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元件埋设及保护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

⑷桥涵变形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依据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变形观测点布点图(《关于发布沉降 观测测量标志技术要求的通知》沪昆浙工函〔2010〕115号),确定其位置。 ②首次观测应连续进行两次观测,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观测值。 ③变形观测中应符合以下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观察、尺量;监理单位见证检查。 2. 沉降变形观测装置的规格、材料及埋设深度应符合《客运 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 158号)的相关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第8页/共27页
6. 严禁采用单一附和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
第24页/共27页
7. 低矮墩身无法观测,应将承台观测标挖出,埋入127PVC管 且露出回填土10Cm,并加护盖,观测承台观测标即可。
8. 桥梁铺架段应严格按照沉降观测细则要求的频次,对架梁 前、架梁后、运粱车通过三个阶段进行观测。 9. 应及时完成连续梁徐变观测数据的处理工作,并应尽快对 已完成的连续梁进行初始徐变观测。
第7页/共27页
5.观测期内,墩台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 应及时会同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 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 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二)主控项目 1.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标布设应符合铁道部现行《高速铁路工 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的规定。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
第1页/共27页
毕业设计-高铁大桥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总则 (3)一、适用范围 (3)二、工作依据 (3)三、工程概况 (4)第一章组织管理 (4)工作程序 (4)第二章测量要求 (5)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5)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5)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7)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7)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8)六.沉降变形监测平行检测工作 (9)第三章桥梁工程沉降观测专业要求 (10)(一)一般规定 (10)(二)墩台沉降变形观测 (10)(三)梁体变形观测 (12)(五)观测水准路线 (13)(六)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4)(七)观测精度与观测频次 (15)(八)沉降评估 (17)第四章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19)一、数据传输流程 (19)(一)准备阶段: (19)(二)测量阶段 (19)(三)评估阶段 (20)二、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20)(一)文件格式 (20)(二)文件管理规定 (21)(三)文件命名规则 (22)三、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23)(一)观测点编号 (23)(二)观测过程中的点号输入: (24)(三)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录入要求 (24)(四)附表录入要求: (26)附件一: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流程图 (28)附件二:附表 (32)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32)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34)附表3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36)附表4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37)附表5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39)附表6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40)附表7 沉降设计值表 (41)总则1、为规范新建合肥至福州铁路信江特大桥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制定本细则。
2、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应综合考虑信江特大桥桩基、承台、墩身、梁部沉降变形关系,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3、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变形观测方案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编制:审核:批准:中铁七局集团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项目部一分部2010年11月29日目录第1章工程概况 (3)第2章变形观测的目的 (4)第3章编制依据 (5)第4章沉降变形测量 (6)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6)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7)4.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8)4.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0)4.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11)4.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14)第5章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5)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5)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9)5.3观测技术要求 (22)第6章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4)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4)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8)6.3观测技术要求 (31)第7章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4)7.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4)7.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5)7.3观测技术要求 (35)第8章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36)8.1数据传输流程 (36)8.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39)8.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42)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 (49)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49)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验收记录表 (50)附件二:路基沉降变形评估预测方法 (51)附件三: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65)附件四:附表 (70)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70)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71)附表3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72)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73)附表5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74)附表6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75)附表7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76)附表8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77)附表9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78)附表10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79)附表11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80)附表12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81)附表13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坑回填沉降观测方案

广深港客运专线ZH-3 标段深圳北站站房范围内基坑回填沉降观测实施方案编制:复核:审核:中铁二局广深港客运专线ZH-3 标项目部二○一○年一月站房范围内基坑回填沉降监测方案1.观测目的站房范围内地铁五号线、新区大道、平南铁路既有线、平南铁路新线、平南铁路便线基坑回填除保证施工质量外,回填完成后应进行沉降动态监测,根据沉降监测数据,分析基坑回填土的沉降对上部结构物的影响。
为保证后续施工的结构物的质量和安全,对站房范围内的基坑回填制定本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2.工程概况深圳北站位于深圳市龙华镇,是深圳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地铁五号线,平南铁路新线、平南铁路既有线、平南铁路便线东西向横穿站房,新区大道南北向穿过站房(如下图)。
留站房范围平面布置图观测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3. 1)组织机构(沉降观测工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跨越时间较长,需要各方面组织协调、严格的测试制度和责任到人的人员配置才能完成。
为了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拟定整个项目由金罡总工任总体技术负责人,由廖泽元、刘洪权作为分项技术负责人,其中刘洪权担任专职测量对队长,共同完成本项目的各项任务。
为本项目设个组,即一、二、三工区观测组,各负其责,在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的3 置管理下分别开展现场测试、数据分析及报告编写工作。
(2)观测组分组情况及设备配置组号人员监测范围线路长( m)仪器设备1杨武、叶国昌、熊飞DK97+172~DK98+3351163天宝 DiNi0.3数字水准仪2杨勇、姜力川、李松DK98+335~DK100+6202285数天宝 DiNi0.3字水准仪3钟科峰、唐小宏、李冰DK100+620~DK104+5003880数天宝 DiNi0.3字水准仪(3)人员职责①第一组杨武任组长,负责资料的收集及整理、上报;仪器的日常维护及检校。
其他人员现场测试。
②第二组杨勇任组长,负责资料的收集及整理、上报;仪器的日常维护及检校。
③第三组钟科峰任组长,负责资料的收集及整理、上报;仪器的日常维护及检校。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篇一: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一、工程概况:***大学***校区教三楼位于校道南侧,东临山丘,南临图书馆,西临教四楼,北面三栋广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高六层;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基为粘性土地基。
由**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设计,**公司第三分公司施工,*****公司监理,工程竣工日期为二0XX 年六月。
二、编制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XX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XX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4、****大学***校区教三栋1:500平面图5、教三楼结构情况及周边环境实况三、沉降观测方案(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1)、观测精度本次采用二级观测精度。
沉降基准网观测采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3.0±≤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0±≤mm ,沉降观测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0.1±≤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1≤mm 。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观测的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视距差:≤1.0m;视距累积差≤3.0m;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
观测时一定要爱护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观测标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测精度。
(2)观测时间、次数观测周期每月一次,每期观测时间三个小时,总共进行6期观测。
首次观测时间为20XX年12月7日。
首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1、观测点的设置: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布置沉降观测点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各拐角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城际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实施计划方案

新建城际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方案目录第一章总则 (1)一、适用范围 (1)二、工作依据 (1)第二章组织管理 (2)一、组织机构 (2)二、职责分工 (3)(一)分部 (3)(二)各工区 (3)三、设备机具配置 (3)四、工作程序 (4)第三章建网要求 (5)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5)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5)三、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置要求 (7)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8)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9)第四章路基工程 (12)一、一般规定 (12)二、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2)三、观测元件埋设说明 (15)四、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 (17)第五章桥涵工程 (20)一、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0)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3)第六章过渡段工程 (26)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6)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7)三、观测技术要求 (27)第七章隧道工程 (27)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7)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9)三、观测技术要求 (30)第八章数据的管理和沉降软件的使用 (31)一、数据的管理 (31)二、软件的使用软件 (33)附件一: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流程图 (39)附件二:资料传递程序 (42)附件三:附表 (43)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43)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44)附表3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45)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46)附表5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47)附表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48)附表7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沉降板) (49)附表8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50)附表9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51)附表10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52)附表11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53)附表12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54)附表13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55)附表14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汇总表 (56)附表15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表 (57)附表16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58)附表17 涵洞沉降量记录表 (59)附表18 涵洞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60)附表19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 (61)第一章总则为规范各工区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特制定本方案。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参考资料

路基工程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路基沉降观测控制标准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
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 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
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2R Sh> 0.4V sj式中:R 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V sj――设计最高速度(km/h)。
(2)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3)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有: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既有线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4)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观测方法和工期要求核对设计资料,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工程管理知识:沉降与变形观察常见问题—观测点的形式与埋设不合

工程管理知识:沉降与变形观察常见问题—观测点的形式与埋设不合
1.现象
基础及柱沉降观测点制作形式与埋设不合理,观测点稳定性差,观测数据不真实。
2.原因分析
施工单位未注意沉降观测工作,观测点制作与埋设不认真。
3.防治措施
(1)观测点制作要求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其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与柱身或墙身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证在顶上能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
(2)一般民用建筑沉降观测点,设置在外墙勒脚处。
观测点埋在墙内的部分大于露在墙外部分的5―7倍,以保证观测点的稳定性。
(3)设备基础观测点的埋设一般可利用铆钉或钢筋来制作,然后将其预埋在混凝土内。
如观测点使用期长,应设有保护盖。
埋设观测点时应保证露出的部分,不宜过高或太低,高了易被碰斜撞弯;低了不易寻找,以防水准尺置在点上与混凝土面接触,影响观测质量。
柱基础观测点的形式和埋设方法与设备基础相同,但当柱子安装进行二次浇筑后,原设置的观测点将被埋掉,因而必须及时在柱身上设置新观测点,并及时
将高程引测到新的观测点上,以保证沉降观测的连贯性。