化会受到外界影响因素是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传媒的影响等为主,但几乎没有人认为是因为壮族人不重视自己民族文化才导致被汉化。

超过89%的人认为当地还保留着大部分的民族风俗习惯,没有人认为壮族的民族风俗习惯完全被汉化,比如说传统节日三月三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

有超过85%的人非常希望深入了解壮族文话,他们认为壮族文化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没有人是不想了解的。

抛绣球,跳竹竿舞,对山歌等传统庆祝方式也得到传承与保持。

三、壮汉双语教学开展情况经过我们调查了解到实施壮汉双语教学的实验学校在广西教育厅备案的目前有30所,而贵港市只有一所也就是蒙公民族中学。

学校实施壮汉结合教学,全校壮族学生占98%以上并且能够运用壮语交流自如,使用壮文。

国务院八种民族语言文字

国务院八种民族语言文字

国务院八种民族语言文字【实用版】目录1.国务院八种民族语言文字的背景和意义2.我国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3.具体的八种民族语言文字4.对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正文一、国务院八种民族语言文字的背景和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 56 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据绝大多数。

然而,除了汉语,还有许多其他的民族语言文字。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民族语言文字,国务院在 2014 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确定了八种民族语言文字,包括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彝文、壮文和布依文。

二、我国的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我国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这些民族语言文字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底蕴,也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提供了便利。

在这个过程中,国务院确定的八种民族语言文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具体的八种民族语言文字1.蒙古文:蒙古族使用的文字,主要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使用。

2.藏文:藏族使用的文字,主要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使用。

3.维吾尔文:维吾尔族使用的文字,主要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

4.哈萨克文:哈萨克族使用的文字,主要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

5.朝鲜文:朝鲜族使用的文字,主要在我国的吉林省和辽宁省使用。

6.彝文:彝族使用的文字,主要在我国的云南省使用。

7.壮文:壮族使用的文字,主要在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使用。

8.布依文:布依族使用的文字,主要在我国的贵州省使用。

四、对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民族语言文字,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在民族地区推广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加强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和研究,以及支持和鼓励民族语言文字的创作和出版等。

壮族文化 壮族人们怎样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交流

壮族文化 壮族人们怎样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交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壮族文化壮族人们怎样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交流
导语: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
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口的九成以上。

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

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额。

方块壮文
一千多年前,壮族人民就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创造了方块壮字(土俗字),民间使用的土俗字据《古壮字字典》(苏永勤等编)统计大约为4800个,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的,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郡皆然。

”但由于各地的字形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笔划过繁,书写不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没有为行政公文和正规教育所采用(当然这也和壮族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国家有关)。

方块壮文至今仍然在壮族地区的民间流行。

民间艺术家用它来记录、编写、整理出来的故事、传说、山歌、戏剧如《布伯》、《刘三姐》、《百鸟衣》、《侬智高的故事》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财富。

199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委员会组织专家完成了古壮字处理系统的软件设计,并使用于壮族各类古壮字抄本的整理,相继出版了《布洛陀经诗译注》、《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和《欢岸》等壮族古籍,展现了古老而丰富的壮族传统文化风貌。

生活常识分享。

壮语发展史

壮语发展史

壮语发展史概述壮语是中国壮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属于壮侗语系,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语言。

壮语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是壮族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壮语的特点、使用地区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探讨壮语的发展历程。

壮语的起源和发展1.壮语的起源–壮语起源于古代壮族祖先的语言,主要发展在南方地区。

–壮语在与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语言体系。

2.壮语的发展历程–古代壮语:古代壮语是壮族历史的初期阶段,受到南方古代文明的影响较大。

–中古壮语:中古壮语时期,壮族起义军的兴起加速了壮语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些壮族诗歌、传说和神话。

–近代壮语:近代壮语主要是指19世纪以后的壮语,受到汉语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为现代壮语。

壮语的特点与影响因素1.壮语的语音特点–壮语有六个声调,发音较为复杂。

–壮语中的辅音较多,音节结构复杂。

2.壮语的词汇特点–壮语词汇丰富多样,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壮语的词汇中有很多表达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的词汇。

3.壮语的语法特点–壮语的语法结构与汉语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句法规则。

–壮语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有不同的变化形式。

4.文化因素对壮语的影响–壮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对壮语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壮族的民族乐器、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都与壮语密切相关。

壮语的使用地区1.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语使用最为广泛的地区,壮语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官方语言之一。

2.邻近地区–壮语在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和海南等地也有一定的使用群体。

–随着中国各民族地区的交流和发展,壮语也逐渐扩大了使用范围。

壮语的保护与传承1.教育体系中的壮语教学–针对壮族地区的学校,加强壮语的教学和研究,培养更多的壮语专家和教师。

2.壮语文化的传承–通过举办壮语歌曲、诗歌等比赛活动,推动壮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壮语的数字化保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壮语进行记录和保存,以防止语言的消失。

壮族语言的使用与保护

壮族语言的使用与保护

壮族语言的使用与保护摘要:壮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但其语言却濒临断代的威胁,为了保护我们的民族语言,必须从政府发布法律法规以及大家主动保护开始做起,让民族语言继续发扬她的美丽,一代又一代,源远流长。

关键词:壮语;使用;威胁;保护;措施一、背景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区。

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广东的连山、肇庆怀集、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

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

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

壮族人民一直使用自己的母语——壮语作为主要交流工具,目前操壮语的人口有超过1800多万,使用壮语为母语的人口比例为86.52%。

由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部分人也操壮语,因此,在广西使用壮语的人口比例比壮族人口在自治区的人口比例高。

壮语大致可以分成两大方言,即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

同时两大方言中又有诸种土语。

北部方言有8个土语区:邱北、桂北、右江、邕北、郁江、红水河、连山土语等。

这些土语一致性比较大,词汇相同率达85%左右。

南部方言有5个土语:邕南、左江、德靖、岘广、文麻土语等。

这5个土语的一致性比较小。

如德保和钦州的民族固有词汇相同率只有63%左右;钦州壮语和文山壮语在语音和词汇均有较大的差别。

南部方言各土语的异点稍多些。

总之,壮语南北两大方言虽有差异,但它们的共性是主要的;各个土语在语音上也有微异,但它们也有较大的共同点。

壮族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为了便于及时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像同时期的金文,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罗陀》中称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邮箱形象文字发展的趋势,比结绳记事前进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语言的使用与保护摘要:壮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但其语言却濒临断代的威胁,为了保护我们的民族语言,必须从政府发布法律法规以及大家主动保护开始做起,让民族语言继续发扬她的美丽,一代又一代,源远流长。

关键词:壮语;使用;威胁;保护;措施一、背景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区。

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广东的连山、肇庆怀集、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

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

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

壮族人民一直使用自己的母语——壮语作为主要交流工具,目前操壮语的人口有超过1800多万,使用壮语为母语的人口比例为86.52%。

由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部分人也操壮语,因此,在广西使用壮语的人口比例比壮族人口在自治区的人口比例高。

壮语大致可以分成两大方言,即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

同时两大方言中又有诸种土语。

北部方言有8个土语区:邱北、桂北、右江、邕北、郁江、红水河、连山土语等。

这些土语一致性比较大,词汇相同率达85%左右。

南部方言有5个土语:邕南、左江、德靖、岘广、文麻土语等。

这5个土语的一致性比较小。

如德保和钦州的民族固有词汇相同率只有63%左右;钦州壮语和文山壮语在语音和词汇均有较大的差别。

南部方言各土语的异点稍多些。

总之,壮语南北两大方言虽有差异,但它们的共性是主要的;各个土语在语音上也有微异,但它们也有较大的共同点。

壮族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为了便于及时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像同时期的金文,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罗陀》中称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邮箱形象文字发展的趋势,比结绳记事前进一步。

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壮族祖先又吸收了并仿造汉字的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即生造字,史籍记载称为“土俗字”。

这种文字有的借用汉字的偏旁重新组合,有的皆有汉字注状语音义。

壮族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两种文字,一种是方块壮字,一种是拼音壮文。

方块壮字大约起源于唐代,为壮族民间人士仿造汉字形体所创。

它的主要特点是用汉字形体来标记壮语语音,因此,具有与汉字相同的假借、会意、形声等构造方法。

方块壮字流行于各方言区,主要用于记录壮族民歌和民间故事,此外,还用于书写契约和巫经。

宋明年间,由于壮族民歌兴起,方块壮字曾盛行一时,至今,壮族局部地区还有人沿用方块壮字来记录本地民歌。

但是,由于壮语方言土语众多,各方言土语使用的方块壮字有一定差异,所以,始终未能成为全民族通行文字。

二、使用情况这里主要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和武鸣县城及其县镇。

根据资料显示,在邕宁区,在家对父母亲说壮语的子女占98%,使用其他语言的占6.2%;对子女说壮语的父母占86%,使用其它话的占7.3%,以上数据说明家庭中使用壮语的概率高。

而在社会交往中,在本地集贸市场买东西时和到本地政府部门办事最常说的话是壮话、汉语方言(白话)、普通话,其中说壮话占89%,说普通话占3.8%,说汉语方言(白话)占12.6%,被调查者到本地政府部门办事与在本地集贸市场买东西所用的语言相比,在政府部门办事讲普通话的比例较大。

第三壮族群众对壮语和汉语的印象较模糊,在调查中,赞成在广西范围内播映的广播影视剧采用壮语的有0.02%,不赞成的占0.07%,“无所谓”“很难说”的有91%。

再次是关于小学教学教师教学用语问题。

绝大多数认为本地小学最好用普通话教学,95%的人认为采用普通话教学,1%的人认为最好采用普通话和壮话教学。

在武鸣县城,90%的人都是说壮话,不管在县城还是在乡镇,这只是因为武鸣是一个壮乡文化比较浓厚的地方,壮族语言被保护得比较好,极少受到破坏,当地人民依然保持着较原始的生活习惯。

在社会进步的路途中,没有受到其他语言的欺压与威胁。

当地还有许多壮语学校,即老师上课使用壮语教学,与同学们用壮语交流,这些也有利于当地的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把壮语当做母语之一,避免出现了壮语断代的局面,也和当地政府大力保护有关,总之这是很积极的一方面。

还有钦州市的大寺镇是壮族聚居区,当地人既用白话也用壮话交流,为了不让母语出现断代危机,他们重视小孩学壮语,大寺镇中学还曾经办过壮语培训班。

然而这也只是极少数的地方,在其他地方并没有如此欣欣向荣的场面出现。

壮语传承着我们民族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壮乡各地都有许许多多动人的壮族民间传说。

可是在南宁市部分地区、扶绥县等地,很多本地话都消失了,自从古代广东商人将粤语传入壮乡,这些地方越来越多的壮族人讲上了白话。

有个扶绥县的网友说,她还能勉强听得懂壮话,因为父母都是壮族人,但是不会说壮话了。

如今的她,说流利的白话,着时髦装,跳现代舞,身上几乎找不到一个壮家少女的痕迹了。

这种古老的语言存留至今,自有它生机勃勃之处,那一份文化的底蕴深深地根植于广西这片土地。

不过有一种危机时刻潜伏在这语言的体内,壮话的文字已经失传,只留下了她的语言,没有文字的寄托,消亡总是时刻伴随着。

身为壮人却不知壮语,这是多么羞愧的事,一个民族的文字不能有族人继承,是何等悲凉,万幸的事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一慢性的侵蚀,知道现在开始的努力,还可以努力还可以拯救自己的文化,一切还可以挽回。

三、解决措施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和民族情感的纽带。

在世界上每天都有若干种语言消亡的当下,中国各级政府通过努力保护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其实就是为保存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

脱胎于壮族文化的壮语,承载着历史,反映了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

但是,由于现代壮族人使用汉语的比例很高,因此壮语文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忽视,许多壮族人也只能掌握简单壮语。

目前,经过5次反复论证、修改的《南宁市壮文社会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广西日报》上刊登,就社会上规范使用壮文公开征求市民的意见。

这一消息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不少热心群众纷纷致电,提出意见和建议。

与此同时,教育文献纪录片《壮文》也在南宁举行了首发仪式。

《壮文》以大量采访为基础,介绍了壮文诞生的背景及过程、社会使用和学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这部片子史料翔实,制作精良,被壮语文学家誉为壮文第一部史料片。

联想到去年6月在南宁举行的广西首次“壮语文水平考试”,不得不说,去年开始,广西在宣传壮语、推动壮文使用方面是一步一个脚印,下了真功夫。

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率先用立法的方式来推广和规范壮文的使用,不仅能彰显民族自治区的民族特色,提高壮族群众的民族自信,更有助于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是一件好事。

其实,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对于民族语言的推广使用,早已出台了相关地方性法规。

根据《南宁市壮文社会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报纸、刊物、各级政务网站,以及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宾馆、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名称、招牌、标牌等都必须标识壮、汉两种文字,且提出了“壮文在前、汉文在后”等要求。

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壮文的社会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与此同时,在2013年7月5日下午举行的“广西民族语文工作征求意见会”上,广西大学覃凤余教授强烈呼吁保护处于濒危状态的壮语,“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壮语”。

覃凤余教授认为:广西的民族语言生态环境在恶化,非常不利于民族语言的存活。

广西民族语言生存状态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呢?是不和谐!从政策法规等看,民族语文好象是平等的。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存在着鄙视少数民族语言,抬高主流语言的位置的情况。

比如,语言上音位不对立,成为歧视的对象。

如“夹壮”这个词,在广西是一个贬意词。

正因为如此,在学校里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孩子不愿意说自己的语言。

本族人如果都认为自己的语言都不好的话,很可能一代人之后,壮语就没人讲了。

所以,以保护大熊猫的手段来保护民族语一点都不为过。

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民众对母语的忠诚。

我们应该从政府官员做起,禁止传播歧视母语的笑话,比如一些和夹壮相关的笑话。

要维护广西母语的生态环境。

比如,多做一些宣传公益,汽车报站应该要说民族语言。

目前,广西有壮汉双语小学74所,壮汉双语初中26所,很多学校还开展了壮语演讲、壮族民歌大赛等文体活动。

应该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壮族人对包括自己语言文字在内的民族文化有了重新认识和回归的愿望。

去年6月举行的壮语文水平考试,是我国少数民族语文标准化考试的首次探索,就吸引了不少热心本民族文化传承的壮族人参加。

四、总结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正在使用的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语言约占语言总数的一半;在1000人以下的有20余种,它们基本上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

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教授介绍,有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完全失去交际功能的状态,如满语、畲语、赫哲语、塔塔尔语等;有20%的语言已经濒危,如怒语、仡佬语、普米语、基诺语等;40%的语言已经显露濒危迹象或正在走向濒危。

即使使用人口超过1000人的语言,也并不说明它们有较强的生命力。

例如,满族虽然有1100多万人口,但会说满语的人却已经不足百人,而能精通满文的不到10人,他们都是年过八旬的老人;这些老人辞世之时,也将是满语退出历史舞台之日。

有关人士担忧:如果满语消失,很多清代史实再也没有解密的机会了。

对此,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指出: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保护弱势的民族语言和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

这样既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因此,保护民族语言,保护壮语,我们的责任义不容辞,我们的行动,逐见成效,我们的民族语言,亦将源远流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